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人收藏

共25首歌曲

标签
#古典 #人声 #弦乐
创建者
溪树溪树
更新时间
2020年05月12日

歌单介绍

“极简”,意思是非常、特别简单。90分钟“听懂”巴洛克!

●《巴洛克入门》目录

一、意大利部分

1.蒙特威尔第《敬畏天主的人有福》 8:55

2.阿尔比诺尼《柔板》 7:23

3.维瓦尔第《春》 3:27

4.维瓦尔第《秋》 5:16

5.博凯里尼《小步舞曲》 2:51

6.科雷利《圣诞协奏曲》 3:21

7.D.斯卡拉蒂《E大调奏鸣曲》 5:07

8.帕格尼尼《钟》(《b小调第2小提琴协奏曲》) 8:21

9.帕格尼尼《如歌的柔板》(《D大调如歌的小提琴与吉他协奏曲》) 3:50

10.朱利亚尼《A大调第1吉他协奏曲》 7:17

二、德国部分

11.帕赫贝尔《卡农》 6:06

12.帕赫贝尔《吉格》 2:03

13.泰勒曼《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3:50

14.霍夫斯泰特《小夜曲 》 3:58

15.蒙恩(奥地利)《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7:36

三、法国部分

16.吕利《感恩赞》 2:16

17.夏庞蒂埃《感恩赞序曲》 1:34

18.拉莫《北方人》 6:05

19.库普兰《轻盈的恰空》 2:56

四、英国部分

20.普赛尔《回旋曲》 1:44

总时长:93:46

●编辑说明(关于选曲那些事)

《巴洛克入门》是【古典音乐入门系列】的第4张歌单。“极简”一词,是受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冈田晓生的专著《极简音乐史》的启发,一部只有224页的著述基本上只能算作“小册子”,用一本“小册子”来说清楚西方音乐史,没有深厚的功力和积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关于西方音乐史的著述浩如烟海,“古典音乐”又是最令人着迷和关注的部分。了解、认识“古典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而“巴洛克音乐”又是扑朔迷离、色彩纷呈,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的概念。

巴洛克在音乐样式上也无法用统一的整体形象去描述。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联想——“说起巴洛克就想到巴赫,说起巴赫又联想到宗教音乐及赋格”,但巴洛克时期还诞生了大量为宫廷而作的极尽奢华的背景音乐(作曲家代表有吕利、维瓦尔第、亨德尔、泰勒曼等)。又有许多关于音乐史的书,将巴洛克时期的开始和歌剧的创立画上等号。([日] 冈田晓生,《极简音乐史》,南海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p.65)

有人做过统计,整个巴洛克时期有历史记载、有名有姓的作曲家多达600多位,而今天留有作品的仅有66人。但就是这六十几个人也无法让我们像熟悉“古典音乐”里“古典乐派”、“浪漫主义”或“后浪漫主义”的那些音乐家们如数家珍。如何在一张歌单(基本控制在一张CD的标准容量内)说清楚(听明白)巴洛克其实是一件挺困难的事。保险(保守)的办法是选三个: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尽管实在无法涵盖巴洛克音乐,但作为“入门”,似乎也没什么毛病。但这样选,又心有不甘!可是,如果真的将有作品留存的五、六十人全部纳入,先不说是否找得到有录音的音频资源,即使有,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我敢说,即使是音乐学院的西方音乐史专业也未必能“听”全吧)。

作为出版和发行古典音乐的权威的DECCA公司2006年做了一件特别震撼的事情:推出了《Ultimate》(《极致系列》),包括34套5CD一组共165张CD的主题选集,这也是深受虾米听众和会员珍爱、奉若至宝的珍藏级的资源。其中《极致:巴洛克选集》5CD应该是巴洛克音乐欣赏和收藏的权威指南。《极致:巴洛克选集》共收录了9位作曲家的28部作品。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这三位几乎每个人都分别享受了单独1张CD的特殊“待遇”外,其他6位是:帕赫贝尔、阿尔比诺尼、博凯里尼(鲍凯里尼)、霍夫斯泰特、朱利亚尼、帕格尼尼。选择以上9位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DECCA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但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作曲家集中在意大利和德国,而将法国、英国和其他国家排除在外。二是莫罗.朱利亚尼和帕格尼尼,朱利亚尼出生于1781年,帕格尼尼出生于1782年,按照西方音乐史的通常划分标准,巴洛克时期是从1600开始到1750年巴赫逝世。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划定,朱利亚尼和帕格尼尼则都不属于巴洛克的范围。DECCA不仅选择了朱利亚尼,而且还一口气收录了他的3首作品(《A大调吉他协奏曲》1-3乐章)。当然,作曲家生活年代仅仅是划分其历史和流派属性的一个参照标准,他们自身的音乐风格和影响可能更有说服力。但是,海顿又如何解释呢?海顿出生于1732年,论生活年代,无疑比朱利亚尼和帕格尼尼“更有资格”进入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行列,然而海顿是众所周知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不属于巴洛克时期。这是“遴选”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困扰。

在参考借鉴了大量虾米里“巴洛克音乐”优秀歌单后,《极简巴洛克》将入选范围扩展至法国和英国,在《极致:巴洛克选集》的基础上,在意大利部分增加了蒙特威尔第、科雷利、D.斯卡拉蒂,德国部分增加了泰勒曼和蒙恩(奥地利,纳入德国部分) ,范围扩大到法国的吕利、夏庞蒂埃、拉莫、库普兰和英国的普赛尔,作曲家增加至17位。这样看起来可能更全面、完整一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极简巴洛克》20首曲目里没有收录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这样做的理由是,【古典音乐入门系列】已经有了《巴赫入门》《巴赫密码》《亨德尔入门》3张歌单,基于严格控制一张歌单容量的强烈“偏执”,决定不再重复。此举是否得当,深感惶恐!

确定作曲家后,接下来的问题是选择曲目。说真的,这非常难!因为我们很难说清楚究竟哪首乐曲是这个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虾米评论里有说“知乎”党只知道维瓦尔第的《春》!但是作为定位为“入门”的歌单,如果不选《春》,那又该选什么呢?实际上,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很多时候,“著名”(所谓代表作品)和“好听”并不是一回事。“入门”系列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定要“好听”。“好听”的标准似乎是主观的,如果说有“客观”标准那就是虾米的推荐!这时候,我们应该信任虾米、尊重虾米。

虾米十周年,专门做了一个关于歌单的回顾,非常有价值。值得每一个专注歌单的虾米成员认真学习体会。歌单的作用,除作为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某一领域和专题的归纳、整理,其贡献有二:一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专题欣赏;二是便于收藏。实际上,歌单还应该有普及和学习作用。通过欣赏一张歌单,了解音乐史,认识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和指挥家),熟悉音乐的风格和流派,以至于熟悉知名乐队(乐团)和唱片公司,这些都是一张好歌单所呈现和表达的内容。曾几何时,音乐史教科书和读物,受制于无法即时呈现音乐本身(听到)的局限,使无论或多么生动形象或高屋建瓴的理论都变得“纸上谈兵”而苍白无力!而今天,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不仅能够通过文字获得详尽的音乐知识,还可以马上去听,甚至看到(看视频或MV,非常重要!只有亲临一场音乐会,你才会真正明白比如小提琴演奏家的手指把位与音高的关系。)!这对于二、三十年前的音乐教育,简直是无法企及的“奇迹”。

作为一个普通的虾米成员,我和所有人一样,欣赏或者听歌的时候,是愉悦的、轻松的、快乐的,但只有做过歌单,才会真正体会其中的“艰辛”。这件事情,之于我,不仅不是娱乐,有时甚至是“痛苦”!纠结于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驾驭一张好歌单的能力,相比那些优质的歌单和歌单达人,常常汗颜和自愧不如。

我们珍惜现在的一切

我们感谢虾米的奉献

●巴洛克-----一个面目不清的尴尬时代(关于巴洛克音乐的5个提问)

一般认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是从第一部歌剧《犹丽狄茜》开始,到1750年巴赫逝世为止,经过了漫长的一个半世纪。可以说巴洛克时期是“古乐(历史上的音乐)”开始变成“古典音乐”的时代。

“维瓦尔第的《四季》、亨德尔的《弥赛亚》《皇家焰火》、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恰空舞曲》……对很多读者来说,巴洛克时代是开始有熟悉的作曲家和作品陆续登场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有大量我们未曾听过的作曲家,巴洛克时代则出现了许多人们熟知的“大作曲家”和耳熟能详的“名曲”。在体裁上,键盘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曲、歌剧等初次出现。……对我们来说,巴洛克音乐的特质之一就是这种“似曾相识之感。”……现代人不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跨越历史的鸿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理解(即单纯聆听)巴洛克音乐。”(冈田晓生,《极简音乐史》)

尽管如此,还必须承认,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面貌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之后相比,仍然显得模糊不清。

海因里希.许茨、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亚利桑德罗.斯卡拉蒂、库瑙、阿尔坎杰罗.科雷利、泰勒曼等等,巴洛克时期出现了无数今人有所耳闻的作曲家,但他们究竟算近代意义上的大作曲家,还是只在历史上显得重要呢?

十九世纪之后,有几十位毋庸置疑能称为“大作曲家”的人,对于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德彪西、马勒的“伟大之处”,人们直接听音乐就能体会,他们已然“超越了历史”。……相对而言,巴洛克时期就没有形成这种局面。在无数面貌不清、不具特色的小作曲家中间,偶然出现的“大作曲家”显得尤为孤立。(《极简音乐史》)

一、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吗?

“巴赫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却未必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作曲家,这就是令巴洛克音乐变得面目复杂的原因”(《极简音乐史》)

比起孤高的巴赫,亨德尔或泰勒曼的创作活动才是巴洛克时代的典型风貌。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将巴洛克描绘为一种绚烂夺目、为王公贵族服务的音乐文化。虽然巴赫也创作过宫廷音乐风格的作品,但与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相比,巴赫的音乐远不及亨德尔、吕利那般富丽堂皇、华贵雍容,反而显得过于严肃、理性、工整和内敛。佩尔戈莱西(1710-1736)的幕间剧《女仆作夫人》在那不勒斯首演,其简洁而亲切的音乐形式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科雷利的《圣诞协奏曲》(本歌单已收录)充满温馨,以平易近人的风格在当时大受欢迎;与巴赫同年出生的D.斯卡拉蒂也创作了无数优美动听的键盘奏鸣曲。连后世的音乐评论家沙伊贝都认为巴赫的音乐缺乏“舒适与愉悦性”而一直“落后于时代”。(《极简音乐史》)

很多人认为“巴洛克等于巴赫”,而“巴赫等于宗教音乐与赋格”,于是得出“巴洛克等于宗教音乐与赋格的时代”这种结论。如果这样认识巴洛克,再去听其他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音乐,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大相径庭。

法国人保.朗多米尔在他所著的《西方音乐史》中说:“对于18世纪中叶的德国人来说,日耳曼民族音乐家中最伟大的三个名字当然是泰勒曼、哈瑟和格劳恩。”(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2版)这反映出巴赫在生前甚至去世后的许多年,巴赫不仅在欧洲其他地方(意大利、法国、英国)不引人注目,即使在自己的国家德国也名不见经传。事实上,巴赫的音乐在他生前死后都不值钱,如果没有1802年德国音乐学家福尔克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巴赫传记,没有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挖掘并亲自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他的名字不知还要被埋没多少年!相反 ,用张爱玲的话说“出名要趁早” ,巴赫同时代的作曲家们则要光鲜亮丽、显赫尊贵得多。吕利是意大利人,14岁来到法国,备受路易十四的宠爱,毕生渴望掌控凡尔赛的音乐大权;亨德尔先在意大利进修,后去英国定居并加入英国国籍,1759年死在伦敦,生前就受到三代英皇(安妮女王、乔治一世、乔治二世)的喜爱和推崇,以至于今天英国仍然坚持说亨德尔就是英国的音乐家!D.斯卡拉蒂生于那不勒斯,却长期受葡萄牙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的自助……这些音乐家的经历如此国际化,而巴赫呢?一辈子没踏出过德国半步,与那些有留洋背景的“海龟”们相比,巴赫就是个地道的“土鳖”,而且还是一个谦卑、窘困的穷屌丝。“在意大利成为当红作曲家”,“在有权势的宫廷内供职”,特别是“作为歌剧作曲家博得盛名”……如果说这些是巴洛克作曲家“上位”的手段和出人头地的目标,那么巴赫一生都与此无缘。(《极简音乐史》)

在整个巴洛克时代,巴赫显得那样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但当我们去认识、理解巴洛克时,巴赫又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无法逾越,也无法回避。

巴赫的伟大,超越了时代。

二、巴洛克是歌剧的代名词吗?

毋庸置疑,音乐上的巴洛克主义是伴随着歌剧的诞生开始的。甚至可以说“巴洛克”与“歌剧”是同义词也不为过。

从《极简巴洛克》这张歌单收录的16位巴洛克作曲家的创造经历上看,几乎全都是在歌剧体裁创作方面作品丰厚、建树不凡。而亨德尔的闻名于世也恰恰是他在清唱剧和歌剧领域所奠定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亨利.普赛尔被誉为英国歌剧的创始人。但是,从虾米里众多“巴洛克音乐”的歌单能够看出,在选择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时,到底有几部他们的歌剧作品呢?即使是歌剧作品,但收录的单曲竟也是其中的序曲或器乐曲。包括歌剧在内的声乐曲又有多少?如果说巴赫对巴洛克的贡献在于器乐,亨德尔则主要在于声乐,那么我们除了对亨德尔的《哈利路亚》《绿叶青葱》《让我痛哭吧》还耳熟能详外,对出自这些唱段的《弥赛亚》《赛尔斯》《里纳尔多》的其他音乐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在世界各地歌剧院里上演的歌剧,几乎都是莫扎特以后的作品,那么所谓歌剧大量诞生的黄金时代的巴洛克歌剧不要说演出,许多歌剧的名称都闻所未闻。

当我们回顾巴洛克时代(可以从电影《绝代妖姬》和《王者之舞》中一窥全豹),那些由当红的阉伶歌手主演的巴洛克歌剧极尽繁华奢靡,我们不仅要问,这与同时代的巴赫严肃的宗教音乐究竟有什么关系?

这不能不说是讲到巴洛克的又一个困扰。

三、诞生巴赫、亨德尔的德国是巴洛克时代的中心吗?

现代人提及古典音乐,首先会想到德国和奥地利。然而到文艺复兴时期为止,德语文化圈在音乐史中都算不上重要。法国音乐主导了中世纪的音乐,文艺复兴前期也是法国乐派的时代,文艺复兴后期则由意大利音乐领导,可以说德国一直都处在音乐史的话语权之外。(《极简音乐史》)从政治上来说,当时的德意志与欧洲诸国相比要明显落后。受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的灾难性影响,德意志甚至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国家,处于小国林立的局面。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等举全国之力向海外拓展,从殖民地掠得巨大利益。这对德意志来说如同遥不可及的梦想,它的最终统一要到巴赫去世121年后的1871年。

如果在音乐上,德国也如同政治那般处在落后国的地位,那么描述这个时代的音乐风貌必定会单一和容易得多。但麻烦就在于巴洛克时代德意志的音乐文化飞速兴起,而且呈现出和以宫廷为中心的意大利、法国音乐文化截然不同的风格。这就是巴洛克音乐无法基于同一面貌理解的困难之处。(《极简音乐史》)

如前所述,如果认为巴洛克就等同于华美的宫廷文化,那就不知该将巴赫置于何地;相反,如果认为巴赫那样内省、克制的音乐就是巴洛克音乐的全部,也会对这个时代整体的音乐面貌产生误解。巴洛克音乐时代,代表性的天主教国家是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包括德意志南部),而宫廷文化繁盛的国家也正是这些。与之相对,荷兰和德意志东北部则是新教领地,主要由市民和商人阶层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十分自信、勤勉而节约,这些性格决定了文化上的属性。新教文化厌恶矫饰,追求克己和内省,与天主教派凡事喜欢夸饰张扬形成鲜明对比。而就在当时政治上落后于时代,在音乐上也是落后的德国,却诞生了巴洛克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巴赫。这就是用一句话来形容巴洛克音乐的困难之处。(《极简音乐史》)

四、巴洛克时代产生过大量的协奏曲吗?

我们已经知道,协奏曲和通奏低音并列为巴洛克音乐的样式特征。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大量的器乐协奏曲被创作出来。巴洛克是协奏曲的时代,并不单纯意味着在这个时代诞生了大量的协奏曲。更重要的是,在协奏曲之外,几乎所有体裁的巴洛克音乐都是根据协奏曲的原理创作的,即用几种音源来表现音色、音量或是乐思上的不同之处,从而产生对比和竞争。巴洛克时期流行的大协奏曲是包含多名独奏者的协奏曲,科莱里(科雷利)留下了许多这种体裁的作品,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意大利协奏曲》《戈德堡变奏曲》也都强调了独奏与乐队的对比或强音与弱音的对比(羽管键琴的双层键盘一组为强音,另一组为弱音,《戈德堡变奏曲》的不同变奏段在乐谱中均有键盘使用的提示和标注)。

巴洛克协奏曲的兴盛也不意味着协奏曲的一枝独秀。当时兴盛的体裁可谓百花齐放,如受难曲、众赞歌、康塔塔、清唱剧、大协奏曲、三重奏奏鸣曲、舞曲构成的组曲等,而这些到了19世纪以后却都突然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巴洛克时期尚未产生的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艺术歌曲等现代人熟悉的体裁,要等到18世纪后半期的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才最终确立。而这期间竟然没有任何过渡或演进的过程!

音乐体裁也是令巴洛克音乐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巴洛克音乐是用来“听”的吗?

现代人理所当然地认为,音乐就是用来“听”(欣赏)的。但在巴洛克时期并不是这样,巴洛克时代诞生了大量为宫廷而作的极尽奢华的背景音乐,代表性作曲家有吕利、维瓦尔第、亨德尔和泰勒曼。而实际上,这些音乐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用来“听”的,而仅仅是宫廷和王室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陪衬。“那时的王公贵族为夸耀自身的财富与权利,竞相修建巨大的宫殿。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便是其中的典范。凡尔赛宫每日毫不吝惜地为来宾献上烟花大会、赛马、舞会、晚宴、芭蕾或歌剧表演等豪华的庆典,在短暂的瞬间便消耗巨大的财富,这就是王权至高无上的证明。……在国王招待的晚宴上,边听经过甄选的餐桌音乐,边用餐长达几小时;之后移步宫廷内,在让人目眩神迷、极尽矫饰的歌剧剧场中,欣赏当红阉人歌手的表演,纵情享乐到深夜;再来到喷泉飘飘洒洒的庭院欣赏烟花(《皇家焰火》大概正作为背景音乐在庭院中回响)。这种经历,我们恐怕是无法体验了。总而言之,宴会音乐、舞蹈音乐、狩猎音乐、沙龙音乐、为子女排练而作的键盘音乐(D.斯卡拉蒂的键盘乐奏鸣曲等),以至于位葬礼而作的音乐(许茨的《音乐葬礼》等),这个时代的宫廷中,几乎所有的场合都伴随着音乐演奏。”(《极简音乐史》)

与我们今天的体验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现在去听一场音乐会,大约会按照音乐会应有的礼仪穿上得体的衣服(不能是汗衫短裤人字拖!)正襟危坐,小心翼翼地别弄出任何不雅的声音以避免招来邻座的白眼;演出过程中不能走动、不能喝水、不能鼓掌。安静、安静、再安静。一方面是对演奏者(歌唱家)和乐队的极大尊重,另一方面也在证明你是一个有教养有素质的人。那时候(巴洛克),可不是这样,音乐要么是献给宗教的,神圣而庄重;要么是献给国王和贵族的 , 为他们的奢华与尊贵锦上添花。音乐仅仅是陪衬。

如果能够回答出上述5个问题,我们大致能描述出巴洛克音乐的样貌。或许可以解答关于巴洛克的种种疑问。

最后,别忘了“巴洛克”在18世纪的作家眼里,可不是什么好词,他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通常是含有贬义,意味“粗俗的”或“过时的趣味”。

喜欢古典音乐的本身就是一个小众人群,而巴洛克则更是小众中的小众。做一张巴洛克音乐的歌单,极有可能是费力而不讨巧的事情。还好,小众,毕竟还有人喜欢。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Beatus Vir (Selva Morale E Spirituale)
一、意大利部分 收录8位作曲家:蒙特威尔第、阿尔比诺尼、维瓦尔第、博凯里尼(鲍凯里尼)、科雷利、帕格尼尼、D.斯卡拉蒂、朱利亚尼的10首乐曲。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敬畏耶和华……”6声部的男女声合唱,在2把小提琴3把奥维尔琴、3支长号和作为通奏低音的管风琴的烘托下,以跌宕起伏递进式的反复咏唱如水般地纯净,即使我们听不懂里面的一句歌词,也没有关系,那如天籁之音的男女声合唱纯净无暇,像是剔除了一切外在的包裹和我们现在音乐中越来越多的装饰,孩子洗礼般圣洁晶莹,天然水晶般清澈透明,月光婉转般营造出那种高洁浩淼的境界,会让我们洗心涤虑,心灵变得澄净、透明、圣神和虔诚,禁不住会抬头仰望我们头顶的天空,看一看天空还有没有他在时那样水洗一样的蔚蓝,还有没有照耀过他的那样的月亮辉映在我们的头顶?听这首弥撒曲,会弥漫起一种宗教的感觉,即使我们不相信任何宗教,但那种区别于世俗的宗教感觉还是会让我们的心灵感动而明亮一些,并尘埃落定般归顺于蒙特威尔第的那种虔诚和圣洁。 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的《敬畏天主的人有福》(Beatus vir)。收录在其担任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乐长时期所创作的《道德与精神之林》(Selva Morale E Spirituale)。为用于晚祷的第三首诗篇而创作。 Beatus vir歌词: 你要赞美耶和华 敬畏耶和华 甚至喜爱他命令的 他的后裔在世必强盛 正直人的后代必要蒙福 他家中有货物有钱财 他的公义存到永远 正直人在黑暗中 有光向他发现 他有恩惠有怜悯有公义 …… (Cosmos, 蒙特威尔第的《道德与精神之林》,2013-03-19,豆瓣) 选自Various Artists公司(EMI旗下公司)2008年发行的专辑《宗教音乐百分百》(100 Airs de Musique Sacree),一套6CD,收录了欧洲与宗教有关的音乐、弥撒唱诗等,几乎包括了欧洲所有时期和风格的宗教音乐,从格里高利圣咏开始的中世纪一直延伸到20世纪。(参考自“豆瓣音乐”)
Various Artists 08:55
02 Tomaso Albinoni: Adagio for Strings and Organ in G minor - Adagio
托马索.阿尔比诺尼(Tomaso Albinoni,1671-1751)的《g小调管风琴和弦乐曲“柔板”》,也简称为《柔板》(Adagio de G mineur)。 有观点认为本曲并非阿尔比诺尼所作,而是20世纪意大利音乐家贾托尼(Remo Giazotto)根据一份手稿中的片断改编而成,版权也归其所有。尽管如此,这首《柔板》明显地具有阿尔比诺尼的音乐风格。 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被誉为献给每一个心碎之人的电影。男主超市购物归来,此时的家已被大火烧成一片废墟,妻子正被抬上救护车,而三个孩子却已在火灾中丧生……在长达8分钟的场景中,没有一句台词,伴随始终的就是这首哀伤凄美至极的《柔板》。 阿尔比诺尼的《柔板》已成为古典音乐入门的经典曲目,为中国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莎拉布莱曼曾演唱了填词改编的《随时随地》(Anytime Anywhere),深情款款,幽怨惆怅。 阿尔比诺尼,意大利作曲家,作品有81部歌剧、99首奏鸣曲、59部协奏曲和9首小交响曲。巴赫曾采用他的几个主题和低声部来练习通奏低音。近年来人们对他的弦乐协奏曲、大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和小号协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据信阿尔比诺尼是第一位创作双簧管协奏曲并在协奏曲中采用三乐章的作曲家。 选自DG公司1990年发行的专辑《阿尔比诺尼“柔板”;帕赫贝尔“卡农”及其他》(Albinoni:Adagio;Pachelbel:Canon;etc),俄尔甫斯室内乐团演奏(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
Eriko Sato 07:23
03 Adagio In G Minor
阿尔比诺尼 《g小调柔板》
Various Artists 06:36
04 Vivaldi: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Strings in E, Op. 8/1 RV 269 "La Primavera" - I. Allegro
对于中国听众(观众),在所有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作品中,最熟悉的并不是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而是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尤其是第一首《春》。其欢快、明亮的旋律恰如春天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愉悦、兴奋和快乐。本歌单分别选取了《四季》中的2首《春》(第1乐章)和《秋》(第1乐章),并刻意选择了两个著名的录音版本以供对照欣赏。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Antonio Vivaldi) 《E大调小提琴与弦乐协奏曲》(Op.8,No.1,RV.269)《春》("La primavera")第1乐章:快板。创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中最著名、也是演出频率最高的一首。 春临大地 众鸟欢唱 和风吹拂 溪流低语 天空很快被黑幕遮蔽 雷鸣和闪电宣示暴风雨的前奏 风雨过境 花香鸟语再度 奏起和谐乐章 …… 选自 DECCA公司2006年发行的专辑《维瓦尔第:四季》(Vivaldi:The Four Seasons)。圣马丁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演奏;小提琴:阿兰.罗夫黛(Alan Loveday);指挥: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此版被公认为维瓦尔第《四季》最佳版本,也是全球销量最大版本。其中,“春”第一乐章,被《音响世界》十周年特刊推崇为最受欢迎的10大古典音乐示范曲目、曲段。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03:12
05 Antonio Vivaldi: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Strings in F, Op.8, No.3, R.293 "L'autunno" - I. Allegro (B
如果说《春》是绿色的、生机盎然,带给我们的是春回大地、鸟儿欢歌、微风轻抚、流水潺潺,那么《秋》则是金黄的、收获的喜悦,畅饮美酒从微醺到酩酊,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步履蹒跚,沉浸在欢乐喜庆中…… 仍然是DECCA公司另一版《四季》,著名的《极致》系列。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的《F大调小提琴与弦乐协奏曲“秋”》之“快板”(Concerto for Violin and Strings in F,Op.8,No.3,R.293 "L'autunno" )。选自创作于1725年创作的《和声与创新试验》中的作品第8号第3首。 《和声与创新试验》(Ⅱ cimento dell' armonia e dell' inventione)小提琴协奏曲12首,前4首分别为E大调、g小调、F大调和f小调,这就是著名的《四季》。这4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标题音乐,维瓦尔第还为每首协奏曲之前加上了一首解释音乐的十四行诗。“秋”是这样描写的: 农人唱歌跳舞 庆祝庄稼的丰收 酒神的琼浆玉液使众人在欢愉的气氛中沉沉睡去 …… 选自DECCA公司2006年发行的专辑《极致:巴洛克选集》(Ultimate Baroque: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玛丽安娜.席尔布(Mariana Sirbu)小提琴独奏,野入志津子担任鲁特琴演奏,弗朗西斯科.巴克莱拉(Francesco Buccarella)大键琴演奏,音乐合奏团(I Musici)乐队演奏。
Mariana Sirbu 05:16
06 Luigi Boccherini: Minuet from String Quintet in E, Op.13, No.5
在大协奏曲和三重奏奏鸣曲占主要地位的巴洛克时期,甚至连弦乐四重奏音乐体裁都尚未真正成熟(说明博凯里尼的音乐风格已经具有18世纪后半期维也纳古典音乐某些特征,这就是音乐家的“超时代性”),博凯里尼的这首弦乐五重奏(一般弦乐五重奏采用2把小提琴、2把中提琴、1把大提琴的编制;博凯里尼的弦乐五重奏绝大部分采用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2把大提琴)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乐曲开头方式与众不同,小提琴短暂、直接地引领下,采用频繁的切分音节奏和起伏跳跃的旋律切入主题,顿音演奏技法产生跳跃感和伴奏中的切分节奏增强了轻松活泼的气氛;副主题平缓优美,与主部主题交替出现。博凯里尼是海顿之前第一个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的作曲家,并为之创作了近百部作品。 卢伊吉.博凯里尼(Luigi Bocherini,1743-1805)的《E大调弦乐五重奏》(Op.13)第5首:小步舞曲(Minuet from String Quinter in E ,Op.13,No.5)。 博凯里尼,意大利大提琴家、作曲家。在理想、观念和总的精神几方面都与同时代的海顿颇为相似。被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任命为“御前作曲家”。作有歌剧、交响曲30首、大提琴协奏曲4首、弦乐四重奏91首、弦乐五重奏(各种不同组合)154首、吉他四重奏多首、三重奏60首和教堂音乐等。博凯里尼的音乐,在和声上敢于创新,而其旋律内涵又极为深刻,值得后人进行仔细研究。 选自Universal Music(环球唱片公司)1988年发行的专辑《帕赫贝尔“卡农”及阿尔比诺尼巴赫博凯里尼亨德尔精选集》(Pachelbel:Canon;Albinon,Et Al)。斯图加特室内管弦乐团(Stuttgart Kammerorchester)演奏,指挥:卡尔.明兴格尔(Karl Munchinger)。
Karl Münchinger 02:51
07 Arcangelo Corelli: Concerto grosso in g, Op. 6 No. 8 - 3. Adagio - Allegro - Adagio
这真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巴洛克时代!我们在听这首乐曲时,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巴洛克标签式的华丽和恢宏,而是极富细腻情感、朴实无华的温暖和柔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萌芽其实已经在孕育之中了。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的《g小调大协奏曲》(Op.6 No.8),也称为《圣诞协奏曲》(Christmas Concerto)。共有5个乐章。本曲为第3乐章:从快板到柔板。 2把小提琴舒缓地演奏着此刻的心境——及时回家,看到了温馨的场景:柴火噼啪的壁炉融化了归家人身上的雪,而家人问候则温暖了归家人的心;桌上,美味的圣诞大餐,诱人的香味飘荡在暖气融融的客厅中,挂满圣诞礼物的圣诞树预示着即将开始的晚宴。在无比抒情柔美的旋律中,充满温馨和诗情画意,音乐在平静与等候中渐弱、结束…… 科雷利,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作为作曲家,他的重要性在于室内乐奏鸣曲和大协奏曲方面的创作,亨德尔、巴赫的独奏奏鸣曲与乐队协奏曲就是从中演化而成的。作品按编号共分6组:1.12首三重奏奏鸣曲;2.12首室内乐三重奏奏鸣曲;3.12首三重奏奏鸣曲;4.12首室内乐三重奏奏鸣曲;5.12首小提琴或小提琴与羽管键琴奏鸣曲;6.12首大协奏曲。 选自Archiv Produktion(DG子公司)1991年发行的专辑《圣诞协奏曲》(Christmas Concerto)。指挥: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ock),英国协奏团演奏。
Trevor Pinnock 03:21
08 Arcangelo Corelli: 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6, No.8 "fatto per la notte di Natale" - 3. Adagio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 《g小调大协奏曲“圣诞协奏曲”》(Op.6 No.8)第3乐章 小提琴:皮娜.卡梅丽;乐队: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室内管弦乐团) 选自迪卡唱片2006年发行的专辑《巴洛克精选》
pina carmirelli 03:03
09 Domenico Scarlatti: Sonata in E, K.380 - Andante commodo
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的《E大调奏鸣曲》“行板”(Sonata in E,Andant commodo,k.380,L.23)。 朱塞佩.多米尼科.斯卡拉蒂,意大利作曲家、羽管键琴演奏家。A.斯卡拉蒂之子。在键盘乐器演奏领域的作为相对于其父对歌剧的贡献,他使键盘乐器演奏风格从此进入新的自由天地。他引入了许多新的技法(快速重复、双手交叉、双音经过句等)。他在西班牙期间创作的550首单乐章奏鸣曲既是练习曲又预示奏鸣曲形式而具有革新意义的作品。 选自DG1992年发行的专辑《斯卡拉蒂奏鸣曲》(Scarlatti:Sonaten)。钢琴演奏:伊沃.波格里奇(Ivo Pogorelich)。
Ivo Pogorelich 04:59
10 D. Scarlatti: Sonata In G major, K.455
D.斯卡拉蒂 《G大调奏鸣曲》 王羽佳演奏版本
王羽佳 02:20
11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B minor, Op. 7, MS 48: III. Rondo a la clochette,La campanella
尼科洛.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1782-1840)的《b小调第2小提琴协奏曲》(Op.7,MS 48)第3乐章:回旋曲,“钟”,也称为“模仿钟声的回旋曲”(Rondo a la clochette)。创作于1826年,是帕格尼尼的代表作之一。 帕格尼尼,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大师。除自己创作和仅供本人演奏使用的技法艰深高难的小提琴作品外,他还是一位精湛吉他演奏家,曾醉心于吉他演奏,因而创作了6首有吉他声部的弦乐四重奏和其他使用吉他的作品。1833年在巴黎曾委托柏辽兹为他创作一首中提琴协奏曲,这就是著名的《哈罗德在意大利》(Harold en Italie),原因是帕格尼尼得到了一把珍贵的中提琴,而他希望用它来演奏。1840年帕格尼尼去世后,身后留下大笔财产,其中就包括斯特拉迪瓦里、瓜尔内里和阿马蒂等名师制作的小提琴,并拥有斯特拉迪瓦里制造的中提琴和低音提琴。 本曲以轻快“飞跃断奏”开始,以“近马奏法”展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高难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帕格尼尼在小提琴界有如神一般的地位,他简直就是为拉琴而生,他有着一双修长得不可思议的手,在手掌弯曲状态下,他的食指和小指指尖能够相距20公分以上。一般的演奏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一、三指在两根琴弦上拉出八度音,而帕格尼尼用四根手指在四根弦上就能拉出四个八度。 选自Naxos公司(拿索斯唱片,西曼国际唱片(HNH)旗下品牌)1993年发行的专辑《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1号和2号》(Paganini:Violin Concertos Nos. 1And2)。小提琴独奏:伊利亚.凯勒(Llya Kaler,俄罗斯)。
Ilya Kaler 08:22
12 Niccolò Paganini: Cantabile for Violin and Guitar in D Major
尼科洛.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的《D大调如歌的柔板》(Op.17,M.S.109),也称作《柔美如歌》、《D大调如歌的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 帕格尼尼的主要作品包括:6首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乐队《女巫之舞》、《神佑国王》变奏曲、音乐会快板《无穷动》、歌剧《坦克雷迪》中《如此激动》主题变奏曲;大提琴与乐队《罗西尼主题变奏曲》和多部室内乐作品;最著名的当属他的小提琴独奏曲《24首随想曲》。 《24首随想曲》的许多技巧简直不可思议,如双泛音、颤音、左手拨弦、连续跳弓等超高难度技巧。据说当年小提琴界,除帕格尼尼本人,无人能够完整演奏这部《24首随想曲》。当时的音乐杂志发表评论说:“如果你没听过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就等于根本不认识小提琴!”后世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受到《24首随想曲》的重要影响,如柏辽兹、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罗西尼、梅耶贝尔、肖邦等。如勃拉姆斯以第14首的主题创作了《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则以之写成了《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李斯特则将第6首改编为《帕格尼尼练习曲》。200多年来,《24首随想曲》已被公认为是小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不仅因为其中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还因为作品中的丰富音乐内容,非常考验演奏者对音乐的悟性。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人可以完整地演奏和录制这部作品。(李慧,《走进音乐的世界——中西方音乐鉴赏入门》,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版) 选自MDG(Musikproducktion Dabringhaus Und Grimm,达布林豪斯与格林音乐制作公司,德国)2003年发行的专辑《帕格尼尼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Paganini:Sonatas for Violin and Guitar)。
Sonja Prunnbauer 03:50
13 Mauro Giuliani: Guitar Concerto No.1 in A, Op.30 (Arr. Garigi) - III. Alla polacca
朱利亚尼出生于1781年。按照西方音乐史的习惯划分,巴洛克时期是从1600年第一部歌剧《犹丽狄茜》开始,到1750年巴赫逝世为止,共150年。如果依据以上标准,朱利亚尼显然不属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但是,DECCA2006年的《极致》系列推出的《极致:巴洛克选集》(5CD),不仅在极为有限的9位作曲家(按CD顺序和目录:维瓦尔第、帕赫贝尔、阿尔比诺尼、巴赫、博凯里尼、霍夫斯泰特、亨德尔、朱利亚尼、帕格尼尼)共28部作品中收录了朱利亚尼,而且还一鼓作气收录了他的3首乐曲(《A大调吉他协奏曲》(Op.30)1、2、3乐章)。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帕格尼尼上(1782年出生)。因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DECCA认为上述两人均可以划归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行列?但是问题来了,海顿(1732-1809)实际上比起朱利亚尼和帕格尼尼“更有资格”被纳入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行列,但海顿却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代表作曲家之一”,而不属于巴洛克,为什么会这样?恐怕年代界限仅仅是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作曲家自身的风格和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力吧。 莫罗.朱利亚尼(Mauro Giuliani,1781-1828)的《A调大第1号吉他协奏曲》(Guitar Concerto No.1 in A major)(Op.30)第3乐章。 朱利亚尼,意大利吉他演奏名家、大提琴家。1806-1819年在维也纳时期结识了贝多芬,并在贝多芬第7进行曲1813年首演时在乐队大提琴声部参加了演出。作有200多首吉他曲。 选自DECCA公司2006年发行的专辑《极致:巴洛克选集》。爱尔瓦多.费尔南德斯(Eduardo Fernandez)吉他演奏;英国室内乐团乐(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队演奏,指挥:乔治.马尔科姆(George Malcom)。
Eduardo Fernandez 07:16
14 Pachelbel: Canon
二、德国部分 收录帕赫贝尔、泰勒曼、霍夫斯泰特、蒙恩(奥地利)4位作曲家5首乐曲。 巴赫、亨德尔的作品已在之前的【古典音乐入门系列】《巴赫入门》《巴赫密码》《亨德尔入门》3张歌单中推荐,故在本歌单《极简巴洛克》中不再重复介绍。 好像一说起《D大调卡农》就必须提到电影《我的野蛮女友》,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恰恰是这部韩国电影让这首乐曲深入人心,这一点甚至连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的专业解说都不否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电影在普及古典音乐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电影认识、喜爱古典音乐并不会让我们感到尴尬,那些与经典的场景画面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旋律会带来令人无法忘怀的音画通感。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的《D大调卡农》。原作为:3把小提琴与通奏低音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目前通常以“卡农”和“吉格”分别演奏和录制。下一曲目将推荐他的《D大调吉格》。 帕赫贝尔,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他的作品对巴赫产生过影响。主要作品有:《阿波利尼斯六音列》、6组羽管键琴变奏曲、78首众赞歌前奏曲、f小调羽管键琴变奏曲《塞巴尔迪纳咏叹调》、羽管键琴《恰空与13个变奏》等。他创作的宗教音乐长期被人忽视,现在重新获得高度评价,尤其是他的几首宗教协奏曲和13首《圣母颂歌》。 选自RCA(美国广播唱片公司)1990年发行的专辑《帕赫贝尔“卡农”,阿尔比诺尼“柔板”和其他巴洛克精品》(Pachelbel Canon,Albinoni Adagio & Other Baroque Melodies)。法国百雅室内乐团(Paillard Chamber Orchestra)演奏,指挥:拜耶尔(Jean-Francois Paillard)。
Jean-François Paillard 06:06
15 Johann Pachelbel: Kanon und Gigue D-dur (arr. Max Seiffert) - Gigue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的《D大调吉格舞曲》(Kanon und Gigue D-dur (arr.Max Seiffert)-Gigue)。接上一曲,即《D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的“吉格”。虽然原作中“卡农”与“吉格”是一首乐曲,但今天通常会分别演奏和录音,而“吉格”的知名度远不及“卡农”。 选自DG2008年发行的专辑《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的完整录音(卡拉扬作品1967-1969)》(Complete Recordings on Deutsche Grammophon(Vol.4.6 1967-1969))。这套专辑是环球唱片为纪念赫伯特.冯.卡拉扬诞生100周年而制作推出的,共240张CD,总时长达252小时。本曲为其中卡拉扬1967-1969年的作品。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Herbert von Karajan 02:03
16 Georg Philipp Telemann: Violin Concerto No.4 in E - 1. Affettuoso
乔治.菲利普.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的《5首小提琴协奏曲》之第4首:《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1乐章(富于情感地演奏)(Violin Concerto No.4 in E-1,Affettuoso)。 泰勒曼,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是整个巴洛克时代极为多产的作曲家,对位写作技术尤为娴熟流畅,但其音乐外表魅力多于深层次表现。然而其中最出色的作品则令人赞赏。他的作品浩繁如烟,包括600首意大利风格的序曲、44首受难曲、12首全套礼拜音乐以及40部歌剧和众多清唱剧、康塔塔、管弦乐和室内乐。 选自DECCA2006年发行的专辑《巴洛克精品》(Essential Baroque)。圣马丁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小提琴演奏:伊奥娜.布朗(Iona Brown)。
Denis Vigay 03:50
17 Roman Hoffstetter: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3, No.5 (formerly attrib. J. Haydn) - Andante cantabile
罗曼.霍夫斯泰特(Roman Hoffstetter)《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2乐章:小夜曲(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Op.3,No.5(formerly attrib ,J.Haydn)-Andante cantabile) 曾一直被冠以《海顿小夜曲》,现已被证明是德国作曲家罗曼.霍夫斯泰特所作。他曾经说过:“海顿笔下流淌的每个音符都那么美妙,它们深深印在我脑海里,以至于我不能控制自己去偶尔模仿他。”霍夫斯泰特作有6部弦乐四重奏,这首著名的“小夜曲”就是出自他的《F大调第5号弦乐四重奏》。 选自DECCA2006年发行的专辑《极致:巴洛克选集》(Ultimate Baroque :The Essentials Masterpieces)。斯图加特室内乐团(Stuttgart Kammerorchester)演奏,指挥:卡尔.明兴格尔(Karl Munchinger)。
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 03:58
18 Monn - Cello Concerto in G minor- I. Allegro
格奥尔格.蒙恩(Georg Monn,1717-1750)的《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蒙恩,奥地利管风琴家、作曲家。作有21首进行曲,7首羽管键琴协奏曲及室内乐等。他的大提琴协奏曲于1911-1912年由勋伯格(Schoenberg)改编。 选自EMI Classics2012年发行的专辑《杜普蕾EMI全录音》(Jacqueline du Pre:The Complete EMI Recordings)。 特别介绍: 雅克琳娜.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1945年生于牛津;1987年卒于伦敦)。英国大提琴演奏家。曾获萨吉亚奖、女王奖。7岁即公开演奏。1961年在威格莫尔音乐厅首次举办独奏音乐会。1962年首次在皇家音乐节大厅演奏,曲目为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从此与该曲结下不解之缘。1965年首次在纽约演出演奏的也是这首乐曲(指挥多劳蒂),并分别与巴尔比罗利及她的丈夫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他们于1967年结婚)分别录制了此曲。1968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与巴伦博伊姆和P.祖克曼(P.Zukerman)合作演出室内乐三重奏。1973年因病中止演奏生涯。1976年受封不列颠帝国四极勋位。(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Fourth Edition)p.333)
Jacqueline du Pré 07:37
19 Te Deum
三、法国部分 收录吕利、夏庞蒂埃、拉莫、普赛尔4位作曲家的4首乐曲 让-巴蒂斯塔.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的《感恩赞》(Te Deum)。出自于1684年出版于巴黎的作品集《为皇家礼拜堂而作的6首经文歌》。 吕利,出生于意大利的作曲家(1661年加入法国籍)。14岁赴法国,在路易十四表兄的府邸中干杂活,后被人发现其舞蹈和哑剧天才。1653年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宫中当差,为宫中芭蕾舞演出创作器乐曲。1656年成立并负责“御前小提琴乐队”——由21名演奏者组成(“国王提琴24把”由此衍生而来)。1653-1661年为“御前器乐作曲家”。1661-1662年为“御前音乐监督与室内乐作曲家”,1662年起为“皇室音乐总监”。1664年起与莫里哀(Moliere)合作创作一系列喜剧-芭蕾舞剧,成为法国歌剧的前驱,其中最后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为《贵人迷》,吕利在其中饰穆夫蒂一角。兼收并蓄意大利和法兰西风格和趣味,自1673年起转向创作歌剧。他发展了正规的“法国序曲”,以有伴奏的宣叙调取代意大利的清宣叙调,特别强调采用适合于法语的朗诵风格。使法国歌剧成为一门普及的艺术。吕利在庆祝路易十四大病康复而演出的的《感恩赞》(即本曲)时,用以击地进行指挥的长杖误伤脚背,引起溃疡,化脓而死。这段故事,推荐去看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由盖拉德.考比奥(《绝代妖姬》的导演)导演的电影《王者之舞》。 本曲《感恩赞》是吕利最著名的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吕利作为法国大经文歌的基本形式的奠基者之一,在这部《感恩赞》中使用了5位独唱歌手、2支合唱队和管弦乐队,这是当时大经文歌的最庞大演出阵容。乐器开始于一首恢宏壮丽的交响曲,由五声部的弦乐组、小号、定音鼓和通奏低音组成的乐队在当时看来已经是“任何想象得到的配器都出场了”。第一句唱词“我们赞美上帝”(Te Deum Laudamus)由男高音演唱,运用装饰性花腔和充满色彩的伴音技巧。此后的诗文由2个合唱队或以对答或以交替的方式演唱,一些段落的宣叙调被处理成二重唱的形式。吕利的大经文歌在和声方面以气势恢宏而著名,在这首《感恩赞》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选自DG2000年发行的专辑《王者之舞(电影原音)》(Le Roi Danse(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Soundtrack 02:16
20 Te Deum (Prélude)
马克-安东尼.夏庞蒂埃(Marc-Antoine.Charpentier,1643-1704)的《感恩赞序曲》(Te Deum(Prrlude))。 夏庞蒂埃,法国作曲家,曾担任耶稣会学院乐长,后进入法国宫廷,担任皇家礼拜堂乐长,长期生活在吕利的阴影下,在法国宫廷音乐的法国风格与意大利风格之争中,被认为是没有品味的意大利派而饱受攻击,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主要作品有:歌剧《美狄亚》、喜剧《幻想症》、《阿克特翁》,宗教音乐《田园曲》,以及圣诞神剧、颂歌、弥撒、圣母晚祷、经文歌等。风格上继承了卡里西米,有着较强的情绪感染力,音乐紧扣文字起伏,而又多了一些法国特有的含蓄悲伤和清新的温暖。属法国和意大利音乐风格结合的重要人物。 选自Virgin Classics公司2008年发行的专辑《宗教音乐百分百》(100 Airs de Musique Sacree)。
Various Artists 01:34
21 Marc-Antoine Charpentier: Te Deum, H. 146 (Live) - Prélude
马克-安东尼.夏庞蒂埃 《感恩赞序曲》 威廉.克里斯蒂指挥法国繁盛艺术古乐团演奏版本 选自Virgin Classica2008年发行的专辑《巴洛克精选》。虾米评分9.6
William Christie 01:37
22 Jean-Philippe Rameau: Les Boréades, Act 4 - Entrée de Polymnie
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的《北方人》(《阿巴里斯人》)第4幕:Polymnie(希腊神话中的九位缪斯女神之一,掌管颂歌和哑剧,传说是长笛的发明者)的出场(Les Musiciens du Louvre Marc Minkowski:Act 4-Entree de polymnie)。 拉莫,法国作曲家、羽管键琴演奏家、管风琴演奏家。他的重要著作《和声学》(Traite de L'harmonie)于1722年在巴黎出版。其中详尽论述了当时新兴的和弦转位学说及和弦进行原理。1726-1752年间又写出了其他一些和声教本。在巴黎教授羽管键琴和管风琴伴奏法并撰写相关论文。创作了歌剧芭蕾20多部,这些作品虽然由于色彩斑斓的配器、大胆的和声和宣叙调的应用而引起争议,却奠定了拉莫在法国歌剧界作为吕利的后继者地位。1745年受命担任法国王室室内乐作曲家。主要作品包括多部歌剧和歌剧芭蕾、康塔塔和宗教作品、室内乐和羽管键琴曲。 选自Archiv Produktion(DG子公司)2005年发行的专辑《拉莫的幻想交响曲》(Rameau:Une Symphonie imaginaire)。
Marc Minkowski 06:05
23 F. Couperin: Troisieme Concert in A - 7. Chaconne legere
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的《A大调四重奏:轻盈的恰空》(Troisieme Concert in A-7,Chacone Legere)。选自他的室内乐作品《御用音乐会曲4首》(Quatre Concerts Royaux)(1722)。 库普兰,法国作曲家、羽管键琴家、管风琴家。库普兰家族中最优秀的一员。因其管风琴演奏的杰出才能,又被称为“大库普兰”。库普兰受科雷利(Corelli)影响甚深,把意大利的三重奏奏鸣曲形式引入法国。1716年出版了名著《羽管键琴演奏法》(L' Art toucher le clavecin),其中有弹奏他所作的羽管键琴曲时的应用指法、触键方法和装饰音弹法等。此书对巴赫影响甚深。共出版四卷羽管键琴曲,所收230余首乐曲证明他为至高无上的键盘乐器大师。大多数乐曲有美丽如画的、描绘性的标题,听上去犹如小型音诗。这也许是理解理查德.施特劳斯何以特别喜欢库普兰的作品,并为他的若干小曲配器线索。作品包括多部室内乐、羽管键琴曲和管风琴曲。 库普兰被誉为法国键盘音乐之父。他的羽管键琴曲以华贵典雅著称,体现出法国18世纪初精巧纤细的洛可可式风格。经常被赞誉为“高贵的”、“温柔的”、“有教养的”、“诗一般的”、“华丽的”。后来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都给予他像圣人一般的赞誉,称他具有“法国音乐气质的最纯粹和最典型的表现”。 选自Universal Music(环球唱片)2015年发行的专辑《库普兰皇家音乐会》(Couperin,F:Concerts Royaux)。
Trio Sonnerie 02:56
24 conc. n. 1 G-dur allemande (legerement)
佛朗索瓦.库普兰 《皇宫合奏曲》
François Couperin 01:43
25 Henry Purcell: Abdelazer - Rondeau
四、英国部分 收录普赛尔的1首乐曲。 亨利.普赛尔(Henry.Purcell,1659-1695)的《阿布德拉萨—回旋曲》(Abdelazer - Rondeau)。 普赛尔,英国作曲家、管风琴家。位居最伟大的英国作曲家行列,这在他生前就已得到承认,但这种评价直到他逝世200周年方为后人所认可。普赛尔具有辉煌的创造力,他对戏剧性有敏锐的感觉,再加上“平易近人的格调”使他的音乐清新而直接感人至深。他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是英国第一部伟大的歌剧,该剧除揭示出稀有的情感深度外,还在歌词与语言节奏的精妙配合方面建立了新的标准 。然而真正能体现他的天才的还是他的器乐作品。 选自DECCA2006年发行的专辑《巴洛克精选》(Essential Baroque)。圣马丁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演奏,指挥:内维尔.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