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人收藏
共30首歌曲
杨宝森(1909年10月9日-1958年2月10日),京剧演员,工生行。字钟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
曾祖父杨贵庆工刀马旦。祖父杨桂云是清朝末年与谭鑫培同时代的著名京剧演员,为“四喜班”的著名花旦,其长子杨孝亭,艺名小朵,亦演花旦;次子杨孝方(毓麟),艺名幼朵,长于武生,兼工铜锤花脸,中年因病退离舞台。杨宝森系孝方的长子,堂兄杨宝忠(孝亭之子)后来成为著名琴师。
杨宝森秀逸拔俗,温文尔雅,谦逊好学,肯于钻研,他的书法、绘画俱见功夫。他自幼喜爱京剧老生行当,而未能依从其祖父让他继学旦角之愿。杨宝森幼年师事裘桂仙,开蒙学戏,练习毯子功,后拜鲍吉祥学习老生,宗余派。他10岁左右便“带艺搭班”,长期在俞振庭的斌庆社求艺并演出。
杨宝森在童年时期嗓音明亮,12、13岁时专攻余派,16岁时演出《打渔杀家》,效果很好。他还在《上天台》中饰演过刘秀,《断密涧》中饰演过王伯党。在《珠帘寨》“收威”中的起霸,功架一丝不苟。偶尔演出的《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戏,也博得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赞赏。在此时期,他所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桑园寄子》、《卖马》、《碰碑》、《汾河湾》等剧,均获得很好声誉,有“小余叔岩”之称。在他童年时期就擅长演出《文昭关》一剧,与于连泉合作时间较长,也曾佐程砚秋、荀慧生演出。
杨宝森在青年时期,因身体关系,使得变声期拖长,因此曾有一较长时期的休养未登舞台。在此期间,他以乐观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坚持练功、吊嗓、习字、绘画、练琴,甚至傍晚散步时还边走边哼唱唱腔,一声一字地推敲,逐字逐句地揣摩,潜心研习余派的演唱技巧。杨宝森虽未正式拜在余叔岩门下,但遇有机会便登门求教。他多方求师访友,拓宽学习之路,曾得到名师陈秀华及堂兄杨宝忠的许多指点,他曾向名票、余派研究家张伯驹先生问艺,也曾向王凤卿、王瑶卿求教,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当其健康得到恢复而重登舞台时,他在唱、念及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长进。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他根据本人倒仓后的嗓音条件,并结合他多年的艺术实践、创出一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艺术的创始人。
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一起并称为“四大须生”。1939年,他曾组织宝兴社挑班演出。在20世纪50年代,其艺术造诣日臻完美,杨派艺术渐渐流行。
杨宝森的演唱,颇具余派稳健含蓄、韵味醇厚的特点,在吐(咬)字、发声、行腔等方面的技巧,也体现了余派那种“刚柔相济”、“曲中有直”、“圆而不滑”、“平中见奇”的艺术特色。然而,在倒仓后其歌喉拙于立音,声音发出时爆发点位置偏低,且带沙哑之音,表现不出余派的脑后音,听来感觉宽厚有余而尖音不足,而且缺少清脆、刚亮之音。对此,杨宝森能扬长避短,就玉塑型,充分利用自己嗓音偏低、音域宽广、嗓子坚韧耐久、胸腔共鸣较好的长处,竭力调动鼻音,使声音听起来不觉干涩,并且其头腔的共鸣使用得当,泣音的运用也收到良好效果。至于“绷音”、“衬音”、“闷音”、“趴音”以及大幅度的“擞音”,在他的唱法当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水擞”、“疙瘩腔”、“哭腔”的运用十分巧妙。各种演唱技巧配合得当,使其声音甜美隽永,柔和圆润,宽畅饱满。他以那醇浓的韵味、低回婉转的旋律及稳健的节奏来表现苍凉、悲哀、凄惨、沉郁的感情,有很好的艺术效果。杨宝森重视四声的运用和喷口的展现,以及复音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收声、归韵十分讲究。他吐字坚实有力,实中有虚而不轻飘,使得每个字、每个音听起来都十分饱满、醇厚。他在唱腔处理方面更有新意:高低音的变化幅度虽然不大,但是把抑扬、强弱、虚实、大小等种种关系表得错落有致、柔中见刚,其旋律与节奏舒展流畅,气口处理巧妙得当,有时一气呵成,声情并茂,振奋人心。
杨宝森的演唱注重从人物性格出发,在他的代表作中,许多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和舞台形象都十分出色,如:《伍子胥》中悲愤、落魄的伍员,《杨家将》中大义凛然的杨继业和正直、机智的寇准,《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击鼓骂曹》中傲然不屈的祢衡,《洪羊洞》中忠心为国的杨延昭以及《捉放宿店》中悔恨交加的陈宫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派艺术所以能取得很大成就与其密切的文武场面上的配合是分不开的:常为余叔岩司鼓的杭子和与名琴师杨宝忠,都是宝森亲密的合作者。
杨宝森曾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其门徒和追随者有汪正华、梁庆云、马长礼、李鸣盛、蒋慕萍、程正泰、朱云鹏、叶蓬等人。
附录:《妙哉高论:杨宝森对京剧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本贴由保皇于2006年9月14日13:34:4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一、 京剧靠什么吸引观众
撇开现在不谈,只是想说说京剧鼎盛时期,究竟靠着什么吸引观众进入剧场,当然了,京剧是以角儿为中心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观众进剧场所希望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因此程砚秋先生说,京剧笑是真笑,哭是假哭,不能让人看戏看的郁闷,心情不好了,就没有人愿意看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京剧的悲剧也同样会给人美的感觉,而看下来并不会泪流满面的原因了。
从演员的表演来说,无论是唱念做打,都需要给人以美的感觉,也就是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这也就是为什么火爆的戏往往卖座的原因。
以老生行当来说,比较有卖点(其实就是比较火爆,能给人感官刺激)的戏大概包括几类,即:靠把戏、衰派戏、红生戏,谭富英先生擅长靠把戏,而他祖父老谭的衰派戏则没有,马连良先生擅长衰派戏,却在临潼山失败后没有再贴靠把戏,最全面的应当是周信芳先生,靠把戏、衰派戏还是红生戏都有,不能否认,小谭、南麒北马的唱工都是极好的,但是从其剧目来说,各有所长,有卖点,而李少春在拜余之后,首演的也是靠把戏战太平,既便如此,还是收入不够,因此才有猴戏的问题,猴戏也是有卖点的,但是却不是正经老生行当,余氏自然不乐意,可是不乐意归不乐意,李少春一直没有放弃猴戏。
回过头来看杨宝森,从他三十年代以后的演出剧目可以看出,他的靠把戏也就是定军山、阳平关,三十年代一期还能贴三、四场,到了四十年代,一期也就是一、二场了,三十年代往往头一天唱定军山,到了四十年代,定军山则往往贴在第十天左右了,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这样的戏并不适合他唱,四七年的定军山有录音,听起来很累,而且不好听,估计打的更累,也不会好看,但是他却不得不贴这样的戏,因为他很明白卖点问题,如果不贴靠把戏,他又靠着什么找卖点呢?杨宝森先生是深谙其中道理的,所以才会以不可为而为之,勉强贴出定军山,演出效果不见得怎么好,但是好歹对观众有个交待了,杨先生贴的衰派戏大致有桑园寄子,打棍出箱,除此之外,几乎都是以唱为主的安工老生戏了,红生戏好像几乎不见贴过,这个说法可能不准确,如有方家提供其他意见,不胜感激。
二、 杨宝森先生的戏为什么不卖座
在第一点中已经说了卖点问题,杨宝森先生到后来身体不好了,确实贴靠把戏有困难,其实四十年代末期已经不行了,当时推出全本伍子胥的时候,有战樊城,后来给去掉了,因为战樊城有个枪下场,杨先生胳膊抬不起来,觉得吃力。
靠把戏不能贴了,自然得另外想辙,这才会有杨家将和伍子胥的出台,我们猜测,可能是觉得一般的唱工折子戏不够一卖,因此才会卖串烧,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伍子胥就显得很唠叨,见人就提一遍爹娘怎么惨死,朋友的话“把伍子胥弄成祥林嫂了”,不容否认,杨先生的唱功确实好,非常的讲究,胸音用的很好,小腔细腻,从某种程度来说,超过了老余。
杨先生调门不高,但韵味实足,容易引起共鸣,听独立的一两段是很好的,但问题是,在剧场究竟会是怎样的呢,杨先生晚年,身体已经很糟糕,据前辈说,他的上身是不动的,台步走起来都很困难,想想这样的状态,加上他低沉的唱,估计难以给人以精神愉悦感,不卖座也在情理之中,而解放后在天津,更有厉慧良的火爆登场,自然令杨先生的状况更加糟糕。
现在常有说法,说杨先生不媚俗,首先问题是,什么叫媚俗?如果说唱现代戏叫媚俗,那么谭富英也不唱,如果说演戏火爆就叫媚俗,能吸引观众,媚俗有什么错吗?京剧是演给大众看的,不是演给内行或者资深票友看的,试问,有几个俗众能从音韵的角度去理解京剧的演唱?所有舞台表演艺术的目的都是要给观众以愉悦感。
坚持走自己的路子,杨先生确实是值得尊敬的,但是他走那样的路子难道是心甘情愿的吗?可能也未必如此,以他的客观条件确实难以追求火爆,他不是科班出身,虽然跟钱金福学过身段,毕竟没有经过科班的严格训练,功底肯定有所欠缺,不过从他的相片来看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有一张打棍出箱,真是漂亮,能做到这点已经不易了,只是后来条件所限,不得已才会从唱功戏找出路,他的调不高,只能追求韵味,从而失之高亢,其实高亢与韵味并不矛盾,只是高亢中的韵味更加难以掌握罢了,这与诗词中的豪放婉约有点类似,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看似平淡,却于豪放中有无穷韵味,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看似婉转,却失之豪放;走低之后则容易婉转有余,豪放不足,旦角还好说,老生则表现为“酸”,例如“子胥阀阅门楣第”一段,王凤卿唱到“伍子胥呀啊,伍盟辅”的时候,走了高腔,英雄失路之悲,壮士扼腕之叹,令人无限感慨,而杨先生却走低,给人感觉就是一“落第秀才”——朋友的话。
可是杨先生难道真的不想走高吗?想来未必,只是条件所限罢了,这跟他靠把戏的无奈是一样的。
三、 后辈学杨到底学了什么
后辈学杨,学的是三十年代的杨先生呢还是五十年代的杨三爷?应该是后者吧,杨先生自己既然都是不得已,后辈们好好的嗓子,干吗非要那样呢?而杨三爷的身段可曾有传?余叔岩教李少春可是教身段的,老谭也教身段,而学杨者学过杨宝森先生的身段吗?应该是没有。
楼下那个轱辘椅子功,确实是基本功,只是后辈们连如此的基本功都不练罢了,因为他们有说法,杨先生晚年就是那样的,用得着吗?
如果真的要学杨,那就应该学杨的精神,也就是如何扬长避短,寻找自己的路子,而不是一味的学杨的低调门,现在的演员如果不学轱辘椅子功,只能说明基础的身段没学会,没学好,而并不能说明轱辘椅子功是什么高深的**,杨先生练过基础功,早期身段也过得去,但是其身段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他能跟李少春比吗?刘曾复说定军山除了老余小谭就是杨宝森,李少春了,李少春可是能武生啊,相信就是在杨先生身上功夫最好的时候也没法演铁公鸡吧,杨先生晚年,台上表演僵硬,演唱技巧则炉火纯青,但是京剧不仅仅是演唱,自然票房价值大打折扣,后辈学杨,当将杨之演唱技巧用于其他剧目,而不是仅仅演出杨派剧目,那样只会离观众越来越远,你放弃了吸引观众的玩意,那观众凭什么被你吸引呢?我们可以指责观众没品味,没文化,可是过去的观众就有品味,有文化了?事实是,过去的京剧观众,文化层次不见得有多高,而现在是文化层次高的人也不愿意看京剧,这难道仅仅是观众的问题吗?京剧既然放弃了卖点,那么凭什么要人买呢?
对比现在的所谓偶像歌星,当年的诸位名角又何曾不是偶像级人物,如青春偶像李少春、言慧珠,潇洒代言人马连良……而当京剧业内放弃偶像,而追求杨宝森的时候,无异于要观众接受枯燥的理论,看戏是为了放松,一般的俗众,谁愿意在一天劳累之后还去追求音韵,唱法研究?因此,京剧丧失观众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四、 杨宝森的影响
杨三爷身后红,这已经成为一句流行语言,而且总有人冠以艺术经过时间考验云云,其实这些都没有多少道理,现在唱老谭派的还有几个人,别说老谭派了,真正唱余派的又有几个?难道都唱了杨派就说明杨派经过时间考验了吗?这样的话实在难以服人。
杨三爷的唱低回婉转,很是耐听,可以吸引很多不进剧场的人,杨派戏多为唱功戏,对身段要求不高,一般票友票起来比较容易,而演员演起来也不至于太难,但是这样下去会怎么样呢?现在的京剧舞台上到底还剩下几出戏呢?别说汪派什么的了,老谭派的戏又能见着几出了?剧场里面到底在演些什么呢?
当演员功底全面下滑的时候,也只能靠点花架子来吸引眼球了,好像在破旧的店铺外面挂红绿纸条一样,大制作什么的也就是这么来的了,可惜的是没人卖帐罢了。
京剧走到今天,除了抱怨大环境,是不是还应该想点其他的呢?杨三爷把京剧的唱念做打变得只剩下唱,拿什么吸引观众呢?只能贴点红绿纸条罢了,可惜的是,这红绿纸条价格不菲啊!
当今的追杨者,往往看不起追星族,如于迷、素迷等等,而他们对杨宝森的盲目尊崇,比起于迷、素迷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能否认杨先生是京剧演唱大师,但是杨先生却不能算表演大师,而对后辈的影响也不见得都是积极的,甚至可以说,他把京剧拖进了丧权失地的死胡同。杨宝森对京剧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秦琼卖马 (西皮三眼) | 杨宝森 | 05:11 |
02 | 武家坡 (西皮快板、摇板) | 杨宝森 | 04:11 |
03 |
武家坡 (西皮原板、流水)
提起当年泪不干, 【原板】 夫妻们寒窑受尽了熬煎。 自从降了红鬃战,唐王驾前去讨官。 官封我后军都督府,你的父上殿把本参。 自从盘古立地天, 【流水】 哪有个岳父把婿参? 西凉国造了反,薛平贵倒做了先行官。 两军阵前遇代战,她把我擒下了马雕鞍。 多蒙老王施恩典,反把公主配良缘。 西凉老王把驾晏,众文武保我坐银安。 那一日驾坐在银安殿,宾鸿大雁口吐人言。 手执金弓银弹打,打下了半幅血罗衫。 展开罗衫从头看,才知道寒窑受苦的王宝钏。 不分昼夜往回赶,为的是回家夫妻团圆。 三姐不信从头算,连来带去十八年。 |
杨宝森 | 04:42 |
04 | 宝莲灯 (二黄快三眼) | 杨宝森 | 06:48 |
05 | 失街亭 (西皮原棉以、摇板) | 杨宝森 | 04:22 |
06 | 空城计 (西皮慢板) | 杨宝森 | 06:01 |
07 | 空城计 (西皮二六) | 杨宝森 | 03:29 |
08 | 斩马谡 (西皮散板) | 杨宝森 | 01:51 |
09 | 捉放曹 (二黄慢板、原板) | 杨宝森 | 09:56 |
10 | 珠帘寨 (西皮原板、流水) | 杨宝森 | 04:08 |
11 | 珠帘寨 (西皮流水) | 杨宝森 | 01:47 |
12 | 乌盆记 (反二黄慢板) | 杨宝森 | 11:14 |
13 | 桑园寄子 (二黄慢板、快三眼) | 杨宝森 | 09:15 |
14 | 桑园寄子 (二黄散板) | 杨宝森 | 04:29 |
15 | 大保国 (二黄快三眼) | 杨宝森 | 03:13 |
16 | 二进宫 (二黄慢板) | 杨宝森 | 05:36 |
17 | 四郎探母 (西皮散板) | 杨宝森 | 02:51 |
18 | 游龙戏凤 (四平调) | 杨宝森 | 03:30 |
19 | 青石山 (二黄原板) | 杨宝森 | 03:05 |
20 | 上天台 (二黄三眼) | 杨宝森 | 02:40 |
21 | 朱痕记 (西皮三眼) | 杨宝森 | 04:56 |
22 | 马鞍山 二黄原板 | 杨宝森 | 02:20 |
23 | 文昭关 二黄慢板、原板 | 杨宝森 | 09:22 |
24 | 文昭关 快原板 | 杨宝森 | 02:50 |
25 | 文昭关 西皮二六 | 杨宝森 | 02:36 |
26 | 战樊城 西皮原板、二六 | 杨宝森 | 02:36 |
27 | 战樊城 西皮原板、二六 | 杨宝森 | 02:48 |
28 | 浣纱记 西皮二六 | 杨宝森 | 02:26 |
29 | 鱼肠剑 反西皮散板 | 杨宝森 | 04:03 |
30 | 鱼肠剑 西皮二六 | 杨宝森 | 0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