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人收藏
共21首歌曲
题外的话
《亨德尔入门》是继《巴赫入门》“古典音乐入门系列”的第二张歌单。什么是“入门”?按现代汉语解释:1.初级读物;2.初步学会。这个系列要做的是初步了解、认识古典音乐的作曲家和代表性作品,是给开始接触并希望进一步了解古典音乐的普通音乐爱好者提供的“初级”曲目,可能并不适合资深发烧友。
编辑歌单,并不简单。虾米里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歌单和众多歌单达人,他们的歌单作品是“歌单入门”最好的范例和教材。说编辑歌单不简单,是因为选曲是个“技术活儿”,作曲家的作品和虾米里收录的音频资源是客观的,但许多作曲家创作的作品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各个时期又有不同的乐团、不同的指挥家与主奏演奏家和歌唱家合作,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也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录音版本。如何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和个性偏好。“入门”性质的歌单所选择的应该是既有一定的通俗性和普及程度,又能代表作曲家在某一类型体裁创作特点和历史地位的作品。有观点认为,像《越听越聪明》、《胎教音乐》等就等同于浅薄和粗陋,好像不怎么“高大上”,这种理解无疑是有失偏颇的,专辑的标题浅显,并不等于内容和内涵的低级和简陋。陆游在《跋兰亭序》中讲“观兰亭当如禅宗堪辩,入门便了”,有谁会说《兰亭序》浅薄和粗陋?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k265)低级、幼稚吗?
其次,一张好的歌单在全部曲目的编排顺序上是应该有“设计”和“思考”的。也就是说不能杂乱无章、一股脑照单全收,“入门”类歌单更应该将最熟悉、最普及的曲目排在之前,不同体裁的作品也要基本按大类排序。
再其次,是一张歌单的容量。虾米虽没做更多限制(10首以上),但“入门”类歌单收录曲目还是不宜过多。比如,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主题和结尾加上30个变奏,全部听一遍要一个多小时,想进一步加深了解和欣赏可以去虾米里找相应的专辑,全部都拿进来,似乎意义不大。歌单的作用就是介绍这个曲目,选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乐章或较为精彩的段落。个人理解,歌单的容量应以一张标准CD为准,即74分钟左右。
最后,是版本,前面说过,越是大师级的作曲家,其作品被演出、录制的频率也越高,相应的版本和专辑也就越多。虾米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众多音乐爱好者喜欢虾米的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非音乐发烧友、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不太注意专辑的版本,对世界上各大唱片公司也了解不多,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介绍。最好的办法是推介同一曲目的不同版本,去感受不同的指挥家的风格和对音乐的处理以及不同的乐队编制、不同乐器主奏、不同歌唱家的演唱所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表现,以加深对该曲目的感性认识。例如,虾米里就有专门收集《D大调卡农》的歌单,可以一次性欣赏到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卡农。同时尽可能地介绍一些有关乐队、指挥和演唱、主奏方面的情况。虾米里有些歌单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值得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年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哈雷,1759年逝世于英国伦敦。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与巴赫同年出生,又是同乡(巴赫的家乡是萨克森的艾森纳赫)。在整个巴洛克时期,在音乐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无疑就是巴赫和亨德尔,他们两人的横空出世,真正掀开了巴洛克音乐的崭新篇章。
巴洛克音乐对于音乐史的贡献,一个在于歌剧,一个在于器乐。如果说从第一部歌剧《犹丽迪茜》诞生,经过前巴洛克时期蒙特威尔第的努力,最终在亨德尔手中完成,那么器乐就是最终在巴赫手中得以和声乐并驾齐驱。罗曼.罗兰曾经说:“巴赫和亨德尔是两座高山,他们主宰,也终结了一个时代。”(罗曼.罗兰《罗曼.罗兰音乐散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
从音乐的角度而言,巴赫是属于宗教的,亨德尔是属于世俗的。现在,我们听亨德尔的一些音乐,尤其是他的《弥赛亚》,特别是其中的《哈利路亚》,总能听到宗教的声音,看到那来自天国的神圣而浩洁的天光。也许,那只是我们心中宗教的感觉,和18世纪完全无关。(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2版)。
亨德尔的音乐是开放的意大利式的、外向型的,它面对的是世界,因此它的旋律总是跌宕起伏,是大海波涛中的船帆一闪一闪,挂满风暴带来的清冽水珠。他的音乐大多是歌剧和清唱剧,他淋漓尽致地发挥人声,相信人在音乐中的力量。他的音乐是为宫廷、为剧院、为上流社会的,格局恢宏华丽,像他自己曾经谱写过的节日里绚丽的焰火。
和巴赫一样,亨德尔的作品浩繁,令人叹为观止。不要说他著名的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皇家焰火》和众多的奏鸣曲、协奏曲和大协奏曲了,仅歌剧就近50部,清唱剧24部之多。有观点认为,亨德尔的清唱剧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是歌剧,器乐曲仅居第三。在他的清唱剧中,最值得称道的无疑是《弥赛亚》。其中,最重要的、最值得一听的就是第二乐章的《哈利路亚》大合唱。“哈利路亚”(Hallelujah),是希伯莱文礼拜仪式中的用语,是“要赞美主”的意思。这句专门用语,在希伯莱文《圣经》中曾多次出现,早期基督教徒在教堂唱赞美诗时也经常使用。在亨德尔的音乐里,最初在纯正的管风琴伴奏下渐渐响起的一声高过一声的“哈利路亚”,那种虔诚和神圣的歌声像是从天国没有一丝污染的清水里洗涤过一样,那样清澈透明,又像是越飞越高的鸽群,洁白的羽毛辉映着天光浩荡,它确实是一首“天国的国歌”。据说,自从1742年在伦敦上演,当时在场的乔治二世听到后大为感动而突然起立,以后每逢唱到“哈利路亚”时,在场的所有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起立,形成了至今不变的惯例。海顿晚年在伦敦听到这部《弥赛亚》,听到这首《哈利路亚》时,禁不住一下子老泪纵横,由衷地赞叹道:“多么伟大神圣的音乐!”他由此发誓,“我的一生一定要写一部这样的音乐。”之后,海顿在临终前完成了他的不朽之作《创世纪》。
1957年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的亨德尔音乐节,曾经由一支500人组成的庞大乐队和一万人组成的更庞大的合唱团,演出了这首《哈利路亚》。那恢宏盛大的场面,想想也让人感动。《哈利路亚》在古典音乐里已成为了一种神圣的经典。
也许,《弥赛亚》里所弥漫的那种历经磨难而坚持的心灵的善良和信仰的坚定,一直是亨德尔自己心里最看重的东西。《弥赛亚》在伦敦首演后,他对一位贵族音乐爱好者说:“阁下,如果说我的《弥赛亚》给人带来了欢乐,那是我的遗憾,我的目的是要使他们善良。”
1759年,亨德尔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以74岁高龄、双目失明,支撑着罹患中风的病躯,不顾劝阻,仍然坚持亲自上场为《弥赛亚》弹奏了管风琴。他一辈子出场演出的最后一部剧,不是别的,正是这部《弥赛亚》。8天后,亨德尔与世长辞,《弥赛亚》为他送行,《弥赛亚》是陪伴他走尽人生最后一段路的音乐。即使过去了那么漫长的岁月,我们现在来听《弥赛亚》,依然能够听得出交织在那澎湃旋律中属于亨德尔的性格和信仰,我们依然会为那些高尚神圣的旋律而感动。
与巴赫那些无以伦比的器乐曲相比,亨德尔的歌剧和清唱剧对于他自己和音乐史来说,都比他所写的器乐曲更为重要一些。而在歌剧和清唱剧之间比较,歌剧仅仅是他初入英国的敲门砖(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其价值远不如他后期所创作的清唱剧。清唱剧和当时流行于英国的歌剧不同,和传统的意大利歌剧就更不一样,它吸收了前者的宣叙调、咏叹调等音乐技巧,又借鉴了英国特有的假面舞剧、合唱赞美歌,以及古希腊戏剧和宗教音乐等元素,更加注重舞台实际效果,特别是把歌剧以前用意大利语演唱改变为用英语来演唱,这无疑受到了英国人的欢迎。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亨德尔对清唱剧的革新性贡献,是合唱的运用。亨德尔在清唱剧里创造的合唱有着宏大叙事的力度和气势磅礴的场面,他在原来歌剧出现咏叹调的地方采用了合唱形式,近似古希腊悲剧中那种合唱的力量,赋予了音乐新的思想内涵。亨德尔在清唱剧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既是属于音乐技术层面的,也是属于思想维度方面的。亨德尔正是以清唱剧这样的新体裁的创造,奠定了自己在西方音乐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必须承认,亨德尔与其他音乐家尤其是后来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家相比,在国内的知名度和普及程度是偏低的。这与巴洛克音乐在国内受到的重视程度一向不高不无关系。即使同是巴洛克时期的维瓦尔第和巴赫,也未必得到过较高的关注。除了《四季》这类被广告甚至天气预报用滥了作品外,其他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并不被经常演出。这一点,只要去查国内各大城市音乐会的节目单就再清楚不过了。
可喜的是,这种现象正在改变。
感谢虾米10年来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
谨以此表达对虾米10周年的诚挚敬意
附录:亨德尔作品目录简介
(德文:Handel-Werk-Verzeichnis,简称HWV),德国哈雷.维腾贝格大学音乐教授巴塞特(Bernd Baselt,1934-1993)于1978-1986年期间为亨德尔音乐作品所编的目录集,共分3册。HWV1-612,并不代表亨德尔一生创作的全部作品。A是亨德尔改编其他作曲家的作品。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Solomon HWV 67, Act 3 - The Arrival of the Queen of Sheba
这首乐曲是不是太熟悉了?如果您经常收听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音乐虫聊天室”,就会发现正是节目的开始时的片头曲!用这首乐曲作为《亨德尔入门》的第一首,就是希望快速地带领您进入亨德尔的音乐世界。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王出场与“007”见面时用的也正是这首《示巴女王驾临》。电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也用这首乐曲做配乐。喜欢双簧管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在整个弦乐队的烘托下,两支双簧管明亮的主奏和问答式的呼应,表现出这位异国君主巴示女王出场时的雍容华贵和气度非凡的盛大场面。 亨德尔的清唱剧《所罗门》第三幕:《示巴女王驾临》(The Arrival of The Queen of Sheba)(HWV67),创作于1748-1749年,是亨德尔63岁时的作品。亨德尔晚年一直孜孜不倦地创作他心爱的也是他最得心应手的清唱剧,即使1751年彻底双目失明,他依然对自己的清唱剧一往情深,人们常常会看到他坐在剧院的角落里,即使什么也看不见,却仍听着他自己谱写的那些动人的旋律而止不住老泪纵横…… 本曲选自DECCA(迪卡唱片)2006年发行的专辑《极致:巴洛克选集》(Ultimate Baroque: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斯图加特室内管弦乐团(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演奏,指挥卡尔.明兴格尔(Karl Munchinger,1915-1990,德国)。 |
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 | 03:14 |
02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Messiah, HWV 56, Pt. 2 - "Hallelujah"
太熟悉了吧?《哈利路亚》,吴宇森导演的电影《变脸》中饰演坏蛋的尼古拉斯.凯奇一出场就是一身牧师装扮,洛杉矶艺术中心正在排演这首《哈利路亚》大合唱,众多修女打扮的合唱队员纵情高唱,而尼古拉斯.凯奇竟跑到前面去装神弄鬼地指挥…… 亨德尔的最伟大的清唱剧《弥赛亚》(Messiah)(HWV56)中的《哈利路亚大合唱》,创作于1741年8月22日下午,全部作品完成仅用了24天。1742年4月13日在爱尔兰都柏林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弥赛亚》全曲共分三部分,《哈利路亚大合唱》出现在第二部分的终章(46),将剧情推向高潮。首演时配置了18人唱诗班,使用了33件乐器;莫扎特于1789年曾将本曲重新配器,同年的伦敦演出有275位人声和248件乐器的记录;1859年伦敦举行亨德尔逝世100周年纪念会时,合唱团人数高达2765人,乐器406件;到了1957美国波士顿亨德尔音乐节,更创下一万人合唱团和500件乐器伴奏的极限记录。 本曲选自Philips Classics(菲利普古典音乐唱片)1992年发行的专辑《亨德尔:《弥赛亚》首演250周年纪念演出》,圣马丁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演奏,内维尔.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指挥。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 03:42 |
03 |
"Ombra mai fu"
多么优美、哀怨而熟悉的旋律,舒缓而悠长,如泣如诉、娓娓道来……。28年前国内有一部文艺片叫《永失我爱》,是根据王朔的短篇小说《空中小姐》和《永失我爱》改编,郭涛饰演的男主苏凯罹患重症肌无力,最后死在女友林格格(徐帆饰)闺蜜杨艳(剧雪饰)的怀抱里,在生命的尽头,他已完全不能控制全身,只有眼中流出的那两滴清泪……影片中多次重复的就是这首《绿叶青葱》(Ombra mar fu,也译作《绿叶成荫》)。出自G.F.亨德尔的三幕歌剧《赛尔斯》(Serse)的第一幕。创作于1738年。原作标记为“广板”(Largo)。 《赛尔斯》是亨德尔为国王剧院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1738年4月15日首演,根据作曲家波农奇尼的剧本修订,采用了波农奇尼的谱曲,但没有直接引述任何音乐。故事发生在公元470年左右,波斯国王赛尔斯一世攻打希腊,赛尔斯来到一颗梧桐树下休息,偶然听到了洛米尔达的歌声堕入情网无法自拔。 本曲的演唱从宣叙调过渡到咏叹调,叙述性、抒情性地歌唱,表现出主人公对美好时光的赞叹与留恋。 本曲选自DECCA公司2010年发行的专辑《叹息》(Sospiri),由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次女高音塞西莉亚.芭托莉(Cecilia Bartoli,意大利)演唱。国内知名歌唱家崔光岩、廖昌永都演唱过这首歌,喜欢的朋友可以对比欣赏。 |
Cecilia Bartoli | 03:28 |
04 |
Lascia Ch'io Pianga
“阿米达,你可知道? 你用强暴的力量, 永远地夺去了我生命的快乐, 如今,我永世痛苦, 生活在那种地狱般的折磨中, 苍天! 啊,怜悯我,请让我痛哭吧! 让我痛哭吧! ……” 这哀怨悲情、如泣如诉的歌声,述说着人世间的不公与心中的不平,既是《里纳尔多》剧中主人公的的倾述,也是法瑞内利对自身遭遇的控诉。电影《绝代妖姬》中这首著名的唱段催人泪下,同时也以精妙绝伦的天籁之音令人震撼与惊艳。电影《无双》中,李问自述一个极富天才的穷画家的悲惨境遇时,配合画面响起的就是这首《让我痛哭吧》。多年前央视播出的韩剧《爱在何方》也采用了这首歌。 出自G.F.亨德尔的歌剧《里纳尔多》(Rinaldo,HWV7),创作于1711年,首演于伦敦,现存1711和1731两个版本。改编自意大利诗人托尔夸托.塔索(Torquato Tasso)的长篇史诗《耶路撒冷的自由》(La Gerusalemme liberata),故事讲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十字军指挥官率大军兵临耶路撒冷城下,将国王阿尔冈特困于城中,阿尔冈遂向妖女阿尔米达求助,阿尔米达囚禁了里纳尔多的恋人阿尔米莱娜,里纳尔多痛失爱人,唱出了这段天籁绝响。 此曲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两部分构成,用轻柔优美的人声倾述无尽的哀思与眷恋。 选自Auvidis Travelling公司(奥维迪唱片公司)1995年发行的专辑电影原声版《绝代妖姬》(Farinelli,il Castrato)。强烈推荐去看这部电影,或这段演唱的视频。 |
Soundtrack | 04:03 |
05 |
Lascia ch'io pianga
因为太好听、太感人!所以再推荐莎拉.布莱曼(Sarch Brightman)演唱的版本。 实际上,虾米里收录的这首《Lascia ch'io piango》竟有多达近40几个不同版本。有一张歌单就是专门收集这首歌的,有知名歌唱家的、凯尔特人的、天籁童声的,还有韩国和日本歌手演唱的。推荐韩国歌剧男声林亨柱的版本。 由意大利、比利时和法国合拍的电影《绝代妖姬》是讲述阉人歌手法瑞内利的故事,影片中的这首《让我痛哭吧》实际上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几个不同声部的男声、女声和童声混录合成的,再现了三百多年前那位声名卓著的意大利阉人歌唱家法瑞内利的天籁之音。 本曲选自Angel(EMI公司所使用的商标)2006年发行的专辑《古典:最美的莎拉布莱曼》(Classics :The Best of Sarch Brigtman)。莎拉.布莱曼作为古典跨界女高音歌唱家和音乐剧表演家在全世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也为中国观众所熟悉和喜爱。 |
Sarah Brightman | 03:31 |
06 |
"Lascia la spina cogli la rosa"
再推荐由意大利著名次女高音歌唱家塞西莉亚.芭托莉(Cecili Bartoli)演唱的《让我痛哭吧》。 电影《绝代妖姬》讲述了3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阉伶歌手法瑞内利令人唏嘘感叹的一生。阉伶歌手最早出现在16世纪欧洲,当时由于女性无法参加唱诗班,也不允许登台演唱,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首先引入了阉人歌手,选择在进入青春期前声音明亮清澈的男童,对其通过残忍的阉割术,使其体内性激素发生变化,既保持了女高音优美高绝的声线,又有女性歌唱家所无法拥有的肺活量,加之独特的歌唱技巧,在17-18世纪盛极一时,发展出各种歌唱技巧,在声乐史上被成为“美声歌唱的黄金时期”,直到1870年意大利宣布其为不合法,阉伶歌手才退出历史舞台。改由假声男高音(falsetto)替代。假声男高音是男声演唱音域里最高的一种男高音,其音域甚至与女高音和女低音重叠。在巴洛克声乐作品中,原来由阉人歌手演唱的角色逐渐被假声男高音取代。演唱假声男高音必须拥有先天的嗓音条件,必须放弃真实的男性嗓音,具备良好的力量和穿透性,以营造出一种男性力量高亢和女性柔美灵活音色相结合的人声。 本曲选自DECCA公司2010年发行的专辑《叹息》(Sospiri)。 |
Cecilia Bartoli | 05:55 |
07 |
亨德尔: 帕萨卡利亚
前面说过,亨德尔的音乐成就第一位是他的清唱剧,其次是歌剧,器乐作品只能屈居第三位。“亨德尔的器乐作品诸如大协奏曲、奏鸣曲和组曲固然堪称一绝,但他那崇高壮丽、表达声动、富有创新精神和感染力的艺术特点却是在他的歌剧和清唱剧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P.501)但并不等于他的器乐作品艺术水准不高,相反,他的两部管弦乐作品(《水上音乐》、《皇家焰火》)和众多室内乐作品,包括6首弦乐、木管与通奏低音的大协奏曲(Concerti Grossi,Op.3)、12首管弦乐大协奏曲(Op.6)、多部6首管风琴协奏曲(Op.4和Op.7)以及众多奏鸣曲、三重奏奏鸣曲和组曲对后世的器乐曲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贝多芬曾说:“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极愿跪在他的幕前。”所以,“巴赫是莫扎特的前身,而贝多芬则是亨德尔的拷贝”。(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2版) 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亨德尔的《8首羽管键琴组曲》(Suites de pieces)之第7首:《g小调帕萨卡利亚》,后经改编为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并成为最为著名的版本,以至于现在提到亨德尔的帕萨卡利亚,指的都是这个改编版,而非原作。 推荐这首乐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它是巴洛克时期鲜有的一部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在古典音乐史上,另外两部最著名的中提琴曲是莫扎特的《降E大调小提琴与中提琴交响协奏曲》(k364,1779)和伯辽兹的中提琴与乐队《哈罗德在意大利》(Op.16,1834)。 选自中唱深圳公司2015年发行的专辑《名家室内乐专辑1》,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 |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 07:58 |
08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Keyboard Suite No. 5 in E major, HWV 430 - IV. Air and variations, "Harmonious Blacksmith"
在这张《亨德尔入门》歌单中,即使压缩至10首,还是会选这首《快乐的铁匠》。当你已经习惯了亨德尔婉转优美、哀怨悠长的歌剧选段和他的那些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管弦乐作品后,你甚至很难相信这竟然是那位粗暴古板、霸气侧漏的亨德尔的作品!我们不知道亨德尔是在什么环境和情绪支配下创作的这首作品,但你尽可以想象,多么像一位慈祥可爱的老爷爷在弹奏着钢琴与小朋友玩耍,尽管我们知道亨德尔终生未婚,不可能像巴赫一样膝下儿孙成群,但这首钢琴曲已明白无误地暴露了他内心明媚的阳光和未泯的童心。 《快乐的铁匠》(The Harmonious Blacksmith),选自亨德尔《E大调第5号组曲》之《咏叹调与变奏曲》(Air and Variations in E Major from Suite No.5,Book Ⅰ)。这一形象的标题并不是亨德尔自己起的,而是后来对他的《E大调第5号羽管键琴组曲》中的第4首(终曲)的“昵称”。由一个主题咏叹调加上5段变奏组成。由于主题简明欢快且富于跳跃感,加上伴奏声部如同铁锤发出的叮叮咚咚的音型,使人联想到愉快劳作的铁匠,一边干活一边快乐地哼唱。 选自BBC2007年发行的专辑《亨德尔:快乐的铁匠及其他作曲家的主题赋格与变奏……》(名字好长,不知道如何翻译了!),由俄裔美国钢琴家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钢琴演奏。 |
Shura Cherkassky | 04:38 |
09 |
组曲≪水上の音楽≫ 第5曲: Allegro deciso
G.F.亨德尔的管弦乐作品《水上音乐》(Water Music,HWV348,HWV349,HWV350)之《D大调第2号管弦乐水上音乐组曲》(HWV349)中的第2首:《号笛舞曲》(Water music Suite in D,HWV349)。创作于1717年。为当时新晋继位的英皇乔治一世在伦敦泰晤士河上举行的音乐会所作,“水上音乐”因而得名。全部组曲由20几首小乐章组成,以一首法国式的前奏曲开始,其后是布列舞曲、小步舞曲、号笛舞曲等一系列舞曲,由于是在船上演奏,所以乐队配置除必须的小提琴、低音提琴外,大量采用了横笛、双簧管、圆号和小号等管乐器(据说由于创作前英王要求在作品中不能出现提琴,所以为表现出音乐的非凡气势,亨德尔使用了超常规的大量管乐器,后来修订时,亨德尔执意加入了弦乐器)。全曲具有盛大庆典和皇家宴会形式的华丽恢宏的气势和节庆欢快的节奏。《水上音乐》的最早的原始手稿已丢失,目前听到的这部《水上音乐》已经过多次改编,与亨德尔当初创作的风貌不尽相同,现在演奏的权威版本是根据克里赛德(Karl Franz 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核订改编的全集20首,因此各录音版本中本曲的序号可能不一样。 本曲选自DECCA公司2008年发行的专辑《亨德尔: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组曲》(Handel :Warte Music & Fireworks),乔治.赛尔(Gyorgy Szell)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1961年录音版。 |
George Szell | 03:26 |
10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Water Music Suite No.3 in G, HWV 350, Leppard - III - Menuet I-II
接下来继续欣赏G.F.亨德尔的《G大调第3号水上音乐组曲》(Suite in G major)(HWV350)中的“小步舞曲”(Ⅰ&Ⅱ Water music Suite G Menuets Ⅰ&Ⅱ)。 《水上音乐》组曲是亨德尔器乐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非常受人喜爱的作品。他把优美动听的旋律、气势恢宏的音响、轻巧灵动的节奏和高雅雍容的风格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被后世广为喜爱和流传。 1710年,25岁的亨德尔开始担任汉诺威宫廷乐长,后来他为之服务的这位汉诺威主人继位成为乔治一世。亨德尔遂以这部精心创作的《水上音乐》赢得了新国王乔治的欢心。新王对乐曲的华贵典雅赞叹不已。经过三百多年的流传,现在听到的《水上音乐》已经不是亨德尔原作的样子,而是由后来英国曼切斯特哈莱乐队指挥哈蒂(Harty)爵士为近代乐队所改编的乐曲,在乐队编制和音乐和声效果等方面与原作都有不同,但我们在聆听这部组曲时,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非凡气势和华丽优美的音乐旋律所带来的愉悦欢快。 选自DECCA公司2006年发行的专辑《极致巴洛克选集》(Ultimate Baroque: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 |
Raymond Leppard | 03:09 |
11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Suite HWV 351 - 1. Ouverture
《皇家焰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HWV351),G.F.亨德尔受英王乔治二世委托,于1749年创作的组曲,也是其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之一。亨德尔定居英国后,为庆祝英法战争结束,1749年4月27日在伦敦绿色公园举行的庆祝和平焰火盛会上首演。本曲在演出中使用了大量乐器,是亨德尔创作过的作品中编制规模最庞大的一部。在他的设计中,演出乐器包括24支双簧管、12支低音管及1支低音巴松管、9支小号、9支圆号和3组定音鼓。铜管乐器的使用增强了声音和气势上的磅礴,定音鼓的打击模拟了类似焰火声响效果。 现在演奏的哈蒂(Harty)改编版本共4曲: 1.序曲,D大调,以华丽的和庄严开头,管乐先呈现缓慢的旋律,弦乐承接,然后弦乐与管乐互相应答向前发展,以欢乐华丽结束。 2.西西里风格,D大调,具有室内乐的优雅。 3.布列舞曲,F大调,快速的法国舞曲,以双簧管开头,弦乐予以反复。 4.小步舞曲,D大调。 本曲为序曲(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Ouverture),分两个部分,分别为慢板和快板,开门见山就给听众一种华丽恢宏的感觉,气势如虹,然后以传统的赋格开始快板主体,利用乐器之间的对比重叠,表达有活力、复杂的织体,然后再回到慢板。 选自DG公司2006年发行的专辑《亨德尔: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组曲》(Handel:Water Music;Musu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英国协奏团演奏,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cck)指挥。 |
The English Concert | 07:20 |
12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Suite HWV 351 - I - Ouverture
亨德尔 《皇家焰火音乐》(HWV351)序曲 羽管键琴:莱斯利.皮尔森;乐队:英国室内乐团,指挥:雷蒙德.莱帕德 选自迪卡唱片2006年发行的“极致系列”《极致:巴洛克选集》。《皇家焰火音乐》在“极致系列”有2个版本,另一版是《极致:亨德尔选集》收录的卡尔.明兴格尔指挥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录音 |
Raymond Leppard | 08:26 |
13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Suite HWV 351 - 4. La réjouissance
继续欣赏G.F.亨德尔的管弦乐《皇家焰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HWV351)。本曲为第4首:欢庆(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La Rejouissance)。二部曲式,充满欢快和活力。 前面提到哈蒂(Harty)的版本外,还有塞菲德(Seiffet) 版:1.序曲;2.布列舞曲;3.西西里风格—和平;4.欢庆,以小号表达的欢乐主题;5.小步舞曲,F大调;6.小步舞曲,D大调。 《皇家焰火》虽然在篇幅上不及他的《水上音乐》,但由于这两部作品在内在气质上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都是为室外庆典活动而创作的,因此两者经常结合或搭配演出。 2002年6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50周年大典(Golden Jubilee)时,曾在白金汉宫花园里演奏《皇家焰火》现场也再现了华丽的焰火景象。 选自DG公司2006年发行的专辑《亨德尔: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组曲》(Handel:Water Music;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英国协奏团(The English Concert)演奏,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ock)指挥。 |
The English Concert | 02:08 |
14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Suite HWV 351 - IV - La réjouissance
亨德尔 《皇家焰火音乐》(HWV351)第4曲:欢庆 羽管键琴:莱斯利.皮尔森;乐队:英国室内乐团,指挥:雷蒙德.莱帕德 选自迪卡唱片2006年发行的“极致系列”《极致:巴洛克选集》 |
Raymond Leppard | 03:43 |
15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2 Concerti grossi, Op.6: 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 6, No. 6 - III. Mu
G.F.亨德尔的《g小调第6号12首弦乐大协奏曲》(Concerti Grossi)(Op.6)。 亨德尔的Op.6这套作品被公认为是与J.S.巴赫的《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并驾齐驱的、巴洛克时代最精美的协奏曲之一,也是亨德尔最伟大的管弦乐(木管乐曲可用可不用)作品之一。创作于1739年9月29日至10月30日之间,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亨德尔可以模仿科莱里古协奏曲风格的痕迹,但在乐曲表现上仍然具有亨德尔本人的原创性风格。原作标题为“小提琴外加七声部的12首大协奏曲”。这套协奏曲的乐器编制非常简单,所用乐器包括主奏群的第一、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以及数字低音用的大提琴,所以原作实质上是弦乐协奏曲。 本曲为第6号g小调第3乐章:很慢的慢板。 《g小调第6号12首弦乐大协奏曲》共5个乐章: 1.深情的很慢的慢板,g小调,小抒情曲型,全曲极为单纯,和弦出色而极为优美。 2.从容的快板,小调,法国式序曲及赋格曲。 3.很慢的慢板,降E大调,注明为穆赛特(Musette,风笛)曲,以营造一种和缓徐舒的田园风格。 4.快板,g小调,五声部,以小提琴首先进入主题,中间以最弱的优美小提琴主奏,与前面的全合奏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5.快板,g小调,三声部,小步舞曲风格。 本曲选自DECCA公司2006年发行的专辑《极致:巴洛克精选》(Ultimate Baroque: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斯图加特室内管弦乐团演奏,卡尔.明兴格尔(Karl Munchinger)指挥。 |
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 | 06:52 |
16 |
Handel: Musette from the 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6, No.6
还是G.F.亨德尔的这首《g小调第6号12首弦乐大协奏曲》(Op.6)第3乐章:很慢的慢板。 之所以再度推荐,是因为它实在太美了、太好听了! 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版本,虾米却依然获得版权并收录了。 本曲选自RCA(美国广播唱片公司)于1990年发行的专辑《帕赫贝尔“卡农”,阿尔比诺尼“柔板”和其他巴洛克精品》(Pachelbel Canon,Albinoni Adagio & Baroque Melodies),拜耶尔(Jean-Francois Paillard)指挥,法国百雅室内乐团(Paillard Chamber Orchestra)演奏。 喜欢巴洛克音乐的朋友,强烈推荐收藏这张专辑。 |
Jean-François Paillard | 06:42 |
17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Concerto grosso in D, Op.3, No.6, HWV 317 - 1. Vivace
G.F.亨德尔的《D大调第6号6首弦乐木管与通奏低音大协奏曲》第1乐章:活泼的快板(Goncerto Grosson in D,Op.3,No.6,HWV317-1 Vivace)。 亨德尔创作的大协奏曲是他最伟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亨德尔一生共创作了两部大协奏曲,前面介绍过的Op.6和这部Op.3。“大协奏曲”是指由一组独奏乐器包括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和1把大提琴与乐队(通常是10几件乐器的小编制乐队),分开Solo和合奏Tutti部分进行协奏的音乐体裁。由前面提到的4件弦乐器独奏,偶尔也会加入其他乐器。大协奏曲在巴洛克时期盛极一时,是协奏曲的早期形式,通过乐队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问答式的呼应,通常是一组表现力较强,称为“主奏部”,另一组称为“协奏部”或“全奏部”,两部分轮流演奏,形成对比、呼应和组合。 Op.3由于加强了双簧管的表现也被称之为《双簧管协奏曲》。除双簧管外,独奏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管风琴等都轮番表现。亨德尔的这套作品足以显示出他作为巴洛克时代协奏曲大师级作曲家的实力,他那种通过抒情而接近神的虔诚努力强烈而浓郁,比发散式的维瓦尔第的协奏曲主题更加鲜明,比严谨、工整的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更加富有生活的情感。 本曲选自DECCA公司2007年发行的专辑《极致:亨德尔精选》(Ultimate Handel: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es),英国室内乐团(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演奏,雷蒙德.莱帕德(Raymond Leppard)指挥。 |
Raymond Leppard | 03:03 |
18 |
Handel: Organ Concerto No.6 In B Flat, Op.4 No.6 HWV 294 - Version For Harp - 1. Andante Allegro
G.F.亨德尔的《降b小调竖琴协奏曲》(HWV294)(改编自《降B大调第6号管风琴协奏曲》(Organ Concerti)(Op.4)1738)。 亨德尔的管风琴协奏曲(Organ Concerto),包括两部《6首管风琴协奏曲》12首(Op.4和Op.7,也有研究认为Op.7是7首)和另外无编号的4首。和巴赫一样,亨德尔也是一位技巧高超的管风琴演奏家,定居英国后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歌剧的创作上,管风琴主要被用做歌剧的前引,形成一种氛围,将观众的情绪带入到剧情中。这种在剧情开始前的演奏,是亨德尔的首创。这些协奏曲乐谱注明“大键琴或管风琴所用”,结构上一般采用二声部或由一个旋律由和弦伴奏,接近大协奏曲。 第6号降B大调,Op.4,No.6是Op.46首中演奏最多的一首。是为当时极富盛名的竖琴演奏家鲍耶尔所作,最初是想写成“鲁特琴或竖琴协奏曲”,在《亚历山大节》首演时插入第一幕。共3个乐章。 本曲为第1乐章:很快的行板,以具有回声效果、典雅欢愉的合奏主题进入,竖琴将主题发展。 选自Universal Music公司(环球唱片)2002年发行的专辑《亨德尔竖琴协奏曲》(Handel:The Organ Concertos),英国古典乐团(English Concert)演奏,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ock)指挥。 |
The English Concert | 06:24 |
19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Harp Concerto in B flat, Op.4, No.6, HWV 294 - 1. Andante allegro
亨德尔 《降b小调第6竖琴协奏曲》(HWV294)第2乐章:稍慢的快板 竖琴:马丽莎.罗芙莱斯;乐队:圣马丁室内乐团,指挥:爱奥纳.布朗 选自迪卡唱片1990年发行的专辑《亨德尔、布瓦尔迪厄、迪特斯多夫:竖琴协奏曲》。虾米评分9.5 |
Marisa Robles | 03:50 |
20 |
II. Allegro / Harp Concerto in F major op.4 No.5
这是上一首的前一首:《F大调第5号竖琴协奏曲》,改编自《6首管风琴协奏曲》(Organ Concerti)(Op.4,No.5),共4个乐章。本曲为第2乐章:快板。 选自Universal Classics(环球唱片)2004年发行的专辑《巴赫亨德尔竖琴作品》(Bach Hendel Virtuoso Harp Music Ge)。 |
Various Artists | 02:45 |
21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Keyboard Suite No.11 in D minor - Sarabande (Opening)
似乎这是一个与前面截然不同的亨德尔! 多么地寂寞和忧伤啊,光彩褪去,洗尽铅华,我们听到的不再是那个神采飞扬弹奏着管风琴为《哈利路亚》大合唱伴奏的亨德尔,也不再是那个以极尽华丽恢宏、绚烂璀璨的气度与格局创作出另三任英皇(安妮女王、乔治一世、乔治二世)都为之折服赞叹的《安妮女王的祝寿颂歌》、《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的亨德尔。这是一位双目失明孤独、寂寞的老人,身在异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是否回想起他久别的故乡,萨克森那夏日明媚的阳光。 G.F.亨德尔的《d小调第11键盘组曲第3首:萨拉班德舞曲》(Keyboard Suite No.11 in D monor Ⅲ Sarabande)。 键盘音乐作品是亨德尔作品中经常被忽视的一部分,这些音乐作品大部分都是亨德尔为他当时在英国的邻居兼好友德拉尼夫人所创作,后整理成亨德尔《键盘乐组曲》二卷。这些组曲将当时流行的阿拉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吉格舞曲等集合在一起。 俄罗斯钢琴家安德烈伊.加夫里诺夫(Andrei Gavrilov)无懈可击的高超技巧令人赞叹,奔放热情的表达方式和智慧控制音色变化的能力令人折服。 选自EMI Classics公司2006年发行的专辑《电影百分百》(100 Best Film Classics)。 |
Andrei Gavrilov | 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