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人收藏

共13首歌曲

标签
#古典 #钢琴 #管弦乐
创建者
溪树溪树
更新时间
2019年06月11日

歌单介绍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1862年生于圣热曼昂莱;1918年卒于巴黎。法国作曲家、评论家。

德彪西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不仅因其本人的成就,而且因为他闯出新路子供人探索,因此备受后世作曲家如布莱兹、梅西昂、韦伯恩、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和其他许多人的尊敬。他采用的块状和弦、调式风味的和声、建立在全音阶上的和声,色彩细腻的配器,“层层叠置”音响的技巧,朗诵性质然而十分抒情的声乐写作,特别是在《佩利亚斯》中,无不证明他是第一流的改革家,使钢琴和管弦乐的写作起了一场革命。总的说来德彪西寻求的是轻描淡写的效果,他的目的在于制造音响的“晕轮”。称他为“印象派”固然不错,但容易无视其所有作品中都隐含的强烈的曲式感。(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歌单目录

01.《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117 No.8) (钢琴原版)02:33

02.《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117)(竖琴改编版) 02:42

03.《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117)(大提琴演奏版) 02:19

04.《牧神午后前奏曲》(L86) 09:58

05.《大海》(L109)第1乐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08:39

06.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三幕 第1场:城堡中的塔楼 14:25

07.《月光》(L75 No.3)(《贝加摩组曲》第3首) 05:12

08.《梦幻曲》(L68) 04:25

09.《2首阿拉伯风格曲》(L66)第1首 03:57

10.《2首阿拉伯风格曲》(L66)(大提琴版) 03:54

11.《夜曲》(L91)第3乐章:海妖 10:07

12.《水中倒影》(《意象集》第一部 第1首)06:19

13.《儿童乐园》(L119)第1首:“博士”练习曲 02:10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Claude Debussy: Préludes - Book 1, L. 117 - VIII.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法国作曲家,浪漫主义晚期和20世纪印象乐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有: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大海》、《夜曲》,钢琴独奏《贝加摩组曲》、《意象集》、《版画集》,24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小提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 01.《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117 No.8)(12首钢琴曲《前奏曲集》第一集第8首),创作于1909-1910年,属德彪西晚期作品。德彪西1901-1913年连续创作了24首前奏曲,虽被他自己称作“前奏曲”,但它们在构思和形象上与传统的前奏曲已经完全不同。 早在1882年,德彪西就根据一首名为《苏格兰之歌》的诗创作了《亚麻色头发的少女》(The Girl With the Flaxen Hair)的抒情歌曲。1901年创作同名钢琴曲时,回归早期音乐风格,并加入更成熟的手法和元素。 是谁坐在盛开的苜蓿花丛中 自清晨起就在放声歌唱 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姑娘 她的樱桃般的嘴唇美妙无双 在夏日明亮的阳光下 云雀的歌声在回荡 爱情在她的心中发芽滋长 …… 钢琴演奏:帕斯卡.罗杰。选自迪卡唱片公司2006年发行的“极致系列”10《极致:古典钢琴名曲选集》
Pascal Rogé 02:33
02 德彪西:棕发少女(竖琴)
面对19世纪末瓦格纳和他的追随者布鲁克纳、马勒,以及他们的对立派勃拉姆斯等人所共同创造的不可一世的辉煌,特别是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振响整个欧洲交响乐的光彩,敢于不屑一顾的,在那个时代大概只有德彪西。德彪西曾经这样口出狂言:“贝多芬之后的交响曲,未免都是多此一举。”(周雪石编著《马勒》,东方出版社,1997年)他同时发出这样的激昂号召:“要把古老的音乐之堡烧毁。” 德彪西比布鲁克纳小38岁,只比马勒小2岁。在音乐的断代史上,他和他们却成为了截然不同的两代人。 02.《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117 No.8)(《24首前奏曲集》第一集第8首)竖琴演奏版 选自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2005年发行的专辑《雨后巴黎的竖琴》
华语群星 02:42
03 Piken Med Linhåret
随着19世纪后半叶瓦格纳和勃拉姆斯那种日耳曼式音乐的崛起,原来依仗着歌剧的地位而成为音乐中心的法国,已经再一次风光不再,将中心的位置拱手交给了维也纳。当德彪西开始创作音乐的时候,就如同伊索寓言里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他只是一只小羊处于河的下游,心里知道如果这样下去,永远只能喝人家喝过的水;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要不就赶走庞大的狼,自己去站在上游,要不就彻底把水搅浑,大家喝一样的水,要不就自己去开创一条新河,主宰两岸的风光。 而在当时的法国的音乐界,两种力量尖锐对立,却并不势均力敌。以官方音乐学院、歌剧院所形成的保守派,以僵化的传统和思维定势,强势地压迫着企图革新的音乐家。 因此,可以说,从一开始,德彪西就要面对来自欧洲和本国的这两股强大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年轻气盛的毛头小子德彪西,注定是那个时代的造反派。(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03.《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117 No.8)大提琴演奏版 大提琴演奏:艾吉.瓦班(挪威)。选自Kirkelig唱片公司1998年发行的专辑《神奇法国艺术家》(Franske Mirakler)。这张专辑收录了大提琴演奏的德彪西、弗雷、拉威尔、圣-桑、马斯涅等法国作曲家的作品。
Aage Kvalbein 02:19
04 Claude Debussy: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德彪西打着“印象派”大旗,从已经被冷落并极端保守的法国,向古老的音乐之堡杀来了。在行进的路上,德彪西对挡在路上的反对者直接了当地宣告“对我来说,传统是不存在的,或者,它只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它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完美和有价值。过去的尘土不那么受人尊敬的!”(万木编著《西方音乐简史》,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 04.《牧神午后前奏曲》(L86)。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被公认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虽然这首短小的交响音画(交响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人困惑不解,但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这首乐曲所描绘的神秘和虚幻意境是:烈日当空,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阴下休息,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埃特纳山仙境。在那里,他见到仙女在舞蹈,并且与爱神维纳斯度过了一个销魂的时刻。正当他因为亵渎神明而将受到惩罚时,他又昏昏沉沉睡去。 德彪西解释这首作品时说:“我不是用音乐来作为马拉美这首诗的续篇,它可能只是这首诗的背景,为了把人们带到和诗相似的意境之中。”马拉美听到这首音乐之后说:“德彪西的音乐,大大地丰富了和超越了我的诗意。”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版本。选自DG唱片公司2008年发行的专辑《卡拉扬德国留声机公司完整录音第二卷第5辑(1959-1965)》
Herbert von Karajan 09:58
05 Claude Debussy: La Mer, L.109 - 1. From Dawn Till Noon On The Sea (De l'aube à midi sur la mer)
我们现在都把德彪西当做印象派音乐的开山鼻祖。“印象”一词最早来自法国画家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当初说这个词明显带有嘲讽的意思,如今这个词已经成为特定的艺术流派的专属概念,成为高雅的标签。最初德彪西的音乐确实得益于印象派绘画,虽然德彪西一生并未和莫奈见过面,但艺术的气质与心境的相似,使得他们的艺术风格不谋而合,距离再远心也是近的。画家塞尚曾经对他们两人做过非常地道的对比:“莫奈的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对光感的准确说明,这就是说,他除了视觉别无其他。”“对德彪西来说,他也有同样高度的敏感,因此,他除了听觉别无其他。”(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 05.《大海》(L109)第1乐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交响音画《大海》创作于1903-1905年,1905年首演,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每个乐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第一乐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第二乐章:波浪的游戏;第三乐章:风和海的对话。本曲为第一乐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描绘了在黎明前的海潮声中,一道光线从海平面透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影射在海面上,天空和大海随光线的变化呈现出瑰丽斑斓的色彩。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版本。选自拿索斯唱片公司2006年发行的专辑《拉威尔:波莱罗、帕凡舞曲、达芙妮与克洛埃第2组曲;德彪西: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企鹅》三星评级,推荐收藏
Herbert von Karajan 08:39
06 Claude Debussy: Pelleas et Melisande (Pelleas and Melisande) - Pelleas et Melisande (Pelleas and Melisande), Act III, Scene 1: Une des tours du chateau
德彪西最初的成功,还得益于法国象征派的诗歌,那时,德彪西和马拉美、魏尔伦、兰坡等诗人接触密切(他的钢琴老师弗洛维尔夫人的女儿就嫁给了魏尔伦),他所交往的文学方面的朋友远比作曲家朋友多,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并直接将诗歌的韵律与意境融合在他的音乐里,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德彪西是一个胸怀远大志向的人,却和那时的印象派画家和象征派诗人一样,并不那么走运。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和许多年轻的艺术家一样,开始了没头苍蝇似的乱闯乱撞,跑到俄罗斯梅克夫人那里当了两年钢琴老师(还爱上了梅克夫人14岁的女儿,特意向人家求婚),好不容易赢得了罗马大奖,又跑到罗马两年,毕业之际写出的《春》等作品,并未得到赏识,一气之下提前回国。落魄回国之后,无家可归,流浪狗一样在巴黎四处流窜。 06.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三幕 第1场:城堡中的塔楼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德彪西于1892-1902年创作的一部五幕12场歌剧,改编自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话剧,1902年巴黎首演。剧情讲述阿莱蒙德国王的孙子戈洛在山林中遇见一位受到惊吓的美丽姑娘梅丽桑德,戈洛对她一见钟情并与其结婚。但梅丽桑德却爱上了戈洛的同母异父兄弟佩利亚斯,这使戈洛万分妒忌与愤怒,于是他杀死了佩利亚斯并重伤了梅丽桑德,梅丽桑德临终前产下一女,戈洛追悔莫及,黯然神伤。 选自拿索斯唱片公司2006年发行的专辑《最优美的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14:26
07 Suite bergamasque: Suite bergamasque: Clair de lune
德彪西的狂妄是出了名的,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了对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师的批评。他说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加白的配方;莫扎特只是可以偶尔一听的古董;勃拉姆斯太陈旧,毫无新意;柴可夫斯基的感伤太幼稚浅薄;而在他之前曾经辉煌一世的瓦格纳,他认为不过是多色油灰的均匀涂抹,嘲讽他的音乐“犹如披着沉重的铁甲迈着一摇一摆的鹅步”;而在他之后的理查.施特劳斯,他则认为是逼真自然主义的庸俗模仿;比他年长几岁的格里格,他更是不屑一顾地讥讽说不过是“塞进雪花粉红色的甜品”……他口出狂言,雨打芭蕉般几乎横扫一大片,唯我独尊地颠覆着以往的一切,雄心勃勃地企图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让世界为之一惊。 07.《月光》(L75 No.3)(《贝加摩组曲》第3首) 作于1890年,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4个乐章组成,其中以《月光》最为著名。所谓“贝加摩”是形容词,指“18世纪宫廷的事物”。 钢琴演奏:弗朗索瓦-乔尔.希尔利尔(法裔美国古典钢琴家,1943- ) 选自拿索斯唱片公司2007年发行的专辑《德彪西:月光和弗朗索瓦(乔尔利尔)演奏的其他钢琴作品》
Francois-Joel Thiollier 05:12
08 Rêverie, L. 68
在德彪西之前,J.S.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语言都是充满调性的。虽然巴赫的音乐节奏平稳,色彩感不强,而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在音乐创作中的起伏对比已经比巴赫强烈得多。但不管他们的音乐表现如何夸张,也都是有调性的,即有主调、有中心点。到了德彪西这里,已经找不到一个音乐的中心点了,通俗地说,就是无法跟着它哼唱,也很难分出清晰的乐句。在德彪西之前,作曲家一般都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在配器上尽可能地发挥乐器音色的特征和表现力,如用长笛、小提琴表现高音,用大提琴、低音提琴表现低音。而在《牧神午后前奏曲》中却是一反常态用大段长笛的低音区吹奏。 08.《梦幻曲》(L68) 钢琴演奏:莫妮卡.哈斯(法国女钢琴家)。选自Warner Classics 2007年发行的专辑《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钢琴作品》
Monique Haas 04:25
09 Claude Debussy: Deux Arabesques L. 66 - No. 1 Andante con moto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远。在他的作品中已经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和神奇莫测的色彩。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都有突出的特色。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 09.《2首阿拉伯风格曲》(L66)第1首 钢琴演奏:帕斯卡.罗杰。选自迪卡唱片公司2006年发行的“极致系列”10《极致:钢琴古典名曲选集》
Pascal Rogé 03:57
10 Arabesque
德彪西狂傲,其实也不是藐视所有的音乐家,他对肖邦就情有独钟。据与德彪西同时代的法国著名钢琴家玛格丽特.朗(M. Long ,1874-1966)说,德彪西对肖邦极感兴趣,“在肖邦死后发表的那首降D大调练习曲上,他把所有的手指都磨破了”。当时几乎所有音乐家的重要作品,都是玛格丽特.朗第一个演奏的,但她不敢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德彪西曾经专门要她到自己的钢琴前,为她讲述自己的作品。所以,她的话极具真实性,她特别强调德彪西的《24首前奏曲集》和肖邦的关系:“取法是肖邦的,这个集子好像是德彪西整个创作的浓缩。”(玛格丽特.朗《与德彪西坐在钢琴旁》,《毛宇宽音乐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 10.《2首阿拉伯风格曲》(L66)大提琴演奏版 大提琴演奏:艾吉.瓦班(挪威大提琴家) 选自Kirkelig 唱片公司1998年发行的专辑《神奇的法国艺术家》
Aage Kvalbein 03:54
11 Claude Debussy: Nocturnes - III. Sirènes
德彪西的音乐总是用意想不到的配器和音阶变化表现出神秘、朦胧、精致的美感,这一特征贯穿于他所有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很多音乐评论家也很难运用常规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德彪西的作品。对于普通听众而言,要听懂德彪西最重要的是放下对旋律的追寻,“不要试图像听流行音乐一样哼出德彪西的曲子,放弃对旋律的跟踪,静心聆听音色之美,感受光影之美。” 11.《夜曲》(L91)第3乐章:海妖 钢琴演奏: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乐队:克利夫兰管弦乐团 选自迪卡唱片公司1987年发行的专辑《克洛德.德彪西: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Vladimir Ashkenazy 10:07
12 Images Pour Piano- Livre I: No. 1: Reflets Dans L'Eau - Claude Debussy
对于德彪西来说,这些钢琴曲都是他的印象派音乐的延续,是往前迈出新的步幅所制作的小品,是练习、打磨和养精蓄锐。真正对他而言富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牧神午后前奏曲》八年之后的1902年,他一生唯一的一部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问世。 早在1892年,德彪西在罗马留学期间,在意大利大道的书摊上发现了梅特林克刚刚出版的剧本《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时,就立刻买了一本,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剧本所讲述的两位王子和一位美丽少女的悲剧故事,那种命运掌握着个人生命的象征力量,那种以梦境织就的情节的扑朔迷离,那种对白中闪烁的朦胧晦涩,都是那样暗合德彪西的音乐理想。这部《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让德彪西付出了十年的时间,他不止一次修改它,它是他最钟爱也是最难产的孩子。 12.《水中倒影》(《意象集》第一部第1首) 钢琴演奏:凯瑟琳.史托特 选自Conifer 1995年发行的专辑《凯瑟琳.史托特演奏的德彪西和拉威尔(钢琴作品)》
Kathryn Stott 06:19
13 Claude Debussy: Children's Corner L119 - Doctor Gradus ad Parnassum
德彪西对于西方音乐史的意义,是以他的革新精神,创造了以往从来没有属于他自己的音乐语言。这样崭新的音乐语言,让当时的听众耳目一新,后来的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德彪西是欧洲作曲家中使音乐语言的构成从古典调式调性体系这个不可动摇的创作基础上解放的第一人,他跨入了另一个新的音响——音乐之地;就这一点而言,20世纪的音乐帷幕确实是由他所开启。”这种崭新的音乐语言“以耳朵和心灵代替眼睛,把视觉形象,甚至光和影变成声音。不简单勾画其外形,而且表现它们内在的含义。”这样的评价,准确地说明了德彪西音乐语言的艺术特征与历史意义。(《毛宇宽音乐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 13.《儿童乐园》(《儿童园地》)(L119)第1首:“博士”练习曲 钢琴演奏:安吉拉.休伊特。选自“亥伯龙”唱片公司2012年发行的专辑《德彪西:钢琴独奏作品》
Angela Hewitt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