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人收藏

共36首歌曲

标签
#古琴 #编钟 #箫 #埙 #古风 #古典 #轻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
创建者
曌瞳
更新时间
2017年01月08日

歌单介绍

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

岂推丘中赏,兼得清烦襟。

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

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

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商声,又听飞龙吟。

稍觉此身妄,渐知仙事深。

其将炼金鼎,永矣投吾管。

箜篌演绎《酒狂》,古琴名家各个版本独具风韵,小曌选取了张子谦老先生的古琴版本……

【古琴】

琴乐是历史悠久并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中国代表性乐种之一。

琴(七弦琴、古琴)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现在还是一个谜。古代或传说神农氏所创,或传说伏羲所作,还有传说尧、舜所作的。远古传说难为信凭,但它们暗示着古人相信琴的出现非常遥远,则应符合事实。

(一)先秦以前

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有「樂」(乐)字,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它「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但商代考古迄今尚未发现当时弦乐器的实物材料。

西周至春秋时代,琴瑟的运用已经很广泛。《诗经》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棠棣》),「我有嘉宾,鼓琴鼓 瑟」(《鹿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等,都是人们熟知的诗句。说明当时琴瑟不仅用于燕乐和男女之私,还用于祭祀等场合。琴瑟经常一 起合奏,后世人们便以「琴瑟之好」来比喻夫妻间的情爱深笃。因此,琴瑟等弦乐器的出现不会晚于西周,很可能在商代已经出现。迄今考古发现的商代乐器只有石 磬、铜庸、陶埙及双面铜鼓等,却没有发现琴、瑟、箫、篪等乐器,或许是它们材质不易保存的缘故。

《诗经․定之方中》的「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明确提到制作琴瑟的材料。《春秋左传》不仅记述了春秋时期楚之钟仪、齐之师开、鲁之师乙、郑之师文、卫之师曹和晋国师旷等琴家的事迹,也有当时人们选择美槚(楸)、橁等材料制作「颂琴」的记载。

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孔子自己喜爱弹琴,曾学琴于师襄,他的认真和努力,使师襄大为感动。按照周代的礼制,「士 无故不彻琴瑟」(《礼记˙曲礼下》),《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儒家师徒喜爱琴瑟「弦歌不辍」的榜样,深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倾慕,使得琴乐的古老 传统代代传习不断发扬光大。

春秋战国时代还产生了不少著名琴曲,如师旷所弹的《清角》、《清征》,孔子自己创作的《诹取》和学之于师襄的《文王操》,以及伯牙所弹的《高山》、《流 水》。这标志琴乐早在上古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乐种,中国的器乐已取得领先于古希腊等国的成就。《高山》、《流水》体现着中国人与自然的融合,而伯牙和 子期这一对知音朋友心心相印的生死友情,更是流传千古的佳话。

目前考古发现的先秦至西汉初的古琴实物,数量还很少,它们都出土在原楚国范围内的湘、鄂两省。这些琴形制基本相同,但与今天习见的形制有很大不同。它们面 板与底板分离,演奏时浮搁在一起;面板又分为半箱体和实木长尾两部分,尾端稍上翘,末端有过弦的凹口(龙龈);背面有一长方形足池,安有一方形系弦轴(雁 足)。它们面板上也还没有标示泛音位置的琴徽,有效弦长(隐间)也明显短于后世。可称它们为半箱式的一足无徽琴。它们有弦七至十根不等,说明尚未形成七弦 定制。例如,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琴十弦;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晚期墓出土彩绘琴(严重残损),九弦或少于九弦;七弦琴的实例则有湖北荆门郭店村一 号战国中期墓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初期墓琴。

从体积较小、琴面浮搁、面板不甚平整、岳山较低、弦距较窄等特点看,此时琴的发音质量、音量还有很多不足,也不适于快速而复杂的指法。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今天习见的合体全箱式、两足七弦、面有十三徽的古琴,其形制应是在汉晋南北朝时期确立的。

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弹琴俑所持之琴,弥补了出土先秦古琴与今天七弦琴音箱形制间的重要缺环,它们均是长条形全箱式琴,又分头宽尾窄的长条形和具有内收弧形琴项的长条形两种。

东晋顾恺之(约公元346~407年)所绘《听琴图》中有两种古琴,它们也都是全箱式,虽琴身出现了额、颈、肩等区分,但图中两种古琴造型仍与东汉弹琴俑 大体一致。这一样式的琴体还见于河南郑县北朝彩绘画像砖墓出土的《商山四皓图》,说明古琴初见于东汉的这一形制,一直保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陕西三原唐初 李寿墓线刻壁画伎乐图中,有抱琴、弹琴图像各一,琴式则与《斫琴图》中琴基本相同,可以看到一种传统的古琴式样是会延续很久的。(图一)(图二)

南京西善桥等地南朝齐、梁大墓砖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中的琴,具备全箱式特点而又呈现为新的样式,即音箱从东晋的内收弧形项的长条形,发展为方头、阔肩、收尾形态,这种样式的音箱能进一步改善琴的音响效果。(图三)

琴徽的出现大约早在西汉前期稍晚,即公元前二世纪上半。西汉枚乘(?~公元前140年)的名赋《七发》,曾提到用龙门之桐制琴,用野蚕之丝制弦,并以「九 寡之珥为约」。从上下文意看,用珥做的约(或※或的),本是箭靶的中心,这里相当于徽。更明确提到徽的是晋嵇康(公元223~262年)《琴赋》「徽以钟 山之玉」这句话,但徽数则不详。

有徽之琴的最早图像材料,见于考古发现的南朝齐、梁陵墓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中,嵇康和荣启期所弹之琴,琴面外侧均列有十多个明显的琴徽。可以认为,全箱式琴体和十三徽的定制,年代约在东晋或稍前,下限至迟不晚于南齐初年,即公元五世纪九十年代。

在古琴形制逐渐确定其延续至今基本形制的同时,琴乐的理论、创作、演奏都有很大发展。汉儒对琴的推崇、喜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认为琴「通神明之德, 合天地之和」,「通万物而考治乱」,故八音之中「琴德最优」(桓谭《新论˙琴道》)。他们在先秦「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的基础上,明确地 提出了「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白虎通˙礼乐》)及「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蔡邕《琴操˙序首》)等观点。司马相 如、蔡邕、嵇康、戴颙等著名文人琴家和他们所创作演奏的许多琴曲,例如《蔡氏五弄》、《嵇氏四弄》、《聂政刺秦王》(即《广陵散》),对琴乐推广和发展作 出了重要的贡献。琴的制作技艺也大有提高,司马相如的「绿绮」琴,蔡邕的「焦尾」琴,都是历史上广为传颂的名斫。据说蔡邕至会稽,听到吴人烧饭时木材暴裂 之声,马上辨认出这是一块做琴的良材。以之造琴,果然音响极好。但尾部木材已被烧焦,遂有「焦尾」琴之称。这是文士琴家自己选材斫琴的佳例。当时傅毅、蔡 邕、嵇康写作的《琴赋》等文献,用整个或很多的篇幅描述歌颂造琴的选材、制作,也说明汉魏六朝的人们很早就已把斫琴、制弦等,作为古琴艺术的重点之一提出来了。

目前所知最早的琴曲谱《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国之丘明(公元493~590年),为唐人手抄卷子,藏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乐曲谱。 它是用文字详细记述左右手弹琴动作而记录乐曲的「手法谱」,非常繁琐,但毕竟是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创举。文士们对琴乐的记录、保存、传播,也作出了宝贵的 贡献。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琴乐受到更为广泛的各方面人士、尤其是广大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当时王维、李白、白居易、贾岛等许多著名文人都是琴乐的爱好者,尤其是唐代古文运动 早期领军人物独孤及,晚年眼有疾却不治疗,宁愿目盲以求能更专心于琴。在他们的努力下,隋唐时期的琴乐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

隋唐时期从士人中涌现出一批影响深远的著名琴家。例如隋代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唐代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大胡笳》、《小 胡笳》、《昭君怨》、《风雷引》、《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等著名琴曲,或创自隋唐,或在隋唐得到较大发展。唐代的琴乐谱式也有了重要改进,南 北朝至唐初的文字谱,经过曹柔改用简字法,作到了「字简而意尽,文约而音该」,从而使大量整理记录琴谱成为可能,促进了琴乐的传播。大量宝贵的琴曲谱能够 传留至今,减字谱的产生和逐渐改进功不可没。

唐代造琴工艺取得突出的成绩,无论数量、质量都有空前的进展,民间出现很多造琴的能工巧匠。最受人们喜爱的斫琴名手,出自四川的雷氏家族,其中较早的是雷 俨,曾在唐玄宗做过待诏,其后有雷霄、雷威、雷钰、雷文、雷会、雷迟等。雷威尤其著名,传说他得到神人指点,又传说他常在大风雪天去深山老林,以听风吹树 木的声响,从中辨取造琴良材。他们所斫之琴在大历(公元766~779年)中被称为「雷公琴」,「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 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宋苏轼《杂书琴事》)。贞元(公元785~804)时,成都雷氏所造之琴,「弹之者众」。当时江 南也出了沉镣,张越等制琴名手,他们所制之琴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出自名手的古琴,历代好琴之士均视为传世之珍,以至宋代便有不少人伪造唐代雷琴,这种作伪 之风经历元、明、清而延续到近代。也有少量唐琴真品保存至今,盛唐雷氏所斫的「九霄环佩」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不仅是传世七弦琴中最古一件, 也是唐琴最卓越代表。

古琴确立今制之后,仍不断改进,以瑧完善。传为唐初阎立本所绘的《北齐校书图》(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中的古琴,圆首阔肩,中部微狭,凤翅以下收杀至尾,这一造型对改善琴的音响当更为有利。

专家们鉴定今存较为可靠的唐琴共十六张。在基本形制一致前提下,根据它们外形的起伏收缩的不同特点,还可划分为多种不同样式。若按后代琴书中琴式分类,有 伏羲式六张、神农式一张、凤势式三张、连珠式二张、师旷式二张、列子式一张、仲尼式一张。因为仅有的一张仲尼式琴还是晚唐之作,这说明东汉到中唐的八百年 间,仲尼式琴并不很流行。只是中晚唐孔子又被儒家作为道统代表推崇之后,仲尼式古琴才逐渐时兴起来,至两宋大为流行,出现定于一尊的局面,其它样式的琴反倒日益少见了。

晚唐的仲尼式琴,较之后世同类琴,还具有琴面较圆,腰部内收较深的唐琴共同特点。唐以后的仲尼式琴,除仿唐之作外,则一般不具备这种特点。

隋唐以来,琴乐也受到许多王侯显宦的爱好。隋文帝之子杨秀受封蜀王,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间」。后来蜀地造琴名匠辈出,或与此有关。唐代二十年为相的李勉,好琴,家中自斫琴数百张,其中绝代之品「响泉」、「韵磬」自宝于家,曾撰《琴说》一卷。

(四)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各代帝王好琴者甚多。宋太宗赵匡义曾「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后来各代皇帝也仿效改制一弦琴、二弦琴,......直至九弦琴,南宋高宗赵构还特制盾形琴送臣下,以提示不忘武备。但这些改制并不受琴界接受,后世也无传承推广。

宋徽宗着力「搜罗南北名琴绝品」,专设「万琴堂」珍藏,其中最名贵的是唐雷威所作「春雷」琴。后来金兵攻陷宋都开封,「万琴堂」落入金人之手,金章宗尤喜「春雷」琴,不仅列为其「御府第一琴」,与自己形影不离,临终还「挟之以殉」,可谓生死与共。

宋元以来琴乐创作、演奏和理论演进都有突出进展。《胡笳十八拍》、《醉翁操》(崔闲)、《潇湘水云》(郭楚望)、《渔歌》(毛敏仲)、《古怨》(姜夔)等 大批琴曲都是宋代创作或完成的名作。朱长文《琴史》、崔遵度《琴笺》、成玉《论琴》等重要琴史琴论著述,也产生在这一时代。《琴苑要录》中收存的碧落子 《斫琴法》、以及《斫匠秘诀》、《琴书˙制造》等文,都是较早的造琴法专门著作,总结了许多古来造琴工艺的宝贵经验。

明代琴乐流派并起,《神奇秘谱》等许多重要琴曲谱集得以刊印传播。琴乐美学史的重要著作《琴声十六法》(冷谦)和徐上瀛(字青山)的《溪山琴况》也产生在 这个时期。以严澄、徐上瀛为代表的虞山派,风行一时,在明清之际最有影响。他们「清、微、淡、远」的琴风和旨趣,在琴坛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宋元明的古琴今存较多,这是因为宋代以来官方和民间有大量的斫制,称为「官琴」和「野斫」。例如明代内府曾集中名工巧匠成百上千地造琴。又如明潞王所造的 「中和」琴数百张,今天也常能见到。当时治琴名家有冯朝阳、涂桂、张敬修、施彦昭等,同时一般有资历的弹琴家也都有斫琴传世的风尚,明清时期许多著名的琴 家都是斫琴能手。

清代以绍继虞山派传统的广陵派影响最大,此派所编传的《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到近代一直盛行不衰。

历代大量的制作,加上爱琴好琴者的珍藏,历时千年数百年不等的古琴,有许多留存至今,仍可演奏。西方二三百年的乐器如小提琴等,已经价值连城之时,中国琴家手中四五百年的明琴或更早之琴并不算罕见。这些古琴应是世界乐器史上一笔丰厚的宝贵财富。

近代中国琴乐,面临社会文化的剧烈变革,在坚持、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当人类又一个千年降临之际,琴乐古老悠久传统,正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进一步关注。中国的琴乐将在新的世纪中奏响更加动听感人的乐声,寻觅到更多的知音。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

《潇湘水云》

《广陵散》

《高山流水》

《渔樵问答》

《平沙落雁》

《阳春白雪》

《胡笳十八拍》

《阳关三叠》

《梅花三弄》

《醉渔唱晚》

中国古代士大夫之魂:

为天地立心

为万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横渠

古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从先秦时代起,他便在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谓“八音之中,琴德最优”,古琴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世代相传的结果,使得其具有了超越纯粹乐器的地位而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面对古琴时,常常面对这样的困惑,即:古琴本是一样乐器,其研究应当属于音乐史的范畴,但古琴的发展、成型、流传、研究又均在士大夫阶层中完成。换言之,古琴并非普世的、全民的乐器,在古代社会中,他的弹奏与受众均有特定的对象。关于古琴的传说也无不关联到中国史学、哲学、文学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面对古琴,就无法割断其与文化母体之间的脐带而奢谈其音乐史上的存在价值,亦不能将之作为纯粹的文化现象而剥离其具体音乐环境。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古琴的音乐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只有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多维观照,才能尽可能地还原其历史真实,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一文化瑰宝在今天的存在价值。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高峰,也是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将古琴纳入他们政治理想的一部分,把古琴音乐看作“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影子。

古筝的声音大,很动听,弹奏的时候加持力很强。想要用它来醉人是再好不过了。所以自古以来多是些女孩子练一练好卖艺。

古琴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一些大师也曾弹出过加持力很强的曲子,让人觉得如听万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从古琴的结构和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的归宿。

所以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

古筝一弹,就会有许多人被吸引过来听,而古琴的知音却总是可遇不可求的。

古筝---悦耳,古琴---悦心 古筝如"花旦",古琴则是"青衣"!简言之——古琴可定我意,古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淡红尘。

筝和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琴是集中华传统文学、美学、哲学、音乐精华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为人理解,故而知音难觅。甚至不同的琴家之间也未必能形成共鸣。

筝比较通俗化,雅俗共赏,她通过清脆委婉的音色与韵味以更直接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了人们,为人所喜爱。

应该说,古筝在从古琴中吸取养份丰富自身的同时也把古琴介绍给了更多人。古琴也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加快创新与发展的步伐,给自身注入新世纪的新内涵,奏出更美的韵律。

听琴让我想到了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兰,浮云下的竹海,清溪旁的水仙......

筝是御园里牡丹,晴日下的杜鹃,朝露中的石榴....

听筝,随其音漂浮情海,心事荡漾;听琴,至则物我两忘,至则清静无心。

欢迎点击专辑一(中国风、二胡):古风一

欢迎点击专辑二(中国风、琵琶、二胡):古风二

欢迎点击专辑三(和风邦乐、太鼓):古风三

欢迎点击专辑四(和风邦乐、天籁吟诵):古风四

欢迎点击专辑五(和风邦乐、尺八、筝):古风五

欢迎点击专辑六(中国风、游戏配乐):古风六

欢迎点击专辑七(和风邦乐、三味线):古风七

欢迎点击专辑八(中国风、马头琴):古风八

欢迎点击专辑九(中国风、竹笛):古风九

欢迎点击专辑十(中国风、风雅颂):古风十

欢迎点击专辑十一(中国风、古筝):古风十一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四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乐曲之一《高山流水》,相传为伯牙所作。《高山》和《流水》原为一曲,最早源于春秋时期伯牙、钟子期知音结友谊的故事。后至唐代被分为两支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一曲如泻玉涌珠,似狂草泼墨。淙淙的山泉,潺潺的溪水,滔滔的江河,汇成滚滚洪流,一泻千里。 《流水》是古琴曲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曲子,在内涵上传达了流水之意,技法上充分体现了古琴的表现力。整首曲子一气呵成,以滚拂的技法拟水声,充分运用了散音和泛音的结合,兼有长距离的按音,将流水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整首曲子以开头的泛音为起点,恰似高山之上的流水,只是涓涓细流,随着整首曲子的逐渐展开,水流之势逐渐形成,无数条溪流在山涧中汇聚成为巨大的水流,流水与山石相撞,流势稍一受阻变改变了原来的流径,但立即又汇入整条河流,水声隆隆,随着水势越来越大,河流逐渐又趋于平稳,整首曲子也由高潮转入了平稳,最后曲子以泛音结尾,应和开头的泛音的拟水声,整首曲子大气磅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水”哲学。 谱本:也是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但是现时弹《流水》的都是用的张孔山的《流水》。张孔山的《流水》,仅见于一个刻本的《天闻阁琴谱》(1867),但是四川华阳顾玉成(1808一1876)所传的张孔山《流水》传钞本却不很同。1850左右张孔山传于武汉的谱本又不同。 曲情:朱权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谨按:《高山》、《流水》两曲从明初以来,又有演变,朱权(神奇秘谱》写在前半部称为《太古神品》的一类中,《高山》短些,《流水》长些,都不分段,证明他是暗示他所辑的是唐代的曲谱,指法也确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迹。在明中叶徽藩的《风宣玄品》中(1539),这两曲依然前短后长不分段,但指法改动了。到明中叶以后,杨表正《琴谱真传》(1585)的《高山》是四段,《流水》是八段(他加了旁注词),这时在宫廷中供奉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据《藏春坞琴谱》1620),都和朱权所说宋代的分法相符。但是和杨表正谱距离只有十五年,在同一地点南京出版的杨抡《伯牙心法》(1600)却把《高山》变成六段了。到了尹晔的《徽言秘旨》(1647,但他在万历间约1600左右就已有名于琴坛)又把《高山》分成八段了。从此以后,所有清代各谱的《高山》都是八段。 从杨表正时起,《流水》原是八段,但在张孔山的《流水》中,却在原第五、六段之间加了一段,成为九段(参看《高山》条)。所加的一段,即张谱的第六段,是用所谓"七十二滚拂"的技巧尽情模拟泉滴水流的声音的。《天闻阁谱》专为这些滚拂和滚拂中的和音定了些新指法,但很费解。张自己在《天闻阁谱》中写了一篇小识说:"余幼师琴于冯彤云先生,手授口传。所习各操尚易精熟,独此曲最难。且诸谱所收《流水》虽然各别,其实大同小异,唯此操之六段迥相悬绝。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我们还没有冯彤云的材料,但可以从此看出张孔山《流水》必另有传本。顾玉成本对于这一段用的是传统的滚拂另加旁注,反而不十分费解。顾氏谱在模拟水流里的旋律性较强,《天闻阁谱》模拟水声较切。 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的寻找外星人的太空船,就选有用中国的古琴曲《流水》制成的金唱片,演奏者:管平湖,演奏用琴便是这张被称为明代第一琴的旷世宝琴宁王琴——飞瀑连珠。
管平湖 07:35
02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李祥霆 06:54
03 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胡笳十八拍】. 蔡琰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杨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喑喑。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肥肥,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独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荒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不容!
管平湖 19:45
04 苏武思君
《苏武思君》(应是明代以前的作品),这是一首琴歌,音乐深刻感人,歌词热切有力。评弹艺术。
徐晓英 06:34
05 渔歌
《渔歌》表现渔夫在大自然中自食其力,勤劳乐观的情感。音乐中有很显然类似唱歌的音调。这一曲虽然在描写渔夫,却是寄托了作者对现实不满、向往遁迹山水生活的心情。
龚一 14:58
06 雉朝飞
  《雉朝飞》是写一个七十岁的牧人,早晨在田野中看见雉鸡成双而飞,感叹自己已是暮年,尚未有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贫苦的劳动人民的生活遭遇。这在很古的时候是一首琴歌,在清代谱本中已经有了器乐曲的《雉朝飞》。 《诗经》中曾以雉之朝飞作为爱情生活的象征。琴曲继承了这一主题,并流传着两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故事是说:卫女殉情而死,她的褓母在墓前哀伤地奏起她生前抚弄的琴,忽见两只雉鸟双双飞去。(杨雄《琴清英》)另一个故事说:牧犊子终年放牧打柴,直至暮年仍是孤身一人,他见雉鸟都是成双成队地愉快飞翔,非常羡慕,愈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伤心地唱到:“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晋崔豹:《古今注》)现存琴谱沿用了后一个解题。魏武帝时有个卢姓宫女,擅长此曲。(《乐府古题要解》)可见它是渊远流长的古曲。清代琴家称赞说:“极乎曲之圣,而音之神也。”“逸韵幽致,含恨无限。”(《琴苑心传》后记)“奇音妙趣,《雉朝飞》为最。”(《诚一堂琴谱》后记)存谱初见于《神奇秘谱》,明末的《松弦馆琴谱》因其节奏急促而不予收录。
陈长林 07:41
07 秋塞吟
《秋塞吟》表现王昭君别离故国远嫁异族的悲凉情感,音乐娓婉细腻很有特色。
梅曰强 09:28
08 墨子悲丝
《墨子悲丝》。墨子看到洁白的丝被染成不同颜色,从而感叹人类也是在社会上由纯洁而变成形形色色,产生悲思,这首琴曲含蓄而有深度,令人信服地表达了这种内心活动。
吴景略 08:38
09 石上流泉
《石上流泉》山水为审美对象的乐曲中,人们一方面寄情于山水,使之陶冶性情,感受到身心舒畅;另一方面更认为山可使草木长长、鸟兽繁衍,水能滋润万物,它们无私无求地给人们创造财富;而舒缓湍急地流淌、奔腾澎湃地冲过山壑和深浅不可测的自然属性,却是“仁、义、智”的美好象征。
吴兆基 04:02
10 幽兰
《幽兰》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间古琴曲,他表现了古人对兰花高洁不俗品格的赞美。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通过描写空谷幽兰素雅静谧的意境以表达抑郁伤感的情绪。 引言:据说幽兰古琴曲是梁代著名琴家丘明的传谱,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原曲名后注明:“一名《猗兰》”,所以有人认为《猗兰操》即《幽兰》。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却得不到诸候的赏识,在从卫国返回晋国途中,见幽谷中茂盛的芳兰与杂草为伍,触发怀才不遇之情感,遂写下这首琴曲,但是否真为孔子所作,颇令人怀疑。 幽兰是我喜欢的曲目之一,曾一直在我的播放器里,每次倾听都别有另一番感受,悠扬清脆的古琴声,加之筝、琵琶、排箫、二胡、等乐器交融,飘扬了无尽意韵,拨动着人的心弦,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委婉细腻地表现出幽兰的特质。 此曲低而不沉,柔而不弱,旋律幽远而静美,让人沉醉回味绵长,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很难想像低婉的琴声,柔柔的旋律是这样的优美,一句话:优美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幽兰操》歌词  兰之漪漪,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李祥霆 07:37
11 长门怨
《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 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 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 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 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 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协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 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 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 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 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 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肠。 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征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 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 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殃。 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茝香。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 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 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 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典故;「金屋藏娇」这句成语大家想必耳熟能详,它出自央视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武帝刘彻与皇后陈阿娇的故事。其实,古琴名曲《长门怨》亦与武帝与其皇后有关。由于「金屋藏娇」与琴曲《长门怨》紧密相连,现将有关背景知识予以简要介绍。
龚一 05:12
12 秋风词
《秋风词》  谱本:出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曲体小型。有词。  曲情:原谱旁注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按:明嘉靖间黄献的《梧冈琴谱》的《秋风曲》是以六朝张翰思鲈的故事为曲的意境的一个无词琴曲;与黄献同时汪芝的另本《西麓堂琴谱》的《秋风》却是另一有词的琴曲,原词是"秋风秋风秋风生,鸿雁来也,金井梧桐飘一叶,叹人生能有几许光阴!?……想人生能几何"。又日本物部茂卿所得《秋风章》却又是指的汉武帝的《秋风辞》。至于现时国内琴人所弹的全部是王燕卿《梅庵琴谱》的《秋风词》,和以上三古谱均无关系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 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 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 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 还如当初莫相识 还如当初莫相识
龚一 04:25
13 凤求凰
《凤求凰》--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传说    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字长卿,是西汉大辞赋家。他与卓文君私奔的故事,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传为佳话。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他从京师、梁国宦游归蜀,应好友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当地头号富翁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精通音乐,青年寡居。一次,卓王孙举行数百人的盛大宴会,王吉与相如均以贵宾身分应邀参加。席间,王吉介绍相如精通琴艺,请他弹奏,相如就当众弹了两首琴曲,意欲以此挑动文君。“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这两首诗,据说就是相如弹琴歌唱的《凤求皇》歌辞。因《史记》未载此辞,到陈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始见收录,并加序说明,唐《艺文类聚》、宋《乐府诗集》等书亦收载,故近人或疑乃两汉琴工假托司马相如所作。琴歌一类作品,假托的现象确实很多,但又难以找到确切根据来证明。这方面的问题,只好存疑。 《 凤求凰》琴歌二首  作者:司马相如(西汉)                  其一: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其二: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朱子易 01:38
14 高山
《高山》     吴氏流水是现存的最激烈的一个版本。     流水是可以这样理解的:先是深山中的一些雨水,雪水和露水在慢慢汇集。从树叶、从岩石、从各种缝隙与洞穴中滴落,渗透出来,然后由一汩汩的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形成较大的趋势。在各种水流路过的地方,有激起的波涛,漩涡、浪花,也有突然一落千丈的瀑布(左手全伏上滑);有跳跃的山涧小溪,也有拍打礁石的滔天巨浪;更主要的是,真正的山中流水是极端曲折的,绝对不应该是平远流淌。在从顶峰到大海的整个过程中,水流必须经过很多的摔打、阻力、蒸发、坠落、回旋、飘洒……在陡峭的石头和泥土中滚动着,在原始森林的飞禽走兽践踏中,在树木和沟壑的交错撕扯下不断地拐弯,水流越来越快,冲击着密集的山石肌理、扫荡着一切尘土垃圾。山中怪石林立,神出鬼没,月黑风冷,鸱枭尖鸣。但流水倒映着一切的神秘与恐怖向前,裹带着鱼群、落花和瓦解的岩层。它就象液体的箭雨,以惊人的,但又可以看清楚的加速度朝着山下奔流不息,终于一泻千里。这时,一些在激流中出现的千万支流也从山林悬崖上滴落下来(泛音滚拂),清脆空灵,为整个流水注入江湖,乃至最后注入大海的结局点缀起一道升华的景色。     激流与漫流的区别,如狂草与行书的区别。     旧人常喻草书为“行云流水”,行云的的速度看起来很慢,是因为我们在地上,隔得太远。实际上行云在高空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只有激流能精确地刻画出水在山中流过时,整个山石的骨骼纹路。自然中一种伟大壮丽的曲线——山,都是巍峨嶙峋,蜿蜒古怪的。没有什么象古代山水画那样更能说明流水的“无限弯曲”,如果你仔细端详过荆浩、沈周、蓝瑛或四王等等山水画大家的作品,你肯定会惊异一幅画怎么能如此全面地表现出水在山中的复杂走势!这真如老子所谓:“曲则全”。而如果你在山中身临其境观察过一道真实的水流,那你必然会感到今人弹的“流水”是多么地苍白。真正的山中流水,绝对不是平静的!我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张氏的传谱,而是希望在它之上能加上一些什么(哪怕因此删减一些段落)。加与减有时是一回事。山中的流水是加速度的:因为一般来说,山,就是一系列悬崖峭壁的集合。水流的前面时常有瀑布的存在。越接近悬崖,水流越急——最后终于水落石出,落差无声,飞花四溅,直到万丈深渊……水势永远是向下的:流动是水的灵魂。而高山,则为这个灵魂提供了一座庞然雄浑的舞台。这也是古谱《高山流水》曾合为一曲的原因。曲,是大自然的性格。也正因为人类对曲线的赞美,我们才把最高的艺术形式“音乐”称之为“曲”。     曲:就是波动,委婉,羞涩,颠覆,流浪,坎坷和曲折……就是不平庸。     再说平原上的大河不也都是从高山上流下来的吗?     想将《流水》弹好,一句话:你在水势中必须要见到山势!正如《高山》要弹好也必须见到水势一样——因为山峦之重叠也仿佛起伏的波浪。     山水可分形,而不可分神。     一般“流水”的弹法大约是五、六分钟,管平湖先生甚至达到七分半!而“激流”的弹法却是二、三分钟,速度要快一倍以上。近代琴人杨时百在《琴学丛书》中引欧阳书唐评“流水“的话说:“至滚起段,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听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可见,古人对于流水的意识,是没有超越高山的,而且这正是“激流”的意象。     如果说“流水”一曲有第三次革命,应该是领悟到“激流”这次。     或者说这是第一次有人把“七十二滚拂”彻底独立出来了,成了一首与古谱几乎完全无关的琴曲。这是一次蜕皮式的实验,但十分精彩。《吕览•尽数》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琴曲“流水”也应该象真正的流水一样:不要停留在一个地方。不要成为死水。只要琴人不绝,相信还会有更多不同的,各种风格的“流水”在万世中一一出现,甚至还会有超越古琴这乐器的关于“流水”的新音乐作品或先锋艺术作品出现,成为对这一元典般伟大古曲的补充和注解。
姚丙炎 08:03
15 关山月
《关山月》 谱本:最早见于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1931),曲体小型。无词。 曲情:《乐府诗集》杷这一曲归在汉横吹的乐类,本来不是琴曲,可能是王燕卿把民间乐曲采来作成琴曲的。六朝时起,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的情感的。徐陵《关山月》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最能代表此曲的曲情。
龚一 02:22
16 欸乃
《欸乃》存谱初见于《西麓堂琴统》,亦有人称其《渔歌》或《北渔歌》,有传此曲乃柳宗元所作。至于是否为柳宗元所作在下无法考究、亦无意去考究。但无可否认且大家都认同的一点就是此曲乃据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诗《渔翁》所作。“矣欠乃”一般解作行船橹声或划船之声。 有朋友认为《欸乃》是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的音乐作品“《欸乃》(这是明代谱本,也应是明代以前的作品)是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有拉船的劳动号子音调多次出现,并一次比一次激动。整个音乐忧郁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这样直接、具体地表现劳动的作品,是罕见的”(见李祥霆《略谈古琴音乐艺术》)。在下则不以为然。 《欸乃》,此曲据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诗《渔翁》所作,以柳宗元‘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句得名。在下认为此曲乃是托迹渔樵,寄情山水烟霞,颐养至静的一段曲子,而不是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的曲子。在下不否认曲子中出摇桨的场景,劳动的场面,但这是不是作者最终所要表达的意思呢。在下不否认艺术作品表现生活、表现劳动人民,但是不是任何时候都是以这些为中心呢。我们在欣赏、看待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否都总要带着一定的政治观点或者一定要从中寻找、附会出一些政治立场、一些政治色彩呢。 柳宗元的《渔翁》原诗为:“渔翁夜傍西岩宿,晓及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读这首诗时,在下实在是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倒是领会到托迹渔樵,寄情山水烟霞,颐养至静的平和与无求。不知道其他朋友的体会又如何。 “欸乃”作为感叹词,乃船夫划船应答声,自柳宗元《渔翁》始入诗。朱熹《九曲棹歌》中的《五曲》全诗中有:“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文学家茅盾在描写乌镇的枕河人家时有:“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当代剧作家周长赋的新编莆仙戏《江上行》第4折“守笠”除夕阿溪来求爱,众船户支持阿溪时,宜春的一段唱词:“谢诸位,相关爱,/春风春雨抚病树。/怎奈我丧夫愿戴终身孝,/怎奈我守住旧笠如守夫。/笠中情景浮无数,/尽是江头雨如酥。/夫君他,戴旧笠,/还记账目搬货物,/还吃淡饭与粗蔬;/还与宜春同搓索,/船儿一荡手相扶……”唱词表达对夫君旧时的情感,操守不复。又如幕内唱:“山朦胧,水朦胧,/天地茫茫烟雨中。/天悠悠,地悠悠,桨声欸乃,/江水无语流。” “山朦胧,水朦胧,/天地茫茫烟雨中。/天悠悠,地悠悠,”、“江水无语流”,皆是无声无语的宁静,唯有“桨声欸乃”,这声音在悠悠、朦胧的天地间、山水间传播回荡。天地悠远,江水日夜流逝,默默无语东流去,这是如何的意境。 《欸乃》为唐诗人元结所作。由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做过《渔翁》诗,其中有“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故后人以为柳宗元所作。现琴家所奏是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演绎而成。 元结曾在《石鱼湖上醉歌》里说:“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做州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这种阔大无碍的想象,非胸怀天下者不足以使然。“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欸乃,本为划水的橹声,曲子名之,则浑朴天然,幽寄鹤心则不着痕迹。欸乃一声山水绿,正是非主流知识阶层的生机勃然的一种表证。
龚一 06:51
17 良宵引
《良宵引》,虞山派代表曲目,曲谱初见于1614年《松弦馆琴谱》,是明朝以来一首经典小曲,几乎每位古琴初学者都弹奏。乐曲描绘月白风清、万籁俱寂的秋夜情思。 此曲是《四库全书》所收唯一的明代琴谱,对琴界有过较多的影响。此曲虽较短小,却有器乐化的特点,蕴含着籁静窗虚、怀人不见及尾声两鬓秋霜的情境,是一曲美好夜晚的赞歌。《琴学初津》谓“是曲虽小,而义有余”,“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
龚一 03:25
18 渔樵问答
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鱼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解题中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乐曲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调飘逸而潇洒,描绘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之间悠然自得的神态表情。全曲共十段。如《琴学初津》中所说一样:“《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曲操古淡,韵调清高。喜渔樵,乐江山,友鱼虾麋鹿,对明月清风,物我两忘。然微妙岂于贪徇嗜利辈能知乎?数治乱,论兴亡,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于渔樵谈笑之中矣。
龚一 08:28
19 忆故人
《忆故人》是晚清出现的琴曲,表现山中月下,徘徊叹息思念友人。音乐结构完整逻辑性、婉转曲折,非常感人。
龚一 08:27
20 龙朔操
原名《昭君怨》,内容出自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故事。蔡邕在《琴操》中曾有以此为题材的琴歌《怨旷思惟歌》;嵇康《琴赋》中也有此曲,称《王昭》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改称为《明君》,并流传为歌舞曲。谢希逸《琴论》列有“平调明君三十六拍、胡笳明君二十六拍”等共七种。《琴集》说“胡笳明君”又分为上舞、下舞、上间弦、下间弦四弄和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五弄。九弄曲名并见于唐代手抄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谱后。宋代的琴曲《昭君怨》,似继承了这些作品。明初《神奇秘谱》中改名为《龙朔操》,注明:“旧名《昭君怨》。”明代其它传谱亦有沿用旧名《昭君怨》的。此曲特点是曲调性强、乐句整齐、节奏鲜明、富于歌唱性、颇有歌舞曲特征,象是继承了古代的《胡笳明君》。清代另有《秋塞吟》、《龙翔操》、《神化引》等曲,也常被认为是写王昭君的,但音乐与明代以前《昭君怨》传谱无涉,此外,广东音乐也有《昭君怨》,与琴曲不同。
成公亮 10:54
21 哀郢
哀郢(埙与古琴) 赵良山演奏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队伴奏 此曲依屈原楚辞《九章》中的名作哀郢辞意而作,所谓哀郢,即哀悼楚国都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原作情感表达十分沉重,国仇家恨,身世之感以及使命感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这部用埙与乐队写作的音乐作品,就其历史音乐风格而言,并无曲调上的依据,但是通过对特定历史题材的结合,使我们对埙这件古老的乐器特有的音色以及它对原作情感内容在音乐上的多种表现力,有了更多的体验和认识。 《楚辞》 魂兮归来!何远为些。 室家遂宋,食多方些。 稻粢穱麦,挐黄梁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腼鳖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 粔籹蜜饵,有餦餭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归来反故室,敬而无防些。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 陈钟按鼓,造新歌些。 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嬉光眇视,目曾波些。 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 长发曼鬋,艳陆离些。 二八齐容,起郑舞些。 衽若交竿,抚案下些。 竽瑟狂会,搷鸣鼓些。 宫庭震惊,发激楚些。 吴歈蔡讴,奏大吕些。 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 放陈组缨,班其相纷些。 郑卫妖玩,来杂陈些。 激楚之结,独秀先些。 菎蔽象棋,有六簙些。 分曹并进,遒相迫些。 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晋制犀比,费白日些。 铿钟摇簴,揳梓瑟些。 娱酒不废,沈日夜些。 兰膏明烛,华灯错些。 结撰至思,兰芳假些。 人有所极,同心赋些。 酎饮尽欢,乐先故些。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乱曰: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 菉苹齐叶兮,白芷生。 路贯庐江兮,左长薄。 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青骊结驷兮,齐千乘。 悬火延起兮,玄颜烝。 步及骤处兮,诱骋先。 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 与王趋梦兮,课后先。 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
赵良山 02:57
22 佩兰
宋末毛敏仲作。取《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诗意。共十四段。《大还阁琴谱》(1673)后记:“兰生空谷,无人自芳;苟非幽人,谁与相将。曲调细而不迫,徐而抑扬。”《天闻阁琴谱》说:“战国时,有灵虚子者,游嵩山,遇羽人鼓琴石窗之下,鹤舞于庭,兰馨于室,延入晤语,因授以清羽之调,名曰佩兰。”此曲音韵醇和,若九霄环佩之声。
俞伯荪 09:56
23 秋水
又名《神化引》。选自《天闻阁琴谱》。是表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琴曲。此曲的音调悦耳,声韵飘逸,松紧有度,缓急相间,予人一种洒脱尘杂之感。
曾成伟 07:59
24 大胡笳
胡笳本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其声调悲怆凄凉,常能引起戍守边塞者的思乡之情。晋代刘琨曾用胡笳声谱为琴曲,创作了《胡笳五弄》,表现其爱国主义的思想。它与《小胡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本”这两首作品初见于《古今乐录》,称《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唐代流传的《大胡笳》和《小胡笳》源于南北朝的相和曲,当时以沈家声和祝家声见称。盛唐名师董庭兰继承了他们的传谱,又称之为“董家本”。晚唐陈康士在谱序中把这两曲与《广陵散》一起看作是“古风不泯之声”,从而流传至今。李颀听了董庭兰弹奏《大胡笳》,曾在诗中写到:“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认为乐曲表现了蔡文姬回归时,与当地“胡人”依依不舍的情景,接她回来的汉使也深为感动。《神奇秘谱》中《大胡笳》正好是十八拍。它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毫无共同之处。现存琴谱中根据这个解题,采用唐代刘商的有关诗句,作为各段小标题。
曾成伟 11:46
25 桃园
此曲在描写桃园中的美景。 春天桃花盛开,秋天硕果累累。从悠扬曲调跟轻快节奏来看,是表现美好景色,以及愉悦的心情。
曾成伟 02:36
26 孤馆遇神
相传为嵇康所作, 载自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汪芝编辑的《西麓堂琴统》。 据说琴曲借助于音乐语言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 嵇康静夜弹琴, 一阵狂风雷电后, 有冤魂显现, 向嵇康诉说遭遇。 曲风飘忽灵异, 颇有山岳相隔, 世事两茫茫之感。
摩尼天虹 07:01
27 孔子读易
《孔子读易》为一首古琴曲, 又名《读易》、《秋风读易》, 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 据说为清末青城山中皇观道士, 琴学大家张合修(字孔山)所作, 他曾在武昌开门授琴,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 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孔子读易》为琴曲之珍品, 全曲分为四段,乾坤定位、阴阳错综、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琴音飘然洒脱,体现了虚无缥缈,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
曾成伟 05:45
28 玉楼春晓
见于《梅庵琴谱》。以前的琴谱中没有刊载,可能是近代的作品。
龚一 02:49
29 有所思
为电视剧《笑傲江湖》弹奏该曲的古琴家赵家珍女士表示,“古琴之雅无庸质疑,但雅乐并不代表必须曲高和寡、孤芳自赏。此次古琴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为古琴艺术带来更多的关注目光,让更多的人知道古琴、学习古琴,那么古琴的春天就真的降临了!” 随着古琴工作者的努力,近年来古琴的普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电视剧《笑傲江湖》为古琴的普及帮了很大的忙,很多人通过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以琴结缘、因琴而死而对古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赵季平 01:25
30 卧看云起
李祥霆古琴经典——《卧看云起》很好的曲子和画面呢,我觉得值得欣赏。 这是根据唐诗意境改编而成的琴箫合奏曲子,很有唐人诗歌的优美意境呢,同样值得欣赏。 简介: 中国古典音乐聆赏之雅韵,寄情于物外的悠然心语,琴界盛事国乐瑰宝-世界首张中国器乐即兴演奏作品集。 李祥霆,满族,祖籍辽宁岫岩,1940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学古琴,师从溥雪斋、潘素学国画,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景略学古琴。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到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员,教授古琴和洞箫,1994年10月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任教,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台北和真琴社顾问、日本吟咏道八洲庄鹰洲会名誉顾问、北美琴社顾问。李先生除在国内演出,还曾多次到英、法、德、美、日等十几个国家演出,其中有四十多场独奏音乐会。出版唱片、录音带有《李祥霆古琴艺术》、《幽居》。主要著作有《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等。 这张"唐人诗意"是全球第一部中国器乐即兴演奏作品集,中国音乐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出版项目。曾得到东西方高层乐评家广泛赞誉的、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古琴大师李祥霆的传世之作。李先生以唐代著名诗句作标题引发,即兴演奏琴曲、箫曲、琴箫两度即兴曲,时长七十分钟有余,可谓超值极品。有三个很突出的特点:一是即兴演奏的专辑,一是兼收李祥霆先生琴与箫的演奏,此外专以唐人诗歌作为演绎抒怀的对象也是一个创举。 这张CD的装帧极为雅致,是因为它不仅在封面上用了李祥霆儒雅的照片和他的山水画,而且里面的介绍文字装订得仿佛是一本线装书,繁体竖排,内中有李祥霆的简历和及迄今为止仅有的中国器乐即兴演奏艺术论文《古琴即兴演奏艺术》,还插有李先生的照片、绘画作品和旧体诗作手迹,中文之后又有英译(当然是横排),捧在手上,赏心悦目。 录音十分优秀,无疑应当入精品之列,极具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李祥霆 08:41
31 捣衣
梅庵名曲《捣衣》,唐代古琴曲。源自大诗人李白《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之句。《子夜吴歌》这一曲调原被用来描写爱情,诗共四首,写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描写因异族入侵,男子被征戍边。秋凉时节,妇女一边在河边捣衣,一边思念远在边塞的亲人。哀婉动人,感人至深。乐曲反映了穷兵黩武的封建时代中,村妇对久戍边塞的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按古琴定调方法分类,该曲与名曲《秋鸿》等同属清商调式。其定弦方法为: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七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十徽泛音与七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唐代大文学家司空图的著作《诗品》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这部著作以四言赞体来讲论诗歌的风格,共分雄浑、冲淡、纤浓、绮丽、自然等二十四种。每种分别用四言六句的形式写成,风格典雅,颇多妙句。 其实,中国的人文意识和审美是一脉相承的,琴棋书剑也好,诗词也罢,它们的审美境界都在同一范畴内,同气连枝,相互照应。因此,可用《诗品》的内容来诠释音乐。若按《诗品》匹配该曲,则古琴曲《捣衣》应归属「绮丽」之类——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浅者屡深。露余山青,红杏在林。明月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子夜吴歌】唐•李白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朱子易 07:05
32 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为相,主持变法,遭到守旧派的反对。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四月罢相,王安石卜居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次年春二月,宋神宗又起用王安石为相。王安石即由江宁赴京。此诗写于此次赴京船泊瓜洲之时。瓜洲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隔江与京口(今江省镇江市)相望。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任鄞县知县、常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等。仁宗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积极推行新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由于保守派的阻挠,新法并未很好贯彻。七年罢相,八年再相,次年被迫辞职,后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且文学成就颇高,影响巨大。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刚劲清新。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现存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有词集《半山词》。   【赏析】         本诗通过从瓜洲隔江遥望江南的描写,表现了江南春景的秀丽和作者依恋江宁之家的思想感情。         触景生情,景情合一是本诗的艺术特点。作者从瓜洲遥望就口,产生出“钟山只隔数重山”的联想,表露出对家的眷恋;又从远见江南一片葱绿的美景,引发了思归之念。因为他的家就在他视线所及不远的地方,不过间隔着几重山而已;而这个家也就在那春意盎然的青山绿水之中。美好的景色和甜蜜的乡思融和成优美温馨的意境,自然动人。哪一个江南人读后不动思乡之念呢?         其次是炼字造意。用一“只”字,不仅形容距离之短,更见出其依恋之切;用“何时”两字,以虚写情,既显出思归之切,又见出对此行成败未卜的担扰。而用一“绿”字,江南春光境界全出,高度概括精譬,形象生动鲜明。据说作者几经斟酌,先后用“到”、“过”、“入”、“满”等十多字,都不满意,最后才决定“绿”字。可见诗人是很重视炼字造意的。
李祥霆 05:40
33 窗含西岭千秋雪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这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这种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杜甫善于象画家一样“随类敷彩”、“经营位置”。        虽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诗,其中却蕴含著丰富的思想感情。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声音么?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带着春意的来客。趁着春江水满,江东的船舶不远万里而至,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这一切构成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作者饱蘸喜悦的笔墨,描写这些清新活泼、生气蓬勃的事物,以敏锐的观察,摄下一幅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诗人从山上的积雪联想到人间悠久的岁月,从江中的船只望遥见祖国辽阔的疆域。“千秋”、“万里”,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正“漂泊西南天地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可是他的意志依旧坚强,情绪仍然开朗、乐观。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并无僻字险语,似乎没有经过多少推敲;其实不然。首先看对仗。绝句并不要求句句相对,而杜甫却让这首诗四句构成两联,一联之间每一个词都成双作对,非常工整。再看用词,后联中的“含”字和“泊”字用得极其考究。“含”字尤妙,妙在它把诗人的位置点出来了∶原来诗人是在室内通过窗户向外看的。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都收入诗人眼底。这样,就不是平板地摹写自然,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把握和欣赏。再说“泊”字,也可以换成“旁”或“过”,那就未免失之空泛。“泊”字能够说明,那些长江下游来的远航船只,不只是在这里寻常经过而已,而是停泊聚集在门前,足见附近是个不小的水陆码头。另外,此刻杜甫正在“三年望东吴”,颇有离蜀去吴之意。一个“泊”字,似乎隐伏着见鞍思马之感∶去不去东吴呢?有顺路的船只在门外停着哩。诗人的踌躇心曲,在这里不是也多少透露了一点消息吗?
李祥霆 07:30
34 星重平野阔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李祥霆 09:45
35 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李祥霆 07:18
36 阳春
《阳春》是由古代歌曲《阳春白雪》演变而来的古琴曲,表现的是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 阳春: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为八段,后有十五段、十段、十七段等不同传谱,且多数传谱增设分段小标题。从宋玉《对楚襄王问》的记载来看,《阳春白雪》原是有词的歌曲,但由于艺术性高,演唱难度大,因此能随着唱和的人极少,成为“曲高和寡”的歌曲。据朱长文《琴史》记载:“刘涓子善鼓琴,于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按《神奇秘谱》之说,此曲至唐高宗时完全失传。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吕才根据琴中旧曲修订而成。 《阳春白雪》在《神奇秘谱》中分为二曲。杨抡《太古遗音》认为,《阳春》是表现“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弹奏此曲要“冲和雅谈,不可铅华”。《风宣玄品》所列分段标题为:“气转洪钧”,“阳回大地”,“三阳开泰’,“万汇敷荣”,“江山秀丽”,“天地中和”,“莺歌燕舞”,“日暖风和”,“花柳争妍”。“锦城春蔼”,“帝里风光”,“春风舞雩”,“青皇促驾”,“绿战红酣”,“留连芳草”。 吴景略据《诚一堂琴谱》(清程允基撰于1705年)所奏《阳春》,活泼流畅,充满春天的生机。吴兆基据《大还阁琴谱》(清徐上瀛撰于1673年)所奏《阳春》,则冲和清丽,春光隐隐现于指下。 《阳春》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史曰:“刘涓子善鼓琴,於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琴集曰:“白雪师旷所作,商调曲也。”宋玉对楚襄王曰:“阳春、白雪,曲弥高而和弥寡。”又张华博物志曰:“天帝使素女鼓五弦之琴,奏阳春白雪之曲。”至唐高宗时,其曲绝焉。显庆二年,命太常增修旧曲,吕才上言,“阳春白雪,调高寡和,宋玉以来,迄今千载,未有能者。今依琴中旧曲,定其宫商,而作是曲。”故有傅焉。 《杨抡太古遗音》:师旷所作也。昔天帝使素女鼓五弦之琴,而奏阳春,故师旷法之而制斯曲。盖取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想其青帝司晨,细柳拖金,春光始漏泄矣;既而满山黄碧,万卉芳芬,春色弥宇宙矣。人际斯时,或借童冠,或抱瑶琴,或张油幕,或驾兰桨,虽所乐不一,其与物同春之趣则均耳。此音冲和雅淡,不可铅华,操弄者慎勿以粗心当之。 《理性元雅》:琴集曰,……(前段与《神奇秘谱》同)弹琴不弹阳春白雪,非善弹琴者也。第旧本词多迭复庞杂;而太古遗音又尽为更新,则失本来调高之旨。余今略以遗音数语,参合而裁正之,而原曲之未有更。虽谓阳春至今存可也。 《阳春》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春光淡荡,元气含祥;欢音广乐,钧天帝旁。 《诚一堂琴谱》:雪逸亭曰:“中正和平,疏疏淡淡,此阳春为宫音之正调也。”严天池诗云:“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予於迩年始得其意。 《阳春》小标题 《风宣玄品》:一、气转洪钧二、春回大地三、三阳开泰四、万汇敷荣五、江山秀丽六、天地中和七、莺歌燕舞八、日暖风和九、花柳争妍十、锦城春蔼十一、帝里风光十二、春风舞雩十三、青皇促驾十四、绿战红酣十五、留连芳草 《西麓堂琴统》:一、晴天锦秀二、紫陌芳菲三、鸣鸟穿林四、香尘拂袂五、羌管落梅六、金铃护月七、游人鼓吹八、鸥浴晴波九、燕语雕梁十、鞦韆院落 《古音正宗》:一、气转洪钧二、阳回大地三、三阳开泰四、万孽敷荣五、江山秀丽 六、天地中和七、桃李争妍八、莺歌燕舞九、日暖风和十、红紫芳菲 十一、锦城春霭十二、帝里风光十三、春风舞雩十四、青皇促驾 十五、绿战红酣十六、留连芳草十七、尾声 《阳春》歌词 《风宣玄品》:第一段气转洪钧 阳律乍转,葭灰始飞。阴阳反复,反复,五行相生克,四序更焉。春至则冬回,阴消阳即长。水面冰释,山阴雪色尚有迹,遥望也洁白。蜡梅蕊香馥郁也绽岭边,预报春晖,地草皆知。蠢蛰物咸离离,潜隐依暖气,观庶类,皆熙熙。 第二段阳回大地 冰消暖至地回春,俄观碧天边,斗柄又回寅。暖风吹寒退,天地也氤氲。鸧鹒声由是自然而鸣,宇内飞潜动植咸新。感乾坤生育之恩,各因其材而笃焉。雨露均,草木萌芽动,卵胎湿化,有生於斯时而成形。由是万物辉,人间五福锡焉,皆沾化育恩。 第三段三阳开泰 三阳来复,复益三阳。乾坤交泰,发万物以生地,滋长赖东皇。 第四段万汇敷荣 世间品物咸亨,凡有羽翼禽,皆成巢抱其卵而生。鳞介滋生,沧溟遍满,山林草木发萌。凡有血气者,戴角披鬃破趾圆蹄利爪钢牙毛类者,莫不感春恩,咸孕字生育繁於斯。兽类无穷滋生感春融,举世万物莫不皆发荣。 第五段江山秀丽 春来水绿山青。玩澄波而来藻翠,鱼荡散浮萍。山静林幽,鸟声鸣清,兔狡也狐灵。奇花异草满郊坰,锦鳞出没浪痕圆,翱翔高鸟腾空。水湾环,怪石棱层。云去山颠,风定水波平。日升岭嶂红,山妍水媚,景盛巧,画也难成。涧流峰耸,鸟啼鱼跃,茂兰香,瑶草馥,桂林馨,发荣滋长赖春工。 第六段天地中和 日暖风和。只见黄童白叟,巷舞途歌。举世安乐,庶物此时多。不寒亦不暑,长田水丽日迟迟,午风细细,露雨亦调和,乾坤恩溥溥。 第七段莺歌燕语 莺簧睍睆,呖呖声宛如歌,余韵悠扬。燕鸣啾唧呢喃,绵蛮声颠狂。颉颃绕雕梁,莺燕忙。莺乍调舌,燕方学语,飞鸣莺燕双双。羡黄莺出幽谷迁乔木,掷翠语,气求声应,唤友为春忙。睹紫燕颉颃,上下其音,参差其羽,往来飞呼类寻朋。掠水屡衔泥,营巢双舞芳塘。觑上林无限春光,鸟啼间间关关,音韵悠扬也如笙如簧。珍禽颜色异如锦绣,飞落翱翔也止且腾,巧绘难描妆。 第八段日暖风和 曙光浮动林色而依稀。轻暖轻寒,长天永日,而世间蔗糖物增辉。天布敷环宇,新草嫩美景稀奇。滋长发荣,随时更变也,枝蔓忽然垂。光天化日,春风和气洋溢,峻岭平原郊墟磵谷也,草木芳菲。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遗那春归。 第九段花柳争研 春天花柳斗争妍。春兰百般红紫斗芳菲而新鲜。春残桃花烂漫,春还柳絮飞绵。黄蜂采花撩乱,粉蝶戏蕊而翩翻栩栩焉。蜂蝶闹,燕莺忙,桃花李花乱冰,断送好春还。 第十段锦城春霭 花绽锦绣宫城。才子观,佳人玩,各自陶其情。画毂雕鞍驰骤也,往来络绎纷纷。寻美也排筵宴,谈笑纵横。 第十一段帝里风光 皇都春早,帝里风光。盏酌黄封之酒,衣惹御炉之香。目睹九重之高,天地和而丰稔,黎民富而安且康。喜春风拂拂而轻扬,臣贤主圣,社稷安康也福寿无疆。无疆福寿也海山固,度春光。 第十二段春风舞雩 融和堪着单裌之衣。长少咸集,共往浴乎沂风乎舞雩。草芥功名犹敞屣,载歌载咏载驰或载舞,童冠乐而归。 第十三段青黄促驾 莎草铺裀,车无音而软衬,香轮骏马,驰而无声,柔垫蹄痕。幽草野花,香馥馥袭人。莺粟黄,马兰紫,密密绕裙。拥香轮而难进,绊宝马殷勤,仆从也辛勤。堪羡王孙公子,齐车并驾论文。赏春光而谈笑,醉沉沉。 第十四段绿战红酣 淡红树底凋残,深青枝上新鲜。花谢锦,柳拖烟。桃杏李花皆结子,垂杨柳絮独飘棉。名园中姚黄魏紫将绽曲栏。耕破陇头云,田间双耒耜。钓残波底月,矶上一渔竿。普天下,播百谷。枯田中,禾始苗。海宇园林,草木竞秀也,绿战红酣。阳春去也,日月似循环。几时再得春还。 第十五段留连芳草 岁岁踏青游玩春,寻芳人不是旧游人。新春。前人不见今花草,花草如当换玩人。花如锦,草如茵,酬谈笑倒金樽。莫沉吟,眠芳草,幕天席地乐天真。留连芳草,休错过一刻千金。
华语群星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