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人收藏

共16首歌曲

标签
#笛子 #笛 #古风 #中国风 #名家 #名曲 #传统 #民乐 #古典 #轻音乐 #纯音乐
创建者
cc在此处
更新时间
2019年09月18日

歌单介绍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请大家多多支持cc的精选集~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听笛歌》刘长卿

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

横笛能令孤客愁,绿波淡淡如不流。商声寥亮羽声苦,江上寂历江枫愁。

静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伤人心。

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

-------------------------------------------

【笛】(以下出自中央音乐学院)

笛俗称笛子或梅(枚),横吹、开管、边棱音气鸣乐器。

  我国古代对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在称呼上是混杂的,如汉代马融《长笛赋》中所指的篴,实际上指的是今天的箫 。关于笛、箫两件乐器确切的名称,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分开,称笛为横吹或横笛。

(1)历史

关于笛产生的时代,过去根据文献记载一直认为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前119),将笛传入首都长安(注)。但是,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文帝十二年,前168)的出土文物中,发现有笛类乐器两支。可以说明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约半个世纪,笛类乐器已在我国南方流传(注)。

隋、唐时期,关于笛已有大横吹、小横吹的记载,而且在民间已被广泛应用。

宋以后,笛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已经很重要。当时民间有种演奏形式叫“鼓笛曲”,鼓和笛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乐器(注)。另外,文学作品中,也多处记载了笛和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如南宋杨万里的诗《**坊牧童》:“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又《舟人吹笛》:“船上儿郎不耐闲,醉拈横笛吹云烟;一声清长响彻天,山猿啼月涧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头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琉璃丈几许。”这些诗句反映出笛子演奏时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并在劳动人民生活中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笛子在民间音乐中应用得更加普遍,笛已成为二人台牌子曲、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十番鼓、十番锣鼓、潮州笛套锣鼓、冀中吹歌、山东鼓吹等乐种的主奏乐器,并在戏曲、说唱伴奏与民间器乐合奏中不断地发展着它的演奏艺术(注)。

(2)形制

笛,以竹制管身,管身上开有吹孔、膜孔、两个(或4个)出气孔以及6个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芦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以笛塞,横

吹。

  笛子在全国流行的形制很多,但主要的有曲笛(亦称昆笛)、梆笛两种。曲笛常用于昆曲伴奏以及南方各地方乐种的合奏;梆笛用于梆子腔伴奏以及北方各地方乐种的合奏。

梆笛管身比曲笛短,管径比曲笛略细,梆笛比曲笛音高四度。

笛子以第3孔的实际音高称作该笛子的调高。如曲笛一般第3孔音高是d2,称为D调笛子;音域a1—b3。梆笛一般第3孔音高是g2,称为G调笛子;音域d2—e4。曲笛、梆笛都采用低八度记谱。

传统笛子所称的调,包含有调名、指法、谱字与调高的意义。从绝对意义上来讲,它更多地是标记出其在演奏上的种种不同指法。

明、清以来,笛的宫调称谓,有正宫调、小工调两个体系。但这两个体系在调名、指法与调高上是完全相同的。

传统曲笛调名、指法、谱字与调高关系

调 名

谱字与调高

指 法

正宫调(正 调)

上=宫=G

第6孔作do

六字调(凄凉调)

上=宫=F

第5孔作do

凡字调(弦索调)

上=宫=bE

第4孔作do

小工调(平 调)

上=宫=D

第3孔作do

尺字调(背工调)

上=宫=C

第2孔作do

上字调(梅花调)

上=宫=bB

第1孔作do

乙字调(子母调)

上=宫=A

筒音作do

正宫调与小工调体系的区别,首先,两个宫调体系的本调不同。正宫调体系的本调为正宫调,上=宫=G,笛子第6孔作do;小工调体系的本调为小工调,上=宫=D,笛子第3孔作do。其次,两个宫调体系在笛子演奏翻调时,概念有所不同。如以正宫调为基础翻调时,乐曲翻调后,是以原曲正宫调音列中相当于新调音列中“五”字的谱字为该调调名。如正宫调下二度翻调,称为六字调,是因为六字调音列中的“五”字,合正宫调的“六”字而得名。其他调名以此类推。同样,以小工调为基础翻调时,乐曲翻调后,是以原曲小工调音列中相当于新调音列中的“工”字的谱字为新调调名。如小工调上三度翻调,称为六字调,是因为六字调音列中的“工”字合小工调音列中的合(六)字而得名。其他调名以此类推。

如筒音作do,称乙字调;第1孔作do,称上字调;第2孔作do,称尺字调;第3孔作do,称小工调;第4孔作do,称凡字调;第5孔作do,称六字调;第6孔作do,称五字调。民间常用的曲笛为D调,乙字调即A调;上字调即bB调;尺字调即C调;小工调即D调;凡字调即bE调;六字调即F调;五字调即G调。如果用的是C调曲笛,相同指法的调名相同,但调高实际上都移低二度了。因此,笛子演奏时所指的调名,其指法意义是绝对的,严格地来讲,其调高要求也应该是绝对的。但是,由于民间使用乐器的调高有时并不统一规范,因此,在调高上就出现有相对游移的情况。

--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婺江风光 赵松庭 04:55
02 荫中鸟
20世纪50年代,刘管乐创作的梆笛曲《荫中鸟》,以生气勃勃,富于民间色彩的笔调,描绘茂林成荫,百鸟啼鸣的生动景象,寄托了作者对新生活的无限赞美和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全曲由引子和三个段落组成。引子是极有生气的两句呼唤,揭开了树林里欢腾活跃的序幕。第一段音乐以活泼、跳动的节奏,风趣、对称的旋律,配合灵巧的颤音、历音、抹音演奏技法,把树林里一片兴旺茂盛、群鸟欢跃的景象展现了出来。 第二段以丰富的笛子演奏技巧和细微的气息控制,表现百鸟竞技的生动场景。乐队以固定旋律不断反复,烘托贴切,富有民间情趣。
刘管乐 03:00
03 喜相逢
北方笛曲中常用的旋律展开手法 段落的重复。如《荫中鸟》第二段,伴奏手法是以“不变应万变”,把灵活多变、各具特色的百鸟啼鸣声,用固定旋律的不断反复连接起来。 乐句、乐逗的重复。民间叫做句句双或学舌。特别在活泼、快速的乐曲中用得较多,在结构上能起到加强乐曲的规整性或对称性的作用。如梁培印、王立仁演奏的梆笛二重奏《顶嘴》,一开始就以两支同调的笛子学舌模拟,顶嘴逗趣,反映了人民乐观诙谐的性格。 这种手法在《卖菜》的引子部分,《荫中鸟》的第一段旋律中,均有应用。 变奏的手法和结构特点,在冯子存整理演奏的笛曲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除《五梆子》外,在《喜相逢》、《放风筝》、《黄莺亮翅》、《挂红灯》等乐曲中都普遍地应用了这一手法。这一特点往往是根据该曲牌在二人台演奏中,随着剧情需要不断反复变奏所积累、提炼而形成的结果。如《喜相逢》一曲,原有十几次的反复变奏,经冯子存、方堃的加工整理后,归纳总结为三次变奏。我们仅抽出一个乐句来看它的旋律变奏特点。 上例可以看出,北方梆笛曲的变奏特点,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对比、速度的对比、旋律线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旋律简化后的同音反复)特别是演奏技巧的对比等方面。这类乐曲,往往素材精练,层次清晰,结构规整,手法简朴,情绪概括集中,可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旋律反复中核心音调的扩充或减缩 为了反复强调和展开某一乐思,往往应用旋律反复中核心音调扩充的手法。核心音调扩充的手法,在乐曲中多具有呈示性的作用,如《喜相逢》主题的呈示部分。 《喜相逢》主题呈示中,核心音调的反复变化,形成明显的起、承、转、合布局特点。起:即a、a1;承:即a2、a3;转:即a4;合:即a5、a6。 旋律反复中核心音调的减缩手法,在乐曲中往往具有收束的特点,如刘管乐根据山西民歌改编的笛曲《卖菜》。 乐曲第一段是全曲的引子,由一个核心音调在不同音区,不同力度和速度的反复构成。描写挑担行走时矫健而又有规律的节奏律动,以简洁而又新颖的笔墨,勾画了一幅活泼而富于生活气息的图画。随着挑担者由远及近,力度由弱到强,核心音调在反复过程中逐渐减缩,速度加快,使人感到步伐的急促和挑担人的阵阵吆喝声,最后在笛子的一声长音中结束了全曲,仿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轻松地放下了担子。 这种旋律核心音调减缩手法,在《荫中鸟》等乐曲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北方民间吹奏乐常见的旋律发展手法之一。
冯子存 02:50
04 五梆子
优秀的民间笛子演奏家冯子存(1904—1987),河北省阳原县人,是北方梆笛演奏的主要代表人物。冯子存梆笛演奏艺术粗犷朴实,具有深厚的民间音乐素养,他的梆笛曲是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衔接地带流传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他长期从事地方戏曲二人台的伴奏,因此,戏曲中富于生活气息的生动表演以及和语言的紧密结合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冯子存笛子演奏艺术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他用急促、跳跃的顿音,强劲有力的垛音,乐句尾梢的历音,富有韵味的抹音,华丽奔放的花舌飞指颤音,色彩鲜明的花舌音等北方梆笛独特技巧,使旋律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冯子存曾长期生活于劳动人民之中,他随二人台班子,走遍张北穷乡僻壤,因此,他整理的笛曲,具有强烈的泥土芬芳。 冯子存演奏的笛曲《五梆子》,原为华北地区流行的一首器乐曲牌。曲调优美健朗,常用于戏曲过门。该曲牌经冯子存整理加工后,被赋予乐曲以粗犷豪爽、热情奔放的个性,梆笛特殊技法的安排和运用,使乐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音乐一开始就以富于色彩的抹音、花舌音吸引着听众,旋律第1乐句前4小节抹音、垛音、历音的连续安排,展现出梆笛演奏艺术的独特风采。主题旋律平稳,情绪洒脱安详,变宫音色彩性的安排,使音调柔和婉转。《五梆子》主题呈示主要是五声音阶不断下行二度模进。它以严格变奏的手法展开乐思,其变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笛子技巧的替换和速度的递进方面,以造成情绪的逐步展开。 第一次变奏改变原来丰满连贯的长音、大抹音演奏,突出地运用了分割性的、强有力的垛音和花舌音,使旋律增添诙谐、风趣、乐观的气氛。 第二次变奏中大量地使用了顿音,旋律更加活泼跳动。 第三次变奏综合地使用了第一、二次变奏中的各种演奏技巧,特别是垛音频繁地运用,高潮处加用了花舌飞指颤音技法,使旋律向更加激奋的方向发展。 《五梆子》在结构上采用了民间音乐中最常见的变奏原则。变奏手法除一般旋律常见的加花手法外,主要应用了演奏技巧变换的手法。乐曲结构短小,手法朴实简练,地方色彩浓烈。 (木有找到冯子存版的)
冯子存 03:02
05 黄莺亮翅
北方笛曲主要用梆笛演奏流传地域在我国北方,其中主要是内蒙古南部、晋北、冀西北、冀中等地区。代表曲目有冯子存演奏的《五梆子》、《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对花》、《闹花灯》、《八板》、《南绣荷包》、《黄莺亮翅》;刘管乐演奏的《茉 莉花》、《柳青娘》、《画扇面》、《卖菜》、《荫中鸟》、《山东小开门》、《和平鸽》以及梁培印、王立仁演奏的《顶嘴》等乐曲。
张维良 04:01
06 卖菜
北方梆笛演奏艺术的另一名优秀的民间笛子演奏家是刘管乐(1918— ),河北省安国县人。刘管乐精通多种民间吹奏乐器的演奏,他 的梆笛演奏艺术,早期受到冀中地方戏曲老调梆子的影响,以后又在冀中鼓吹乐的基础上,采纳各家笛子的演奏特点,发展了个人独特的演奏风格。刘管乐梆笛演奏细腻圆润,绚丽多彩,乐曲形象生动,亲切感人。
刘管乐 02:47
07 顶嘴
(插播:) 1宋陈旸《乐书》卷130:“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广州菊坡精舍,1876年印本,P.11。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则唐之‘汉震第二鼓’也。明帝、宋开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独奏,如鼓笛曲是也。”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正月五日)……第七盏:鼓笛曲《拜舞六幺》。 3陈彦衡《旧剧丛谈》:“北京皮簧初兴时,尚用双笛随腔,后始改用胡琴。今日所指唱者之正宫六字诸调,皆就笛而言。” 许九堃《梨园轶闻》:“京剧本系昆曲。自变为乱弹后(即二簧),胡琴亦随之兴起。咸同间(1851-1874)就有用双笛者,清润浏亮,非噪音圆足者,不能按腔合拍,丝丝入扣,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也。”
刘立仁 04:24
08 鹧鸪飞
笛子演奏家陆春龄(1921— ),是江南曲笛演奏的优秀代表之一。陆春龄曲笛演奏风格的形成,与盛行于上海市内、市郊的丝竹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陆春龄的演奏特点是音乐圆润甜美,悦耳动听,气息控制细腻,音量强时亮而不刚,弱时柔而不涩,在演奏上具有较高的造诣。 陆春龄改编演奏的笛曲《鹧鸪飞》,原为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严箇凡编的《中国雅乐集》,乐曲曾以丝竹乐合奏及箫独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20世纪50年代,陆春龄、赵松庭分别将它改编为笛曲。它以曲笛演奏特有的柔美丰满、细腻含蓄,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是曲笛的代表性优秀曲目之一。 《鹧鸪飞》以民间板式变奏的原则,将原曲一小节的旋律扩充为两小节,并以细腻的加花手法,使旋律优美流畅,比原曲更加富于抒情性、歌唱性。 全曲由引子、慢板、快板组成。 引子的旋律悠长宁静,仿佛一片宁静优美的水乡风光展现在面前。 慢板段落主要以级进、小的迂回手法对原旋律进行扩充加花,使旋律舒展流畅,上二度垫音的装饰以及气颤音、指颤音灵巧自如的运用,使旋律高音含蓄柔美,锐而不放;低音浑厚圆润,坚实饱满,情趣古朴典雅。 快板部分以快速平稳的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进行,使旋律更加欢快流畅。
陆春龄 05:31
09 中花六板
南方笛曲主要用曲笛演奏流传地域在我国南方,其中主要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地区。代表曲目主要有陆春龄演 奏的《小放牛》、《鹧鸪飞》、《欢乐歌》、《中花六板》、《行街》、《云庆》、《三六》、《梅花三弄》;赵松庭演奏的《京剧流水板》、《西皮花板》、《二凡》、《三五七》、《早晨》、《鹧鸪飞》;陈重演奏的《朝元歌》以及江先渭演奏的《姑苏行》等乐曲。
陆春龄 07:37
10 早晨
江南曲笛演奏的另一位优秀笛子演奏家赵松庭(1924—2002),浙江省东阳县人。赵松庭曲笛演奏艺术的发展,建立在广泛的戏曲音 乐基础上,少年时期他便开始学习昆曲以及乱、徽、滩等戏曲,以后又参加了当地的锣鼓班,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培植了坚实的 民间音乐基础。赵松庭的笛子艺术不仅具有昆曲典雅清丽、一丝不苟的吹奏特点,又有乱弹高腔热情、粗犷、活泼、流利的演奏风格。在 长时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一方面将传统的演奏技术进行系统的整理,另一方面大胆地吸取中、外其他吹奏乐器的演奏特长。20世纪50年代,他的演奏技巧有了新的突破。《早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笛曲《早晨》,以浓厚的民族特色,鲜明的音乐形象,描绘出旭日东升、万物复苏的喜人景象。乐曲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充满着朝气和希望的早晨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的未来。 全曲分三个段落和一个尾声,由一个主题贯穿。 第一段是全曲的引子,演奏上特长音的应用(运用循环呼吸的演奏方法),使旋律更加抒情和连绵不断,增大了力度的变化幅度。这一技巧是从唢呐的演奏技巧中吸取过来的。 第二段主题旋律活泼、跳动,北方梆笛技法垛音的吸取应用,使旋律更加富有生气。 另一对比性主题旋律歌唱性较强。 第二段旋律,以轻快的舞蹈节奏,表现人们的尽情歌舞。在这个段落里,又大量地吸取了北方梆笛历音、顿音、飞指的演奏技巧以及句句双的旋律结构特点,随着速度的不断加快,乐曲在欢乐急速的舞蹈场面中结束。 笛曲《早晨》以民族乐器的传统风格来表现新生活,在保持、发扬昆曲演奏讲究音色和运气技巧以及乱弹灵活流利的指法基础上,大胆吸取了北方梆笛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点,还吸收了其他吹奏乐器(如唢呐、长笛)的演奏技法,发展了南方传统曲笛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点。 20世纪60年代,为丰富竹笛的表现能力,赵松庭设计了排笛,即将短笛(C调梆笛)、梆笛(F调梆笛)、曲笛(C调曲笛)捆绑在一起演奏。 通过上几例笛曲的介绍可以看出,南方曲笛音乐与北方梆笛音乐相比较,一般风格特点表现为音调丰厚圆润,柔美流畅,旋律往往呈波浪式起伏,节奏较为舒展、平稳。乐曲情绪顿挫有致,抒情委婉,富于歌唱性。在演奏上以用气技巧为特长,最有特点的演奏技巧,如:气颤音、特长音(连续换气)、倚音、打音、叠音、三连音、颤音等。
赵松庭 04:41
11 姑苏行
南方笛曲中常用的旋律展开手法: 和梆笛演奏艺术一样,旋律的变奏特点是曲笛音乐展开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但梆笛音乐的变奏在结构上表现为严格的变奏形式, 演奏技巧的变换造成旋律变化发展;而曲笛音乐变奏更多地表现为在结构上不同板式的组合,在旋律变化发展上,则为扩充加花和减缩的 特点。也就是说曲笛音乐的变奏突出地表现在节拍和速度,段落和情绪的并置对比方面。乐曲往往以不同的节拍速度形成慢板、快板两个 段落。乐曲既有悠扬抒情的细腻刻画,又有活泼欢畅的情绪概括,表现力比较丰富。如《鹧鸪飞》、《三五七》、《小放牛》、《欢乐 歌》、《姑苏行》等乐曲。 随着我国科学文化的不断交流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梆笛、曲笛在演奏上的不同风格和在表现力方面的各自特点,一方面获得了新的发展,如梆笛曲《我是一个兵》(胡结续编曲)、《陕北好》(高明曲)、《枣园春色》(高明曲)、《扬鞭催马运粮忙》(魏显忠曲)、《草原巡逻兵》(曾永清、马光陆曲)、《走西口》(南维德、魏家稔、李镇曲)、《帕米尔的春天》(刘富荣编曲);曲笛曲《姑苏行》(江先渭曲)、《水乡船歌》(蒋国基曲)、《婺江风光》(赵松庭曲)等,侧重在传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以鲜明的地方风格特点反映新生活、新时代。另一方面,不少的音乐工作者为了提高丰富乐曲的表现能力,而努力使梆笛、曲笛不同的演奏风格和特点结合起来。除赵松庭的《早晨》外,陆春龄在《今昔》一曲中,也应用两支不同音高、不同个性的笛子表现新旧社会的对比。后来的《牧笛》(刘炽曲、刘森改编)、《牧民新歌》(简广易曲)、《黄河边的故事》(王铁锤曲)、《春到拉萨》(白登朗吉曲)、《秋湖月夜》(俞逊发、彭正元曲)、《秋蝶恋花》(朱毅曲)、《阿诗玛叙事诗》(易柯、易加义、张宝庆曲)、《秦川抒怀》(马迪曲)、《秦川情》(曾永清曲)等不少优秀笛曲的出现,都反映着我国笛子演奏艺术向着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
俞逊发 04:29
12 幽兰逢春 赵松庭 05:46
13 帕米尔的春天 华语群星 03:20
14 牧民新歌 简广易 04:51
15 荷塘月色 华语群星 05:44
16 欢乐歌
------------- (名曲推荐:) 笛 曲 《卖菜》、《顶嘴》、《牧笛》、《八板》、《对花》、《五梆子》、《喜相逢》 《放风筝》、《挂红灯》、《闹花灯》、《秦川情》、《茉莉花》、《和平鸽》 《柳青娘》、《画扇面》、《荫中鸟》、《南绣荷包》、《黄莺亮翅》、《牧民新歌》 《春到拉萨》、《秋湖月夜》、《秋蝶恋花》、《秦川抒怀》、《山东小开门》 《黄河边的故事》、《阿诗玛叙事诗》 南方笛曲 《早晨》、《行街》、《云庆》、《三六》、《二凡》、《小放牛》、《鹧鸪飞》 《欢乐歌》、《三五七》、《朝元歌》、《姑苏行》、《中花六板》、《梅花三弄》 《京剧流水板》、《西皮花板》 梆笛曲 《陕北好》、《走西口》、《枣园春色》、《草原巡逻兵》、《我是一个兵》 《帕米尔的春天》、《扬鞭催马运粮忙》 曲笛曲 《姑苏行》、《水乡船歌》、《婺江风光》 -----------
陆春龄 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