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0人收藏

共16首歌曲

标签
#古筝 #古风 #中国风 #经典 #名家 #传统 #民乐 #古典 #轻音乐 #纯音乐
创建者
cc在此处
更新时间
2017年01月08日

歌单介绍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请大家多支持cc !!

--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古筝】(以下出自中央音乐学院)

(1)历史

关于筝的历史,目前见到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其中描绘了以筝等乐器为歌唱伴奏时的情景(注)。因此,后世也称筝为秦筝(《隋书》、《旧唐书》)。又,根据晋鱼豢所著《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游楚也善弹筝(注),其历史亦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著名筝手还有邯郸的罗敷等(注)。1970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水岩墓群发现经鉴定为公元前500年时期的崖棺,内有两具十三弦类似筝的乐器,如下图,该乐器确是早期的筝,它的出现,可为筝的历史源头又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证实了早在先秦时期,筝不仅在秦地,而且在当时南方越国亦有传承,并早于《史记》(成书于西汉太始四年,前93)记载400多年,较十三弦形制筝的文献记载早1000多年。根据以上史实,筝在我国至少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汉、魏时期,筝已是“相和歌”和民间**余兴中不可缺少的伴奏、合奏乐器(注)。诗人曹子建曾为筝赋诗曰:“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对筝动人的艺术魅力作了生动的描绘。当时善弹筝者有西晋的郝素(注),东晋的桓伊等等(注)。

唐代九部、十部乐中的“清商乐”也都应用了筝,从诗人白居易所写“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诗句中,也可以看到筝当时在民间已广泛流传,著名的演奏家有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谢好好等人(注)。

元代杨维桢的《宫辞》中有“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的诗句。元朝山东名妓金莺儿的“搊筝合唱,鲜有其比”(注)。明清小说、笔记中则更多地涉及到筝,可见当时筝的演奏是广泛盛行于民间音乐生活之中的。

近代筝主要用于民间声乐伴奏(主要是说唱音乐)和地方乐种合奏。如北方的弦索十三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山东琴书、广东汉乐、潮州弦诗、朝鲜族的伽倻琴弹唱以及内蒙古的亚突嘎音乐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筝有了很大的变革,演奏艺术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乐器形制上,将原有筝的丝弦改换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由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发展为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改革后的筝,扩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便于转调,丰富了表现能力,常用于独奏、重奏、伴奏、合奏。

(2)形制

筝是一弦一柱、多弦多柱乐器。筝体呈长条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并开有两个音孔,面板与底板均用发音振动性能良好的桐木制

作,边框使用硬质木料,整个筝体是一个共鸣箱。筝体的头与尾各设有前梁、后梁,前梁与后梁之间的面板上立有筝柱(亦称琴马),以支撑筝弦的压力。筝柱位置错落有序,排列如一字大雁飞行,因此,又有雁柱之称。筝柱可以左右移动以改变弦长,调整音高。

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引《礼乐记》的记载,在战国末期,“筝,五弦筑身也(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亦云:“筝,鼓弦筑身乐也(注)。”“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以上文献说明了筝最初为五弦,筑身,筝用手弹,筑以竹击。筝的外形虽然与瑟近似,但弦数不同,瑟至少为二十三弦或二十五弦;瑟与筝在弦序音高排列上亦不相同;另外,在应用场合上,瑟多用于宫廷雅乐,而筝除应用于宫廷燕乐外(如汉代的相和歌,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隋、唐时期的九部乐、十部乐等),在民间亦广泛流传。

(音孔在首尾部背面,古名称“越”)

筝按五声音阶音列顺序定弦,十六弦筝三组多一音,二十五弦筝五组少一音。

各种形制筝的音域:

十三弦筝:A—d2

十六弦筝:A—a2

二十一弦筝:D—d3

二十五弦筝:A1—g3 (之一)、D—b3 (之二)

(3)传统筝曲68板体的曲式结构特点

传统筝曲的结构,多为68板(即68小节)。追溯其源头,目前所见到的关于68板结构的最早著作,是清乾隆廿七年(1762)一素子整理的《琵琶谱》。该谱在《八板名源》中写道:“……讵知古人制作之初,有谱必有板,一谱合定六十八板,而六十八板中分为八节,节者段也,即落头句也。一段之下从字起板,故云八板。八板者,诸谱之祖,学谱之门,谱典虽多,离其祖者,终成杂乱;指法虽巧,失其门者,必欠尺绳。余于此缉,每谱之中必依八板分断八○,一○即一节令,令后之学谱者,得查其误,或对弹之,必入八板。数句或一段令人之追我者,识寻其路由。是而弹,弹而熟,熟而通,通而变,变而化,化而分,分而合,庶不负予三缉之诚,亦不负古人制作之心也。”以上文字可以证实早在二百多年以前,68板体已成为创作上的一种固定曲式结构模式应用于民间,并且已有相当发展。其发展的形式见于该乐谱的《援琴三辩》一文:“……盖琴者贵在音,音出自法,法属谱,谱重板,一谱六十八板,八谱合成五百四十四板。清谱弹完渐行紧谱,而收至五十六板,由五十六板而催至三十四,由三十四练至一十七,此谱板之尽头处也。”在《八谱名源》中,又详细谈到由八首六十八板乐曲组成《八谱》时的艺术特点:“八谱之源自八板,从中变化生妙,当连者断,当断者连。连不失其断,断不失其连。当轮者点,当点者轮。轮不误其点,点不误其轮。轮轮点点,断断连连,音虽异而板则同,字虽离而韵则合。相对之下,八谱八样,八名八序,有缓有紧,有淡有浓,有奇有古,有浊有清,五音翻覆,句无雷同,此本调正音之八谱也。今则出调入泛,灵巧轻清遵道由户变故生新,依八板化八谱,猗欤休哉。”乐谱中记有《古调八操》,由8首68板乐曲联缀而成。

根据一素子《琵琶谱》所述,可以说明:

第一、板由八节(或称八段)组成,具有一定的固定程式,是各谱衍变发展的基础;

第二、由8首68板组成的套曲叫《八谱》,《八谱》中各曲在演奏手法、情绪意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对比;

第三、68板减缩变奏时,其板数可由68板减缩至56板(少12板),进而减缩为34板(减过一半),最简练时可到17板(34板的减半)。

从流传下来的民间器乐曲来看,大量乐曲仍保留有这种结构特点,如北方弦索、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汉乐、潮州弦诗以及琵琶小曲、筝曲等等。

南北各地筝曲中,以68板(或快板慢弹的34板)的曲式结构特点组织乐曲的情况非常普遍。如客家筝曲《出水莲》、《落地金钱》、《倒插花》、《单点头》;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柳青娘》、《锦上添花》;山东筝曲《高山流水》、《鸿雁捎书》、《红娘巧辩》、《汉宫秋月》、《凤求凰》、《昭君怨》;河南筝曲《高山流水》、《苏武思乡》、《葡萄架》等等,多不胜举。

68板结构的乐曲目前多称其为“八板体”结构,也就是在民间长期流传中以“八板”的结构规律为特点,即68板的结构规律特点而形成的一种严格的民间曲式结构。我国民间习惯上把包含8个强拍(即八大板)的乐句称为一大板,所谓68板就是由8个乐句加4板,八八六十四加四即六十八板的曲式结构模式。

《八板》(亦称《老八板》、《老六板》)原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一首器乐曲,由于它们结构、速度、节拍、调式及旋律等方面的差异,变体很多,故又有《八板头》、《八板尾》、《花八板》、《慢八板》、《花六板》、《慢花六》、《流水板》等名称。在长期流传发展中,《八板》又衍变成为众多标题性器乐曲,如《饿马摇铃》、《阳春》、《锦上添花》、《金蛇狂舞》、《高山流水》、《汉宫秋月》等等。

《弦索备考》中《八板》的曲式结构图式(34板):

(第5句扩充)

a a1 b c d e f e1

4 4 4 4 6 4 4 4

商 徵 商 徵 宫 宫 宫 宫

(起) (承) (转) (合)

其结构特点与《一素子琵琶谱》中的《八板》是一致的。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第一段、第三段68板(34板)曲式结构特点与《弦索备考》、《八板》基本一致。

(第4、5句扩充)

a a1 b c d e f e1

4 4 4 5 5 4 4 4

商 徵 商 宫 宫 宫 宫 宫

(起) (承) (转) (合)

潮州筝曲《寒鸦戏水》68板曲式结构图式:

(第5句扩充)

a a1 b c d e f e1

8 8 8 8 12 8 8 8

商 徵 宫 徵 宫 变徵 变徵 宫

(起) (承) (转) (合)

客家筝曲《出水莲》68板曲式结构图式:

(第5句扩充)

a b c d e c1 a1 b1

8 8 6 8 15 11 6 6

(起) (承) (转) (合)

从以上几首乐曲的结构中,可以看出,筝曲68板结构上的一些主要特点:

第一、板数不变,为68板;

第二、可划分为8句,旋律的扩充部分往往在第5句(或4、5两句,5、6两句);

第三、在素材上往往第1、2句重复;第6、8句重复(或7、8句重复1、2句)。因此在结构上有两种组合情况:

一种情况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第1、2句变化重复时,第6、8句亦变化重复。

另一种情况分“起、转、合”三个部分。第1、2乐句对仗时,第7、8乐句再现第1、2乐句。

因此,第1、2句是传统两句乐段形式的基础;而第3、4、5、6四句则保持民间起、承、转、合四句头的结构形式;第7、8句在材料上与第1、2句吻合的情况虽不普遍,但《出水莲》这种再现的特点是值得重视研究的。

可以看出,所谓68板的曲式结构特点,实际上是在民间二句、四句结构的基本形式上发展起来的较完整的传统曲式结构。

-----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高山流水
武林是杭州市古称,江浙筝曲亦称武林筝曲。主要流行于江浙地区。 江浙筝曲主要以丝竹曲、弦索套曲以及民间乐曲、民歌小调为其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蒋荫椿(王巽之的老师)、王巽之等。代表曲目有《云庆》、《四合如意》、《高山流水》、《将军令》、《月儿高》、《海青拿鹤》、《三十三板》等。 江浙筝曲《高山流水》 浙江民间乐曲,原为桐庐地区笛谱,经杭州弹筝人移植为筝曲。后流传到北方,娄树华根据原工尺谱按照北方筝人习惯编订了演奏指法。 此曲以清弹为主,演技上强调突出节奏变化,尽量避免习惯性的加花,是熔合南(江、浙)、北(鲁、豫)筝曲技术于一炉的代表作品。
项斯华 05:26
02 四段锦
(插播:) 1汉司马迁《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卷87:“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2晋鱼豢《魏略》:“游楚好音乐,乃畜琵琶、筝,每行将以自随。”又,唐李峤《筝》诗:“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钿装模六律,柱列配葳才。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
赵玉斋 03:50
03 汉宫秋月
(插播:) 3西晋崔豹《古今注》:“邯郸女子秦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见欲夺之。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 4汉桓宽《盐铁论·散足篇》:“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曹正 03:10
04 新开板
(虾米MS木有任志清版的。) 近代河南筝曲的形成,基本上是从河南豫剧与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的音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河南筝曲一般可分为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小曲部分大多是河南曲子的唱腔曲牌)。代表人物有遂平的魏子猷、娄树华、曹正、梁在平,南阳的曹东扶,泌阳的王省吾,许昌的任清志。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又名《河南八板》)、《闹元宵》、《新开板》、《高山流水》、《打雁》、《闺怨》、《昭君和番》、《落院》、《上楼》等。 河南筝曲《新开板》 河南板头曲之一。标题针对旧《开板》、《起板》而言,乐曲音调活泼、欢快,特别是演奏上连续密摇和“fa”、“si”两个按音的大量应用,突出了河南筝的风格色彩。
任清志 03:10
05 出水莲
(MS找不到罗九香版的) 客家音乐是广东客家语系地区流传的民间器乐曲,主要流传于粤东兴宁、梅县、蕉岭、大埔和福建西南部客语地区,客家筝曲是客家 音乐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客家筝曲又名汉乐筝曲,有大调、串调、小调三大类,是从客家音乐中发展出来的(客家音乐以筝、琵琶、椰胡、弦子、扬琴等组合),以大埔为中心。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它一方面保留了中州古调古朴清秀的个性(但板式上无定格,不像“中州古调”必用68板体曲式结构);另一方面又受到汉剧及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曲调来看,大部分是汉剧牌子,间杂一些民歌小调),在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客家筝曲代表人物有何育斋、罗九香、饶庆雄、李德礼、何积善、杨芸等。代表曲目有《山水莲》、《平山乐》、《崖山哀》、《蕉窗夜雨》、《挑帘》、《翡翠登潭》、《散楚词》、《玉连环》、《千里缘》(原称《有缘千里》)、《将军令》等。 客家筝曲《出水莲》 相传为南宋末年由中原传入梅县地区的一支古曲。《出水莲》系软线(即突出“↑fa”、“↓si”二音的按奏)起板副调(注) ,乐曲以清淡的笔墨,典雅的情趣,表现红莲出水时的秀润、清新。 乐曲速度缓慢,旋律古朴优美,68板体曲式结构。
华语群星 04:09
06 翡翠登潭
(插播:) 5西晋傅玄《傅子》:“郝素(索)弹筝,虽伯牙之妙手、吴姬之奇声,何以加哉!” 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郝素善弹筝。” 6东晋裴启《语林》:“晋孝武祖宴西堂,诏桓子野弹筝。桓乃抚筝而歌怨诗。悲历之响,一堂流涕。”
饶宁新 03:22
07 崖山哀
客家筝曲对旋律调式特点习用硬线、软线之称。硬线乐曲较轻快、华丽,如《翡翠登潭》等乐曲;软线乐曲音调古朴典雅, 音韵委婉,如《崖山哀》等乐曲。
饶宁新 04:17
08 寒鸦戏水
(木有找到高哲睿版的)  潮州音乐是广东潮州语系地区流传的民间器乐曲,主要流传于潮州、汕头地区、闽南诸县及海外南洋群岛一带。潮、汕地区的筝曲是 潮州弦诗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潮乐历史悠久,手法自成体系,风格独树一帜,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潮州筝曲代表人物有郭鹰、苏 文贤、高哲睿、林毛根、徐涤生、肖韵阁、黄长福、黄辉远等。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黄鹂词》、《昭君怨》、《柳青娘》、《平 沙落雁》、《凤求凰》、《锦上添花》、《深闺怨》、《小桃红》、《月儿高》等。 潮州筝曲《寒鸦戏水》 潮州弦诗乐软套十大名曲之一 ,乐曲着意刻画寒鸦徘徊、嬉戏于水天之间的情趣。乐曲旋律别致幽雅,应用富于调式色彩变化的按音以及颤音,旋律中高低八度的交替变化,配合流利轻快的滑奏,别有一番意境。一般来讲,潮州筝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曲速三变”的节拍变化特点。 其变化规律如下: 第一段,二板(又称头板),4/4节拍的慢板; 第二段,拷拍(或称拷打),1/4节拍的切分旋律; 第三段,三板(又称中板),1/4节拍的快板。 (流传海外的“二四谱”曲速三变是以头板、二板、三板来区分的,没有拷拍。) 有时为了突出慢板旋律的风格韵味,只演奏二板部分。 其二,以重三六的调式特点装饰旋律。 所谓重三六是根据潮乐古谱“二四谱”的调名而言,二四谱是以潮语方言念唱的“二、三、四、五、六、七、八”为唱名,相当于简谱的“sol、la、do、re、mi、sol、la”音列。重三六即在二四谱唱名“三、六”(la、mi)二音上应用重按的手法,达到↓si、↑fa二音,在演奏中造成调式色彩变化,形成sol、(la)、↓si、do、re、(mi)、↑fa、sol的调式音列,这一特点与汉乐客家筝曲的“软套”及广东音乐的“乙反调”调式变化规律特点是一致的。 潮州筝曲各种按音奏法形成的调式音列变化情况 二四谱(潮州古谱)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工尺谱 合 四 上 尺 工 六 五 调式主要音列 轻三六 sol la、(↓si) do re mi、(↑fa) sol la 重三六 sol (la)、↓si do re (mi)、↑fa sol la 轻三重六 sol la、(↓si) do re (mi)、↑fa sol la 活 五 sol (la)、↓si do re (mi)、↑fa sol la 其中轻三六是二四谱的基本调式;重三六调式是在轻三六的基础上经过按变以后的调式变化;活五调式是在重三六的基础上经过按变以后的调式变化。 我们从潮州筝曲《柳青娘》旋律的不同调式、调性变化中,可以对二四谱调式、调性转换特点作些了解。 其三,应用“催拍”的旋律变奏手法。 “催拍”往往用在三板,它不同于一般民间音乐加花变奏特点,它是板式变化的展衍,即在变奏中主要体现为节拍、节奏的变化,在旋律线进行上,多为同音或八度反复以及上二度、小三度的旋律垫衬。
林毛根 05:10
09 高山流水
山东筝曲主要流传于山东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 山东筝曲主要由山东琴曲和山东琴书唱腔曲牌以及民间小调组成。山东筝曲分“大板曲”和“小板曲”两种,“大板曲”主要由山东琴曲构成,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四段锦》(包括《清风弄竹》、《山鸣谷应》、《小溪流水》、《普天同庆》四段)、《昭君怨》(又名《美女思乡》)、《鸿雁捎书》、《鹦啭黄鹂》等;“小板曲”主要由山东琴书唱腔曲牌形成,代表曲目有《凤翔歌》、《大八板》、《降香牌》等。 山东筝曲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黎连俊、张念胜、张为昭、樊西雨、金灼南、赵玉斋、高自成、张应易、韩庭贵等。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 该曲是山东弹筝艺人聚会时必奏的一支套曲。全曲由《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4曲组成,这4首乐曲都可以单独演奏,但经常是将它们组合起来联奏(近人演奏此曲时加了头尾,只奏其中3曲,如高自成演奏的《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各段均是“大八板”的结构形式。 第1曲《琴韵》是模拟古琴的神韵,旋律优美,韵味悠扬,故得名。 第2曲《风摆翠竹》以右手大、食指交替弹拨及花带撮轮的独特指法,配合左手颤音,使旋律生动活泼,轻巧流利。 第3曲《夜静銮铃》山东快板筝曲的佳作。旋律华丽流畅,音韵轻巧,突出地运用了“勾搭”技法。这首小曲又名《勾搭》。乐曲低音旋律与弱拍上快速高音滑奏相配合,切分节奏连续运用,旋律线起伏波动,气势宏大。 第4曲《书韵》根据山东地方语言的发音特点,在右手运用食指、大指的“小勾搭”手法的同时,左手揉出大二度、小三度的音高变化,旋律多在低音,以模拟古代书童诵吟诗书之声。
曹正 03:39
10 平沙落雁
潮州筝曲调式有轻三六、重三六、活五等多种,调式色彩变化幅度比较大。轻三六调式的乐曲活泼明快,如《锦上添花》;重三六调式的乐曲音韵含蓄厚重,如《寒鸦戏水》;活五调式的乐曲哀怨悲凉,如《柳青娘》等。此外,乐曲的变奏形式往往采用“曲速三变”和多种“催法”来发展乐思,地方色彩鲜明。
苏巧筝 05:51
11 柳青娘
(插播:) 7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元和至太和中,李青青及龙佐;大中以来,有常述本,亦妙手也;史从、李从周,皆能者也。从周,即青孙,亚其父之艺也。” 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闻丝竹。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8元夏庭芝所撰《青楼集·金莺儿》:“山东名姝(妓)也。美姿色,善谈笑,搊筝合唱,鲜有其比。”
苏巧筝 03:27
12 渔舟唱晚
据传乐曲引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鄱阳湖)之滨”的“渔舟唱晚”为标题,描绘夕阳西下,渔人欸乃归舟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 全曲分两段。第一段用慢板奏出恬静悠扬、富于歌唱性的优美旋律,配合左手吟、揉等装饰技巧,在听众面前展现出一幅诗情画意,湖光山色的傍晚景象。 第二段一开始就出现不断模进变化的节奏音型,并以快板的速度、活泼的节奏、欢乐的情绪,两次推动旋律的发展,形象地刻画出荡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声。随着模进音型的压缩,速度加快,并突出地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描绘了渔舟近岸、歌声四起的欢腾场景。 《渔舟唱晚》是根据小工调乐曲《八板》的曲调发展变化而成,全曲始终贯穿着“工尺上”(mi、re、do)、“工尺上四合”(mi、re、do、la、sol)这一旋律进行特点。但在句式段落的结构安排上,变化较大,曲式简练严谨。特别是第二段模进音型及催板的应用,以简洁的手法从两个侧面生动地刻画出乐曲的意境,旋律清新感人,表现了筝曲旋律的独特个性。 ------------------------- 名曲推荐: 山东筝曲 《鹧鸪飞》、《开金锁》、《高山流水》、《妆台秋思》 河南筝曲 《上天梯》、《小一蓬松》、《潇湘八景》 江浙筝曲 《大金钱》、《苦中乐》 客家筝曲 《苦中乐》、《麻鞋底》、《永寿庵》、《孟姜女哭长城》 潮州筝曲 《山坡羊》、《寄生草》、《三宝歌》、《雁落沙滩》、《满江红》 -----------------------
项斯华 03:08
13 将军令 项斯华 03:39
14 战台风 王昌元 04:51
15 西江月 苏巧筝 03:26
16 西厢词 饶宁新 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