30人收藏

共20首歌曲

标签
#古典 #管弦乐 #歌剧
创建者
溪树溪树
更新时间
2019年06月24日

歌单介绍

“强力集团”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形成的一个音乐创作团体,以巴拉基列夫为领袖,成员包括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他们扛起的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大旗,主张民族主义,以为只有自己的才是真正属于俄罗斯民族的音乐。

“强力集团”追求的是民族化、本土化,他们对西方那套恨之入骨。“强力集团”五人之一的鲍罗丁当时就责骂俄罗斯的音乐家和麻木不仁的俄罗斯人只是西方音乐的消费者,仅仅是把西方音乐产品的样式照搬到俄国来。他大声疾呼:“我们可以自给自足!”很显然,他所责骂的人中,包括鲁宾斯坦和柴可夫斯基。

“强力集团”的彼得堡乐派与包括柴可夫斯基以及鲁宾斯坦兄弟在内的莫斯科乐派之间的矛盾,在于他们对民族化的理解以及美学追求不尽相同,其中原因之一是直接影响着他们音乐的文学背景也就是各自的文学积淀和营养不同。如果说,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柴可夫斯基的文学导师,普希金指引着格林卡,那么,遵从格林卡遗愿的“强力集团”则是在果戈里影响下长大的一代。

尽管柴可夫斯基和“强力集团”彼此的美学追求、音乐素养以及创作能力不尽相同,但他们一起创造了19世纪后期俄罗斯音乐的辉煌,这是有目共睹的。在那个崭新的时期,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已经在音乐弱小国家所兴起的生机勃勃的民族乐派面前显得老态龙钟、尘埃厚重了。柴可夫斯基和“强力集团”的意义,就在于他们告诉世界,除了德奥、意大利和法国,俄罗斯也有如此的音乐天分和能量以及蕴涵着新的成分和激素,他们不仅做到了鲍罗丁所说的“我们能够自给自足”,还让俄罗斯的音乐走出国门,以自己的先锋作用鼓舞了以后波西米亚和斯堪的那维亚的民族音乐,也让曾经不可一世的欧洲音乐垂下了高贵的头,开始向他们学习作曲的新经验。

朗格曾经说:“而这世界,在19世纪末已耗尽了它自己的音乐资源时,贪婪地夺取这来自俄国的异族音乐。这音乐能诱惑人,也容易理解;它充满旋律,这在当时德国,以及法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少见了;而最主要的是它不要求重新调整西方人的音乐头脑,因为它用了西方通行的音乐语言。但是被热情收留下来的音乐并不是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因为这音乐不仅是俄国的,而且简直是俄国本身的一部分了。至于把卡拉马佐夫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俄国介绍给全世界则是一二年以后俄国伟大的小说家们的事了。”(保罗.亨利.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歌单目录

一、巴拉基列夫

01.《伏尔加船夫曲》(记录整理) 05:28

02.《云雀》(改编自格林卡的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第10首《云雀》) 04:45

二、居伊

03.《东方曲》 02:43

三、鲍罗丁

04.《波罗维茨舞曲》 11:13

05.《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08:08

06.《D大调第2弦乐四重奏》第1乐章 07:56

07.《夜曲》(《D大调第2弦乐四重奏》第3乐章) 06:38

08.《b小调第2交响曲》第3乐章 08:24

四、穆索尔斯基

09.《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歌剧《霍万兴那》前奏曲) 06:28

10.《图画展览会》第1首:引子-漫步 01:32

11.《荒山之夜》 10:41

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12.《野蜂飞舞》(歌剧《撒旦王故事》第二幕第1场) 01:22

13.《舍赫拉查达》第3乐章:年轻的王子和公主 09:39

14.《印度客商之歌》(歌剧《萨特阔》第4场唱段) 05:35

15.《西班牙随想曲》第1乐章:晨曲 01:12

六、相关人物(格林卡、格拉祖诺夫)

(一)格林卡

16.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05:41

17.《降E大调夜曲》 04:27

18.《f小调夜曲“离别”》 04:22

(二)格拉祖诺夫

19.芭蕾舞剧《雷蒙达》第一幕 第1场 01:13

20.《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05:48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伏尔加船夫曲
强力集团(Mighty Handful)。此概念为评论家斯塔索夫所创,以此称呼5位俄罗斯作曲家: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他们的音乐探索中表现为自觉的民族主义者。有时被称作“五人团”(The Five)或“五人强力集团”(Mighty Five)。(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一、巴拉基列夫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Mily Alexeyevich Balakirev)(1837年(旧历1836)生于下诺沃戈罗德;1910年卒于圣彼得堡)。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以积极推动俄罗斯民族音乐而闻名。他与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共同组成了推进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的“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深受格林卡(Mikhail Glinka)影响,后结识居伊(Cesar Cui ,1835-1919)和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至1861-1862年他们的组合中又增加了鲍罗丁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形成了“五人团”(The Five)。 巴拉基列夫的音乐绚丽多彩且富有想象力,采用很多民间音乐的主题。作品包括2部交响曲、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歌剧《李尔王》配乐以及一首钢琴协奏曲等。 01.《伏尔加船夫曲》 俄罗斯民歌。巴拉基列夫1860年(或1861年)在伏尔加河记录。 歌词大意: 哎呦呵,哎呦呵,齐心合力把纤拉! 哎呦呵,哎呦呵,拉完一把又一把。 穿过茂密的白桦林,踏着世界的不平路。 我们沿着伏尔加河,对着太阳唱起歌, 哎塔塔哎塔,哎塔塔哎塔,对着太阳唱起歌。 哎呦呵,哎呦呵,齐心合力把纤拉, 伏尔加,可爱的母亲河,河水滔滔深又阔, 哎塔塔哎塔,哎塔塔哎塔,河水滔滔深又阔, 伏尔加,伏尔加,母亲河 …… 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苏联红军合唱团)。选自“文雅之声”2009年发行的专辑《俄罗斯名歌经典(俄语版)》
俄罗斯军队模范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 05:28
02 Mily Balakirev: The Lark Transcription Of Romance No. 10 From 'Farewell To Petersburg' by Mikhail Glinka For Piano
巴拉基列夫是“强力集团”中唯一一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他很早就立志发掘俄罗斯的民间音乐,走格林卡未走完的道路。21岁时根据俄罗斯的民歌谱写了《3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26岁写出了具有浓郁民歌特色的《格鲁吉亚之歌》,29岁发现并记录了《伏尔加船夫曲》,由此整理出版了包含40首曲子的《俄罗斯民歌集》。巴拉基列夫在音乐创作上的贡献并不那么显著,他的意义在于继承了格林卡的遗风,极力张扬俄罗斯民歌的美妙旋律,重新发现了俄罗斯那些宗教歌曲和民歌的价值,它们完全有着可以和欧洲音乐相抗衡的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致力于歌曲创作,他那富有巴拉基列夫风格的歌曲旋律,对俄罗斯的音乐影响很深。巴拉基列夫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他是“强力集团”的灵魂。他指导了那些业余音乐家的创作,并起到了组织的职能,让“强力集团”在创立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2.《云雀》 改编自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 ,俄国作曲家)的有“格林卡时代俄国抒情歌曲的百科全书”之称的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12首)中的第10首《云雀》 钢琴演奏:叶莲娜.贝克曼-谢比尔。选自Melodiya 1997年发行的专辑《俄罗斯钢琴学派第11卷》
Yelena Bekman-Shcherbina 04:45
03 César Cui: Orientale (Extr. de "Kaléidoscope") (Remasterisé en 1999) Paul Tortelier 02:43
04 Alexander Borodin: Polovtsian Dances, from: Prince Igor, Arr. & Completed Rimsky-Korsakov & Glazouno
三、鲍罗丁 亚历山大.波菲耶维奇.鲍罗丁(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1833年生于圣彼得堡;1887年卒于圣彼得堡)。俄罗斯作曲家。“强力集团”成员,俄国亲王(格鲁吉亚王子Luka Gedevanishvili)的私生子。自幼显示出对音乐和科学的才能,创作钢琴曲和长笛协奏曲。1855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医学及外科学院,1862年被任命为医学学院化学副教授,1864年起担任教授。1862年与巴拉基列夫相遇,业余时间继续学习音乐。鲍罗丁风格中的旋律独创性及和声独创性在《伊戈尔大公》中可以最清楚地听到,但第2交响曲、两首弦乐四重奏和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使他名传后世。 04.鲍罗丁《波罗维茨舞曲》(根据歌剧《伊戈尔王》同名女声合唱改编) 歌剧《伊戈尔王》(《伊戈尔大公》《鞑靼舞曲》)(Prince Igor)是鲍罗丁根据12世纪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改编并作曲,生前未完成,去世后由同为“强力集团”成员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以及格拉祖诺夫共同完成了整部歌剧。故事讲述12世纪俄罗斯建国时代诺夫戈罗德大公伊戈尔同南方游牧民族波罗维茨人战争的故事。 小提琴演奏:劳润德.芬尼维斯;洛桑青年合唱团、洛桑广播合唱团;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指挥:安塞美 选自迪卡唱片公司发行的“极致系列”32《极致:俄国古典名曲选集》(2009年)(5CD)
L'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11:13
05 Alexander Borodin: 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05.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作于1880年,为庆祝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即位25周年而举办的“俄罗斯历史活动画面配乐展览会”,展出画面为俄罗斯历史传说故事,鲍罗丁所配乐画面是一支骆驼商队在俄国军队护送下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鲍罗丁在乐谱上标注:“单调的、黄沙滚滚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宁静的俄罗斯歌曲的奇妙旋律,接着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蹄声,以及古老而忧郁的东方歌曲音调。一队土著商队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穿过广袤的草原和沙漠,又慢慢远去,俄罗斯歌曲与东方古老的歌曲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草原的上空长久地萦绕回荡,最后在草原上空逐渐消失。”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指挥:埃萨.佩卡.萨洛宁(芬兰指挥家)。选自迪卡唱片公司发行的“极致系列”28《极致:辉煌古典音乐选集》(2009年)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08:08
06 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 String Quartet No. 2 in D major - I. Allegro moderato
06.鲍罗丁《D大调第2弦乐四重奏》第1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 作于1881年,共4个乐章。鲍罗丁创作过2部弦乐四重奏,这2部作品都充满了俄罗斯民族风格,以旋律柔美而著名。 鲍罗丁四重奏乐队演奏版本。鲍罗丁四重奏乐队(Borodin Quartet),俄罗斯弦乐四重奏小组。1945年10月成立,是当今世界著名四重奏乐队之一。2019年到中国巡回演出。 选自BBC唱片公司2002年发行的专辑《鲍罗丁:第2弦乐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第8弦乐四重奏;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
Borodin Quartet 07:56
07 Nocturne from Quartet No. 2
07.鲍罗丁《夜曲》(《D大调第2弦乐四重奏》第3乐章) 鲍罗丁创作过2部弦乐四重奏,这2部作品都充满了俄罗斯民族风情,以旋律柔美而著称。其中,《D大调第2弦乐四重奏》作于1881年,第3乐章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夜曲》(Nocturne from String Quartet No.2)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小提琴演奏:乔舒亚.贝尔。选自索尼古典音乐2003年发行的专辑《浪漫小提琴》
Joshua Bell 06:38
08 Alexander Borodin: Symphony No. 2 in B minor - III. Andante
08.鲍罗丁《b小调第2交响曲》第3乐章 作于1869-1876年,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修订 拉菲尔.库贝利克(捷克指挥家)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演奏版本。 选自百代唱片公司2010年发行的专辑《维也纳爱乐名曲百分百》
Wiener Philharmoniker 08:24
09 Modest Mussorgsky: Khovanshchina - Act 1 Prelude "Dawn on the Moscow River"
四、穆索尔斯基 莫杰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年生于普斯科夫的卡雷沃;1881年卒于圣彼得堡)。俄国作曲家。被认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五人团”)中最富创造力的作曲家。5岁起学习钢琴,7岁时能够演奏李斯特的作品,10岁在圣彼得堡从师海尔克学习钢琴。但他父亲不希望他从事职业音乐工作,13岁被送入圣彼得堡军官学习学习,毕业后担任禁卫军少尉。结识巴拉基列夫,在其鼓励下接受正规音乐教育并开始音乐创作。但由于在士官学校染上酗酒恶习,无法集中精力,最后被工作部门辞退,歌剧《霍万兴那》和《索罗钦集市》都未完成。 09.穆索尔斯基《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歌剧《霍万兴那》前奏曲) 歌剧《霍万兴那》作于1872-1880年,穆索尔斯基生前未完成,1882年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写完成。讲述19世纪发生在莫斯科的禁卫军叛乱,叛军首领名为霍万斯基(Khovansky),故称“霍万兴那”,意为“霍万兴那之乱”。前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描绘了莫斯科的清晨景象,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演奏版本。选自“索尼古典音乐”1997年发行的专辑《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等》
Claudio Abbado 06:28
10 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Orchestrated by Maurice Ravel - Promenade
10.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第1首:引子-漫步 作于1874年,灵感来源于一次绘画展览会中的一幅由穆索尔斯基已故好友、俄国杰出艺术家和建筑师加特曼(Viktor Hartmann)的画作。最初写成钢琴套曲,后由指挥家谢维茨基委托拉威尔重新配器改编为管弦乐曲版本。《图画展览会》全曲由10首乐曲组成,每首乐曲描绘一幅图画,但并非对画面的直接描述,而是表现作品内在的情感与意境。这10首乐曲分别为:引子-慢板;1.侏儒;2.古堡;3.御花园;4.牛车;5.雏鸡之舞;6.犹太人、胖子和瘦子;7.利莫日市场;8.墓穴;9.鸡脚上的小屋;10.基辅的大门。 里卡多.穆蒂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奏版本。选自迪卡唱片公司发行的“极致系列”32《极致:俄国古典名曲选集》(2009)
Philadelphia Orchestra 01:32
11 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A Night on the Bare Mountain, Orch. Nicolai Rimsky-Korsakov
11.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作于1867年,穆索尔斯基去世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整理并配器。交响音画《荒山之夜》的构思源自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小说《圣约翰之夜》中对女巫安息日的描写。穆索尔斯基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来自地下深处非人类的吼叫。黑暗幽灵出现,随后黑暗之神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达到巅峰时,远处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钟声驱散了黑暗幽灵。黎明到来。 里卡多.穆蒂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奏版本。选自迪卡唱片公司发行的“极致系列”32《极致:俄国古典名曲选集》
Philadelphia Orchestra 10:41
12 Nicolai Rimsky-Korsakov: The Tale Of Tsar Saltan - 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Transcribed S. Rachmaninoff (1873-1943))
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尼古拉.安德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i Andreevich Rimski Korsakov)(1844年生于季赫文;1908年卒于柳宾斯克)。俄国作曲家、指挥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成员。出身于贵族家庭,受过传统音乐教育。有志成为海员;1856年在圣彼得堡入海军军官学院学习,结识巴拉基列夫,格林卡民族色彩甚浓的作品使他深受感动。他虽然不懂什么和弦名称及声部写作规则,却写成了一段交响曲。他的天赋不如其他“强力集团”同伴,但在清晰而富于色彩的配器技巧方面却超过了他们,而且今天对我们来说,他的音乐似乎成为沙皇俄国时代煊赫与壮观的集中体现。他对其最杰出的学生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在《火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2.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野蜂飞舞》(《大黄蜂飞行》)(歌剧《撒旦王的故事》(《苏丹沙皇故事》)第二幕 第1场) 作于1899-1900年,改编自普希金同名诗作。《野蜂飞舞》原为歌剧《撒旦王故事》第二幕第1场中一段管弦乐曲,后被改编为小提琴、钢琴等演奏的炫技曲目。其钢琴版号称是世界上最快的钢琴曲之一,以马克西姆演奏版最为出名。 钢琴演奏:伊万.戴维斯。选自迪卡唱片公司发行的“极致系列”10《极致:钢琴古典名曲选集》
Ivan Davis 01:22
13 Nicolai Rimsky-Korsakov: Scheherazade, Op.35 - The Young Prince and the Young Princess
13.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Op.35)(《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第3乐章:年轻的王子与公主。描写一位年轻的王子爱上了一位公主,公主为心爱之人献上一曲阿拉伯舞蹈。 作于1888年,取材于阿拉伯传说故事《一千零一夜》,全曲由4个乐章组成。 小提琴演奏:罗兰.芬伊夫;乐队:瑞士罗德曼管弦乐团,指挥:欧美斯特.安塞美 选自迪卡唱片公司发行的“极致系列”32《极致:俄国古典音乐选集》
Lorand Fenyves 09:39
14 印度客商之歌
14.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印度客商之歌》(歌剧《萨特阔》第四场中描写萨特阔的大船启航前各国客商汇集的场面,原为印度客商的唱段,后被改编为大提琴、钢琴、小提琴等器乐小品而单独演奏) 歌词大意: 海洋里有着数不清的珍珠, 深山中藏着数不清的宝藏, 神奇的印度在远方。 明晃晃的海上,有块宝石闪光, 上面栖着神鸟,是个人面凤凰。 她迷人地歌唱,唱着乐园天堂; 她一展开翅膀,就能遮住海洋, 谁若听到她唱,会把一切遗忘。 …… 新雅室内乐演奏。选自“恒大音乐”2017年发行的专辑《世界古典音乐名著》
新雅室内乐 05:35
15 Nikolai Rimsky-Korsakov: Capriccio espagnol, Op. 34 - Alborada
15.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西班牙主题随想曲》)(Op.34)第1乐章:晨曲(Alborada) 作于1887年,全曲共5个乐章。其中第1乐章与第3乐章均为“晨曲”,是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表现日出的传统舞蹈,具有欢快的节日色彩。第3乐章是第1乐章的主题再现。 基里尔.康德拉辛指挥皇家艺术学院维克多交响乐团演奏版本。选自RCA唱片公司发行的专辑《哈恰图良:假面舞会;了吧列夫斯基:小丑;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
Kiril Kondrashin 01:12
16 Overture: Ruslan and Ludmilla, G. xivov~Mikhail Glinka
六、相关人物(格林卡、格拉祖诺夫) (一)格林卡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第一个获得广泛声誉的俄国作曲家,对后来的俄罗斯音乐创作特别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有重要影响,被誉为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人。曾经的俄国国歌《爱国曲》就是格林卡的作品。代表作品有:歌剧《伊凡.苏撒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马德里之夜》、《阿拉贡霍塔》,歌曲《云雀》等。 16.格林卡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作于1837-1842年,根据普希金诗歌改编的五幕歌剧。歌剧的序曲写得尤其出色,是今天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还被改编成轻音乐和各种器乐曲。序曲音乐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选自Delta Music 1990年发行的专辑《最著名的序曲》
Various Artists 05:41
17 Nocturne, Es-Dur
17.格林卡《降E大调夜曲》 选自Bomba-Piter 2011年发行的专辑《M.I.格林卡》
Viktor Rjabchikov 04:28
18 Michail Glinka: Nocturne f-Moll"La séparation"
18.格林卡《f小调夜曲“离别”》 钢琴演奏:阿列克谢.鲁比莫夫。选自ECM唱片公司2002年发行的专辑《Der Bote》
Alexei Lubimov 04:22
19 Alexander Glazunov: Raymonda Suite, Op. 57, Act I, Scene 1 - La Romanesca
(二)格拉祖诺夫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Constantinovich Glazunoff)(1865-1936)。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指挥家。1906-1917年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后参与重组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后来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并继续担任院长直至1930年。他担任音乐学院院长期间最著名的学生是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格拉祖诺夫成名很早,初期作品风格接近“强力集团”,后力图将“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的风格融合。他的音乐配器色彩丰富,旋律优美,创作技巧精湛。格拉祖诺夫从本质上说是一位器乐作曲家,尤以管弦乐、芭蕾舞音乐和室内乐著称。他还是一位罕见的创作管风琴作品的俄国作曲家。 19.格拉祖诺夫 芭蕾舞剧《雷蒙达组曲》(Op.57)第一幕 第1场:罗曼尼斯卡风格舞 选自百代唱片公司2009年发行的专辑《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该专辑收录了格拉祖诺夫的《雷蒙达》)
Lovro von Matačić 01:13
20 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20.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选自“雨果唱片”1998年发行的专辑《雨果发烧碟3》
华语群星 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