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人收藏
共69首歌曲
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狭义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格里高利
说到欧洲古典音乐,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是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却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世纪
中世纪音乐指欧洲自公元500年至1400年左右的音乐,有歌曲、器乐作品和礼仪音乐等种类。中世纪音乐是古典音乐中的一个时代,包括用于教堂的礼仪音乐(英语:liturgical music)(亦称为神圣音乐),以及世俗音乐、非宗教音乐。中世纪音乐的种类包括独唱声乐,例如额我略圣咏和合唱音乐(由多个歌手同时唱歌的音乐)、独奏器乐、以及同时使用人声和乐器的音乐(人声通常配合乐器伴奏)。在天主教弥撒期间,出家人会颂唱着额我略圣咏。弥撒是耶稣基督最后的晚餐的重现,目的是为人与神之间提供精神联系。这种联系的一部分是通过音乐建立的[1]。
中世纪始于五世纪,自西罗马帝国沦陷开始,大约结束于十五世纪初。要划分出中世纪末期(英语:Dates of classical music eras)和文艺复兴音乐早期并不容易,因为不同地区的音乐趋势在不同时期开始变化。本文所定的时期是音乐学家通常采用的时期。中世纪时期为音乐记谱法和音乐理论等准则奠定了基础,后来这些准则对古典音乐在共晓时期(拥有特有的主流音乐模式和一些约定俗成惯例的音乐时期)约定俗成的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1600-1750年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例如巴赫;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的作曲家,如莫扎特;和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作曲家,如瓦格纳。当中最显著的贡献是发展了一个全面的音乐记谱法,使作曲家能够在羊皮纸或纸上写下他们的歌曲旋律和器乐作品。在发展音乐记谱法之前,歌曲和曲目必须“透过聆听”来学习,口传心授。这极大地限制了可以教授新音乐的人数,亦使音乐难以广泛传播到其他地区或国家。音乐记谱法的发展让歌曲和音乐作品的传播变得更容易,使得有更多人、更多地区能听闻。然而,一些进阶理论例如节奏、音符的定时、复音音乐(同时使用多个交织的旋律)的运用对于古典音乐的发展同样重要。
文艺复兴
到了1450年,欧洲音乐开始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的不稳定,教廷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是在那时,欧洲传统的大小调式逐渐形成。
巴洛克时期
欧洲到了16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巴洛克时期,那时候不仅产生了像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
古典主义时期
当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父”海顿,“神童”莫扎特,以及“乐圣”贝多芬。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与民族乐派
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作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时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
浪漫主义后期
在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马尼诺夫,马勒等作曲家,他们把欧洲传统作曲法发展到了极致,当然也包括新的尝试,出现了像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合唱》这样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采用多调性,为以后的传统作曲法到先锋音乐的过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象派音乐
时间进入19世纪,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
十二音序列与无调性音乐
时间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
电子音乐与先锋音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音乐,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这时候的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象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注:按广义的古典音乐定义: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专业音乐创作来看,印象派音乐和现代音乐皆属古典音乐之类;若按严格的古典音乐定义,则古典是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品。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Pérotin: Music Of The Gothic Era - Notre Dame Period - Viderunt omnes
中世纪(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东罗马帝国灭亡。 中世纪时期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留下来的遗产,在那个时候,学者们将他们的知识文化与中世纪时期的文化相对照。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事实上,关于中世纪的争论很多,曾经“黑暗时代”等同于“中世纪”,1904年后,这个术语更多的限于“中世纪早期“。6 |
David Munrow | 11:44 |
02 |
Pérotin: Magnus Liber / Feast Of St. Stephen - Sederunt principes - Adiuva me, Domine (à 4) (Gradual
黑暗时期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发生的事件,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
Various Artists | 16:22 |
03 |
Leonin: Léonin / Pérotin: Magnus Liber / Feast Of St. Stephen - Alleluya - Video celos apertos (à 2)
佩罗坦(Pérotin或Perotinus,活跃于1190—1220年间),法国哥特时代的杰出作曲家、圣母院乐派的复调音乐大师。他创作的奥尔加农比莱奥宁更有节奏感,体现了世俗音乐对教会音乐的渗透。 佩罗坦是一名欧洲作曲家,据称是法国人,生活的年代是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他是圣母大学的复调音乐和古音乐风格的最著名的成员,是在那个年代能够被保留名字的很少作曲家之一,而且可以可靠地与其作品相关联;这归功于圣母大学的一个匿名的英国学生提供的证据,该匿名学生写了关于佩罗坦和他的前辈莱奥尼乌斯的事。 |
Various Artists | 06:43 |
04 |
Je ne vis onques
吉尔·班舒瓦(法语:Gilles Binchois,约1400年-1460年9月20日),又称吉尔·德·班斯(Gilles de Bins),法国-弗莱芒作曲家、管风琴家。与同时期的纪尧姆·迪费一样,他是弗莱芒乐派的第一代(勃艮第乐派)代表之一。他于1419年至1423年在蒙斯担任管风琴师,后来据信曾当过兵。后来成为一名教士。他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旋律优美,其歌颂骑士精神和爱情的世俗歌曲尤受当时的王公贵族喜爱。班舒瓦现在被认为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又名吉尔·德·班斯,早期勃艮第乐派的尼德兰作曲家,管风琴家。出生于蒙斯。父亲是一名议员并时常在蒙斯的教堂工作。班舒瓦于1419年至1423年在蒙斯担任管风琴师,之后去往里尔,在里尔期间据说当过兵。1420年代末又成为一名教士进入了勃艮第的教堂。他在作曲的同时还是一名合唱歌手,最后他在苏瓦尼退休。由于他长时间为勃艮第宫廷的尽职服务,他在退休时领到了一大笔退休金。他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旋律优美,被认为是15世纪最优秀的旋律创作者。他作品中的旋律被后来作曲家们作为素材并大量引用,其歌颂骑士精神和爱情的世俗歌曲尤受当时的王公贵族喜爱。 |
The Orlando Consort | 04:01 |
05 |
Francesco Landini: Adiu, adiu dous dame, virelai for 3 (or 2) voices, S. 192
兰迪尼(Francesco Landini ,约1325 到1335之间—1397),意大利作曲家、管风琴家、诗人,从小双目失明,长期担任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的神父和管风琴师。但是其歌曲作品却是世俗性的,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14世纪意大利最有影响力的盲人作曲家。出生于佛罗伦萨,小时候因得天花而失明。于是他很小开始便致力于音乐的研究上,他很快就精通了许多乐器的演奏,同时还是乐器制作的能手。他与诗人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熟识,并曾得到过国王的奖赏。1361年他任职圣三一修道院的管风琴师,1365年又成为圣洛伦佐教堂的管风琴师。同时,他还帮忙于几所教堂的管风琴建造事务。他在音乐理论、天文以及哲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的作品全部是世俗音乐,共154首,占意大利留存下来的新艺术时期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叙事歌(Ballata),创作风格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的技巧。由于他的作品广泛地使用某一特征的终止式,故理论家们遂将此终止式以他名字命名为“兰迪尼”终止式。 管风琴家弗朗切斯科·兰迪尼 在浩如烟海的西方音乐历史中,我发现在西方键盘艺术几千年的发展之路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就是意大利作曲家兰迪尼。这引发了我对这位中世纪晚期意大利音乐家创作及其键盘艺术成就的探究之欲。 在十四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中,新资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通过文学艺术创作宣传人文精神。兰迪尼就诞生于这样一个充满前卫意识的家庭。据佛罗伦萨编年史记录者维拉尼(Filippo Villani)描述,兰迪尼的童年因“天花”而致双目失明,但他仍旧勤奋学习,并终身致力于哲学、占星术和音乐的研究,年纪轻轻就成为一位活跃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获得过很高的声誉:在1364年获得威尼斯诗歌比赛优胜者的桂冠,由于当局的恩典,他保留着炫目的名声,其影响非常接近于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意大利诗人弗朗切斯科・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兰迪尼在歌唱艺术和音乐创作领域也颇有造诣,是十四世纪杰出的意大利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 |
Alla Francesca | 04:59 |
06 |
Navré je suis - Puis Fortuna - Se la face ay pale (Live)
纪尧姆·迪费(法语:Guillaume Dufay,1397年8月5日-1474年11月27日),又译杜飞,Dufay或作Du Fay,法国-弗莱芒作曲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过渡期的代表性作曲家。 生平 15世纪法兰德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以康布雷大教堂少年圣歌队员的身份接受教育,其后经由巴黎前往意大利,1420-26年在里米尼与佩沙洛的领主马拉特斯塔家服务。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过渡期的弗莱芒作曲家,勃艮第乐派的代表人物。大概出生于贝尔塞尔,是一个牧师的私生子。小时候随母亲去往康布雷,并在当地教堂接受教育。他的音乐才华很早被发现,并就此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1409年成为了合唱团的歌手。1418年到1420年他成为了康布雷教堂的助理执事,之后他前往意大利。1420-1426年在里米尼与佩沙洛的领主马拉特斯塔家服务。1426年后他又去往博洛尼亚,并升任执事,1428年成为牧师。之后他来到罗马,成为教皇合唱队的成员,并逐渐开始享有声誉。1434迪费被任命为萨伏依教堂的合唱乐长。1436年在佛罗伦萨,迪费创作了他最负盛名的作品节日经文歌“玫瑰刚刚盛开”,此时他已经是欧洲闻名的作曲家。1439年由于“残留会议”的影响,迪费为了躲避纷争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康布雷,并在1440年代都留在了康布雷,主要工作是为教会作曲与编曲,同时他还服务于勃艮第公爵。1449年随着伪教宗的退位,教会间的纷争结束。迪费又前往意大利谋求职位,他写了许多作品,包括为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所作的哀歌。不过由于最后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迪费还是回到了康布雷。在他去世前,迪费要求演奏自己的“天上圣母”作为自己的安魂曲,由于时间紧迫未能如愿。迪费葬于圣埃蒂安教堂,却由于之后教堂被毁,他的墓碑不知所踪。1859年墓碑被重新发现,发现时竟被当作井盖使用。如今这块墓碑被保存在里尔美术博物馆内。 音乐 迪费的主要作品是弥撒曲、经文歌等各种当时主要的宗教音乐体裁的作品,此外还有不少世俗歌曲。他可能是最早使用世俗歌曲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充满了热情的和声和感情丰富的旋律,预示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
Les Haulz et les Bas | 09:18 |
07 |
La Cambiale Di Matrimonio (Farsa Comica)- Cavatina Buffa E Stretta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的。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罗马、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 03:59 |
08 |
Missa Ascendo Ad Patrem - 2.Gloria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音乐作品主要在西元1400年到1600年产生。这个时期的结束比开始有更为明确的定义,不像其他的艺术类别。在15世纪初的音乐表现上没有明显变革,因此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点是逐渐变化的。 可以确定的是,早期文艺复兴音乐作品主要是对第三间隔的依靠作为和音。从12世纪开始的复调音乐在整个14世纪变得更为细致而不依靠声音的表述。15世纪初的音乐趋向简单,声音致力于平滑。 到15世纪末,复调宗教音乐又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在某种意义上和当时发展极致的绘画有所关连;接下来到16世纪早期,音乐又开始简单化了。 在16世纪晚期的音乐,尤其是小曲,趋向于更加复杂和半音音阶的趋奉。此时在佛罗伦斯,音乐家也开始转向古典流派,他们试图通过挽诗的形式恢复古希腊的梦幻化的音乐形式。 |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 04:26 |
09 |
Elfenthal
鲁特琴 鲁特琴(LUTE)也称琉特琴,是一种曲颈拨弦乐器。一般这个词主要指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在欧洲使用的一类古乐器的总称,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最风靡的家庭独奏乐器。另外在广义的乐器分类中,把类似的乐器统称为“琉特属”,此时就不限于年代国别,因此吉他、中国琵琶、日本琵琶等都可以包括在内。欧洲鲁特琴上可以演奏和弦、旋律、跑句、各式各样的装饰音,甚至对位乐曲;它是用作伴奏歌唱的独奏乐器,也可用于重奏中,技艺娴熟的演奏者可以奏出多姿多彩的效果。 他的源起与名称来自于阿拉伯人的 “Al’ud”, 约在9-10世纪间经由回教徒传入欧洲,阿拉伯文Al‘ud原意为木头,这种梨型的拨弦乐器,与亚洲的琵琶, 乃至日本的biwa有着共同来自西亚的源头。 中世纪的鲁特琴仅有五组琴弦,用羽毛制成的拨子弹奏,因此,大都是以合奏的方式演奏舞曲或作歌曲的伴奏。最早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其登峰造极的演奏作曲家为Francesco da Milano,他与Michelangelo(米开朗基罗)同时被称为'il Divino',比喻他们是受神所启发的,他的演奏让一切思绪转向天堂,Da Milano 及他同时期的作曲家的作品沿用文艺复兴复调对位作曲法则,均衡,高雅,音响饱满,精神上与文艺复兴早期Botticelli(波提切里)等画家的绘画相似。 16世纪中期,西班牙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曲家,所不同的是他们演奏vihuela,简单的说就是吉他形状的鲁特琴,关于为什么在鲁特琴流行全欧时,西班牙却独钟vihuela众说纷纭,不过应与其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有关。 这些作曲家及其音乐,在20世纪中,由于西班牙(Catalonian)吉他家Pujol的努力,得以公诸于世,并广泛的被演奏,鲁特琴下一个高潮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皇时期,以John Dowland甜美善感的鲁特琴歌曲 (Lute Air)及独奏曲为其翘楚。 接下来两首都是来自鲁特琴的演奏。 |
Elfenthal | 04:06 |
10 |
A Gigg
非常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小调 |
Daniel Estrem | 02:01 |
11 |
The Earl of Salisbury
再也不会傻傻的以为是古典吉他了😂 |
Daniel Estrem | 02:18 |
12 |
Bedrich Smetana: Má Vlast, No. 2 - Vltava (Die Moldau), T111
《伏尔塔瓦河》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捷克新音乐之父)创作的交响诗,被称为捷克第二国歌。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河流,它由南北纵贯捷克国土,是捷克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是捷克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从河水的源头开始描写,逐渐映现出奔腾不息的河流、岸边茂密的森林、富有生气的乡村、宁静的月夜、险要的峡谷、古老的城堡,这些景致与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相联系,展示了捷克山河的美丽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整部交响诗套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尤其是沃尔塔瓦河主题深刻地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这首交响诗所体现出的交响音乐写作技法、民族艺术色彩与个人风格特征,连同整部套曲一起为捷克音乐树立了一座里程碑,成为交响音乐中的典范之作。 斯托科夫斯基指挥RCAVictor交响乐团版,是我最爱的版本。 |
Leopold Stokowski | 12:29 |
13 |
Die Moldau
可惜了这么好的版本竟然没录制全 |
Uli Dörr | 03:16 |
14 |
Die Moldau
来自德国三位罗马天主教神父的翻唱版本 |
Die Priester | 03:20 |
15 |
Solveig's Song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1843—1907),作为19世纪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一生创作的作品都寄托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1875年,格里格为挪威文豪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写作了配剧音乐,首演大获成功。 《索尔维格之歌》是格里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如今已成为享誉世界乐坛的名歌。作曲家巧妙地将挪威和瑞典民歌因素融入其中,曲调忧伤婉转,十分动听,因而深受挪威人民的喜爱,将它誉为“挪威第二国歌”——这是对一首歌曲的最高褒奖。 |
Raphael Wallfisch | 04:43 |
16 |
The Moldau
最爱的版本,曾因为这首曲子被其他朋友讽刺过😂当时真的好想问一句:一个美女只因换了一身衣服她就不美了吗? |
Wolf Hoffmann | 04:54 |
17 |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1, Op. 46: III. Anitras Dance
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傑出的作曲家。 1843年6月15日,抒情音樂作曲家格里格生於挪威的貝爾根。 格里格應邀為易卜生的詩劇 《培爾·金特》創作配樂,完成於1874至1875年間,但他從配樂中選編的兩套組曲(各分四段),卻到1888和1891年才先後編出。這兩部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安妮特拉舞曲」(Suite No.1, Op.46: Anitra's Dance)——選自詩劇第四幕第六場。在沙漠綠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長的帳篷里,酋長的女兒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對培爾·金特獻媚。這段音樂描繪的正是這一場面,但嚴格地說,它遠遠超過了作為配樂的作用,因為它直接參与戲劇的內容,成為詩劇中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小步舞曲 |
Edvard Grieg | 03:34 |
18 |
Albéniz: Suite española, Op.47 - No.5 Asturias
《阿斯图里亚斯传奇》(Asturias Leyenda),原为阿尔贝尼斯(Isaac Albéniz)所作的钢琴曲,选自《西班牙组曲第五号》。由此改编的吉他曲版本更为著名。 西班牙组曲中的所有曲子,全部都是用西班牙地名作为标题,本曲就是以阿斯图里亚斯为地名作为标题。阿斯图里亚斯位于西班牙北部。 本曲是一首具有西班牙风格的作品,却充满着东方的色彩。 钢琴版 阿尔贝尼斯《西班牙组曲》的最好选择,还是Decca公司417 887-2的拉罗查版(与《伊比利亚》为同一张),这套唱片收的是Op.47的全曲。 吉他版 《西班牙组曲》的吉他演奏版,首选著名吉他演奏家布里姆(Juliano Bream)版。 |
Miloš Karadaglić | 06:31 |
19 |
Max Bruch: Violin Concerto No.1 in G minor, Op.26 - I. Vorspiel (Allegro moderato)
马克斯·布鲁赫的《G小调第1号协奏曲》,作品26,是一首相当具知名度的小提琴协奏曲。它不只是布鲁赫最有名的作品,亦是音乐会中较常被演奏的小提琴曲目之一。 |
Piero Gamba | 07:48 |
20 |
Vivaldi: Le quattro stagioni (The Four Seasons) , Violin Concerto in E Major Op. 8 No. 1, RV 269, "Spring": II. Largo - Itzhak Perlman/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1],是一位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大师级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第被认为是最有名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之一,在他那个时代闻名于整个欧洲。他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乐器协奏曲(特别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还有圣歌和歌剧。其最著名的作品为《四季》 |
Itzhak Perlman | 02:42 |
21 |
Giuseppe Verdi: Aida, Act 2 - Gloria all'Egitto, ad Iside
《凯旋进行曲》又称为《大进行曲》是意大利作曲家具塞比-威尔第所作,是四幕歌剧《阿依达》第二幕第二场达拉斯凯旋时的音乐。 法国著名的埃及学家马里埃特依据埃及的祭坛下曾经发掘出的男女两付骨骸为中心,构想出一个凄美的故事,并把它寄给了威尔第。这就是《阿伊达》的故事提纲:埃塞俄比亚国王阿莫那斯罗为救被俘虏的女儿阿伊达而发兵埃及,而此时阿伊达隐姓埋名作了埃及公主安娜丽斯的女仆。阿伊达的恋人青年侍卫长拉达梅斯奉命迎击入侵者,并俘获阿莫那斯罗为人质凯旋归来。阿莫那斯罗利用女儿刺探埃及军情,拉达梅斯在与阿伊达幽会时无意泄露机密,被阿伊达的情敌公主安娜丽斯听见。拉达梅斯被判死刑,后阿伊达为之殉情。 威尔第他迅速安排了脚本,并开始谱曲。 1871年12月24日,《阿伊达》在埃及上演,次年2月8日在米兰的斯卡拉剧院,威尔第用一根象牙和黄金制成的指挥棒指挥了《阿伊达》的演出。此后的几个月,《凯旋进行曲》几乎响遍意大利和欧洲的所有舞台。 |
Coro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11:44 |
22 |
Ernest Bloch: Nigun (From "Baal Shem")
布洛赫的早期作品受理查施特劳斯和德彪西影响。移居美国后,逐渐对犹太民族传统产生兴趣,并形成了具有希伯来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布洛赫喜好弦乐器,善于自由运用无调性和各种民族调式,其作品常具有深沉,幽远,崇高的情调。巴尔兴组曲 尼根 |
Leonid Kogan | 06:36 |
23 |
Felix Mendelssohn: Lieder ohne Worte, Op.19 - No. 6 in G minor (Andante sostenuto) "Venetian Gondola
门德尔松的无言歌(德语:Lieder ohne Worte)是浪漫乐派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所作的八册48首钢琴独奏曲。这八册分别在他生命中的不同时间点,为了让业余钢琴家能够演奏所作。当时钢琴越来越普遍,慢慢变成许多家庭的焦点。 这些钢琴曲目属于浪漫乐派的一部分,其特点是短且狂热。 第一册 Opus 19 作于公元1830年到1832年。 E大调,甜蜜的回忆 a小调,追悔 A大调,猎歌 A大调,无标题 升f小调,不安 g小调,第一号威尼斯船歌(本曲) |
Daniel Barenboim | 01:52 |
24 |
Suppé: Leichte Kavallerie, Ouvertüre
《轻骑兵序曲》为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冯.苏佩于1886年根据诗人卡尔.科斯塔的剧本所作轻歌剧《轻骑兵》的序曲。 轻歌剧《轻骑兵》于1866年3月21日首演。时至今日,虽然歌剧本身已极少演出了,但本曲和《诗人与农夫序曲》却成为作者流传广泛的代表性作品。 《轻骑兵》序曲更是轻歌剧序曲中最为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并被改编为管乐合奏曲 该序曲分为三段: 音乐一开始,由小号和圆号以高亢嘹亮的号角性音调奏出轻骑兵主题,使人仿佛看到了一支英武潇洒、精神焕发的轻骑兵队伍。紧接着,长号用合奏与这一主题相呼应,形成了浓厚的军营气氛。随后,小提琴以极快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型奏出一个轻捷明快的主题,表现了轻骑兵机敏欢悦的形象。由小号为主奏的进行曲主题紧接着就出现了,这一主题不仅充分发挥了加洛泼舞曲欢快的特点,而且还运用了模仿马蹄声的描写性表现手法,生动逼真地表现了轻骑兵队伍的行进,这是这部作品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旋律。 乐曲中间转为小调,小提琴奏出匈牙利吉普赛雕饰调式的主题,如歌的旋律宁静而忧郁,带有悲歌的色彩,表现了歌剧中骑兵队长回忆往事时百感交集的心情; 乐曲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骑兵进行曲经过反复和发展,再次形成欢乐的高潮。最后,以乐队强而有力的全奏终曲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07:06 |
25 |
Charles-Valentin Alkan: Douze Études dans tous les tons mineurs, Op. 39 - XII. Le festin d'Ésope
夏尔-瓦朗坦·阿尔康(法语:Charles-Valentin Alkan,1813年11月30日-1888年3月29日),犹太血统的法国作曲家,钢琴家。 阿尔康出生在犹太人家庭,父亲经营一个音乐学校。他是一名音乐天才,6岁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6岁毕业后就留校教授视唱练耳。不久后他结识了肖邦,1838年与肖邦合开音乐会,一举成名,但次年由于个人原因又退出舞台,1844年才复出。1853年后又退隐,独自作曲并研究宗教。1873年再次复出,并指导了一些学生。1888年3月29日,阿尔康在家中去世。原本人们传说他是在寻找一本犹太教著作时被倒塌的书堆砸死,但目前有新证据显示,他很可能是被一个衣帽架砸死的。[1]阿尔康一生未婚,深居简出,后人对他的生平和思想了解甚少,这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个神秘人物。 知名作品大提琴奏鸣曲,钢琴独奏《大奏鸣曲》《12首大调练习曲》《12首小调练习曲》 |
Marc-André Hamelin | 08:45 |
26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Ouverture in D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ederic Handel,1685-1759),出生于德国哈勒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是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亨德尔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哈勒。与他伟大的同龄人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家庭并没有多少音乐气息: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生,认为音乐是卑贱的职业(的确,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音乐家只能算是有技艺的仆人)。但天生喜爱音乐的小亨德尔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的练习弹古钢琴(难以想象,后来在键盘乐器演奏领域可与巴赫匹敌的亨德尔,竟是这样接受他的启蒙教育的!)亨德尔就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逆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亨德尔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约41部歌剧,5首颂歌,5首加冕赞美歌,37支奏鸣曲,20支管风琴曲,还有许多教廷音乐及音乐小品。他还担任音乐指挥和艺术总监,亲自参加剧院的管理、技术协调等事务工作。后来他转向创作神剧,将声部的独立地位用和声代替。作为一位多产的音乐家,其主要作品有: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弥赛亚》、《犹大马卡白》等三十二部,歌剧四十六部,管弦乐《水上音乐》、《森林音乐》、《烟火音乐》各一套,管弦协奏曲十一首,大协奏曲四十二首,还有室内乐、组曲、序曲、恰空等器乐曲。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 《亨德尔画传》该书以传记体例讲述了亨德尔的生平故事和音乐创作历程,同时又对其主要音乐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述。两种文体相互交织,将客观翔实的历史记述和精致细腻的音乐评论结合在一起,从而勾勒出音乐家丰富而立体的艺术人生。(好看的传记)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 05:48 |
27 |
Francisco Tarrega : Recuerdos de la Alhambra
泰勒加的《阿尔罕布拉宫回忆》 ps.有一次听到阿尔贝尼斯的《西班牙组曲》突然忘记了曲名,想了半晚上😜误以为是这一首😄 |
Eduardo Fernandez | 04:45 |
28 |
巴赫: G大调第4号勃兰登堡协奏曲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是古典音乐早期的一个重要形式,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华丽且复杂。 虽然巴洛克音乐已经突破了宗教音乐完全的秩序和纯真的表现,变得更加丰富了,但是在整个古典音乐的发展中,这个时期的音乐仍然受着很多宗教音乐的影响,透露出一种严谨的气息。不过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相对于之前的音乐形式更加自由化了,各种音乐类型的出现以及乐器的成熟,使这个时期的音乐充满着一种特殊的气息,为后人所追捧。 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们是比较多的,并且相对现代的音乐家来说也要多产得多。在巴洛克时代最重要的人物应该是亨德尔、维瓦尔第、巴赫三位音乐家。亨德尔和巴赫都是以那个时代的键盘乐器管风琴和羽管键琴见长,但作曲形式稍有不同。亨德尔在歌剧方面的成就较多,而巴赫则一直专注于各种器乐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经典的器乐作品。这一时期的小提琴音乐已经接近成熟,维瓦尔第的贡献不可忽视。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有显见的特性:华丽、复杂、藻饰、扭曲,着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着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那么巴洛克时代(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著骚动、不安和疑虑。 四声部的和声,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旧有的教会调式消逝,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是巴洛克时代大事。另外,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也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触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 。 |
华语群星 | 07:45 |
29 |
Johann Sebastian Bach: Concerto For 4 Pianos And Strings In A Minor, BWV 1065 - Allegro
巴赫一生多产,除了歌剧,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曲式,包含清唱剧(教会用和世俗用,也包含受难曲与神剧)、经文歌、弥撒、圣咏、各式的独奏曲、组曲、室内乐及协奏曲等等。巴赫将对乐器的体会与各种曲式结合,在超过40年的创作生涯写出许多丰富多彩的乐曲;他的作品编号(BWV)也随近代的不断发掘而扩充。 目前这两首四钢琴与弦乐是1066和1065是我最喜爱两首作品。 |
Christoph Eschenbach | 04:01 |
30 |
Johann Sebastian Bach: Concerto For 4 Pianos And Strings In A Minor, BWV 1065 - (Without Tempo Indication)
巴赫的作曲技巧为所有时代的音乐家所承认。在横向的音符排列方面缜密而富变化,这使主题长而不冗,转调后的展开诗意优雅,令人神迷,乐谱看上去复杂但却很动听。他的曲风体现了德式的务实,使用却不滥用意大利模进(同一旋律型在不同音高的重复)及法国装饰的技巧,提升音乐的艺术性而不使之成为哗众取宠的技术。不只旋律精致,巴赫在纵向的各声部整合也堪称神奇,他在长时间的作曲生涯多方试验磨练出其复调技巧。声部之间虽快慢属性不同,却能同时和谐进行且不失和声性,就像齿轮虽紧密扣合却能不断转动,可用一台精密仪器来形容巴赫的音乐,且这台仪器还可持续扩大。他把这种技巧从键盘乐器推广到更多声部的协奏曲与大型合唱,创造一种恢宏、多层次又兼具和谐的艺术。 巴赫的音乐常被认为是数学式的,不仅是由于对位法的精确与频繁运用,也一如他擅长的赋格与变奏等曲式——能以最简单的素材(主题)加以发挥,延伸出变化多端且结构严密的作品,这种作曲的具体手法有很多:分拆主题音符并另外发展、琶音与分解和弦的变形、经常性的转调、镜射主题并对位,最后达到让相似的主题依次在各声部出现,不断的前后呼应。巴赫视作曲为理性与推导的过程,将音乐的科学性发挥到极致,这最终导致了后世作曲家另辟蹊径,探讨新的可能作曲手法。 巴赫的另一特点是,常改编或二次使用自己的作品,而这主要发生在他创作生涯的中期以后。在巴赫开始于莱比锡工作后,创作的自由度已不比前两个时期(某程度是他自己的选择),特别是一开始的几年,巴赫常常是在赶稿的压力下找寻灵感;早在这时期,他已开始延用自己在柯腾的室内乐与管弦乐曲。随着逐渐迈入晚年,巴赫的创作慢慢停滞,他转而回顾自己过去的作品,尤其是大量的清唱剧,巴赫集结了其中最优秀的合唱、咏叹调及管弦乐,改编并组合成他著名的弥撒、受难曲、神剧及协奏曲。 |
Justus Frantz | 04:36 |
31 |
Cantate for Solo Alto BWV 170 - Aria: Vergnügte Ruh! Beliebte Seelenlust
巴赫寫了200多部頌讚曲,許多留傳下來。在巴赫研究協會(Bach-Werke-Verzeichnis,簡稱BWV)中,Wolfgang Schmieder給巴赫所有作品編號: 1-200(教堂頌讚曲),201-216(世俗頌讚曲),217-224(頌讚曲,可能不是巴赫的著作)。Schmieder的序號中,有幾個他認為是巴赫的頌讚曲已被認定作者另有其人。然而,這些頌讚曲的BWV序號仍然保留。巴赫頌讚曲通常按BWV序號號排列,但也可按其他標準(如第一句歌詞)排序,以便搜索。 |
Bernarda Fink | 06:58 |
32 |
Johannes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5 in G minor, Orchestrated by Martin Schmeling (?-1943)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他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汉斯·冯·彪罗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02:16 |
33 |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1 in B minor, BWV 1002 - 4b. Double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 奏鸣曲第一号, 组曲第一号, 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 奏鸣曲第三号, 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 为何如此呢? 三首组曲的形成为不规则, 但三首奏鸣曲却很明显的为一个统一架构, 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 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 这六首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 但却是组曲, 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 巴哈意欲将这六首统一为一组作品, 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 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单调. |
Igor Stravinsky | 03:13 |
34 |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1 in G minor, BWV 1001 - 4. Presto
专辑曲目 Disc 1 Sonata No. 1, BWV 1001, in G Minor/g-moll/sol mineur g小调第一奏鸣曲,BWV 1001 1 Adagio 柔板 2 Fugue: Allegro 赋格曲:快板 3 Siciliano 西西里舞曲 4 Presto 急板 Sonata No. 2, BWV 1003, in A Minor/a-moll/la mineur a小调第二奏鸣曲,BWV 1003 5 Grave 壮板 6 Fugue 赋格曲 7 Andante 行板 8 Allegro 快板 Sonata No. 3, BWV 1005, in C/C-dur/ut majeur C大调第三奏鸣曲,BWV 1005 9 Adagio 柔板 10 Fugue: Alla breve 赋格曲:每小节二拍 11 Largo 广板 12 Allegro assai 极快板 Disc2 Partita No. 1, BWV 1002, in B Minor/h-mpll/simineur b小调第一组曲,BWV 1002 1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2 Double 变奏 3 Courante 库朗舞曲 4 Double 变奏 5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6 Double 变奏 7 Bourrée 柏雷舞曲 8 Double 变奏 Partita No.2, BWV 1004, in D Minor/d-moll/ré mineur d小调第二组曲,BWV 1004 9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10 Courante 库朗舞曲 11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12 Gigue 吉格舞曲 13 Chaconne 夏康舞曲 Partita No. 3, BWV 1006, in E/E-dur/mi Majeur E大调第三组曲,BWV 1006 14 Preludio 前奏曲 15 Loure 罗瑞舞曲 16 Gavotte en Rondeau 加沃特舞曲 17 MenuetⅠ 小步舞曲Ⅰ 18 MenuetⅡ 小步舞曲Ⅱ 19 Bourrée 柏雷舞曲 20 Gigue 吉格舞曲 |
Igor Stravinsky | 03:51 |
35 |
Jean-Philippe Rameau: Les indes galantes, Act 9 - Danse des Sauvages
让-菲利普·拉莫(法语:Jean-Philippe Rameau,1683年9月25日-1764年9月12日)是法国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他是继让-巴普蒂斯特·吕利之后最伟大的法国歌剧作曲家,不但是当时法国乐坛的领军人物,还是和声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
Marc Minkowski | 02:18 |
36 |
Arcangelo Corelli: 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6, No.8 "fatto per la notte di Natale" - 3. Adagio
柯瑞里 (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出生于福西格纳诺(位于今拉韦纳省)。关于他的早年生活,人们知道得很少。他的小提琴老师是巴萨尼.马铁奥.西摩涅利;他的作曲教师则是教皇礼拜堂的一位著名歌手。 他第一次巨大成功是19岁那年在巴黎获得的,从此,他也开始在全欧洲范围内享有一定声誉。巴黎之后,科雷利于1681年前往德意志地区,为巴伐利亚帝选侯效力。1680年到1685年间,科雷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朋友法瑞涅利的剧院中度过的。1685年,他来到罗马,主持了为瑞典女王克里丝汀娜而举行的欢庆演出;同时,他还成为枢机主教佩特罗.奥托波尼(即1689年成为教皇的亚历山大八世)。1689年到1690年,因为摩迪纳公爵对科雷利的热心和慷慨支持,科雷利在摩迪纳停留了一年。1708年,他回到罗马,并安居在奥托波尼枢机主教的宫廷里;同年,受那布勒斯国王的邀请,他前往那布勒斯进行访问。 由科雷利所倡导的演奏方式,经过他和他的学生:比如杰米西尼亚、洛卡泰利等,继承发展后,成为非常重要的小提琴演奏技术。 本曲选自十二首答协调曲G小调八弦乐四重奏 |
pina carmirelli | 03:03 |
37 |
Lamento Della Ninfa, 'Amor dov'è la fe'
蒙特威尔第(1567~1643)由文艺复兴时期跨越到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 牧歌选辑第八卷。 |
Claudio Monteverdi | 04:27 |
38 |
Giuseppe Tartini: Devil's Trill Sonata - Larghetto Affettuoso
提起《魔鬼的颤音》,会有些人想到:“哦!那是Niccolo Paganini(帕格尼尼)的作品。” 其实,它是由意大利小提琴家Tartini作得的。 而我们所熟知的《魔鬼的颤音》,的确是Paganini的,不过那并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张由德国DG出版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选集CD。 其实,错也不在cd本身,而在翻译者。在这张CD的封面上,标题原文是“Diabolus in Musica”,直译应该是“音乐中的魔鬼”,意译可以译作“魔鬼之音”,和颤音毫无关系,冠名者本意大概是用译形容曲子的高难度。而塔蒂尼的曲子名为《Devil’s Trill》,“devil”是魔鬼的意思,“trill”是颤音,直译就是“魔鬼的颤音”了。不知当年那位在国内介绍这张cd的作者是联想力太强抑或是无意之作,阴差阳错的造成了这样的“重名”。 关于这首曲子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塔蒂尼经常梦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在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用来交换琴技,于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塔蒂尼凭记忆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便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这首曲子,由于曲中有很多优美而又极具难度的颤音,所以叫做《魔鬼的颤音》。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说,塔蒂尼在梦中为乐队招聘小提琴手,魔鬼来应聘,要求以灵魂为报酬,塔蒂尼要考他,他就给塔蒂尼拉了一首曲子。不管是哪个说法也不管起真假,都给这首曲子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也很有意思地解释了曲子名字的来由。 这个传闻也并不是完全的传说。实际上在法国天文学家热罗姆·德拉朗德(Jérôme de Lalande)的 《Voyage d'un François en Italie》(1765 - 66)里,记载着塔蒂尼本人自述一段话。“1713年的一个晚上,我梦见我以灵魂与魔鬼订了一个契约。一切就像我期盼地那样进行:我的新仆人能清楚地感知并实行我每一个欲念。此外,我把我的小提琴递给了他,想看看他会不会演奏。于是我听到了一首让我震惊地无以言表的极优美动听的曲子,它是如此艺术,充满了惊人的智慧,即使是之前我最为大胆地幻想里也从来没能有过类似的灵感。我是如此的狂喜,万分地激动,无比地心醉,乃至于我听到窒息了——于是我醒了过来。醒来后我立即抓过我的小提琴试图留住记忆——至少留住一小部分我梦中那首曲子给我的印象。完全徒劳无功!我写得这首 |
David Garrett | 14:12 |
39 |
Domenico Scarlatti: Keyboard Sonata in F major, K.6/L.479/P.62 (arr. for accordion)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年10月26日出生于那不勒斯,是知名作曲家Alessandro Scarlatti的第六个孩子。16岁即任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两年后随父亲移居罗马,曾以乐师的身份服务于波兰女王玛利亚·卡西米、丰特斯侯爵(Marquis de Fontes)和圣彼得大教堂。1719年移居葡萄牙,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以及国王约翰五世(King John V)的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Maria Barbara)的教师。当公主嫁到西班牙时,他又奉命随同去了马德里,并在那里度过余生,于1757年7月23日逝世于马德里。 |
Domenico Scarlatti | 02:13 |
40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Requiem in D minor, K.626 - compl. by Franz Xaver Süssmayer - 3. Sequentia: Confutatis
维也纳三杰之莫扎特 如果要一位粗通音乐的人说出历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个倒有九个要答莫扎特《安魂曲》。人们热衷于《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于猎奇。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里德·韦伯的多事的德国作曲家撰写了一本书,书中对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伪考据的疑问,于是重新钩起人们对陈年往事的无限兴趣,一时各种关于《安魂曲》的传奇、假想、谣言、推测与美好幻想相继出笼,关于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为抢手货,从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为莫扎特学的一部分。 1791年莫扎特与妻子康斯坦采一起到布拉格参加自己的歌剧《狄托的仁慈》的演出,所有的神秘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动身到布拉格前的某一天夜晚有位使者造访了莫扎特家,他约莫扎特为匿名的委托人创作一部《安魂曲》,并先付了一半酬金,这位信使穿一件黑色的斗篷,使莫扎特顿生莫明的反感,而8月底莫扎特夫妇回到维也纳之后,信使再次出现催逼莫扎特交稿。 现在这位“黑衣人”(这又是出自好事者的臆造,因为黑色斗篷更接近地狱使者的打扮)的身份已经昭然若揭,他叫莱特杰普,全权代表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伯爵据说颇通音律且喜欢附庸风雅,常常出钱购买别人作品然后填上自己的名字以图流芳百世,1791年2月份伯爵夫人不幸去世,悲痛之余伯爵想到应当有一部作品在亡妻一周年时演出,于是他如法炮制请邻居(或者仆人)莱特杰普跑腿向莫扎特约稿,不管怎样他总算如愿以偿地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个虚伪的贵族拍脑袋的馊主意莫扎特也许不会那么早早的死去。莫扎特当时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病中的人容易产生宿命感或是许多健康人所不理解的怪念头,莫扎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黑衣人就是索命的冥间使者,而《安魂曲》将是自己的临终绝笔。莫扎特曾经询问过黑衣人他所代表的委托人到底是谁?莱特杰普警告莫扎特不要乱打听,因为那位委托人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无法理解的解释当然令莫扎特更加过敏,于他加倍相信这神秘的使者来自冥冥之中。 |
Wiener Singverein | 02:24 |
41 |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Hob.I:94 - "Surprise" - 2. Andante
维也纳古典三杰之海顿 海顿的音乐幽默、悠闲、明亮、轻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海顿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奥地利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海顿29岁任宫廷乐长,从此绑定“老爹”的爱称,直到77岁驾鹤西游。海顿旺盛的人气,接得住群众叫他“老爹”。有意思的是,连英国人赠送他的鹦鹉,但凡见了主人,也一口一个Papa。其实,无论交响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创,不过,这两个尊称却并不过誉,因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这两种重要的器乐曲体裁才从草创进入了成熟阶段。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弦乐四重奏《“云雀”四重奏》、《“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曲选自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记得看歌曲留言呦😜 |
Antal Doráti | 05:54 |
42 |
Ludwig van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in C minor, Op.18 No.4 - 1. Allegro ma non tanto
贝多芬早期的作品,C小调弦乐四重奏 意大利弦乐四重奏(Quartetto Italiano)创建于1945年。二战之后,几位年轻的意大利音乐家在卡尔皮组织了这个四重奏乐团。成员为:保罗·波尔西亚诺(Paolo Borciano, 小提琴)、埃莉萨·佩格蕾菲(Elisa Pegreffi, 小提琴)、皮耶罗·法鲁利(Piero Farulli, 中提琴)、佛朗哥·罗西(Franco Rossi, 大提琴)。起初团名为Nuovo Quartetto Italiano,1951年更改团名。团员有Paulo Borciani、Elisa Pegreffi、Piero Farulli(1979年由Lionello Forzanti取代)以及Franco Rossi。改团的录音多在Philips,所灌录的贝多芬,莫札特弦乐四重奏全集评价相当高。不过该团1986年停止演出活动,美声已成绝响。 |
Quartetto Italiano | 09:09 |
43 |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 K.491 - 2. Larghetto
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K.491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 莫扎特在1786年3月24日完成此曲,两个星期后于维也纳伯格剧院(Burgtheater)的捐款音乐会上首演。从手稿上可看出,此曲是仓促之作,独奏部分有许多地方都粗略不全,许多音符不是不见就是含混神秘地写在空白的谱线上,而且第一乐章及第三乐章的装饰奏也被略去。所以实在很难了解莫扎特在首演时如何理解上面这些符号。 虽然此曲是仓促之作,但却也是莫扎特最强而有力的钢琴协奏曲,运用最多的木管——有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两支巴松管,还外加两支法国号、小号及鼓,让乐团在齐奏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与丰富的音色,表现出种种细腻的音色变化。此曲的气氛是悲剧性的,令人哀怜也冷峻得令人恐惧。从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就已清楚地表现出上述情绪,且混合了焦虑(以不安的半音阶音调与减七和弦的剧烈跳跃来表现)与严肃(精确的附点节奏),之后以木管来表现教堂的回声及幻想曲的风格。钢琴以新的主题平静地登场——但和原主题在节奏上有关联。这段独奏表现非常出色,原因不仅在于其多变的音形,更在于他独创的手法,将曲思天衣无缝地贯穿起来。 |
Clara Haskil | 07:15 |
44 |
贝多芬F 大调浪漫曲作品 50
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 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小姐琪丽爱泰迷住。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并为她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
薛伟 | 08:38 |
45 |
Ludwig van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in C minor, Op.18 No.4 - 2. Andante scherzoso, quasi allegretto
贝多芬的早期弦乐四重奏包括Op.18,以及Hess编号的30到34号作品,包括两首F大调四重奏、两首前奏曲与赋格,小步舞曲还有改编自亨德尔《所罗门》序曲的一首小作品。 最初的6首Op.18发表于1800到1801年,可以看作是贝多芬对海顿、莫扎特在该体裁音乐方面的总结。它们占据了贝多芬1798年秋到1800年夏这一段时间,而且是他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之后最重要的写作项目。这也是贝多芬第一次接手已经由海顿、莫扎特发扬光大的音乐样式,而此前的贝多芬只是一名钢琴家。贝多芬可能受到莫扎特那六首献给海顿的弦乐四重奏的启发,将自己这六首也结集在一起。六首四重奏的编号顺序与创作时间并不一致。贝多芬将其中最有力的F大调四重奏放在第一。第一首的开篇费了贝多芬很多心思,他打算F大调之后来一次转调。从他的草稿上可见,他尝试了9次,才改到目前这种形式。而且为了增强戏剧性,贝多芬还有意识在乐句中制造沉寂。因此这首四重奏有着强烈的动态,被后人认为是六首中最成功的。而第三首其实才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一首四重奏,也是该集子里面最柔和,最抒情的一首。第四首c小调则是贝多芬早期对该种调性的一次尝试,但它可能是这位作曲家手下该调性里面气氛最宽松的作品。 |
Quartetto Italiano | 07:28 |
46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 - I. Largo - Allegro
《暴风雨奏鸣曲》是由著名的贝多芬撰写,本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第一乐章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像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 |
Maria Grinberg | 08:19 |
47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 - II. Adagio
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这时,第二乐章慢板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
Maria Grinberg | 07:10 |
48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 - III. Allegretto
第三乐章好像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与坎坷命运作不屈斗争的,贝多芬自己的命运与之产生共鸣,所以他能创作如此伟大的《暴风雨奏鸣曲》。 贝多芬的学生兼秘书安东·申德勒曾经问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内容是什么?贝多芬回答是“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 |
Maria Grinberg | 06:41 |
49 |
Paganini: 24 Caprices For Violin, Op.1, MS. 25 - No. 24 In A Minor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意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一度挥金如土,赌博成性,与妓女鬼混。那双拉琴的手,那双抓住音乐翅膀的手,一只伸进了肮脏的赌场,一只伸进了狐臭飘香的妓女幔帐。他把金质的音符当作了筹码,输掉了不仅是自己的尊严,还有人格。 脱掉音乐的盛装,帕格尼尼背上了桎梏一样的债务,他被饥饿、疾病困扰着,最后不得不将心爱的小提琴变卖度日。他的小提琴要比约瑟夫·托查的杰西(意大利制琴名师瓜尔内里·德尔·杰苏1739年制造的小提琴,托查为它取名为杰西)命运还惨。有人说,帕格尼尼的双手和灵魂,被撒旦掌握了。在帕格尼尼辉煌的时期,人们聆听他的演奏时这样说:“才华横溢的大师你拉错几个音符吧,那样我们觉得你还像人类。” 但帕格尼尼还算是幸运的,当他堕落到穷困潦倒的时候,一个善良的贵妇人,像天使一样降临到他的身边。这个贵妇人叫荻达。荻达清楚地知道,拯救帕格尼尼的生命和灵魂,必须从他的双手开始。因为帕格尼尼的堕落是双手开始的。首先,荻达将帕格尼尼接到乡村自己的一个别墅,对他开始了三年的精心调养:生活上的多滋味调养,心灵上的仁爱抚慰,还有音乐上的指导辅助。荻达手把手地教会了帕格尼尼吉它演奏指法,使他学会了用手指拔出与长笛相似的泛音和双音。帕格尼尼重新找到了手感和乐感,并创造出了小提琴演奏新技法。《狩猎》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第九曲的别名,其中一段双音,像是狩猎号角声,就是从荻达那里学来的。 |
Salvatore Accardo | 04:32 |
50 |
Paganini: 24 Caprices For Violin, Op.1, MS. 25 - No. 5 In A Minor
浪漫主义 概述 (约为公元1820—1900) 在1820年后随着古典音乐时期的结束,浪漫主义音乐开始萌芽。这一时期的音乐形式更为丰富,是古典艺术巅峰时期中离现代最近的,现在最能够被接受的古典音乐大多出自于这个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已经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和主观的情感表达,对于自然景物的表现更加突出了,对于民族和民间的音乐利用也更加频繁,可以说是真正趋向大众化。其实在古典音乐学派贝多芬、罗西尼等作曲家的晚期作品中,就已经透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1800年前后出生的音乐家们则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随后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为世人所熟知的音乐家完善,在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时代达到了巅峰,他们构成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当然晚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人马勒、拉赫玛尼诺夫的贡献亦不容小觑。 在过渡到现在音乐之前的音乐时期里,即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也不过百年时间,但是这也是古典音乐向现代音乐逐渐进化的时期,在这个短暂的时期中曾出现过多种音乐形式,还能称之为古典音乐形式的有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一般被称为新音乐,泛指印象派音乐之后发现起来的新型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同浪漫时期以及之前的古典音乐相比,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古典音乐过渡到现代音乐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 |
Salvatore Accardo | 02:23 |
51 |
Gioachino Rossini: String Sonata No. 1 In G Major - III. Allegro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意大利语: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年2月29日-1868年11月13日),意大利作曲家,他生前创作了39部歌剧以及宗教音乐和室内音乐。 本曲是第一号奏鸣曲 G大调 第三乐章 快板 。 罗西尼非常贪吃,是个有品味的美食家。据他本人回忆,他曾因在野餐时不小心将肉卷掉入湖中而大哭。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 02:49 |
52 |
Paganini: Violin Concerto No.2 In B Minor, Op.7, MS.48 - 3. Rondo à la clochette, 'La campanella'
卡拉扬生前说过:“假如让我举出10位当代最好的小提琴家的话,阿卡多一定是在我左手的某个指头上。” 阿卡多作为小提琴领域中出类拔萃的的人物,多年来录制了大量的唱片,其中包括帕格尼尼的协奏曲全集,这为他赢得了“当代帕格尼尼”的美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意大利总统亲自授予他意大利最高国家荣誉——“大十字骑士勋章”。1996年阿卡多也被我国中央音乐学院授予荣誉教授称号。 阿卡多的演奏曲目涵盖了从维瓦尔迪、巴赫直到当代作曲家的极为广泛的作品。当然,他最为擅长的还是帕格尼尼的作品,比如他经常演出并几次录制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和协奏曲。 |
Salvatore Accardo | 09:04 |
53 |
Aufforderung zum Tanz (Rondo brillant, Op.65)
《邀 舞》—Aufforderung zum Tanze Op.65,原为钢琴曲,作于1819年,由卡尔·玛里亚·恩斯特·冯·韦伯1786-1826(德国人,德国民族音乐先驱,代表作《魔弹射手》)所作。后来由柏辽兹编配成管弦乐曲,使之名声大作。 乐曲开始,先由大提琴奏出彬彬有礼、温和热情的旋律,仿佛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士向女舞伴发出邀请,随后由单簧管奏出典雅轻松的旋律, 表示女舞伴羞答答地表示了拒绝(片段1),这样的对话经过几次之后,女方终于点头同意。随后是欢乐的舞蹈场面,先是全乐队奏出情绪轩昂的圆舞曲,极快板,音乐粗犷而雄壮,紧接着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典雅和谐的旋律(片段2)。经过一段飘逸的独奏舞曲之后,音乐描绘了急速的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蹈场面(片段3),舞会达到了高潮。随后,一切全都安静下来,舞蹈结束了,接着就是尾声,这是开头一段的简略重复,表明在兴尽舞歇之际,这对青年男女殷切地相互致意。 韦伯献给他的妻子卡洛丽内。他详细解释了作品的具体内容: 第1—5小节:邀舞者初次出现。 第6—9小节:女子婉言谢绝。 第10—13小节:男子坚决请求。 第14—16小节:她同意了。 第17—19小节:他开始和她交谈。 第20—21小节:她回答。 第22—23小节:谈得热闹起来。 第24—25小节:互相非常投机。 第26—27小节:他请她跳舞。 第28—29小节:她答应了。 第30—31小节:各就各位。 第32—35小节:等待音乐开始时起舞。 跳舞结束,男子道谢,女子回答,各自离去。 |
Carl Maria von Weber | 09:45 |
54 |
Giuseppe Verdi: La traviata, Act 1 - "Libiamo ne'lieti calici" (Brindisi)
朱塞佩·福图尼诺·弗朗切斯科·威尔第(意大利语: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年10月10日-1901年1月27日),意大利作曲家。《茶花女》是威尔第最著名的歌剧,是以小仲马的同名小说为基础,也是最受欢迎的歌剧。 威尔第和理查德·瓦格纳一起被认为是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歌剧创作者。 |
John Pritchard | 03:03 |
55 |
John Field: Nocturne No. 1 in E flat major
夜曲的鼻祖。约翰·菲尔德(英语:John Field,1782年7月26日-1837年1月23日),爱尔兰钢琴家,作曲家。 菲尔德主要写作钢琴曲。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和声明晰,技巧丰富,在当时颇受欢迎。 夜曲这个名词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菲尔德却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在菲尔德之前,除了练习曲、奏鸣曲、变奏曲、和幻想曲这类正规的音乐形式,钢琴“小品”这种体裁还不曾真正的存在过。菲尔德创造的这个体裁并不注重任何主题的发展,也不注重结构,甚至也不属于标题音乐,而旨在制造一种氛围或环境,迎合了听者和演奏者之间传递情感的需要。菲尔德的夜曲不管从名称、概念、还是风格都预示了肖邦的到来,并为李斯特和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提供了灵感和参照。它们是最早的“无词歌”,是情感的语言,符合了浪漫主义中“音乐始于语穷词尽之时”的说法。 |
Benjamin Frith | 03:52 |
56 |
Traumerei
舒曼出生在德国萨克森的小镇茨维考,他的父亲开着一家书店兼营出版。童年的舒曼最大兴趣是文学而不是音乐,并且热衷于写作小说和散文。偶尔也从事一些音乐活动,12岁的时候舒曼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管弦乐队。之后出于对文学的热情,又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并开始写作关于艺术和诗歌的论文。 青年时期的舒曼被青春期的苦恼折磨着,他的父亲积极的引导他向音乐方面发展,然而舒曼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学习法律,以便将来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1828年舒曼中学毕业,这时他的父亲也去世了,他如母亲的愿望,去了莱比锡学习法律,第二年又到海德堡继续学习。 1830年舒曼在海德堡附近的法兰克福听了一场帕格尼尼的演奏会,从此立志要成为一名钢琴家。这一年圣诞节舒曼回到莱比锡全心投入成为钢琴家的练习中,这时他已经20岁了。因为起步晚,舒曼强迫自己高强度长时间的练习,据说他还发明了一种机械来锻炼手指的肌肉。这种错误的练习法使他右手的中指完全麻痹,成为音乐家的唯一希望只有往作曲家的道路上走了。然而舒曼并没有放弃钢琴,钢琴的创作始终是其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 1833年,他23岁时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杰作,同一主题和十二格变奏的《交响练习曲》,之后是1834年至1835年间创作的《狂欢节》,是一部由二十一个乐章组成的钢琴杰作,也是舒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834年舒曼创办了一份音乐评论杂志,并用弗罗列斯坦和尤斯比乌斯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两个人的观点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思辨统一。 1836年,舒曼26岁时,仍然没有停止学习钢琴,这时在维克教授处学习的舒曼结识了教授的女儿克拉拉,但彼此的爱慕遭到维克教授一家人的反对。经过他不懈努力,1840年终于在莱比锡郊区的Schönefeld镇与克拉拉结婚。两人育有八名子女,但多数夭折。 1843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年赴德雷斯顿任合唱团领队。1850年舒曼搬到杜塞尔多夫,担任乐队指挥。 1854年曾一度投莱茵河自杀,幸被船夫救起。之后他被送入波恩一家精神病院,期间克拉拉一直照顾他。1856年舒曼因晚期梅毒感染死于波恩。舒曼和克拉拉的墓地均在波恩。 |
Robert Schumann | 03:15 |
57 |
Johannes Brahms: 8 Piano Pieces, Op.76 - 2. Capriccio in B minor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 Brahms,德语:[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 勃拉姆斯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 他跟随舒曼学习的时候,内心暗自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舒曼生病住院之后,勃拉姆斯协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他的孩子,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终生没有结过婚。因此,不喜欢他的人就指责他的音乐缺乏感情,说在他的音乐中,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气息。其实,勃拉姆斯看似冷漠、狂暴、粗鲁,却不乏幽默。有一次,一位友人问勃拉姆斯在演奏时是否戴眼镜,因为他是近视眼。他回答:“当然戴了,当谱上出现姑娘们将走过的句子时,我非得戴上眼镜瞧一瞧不可。”在街上散步的时候,他往往取下眼镜,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到处都是美人。他对他的朋友讲他不结婚的理由是觉得搞艺术养活不起妻子。特别是在自己的作品不被承认时,怕妻子遭受不住失败的打击,尤其怕看见妻子忧心忡忡的眼睛。 |
Tamás Vásáry | 03:18 |
58 |
Frédéric Chopin: Nocturne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9, No. 1
《降B调小夜曲》肖邦 鲁宾斯坦是肖邦音乐的最佳演绎者之一,他那如火般的热情和诗意的情感抒发非常适合于肖邦音乐的演奏。在古典乐曲方面,他的演奏倾向于形成气势磅礴的效果,他并没有沉迷于矫揉造作的风格,他演奏的莫扎特,贝多芬,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作品的确非常鼓舞人心。幽默风趣的他经常拿那些据说被他遗漏的大量音符开玩笑,但他宣称,对音乐本身最糟的违背行为就是在节奏和力度方面的迂腐不变。他是个讲究舒适生活的人,是宴会和晚宴毫不厌倦的宾客,还能说大多数欧洲语言,包括俄语和自己的母语波兰语,虽然时不时出点语法毛病,但是很流利。 在好莱坞,鲁宾斯坦为好几部电影配乐,还在电影《卡内基音乐厅》(Carngeie Hall,1947)和《人与音乐》(Of Men and Music)里以自己的身份出现。1975年,一部名为《阿图尔.鲁宾斯坦,对生活的热爱》(Artur Rubinstein, Love of Life)的电影纪录片上演;一部90分钟的电视特别节目《90岁的鲁宾斯坦》(Rubinstein at 90) 被播放,标志着他已进入90高龄。 鲁宾斯坦获得过为数众多的国际荣誉;是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为授予法国荣誉勋位及波兰荣誉勋章;获得伦敦皇家爱乐协会的金奖及美国多所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他多次访问以色列并支持它。1974年,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钢琴比赛在耶路撒冷开幕。1976年,他获得由福特总统授予的美国自由勋章。 在晚年生活中,他患上了严重的视网膜炎并最终完全失明;但是,即使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忘记对生活乐趣的享受。他曾经认为:“美酒,女人和音乐”这条标语对他来说是80%的女人,20%的美酒和音乐。1982年,鲁宾斯坦卒于瑞士日内瓦。 |
Arthur Rubinstein | 05:23 |
59 |
Tschaikowsky: Der Schwanensee, Op.20 - I. Scène
柴可夫斯基于1875年-1876年间为莫斯科帝国歌剧院所作的芭蕾舞剧,于1877年3月4日(俄罗斯旧历2月20日)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之后作曲家将原作改编成了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天鹅湖》组曲,组曲出版于1900年11月。而整部芭蕾的作品编号为OP.20。《天鹅湖》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剧,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柏林爱乐乐团(德语:Berliner Philharmoniker,简称柏林爱乐,旧名Berliner Philharmonisches Orchester),德国管弦乐团,成立于1882年。普遍认为柏林爱乐是世界级的管弦乐团。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3:03 |
60 |
柴科夫斯基: 糖果仙女舞曲
《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编写的一个芭蕾舞剧。根据霍夫曼的一部叫作《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故事改编。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 糖果仙子之舞这是第二幕糖果王国的场面音乐。描写舞剧第二幕王子(胡桃夹子的化身)带着小克拉蕾来到了奇妙的糖果王国,糖果仙子跳起舞蹈欢迎他们。在竖琴悦耳的伴奏上,音色迷人的钢片琴奏出温柔的旋律,表示温婉美丽的糖梅仙子的来临。(这首曲子非常特别,因为柴可夫斯基应用了音色亮丽的钢片琴做为本曲的主角,这个乐器是第一次被运用于音乐作品中,那轻巧的声音,就像美丽的糖梅仙子纤细的身影,愉快的跳着舞,编织出梦幻般的世界,带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
Various Artists | 02:05 |
61 |
Franz Schubert: 4 Impromptus, Op.90, D.899 - No.3 in G flat: Andante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乐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创作灵感 舒伯特思路敏捷,有人形容他的歌曲是“流出来”的。曾有这么一件事:一天,舒伯特与朋友到维也纳郊外散步,走进一家小酒馆,见到桌上有一本莎士比亚的诗集,便拿起来朗读。忽然他问道:“很好的旋律出来了,没有五线纸怎么办?”朋友们立即将桌上的菜单翻过来划了五条线递给他。这时舒伯特仿佛听不到周围的喧闹,一口气写成了一首歌曲,便是著名的《听!听!云雀》 |
Radu Lupu | 06:32 |
62 |
Johann Strauss II: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Op. 314
小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Baptist Strauß,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春之声》等曲目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11:02 |
63 |
Franz Schubert: 4 Impromptus, Op.90, D.899 - No.1 in C minor: Allegro molto moderato
主要作品 他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民间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舒伯特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 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在他的创作旺盛时期,他的健康恶化。 自从1822年起,舒伯特就在和没毒作斗争. 尽管有人提出其它的病因,最终的病症很可能是伤寒症;他晚期的病状与汞中毒的病状相似,而汞恰恰是19世纪早期被用来治疗梅毒的药物;无论如何,没有足够 的证据来作出确定的诊断。他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哥哥费迪南德的公寓里,卒年31岁。根据他的要求,死后被葬在其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贝多芬 的墓边。1872年,弗兰克·舒伯特的纪念碑在维也纳的中央公园被建立起来。1888年,舒伯特以及贝多芬的坟墓被迁到了维也纳中央公墓,与小约翰·施特劳斯以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墓为邻。 |
Radu Lupu | 10:41 |
64 | Green-Sleeves and Pudding-Pies | The Playfords | 03:20 |
65 |
Dmitri Shostakovich: 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2 - 7. Waltz No.2
现代主义时期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留在苏联,但同时也是当年少数名气能传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誉为是二十世纪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品既融合了后浪漫主义(如马勒)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如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纪的不协调音色和创作手法,因此他的音乐作品间中受到了官方的争议,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欢迎和好评。 |
Theodore Kuchar | 03:38 |
66 |
月夜
作曲家周文林,1962年10月生于湘西沅陵。十岁学习小提琴, 1975年入沅陵县文艺班学习,1976年入沅陵县剧团任专业小提琴演奏员。1984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 1985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李吉提教授学习作曲,创作了管弦乐、轻音乐和大量声乐作品。这张唱片中大多数音乐都是写的沅陵。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在2007年9月出版了一张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以湘西为主题的轻音乐唱片,唱片名为《湘西的回忆》该唱片中的音乐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思乡情怀,极具感染力,担任这张唱片作曲的是从沅陵走出去早年在沅陵县剧团任小提琴手的周文林先生。 该轻音乐专辑唱片,全部的音乐由周文林一人原创作曲完成,这在国内音乐和唱片界是非常少见的,这张唱片的制作非常精美,属发烧碟类,出版公司、演奏乐团、录音制作都是国内一流的。 |
上海交响乐团 | 04:33 |
67 | 水彩画(献给大卫・罗素)第二、三乐章(华尔兹,前奏曲和托卡塔)-S.阿萨德 | 王雅梦 | 06:23 |
68 | Suite for theorbo & violin in G major: Courante | Pascal Monteihet | 01:12 |
69 | Premier mouvement | Maurice Ravel | 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