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人收藏

共13首歌曲

标签
#二胡 #古风 #中国风 #名家 #经典 #传统 #民乐 #古典 #轻音乐 #纯音乐 #中国
创建者
cc在此处
更新时间
2012年04月03日

歌单介绍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请大家多多支持cc的精选集~

--

《蝶恋花》贺铸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天际小山桃叶步,白蘋花满湔裙处。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试院闻奚琴作》:欧阳修 

奚琴本出奚人乐,奚虏弹之双泪落。

抱琴置酒试一弹,曲罢依然不能作。

黄河之水向东流,凫飞鴈下白云秋。

岸上行人舟上客,朝来暮去无今昔。

哀弦一奏池上风,忽闻如在河舟中。

弦声千古听不改,可怜纤手今何在。

谁知著意弄新音,断我樽前今日心。

当时应有曾闻者,若使重听须泪下。

--------------------------------------

【二胡】(以下出自中央音乐学院)

(1)历史

根据史料的记载分析,胡琴类乐器的前身可能是唐代出现在我国北方兄弟民族奚部落中的奚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奚、嵇同音通假,当时亦写作嵇琴)。该乐器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间擦弦而发音的,其形制琴杆、琴筒均比现在的二胡短小,图中没有千斤。

宋代,教坊伶人徐衍在嵇琴上已掌握了多把位的演奏,说明当时嵇琴已具有一定的演奏水平和艺术表现力。与此同时,在我国西北兄弟民族中出现了用马尾弓擦奏的马尾胡琴。元代,蒙古族已在祭祀、军队里面普遍地使用了胡琴,在甘肃敦煌榆林窟第10窟中的元代飞天,也已有了手持胡琴的演奏图像。明代,从《麟堂秋宴图》卷中所使用的胡琴来看,已经是卷颈龙首、马尾琴弓夹于二弦中擦奏,有了千斤,与今天的二胡形制已很相近了。

一千多年来,擦奏弦鸣乐器在我国不断地演变、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乐种的兴起与繁荣,胡琴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各类形制的胡琴,如皮膜类的二胡、京胡、京二胡、软弓京胡、根卡、粤胡、四胡、坠琴、中胡、大胡等;板面类的如板胡、椰胡、二弦等等。不仅成为戏曲音乐、说唱音乐、舞蹈音乐以及民间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主奏乐器,而且在独奏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20世纪上半叶,在民间传承的二胡曲已有《虞舜薰风曲》、《汉宫秋月》、《花欢乐》、《云庆》(江南丝竹)、《中花六板》(江南丝竹)、《三宝佛》等多首。

20世纪二胡独奏艺术,在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卓越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和杰出的民族音乐革新家刘天华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2)形制

二胡由琴杆、琴轴、琴筒、琴弦、千斤、琴马、琴弓等主要部位组成。琴杆、琴轴、琴筒均以坚硬的红木或楠木制作。琴筒为二胡的

共鸣箱,有六角形、圆形、椭圆形等多种。琴筒一端为音窗,一端蒙以蛇皮或蟒皮,上置琴马,张二弦(过去用丝弦,今多用钢丝弦或金属缠弦)。在琴马与琴轴间系有千斤,以控制有效弦长的音高。马尾琴弓夹于两弦之间擦奏。

二胡的音域和定弦。

二胡一般采用五度定弦,民间音乐中惯用两种弦法。

一种弦法是用丝弦中的中弦与老弦,叫做托音胡琴。小工调定弦为:g-d1(或a-e1),宫=D,弦法为sol—re弦;正宫调定弦为:g-d1 ,宫=G,弦法为do—sol弦。

另一种弦法是用丝弦中的子弦与中弦,叫做主音胡琴,定弦为:d1-a1。

主音胡琴传统调名、弦法和现代通用调名对照如下

传 统 调 名

现代通用调名

首调唱名弦法

正宫调(二 簧)

G

sol--re

小工调(反二簧)

D

do--sol

六字调(西 皮)

F

la--mi

尺字调

C

re--la

乙字调

A

fa--do

上字调

bB

mi--si

凡字调

bE

si--#fa

江南民间吹打乐曲和地方戏曲(如锡剧、扬剧、沪剧)中应用托音胡琴的情况比较普遍。20世纪20年代,戏曲界有两位著名的京胡琴师,号称南、北陈。北陈叫陈彦衡,南陈叫陈公坦(号以履),都擅用托音胡琴。无锡天韵社社长吴畹卿以及无锡道士演奏苏南十番鼓、十番锣鼓时也都用托音胡琴。由于托音胡琴用弦较粗,演奏时旋律较主音胡琴挺拔粗犷,厚重洪亮,技术上掌握亦比较困难,但在江南民间音乐中有着深厚的传统演奏基础,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就是演奏托音胡琴的杰出代表。江南丝竹乐用主音胡琴,如江阴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就用这种胡琴演奏,主音胡琴音色较柔和细腻,噪音较托音胡琴易控制些。刘天华向周少梅学习二胡演奏艺术后,就把主音胡琴的定弦法带入高等学府并在专业音乐队伍中传授继承下来。

目前,专业演奏一般都用主音胡琴(定弦为d1-a1),演奏华彦钧作品及其他民间音乐作品时,将定弦临时调低或变换乐器。

---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二泉映月
“二泉”是无锡市惠泉山的名胜游览地,全名是“天下第二泉”,游人络绎不绝,是华彦钧经常卖艺的地方。 《二泉映月》约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年代末,作品以景托情,在抒情、恬美的诗样的意境里,流露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不平,表达了对无情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二泉映月》共有六段,是单一形象的变奏曲式。 乐曲的引子以轻微的但又是非常吸引人的音调作为开端,旋律的切分引入和迂回下行,有如内心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 音乐主题由3个乐句组成。 第1乐句(a)的旋律宁静、平稳,是一个沉思的、倾诉性的乐句。第2乐句(b)突然以强的力度,翻高八度的旋律,奏出了明亮有力、奋发向上的短句,有如情绪的一个爆发。强劲的弓法,多变的节奏,显示了乐曲独特的旋律个性。这一乐句是主题性格的一个重要部分,每次主题变奏时,它几乎都保持了原型,不进行大的变化。第3乐句(c)是第1乐句在高音区的发展和变化。乐曲以变换不定的重音,独特的演奏指法,特别是力度的急骤对比,使旋律铿锵有力,富于变化,寓意深刻,进一步抒发了作者难以平静的思绪,达到段落的高潮。这一乐句具有极大的展开潜力,在以后各次变奏中,这一乐句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在第四次变奏中,第3乐句作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反复强调了全曲的最高音,以简练的手法,把乐曲推向高潮: 这里的音乐高亢有力,铿锵如金石之声,表露了作者内心深处无法抑制的激情。艰难的生活,悲惨的身世,无情的打击,残酷的现实,这一切反映在华彦钧的作品里不是悲观懦弱、颓丧消沉,而是深邃的思索、愤懑的反抗和热切的探求。作者以战斗的姿态和乐观的精神对待他的艺术创造,这正是其作品中最积极最可贵的地方。 《二泉映月》不是一般的写景的乐曲,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曲深刻地揭示了华彦钧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沉重呻吟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10:27
02 汉宫秋月
(插播华彦钧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华彦钧二胡作品的旋律是在江南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华彦钧当时不仅对江南丝竹大都娴熟,江南流行的小曲也大部分能唱,这给他的器乐曲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原始材料。如《二泉映月》的主题旋律与无锡民歌、戏曲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华彦钧创作的旋律决不是这些音调的简单组合,而是以极大的创造性区别于当时当地的民间音乐。 江南民间音乐的旋律线,以级进、小的跳进占主导地位,形成波浪式的旋律进行特点,节奏比较平稳,旋律流畅婉转、柔和饱满、清新秀丽,以抒情性的作品见长。这与江南一带优美清润的水乡自然风光和人民的语言音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华彦钧的二胡作品中,旋律的进行在保持江南民间音乐波浪式旋律线的基础上,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作了很大的改造和出新。 它首先表现在乐句内大跳音程的运用上。《听松》第二段音乐,虽然旋律线基本上是波浪式进行,但由于中间插入了五度、七度的跳进,加上八度跳进的旋律甩尾,使平柔的旋律顿生棱角,表现了奋发激昂的感情。 又如《听松》的第一段音乐,这段旋律可能是吸收了流行于城镇的比较洪亮雄壮、富于战斗步伐的号音音调及小鼓的节奏音型,并与传统的五声音阶很自然地糅合在一起,非常富有特色。其中特别是大六度音程的应用,别具特色,使二胡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奏出了铿锵、豪放的号角声,赋予旋律以鲜明的时代战斗气息。 其次,华彦钧二胡作品旋律线的特点,还表现在乐句之间的旋律线大幅度的变化。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特别是较古老的民歌和民间器乐曲中,一般旋律线的发展,以下行的趋向较为多见,华彦钧则在江南民间波浪式旋律线的基础上,运用了旋律线大幅度的直线上升和下降,表现了对传统旋法进行和演奏法上的大胆突破。 如《二泉映月》第一段音乐中,各乐句之间的旋律衔接特点如下: 第1乐句(a),旋律起始音为a,最高音为b1,结束音为g; 第2乐句(b),旋律起始音为g1,最高音为b1,结束音为d1; 第3乐句(c),旋律起始音为d2,最高音为g2,结束音为d2。 各乐句之间以八度的跳动相衔接。第二段第1乐句旋律起始音为d1,与第一段旋律亦形成八度的衔接关系。 《听松》第二段乐句之间的旋律连接,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在华彦钧二胡作品的旋律中,乐句之间旋律线的上升是多么急骤,他根据二胡各把位音色和表现力的不同,非常严谨地、有层次、有逻辑地展开乐思。而作为这种旋律线急速上升的“对抗力量”,则是在段落重复时旋律线的直线下降,如《二泉映月》各段落之间旋律线的变化,第一段至第五段都是下行八度的衔接关系(d2→d1或g1→g),特别在乐曲高潮第五段接乐曲结束的第六段时,旋律线的变化是两个八度。在激奋的抒发后,形成情绪的转折,有如低沉的内心吟唱,是无限深沉的。这种阶梯式的旋律上升和直线的跌落,是华彦钧在民间音乐旋律基础上进行的大胆创造。这种突破正是为了在乐曲中表达他强烈的感情和极不平静的内心巨澜所需要的。 华彦钧二胡作品旋律线的特点还表现在旋律中曲首高音的应用。 以上片段突破江南民间器乐旋律最高音一般伴随着高潮(或段落中的小高潮)出现的常规,使旋律气势宏大、刚健有力、感情强烈。 再次,华彦钧二胡作品旋律的节奏安排细致、严谨。《二泉映月》节奏总的布局是平稳的、规整的,从头至尾是4/4节拍。但旋律内部的节奏音型安排则是激荡而富于推动力,精巧而具有个性。如主题的第2乐句8拍的旋律就有6种节奏音型: X XX 、X.X 、X.XXX 、X X.X 、XXXX 、X - , 在乐曲高潮处,安排了全曲独一无二的节奏音型: 创造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结尾的节奏安排造成曲终情未收的艺术意境。 而《听松》一曲节奏总的布局则是不平稳的、动荡的、急骤多变的,各段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在调式方面,华彦钧3首二胡作品采用的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宫调式、徵调式。这是无锡当地民间音乐中最常见的两种调式。华彦钧在调式的功能、色彩的运用上也是很有特点的。 (1)同主音宫、徵调式交替 华彦钧在《听松》的引子、尾声部分,应用了这种调式交替的手法。 华彦钧在二胡作品中还应用了民间常见的变宫为角的手法(即原调变宫音转为新调中的角音,上五度移宫),形成全曲一种独特的调式布局。 《听松》全曲调式布局: 〔引子〕  [一]  [二]  [三]  〔尾声〕 D宫→D徵  G宫   G宫   G宫  D徵→D宫 这里有两种宫、徵调式交替,一是同主音宫、徵调式交替,如引子、尾声部分;一种是同宫系统的宫、徵调式交替(D徵→G宫),如引子和第一段以及第三段和尾声的衔接处。这种布局,使旋律造成不稳定的、动荡的情绪,促使乐思的展开,乐曲结束时又使人感到乐思波涛汹涌,尚未终止。 华彦钧还特别注意在高潮中安排调式交替所产生的旋律推动作用。如《听松》的第二段由于变宫音si的反复出现,形成乐句内同主音宫、徵调式的交替色彩,使旋律富于发展的动力,加深了旋律在高潮时的表现力。 (2)旋律中其他调式色彩的应用 华彦钧的二胡曲,在旋律重复、变奏时,往往变动或强调某几个音,使旋律具有调式色彩的变化。如《听松》尾声第3小节清角音fa在强拍、次强拍的连续出现,使旋律有到下五度移宫的游移感,增添了旋律激荡不安的感觉。 又如《二泉映月》各段中第2乐句在四、五、六段重复时,第3拍仅改变一个音(由do变为re),则使乐曲由于强调徵调式的上五度音而更具开阔、明朗的色彩。 演奏特点 华彦钧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感人至深。他的民间音乐修养广博,二胡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华彦钧的二胡作品演奏弓法以短弓见长,多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这与托音胡琴的定音和经常在室外演奏有关。华彦钧二胡连弓用得不多,但极有特点,他吸取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往往是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 华彦钧二胡作品弓法特点: 这种弓法应用破坏了原节拍有规则的力度律动,增添了旋律流动、激奋的情绪。 华彦钧二胡作品演奏指法的特点是民间演奏中定把滑音的应用,即演奏时左手始终是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因此,表现在二胡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则多用滑音演奏,其中特别是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在丰富旋律的韵味,加深旋律的感染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二泉映月》食指滑音的应用,旋律“g3”不用四指,使旋律增添动荡感,高潮更为激奋(例25之一)。 《听松》里弦食指的应用,在音调高亢、有如奔腾急流似的旋律中形成音色、音区、演奏上的对比(例25之二)。 《寒春风曲》结束时无名指滑音的应用,有特殊的稳定作用(例25之三)。 《寒春风曲》中指滑音的应用,配合里弦柔和、深沉的音色,表现内心的压抑、不平,获得极独特的艺术效果(例25之四)。 华彦钧二胡作品指法特点: 华彦钧突破江南民间的演奏习惯,开创与吸收了新的演奏技巧,在弓法、指法把位上均创造性地发展了民间二胡演奏艺术。 华彦钧的二胡作品内容深刻,结构严谨,艺术新颖,演奏上注重“功夫(技术)与神韵(表现能力)”的高度结合,敢于创新,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趣。 华彦钧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继承者、革新者和创造者,不愧为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蒋风之 06:36
03 光明行
作品背景:   《光明行》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的代表作品。   刘天华(1895—1932年),江苏江阴县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开始自学音乐,1922年受聘赴北京,他又进一步学习了三弦、昆曲、京剧、佛曲等民间音乐,同时,又学习西洋的小提琴、和声学、作曲理论等知识。   他借鉴了小提琴顿弓、连弓、颤弓等技巧,大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和演奏技法,使二胡从民间状态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他为二胡、琵琶编写的练习曲谱,改变了传统口传心授的教授方法,并首次将民族器乐列入了高等音乐学校的课程之中;他发起成立的“国乐改进社”在国乐的创作、整理传统音乐、改良民族乐器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天华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霄》、《闲居吟》、《空门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琵琶练习曲15首。   作品分析:   《光明行》创作于1931年。这首乐曲是我国第一首进行曲风的二胡独奏曲。 《光明行》在传统音乐常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了西洋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全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引子由同音反复构成,用富于弹性的顿弓演奏,犹如整齐坚定的步伐声。   引子由同音反复构成,用富于弹性的顿弓演奏,犹如整齐坚定的步伐声。   第一部分由A与B两个主题及其变奏组成。主题A的旋律铿锵有力,令人振奋,具有典型的进行曲风格,表现了人们追求光明的信心与决心。主题B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而优美,与主题A形成对比,旋律在内外弦上各奏一遍,加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第二部分为展开性的中间部,由C,B1两个段落构成,它们分别由主题A 、B派生、衍变而来。C由主题A发展而来,它以一个短促而有弹性的动机为基础,不断地加以重复、模进、转调。B1是从主题B变奏而来的,音乐更增强了进行性,骨干音1、3、5的组合及附点音符的不断运用,使音乐具有坚毅、稳健的气质。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   尾声全部以颤弓演奏,其旋律是B的重复,全曲在激昂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刘天华 03:23
04 花欢乐 华语群星 03:24
05 中花六板 陆春龄 07:37
06 三宝佛 许讲德 05:00
07 云庆 华语群星 04:30
08 赛马 华语群星 02:00
09 梁祝 华语群星 05:20
10 江河水 上海交响乐团 08:45
11 病中吟 刘天华 06:41
12 阳关三叠 华语群星 05:58
13 昭君怨 华语群星 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