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人收藏
共46首歌曲
低谷吗
失落吗
来为自己加油打气吧↖(^ω^)↗
战争片~史诗片~谍战片~
黑帮片~科幻片~灾难片~
仔细看
原来这还是个励志向啊↖(^ω^)↗
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的集子呐
狂风暴雨中依然要巍峨伫立~~~
点击→激情四射❀轻音乐❀日本动漫原声
点击→激情四射❀轻音乐❀西洋游戏原声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Guilty of Being Innocent of Being Jack Sparrow
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 《加勒比海盗》系列前三部曲所呈现出来的风貌与惊喜也许至今仍在令全球影迷回味不尽,从剧情设定,海盗文化抑或是片中人物角色的造型乃至道具,都使迪士尼获得了当初意料之外的成功与实际的利益。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影片节节攀升的制作成本,从第一集的1.4亿美子到第三集的3亿,纵是这样的娱乐大鳄也多少有些吃不消,尽管第三集全球票房最终收益达到10亿,但其实抽成下来迪士尼却未赚到多少,因此削减成本成为影片系列得以延续下去的首要手段。 |
Hans Zimmer | 01:44 |
02 |
End Titles
独立日 我决定对一个国家来说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需的。民族国家是近现代才有的东西,以其说它是一个自然演进的结果,不如说认为建构的产物。试想一下,要把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甚至是不同肤色的人聚集在民族国家的名誉下组建一个共同体,如果没有必要的教育很引导,那共同体的认同从何而来。只有建构一些共同国家象征,如国旗国歌;只有营造共同的民族记忆,如全民族经历共同的苦难,分享共同的喜庆;只有进行合理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一个政权在一片土地上建立起来,它可以将自己的建筑深深植入这片土地。然而,它不一定能将自己深深深入人们的心中。爱这片土地那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如果我们要和这片土地分开,那就意味着我们要与这中生活方式决裂。但是,对一个政权认同则不一样的,爱祖国和爱国是有区别的,爱这片土地和爱这个政权并不是同一回事。因此,一个政权要在这片土地上得到认同,取得相应的正当性,那它就必需有高水平的爱国主义教育。 |
David Arnold | 09:08 |
03 |
The President's Speech
Good morning! In less than an hour, aircraft from here will join oth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you will be launching the largest aerial battle in this history of mankind. Mankind-----that word should have new meaning for all of us today. We can't be consumed by our petty differences anymore. We will be united in our common interests. Perhaps it's a fate that today is the 4th of July; and you will once again be fighting for our freedom, not from tyranny, oppression, or persecution-----but from annihilation. We're fighting for our right to live, to exist. And should we win the day, the 4th of July will no longer be known as an American holiday, but as the day when the world declared in one voice:"We will not go quietly into the night.We will not vanish without a fight. We're going to live on. We're going to survive." Today, we celebrate our Independence Day! |
David Arnold | 03:11 |
04 | 1969: We Came In Peace | David Arnold | 02:04 |
05 |
2012 - The End of the World
<2012> “人类终结者”Roland Emmerich看来真是要终结“灾难片”这种类型了。1996年的《独立日》之后,谁还能找一艘更大的外星人飞船更彻底的在全世界各大城市搞破坏;1998年的《哥斯拉》之后,谁还能找一只更大的怪物让它更放肆的摧毁纽约;2004年的《后天》之后,谁还会再用环保之名让全球变暖在3周之类恶化几乎灭绝全人类?而《2012》更是将灾难演绎到一定程度的极致,无论是向《海神号》致敬的海难戏,还是惊心动魄的地震,火山爆发,海啸...《2012》几乎“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而在灾难的面前,人类生离死别的悲苦,个人英雄主义的壮烈,人性的黑暗与光辉,也都被Roland Emmerich说烂了。好莱坞灾难片或许不会就此终结,但是想要再创新已是很艰难了。 |
Harald Kloser | 01:24 |
06 |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后天 冰雪覆盖的南极在管弦乐舒缓的氛围中出现,随科考队地质勘测而来的冰层裂缝真实地表现因地气变化,而使得冰层由坚固的横向构造重新结晶为竖向冰碴。质量的变化是第一步,影片用6分钟完成了这短暂但充分的序章,尔后无疑是封闭式的讨论,权威嗤之以鼻,世界各处出现灾难的征兆,以及大范围的恐慌,而这都只是在为铺天盖地的特效场面做铺垫。故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对灾难片而言特效所占的分量举足轻重,而说理的成分无论是确有其事或荒谬不堪,都仅仅是次要的过场,并不对此类影片的票房和口碑起到决定性作用。 《后天》在5年前所制造出的视觉盛宴至今是灾难片中的翘楚,这不单是话题和特效所成就的殊荣,结合影片在剧作、科学、表演、叙事、细节各方面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实在出色,在远离20世纪90年代的这些年,能够摒弃浮躁拍摄出这么认真,高水准,媲美《极度恐慌》《龙卷风》的灾难片,令人由衷敬佩。 |
Harald Kloser | 03:27 |
07 |
Half Remembered Dream
盗梦空间 ◆《Inception》其实早在2003年拍完《白夜追凶》时便已想投给华纳制作。而华纳也确实答应了。但当时剧本都还没写好。而Nolan也觉得不该把它当成一件差事来做,而是该慢慢的把它写好,写好了再找公司发行就行了。他本以为花几个月就能把它写好。但怎知要八年后才能把它完成。 ◆《Inception》是自1998年的《Following》以来Nolan第一个原创故事。其他的作品都改编自漫画或者小说。 ◆它是第五部Nolan打进imdb Top 250的电影。其他四部包括《记忆碎片》(2000)、《蝙蝠侠之侠影之谜》(2005)、《致命魔术》(2006)和《蝙蝠侠之黑暗骑士》(2008)。 ◆拍片期间,导演把剧本情节完全保密。只对外宣称这是一部「设定于意识空间」的「当代科幻动作惊悚片」。 ◆电影的拷贝运送到各大影院时,名字写成「Hour Glass」。 ◆电影的迷宫标志,是刻意模仿电影制作公司Syncopy的标志的。 ◆摄影师Wally Pfister称,华纳公司曾希望Nolan把《Inception》拍成3D。但Nolan一口拒絶了,因为那会「干扰观众欣赏Inception的故事。 |
Hans Zimmer | 01:12 |
08 |
Dream Is Collapsing
草薙素子有一个腕表,她用它来确认每次更换过义体之后,她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草薙素子。有个少年相信the one对他所说的1999年的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场梦,他从屋顶不断的下坠,不知道他是变成了一具破碎的尸体,还是在被机器与黑暗所统治的未来惊醒。而在一家医院的脑神经外科里,有一位病人,他会做很长的梦,他在沉睡的时候一瞬间会全身痉挛,他在那一瞬间做梦,梦里的那个瞬间从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直到增加到上百年,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做永远没有完结的梦,谁也不知道,做了永久的梦之后,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内篇·齐物论》) |
Hans Zimmer | 02:23 |
09 |
Dream Within A Dream
Nolan(电影导演)不会拿出“这~是~一~个~梦~”这样的陈词滥调。但事实是他剪掉了在陀螺倒下的片段说明有一个含义。他是在你脑中种下了一个怀疑的种子。他在观众身上用了inception的方式以使观众探究这个结局。因此这部电影的思想对观影者来说成为了现实,更深刻地去思考那些从前从不会做过的事。 |
Hans Zimmer | 05:04 |
10 |
Time
恍惚间........ 海水汹涌的迎面扑来........ 光影漂移着........ 电影如幻灯片般在眼前浮现......... 不觉潸然泪下........ 电影院看了2次,在家重温了3次......... 科幻迷认为最好的一部科幻片...........ToT |
Hans Zimmer | 04:36 |
11 |
Flying
生化危机4:战神再生 【生化危机4:再生】的剧情还是那样狗血,好在这次的娱乐性很强。除了3D效果做的不错,剧情中各类耍酷桥段简直就是直接从别的影片里复制而来的。动作打斗视觉效果上有【300】的快慢镜头剪辑,【骇客帝国】里的瞬间转移、子弹时间甚至第二部里崔妮蒂跳窗一跃。场景设计上有【2012】翻拍的洛杉矶末日景象,【阿凡达】里克隆来飞行器,而人物设计上爱丽丝和克莱尔简直就是【刀锋战士】上身的一对【末路狂花】。僵尸阵营中多伯曼丧尸犬、虫嘴丧尸男和巨型斧头男算是开胃菜,终极BOSS人气反派斯威克才是重点。 |
Tomandandy | 01:58 |
12 |
Star Trek/That New Car Smell
星际迷航 “ 宇宙,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进取号的航程。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这是每一集《星际迷航》电影和电视剧都会出现的句子,它或多或少的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探索新的边疆,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这是500年前那些航海家们克服饥饿和风暴的动力,是肯尼迪决心启动阿波罗计划的原因,也是《星际迷航》在43年间聚集了众多trekkies的精神核心。 进取,探索,新的边疆,无论结果是和平还是战争,是掠夺还是结盟,是征服还是被征服,“探索”与“冒险”本身浓重的雄性荷尔蒙味道就让人心潮澎湃,而《星际迷航》正诞生在上世纪那个繁荣而浮躁的六十年代:战后婴儿潮出生的臭小子们都到了荷尔蒙激增的时候,他们急切地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他们也最轻易地被现存的世界所利用。于是,中国有了文革,法国有了五月风暴,美国有了嬉皮士和马丁路德金,有的事情变好了,有的事情变坏了。登月肯定算是一件好事,不过就算是阿波罗计划,恐怕也逃脱不过浮躁与喧闹的气味——如果没有苏联人的刺激,肯尼迪也不会肾上腺素激增想要登月。 这就是《星际迷航:初代》诞生的背景——正经点说,这是美国人在和平与繁荣中面临内外挑战的转折时代。不正经点说,这是一个全世界都沉浸在雄性激素里的时代。 |
Michael Giacchino | 04:48 |
13 |
At the Bank
谍影重重1:伯恩的身份 很男人的一部片子,象港片中《枪火》和《暗战》一样。情节紧凑,只是比起《反恐24小时》还是可以稍微喘过来气些。背景是一个美国秘密组织训练的特工在一次行动中受伤并且失去记忆。好象特工片都爱选这个背景,很早的那部《特工狂花》也有类似的失忆情节。 伯恩在影片中几乎无所不能,而且动作协调的很美,让人看的很享受。女生肯定会有一种虚拟的保护感,而男生则会有一种崇拜和羡慕的情绪。其实,训练伯恩的人在找到他时这样概括他的身份:你是美国政府的财产,你是一件价值3000万美元的武器。这样看来,这种无所不能只是一种国家行为的集中体现,只不过载体不是一辆高性能的坦克,而是一个有点帅的血肉之躯罢了。 要求自己象特工一样生活显然是很辛苦且不切实际的,然而,有些时候,特别是面对危机,试着用特工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也许会很有效,特别是对于男生。比如:在公众场合低调但洞察四方,处事逻辑且有预见性,按照对于自己危害的优先级逐次排除险情,临危不乱胆大心细,保持良好体魄和积累各项工具的使用技能,宽广的知识面等等。 |
John Powell | 04:07 |
14 |
To the Roof
谍影重重2:伯恩的霸权 1,剧情精彩,情节设计合理,几臻圆满,充满调动观者思考积极性的元素【其中逻辑性严密程度个人以为以第一部尤其见长】 2,节奏、拍摄技巧运用合理恰当,有张有驰,全在掌控之中!; 3,表演专业【除去情绪、情感、角色特质不说,其中特工、间谍的实力、智商表现的尤其让我佩服!这点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4,音乐!!音乐!!对白越少、情节越复杂、所想要技术水平越高或者是想反映的思想、情感越崇高、罕见,越需要精彩绝伦的音乐(or 音乐主题)。有好的音乐这电影就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好的!同时指明,数量并非绝对的衡量指标Powell的音乐主题以轻素简约、原始动感的鼓点、节奏作为背景音乐绝对是一大高明之处【尤以第二部的Goa /To the Roof为优】!! |
John Powell | 05:32 |
15 | Extreme Ways | Moby | 03:57 |
16 |
Extreme Ways (Bourne's Ultimatum)
谍影重重3:伯恩的最后身份 谍影重重3:最后通牒是马特·达蒙(Matt Damon)主演的这部纯正三部曲最后一集:爱国青年Jason Bourne是美国中情局著名的“三千万”先生,领有“杀人执照的”高级特工,在这一集中继续亡命天涯追逃搏杀,查找自己的真实身份。本来小说的故事背景放在在美苏对峙的冷战时期,编剧改弦更张把Bourne置于个人与巨大的国家机器的对峙之下。非但不会生硬地把Jason Bourne塑造成为典型的美国英雄,反而让人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英雄所处的窘境,这种巧妙的置换不乏深刻且颇具新意。 |
Moby | 04:22 |
17 |
Dark Phoenix's Tragedy
X战警3:背水一战 我喜欢《超人》,喜欢《猫女》,喜欢《蝙蝠侠》,这些电影虽然庸俗,但总能给我娱乐。相比来讲,我喜欢《X-MEN》更甚于前者。因为《X-MEN》除了娱乐外还能让我思考点别的。 《X-MAN》的故事是关于未来的,一部分人类的基因发生了变异,产生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超能力。比如会飞,手会喷火,能凭意念移动物体,甚至能转化物体。于是普通人,与变种人的矛盾就出现了。 在第三部中,人类发明了一种所谓的治愈药,能消除变种人的超能力。变种人的领袖之一万磁王因此向人类宣战,而人类也将治愈药制成武器,与变种人对抗。另外,一个能力超强的变种人是片中的主角,珍,她拥有几乎能转化一切物质的能力。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而且能读人心,能预知,简直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 |
John Powell | 03:14 |
18 | Farewell to X | John Powell | 00:30 |
19 |
3200 Years Ago
特洛伊 有的时候,神话与历史的界限不是很分明。在特洛伊城遗址被施里曼发现之前,特洛伊和木马记在西方世界就已人尽皆知,但没有人认为这些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历史。直到1873年6月15日,被岁月尘埃掩埋了几千年的特洛伊城终于在施里曼的执着追寻里与世人见面。一直以来,我对神秘的古代文明有着强烈的兴趣,很小的时候就看伊阿宋智取金羊毛,提修斯魔宫屠牛的故事,让我对希腊神话和英雄故事有着非比寻常的热情。凡是有关古希腊的书籍或者是电影,我都爱看。沃尔夫冈·彼德森的《Troy》自然不容错过。 特洛伊的故事,已被多次搬上屏幕,如果说以前的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讲述的话,这次的电影则更象是在重现那个人神共处、英雄辈出的年代。去年的夏天,看了美国拍的电视电影《Helen of Troy》,那是为帕里斯王子的纯洁爱情而拍,并且把伊利亚特里英俊、勇猛又不失良善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拍成了一个以杀人为乐的嗜血狂人。《Troy》还了英雄本来面目,可以让阿喀琉斯看着脚后跟上的箭倒下时无悔此生。 |
James Horner | 03:36 |
20 | Troy | James Horner | 05:01 |
21 |
Imhotep
木乃伊 虽然是含有恐怖元素的探险类电影,<木乃伊>却显得精致许多,情节紧凑,画面也一直保持统一,一直是那片纯净又迷人的金黄色.它们将埃及那种神秘又致命的美丽表现得充满张力,令人神往,至少我是这样. 我跟影片的主角伊芙琳不一样,我没有探险家的父母,没有潜心研究古籍的定力与耐心,甚至没有足够的热情可以不顾后果地去探寻.所以我只是坐在这里,像发了毒誓的凡尔纳只有在自己的幻想中去旅行.去发掘生命的奇迹. 而伊芙琳不是,她踏上了那片迷人的土地,她触摸到了那些古老的遗迹,她深入了风暴的中心,因此她成为了传奇,尽管那些只是虚拟,我也心甘情愿地相信.我看着她在那些危险中成长起来.一开始她只是想探险,她把这些当做游戏,而当她真的看见了实现童年梦想的可能性时她便再不肯说放弃.她的勇气牵引她去完成那些不可能的任务,去寻找"黄金金经".这个时候那些热情让她变得无所畏惧.而后是责任让她坚持,是她打开了亡灵书,是她唤醒了邪恶的大祭司,是她带来了世界的灾难所以也要由她去负担后果尽管她还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她只知道不可以放弃.再后来她学会了牺牲自己虽然自己心里已经装满了恐惧.角色的成长往往是让观者最感欣悦的事情,这一点<木乃伊>做得很成功.想起安妮的一句话"女人是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逐渐变得坚硬和实用起来的." |
Jerry Goldsmith | 04:15 |
22 | Honor Him | Hans Zimmer | 01:19 |
23 | Now We Are Free | Lisa Gerrard | 04:14 |
24 |
Main Title Theme (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创造了中国影视历史上的好几个第一: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资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场移除护栏的取景,后来郑少秋的《戏说乾隆》中,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乾隆身后的太和殿正门被铁栏挡住。贝托鲁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述中国的故事。而且,这是关于中国的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奖。许出于对于大师的尊敬,中国人第一次没有对电影内容做出任何限制。 溥仪这个人,很难简单地用好坏来定论。他自小便是皇帝,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是民国政府和日本人用洋枪大炮向他示威。在五千年历史上,他是个罕见的“三起三落”皇帝,曾经三次称帝:满清的末代皇帝,张勋复辟时称帝,“满洲国”称帝;又三次投降:向民国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投降。总体来说,溥仪可看作是一个没什么能量,也没有个准确想法的人,或者说就是一个庸人,有点无知。不错,他也曾想做一番大事,例如投靠日本,以雪孙殿英盗挖祖坟之仇,但是他自身没有能力,那些接近他的人,只是想利用他。 这样看来,说溥仪是一等战犯还真是高抬他了。他是一个王朝的牺牲品。王朝到了结局,总会有人不自主地被推上第一线,以粉身碎骨的方式维持它最后的尊严。 回到电影上来。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以全新的视角,在两个多小时中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我们一直理解的那个罪人,而是一个无知、本性中还有一丝善良的庸人。历史狂潮将他卷来卷去,他无能为力。 |
David Byrne | 04:01 |
25 | Where Is Armo? | 坂本龍一 | 02:26 |
26 |
Hymn to the Fallen
拯救大兵瑞恩 战争总使人联想到史诗,史诗十有八九会描写战争。 二战是人类历史到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首宏大史诗,而诺曼底登陆,则是这诗章中堪可与《伊利亚特》相比肩的段落。 对这一段落人们有理由念念不忘,透过它我们还能触摸到往日炽烈的气息,藉以使浸淫于安宁中麻木许久的神经恢复激烈的搏动。但那千帆竞进、万炮齐鸣的恢宏场面毕竟没有太大意义,毕竟震慑人心的永远是阿喀琉斯和帕里斯们而非特洛伊木马或是战船。 电影被选择重现史诗是明智之举,只是终成史诗的又有几部? 作为“二战片质量保证”的斯皮尔伯格导演显然深谙其中玄机。所以他老人家虽然大把大把银子烧着,一茬一茬特技使着,一片一片血浆泼着,在电影最该出彩的地方丝毫没落窠臼。全片169分钟跨度虽大,但他没浪费一分一秒,抓住时机,三两个镜头换位,几句活灵活现的对白,一个不经意间的手势,一曲经典的战争绝唱一气呵成。观影中,心绪先是从肃穆的阿灵顿公墓陡然转到人间地狱--奥马哈滩头,经历一番痛苦煎熬后降临画一般的诺曼底小镇和原野,几多生死流转好不容易定格在瑞梅尔的废墟中,灵魂得到升华瞬间再重回故地。故事结束时就仿佛战争结束,如释重负却又有一丝难言的怅惘,不合实际的念头不复存在,“一个和八个”的命运传奇却常驻心间。抓住了人心并让人无暇打哈欠的电影绝不多见,无怪乎有人说《拯救大兵瑞恩》后除了斯皮尔伯格自己无人再敢拍二战,诚哉斯言! 只因战争乃是人的战争,战争电影也是人的电影。大师读懂了这一点,所以他的电影是活的史诗;庸才没明白过来,于是就只能套在“摇晃机位”和“武器装备”上瞎打转。 |
John Williams | 06:10 |
27 |
Omaha Beach
“为什么要让我们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呢?” 这便是《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人小组面临的抉择。置身于瞬间万千生命消逝的战场,他们却要冒生命危险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脱离危险。 生活中类似这般普罗米修斯式的死劫比比皆是,战争就是绝佳的例证。它甚至总是忠心耿耿地伴随着人类的所有成就与辉煌,然后一丝不苟地把它们化为灰烬。荒谬之处就在于,为了剪除这人世间的一大荒谬,我们必须要打着“和平”和“人性”的旗号来继续荒谬。这似乎有了一点宿命的味道。 执著于这荒谬自然徒劳,要紧的是我们看到,普罗米修斯们始终拒绝选择逃避对荒谬的挑战。一切无妨是悲剧,但只要那大写的“人”字不动摇,历尽恒河沙数的劫难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的坦然和希望。更何况,生命与生命之间不负责任的价值比较毫无意义,生命的本能也不会给予人们权衡利弊的时间。 |
John Williams | 09:15 |
28 |
Main Title/Rebel Blockade Runner
星球大战4:新希望 那年彼得·杰克逊才15岁:“看《星球大战》改变了我的一生。多么神奇,又多么贴近我们平凡人的人生。”———长大后他导演了《指环王》三部曲。 那年朗·霍华德23岁:“当电影结束时,我一句话没说,走出剧场,又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买票,又看了一遍。”———他后来成为卢卡斯的弟子,导演了《魔茧》、《阿波罗13》、《美丽心灵》等影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也是23岁:“看《星球大战》让我惊喜得要尿裤子。我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天哪!谁做的?我告诉自己:我也要拍这样的电影!我就这样辞去了卡车司机的工作。”———7年后他导演了《终结者》,17年后拍了《泰坦尼克》。 那年斯皮尔伯格31岁:“让我眼花缭乱!我爱死它了。”———他本来就是卢卡斯的好友,此后他接连导演了《第三类接触》、《E.T》、《侏罗纪公园》、《迷失的世界》、《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等科幻大片。 那年雷德利·斯科特40岁:“看了《星球大战》,我傻眼了,我对我的制片人说:我们还等什么?这么棒的东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急起直追,两年后导演了《异形》,5年后拍了《银翼杀手》,在“影史十大科幻片”中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一。 |
John Williams | 02:14 |
29 |
Star Wars: The Phantom Menace (Duel Of The Fates)
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 星球大战和星球大战前传这两个三部曲虽相隔17年之久,但其中关于民主自由与独裁对抗的的时代背景却是相通的。当科技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即使是已经实现了超光速星际旅行,我们对政治架构的设想仍然是民主与独裁。三部星战是一个独裁的帝国向民主联邦的发展,三部前传又阐释了一个民主联邦又是如何演变成了独裁的帝国。 卢卡斯在法国戛纳举行的《星战三》全球首映礼上说,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星战”系列影片时,他想到了越南和尼克松,想到了古罗马和恺撒,想到了“民主”如何演变成“独裁”。 在70年代,尼克松重用自己的白宫幕僚班子而对国会的监督视若无物,被媒体称为“帝王总统”,最后因水门事件弹劾下台。而在,21世纪初的美国,小布什利用国内反恐的需求,推行了一系列反恐议案,这些都对美国民主分权制衡的核心价值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产生了一系列警惕这种变化的电影《V字仇杀队》,《华氏911》等等。 回到这部影片,在星战前传中,先是贸易联盟,再是分离主义联盟和克隆人战争,也是一系列的外部威胁使得联盟将权力集中于帕尔帕丁。于是国家向极权堕落。 正如卢卡斯本人所说的:“这好像都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外来的威胁要求加强内部的控制,民主则因为内部争斗而不能正常运作。我希望这种情况永远不要在我国出现。” 可惜每次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一次一次的发生。当国家经历动乱时,或是发生革命,强力人物掌权,于是建立的新的政府必然是一个独裁的极权政府! 《星球大战》中,帝国最后崩溃了,一个新生的共和国诞生~同样,我们的毕生追求,难道不正是为了自由,民主,让人民享有一切吗?尽管这一切还非常遥远。 扯远了,最后引用韩寒的一句博文做结尾:我们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但是这个剧场归他们所有。我只是希望,我们每一个舞台上的人,甚至能有当年建造这个剧场的人,争取把四面的高墙和灯泡都慢慢拆除,当阳光洒进来的时候,那种光明,将再也没有人能摁灭。 |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4:09 |
30 |
Schindler's List Theme
辛德勒的名单 在《辛德勒的名单》的反面人物设置上,斯皮尔伯格选择了残酷,冷血,暴力,血腥的德国军官高夫。但他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简单的杀人魔王,似乎在他的身上还能看见一些人性的体现,然而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力。他可以一觉醒来站在阳台上把射杀劳动中的犹太人当作游戏;他也可以礼貌的对犹太女仆海伦说谢谢;更可以为亲吻犹太女孩而入狱的辛德勒说情。高夫的不简单,体现在他惨绝人寰中的一丝柔情,贪婪嗜血中的一滴眼泪。高夫与辛德勒对比,他的残忍流于华表,但辛德勒也并不是道德上的完人。他来到克拉扩只不过是为了发战争财,他利用犹太人的金钱,智慧,保住了他们的性命,也让自己发了一笔横财。辛德勒的转变可能来源于他的犹太助手斯太尔恩的坚持不懈,也可能来源于那个独臂老人的一次感激,但最有力的来源不宜于他和妻子在山顶看见的那次大屠杀。 但不论是辛德勒还是高夫,斯皮尔伯格都没有告诉我们更深刻的意义。高夫的惨无人道是来源于社会还是人性的阴暗面,斯皮尔伯格并没有做出解释。他只是把这样的一个人生动鲜活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而其余一切都在未知之中。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因为斯皮尔伯格有意的回避,还是没有思考。在无限感慨中总有一丝遗憾。 在斯皮尔伯格的影片中,神话般的场面和人物并不是他要表现得核心,他要表现的是凌驾于之上的宗教情怀。在影片开头在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中,昏黄的屋内,一家人围坐桌边做着祷告。桌上的烛光随着长者沙哑吟唱的犹太教颂歌,闪闪烁烁扑朔迷离。在影片中部,辛德勒在紧张时刻仍允许犹太人做犹太教祷告。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潜移默化的传送着他本民族的宗教与历史。影片中犹太人迁徙的镜头无疑就是个隐喻。在影片最后,一群被解放的犹太人从地平线上走来,他们身上背负着太多的历史与苦难,在他们心中将永远记住辛德勒这个名字,但是他们真正的救星则是走在其中的斯太尔恩。他才是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摩西。 |
John Williams | 05:06 |
31 |
To Victory
<300> 斯巴达300勇士 《300》不同于梅尔·吉普森的《受难》,虽然它掀起了与后者不相上下的舆论飓风,《300》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颠覆,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或者电影的综合价值上。虽然因为伊朗政府的意外抗议,它的话题性似乎在电影之外亦有所延展,但其本身其实并不具备任何革命意义,单就娱乐性来讲,它也基本无法和《骇客帝国》这样的前卫电影相提并论,尤其剧情,简直不值得推敲。这么说,并不表示它就不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它MTV风格的画面,它骇人听闻的造型,甚至它煽情的重金属配乐和比比皆是的希腊化语录体的精辟台词,都充满了针对观众感官和情绪的挑逗与挑衅。 |
Tyler Bates | 02:34 |
32 | Returns a King | Tyler Bates | 02:23 |
33 | Fever Dream | Tyler Bates | 02:33 |
34 |
Theme from Mission: Impossible
碟中谍 虽然该片从第一集到第三集连续换了三个导演,但是《碟中谍》系列的魅力却经久不衰。故事依然精彩,场面仍旧火爆,情节更加紧凑,我们那不可能完不成任务的阿汤哥还是那么的迷人。区别于第一集的精彩开幕,第二集的暴力美学,该系列的第三集在剧情设置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变,故事从头到尾好象只在一乎一吸之间,甚至于我们已经忘记了呼吸,只是在那里长时间的长着嘴巴呆呆的看阿汤哥跑来跑去,由此即可说明影片节奏的快捷之处。 |
Adam Clayton | 03:28 |
35 |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Suite)
加勒比海盗1:黑珍珠号的诅咒 海盗历来象征着自由,恩,其实细想,他的真正意义不在杀戮抢劫,而是自由自在的航行,充满惊奇的冒险,当然还有诱人的宝藏。 杰克船长当之无愧的是影片中的男主角之主角,对他的刻画远远高过威尔,从杰克的出场就奠定了整部影片的风格——型男……我们就围绕加勒比头号型男来展开这篇文章。 杰克是彻彻底底的自由派,与威尔的爱情至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的最大矛盾冲突就在于爱情和自由的冲突,两者的冲突贯穿于整部影片,体现在每一个角落。影片的一开始,威尔跟伊丽莎白的爱情就一直纠结着我们,本来没有任何悬念的恋爱史却偏偏被弄得如此曲折。是伊丽莎白中途变心喜欢上杰克了吗?我倒不这么认为,如果说影片的导演是个女权主义者一点也不为过,但很显然不是个完全的女性解放者,在伊丽莎白心中,杰克只是自由的象征,她向往那种海盗的自由生活,虽然身体里没有海盗的血液,却比威尔更渴望当一名海盗。第三部结尾,当伊丽莎白率领海盗大军迎击英军的时候就是她这种情感的至高点,一副海盗之王的架势。 我们回到杰克身上,杰克有没有喜欢伊丽莎白?一个不希望被爱情束缚的男人,当然也不会留恋于伊丽莎白,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女人扇他巴掌的原因。现实生活中爱情和自由理应是可以兼得的,但影片却将两者完完全全的对立起来,伊丽莎白的罗盘指向杰克,其实是她心中对自由的追求高于对爱情的渴望,这也是她与威尔的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而影片的结局,威尔与伊丽莎白得到了盼望已久的爱情,却失去了自由,以十年一见的代价换来了永恒的爱情,这正是影片主题所在。想想,威尔为给他老爸自由,需要以自己的爱情为代价。同样另一方面,那个喜欢伊丽莎白的将军,当他真正选择爱情的时候也是他生命终结的时候。这样的矛盾影片中无处不在。 杰克最后——或者说自始至终都选择的自由,他的小船他的藏宝图以及他放荡不羁的个性都是他自由的表现。影片之所以波折,不是因为杰克也不是因为威尔,而是因为伊丽莎白的内心矛盾,也就是她心中对爱情和自由的选择的矛盾。但影片的结局却不适合让伊丽莎白跟杰克在一起,因为这需要以牺牲杰克的自由为代价,海盗没了自由那还叫什么海盗,就成了长满触须的大章鱼…… |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4:37 |
36 |
Edward Scissorhands (Main Title)
爱德华剪刀手 约翰尼与薇诺娜初次相见是在一次影片首映典礼上。当时薇诺娜正去取一杯可乐,"爱神"使他俩互相认出对方,只四目相交,匆匆一瞥,外界的一切便在彼此眼中倏然消失。数月后,他俩便开始了爱情的程。在《剪刀手爱德华》一片中的默契配合,使他俩的恋情更深了,约翰尼在右臂上刺了"永远的薇诺娜"几个字,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薇诺娜起初还以为那是贴纸,千方百计想把它擦掉,当她意识到只是徒劳时,惊得目瞪口呆。更令人叫绝的是,约翰尼表示死后要将刺了字的皮肤揭下留给子孙后代。 不仅仅是"爱德华"这个角色与众不同,更由于薇诺娜参演的缘故,约翰尼对《剪刀手爱德华》这部影片情有独钟、十分偏爱。他说:"能和心爱的人一起工作,而且还有钱可赚,那种感觉简直是棒透了!"在炎炎烈日下,他整天穿着从头包到脚的黑皮衣,手戴12英寸长的"剪刀手"而毫无怨言,至于每日早晚要花很长时间很大功夫上妆、御装和苦练使用剪刀手的艰辛,则更不在话下。在爱的绿荫下,他心里流淌着不竭的甘泉。 " I knew right then,' adds Johnny. I knew then I had falling in love with the love of my life"----Johnny I thought maybe he would be a jerk,' says Winona. `I didn't know. But he was really, really shy and far from any jerk..' ---Winona (“我知道正是那个时候。”约翰尼补充道:“我知道那以后我爱上了我生命中的爱人。”——约翰尼 “我原以为他可能是个古怪的人。”薇诺娜说,“我不知道,但是他真的真的最非常害羞,一点也不古怪。”——薇诺娜 ) |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2:35 |
37 |
Batman (The Batman Theme)
蝙蝠侠前传1:侠影之谜 美国片为什么在国人心中占据着很大的地位,因为他们拍的太过于精彩. 哪怕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我还是睁着眼看完了<侠影之谜>. 童年的他是害怕蝙蝠的小男孩,曾经因为歌剧中的蝙蝠造型拽着父亲颤抖离场.遗憾的是父母在他的眼前被枪杀.他幼小的心灵充满了愤怒. 愤怒不等于毁灭,他不以复仇之名,却想和父亲一样拯救高森市.这种气势会深入人心.不由的和他一起奋斗. 好的电影是让所有看它的人一起受感染,一同随着情节的曲折变化多愁善感. |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3:07 |
38 |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Bicycle Chase & End Credits)
很简单的一部影片,干净但不苍白,像是一种童话散在手心里的感觉,天真得让人抑制不住哭泣。 很固执地认为这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尽管它的场面、特级并不是那么壮观,尽管它的故事并不是那么曲折复杂。但它,却真的以一种实实在在的的极“童话”的方式抓住了人们的心。 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太多离奇复杂的情节,故事只是在一片孩子气的光鲜亮丽中独自行进,步履轻盈,像是迎面而来的掺满阳光的浅浅的风,亦如带有弧度的唇。 |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4:41 |
39 |
Chariots Of Fire (Titles)
烈火战车 拍摄于1981年的英国电影《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系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奖,一直被认为是体育励志电影的经典。影片用倒叙的手法,由1978年哈罗德的葬礼开始,回溯了英国历史上这两个伟大的短跑选手那振奋人心的跑步。与其说这是一部描写个人奋斗的励志片,不如说它展示了一个人内心坚持和信仰的勇气。 哈罗德有张与亚伯拉罕•林肯一般瘦削冷峻的脸,他的强硬高傲源于他的敏感自尊,跑步是他赢得尊重的方式。他要克服歧视不公,克服内心对于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克服来自世俗社会的压力。当校方因为他聘请专业教练而给予他警告时,他冷静而坚决地对抗着代表世俗观念和体育精神的学校当局,因为,他追求决不仅仅是体育之内的事情,而事关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埃里克面对的有家人对于他远离事奉的责难,他想方设法让家人明白,主需要他的胜利,主给了他善跑的双腿绝不是没有理由的——但为了信仰,在最后的时刻,他却拒绝在安息日比赛。这时候,他要对抗的是世俗的王权,整个英国,甚至为此要背上叛国者的名声。但他没有后退,在必须要选择的时刻,人只可能听从一个召唤。 哈罗德代表世俗,埃里克代表神性。但是电影没有简单地厚此薄彼,他们都值得人们尊重。内心的偏见、歧视、不公必须被克服,身体的障碍、肉体的沉重亦必须被超越。我记得哈罗德等候发令枪响时的万籁俱寂,一个异类而孤单的身影即将向既定世界的规则发起挑战。我更记得埃里克跑步时那种奇特的姿势,高昂头颅,满脸欢欣,眼睛甚至不看跑道,“我跑步的时候感觉到主的高兴”,“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主会领着我双脚跑向终点。而这两个伟大的年轻人,也从此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3:32 |
40 |
The Godfather (Speak Softly Love)
教父 像《教父》这种史诗电影,庞大的故事架构,纷杂的人物关系,众多的情节起点,都需要在第一幕中全部建立起来,为后面的叙述打下牢实的地基;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无限的空间,我觉得,只要能把相关的内容全部放进来不显臃肿,已经是相当的境界了;还能够在一个段落里,梳理得脉络分明、简繁有致,惟有大师的大手笔才能做到。 为何这么多关联的细节,在科波拉手中一如庖丁解牛呢? 归根结底,我觉得他在讲故事。 讲故事,抛弃多余的技术手段,踏踏实实的讲故事,“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这种朴实无华,应该也是史诗所追求的气质之一吧。 |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2:45 |
41 |
Gonna Fly Now
洛奇2 这就是洛奇强于运动鞋式励志之所在:他真实、真诚,更能给人的内心灌注力量。所以,最后的比赛貌似是全片高潮,但其实只是水到渠成的给出一个结果罢了。当洛奇在清晨艰苦训练,跑上高处独自振臂陶醉时,他就已经是他自己的君王。 我们承认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impossible,但我们要勇敢的生活。我们不能飞,但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要坚定有力。 |
Bill Conti | 02:35 |
42 |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The Fellowship)
指环王1:魔戒再现 《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是名导演Peter Jackson用了十四个月时间,一口气把J.R.R. Tolkien’s的经典长篇小说 The Lord of the Rings 拍成三集共九小时的第一集。这本经典著作在西方流行已久,它在西方的地位超然,极之备受西方人喜爱。从他们的一句说话便可知这部著作的普及程度:「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喜爱 The Lord of the Rings 的人,第二种便是将会喜爱 The Lord of the Rings 的人。」本片的导演也是因為十分喜爱这部著作而把它拍成电影,当中遇到不少波折。因為所有人也知道拍这齣电影很难,做得好要很高成本,做得不好便遗臭万年,所以一直也没人敢接拍。 The Lord of the Rings 的故事就像一部歷史书,甚至有人称它為故事中的《圣经》。因為作者除了说故事,还為故事加添歷史、语言和种族起源等资料。就是这些东西令西方的电影不敢拍摄,试想一想怎样把一部《圣经》用数个小时的菲林演绎出来? 故事背景是虚构的时代,一个有很多不同种族的中土世界,如人类、精灵、矮人、哈比族人等等。中土世界有一批魔戒,其中一隻更有无比力量,拥有它的人可有凌驾於一切的力量,所以千百年来被无数人争夺,不少人被他迷失心智。主角佛罗多无意中得到这枚魔戒,但凭著他善良的心,竟可抗拒这枚魔戒的迷惑,所以各个种族的人只好靠他带著这枚魔戒到末日山脉把它毁灭。因為只有末日山脉的火焰才可以把这枚魔戒毁灭,但末日山脉便是魔君索罗的大本营,他亦派了不少怪物兽兵夺取魔戒,所以中土世界的其他种族便组成了魔戒远征队来与佛罗多同行。 相信大部份入场的观眾也是被它的特技、动作、场景等方面给引而入场,大家又知不知道导演是花了长时间在这些地方?幕后人员也花了很多心血把这些东西尽量变為真实,令大家有一种亲临中土世界的感觉。当中每一个细节也一丝不苟地细心表达出来,例如矮人骄傲自大的性格、精灵的高贵和他们仙境般的地方、人类贪婪的本性、哈比族人的与世无争等等,甚至每个种族、怪物的动作、走路方式等也是经过本片的电影工作者的努力成果。 可能西方世界跟我们文化上的不同,而我们亦很难像西方人般爱戴这部巨著,所以观眾的反应很不同,有些觉得他们喜爱的中古世界,终於拍出来了;有些惊讶於它雄伟的场景、宏观的世界观;有些觉得故事太长,前半部份太沉闷;有些觉得故事太复杂,太多支线未能了解;更有不少女仕们觉得怪物太恐佈、丑恶。但如果你喜欢中土世界、角色扮演游戏、D&D故事和电影特技,千万别错过这齣电影。 |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5:52 |
43 |
Tennessee
珍珠港 这部电影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细节与镜头。电影是没有国界的,从电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没有国界的。Evelyn说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同样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作为经历了这么多大灾大难中国人,同样可以从苦难与伤害中走出来,变得更坚强。 |
Hans Zimmer | 03:39 |
44 |
Theme Of Exodus
出埃及记 一个以色列建国的故事。以古时摩西之逃亡为喻。 保罗纽曼,满足了私下对男性的一切想象与渴望。 虽然是美国人的视角,美国人在演,亲犹的美国。但至少,给了我们历史的一个版本。阿拉伯民族,犹太民族,两个伟大的民族。只有死亡才能共享宁静。50年过去,历史一点都没有前进。群英离去,战火依然。 音乐,荡气回肠,心潮澎湃。舒缓时又催人泪下,悲从中来。音乐无国界,无民族性,这种奇妙的表现形式如何惊涛拍岸。 过去听马克西姆的钢琴曲《出埃及记》,现在看到原始出处。有两只曲子让我从第一次听到即终生难忘,,一是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一是“出埃及记”。感觉有如烙印,永难磨灭。 |
Ernest Gold | 02:30 |
45 |
Red Warrior
最后的武士 片中涉及到19世纪的两个世界国家:新大陆的美国和正在明治维新的日本,背景很有意味。战争场面设计的也算不错。我一直喜欢看好莱坞拍摄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魔幻影片,因为这会让我感到“血都是热的”。比如,《勇敢的心》、《魔戒三部曲》等。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中世纪开化之前的欧洲会诞生一个骑士阶层我们并不感到其奇怪,可是位于东亚、曾经沐浴着中国文化和风的日本列岛,会诞生一个天下皆知的武士阶层,这一点与中国截然不同。封建社会中的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于骑士和武士的“职业军人”,这其中的根源是什么呢?抑或也是深层文化的原因?几不得而知。日本武士的装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刀,在片中表象的十分锋利,尤其是奥尔根杀掉跟踪他的几个曾经的武士那一段,把武士的动作表现的十分精粹:迅、猛。当时日本的相关冶炼技术已经比较高了,所以日本刀才会那样锋利。可是终究还是抵挡不住枪炮的。另外,片中的另一种武器弓箭给人的印象也十分深刻——难怪在冷兵器时代弓箭的出现甚至都改变了作战方式。 |
Hans Zimmer | 03:56 |
46 |
Clubbed To Death (Kurayamino Mix)
黑客帝国 《Matrix》是一部电影,也仅仅只是一部电影--这是讨论的起点,也是由此而引发的所有解释回归的终点。 是电影,就是讲叙一个故事,而不是某种哲学理论的阐释或形象化图解。故事“有开始就有结束“(Oracle:“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n end.“),而故事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过程中,创作者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暗示、比喻、象征等等,都必须服务于一个合理且统一的剧情逻辑,起到渲染气氛、强化悬念、煽动情绪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这,才是一部“好“电影! |
Rob Dougan | 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