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人收藏

共31首歌曲

标签
#古典 #歌剧 #协奏曲
创建者
溪树溪树
更新时间
2020年11月28日

歌单介绍

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物无疑是韦伯和舒伯特,这是两个短命的人,却共同创造出了永久的辉煌。一般认为,浪漫主义音乐初期是从1815年舒伯特创作《魔王》起到1828年他去世止,为期13年。

如果说舒伯特的《摇篮曲》、《小夜曲》和《冬之旅》还为人们所熟悉的话,韦伯就很容易被忽略。虾米里一张由歌单达人创建的“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歌单,竟然没有韦伯!人们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韦伯”就应该是那位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听一听韦伯的《邀舞》,那首被柏辽兹改编成管弦乐曲的《邀舞》,你会被他天才的想象力与对音乐旋律高超的运用和驾驭能力所深深折服。大提琴以浑厚庄重的音乐形象模仿舞会上的男士,以木管的轻盈和灵巧来作为女士的应答,男士的风度与热情,女士的腼腆与羞涩,被两件乐器表达演绎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长笛的过度句是那么地优美……即使是莫扎特那些美轮美奂的小夜曲和嬉游曲也无法展示出《邀舞》中这样生动的画面!

让我们一起感受浪漫主义音乐初期这两位伟大的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奇迹。

●歌单目录

01.韦伯《邀舞》(Op.65)。柏辽兹改编管弦乐演奏版。08:54

02.韦伯《邀舞》(Op.65)。钢琴独奏。09:49

03.韦伯 歌剧《自由射手》(Op.77)第一幕 序曲。10:37

04.韦伯 《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Op.73)第1乐章 06:27

05.韦伯 《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Op.74)第1乐章 09:01

06.韦伯 《降E大调单簧管小协奏曲》(Op.26)第2乐章 09:32

07.韦伯 《降B大调单簧管五重奏》(Op.34)第1乐章 09:50

08.韦伯 歌剧《欧丽安特》(Op.81)序曲 09:35

09.舒伯特《小夜曲》(D957) 04:10

10.舒伯特 《摇篮曲》(D498 Op.98) 00:53

11.舒伯特《音乐瞬间》(D780 Op.94)第3首 02:14

12.舒伯特《D大调军队进行曲》(D733)第1首 04:53

13.舒伯特《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D810) 14:28

14.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第2乐章 14:50

15.舒伯特 钢琴五重奏《鳟鱼》(D667)第4乐章 07:42

16.舒伯特 《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D929 Op.100)第2乐章 08:57

17.舒伯特《A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D664)第1乐章 11:50

18.舒伯特《c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D958)第2乐章 08:22

19.舒伯特《A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D959)第2乐章 07:42

20.舒伯特《降B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D960)第1乐章 25:46

21.舒伯特《降G大调第三即兴曲》(D899 Op.90) 06:32

22.舒伯特《f小调第一即兴曲》(D935 Op.142) 10:04

23.舒伯特《降E大调第二即兴曲》(D946) 11:12

24.舒伯特《C大调幻想曲“流浪者”》(D760) 06:51

25.舒伯特《f小调幻想曲》(D940 Op.103) 04:18

26.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D944)第1乐章 13:59

27.舒伯特《冬之旅》(D911)第5首:《菩提树》 05:07

28.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D795)第4首:《感谢小溪》 02:23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Weber: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 65
卡尔.玛利亚(弗里德里希.恩斯特).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1786年生于奥尔登堡,1826卒于伦敦。 19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最具魅力的世纪,同时也是一个最难以描述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有众多人们熟悉的大作曲家,如舒伯特、舒曼、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柏辽兹、罗西尼、威尔第、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这段时期的作曲家的个性都及其张扬,概括起来极为困难。我们只能沿着历史河流上溯,从浪漫主义音乐的初期开始逐一讲述。 一般认为所谓浪漫主义音乐初期是从1815年舒伯特创作《魔王》起到1828年他去世止,为期13年。 浪漫主义最早发端于文学,对这一时期音乐的描述,是从文学那里借鉴的词汇。“浪漫”(romantic)一词出自romance(罗曼),系拉丁语中的一种地方语,中世纪的故事和诗歌是用罗曼语系写成的。 西方音乐史上有一种说法“不管在文学方面还是后来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真正的故乡都是德国;德法战争后的德国歌剧终于开始繁荣起来。在此之前,除了维也纳的歌剧之外很少有别的东西。”而打破如此漫长时间所形成的这种艰难局面的正是韦伯和舒伯特。舒伯特以《魔王》、韦伯以《自由射手》改变了历史,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作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贡献,韦伯拿出的是他的歌剧,而舒伯特奉献给世界的则是他的艺术歌曲。虽然舒伯特的歌剧《魔王》要早于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6年,但舒伯特所创作的包括《魔王》在内的16部歌剧大都没有正式上演,而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上演后立即大受欢迎,迅速红遍全国,其中有的歌曲甚至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01.韦伯《邀舞》(Invitation to the Dance)(Aufforderung zum Tanz)(Op.65),又称《华丽回旋曲》。创作于1819年,原曲为钢琴曲,后经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曲。 弗里兹.莱纳(Fritz Reiner)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版本。选自RCA(美国广播唱片公司)1995年发行的专辑《维也纳》(Vienna)。
Fritz Reiner 08:54
02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65 (J.260)
韦伯只活了40岁(比莫扎特还长一些),他出生时贝多芬已经16岁,他去世时(1826年)贝多芬仍在世。他是莫扎特妻子的堂弟,而且自己还是和跛子,与同时代的诗人拜伦一样,终身因残疾而感到羞耻。12岁跟海顿的弟弟海伊尔.海顿学习音乐,17岁到维也纳,18岁开始担任布雷斯劳歌剧院指挥,27岁担任布拉格歌剧院指挥,31岁担任德累斯顿宫廷剧院指挥,40岁赴伦敦排练《奥伯龙》,死于伦敦。 韦伯31-35岁德累斯顿时期,创作了对于他一生也是对浪漫主义音乐最重要的两部作品钢琴曲《邀舞》和歌剧《自由射手》。1819年创作的《邀舞》只是一部短短10分钟左右的小品,第一次将原来只用于伴舞音乐的圆舞曲用于正式的音乐作品中,使圆舞曲独立走进了大雅之堂,丰富了音乐独立演奏的形式和内容,为以后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的风行开辟了道路。而他以《邀舞》这样富于想象力的词汇作为标题,描述了舞会上形象生动的人物关系,使舞会这一特殊场景中男女之间因邀请和被邀请构成了可视化的戏剧元素,对以后柏辽兹首创的乃至风靡整个19世纪的标题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标题音乐中所蕴涵的戏剧性,是韦伯播下种子而在以后萌发乃至长成葱郁的绿茵的。一曲《邀舞》虽短,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起步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却不可小觑。 柏辽兹在后来特意将《邀舞》改编成管弦乐曲,成为至今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经典曲目。柏辽兹的管弦乐把韦伯的钢琴所阐发的乐思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奇思妙想的配器用大提琴和木管乐分别代表舞会上的男女舞伴,大提琴的浑厚端庄,木管的清纯甜美,都情致浓郁,与乐队绝妙配合,将画面转换到音乐之上,充分发挥了乐器自身的作用,调动想象架起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填补音符跳跃间的空白。 02.《邀舞》(Op.65)钢琴版 欧尔颂(Garrick Ohlsson)演奏版本。选自亥伯龙唱片(Hyperion Records)2011年发行的专辑《韦伯:完整钢琴奏鸣曲》。
Garrick Ohlsson 09:49
03 Carl Maria Von Weber: Der Freischütz, J.277: Overture - Der Freischütz, J.277: Overture
1821年完成的歌剧《自由射手》是确立韦伯在浪漫主义音乐中重要地位的作品。在此之前他也写过其他歌剧,早在1800年他14岁时就创作过歌剧《森林哑女》,但《自由射手》与他以往的歌剧不同,也同那个时期意大利歌剧追逐贵族奢靡豪华的趣味不一样,在歌剧内容和音乐内容两个层次上都有了新突破。 《自由射手》讲述的是守林员马克斯与情人阿加斯特的爱情故事加神话故事。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才能与心爱的姑娘结成伉俪,但马克斯使用魔鬼为他制造的七发魔弹六发六中,最后一发却射中了天空中飞翔的白鸽,而白鸽恰恰是阿加斯特的化身。最后,峰回路转,阿加斯特头上的花冠救了她一命,而马克斯也坦诚了与魔鬼交易的隐情,终获原谅。现在看来这样的故事并没有特别之处,但韦伯之前德国歌剧都取材于外国神话或宗教故事,《自由射手》是第一次采用了德国本土民间传说,其中大量采用的德国民歌,对刻画人物性格、渲染音乐效果、烘托剧情气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音乐的表现力上,将重心移在内声部,打破了在德国统治百年以上的意大利歌剧重心在旋律上的传统。 03.歌剧《自由射手》(Op.77)(也译为《魔弹射手》)(Der Freischutz)第一幕 序曲。创作于1817-1821年,1821年6月18日于柏林皇家歌剧院首演。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版本。选自百代唱片2008年发行的专辑《传奇》(The Legend)。
Herbert von Karajan 10:37
04 Clarinet Concerto No.1 in F Minor, Op. 73 : III Rondo - Allegretto
韦伯对于以单簧管这种乐器的音乐创作有很大贡献。1811年,韦伯在曼海姆宫廷结识了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Heinrich Joseph Baermann ,1784-1847),并在巴伐利亚国王邀请下,为贝尔曼创作了一首单簧管小协奏曲(Op.26),由贝尔曼亲自演奏,获得了极大成功。贝尔曼除了拥有娴熟的演奏技巧外,他对单簧管的构造、音色变化、音效发挥的可能性与极限等都有深刻地理解,这使韦伯能够创作出融合韦伯个人音乐风格以及乐器本身特色的重要的单簧管音乐作品。韦伯创作的最著名的三首单簧管协奏曲,分别是《降E大调单簧管小协奏曲》(Op.26)、《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Op.73)和《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Op.74)。其中以《降E大调单簧管小协奏曲》最值得研究,这首作品不仅是他单簧管作品系列的第一首,是开启之后单簧管作品风格的开山之作,也是韦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04.《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Op.73)第1乐章。 沙朗.卡姆(Sharon Kam ,1971年出生于以色列,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单簧管演奏家之一,1998年以演奏本曲获得加拿大ECHO Klassik“年度乐器演奏家”奖),库尔特.马祖尔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版本。选自华纳唱片公司1996年发行的专辑《韦伯:第一和第二号单簧管协奏曲和F大调大管协奏曲》。
Sharon Kam 06:27
05 Clarinet Concerto No. 2 in E-Flat Major, Op. 74: I Allegro
韦伯一生共创作了7首单簧管作品,除前面提到的3首(《小协奏曲》《第一协奏曲》《第二协奏曲》)外,还包括《单簧管变奏曲》(Op.33)、《降B大调单簧管五重奏》(Op.34)、《大二重协奏曲》(Op.48)和《引子、主题与变奏》(无编号)。Op.33是根据韦伯自己创作的歌剧《西尔瓦娜》而改编的主题与变奏,因为一共有7个变奏,又被称为“西尔瓦娜主题变奏曲7首”,由贝尔曼1811年在布拉格首演。Op.34是为祝贺贝尔曼生日而专门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与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勃拉姆斯的《b小调单簧管与弦乐五重奏》(Op.115)并称为世界三大单簧管五重奏 是经典的室内乐作品。Op.48是一首专门为单簧管和钢琴创作的二重奏作品,与之前的单簧管作品不同的是,将钢琴作为主奏乐器运用到乐曲中,与单簧管相辅相成。 05.《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Op.74)第1乐章。创作于1811年。 单簧管演奏:莎朗.卡姆,库尔特.马祖尔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版本。选自华纳唱片公司1996年发行的专辑《韦伯:第一第二号单簧管协奏曲及F大调大管协奏曲》。
Sharon Kam 09:01
06 Carl Maria von Weber: Concertino for clarinet and strings, Op.26 - Adagio ma non troppo - Tema con V
单簧管是技巧性较高的西洋木管乐器,很适合演奏旋律优美、节奏欢快的旋律。韦伯的7部单簧管作品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富于旋律的表现力是这7首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之一。韦伯本人对单簧管这种乐器全面深入的理解是他创作出优秀单簧管作品的重要基础。另外,与演奏家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互动是分不开的。韦伯的7部单簧管作品独奏部分都是由贝尔曼完成的,其中4部作品是为贝尔曼量身定制的。韦伯对贝尔曼高超的演奏技法大加称赞与认同,甚至将乐曲的华彩乐段交由贝尔曼亲自创作。韦伯的7部单簧管作品在创作风格上承接了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对音乐的发展,通过运用的体裁类型和曲式结构的特点不难看出韦伯的创作是在继承古典主义风格基础上完成的。韦伯是一位歌剧作曲家,在他的7部单簧管作品中,将歌剧的宣叙调、咏叹调手法运用到单簧管作品中,强调音乐的戏剧性,追求丰富的音乐形象、绚丽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使这些作品演奏时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 06.《降E大调单簧管小协奏曲》(Op.26)第2乐章。 单簧管演奏:艾玛.珍逊(1966年生于伦敦,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的女单簧管演奏家之一),查尔斯.格罗夫爵士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版本。选自Asv Records(英国唱片公司及品牌,1981年创立,1999年归属神殿集团)2004年发行的专辑《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和单簧管五重奏》。
Emma Johnson 09:32
07 Quintet in B-Flat Major, Op. 34: I. Allegro
俄国音乐家加尔.列维茨基说:“格外敏感地揭示单簧管的无限艺术性的作曲家是韦伯……没有一个人像韦伯那样留下那么多直到今天仍然被奉为典范的绝妙的单簧管独奏作品。”韦伯的器乐作品虽然不多,但每一首都是以精致的技术闻名于世,尤其是他的单簧管音乐作品,成就了单簧管音乐创作上的丰碑。单簧管作为西洋木管乐器中最为普及的乐器之一,具有音域宽、力度对比幅度大、音色变化丰富和突出的艺术表现力,一直倍受作曲家们的宠爱。韦伯出于对单簧管的了解和喜爱,创作出来这7部经典的单簧管作品,将乐器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无论作为单簧管的初学者还是专业演奏者,都可以将韦伯的单簧管作品作为音乐欣赏和训练演奏技法的典范。 与莫扎特和安东.史塔特勒(Anton Stader ,古典主义时期著名单簧管演奏家)、勃拉姆斯同孟菲尔德(Memphis Child ,浪漫主义时期单簧管演奏家)一样,韦伯与贝尔曼的完美合作,将单簧管这种乐器的性能和艺术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世我们欣赏、学习和进一步丰富单簧管音乐的教科书。 07.《降B大调单簧管五重奏》(Op.34)第1乐章。 单簧管演奏:保罗.梅耶(Paul Meyer ,1965年出生于法国,当今世界最优秀的单簧管演奏家之一),乐队:卡迈纳四重奏。选自DENON(天龙唱片,日本哥伦比亚公司商标及品牌)2010年发行的专辑《罗伯特.富克斯与卡尔.玛利亚.冯.韦伯的单簧管五重奏》。
Paul Meyer 09:50
08 Overture Euryanthe
韦伯在德国音乐史上是解放者,他使德国音乐摆脱了意大利影响的束缚,表明本国民间曲调形式怎样可供歌剧及其他体裁所用。马施纳(Marschner)和洛尔青(Lortzing)直接继承她的衣钵,而瓦格纳则在这领域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韦伯的器乐和声乐作品,技巧精湛,运用普通乐器而能取得惊人效果,在形式与技法上也有所创新,这无一不对肖邦、李斯特、柏辽兹、乃至马勒有所启迪。按德彪西的话说,韦伯管弦乐的音响,是从“对每件乐器有深入骨髓的了解而获得的”。尽管受拙劣剧本之累(出自古怪的女诗人海尔米娜.冯.谢齐的手笔),《欧丽安特》的音乐非常精致而有力;而在《自由射手》中,借助于诗一般意境的确立,创造出那种“大自然”音乐的强大的迷人气氛。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韦伯之所以重要并非仅靠他自己的成就,而是更多地由于对别人的影响。今天,他作为大师的应有地位已经得到公认。(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08.歌剧《欧丽安特》(Op.81)序曲。创作于1786-1826年。1826年10月25日于维也纳宫廷剧院首演,卡尔.玛利亚.冯.韦伯亲自指挥。 俄罗斯国际交响乐团演奏版本。选自环球唱片公司1997年发行的专辑《卡尔.韦伯序曲集》。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09:35
09 Standchen (Serenade) D 957 No.4
再来谈谈舒伯特。前面说过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物有两位:韦伯和舒伯特。这也是将他们两人作为一个专题的原因。 弗朗兹.泽拉夫.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 Peter Schubert),1797年出生于维也纳,1828年卒于维也纳。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舒伯特出生时,贝多芬已27岁,离发现自己可能双耳失聪只差一年;而舒伯特离世却只比贝多芬晚了一年,仅仅活了31岁,甚至比早夭的天才莫扎特还要短命。然而,舒伯特在短暂的31年生命中,却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众多其他作品,全部音乐作品达1200部之多,数量之多,大概只有莫扎特能够与之相比。有人评论说他“在感情的深度上、表情的强度上以及悲剧的广度上都很像贝多芬。”(保.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人们音乐出版社,1989年)很多人都喜欢拿他与贝多芬比,称他为“小贝多芬”。甚至连最欣赏舒伯特的舒曼都曾忍不住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舒伯特和贝多芬比较起来,略带一些女性的气质,比柔和得多,爱喋喋多言,喜欢用冗长的乐句;他和贝多芬并列一起就好像一个儿童置身在巨人当中,无忧无虑地玩耍。”(舒曼《舒伯特最后几首作品》,陈登颐译,《夜莺之舞蹈》,海南出版社,1998年)这样的比较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确实,舒伯特很像贝多芬的继承者,舒伯特在世时之音并不多,是贝多芬对他激赏有加,贝多芬去世时,是舒伯特高擎火炬为贝多芬送葬,也算是知遇之恩涌泉相报吧。但是,与贝多芬相似,大概只有舒伯特的交响乐,其他的,不仅和贝多芬并不相像,而且是太不像了。 09.《小夜曲》(D957)。选自歌曲集《天鹅之歌》(14首)第4首。 小提琴演奏:吉尔.沙哈姆;古典吉他:格朗.索勒切尔。选自DG唱片公司2003年发行的专辑《两个人的舒伯特》(Schubert for Two ,体会专辑名称的内涵,是指两位演奏家用各自的非常珍贵的两件传世乐器—小提琴和古典吉他来演绎舒伯特)。权威评论家认为“单就技巧方面而言,沙哈姆丝毫不逊色于海菲茨、帕尔曼这些大师。”这张专辑是在加拿大多伦多格林.古尔德的录音室中录制,后期制作也堪称发烧水准。推荐收藏。
Gil Shaham 04:10
10 Franz Schubert: Wiegenlied, D. 498, Op. 98, No. 2: Schlafe, schlafe, holder süßer
贝多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始终倔强地梗着脖子,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屈服,追求着百折不挠的理想,人生与音乐都具有英雄的悲壮色彩。舒伯特生活在他想象的世界里,对现实是取逃避态度的,他没有贝多芬那样伟大的理想,只有自己的梦,他的人生和音乐弥漫着个人的忧郁。如果说贝多芬是一只浑身是伤却依然雄风凛然的虎,舒伯特则是一只不时舔着内心伤口的猫。(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里用了席勒的诗《欢乐颂》,那是为了他的音乐,也是为了他内心的升华而振响整个宇宙的最强音。而舒伯特的音乐里也用席勒的诗,只是为了他的音乐,为了他的诗意,为了他自己。 10.《摇篮曲》(D498 Op.98)。舒伯特19时根据克劳迪乌斯的诗谱写,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天晚上,舒伯特饿着肚子在街头徘徊,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一点钱充饥,但未能如愿。他来到一家餐馆,在一张桌子前坐下来,发现桌子上有一张旧报纸,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朴素、动人的诗句打动了他的心灵,眼前浮现出慈爱的母亲的形象,舒伯特便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于是,这首永世流传的《摇篮曲》为他换来了一盘填饱肚子的土豆。 艾丽.奈伊演奏版本。Colosseum Classics2003年发行的专辑《艾丽.奈伊最后全部录音完整版》。
Elly Ney 00:53
11 Franz Schubert: 6 Moments musicaux, Op.94 D.780 - No.3 in F minor (Allegro moderato)
舒伯特在他的歌曲中用过大量的席勒、歌德这些当代德国大诗人的诗,特别是歌德和席勒的诗用得最多,歌德的诗一共用了59首,席勒的诗一共用了41首,在他600余首歌曲中占的比例不算小,他对两人情有独钟。(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但他选择歌德和席勒的诗,同贝多芬为了强化音乐的思想性内涵不一样,只是为了内心深处颤动的涟漪有一只盛载的酒杯,为了浪漫主义的情感与情绪的衬托或宣泄有一个澎湃的河床。大概正因为如此,歌德本人不大喜欢舒伯特的歌曲。舒伯特曾给歌德写过信,却石沉大海,一直没有等来歌德的回音。舒伯特和贝多芬确实相去甚远。 11.《音乐瞬间》(Op.94 D780)。舒伯特为钢琴创作的《音乐瞬间》共6首,作于1827年。选自1828年出版的《音乐瞬间》第3首,f小调。当年,有多少人跟着广播电台学英语是听着America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英语900句》,开头的音乐就是这首隽永流传的《音乐瞬间 No.3》。 霍洛维茨演奏版本。选自DG唱片公司2008年发行的专辑《最后的音乐会:霍洛维茨在汉堡》(现场录音版)。
Vladimir Horowitz 02:14
12 Franz Schubert: 6 Moments musicaux, Op.94 D.780 - No.3 in F minor (Allegro moderato)
《音乐瞬间》(Op.94 D780)
Radu Lupu 01:51
13 Franz Schubert: Marche Militaire in D major, D. 733, No. 1
虽然都喜欢采用席勒和歌德的诗,贝多芬是那种带有史诗特点的气势磅礴的戏剧或长篇小说,而舒伯特只属于诗歌,而且是那种短诗、组诗,顶多也就是小叙事诗。但是,这种及其适合个人主义的柔软的诗歌,是那样适合浪漫主义音乐。贝多芬虽然只比舒伯特早去世了一年,但他们两人之间却有着一个时代的分野。那么,就让贝多芬如苍鹰一样飞翔在高渺的天空吧,舒伯特就如同夜莺一样栖落在枝头歌唱。 12.《D大调军队进行曲》(D733)第1首。舒伯特在1822年前后创作过3首由钢琴四手联弹的《军队进行曲》,其中以第一首D大调即本曲最为著名,经常被称为“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据说此曲为奥地利皇家卫队所作,后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管弦乐曲和管弦乐合奏等多种版本。 巴拉兹.左科莱伊演奏版本。选自拿索斯唱片公司1990年发行的专辑《最爱浪漫钢琴第5集》。
Balázs Szokolay 04:53
14 String Quartet No.14 in D minor D810, 'Death and the Maiden' : II Andante con moto
贝多芬与舒伯特同样生活在维也纳,但两人的境遇却很大不同。贝多芬有贵族为其资助,而舒伯特只是一个人,一个矮小粗胖且极度近视的人,一生贫穷,甚至连外套都没有,只好和伙伴合穿一件,谁外出谁穿,他破旧的外套的衣襟飘荡在冰冷的凄风苦雨中。 同样,他们两人都矮小粗壮,貌不惊人,但贝多芬的一生并不缺少爱情,甚至也不缺少男女欢愉,在维也纳有不少漂亮的贵族女人簇拥着贝多芬。爱情和女人却远离舒伯特一生,他的青春期激发的情感和(xing)欲只好发泄在(ji)女身上,这是许多音乐史为贤者讳而为他隐去的事实。但确有记载说在1822年,就是他25岁时被传染了(mei)毒,而且再也没能痊愈。(弗朗兹.恩德勒《维也纳音乐史话》,昆仑出版社,2001年)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情境和心境中,舒伯特为我们诉说的当然再不是贝多芬所唱响的群像和英雄,而只是个人的故事,吟唱着个人无法甩掉的哀怨忧伤。这是在这一特殊意义上,他和韦伯一拍即合,一起叩开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大门。 13.《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D810)第2乐章。因第2乐章主题旋律与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类似而具标题。作于1824-1826年,1826年2月1日在维也纳约瑟夫.巴尔特家中首演。 斯维托亚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与鲍罗丁四重奏团合作演奏版本。选自华纳唱片公司2012年发行的专辑《斯维亚托斯拉夫.李希特:泰德唱片录音》
Borodin Quartet 14:28
15 2. Adagio
因此,我们把舒伯特和韦伯放在一起比较,倒是比拿舒伯特和贝多芬进行比较更匹配,也更有意思。舒伯特比韦伯小9岁,却比韦伯成名早。韦伯属于大器晚成,30岁之前籍籍无名,《自由射手》是他35岁时的作品,《邀舞》是他33岁时的作品;而舒伯特17岁时谱写的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18岁创作的歌剧《魔王》,就已经奠定了他的地位。舒伯特和韦伯还有一个不一样:韦伯31岁时毕竟还与一位女高音歌唱家结了婚,总算有一个归宿;舒伯特却一辈子没有赢得过一次爱情,据说他曾经爱上过一位姑娘,但那姑娘最后嫁给了比他阔得多的公爵。一样的是,舒伯特和韦伯都那样热衷于漂泊。舒伯特20岁时,毅然离开了家乡—维也纳附近的李希田塔尔,想当然地跑到维也纳,与音乐为伍,自愿去过一种贫寒的生活。那是一种类似现在自由职业者的生活,他保持着高傲的心,不愿意去和那时的贵族同流合污,或去向他们谄媚,当然过着打游击式的日子,几乎无家可归,寄人篱下,和一帮声气相投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今朝有酒今朝醉。舒伯特本身就有酗酒的毛病。据说,只有一段短暂的时间,他为一个匈牙利公爵夫人和两个女儿教授音乐,过上过一段安定而幸福的生活。除此之外,他都是在贫穷和疾病中度过的,当时他的音乐不值钱,他的《流浪者》只卖了两个古尔顿,他的《摇篮曲》只换了一份土豆,他晚年的不朽之作《冬之旅》可怜巴巴只卖了一块钱。当他死在哥哥的廉租房里,遗留下的财产加在一起也不过只值二十几块钱。这一点上,舒伯特和韦伯倒是很像,两人一辈子都这样生活窘迫,贫病交加,一个死于肺病,一个死于胃肠病。 14.《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第2乐章。创作于1828年,1850年9月17日维也纳音乐协会定期演奏会首演。 在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提到《C大调弦乐五重奏》就是专指舒伯特的这首D956。舒伯特和莫扎特都创作过《C大调弦乐五重奏》,莫扎特的是他的k515。弦乐五重奏在古典音乐中常见的配器组合是2把小提琴,2把中提琴和1把大提琴,被叫作“中提琴五重奏”;另一种组合方式是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2把大提琴,又称“大提琴五重奏”。在某些作品中,也采用低音提琴代替第二大提琴,如德沃夏克的弦乐五重奏(作品77号)和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 姆斯蒂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托罗波维基和埃莫森四重奏团合作演奏版本。选自环球唱片公司1996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 D956》。
Emerson String Quartet 14:50
16 Franz Schubert: String Quintet in C, D.956 - II. Adagio (excerpt)
《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第2乐章
Weller Quartet 05:18
17 Franz Schubert: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The Trout" - 4. Thema - Andantino - Variazioni I-V - Allegretto
韦伯和舒伯特都是以短促的生命迸发出夺目的光芒,为我们照亮了19世纪初期姗姗来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天空,他们以他们的音乐升腾起第一缕明亮而璀璨的晨曦。 如果说韦伯的《邀舞》出现于假面舞会上,人的真脸还没有完全露出,舒伯特的《冬之旅》和《美丽的磨坊姑娘》则是完全露出了自己痛苦甚至是挂满泪珠的脸庞。虽然舒伯特走的不是贝多芬的道路,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抗衡着那个黑暗的世界。舒伯特的出现,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一个个人的痛苦越发得到重视的时代,一个个人愈发得到尊敬的时代,在艺术上就是浪漫主义的时代。 15.钢琴五重奏《鳟鱼》(D667)第4乐章:小行板-稍快板。主题与变奏曲。作于1819年,其标题因其第4乐章变奏曲主题采自其1817年所创作的歌曲《鳟鱼》旋律而命名。此曲是作曲家与其好友、男中音歌唱家福格尔在北奥地利旅行时,受到博文加那热情款待受其委托而作。是舒伯特所有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 钢琴:詹姆斯.莱文 (著名指挥家、钢琴家,担任众多顶级乐团指挥);中提琴:沃尔夫拉姆.克里斯特(柏林爱乐乐团首席中提琴);低音提琴:阿洛伊斯.波什(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低音提琴);小提琴:格哈特.黑泽尔(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指挥、首席小提琴);大提琴:乔治.福斯特(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大提琴)。选自DG唱片公司1993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James Levine 07:42
18 Franz Schubert: Piano Trio No.2 in E flat, Op.100 D.929 - 2. Andante con moto
如同德彪西是韦伯的知音一样,舒曼是舒伯特的知音。可以说,如果不是舒曼,舒伯特不知还要晚多少年才会被人发现。在舒伯特逝世11年后,1839年,29岁的舒曼来到维也纳,特地拜访了舒伯特的墓地,回家的途中又特意到舒伯特的哥哥家造访,看到了舒伯特生前的作品,激动得浑身发抖,回家后他将其中部分遗作整理出来,以《遗物》为题发表在他当时主持的《音乐新报》上,以后又不止一次地把舒伯特的遗作整理发表,让天才不被埋没而得以重见天日。紧接着,还是舒曼的努力,使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先在德国后在英国上演。再以后,才受到了勃拉姆斯的重视,帮助出版了舒伯特全集。舒伯特在天有灵的话,真是应该感谢舒曼和勃拉姆斯,特别是舒曼。舒曼不止一次撰写文章为舒伯特鼓吹。他曾经这样及其富有感情地写道:“我曾有一段时间不大愿意公开谈论舒伯特,只有在夜深人静之际,当着星光树影梦想到他……我为这个新出现的奇才赞叹不已,我觉得他的精神财富不可限量,浩瀚无垠,五一论比。”(舒曼《舒伯特最后几首作品》,陈登颐译,《夜莺之舞蹈》,海南出版社,1998年) 16.《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Op.100 D929)第2乐章。作于1827年,是舒伯特后期的巅峰作品之一,技巧和曲风也更加成熟。第2乐章中,大提琴恰似温柔地拥着钢琴在低声歌唱,听得人只想落泪。与他的第一钢琴三重奏不同,这部作品是用悲伤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欢乐。呈现出一种“啼血般的美艳”。舒伯特本人评价说:“它不是献给某个人的馈赠,而所有能从中发现美的人,都是它的主人。” 美艺三重奏演奏版本。选自菲利普唱片公司1993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完整三重奏》。
Beaux Arts Trio 08:57
19 Franz Schubert: Sonate für Klavier Nr. 13 A-Dur, D 664 - 1. Allegro moderato
如前所述,舒伯特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大贡献是他的艺术歌曲。他在短短一生中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有1200部之多,数量之多,大概只有莫扎特能够相比了;而他创作中的魔鬼般神奇的灵性,大概也只有莫扎特能够相比了,据说,他的歌曲常常是在散步、和别人闲谈的时候,或是在夜间突然醒来时分,灵感袭来而迅速地拿起纸笔一挥而就的。音乐就这样和他融为一体,似乎只要抖动一下身子,就能够从身上的随便一个地方掉下来动人的音符来。这样美好的音乐实在太多了。他自己也对歌曲的创作最兴趣盎然,曾说:“我每天上午工作,写完一首又写一首。”他一生之中创作的艺术歌曲有634首,仅仅18岁那一年就写了144首,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称他为“歌曲之王”,应该是名不虚传。 17.《A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D664)第1乐章。作于1819年。 斯维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演奏版本。选自Praga Records()2012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第十三和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D899第四即兴曲》。推荐收藏版。
Sviatoslav Richter 11:50
20 Franz Schubert: Piano Sonata No. 19 in C Minor, D. 958: II. Adagio (Live)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我们最熟悉的当属《菩提树》《野玫瑰》《鳟鱼》《圣母颂》了,这些美妙动人的歌曲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传唱着,有的还被改编成各种乐曲演奏,让我们百听不厌。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两部套曲,一部是作于1823念的《美丽的磨坊少女》,一部是作于1827年的《冬之旅》,都是根据他同时代德国诗人威廉.缪勒(1794-1827)的诗谱写的套曲。当然,也不应该忘记舒伯特的绝笔之作《天鹅之歌》,虽非真正意义上的连贯的套曲,只是因为是舒伯特死后当作套曲出版的,如今便约定俗成把它称为套曲了,一共14首,其中6首是根据海涅的诗改编而成的。 18.《c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D958)第2乐章。作于1828年,作为遗作出版。 斯维托亚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演奏版本。选自Melodiya(“旋律”唱片,前苏联国有唱片公司,成立于1964年,是苏联唯一的古典音乐唱片公司)2014年发行的专辑《里赫特演奏舒伯特》。推荐收藏版。
Sviatoslav Richter 08:22
21 Franz Schubert: Piano Sonata No.20 In A, D.959 - 2. Andantino
《美丽的磨坊少女》由20首歌曲组成,其中有非常动听的《可爱的颜色》;《冬之旅》由24首歌曲组成,其中有那首闻名遐迩的《菩提树》。两部套曲是有着关联的,,音乐从磨坊溪水潺潺的声音生机勃勃地出发,达到冬天遥远苍茫的孤单旅途,濒临死亡线上的绝望挣扎,如同电影的上下两集,切换着一组组感人至深的镜头,诉说着同一个年轻人踏上生活之路后的感受、感悟和感伤。她梦想中所追求的幸福和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点点如漂亮的肥皂泡一样破灭,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孤独无助的凄凉,一次次欲哭无声的悲哀,一次次漂泊无根的无奈,让他如飘零一叶孑孓独行在风雪呼啸的冬之旅途上,茫茫一片,前无来路,后无归途,天地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9.《A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D959)第2乐章。作于1828年,作为遗作出版。 莫里齐奥.波利尼演奏版本。选自DG唱片公司2003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晚期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小品》。推荐收藏版。
Maurizio Pollini 07:43
22 Franz Schubert: Sonate für Klavier Nr. 21 B-Dur, D 960 - 1. Molto moderato
《美丽的磨坊少女》和《冬之旅》这两部套曲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抒发的是舒伯特自身的经历和情感。所有的梦想包括幸福和爱情,所有的悲伤包括贫穷和疾病,难道不是打上了舒伯特切肤之痛的印记吗?他没有像贝多芬那样振臂一呼而应者如云的英雄气概,也不像莫扎特那样回避着痛苦或消化着痛苦而荡漾出那样甜美悦耳的旋律,他不回避痛苦,那痛苦既是属于他个人的,也是属于现实、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他和贝多芬、莫扎特的时代彻底地告别了。甚至他和韦伯也不一样,他不再如韦伯一样借助于本土的民间传说去影响现实,他脱掉一切外衣,如同跃入水中的泳者一样与现实融为一体。因此,可以说,是舒伯特的这些艺术歌曲的出现,才奏响了浪漫主义音乐第一乐章的高潮,使之有了定音鼓一般响彻那个时代的云端。 20.《降B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D960)第1乐章。作于1828年,作为遗作出版。评论认为此曲第1乐章是贝多芬之后的最完美的奏鸣曲,也是舒伯特钢琴曲中最精湛之作。 斯维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演奏版本。选自 唱片公司2012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第十三、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和D899第四号即兴曲》。推荐收藏版。
Sviatoslav Richter 25:46
23 Franz Schubert: 4 Impromptus, Op.90, D.899 - No.3 in G flat: Andante
在舒伯特这些歌曲中,我们能够听出他与莫扎特和贝多芬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一样,也能够听出他的音乐天赋以及对于音乐与文学关系的处理上,和他们也不尽相同。同样是歌曲,以往的歌曲包括贝多芬用于交响曲的大合唱,只是音乐的附加品,而舒伯特则将音乐和文学二者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音乐美学原则,开辟了艺术歌曲的新纪元。 舒伯特的音乐明显地汲取了民歌的营养,这和他从小喜欢并熟悉它们有关。民间音乐几乎成了他歌曲的枝干,支撑起整个歌曲的完成—长出了繁茂的叶子和缤纷的花朵。有意思的是,舒伯特这些带有浓郁民歌特点的歌曲,在以后的传唱中渐渐地也变成了新的民歌流传于民间。这种来自民间又回归民间的转换,是音乐史上并不多见的。 21.《降G大调第三即兴曲》(Op.90 D899)《4首即兴曲》第3首。舒伯特共创作了11首即兴曲,即D899的4首、D935的4首、D946的3首。 拉度.鲁普演奏版本。选自DECCA唱片公司1999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的即兴曲D899和D935》。推荐收藏版。
Radu Lupu 06:32
24 Franz Schubert: 4 Impromptus, Op.142, D.935 - No.1 in F minor: Allegro moderato
舒伯特似乎天生对和声有着极度的敏感,在他的那些歌曲里,和声和转调出其不意的大胆和变幻莫测的奇异,以及俯拾皆是的色彩缤纷,常常令人惊叹不已。如果说旋律让舒伯特的歌曲更加优美,民歌让舒伯特的歌曲更加亲切,和声则让他的歌曲更加丰富和富于变化。 22.《f小调第一即兴曲》(Op.142 D935)《4首即兴曲》第1首。即兴曲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诉诸感官的,极易被人们接受,无需高深的音乐修养。舒伯特的即兴曲独具匠心,他的转调比贝多芬更大胆、新颖,音乐语言比贝多芬更简洁。更重要的是,舒伯特的旋律比贝多芬的美得多。有分析说,贝多芬不是不想写优美的旋律,只是苦于写不出罢了。像小提琴奏鸣曲“春天”里的旋律已经是贝多芬最美的了,而在舒伯特音乐中,有多少不下于、甚至是比“春天”更美的旋律! 拉度.鲁普演奏版本。选自DECCA唱盘公司1999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的即兴曲D899和D935》
Radu Lupu 10:04
25 Franz Schubert: 3 Klavierstücke, D.946 - No.2 in E flat (Allegretto)
舒伯特歌曲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他的钢琴伴奏。在以往的钢琴伴奏中,钢琴只是歌曲高雅的附庸或忠实的仆人,突出的是歌曲,要想突出钢琴,有钢琴自己的独奏。也就是说,很容易把歌曲与钢琴分割开来。舒伯特的钢琴伴奏,从传统的伴奏中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品格,而且又是那样与歌曲和谐贴切,是从歌曲中涌出的清澈的泉水,与歌曲不再是两条平行的河流。他的钢琴伴奏成为了歌曲的贴身伴侣,对营造歌曲的氛围、渲染歌曲的意境、衬托歌曲的声音,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钢琴不再是歌曲的附庸,不再只是没有感情的乐器,而是及其人性化,充满感情的色彩,与歌曲在对话和交流,在拥抱和亲吻,是一对相濡以沫的好搭档,配合得水乳交融、天衣无缝,流淌出与歌曲、与舒伯特共同从心底迸溅出的音符。钢琴也变成了另一种人声了。 23.《降E大调第二即兴曲》(D946)。舒伯特去世后40年,1868年才公布于世。《三首钢琴小品曲》的组合也并非舒伯特本人的安排,而是由勃拉姆斯集结成的。尤其是其中的第二首(本曲)的中间部分,仿佛可以听到舒伯特的一声轻叹,接着,这一声叹息便化作了两行清泪,泪光闪闪中又包含着多少哀伤与惆怅,多少心中的委屈与不平,却在这如泣如诉的琴声中滴落,好似一颗颗晶莹的泪珠…… 莫里齐奥.波利尼演奏版本。选自DG唱片公司2003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晚期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小品》。
Maurizio Pollini 11:13
26 Fantasia in C Major, D.760 'Wandererfantasie' (1998 Digital Remaster): II. Adagio
上述舒伯特歌曲的特点,尽管并不专业,但足以高度评价其歌曲创作成就了。正是有了这些无以伦比的歌曲,才使得艺术歌曲在世界音乐史上有了自己牢不可破的地位,和那些室内乐、交响乐甚至歌剧并驾齐驱。舒伯特的歌曲创作,无论就对于那个时代所做出的思想性贡献,还是对于浪漫主义初期音乐所做出的艺术贡献而言,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方音乐史曾做出这样的评价:“舒伯特招致一场钢琴艺术歌曲的革命,它经常要求理想的表演音乐家比家庭娱乐式的表演者更加老练、更有技巧,也比大多数受过歌剧训练的职业歌唱家更为敏感和聪明。他的音乐教育了这样的表演家,并在他死后促成了德国歌曲创作的一次繁荣。”(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24.《C大调幻想曲“流浪者”》(D760)。作于1822年。共4个乐章连续演奏。 斯维托亚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演奏版本。选自百代唱片公司2008年发行的专辑《钢琴大师:斯维托斯拉夫.里赫特》。推荐收藏版。
Sviatoslav Richter 06:51
27 Schubert: Fantasy in F minor, D. 940 (Op.103) for piano duet - 1. Allegro molto moderato -
在舒伯特的634首歌曲中,有歌唱故乡的《流浪者之歌》,有歌唱大自然的《听,听,那云雀》,有歌唱普通人的《牧羊人的悲哀》,有歌唱回忆往事的《菩提树》,有歌唱梦想的《彷徨者》,有歌唱音乐的《致音乐》,有唱给孩子的《野玫瑰》《摇篮曲》……但是,唯独没有爱情!舒伯特一辈子渴望爱情,但却与爱情无缘,孑孓一身,孤独寂寞地走完了匆匆31岁的人生。 这一点和莫扎特一辈子在贫穷痛苦中度过,音乐里却没有一丝痛苦的气息相似,也许,并不仅仅是因其痛苦而在音乐中刻意地回避,而是音乐中有更为丰富的情感融化了它。和莫扎特一样,在舒伯特心中唯有音乐是最神圣的,而且音乐已异化为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力量。莫扎特将他的痛苦化为了灿烂的阳光,舒伯特则把他的痛苦化为了紫色的勿忘我或紫罗兰,有那么一丝忧郁,也有那样无尽的芬芳,痛苦和希望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在听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时,会增加一份对他的理解,也会增加一份对他的尊重。 25.《f小调幻想曲》(D940 Op.103)第1乐章。是舒伯特为四手联弹而作。 本杰明.布里顿演奏版本。选自环球唱片公司2000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f小调幻想曲和钢琴四手联弹》。
Benjamin Britten 04:18
28 Franz Schubert: Symphony No.9 in C, D.944 - "The Great" - 1. Andant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进入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与文学相互影响和交融,成为描述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贝多芬时期就开始采用歌德和席勒的诗,但真正大量运用诗人的诗作,是从舒伯特开始的。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运用了歌德、席勒、海涅、雷尔斯塔布、威廉.缪勒……以及当时一些并不十分出名的诗人的诗歌,足可以看出当时文学对音乐的影响之深,也可以看出音乐对文学普及的作用。如果说是歌德使音乐乘上诗的翅膀,激发了舒伯特对音乐的想象力,那么是舒伯特的点石成金将席勒那种最不可能用来作曲的诗作和那些一般化的庸常诗作成为隽永流传的咏唱,在诗与音乐之间实现了新的平衡,达到了新的境界。国际音乐学会主席保罗.亨利.朗格教授认为:“舒伯特认识到了事物的新秩序,认识到了诗人和音乐家之间的新的关系,因此从纯粹音乐的意义上看,除舒曼和勃拉姆斯偶有例外,他是比任何歌曲作家更为富于创造性的……他是有意识地要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要给歌曲的周围造成一个重大的音乐肌体的力量,这力量足以在诗与音乐之间建立一个均衡关系的。他以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无穷尽的手法维持,保证了这种均衡。舒伯特之所以具有处理一切诗的伟力,原因在于他与诗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保罗.亨利.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26.《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D944)第1乐章。作于1828年,舒伯特逝世前9个月,生前未正式演奏。10年后的1838年3月21日由门德尔松于莱比锡指挥格万特豪斯音乐厅乐团首演。 左尔格.索尔蒂爵士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版本。选自DECCA唱片公司1999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瓦格纳齐格弗雷德牧歌》。
Wiener Philharmoniker 13:59
29 Franz Schubert: Winterreise, D.911 - 5. Der Lindenbaum
舒伯特的歌曲,以及之后的舒曼、勃拉姆斯的歌曲创作,构成了整个19世纪与纯器乐作品并行的音乐景观,它们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对双人浆(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划动在近一个世纪最为美丽壮观的湖光山色之中。 韦伯的《邀舞》这一标题音乐的出现,也昭示着音乐与文学的姻缘关系的另一特点。虽然,此前已经有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之类的标题音乐出现,但茁壮成长乃至发扬光大还是在浪漫主义音乐的土壤中,以至于成了一种时髦,有好事者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许多并没有标题的音乐也都擅自加上标题,但结果无异于画蛇添足。标题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不像诗歌与歌曲的关系那样直接,它借助的是文学的联想功能,将文学所具的诗意、所具有的描绘乃至叙述以及戏剧性等特征通过标题的联想传达到乐器层面,再由乐器演奏出的音响和色彩进一步发挥联想,层层递进,如同从层层高脚杯里流淌下来的美酒,流溢着无尽的芬芳,无形中丰富了音乐自身的想象力。这大概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所做出的贡献。 27.《冬之旅》(D911)第5首《菩提树》。作于1827年,歌词选自德国诗人缪勒的24首诗,描写一对失恋者孤独的冬天旅行。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演唱:彼得.皮尔斯,钢琴伴奏:本杰明.布里顿。选自DECCA唱片公司2000年发行的专辑《舒伯特:冬之旅》。
Benjamin Britten 05:07
30 Franz Schubert: Die schöne Müllerin, D.795 - 4. Danksagung an den Bach
所有舒伯特的音乐,即使是最欢乐的,也含有忧郁的色彩。病魔日益折磨着他的最后几年,他的作品到了凄楚的地步。1828年3月,维也纳举办了舒伯特作品音乐会,但是维也纳的评论家们没有一个到场。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31岁短暂人生走到了尽头,安葬于他生前最尊敬的贝多芬的墓附近。两位作曲家后来被人们重新安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 我们最为珍视的舒伯特的很多作品直到他逝世几年后才得以公演。作为一位歌曲作曲家,无人可与他旋律创造之丰富媲美。他的作品无不具有天使般优美纯洁的旋律,以致人们一度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位不注意曲式的“未经绳墨”的作曲家。但是只要仅仅研究一下舒伯特的伟大室内乐作品和后期的钢琴奏鸣曲,就会认识到这是多么错误的见解。除歌剧和协奏曲(舒伯特没有写过协奏曲)外,舒伯特在所有形式的音乐创作中跻身于最伟大的作曲家行列。(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28.《美丽的磨坊女》(D795)第4首:《感谢小溪》。 乔纳斯.考夫曼演唱版本。选自DECCA唱片公司2009年发行的专辑《美丽的磨坊女》。
Jonas Kaufmann 02:23
31 Franz Schubert: Ave Maria, "Ellens Gesang III", D839
舒伯特的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边夫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少女爱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由于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独奏及弦乐演奏主旋律、竖琴伴奏的谱本流传较广。(Bonbon虾) 很多作曲家写过《圣母颂》,其中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法国作曲家古诺写的两首最著名。舒伯特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舒伯特的这首《圣母颂》,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并且希望得到一种安宁和慰籍。《圣母颂》的曲调反复了三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最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分解和弦,造成非常美的意境,在宁静的气氛里结束全曲。(上官婉儿)
Istvan Hajdu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