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13人收藏

共44首歌曲

标签
#经典 #古典
创建者
Released
更新时间
2018年11月03日

歌单介绍

生活,总是这般忙碌。

它不会因你的抱怨而放慢脚步,

不会因你的疲倦而停滞不前。

它只会随着时间快步向前……

我们只是普通人,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会茫然、会孤独、会无助、会疲倦……

我们需要休息,

我们需要音乐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待到明日

寻回精神依靠,

时间依旧在奔跑,

我们,依旧在生活!

————————————————————————

多年前的一腔热忱

非常青涩

却不忍修改删除

注解来自网络资料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Frédéric Chopin: Nocturne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9, No. 1
降b小调夜曲(作品9之1)本曲作于1830-1831年间。作品9中共有三首夜曲,这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而作品9之1则是肖邦夜曲的"最初之最初",其旋律非常优美,情绪极为丰富。  甚缓板,6/4拍,三段形式。第一段旋律充满柔和而朦胧的魅力,节奏处理十分自由(片段1);乐曲的中段由八度音奏出降d大调的旋律,这是非常甜蜜的旋律,此曲之所以能使人迷醉,也全在这一部分。肖邦的夜曲总说 肖邦一生总共创作了21首夜曲。夜曲这种体裁在传统上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一般清幽、柔美。肖邦的夜曲并不只是单纯地继承了传统夜曲的表现风格,而是使夜曲的形式趋向自由,内容也多样化了,变得更加热情、更加完美。
Arthur Rubinstein 05:23
02 Frédéric Chopin: Nocturne No. 2 in E Flat Major, Op. 9, No. 2
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本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   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 饱含诗意, 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片段1)。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本片段选用的是小提琴独奏曲改编版)   这是他献给玛丽 普列埃勒夫人的作品之一。夜曲与向情人表示爱慕的小夜曲不同,多为作曲家在夜深人静时用音乐写下的内心独白。肖邦发展了这一体裁,其夜曲具有典型的抒情诗风格,在伴奏声部衬托下的旋律流丽如歌,充满诗意。《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最好的夜曲之一。
Arthur Rubinstein 04:22
03 Alexander Scriabin: 3 Pieces for piano, Op.2 - 1. Etude in C sharp minor
斯克里亚宾(1872-1915),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最杰出的音乐代表之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既是神秘主义者,也是无调性音乐的先驱。 演奏者霍洛维茨(1903年10月1日-1989年11月5日),前苏联-美国男钢琴家,一生获24个格林美奖。    40年代霍洛维茨与托斯卡尼尼合作录制的协奏曲唱片(RCA),迄今仍为爱乐者珍视。除1965和1968年两度于纽约卡内基大厅、1986年重返前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独奏音乐会、及其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内的欧洲巡回演出之外,自1953年起霍洛维茨基本上只为唱片录音而演奏。他是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大钢琴家,技巧高超,举世无双。
Vladimir Horowitz 02:39
04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Sonata No.10 In C Major, K.330 - 1. Allegro moderato
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是莫扎特1778年的夏天在巴黎所作的作品,与其中在巴黎作的作品相比,规模虽然很小,同时也容易弹奏,但在内容方面却很丰富,也很有表现性,而且还有法国风味。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活拨的,之后是第二主题,在属调上呈示。呈示部最后是由4小节的尾奏做收束。在展开部,没有发展呈示部所呈示的主题,而是属于一段转调繁多的插入句样式的微妙部分,之后,音乐面给人新鲜的印象,一面依据规则再现。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F大调,三部曲式。主题是优雅甜美的。经反复之后进人第二部分,并转为同主音小调F小调,而这一段又是同样有对比性优美情调的旋律,反复两次,之后再现F大调主题。第三部分的进行从小调转为大调,随后结束。第三乐章:稍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轻快的。经过句之后,在属调上出现第二主题。展开部是自由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在再现部再现,后用尾奏结束乐曲。
Vladimir Horowitz 06:10
05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 "Moonlight" - I. Adagio sost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奏鸣曲)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Vladimir Ashkenazy 06:11
06 Robert Schumann: Kinderszenen, Op.15 - 7. Träumerei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  1838年,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面前我真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首有趣的小品。”在其中,就有《梦幻曲》。   在《梦幻曲》中,可以够明显觉察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又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 乐曲用单主题三部曲式写成。一般三部曲的第二段,在曲调、性格、节奏上都有所变化,以便前后形成对比。 人们对那四个小节旋律既熟悉又喜爱,那些轻盈融情的歌,是每个聆听此曲的人心中的旋律。它叙述着人们儿时的美丽的梦,也抒发着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   一支简短的旋律包容了人们对生活、对爱情、对幻想的追求与希冀,也表达人们对已逝去或将来到的美好的梦幻的热望与挚爱。   这支旋律可以响在孩子的摇篮边,也可以在庄严的凯旋行列中奏响,它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力和无限宽广的适应性,显示出这个梦幻主题是永恒的,也是不朽的,细腻的音乐表情,丰富的和声语言,引人入胜的表现力,使这首短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百听不厌。
Martha Argerich 02:56
07 Air On A G String
《G弦上的咏叹调(Aria Sul G)》,又名为《G弦之歌》,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u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   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G弦之歌》)。此乐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为流行。   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这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也许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Various Artists 03:48
08 舒伯特:小夜曲
这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采用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谱写成。    作为西洋乐曲体裁之一的"小夜曲", 都以爱情为题材,这首《小夜曲》也不例外。"我的歌声穿过黑夜轻轻飘向你……",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响的导引和烘托下,响起了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便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抒情而安谧的间奏之后,音乐转入同名大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入我的怀抱",情绪比较激动,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后是由第二段引伸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夜曲的旋律中回荡。 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歌手所期望听到的回响。这里选用的是改编后的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虽无歌词,但同样能体会到这首小夜曲中表现出的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吕思清 04:19
09 马斯奈:泰绮丝瞑想曲
儒勒·马斯奈,法国在作曲家,主要活动领域在于歌剧。代表作有《巴赞的唐恺撒》、《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   70和80年代,马斯奈达到了他的创作的最辉煌和最有成果的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马斯奈后期创作的代表作有歌剧《黛依丝》(1894年)、《莎芙》 (1897年)和《唐吉诃德》(1910年)。马斯奈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20世纪,人们尊他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
吕思清 04:56
10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这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如歌的行板》 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片段1)。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片段2)。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吕思清 05:44
11 肖邦:即兴幻想曲
肖邦一共写了四首即兴曲,其中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遗作,当时还没有名称,曲名《幻想即兴曲》是后人所命名)最为著名。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这是肖邦二十四岁时(1834年)的作品,却直到他去世之后, 才在乐谱夹内被后人发现,于 1855年出版。标题《幻想》则为出版时所取。据说作者认为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与法国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兴曲的主题有些相似,因此作者为了免遭非议而拒绝在生前出版。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
李云迪 04:57
12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4幕,op.20,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
华语群星 02:46
13 Mozart: Ah! Vous Dirai-Je, Maman K.265
被誉称为“音乐神童”的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他有两首“未完成’”音乐作品,一首是形式上完成了但听觉上来完成的《D大调回旋曲》,一首是成为世界音乐之谜的未完成的《d小调安魂曲》。  《D大调回旋曲》是—首富有青春活力,活跃流畅的乐曲,曲中采用了巴赫的《D大调五重奏》中的旋律,一直延伸发展,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但是,全曲给听众的感觉却象没有结束,余音未,就是作者本人。在谈到这个乐曲时也承认,“未完成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或许,莫扎特还想有待机会,作为另—首奏鸣曲而续写下去的。    此曲极具感染力,热情奔放的旋律洋溢于空中,缠绕整个心间,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Various Artists 08:46
14 Dvorak: Humoreske Op.101-7
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 作品k265,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原题为“ 啊!妈妈,我要告诉你”的十二段变奏曲。   此曲是1778年初夏,莫扎特停留巴黎时,为一位女弟子而作的。音乐主题出自一首古老的欧洲民谣,有好几个国家用不同的语言歌唱过。在我们中国就有那首“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个主题的节奏与旋律单纯质朴,莫扎特为它配上十二段可爱又富有魅力的变奏,乐声一直自然而愉快的流淌着。
Various Artists 02:38
15 Canon of the Three Stars (The Pachelbel Canon)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约翰·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for 3 violins & Basso Continuo in D major,T. 337),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简称为《D大调卡农》(Canon in D)。音乐家帕海贝尔是当时在德国J·S·巴赫出现以前最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他有大量的管风琴作品。他与J·S·巴赫的父亲私交甚好,是巴赫姐姐的教父,他是巴赫哥哥的老师,而巴赫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的这位哥哥,所以帕海贝尔也能算是“音乐之父”J·S·巴赫的师祖。
Isao Tomita 06:21
16 贝多芬: F大调浪漫曲
F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作于1802至1803年间, 为贝多芬仅有的两首小提琴浪漫曲之一,充分体现出作者在旋律创作方面的天才手笔。本曲为2/2拍子,F大调,回旋曲形式。此曲处处洋溢着优美绝伦的韵律。    首先,主奏小提琴随着只有弦乐群的伴奏,呈示出第一主题,并附有很多美妙的装饰音,真是华丽至极。第一主题经过管弦乐的全部合奏予以重复之后,主奏小提琴又陆续引出下面的几个主题,经过各种展开、转调,又复归于第一主题。尾奏通过主奏小提琴在渐慢、渐弱的气氛中结束乐曲。
薛伟 08:38
17 美丽的罗斯玛琳
乐曲由简明的三部曲式构成。小提琴呈示的明快优雅的主题,宛如如一位豆劳动年华的少女旋转起舞,活泼而纯真。中间部分的歌唱性主题细腻而爽朗,反映了少女性格中沉静、纯朴的一面。
薛伟 02:01
18 Franz Liszt: 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 S141 - No.3 In G Sharp Minor ("La Campanella")
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以炫技为特点的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占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如今仍然非常流行的作品之一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末乐章回旋曲的主题改编的《钟》,已成为钢琴专业演奏技巧进入高级阶段后的必修之作。李斯特钢琴作品《钟》也是青年时代的他致力用于扩展手指技术,重视诗意形象化的钢琴技术和美妙的音响,突破当时那种虽然完美但却过于刻板的技术的不朽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已经不仅是高难技巧的炫耀或训练,而且是显示作曲家丰富想象力和表达思想感情意境的标志。他与进步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一道,为创造明朗的、色调鲜明的艺术共同奋斗,追求革新,努力摆脱清规戒律的精神,对当今甚至将来的音乐创作仍然影响深远。
李云迪 04:42
19 Ave Maria(Schubert)
舒伯特的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边夫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少女爱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由于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独奏及弦乐演奏主旋律、竖琴伴奏的谱本流传较广。歌曲开始的前奏,采用了六连音的分解和弦造成一种感情上的起伏。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使歌曲新颖不俗,独具魅力。当歌曲唱到第八小节,出现了感情的高潮,然后逐渐平静下来,轻声呼唤圣母的名字。最后,全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Various Artists 05:19
20 Sicilienne
本曲为法国作曲家弗瑞 (gabriel-urbainfaure,1845-1924) 作于1893年3月,大提琴曲,后改编为长笛曲,据说原为戏剧 配乐《贵人迷》的片段,后曾用于其所作戏剧配乐《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 乐曲为三部曲式,g小调,小行板,6/8拍子。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衬托下,长笛轻轻地奏出了第一部分主题。这一主题具有典型的 西西里舞曲的体裁特点和浓郁的田园风格。中间部转至降e大调,乐队在高音区柔和地奏出中间部主题,同时长笛采用对位旋律与主题形 成浑然一体的交织。乐曲继续保持西西里舞曲特有的特点和抒情性,但旋律更为委婉流畅,也更具有歌唱性。随后音乐再现第一部分并结束。
Aage Kvalbein 03:20
21 Humoresque
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本曲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后来本曲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以及轻音乐等,甚至还有人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可见它的流行程度。“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但本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 “诙谐”的成分在内。 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 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简单。
David Garrett 04:06
22 Pour Else
《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现为钢琴五级曲目)。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Richard Clayderman 02:28
23 Minuet in G(Beethoven)
自从《小步舞曲》脱离了宫廷舞蹈关系之后,往往常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成独立性作品。一般采用三段式写成。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具有鲜明的规格性,乐曲结构完整、排列规范、具有古典舞曲应有的特征。也是长笛演奏家所钟爱的众多小品之一。   乐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小段构成,单纯简洁、典雅庄重。第二乐段(中间部分)同样规整地排列着两个小段,充满活泼轻快的情趣。同第一段形成对比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反复。演奏是小段就不再重复了。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是音乐会保留曲目之一。   贝多芬是公认的伟大作曲家,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创作手笔都是那些诸如九大交响曲那样的大手笔,但贝多芬一生也创作了一些短小精悍的音乐小品,其中包括十几首小步舞曲,而《G大调小步舞曲》是其中最通俗、流传最广的一首,成为外国通俗名曲之一。
Arthur Grumiaux 02:38
24 Ignace Jan Paderewski: Menuet Célèbre Op.14, No.1 in G
《G大调小步舞曲》创作者伊格纳西·帕德雷夫斯基 1860年出生于波兰波多利亚,1941年在纽约逝世。帕德雷夫斯基在华沙音乐院跟随斯特罗布尔、雅诺塔与施洛泽学习钢琴,1878年毕业后留在音乐院担任钢琴教员,后来取道柏林前维也纳师从莱彻帝茨基。帕德雷夫斯基1885年在华沙举办第一场音乐会,曲目全是自己的作品,接下来又到巴黎(1889)、伦敦(1890)、纽约(1891)与澳洲(1904)演出。在美国巡演期间(1891-92),帕德雷夫斯基一共演奏一百一十七场音乐会。波士顿交响乐团在19O9年演出帕德雷夫斯基B小调交响曲。帕德雷夫斯基在1915年放弃巡回演出,转而献身投入波兰独立运动,1919年担任波兰总理,1921年辞去该职,1922年再度成为职业钢琴家,最后一次到美国巡回演出是在1940年。波兰、法国与英国政府授予帕德雷夫斯基不少勋章,多所大学也赠予地荣誉博士学位。帕德雷夫斯基的历史地位来自于他如何同时身兼作曲家、钢琴家与政治家三重角色。他的演奏特色在于柔软而且动态对比极广。
Various Artists 04:22
25 Haydn: Serenade Op.3-5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以后在梅克夫人资助下,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Various Artists 03:33
26 Piano Sonata No. 11 In A Major, K. 331: Rondo: Alla Turca
莫扎特的钢琴小品《土耳其进行曲》是听众特别喜欢的乐曲, 以轻松活泼、赋予节奏而著称, 这首乐曲是莫扎特于年在法国巴黎所作。其实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是他的第十一《A 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 因为他在第三乐章的开头著明“土耳其风格”, 所以被称为《土耳其进行曲》。这首乐曲的土耳其风格并不浓郁, 和真正的土耳其音乐的节奏、音调相差甚远。《土耳其进行曲》也有人称之为《土耳其回旋曲》。一般的回旋曲, 主部主题在乐曲一开始, 或开始不久就呈现出来, 而在这首乐曲里, 主部出现在插部之后, 那么它为什么又叫“进行曲”呢? 这是由于贯穿全曲的这个主题, 模仿了土耳其军乐的明朗、雄壮的特点, 在大调上以进行曲节奏出现3 次, 这就决定了乐曲进行曲的性质。这首乐曲的曲调流畅动听, 技巧也不难, 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而经常被拿出来单独演奏, 反而比《A 大调钢琴奏鸣曲》更有名气。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3:25
27 嬉遊曲二長調K - 136:第2樂章
嬉游曲是一种很轻松明快的管弦乐小作品。如果我们回到莫扎特时代,在很多贵族聚会场所就可以听到现场演奏的嬉游曲(Drivertimento)。这种曲目作为背景音乐安静舒适,可以让客人无所顾忌的高谈阔论。而200多年后,我们却要危襟正坐,一脸严肃的在音乐厅来欣赏这些贵族吃喝用的背景音乐。想象一下莫扎特如果知道了,恐怕一定会乐的打滚。
Various Artists 05:41
28 Suite No.1 In G: I. Prelude (Moderato)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
Pablo Casals 02:28
29 Camille Saint-Saëns: Le Carnaval des Animaux - Le Cygne
这是《动物狂欢节》整套组曲中最受欢迎和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有人可能并不知道圣桑写过《动物狂欢节》,也不了解《天鹅》的出处,但很早便被《天鹅》迷人的旋律所陶醉——当然这种情况在古典音乐中很常见。当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形态的动物全部出场之后,高贵神圣的天鹅才缓缓游来,清澈的湖水映衬着洁白美丽的“皇后”,在美丽和神圣面前,谁不肃然起敬?极其优美的旋律在大提琴上轻缓地流出,它的主要旋律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但就这样的轻描淡写却比华美的辞藻更适合于天鹅本身,也显得更加一往情深。两架钢琴的起伏音型,当然可以理解为模仿水波的荡漾,这里只作背景作用,它轻声细语地烘托主题的叙述,使整个曲子既主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Various Artists 03:13
30 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No.1 In C Major,Ho.VIIb/1(Cadenzas:Benjamin Britten)(1999 Digital R
本曲不仅具有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共有的典雅乐风,而且还在演奏技巧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堪称为那一时期大提琴协奏曲中的代表作品。本曲也是“交响乐之父”海顿对大提琴艺术的巨大贡献。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板,C大调,3/4拍子。协奏型奏鸣曲式。不过总奏与主奏形成尖锐对比的手法,反映了复奏形式的痕迹;从单调的伴奏音形中可以感觉到巴洛克的余风。而进入总奏以第一主题开始的绚丽的结尾部终结,充分显示了由巴洛克的复现形式进入古典派奏鸣曲式的协奏曲过渡期结构。
Mstislav Rostropovich 09:54
31 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No.1 In C Major,Ho. VIIb/1(Cadenzas:Benjamin Britten)(1999 Digital
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是由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器呈示的静谧而抒情的乐章。乐曲中充满了优雅的旋律美,显示出海顿在旋律剧作上独具的功力。
Mstislav Rostropovich 08:29
32 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No.1 In C Major,Ho.VIIb/1(Cadenzas:Benjamin Britten)(1999 Digital R
第三乐章,甚快板,C大调,4/4拍子。协奏型奏鸣曲式,与保留有巴洛克余风的第一乐章采用几乎相同的结构。全曲与巴洛克协奏曲同样,总奏部分总是简洁地呈示主题,主奏大提琴出现的部分发挥了主奏者的技巧。
Mstislav Rostropovich 06:30
33 Clair de Lune
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原属从1890年开始写作的钢琴组曲《贝加莫组曲》(Suite Burgamasque)第三乐章,但作品实在太美了,以至人们常常将它单独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处。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可称是名副其实的“音画”。人们对王维的诗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借用这一评价,德彪西的作品可以当之无愧地称“曲中有画,画中有曲”了。然而,要做到这一步又谈何容易:曲是流动的时空,画是凝固的瞬景。但大师毕竟是大师,他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作为其表现手法,转而汲取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派的技巧,并将之实践于自己的作品中,以朦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让听者进行音—画重构。代表作中最典型地体现这一方式的便是《月光》。也正因为《月光》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以至于直到今天,现代派的作曲家们仍未能写出,至少未能写出广为流传的描摹月光之作。 德彪西处理《月光》的方式无疑是特别的。
Danny Wright 04:41
34 Claude Debussy: Deux Arabesques L. 66 - No. 1 Andante con moto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首先得到出版的就是这著名的《二首阿拉伯风格曲》Deux Arabesques,作于1880年。正如洛克斯皮塞尔指出的:“这是第里比斯舞剧的优美风格的再现,”他们更多相似的地方表现在作品的形式结构与钢琴家所用的手法这两个方面。充满明快情绪,相当优美。 (此曲为第一首)
Pascal Rogé 03:57
35 Claude Debussy: Préludes - Book 1, L. 117 - VIII.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创作这首同名钢琴曲时,作者(德彪西)自然回到了早期的音乐风格上,但又包含了后来许多成熟的因素。乐曲一开始就呈现出清新而优美的具有五声调式特点的主题,流畅的旋律和着轻松的的三拍子节奏微微起伏,温柔宁静中透出少女那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微笑。在四度、五度并行的和弦组成的调式和声形成的和谐气氛中,这一抒情的主题进一步发展和再现,最后在清新柔美的气氛中结束。整首作品短小精致,细腻入微,委婉动人,汇集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突出特点。   尽管这首歌曲后来并没有被出版,但是诗中的少女形象却给德彪西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事隔28年之后的1910年,他又采用歌曲的原标题创作了这首钢琴曲.整首作品短小,精练,通过具有东方色彩的五声音调,刻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形象.主题旋律线条清晰,富于歌唱性,音乐轻柔,飘逸,朦胧,是典型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Pascal Rogé 02:33
36 Blue Danube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314号(An der schoenen blauen Donau,Walzer,op.314[1]),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Mantovani 03:40
37 Frédéric Chopin - Polonaise No. 6, Op. 53 (Heroic) in A-flat/As-dur/la bémol majeur
第六号波兰舞曲《英雄》是肖邦热血沸腾的爱国作品之一。全曲有一段庄严热烈的序奏开始,随后堂堂引出伟岸的英雄主题,一种略带沧桑的感情是英雄的风格 奔腾的气势排山倒海般袭来,充满力度的热情在肖邦的作品中实属难得。乐曲进入中弹后持续扩大作品幅度,一连串下降音制造了华丽雄伟的效果,而热切的情绪仍一刻不停的在指尖翻滚澎湃。结尾处再度回到开头的主题,更加奔腾,接着渐弱,安排了一个隐匿的悬疑,是未尽的情感死灰复燃,创造出石破天惊般的效果。演奏既终,一股余韵却久久回荡,那正是肖邦对祖国诉不尽,挥不去的哀切思念。可以说借着华丽的舞曲,肖邦倾诉了满腔的爱国热情,也把音乐的可能性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Arthur Rubinstein 06:20
38 Franz Schubert: 4 Impromptus, Op.90, D.899 - No.3 in G flat - Andante
舒伯特《即兴曲》作品90的第三首即兴曲被公认为8首即兴曲中最美的一曲,用少见的降G大调写成,是一段孤独、沉静的吟唱,虽然其间也有阵阵激动的波澜涌起。由于带有6个降记号的降G大调太麻烦,许多钢琴家干脆把它移调,用常见的G大调演奏。霍罗维兹1953年的录音就是弹G大调,后来他意识到了G大调并非舒伯特的原意,而是后人的篡改,又按照舒伯特的原谱降G大调再录一遍。听着如此意境高绝的音乐,我们只能叹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在如小溪潺潺流水声般的左手连奏琶音伴奏下,一支悠然自得的女高音歌曲缓缓飘来,仿佛一位仙女凌波微步,乘风而来,吟唱着天上美妙的生活。很奇怪,歌曲大师舒伯特却没有把如此适合歌唱的旋律谱成一支艺术歌曲,而是用在了钢琴上,可见他对钢琴是多么情有独钟了。由于此曲的情调太美、太虚幻,每每令听者有懒洋洋的梦幻般感觉,以过去的眼光看,它多半要算靡靡之音了。此曲的抒情意境广袤而深远,即兴流动的乐句带出我们无边无际的遐想。
Radu Lupu 06:38
39 Franz Schubert: 4 Impromptus, Op.90, D.899 - No.4 in A flat: Allegretto
舒伯特《即兴曲》作品90第四首即兴曲降A大调的主题出自那一串水珠滚动般的华彩式短句,欢快而优美。舒伯特在钢琴上的快速华丽乐句,都有流畅、动听的曲调,这又是一例。
Krystian Zimerman 07:59
40 Fritz Kreisler: Liebesfreud
弗里茨·克莱斯勒,美籍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1875年2月2日生于维也纳。童年时代便显示出音乐天才,早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曾在维也纳音乐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96年真正开始音乐生涯,逐渐扬名于维也纳、柏林。1901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于贝多芬金质奖。后参加过一次大战。1938年入法国籍,1943年又加入了美国籍。20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1962年1月29日逝世于纽约。
Istvan Hajdu 03:26
41 Fritz Kreisler: Liebesleid
《爱的悲伤》与作者的另一首小品《爱之欢乐》成为一对“姊妹篇”,两首小品的知名度不相上下。本曲同样是依照维也纳地区民谣风格的圆舞曲作成,为a小调,3/4拍子,略带烦恼及伤感。 相当清丽的主旋律首先出现,接着是这一主旋律的变奏形式, 乐曲的中段旋律色彩较为明朗,仿佛是忧郁之中对幸福和欢乐的憧憬,然后经过变奏,再回到主旋律。本曲与《爱之欢乐》有相同的速度和相同的形式,但两曲又各具特色,给人以不同的感觉,连起来欣赏时趣味更浓。两曲的演奏时间都在三分钟左右,并且都曾被改编成为管弦乐曲及其他器乐曲。
Istvan Hajdu 03:31
42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 III - Rondo (Allegro)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Claudio Arrau 04:36
43 Johann Sebastian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for keyboard (Clavier-Übung IV), BWV 988 (BC L9) - Aria
《歌德堡变奏曲》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在这部恢弘的变奏曲中,巴赫所选用的主题是一首Aria(即本曲),来源于1725年他为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德琳娜(Anna Magdalena)所作的一首温柔小品。但现在仍旧有不少音乐学家对其出处心存疑惑,这些都与欣赏作品毫不相关;重要的是这个主题的特征与节奏——她是一首庄重尊贵的萨拉班德舞曲,充满着纤弱而自制的情感。法国式的风情高度美化着她——装饰音不再是随意的附加,而是组成旋律线的主要部分。相较于表面的旋律,低音部暗示的和声更加引人注意,那是构成随后30个变奏的基础。这个主题由四个和声结构完全相同的八小节句子构成:她首先建立在G大调的主音上;后来转向属音和弦;在经历第一次反复之后她从属音移往关系调(e小调),在返回最后8小节的主音之前,更大的张力被注入到音乐中来(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反复)。整部作品一共有三个g小调的变奏,在那些地方降E大调代替了e小调,灰暗的调式显现光明(异常特别的第25变奏除外,那里持续笼罩在降e小调的黯淡阴沉之中)。
Glenn Gould 03:05
44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I. Adagio - Moderato Jacqueline du Pré 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