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人收藏

共6首歌曲

标签
#箫 #洞箫 #尺八 #古风 #中国风 #名家 #名曲 #传统 #民乐 #古典 #轻音乐 #纯音乐
创建者
cc在此处
更新时间
2011年09月26日

歌单介绍

三尺枯桐,古来长恨知音少。玉箫吹断凤楼云,此恨何时了。请大家多多支持cc的精选集~

--

《本事诗》苏曼殊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箫】(以下出自中央音乐学院)

(1)历史

箫又称洞箫,单管、竖吹、开管、边棱音气鸣乐器。在这一特征界定下,中国洞箫类乐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

  现将历史文献上出现的有关洞箫类乐器几种重要的不同称谓概述如下。

《周礼·春官·笙师》卷24中记载:“(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裓乐(注)。”卷中注曰:“杜子春读篴为荡涤之涤,今时所吹五孔竹篴(注)。”以上所述,可知篴为吹奏乐器,竹制5孔。《宋史·乐志》卷129中载:“篴以一管而兼律吕,众乐由焉。” 阐明了篴在形制上不是编管乐器,而是单管。

关于篴类乐器的历史衍变,宋陈旸《乐书·乐图论·雅部》(1101)卷122在“篴”的专条中,有清晰的论述(注)可以探索到历史上周代的篴→汉代的雅笛→唐代的尺八→宋代的太常笛在宫廷雅乐运用中兴亡继续的过程。

长笛、笛

汉马融《长笛赋》云:“近世双笛从羌起。……《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注)。”西汉京房(前77—前37)所加1孔为后孔,从文献记载看,其形制已经与今传之洞箫基本上一致了(注)(注)。

尺八

有关尺八的文献记载在中国最早见于《旧唐书·吕才传》:“(魏)徵曰:‘(吕)才能为尺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太宗(627—649在位)即徵才,令直弘文馆(注)。

宋陈旸《乐书》卷130又载:“羌笛为五孔,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篴,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注)。”以上论述强调了尺八是以其形制长度特征命名的,实际上当时尺八是与羌笛、尺八管、竖篴、中管并称,属同类乐器的不同形制。

但是尺八的遗存实物,早于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日本奈良法隆寺《古今目录》载:“尺八汉竹也……”这支遗存的尺八是日本圣德太子(574—622)生前珍藏,从时间来推算,隋代(581—618)这件尺八已从中国传至日本。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里,还珍藏有8支唐传尺八。日本栗原广太先生著的《尺八史考》一书,也曾引用了元和九年(814)林信胜著的《罗山文集》中的一段话:“太宗以武功定天下,以文德绥海内,直乎承贞太平之乐也,而奏其乐舞必用尺八(注)。”

根据近50年来我国音乐文物考古工作的发现与进展,形制近似尺八的竖吹洞箫类乐器,早在汉代(前206至220)已经出现(注)

(注)(注)。

东汉时期(25—220),更有大量的与尺八形制非常近似的吹笛俑散见于蜀、豫等地。

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发掘,更为生动、逼真地描绘出长笛(尺八)与各种乐器组合合乐的生动场面。如:

嘉峪关魏晋1号墓中的宴饮奏乐图(曹魏甘露二年,257),有2人持长笛与阮咸对奏。

3号墓中的奏乐图(西晋,265—316),有4人持竖箜篌、琴、琵琶、长笛演奏。

6号墓中的奏乐图(西晋),有2人持琵琶、长笛演奏,该图长笛形制,十节九目非常清晰,与目前泉州南音所用洞箫外形完全相同(注)。

另外,在甘肃酒泉丁家闸宴乐行乐图(386—439)中,伎乐一组。所持跃起有筝、琵琶(阮)、长笛、细腰鼓。其中长笛与今传之尺八非常明显地近似(注)。

隋末唐初(7世纪),酒泉西沟墓音乐画像砖中的合乐图,有横笛与长笛,其长笛亦与尺八外形一致(注)。

仅从以上音乐文物的发掘,可以推论洞箫类乐器中的尺八,早在汉代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在我国四川、甘肃、河南、江苏等地的上层社会中传承,特别在四川省境内,传播范围是比较广的,但其文献记载,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把编管边棱音乐器称箫,直到元代,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才明确地把编管竖吹边棱音乐器称排箫,把单管、竖吹、开管、边棱音乐器称箫。

在《元史·礼乐志》卷71中,出现箫的称谓,其含义不是指编管排箫,而是单管竖吹的箫:“宴乐之器,……箫,制如笛,五孔(注)。”同时,在《元史·礼乐志》卷67中,已明确地将编管箫称其为排箫:“云和乐一部,……排箫四,……”卷71:“登歌、排箫各一,(注)。”《明史·乐志》中亦载:“大宴。……侑食乐:……排箫一……。”“朝贺。……韶乐……排箫四(注)。”

至此,回顾了洞箫类乐器称谓的发展历程,而这些在历史上的不同称谓,大多一直延续重叠应用至今。目前,民间亦保留了对洞箫类乐器的多种称谓,如笛、竖笛、尺八、洞箫、箫、箫管等等。

--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妆台秋思
洞箫独奏音乐虽然早在《晋书·桓宣传》中就有桓伊“善吹笛”的历史记载,但其独奏形式目前传承并不普遍。洞箫独奏音乐从目前 收集的资料来看,主要流传在南方。近代上海著名的箫王孙裕德(1904—1981),著有《洞箫吹奏法》一书 。根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 曲集成》所收集的曲目(目前此项工作尚未进行完毕),传承于上海地区的箫曲主要有《妆台秋思》、《佛上殿》、《柳摇金》、《高山 流水》等 ;传承于浙江地区的箫曲主要有《鹧鸪飞》、《高山流水》、《妆台秋思》、《开金锁》等 ;传承于湖南地区的箫曲主要有 《上天梯》、《小一蓬松》、《潇湘八景》等 ;传承于山东地区的箫曲主要有《大金钱》、《苦中乐》等 ;传承于山西地区的箫曲主 要有《苦中乐》、《麻鞋底》、《孟姜女哭长城》、《永寿庵》等 ;传承于宁夏地区的箫曲主要有《雁落沙滩》、《山坡羊》、《寄生草》、《三宝歌》、《满江红》等 。
陈悦 04:12
02 平沙落雁
琴箫合奏演奏形式历史古老,从音乐考古发掘来看,至少在汉代已有这种形式存在。如:“四川彭山崖墓三伎乐石刻”,其中1人抚 琴、1人吹箫、1人作舞 。琴箫合奏的形式一直传承至今,常演奏的曲目有《梅花三弄》、《秋塞吟》、《鸥鹭忘机》、《平沙落雁》、《普庵咒》、《关山月》、《长门怨》等 。箫与二胡合奏形式主要应用于江南丝竹音乐,代表性曲目有《中花六板》等。
张子谦 05:56
03 普庵咒 王建欣 10:45
04 关山月
洞箫在民间器乐合奏中的应用,主要是弦索乐与丝竹乐,如北方的弦索十三套;南方上海、浙江、湖南等地的丝竹乐; 广东的潮州弦诗与广东音乐、广东汉乐;另外,还有南方吹打乐十番鼓等。 洞箫音乐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已经生存发展了两千多年,为中华民族保存下了一笔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中国洞箫艺术不仅丰富了传统音乐文化,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增添了奇异的光彩,而且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使命——穿梭于宫廷祭祀音乐、佛教乐舞音乐、文人雅士以及民间、民俗仪式音乐之中,成为沟通中华民族各种文化层次交往的渠道。洞箫艺术作为一名“音乐文化使者”,促进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并构成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与亚太地区音乐文化亲密交往的桥梁。
赵家珍 02:43
05 长门怨 姚亮 06:39
06 鹧鸪飞
---------------------- (推荐曲目:) 洞 箫 类 上海地区 《佛上殿》、《柳摇金》、《妆台秋思》、《高山流水》 浙江地区 《鹧鸪飞》、《开金锁》、《高山流水》、《妆台秋思》 湖南地区 《上天梯》、《小一蓬松》、《潇湘八景》 山东地区 《大金钱》、《苦中乐》 山西地区 《苦中乐》、《麻鞋底》、《永寿庵》、《孟姜女哭长城》 宁夏地区 《山坡羊》、《寄生草》、《三宝歌》、《雁落沙滩》、《满江红》 琴箫合奏 《秋塞吟》、《普庵咒》、《关山月》、《长门怨》、《鸥鹭忘机》、《梅花三弄》 《平沙落雁》 -------------------------
罗守诚 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