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1人收藏
共32首歌曲
如今,将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叙事性的改造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电影音乐实践活动,古典音乐的博大、深邃和包容性,赋予了她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电影原声中,配合恰当的时机和电影的内容,那些尘封已久的音符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古典音乐的永恒魅力更得到完美的体现。
|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 01 |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Lynda Cochrane,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克里斯多福李维(Christopher Reeve)与珍西摩儿(Jane Seymour)主演的《似曾相识》,透过拉赫马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音乐散发出一股穿越时空、生死相随的迷离情愫,让观众回味无穷。是现代电影配上古典音乐的经典模板 | John Barry | 03:10 | 
| 02 | 망각(Juin-Barcarolle)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里的六月船歌。贯穿在电影《雏菊》全片当中。配合影片的开始、低潮和男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表达。在柴可夫斯基不急不徐的乐曲伴奏中,时间如同沙漏中的细沙一般缓缓遗落。然而时间不会在美好的时候驻足,弥漫着忧伤的城市街头暗潮汹涌,预示着我们所不想要的结局正悄悄的到来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02:04 | 
| 03 | Air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电影《七宗罪》里的配乐:《G弦上的咏叹调 (Air On The G String)》是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u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演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G弦上的咏叹调》最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从第一段落起,旋律庄重悠长,起伏平缓,如行云流水,并几经反复。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和氛围。到第二段落,原来的意境并没有被破坏,反而在情绪上有所发展,旋律起伏较大,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像空气中不停流转的风,又像海上起伏的浪,但远比那美丽动人。在全曲的最后,旋律归于平缓静谧,仿佛在祈祷,在祝福。你置身于这样的乐曲中,仿佛一个罪孽深重却无法解脱的人。你跪在上帝面前祈求宽恕,而上帝则以悲悯的姿态迎接你,接受你的倾诉,你的忏悔,为你解脱。总而言之,这是光明的音乐,是美的音乐。这也许就是电影《七宗罪》中用《G弦上的咏叹调》作为配乐的特别用意 | Johann Sebastian Bach | 03:39 | 
| 04 |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 (Voice) 电影《纵情四海》( The Man Who Cried)。在这部以‘生存’为主旨的故事中,叙述女主角随舞团巡回巴黎演出时,以及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生命中所经历的绚丽爱情与人性挣扎。影片中,音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场曲比才歌剧‘采珠者’里的咏叹调‘令我无法忘怀的歌声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哀凄的曲风,经由男高音‘Salvatore Licitra’舒缓的歌声诠释,似有化悲愤为力量的豪情。 | Salvatore Licitra | 03:53 | 
| 05 | Scenes From Childhood- (Schumann) 电影《闪亮的风采》(Shine)里舒曼的《童年即景》 | David Hirschfelder | 01:32 | 
| 06 | Pachelbel : Cannon In D Major 《假如爱有天意》里帕卡贝尔的卡农。卡农这个词Canon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或者经典之意。卡农原来的意思是“规则”,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韩国导演郭在容似乎特别偏爱卡农。在《我的野蛮女友》之后,再次采用此曲。 | Johann Pachelbel | 04:57 | 
| 07 | Vivaldi (Cello Concerto Rv424 B Minor) 《假如爱有天意》里维瓦尔第的B小调第九大提琴协奏曲。放寒假后,珠喜和俊河相互通信,那种期待中充满着小甜蜜,他们飞快的写信和回信,这时的插曲是欢快的大提琴协奏曲《Vivaldi Cello Concerto RV424 B Minor》,将热恋中男女的那种急切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 韩国原声带 | 04:07 | 
| 08 | Aria From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电影《英国病人》中的配乐。当中有一首很特别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选曲叫"Aria",护士Hana(朱丽叶特.比诺什)在修道院的废墟之中找到了一架老钢琴,不禁在上面弹出了一段美妙的旋律。从这首曲子当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 Hana 所要表达的那份充满孤寂的情意,曲子的选用与 Yared 所创作的巴洛克式的乐章浑然一体,直指人心,具有催泪的效果 | Gabriel Yared | 03:04 | 
| 09 | Nocturne in C-Sharp Minor (1830) 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描述二次大战波兰钢琴家Wladyslaw Szpilman战后余生故事的《钢琴家》(The Pianist),也炒热了一波萧邦《夜曲》热。 | Wojciech Kilar | 04:01 | 
| 10 | アラベスク第1番 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曲》。钢琴和德彪西成为电影的一部分。在影片的最后,少女久野带着帽子和伤痕坐在钢琴前,忘我地弹奏德彪西的时候,仿佛也在绝望地昭示:惟有音乐真实。不能说岩井俊二的电影是印象派的电影,但是我相信岩井俊二一定认为他的作品同德彪西的音乐存在着某种联系,也许就在于他们共同的一种冥想式的创造吧,都同时向梦幻般的世界寻求题材,德彪西向着《午后牧神》这样的诗,岩井俊二向着诗一般的少年世界。德彪西用音符来表现出光线、色彩、流动,岩井俊二则用光线、色彩、运动、音响当然还有音乐来试图达到同与德彪西同样的境界 | 小林武史 | 04:16 | 
| 11 | 亜麻色の髪の乙女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 小林武史 | 02:40 | 
| 12 | 月の光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德彪西的《月光》 | 小林武史 | 04:43 | 
| 13 | A Casa Amiche 电影《教父3》里的配乐,选自玛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第九场,《柠檬花香》。 电影中,安东尼演唱的歌剧中的男主人公图里多边拾起罗拉的围巾,边唱与她调情 | Nino Rota | 02:00 | 
| 14 | E Lucevan le stelle (Voice) 同样出自电影《纵情四海》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E lucevan le stelle 星光闪耀’。你会惊讶于音乐本身无穷的张力,让剧情更具可看性 | Salvatore Licitra | 03:24 | 
| 15 | Lucia Di Lammermoor 电影《第五元素》里,唐尼采蒂最有名的三幕歌剧作品《拉美莫尔的露琪亚》。 | Eric Serra | 03:10 | 
| 16 | Duel (Giorgio Moroder) 巴赫的《小步舞曲》,电音版。电影《神通情人梦》 | Giorgio Moroder | 03:49 | 
| 17 | The Marriage Of Figaro / "Duettino - Sull 'Aria" 《肖申克的救赎》希望之歌——监狱里放的那首《晚风轻拂树林》。这首曲子是莫扎特30岁那年所作,是《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第三幕中伯爵夫人的著名唱段。电影中当 Andy 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 | Karl Böhm | 03:33 | 
| 18 | Mozart Piano Sonata K.331 (Andante grazioso) 莫扎特A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优美的行板。电影《麦兜故事》原声。 | 何崇志 | 03:06 | 
| 19 | Nearer My God to Thee 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有这样的一幕: 当船撞上冰山后,船身开始剧烈的倾斜,整个Titanic一片混乱,人人都在生、死、别离中挣扎,但是几位提琴手仍在甲板上演奏着音乐,更加营造出整个现场的悲凉气氛。他们所演奏最后一首乐曲就是这首(Nearer my God to Thee)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莎拉女士(Sarah Flower Adams,1805-1848)。莎拉喜欢音乐,更期望藉戏剧反映人生,并达到宗教目的,因此便热爱於舞台上的演出,所以曾成功的主演过歌剧"马克白夫人",可惜后来她因体弱多病,不得不放下舞台而转向文学创作去发展。这首"与主更亲近"之创作灵感,主要是根据创世记中,雅各为逃避以扫的愤怒,离乡而来到荒僻的旷野。到了晚上,他以石为枕在那里躺卧,并且梦见天梯....这首诗发表于1840年,当时还未受到肯定,直到1856年,作曲家孟逊博士为它谱曲之後,才广受大家肯定及喜爱。通常大家喜欢将这首诗歌用于追思礼拜,乃是由于1901年9月美国大总统麦根莱(W. Mckinley)遇刺身亡,由于他生前喜欢这首歌,于是全国为他举行追悼会时,都选唱这首歌,而广被效尤。1913年4月10日,号称永不沉没的最大邮轮"铁达尼号"(Titanic), 因触礁一千余人在最后葬身前,仍在乐队伴奏下壮烈的唱出这首歌,甚为感人。 | I Salonisti | 02:49 | 
| 20 | 流浪者之歌 《功夫》里受伤的街头配的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萨拉萨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流浪者之歌》 | 黄英华 | 01:23 | 
| 21 | Quasi un Vivaldi | Ennio Morricone | 01:55 | 
| 22 | Crazy About Beethoven The Soloist《心灵独奏》 -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第十五号第三乐章 | Dario Marianelli | 02:01 | 
| 23 | J.S.Bach, 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No.3 in C, Bourrees I, II 《麦兜菠萝油王子》里的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配合麦兜的美妙绝伦的“抖腿”。 | 何崇志 | 03:23 | 
| 24 | Elgar, Salut d'amour 《麦兜菠萝油王子》,埃尔加的《爱的致意》 | 何崇志 | 02:08 | 
| 25 | J.Brahms: Hungarian Dances 《超速绯闻》,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 | 韩国原声带 | 02:08 | 
| 26 | Paganini 24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 Op.1 《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第1号》 | 韩国原声带 | 01:51 | 
| 27 | Sarabande End Titles (Goerg Friedrich Handel) 影片《白瑞·林登》:亨德尔《D小调第十一组曲》萨拉班德舞曲 Sarabande | Leonard Rosenman | 04:09 | 
| 28 | Rhapsody in Blue 影片《曼哈顿》: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Rhapsody In Blue (Manhattan) | George Gershwin | 16:35 | 
| 29 | Nocturne in E Flat , Op. 9, No. 2 电影《情逢敌手》:肖邦《降E大调第二夜曲,作品9之2》 (Man Trouble) | Georges Delerue | 04:43 | 
| 30 | Meditation From Thais 电影《等爱的女人》——歌剧《黛依丝》中的“沉思曲” Thais, Act II: Meditation (Ladies in Lavender) | Joshua Bell | 05:03 | 
| 31 | Finale 《独行侠》中的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 | Hans Zimmer | 09:51 | 
| 32 | Epilogue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Emperor" - II) 《国王的演讲》中的贝多芬 《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二乐章》 | Alexandre Desplat | 0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