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9人收藏

共30首歌曲

标签
#爵士 #村上春树
创建者
MissJupiter
更新时间
2017年01月07日

歌单介绍

终归,我所怀有的『爵士乐观』,也和这音质大同小异,属于相当私人性质的、个性化的种类......加入我所感觉的类似洞穴温煦那样的东西碰巧你也能感觉得到,那可真叫我大喜过望。 ——村上春树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Imagination
Chet Baker的音乐,洋溢着纯粹的青春气息。在爵士乐全盛时代留下名字的音乐家固然为数不少,但让人如此活生生感受到“青春”气息的人,除了他还有谁? Baker创作的音乐里有一种令人胸颤的痛楚,一种萦绕心头的印象,而那是唯独他的音色和如歌的乐句才能传达的。他可以将其作为空气极为自然地吸入肺腑,再作为气息呼出体外,几乎不见人工雕琢的痕迹。也无须雕琢,因为他自身即是“特殊存在”。
Chet Baker 03:02
02 I Got It Bad (And That Ain't Good)
以今天的眼光看,“King of Swing"Benny Goodman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印象,即他是一位十分保守的善于商业操作的音乐家。然而正是此人打破了黑人音乐家同白人音乐家不在同一乐队并肩演奏这条往日音乐界不成文的金科玉律。 对Goodman来说,较之皮肤的颜色,需要优先考虑的更是招揽各时期优秀的音乐家、纳入新气息,使自己的乐队始终不失为第一线富有刺激性的存在。
Benny Goodman 03:51
03 Moonlight On The Ganges
青年才子Eddie Sauter专门为Goodman编的组曲,演奏起来确实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有一种与往日的“摇摆之王”路数有所不同的潮气蓬勃的魅力。Goodman甜美而富有摇摆韵味的艺术气质同Sauter不无硬涩的智性风格浑融一体的音乐于是乎在乐坛崛起,不但品味超拔,而且极具娱乐性。
Benny Goodman 03:14
04 Bloomdido
这张唱片的演奏成员,可谓莫名其妙的搭配。“晕眩”Dizzy Gillespie和低音大提琴手Curley Russel自是顺理成章,非其莫属;意外的是唱片商Norman Granz领来了鼓手Buddy Rich,“大鸟”Parker领来了无事可干的Monk。于是,一个没有统一性的五重奏便当场拼凑出来了。
Charlie Parker 03:29
05 Jitterbug Waltz
那是胖子沃勒在早已远去的40年代初创作的神曲,旋律颇有些出格离谱,飘飘忽忽上上下下,一副目中无人的神气,而且和弦的推进也不无奇妙。作为音乐,越听越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不知其求新还是守旧,是单纯还是复杂,是认真还是马虎。但不管怎么说,却是奇异地留在耳底的音乐。暮然回神,我竟已站在厨房里哼出声来:滴、啦里啦里啦里啦里啦.....
Soundtrack 03:20
06 It's Only a Paper Moon
然而那里边有某种刺透我的心的东西。我本能地感觉到:“眼前这东西是包含着对于我自身的新的可能性的什么,尽管我还无法充分理解。”那恐怕是因为毕竟音乐本身是充实的、积极向上的,而且富于黑人爵士灵歌的激情(Soulful)。
Art Blakey 06:42
07 Three Blind Mice
那时最强烈吸引我的,我想是那气氛(Tone)。六位意气风发的音乐家所催生的气氛是那样势不可挡、那样咄咄逼人、那样神秘莫测,而且是......黑的!不知何故,我觉得音色是黑的。
Art Blakey 08:21
08 Move (Live)
构成盖茨音乐核心的,便是闪闪发光的黄金旋律。纵然在他以快节奏进行无比热烈的即兴演奏时,那里边也有自然而圆润的歌唱。他简直就像运用深得传神传的声带一样潇洒自如地操纵次中音萨克斯管,编织出鲜活灵动至至幸至福的无词歌。爵士乐历史上萨克斯手多如繁星,但像盖茨那样激越地引吭高歌而又不坠入廉价伤感的人一个也休想觅得。
Stan Getz 06:04
09 Minnie the Moocher
除了Chu Berry,当时的Cab Calloway还拥有“晕眩”Dizzy Gillespie、Tyree Gleen、Milt Hinton等顶呱呱的年轻音乐家。和老大哥Calloway那独一无二的兴高采烈的歌唱不同,他们在台上展现的是热辣辣的独奏。 Calloway那时候也显得老成持重、落落大方,仿佛在说往下只管由年轻人施展好了。我们因之得以饶有兴味地隐约窥见由摇摆乐成熟期往博普(Bop)萌芽期缓慢过渡期间的音乐场面的气氛。尤其Chu Berry的演奏技艺更是圆融无碍、一泻千里。这恐怕也是Calloway为人宽厚所使然。即便听其歌唱,也可以多少感觉出他的这种性格特征。
Cab Calloway 03:16
10 A Foggy Day
无论听谁演奏的《雾天》,Mingus版的《雾天》都必然作为一个范本蓦然浮上脑海。也真是怪事。 我猜想,这大概是因为Mingus不相信《雾天》这首曲。Lester Young说过:“吹这首曲时,要记住全部歌词来吹!否则哥打动不了对方的心。”但Mingus在这里做的,总之就是将Lester Young式的世界观颠倒过来。Mingus所传达的并非原本的《雾天》,而是改编了的《雾天》,其脉理和Lester引吭高歌的“演唱”仍是同样的,同样温情脉脉,充满诗意,直接拨颤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涌起悲悯之情。 Mingus的音乐所改编的,也许就是我们本身。
Charles Mingus 07:48
11 I Guess I'll Have to Change My Plan (Schwartz-Dietz)
Jack Teagarden同短号手Bobby Hackett一起录制的几张唱片也张张可圈可点。绝对算不上所谓划时代的大作,但Hackett的旋律高雅脱俗,充满一气呵成的摇摆感,而Teagarden的演奏堪称声如其人——二者水乳交融,产生了一种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的独特美妙韵致。 听这一时代这种风格的演奏,最让我心动的是他们都极为“个人化”(individual)。我觉得Hackett和Teagarden的演奏已经超越了一般风格这个层次,而是作为一种“个人生命体验”鼓涌而出。
Bobby Hackett 03:23
12 My Foolish Heart
我们可以清楚无比地看到人的自我(有着相当严重问题的自我)通过才华这个过滤器化为美丽珍稀宝石一颗接一颗落往地面的情景。而使得这个服装精致的过滤器安然不动,并使其内向倾向处于相对鲜活状态的,恰恰是斯科特拉法罗如春天般生机盎然、如森林般深邃无涯的低音大提琴演奏。那清新的气息静静地拆除包围着我们的世俗壁垒,震颤着里面的灵魂。此时此刻,没有埃文斯就没有拉法罗,没有拉法罗就没有埃文斯——不妨称之为一生仅有一次的近乎奇迹的邂逅。 人称甜蜜的乐曲,言之有理。所谓热恋世界,即是这么回事。不是吗?
Bill Evans Trio 04:56
13 Singin' the Blues (Till My Daddy Comes Home)
Bix音乐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时代性。当然音乐风格是老的,可是他弹奏出的真正原创性声音和乐句切分法没有陈旧之感,其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忧伤是那样可感可触,如汩汩涌出的清泉毫不迟疑地沁入我们的肺腑,而又同怀旧趣味无关。
Bix Beiderbecke 03:02
14 I'm Coming Virginia
听Bix音乐的人最先感受到的,大概是“这音乐不讨好任何人”。短号的音响奇异地卓然特立,充满内省情致。Bix所凝视的,不是乐谱不是听众,而是类似潜伏于生之深渊的静悄悄的音乐之芯的东西,这样的真情是没有时代差异的。
Bix Beiderbecke 03:12
15 The Song My Lady Sings(Charles Lloyd)
Charles Lloyd的原创叙事曲中“加农炮”的一长段独奏有一种超越理性、感人肺腑的东西。我好几次只为此曲而把这张唱片放上唱机转盘。 但我无意断言这是他登峰造极的传世独奏。细听之下,可以发觉衔接上时有欠佳之处。年轻时天马行空般激越的光芒在这里难觅其踪,然而音乐的外缘自有令人不胜怜爱的某种温煦四下流溢,静谧而又丰沛。
Cannonball Adderley 15:27
16 All Too Soon
天才往往心急气躁,天不假年,而埃林顿公爵却十足优雅、十足悠然、十足个人化地度过了其才华横溢的一生,可以说活得痛快淋漓。他那堪称奇迹的丰富的音乐水脉滋润着广阔平原的每一个角落。无须说,这是爵士乐史上值得庆贺的事。
Duke Ellington 03:29
17 Rocks In My Bed
这首Ivie Anderson的歌,听多少次都觉沁人心脾。她那一泻千里而又盘根错节(简直不可思议)的哀怨忧伤的歌声,同巴内·毕加德那犹如精美工艺品的单簧管独奏交融互汇之时,其造化之妙便达到了一个顶点。那里面没有丝毫的“媚态”,我们所目睹的只是真正优秀的音乐偶然汇合时那静悄悄地到处涌出的深沉的共鸣和丰沛的悲悯之情。
Duke Ellington 03:05
18 These Foolish Things
这张唱片是Ella Fitzgerald和Louis Armstrong在录音室欢快而带有摇摆风格的合作演出的续篇。但唯独缺了Louis,由Ella一人独唱。以舞台来说,感觉上就像尽情唱罢的Louis在掌声中退回后台,而Ella一人静静地走到舞台中央,灯光顿时变暗。 背景伴奏是Oscar Peterson的四重奏:正规三重奏加进Louis Bellson的鼓点。但伴奏水准甚是了得,如上等丝绸紧紧吸附于歌声的肌肤,而又没有死缠活磨之感。曲好,歌手好,伴奏好。初次听此唱片是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就怦然心动:爵士乐这东西,一旦对上脾气,竟能使人感到如此舒心惬意!至今那种感觉也没什么变化。不知听了多少次,就是百听不厌——整体上有一种自然而然地说服力。
Louis Armstrong 07:40
19 Walkin'
任何人一生中都有“失落的一天”。在这一天,心里觉得“自己身上将有什么以此为界发生变化,有可能再也无法找回原来的自己。” Miles在<'Four' & More>中的演奏入木三分、掷地有声。他所设定的节奏快得异乎寻常,简直吵架一般。Tony Williams敲击的如白色月牙一般锐利明晰的鼓点从背后阵阵传来,而Miles将魔术般的音楔毫不留情地打入其空间中大凡看得见的缝隙。他什么也不寻求,什么也不给予。没有理应被寻求的共鸣,没有理应给予的救赎。有的只是纯粹意义上的一个“行为”。
Miles Davis 08:07
20 Breakfast Feud
在Benny Goodman这个既定“体制”中,分到Christian头上的只有不多几段合奏。然而他从这几段合奏中的独奏框内表现出来的自然超前的音乐情怀竟是那样地吸引我们的耳朵、拨动我们的心弦。虽是五十多年前的录音,但Christian吉他独奏的大部分已达到奇迹般的高度,纵使今天听来也几乎感觉不出陈旧。它已经超越所谓现代、博普、摇摆等樊篱。它既是睿智的、生机勃勃的,又富有刺激性。
Charlie Christian 03:17
21 Out There
封套背后印有Dolphy本人的这样几句话:“即将有什么新的事情发生。至于那是什么,我不知道。但那是新的东西、好的东西,并将立即发生。而此时此刻我能置身纽约,委实妙不可言。” 或许,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生活在宇宙尽头——每次听Eric Dolphy我都不由这样想。
Eric Dolphy 06:55
22 Shiny Stockings
听Count Basie音乐这一行为之中当然也伴随哲学。那便是:只要条件允许,Count Basie的音乐最好用最大音量来听。并非多么神乎其神的哲学,但百分之百属实。这是因为,Count Basie创作的音乐所含有的最佳特质就在其音乐性“风压”之中。 不过,这同“Count Basie乐队乃大音量乐队”并不同义。音响上比Count Basie乐队更有震撼力、物理上能比它发出更大声音的大乐队恐怕不止一个。反过来说,Count Basie乐队真正卓越的部分,我认为在于其音量之小。他们是何等温柔、何等小心而自然地叠积小音量,并用小音量像快活的拷问者一般让听众摇摆得骨髓发颤啊——只要沉下心来仔细一听,就会为其手法的绝妙惊愕不已。
Count Basie 05:18
23 How High the Moon
正因如此,当它由静而动、铜管乐器毅然决然惊天动地咆哮之时,我们不由为其落差带来的生机而膛目结舌。总之就是被吹跑。无论小声还是大声都同样一丝不苟,同样肆无忌惮、摇曳生姿——唯独这一招法是其他任何技艺高超的大乐队所模仿不来的,恐怕只有来自堪萨斯城的William Basie方能驾驭。
Count Basie 03:37
24 What Is There to Say?
一头剪短的金发、欣长的身材、笔挺的名牌西装、雪白的衬衣、细长的黑色针织领带——小伙子便是这么一副打扮。显得有些固执的棱角分明的下颌,充满青春活力的淡蓝色眸子,手上一支闪闪发光的巨型上低音萨克斯。一切都那么潇洒、那么整洁、那么冷峻。时值60年代初,Gerry Mulligan体现的美利坚气派,距我所在的现实世界仿佛有几光年之遥。 我们从Gerry Mulligan的音乐中自始至终感觉到的,是他纯真而内省的灵魂的喘息,是他对音乐怀有的深沉的敬意,是他卓尔不群的高洁。同样吹奏上低音萨克斯,但比之Pepper Adams的爽净明快,Mulligan则吹得情深意切、娓娓动听。尽管有不无拘谨的一面,但其中有着实实在在的感染力。
Gerry Mulligan 04:08
25 Sometimes I'm Happy
只要由Nat King Cole演唱,无论什么样的歌都神奇地变得甜美悠扬、沁人心脾,甚至那样的歌都不例外。 这张是1956年录制的。并非即兴演奏,而是独具匠心,每一首由一个人独奏,就好像一伙下班途中信步走进爵士乐俱乐部的音乐家应邀走上舞台随便“玩”几首——想象一下这样的气氛好了。这方面的策划的确得心应手,饶有兴味。 其中我认为最值得称道的是中斯塔夫·史密斯的演奏。这是迄今录制的小提琴独奏中最具感染力的作品之一,务请瞧不起小提琴演奏的人听一听。史密斯亮丽的小提琴声在细嚼慢咽一般字字句句唱得有板有眼的Nat King Cole背后不即不离而又那么温润深邃,让人心神荡漾。每次听得此曲,都油然泛起一股恋情。
Nat King Cole 04:10
26 A Night in Tunisia
以最鲜明的形象象征40年代风靡一世的“比博普”爵士乐的,说起来还是“眩晕”吉尔斯比。蓝色贝雷帽、时髦的黑框眼镜、下巴上的山羊胡、松松垮垮的ZOOT SUIT,向上翘起的形状奇特的小号,以及台上标新立异的言行举止,都已超过她个人标志的范围,而成为当时音乐场面给人印象最深的符号之一。 在相隔五十年的时间跨度登高望去,恐怕任何人都会看出:自然之子Charlie Parker身后留下的创造性的优秀演奏作品,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凌驾于Gillespie五彩缤纷才华横溢的(时而以睿智见长的)演奏之上。或许可以这样表达——如果说Charlie Parker是光芒四射的神话,Dizzy Gillespie便是优美动人的传说。 尽管如此,Gillespie音乐释放的那种野性、那种伏都教式的疯狂,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独特东西。那是从灵魂深处无可遏制地鼓涌喷发出来的,而非人造之物。Gillespie音乐的真正魅力,我想恐怕就在于此类土著性和冷峻的现实性相互排斥而又自然融合的奇妙的兼容之中。如果说Parker音乐中缺少什么,缺的不就是这种并无道理可讲的自我矛盾和无序么?
Dizzy Gillespie 09:59
27 The Chase
Dexter Gordon总让我想起树的形象,而且是原野正中耸立的一课古老的大橡树。Dexter Gordon是一位次中音萨克斯手,高个头,适合戴帽子,仪表堂堂,沉默寡言。尤其到了晚年,他将吸毒造成的伤害和脱离国籍的孤独恰如树影一样静悄悄地投于脚下的地面。 最先听的Dexter Gordon是Savoy公司的唱片。那时的Dexter还年轻,几乎不知畏惧为何物,只管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吹奏“Dexter乐句”。他和同伴Wardell Gray合作演奏的足以将人灼伤的火热粗犷的次中音合奏也很精彩。Charlie Parker自然不同凡响,不过Dexter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之一。光是听到“Dexter Gordon”这个名字胸口都怦怦直跳。我可以从这几个音节中真切地嗅出爵士乐的硝烟,正如“阿尔法·罗密欧”这个名字让车迷把持不住一样。
Dexter Gordon 10:29
28 West End Blues
舒适、安然、自然、流畅,以及比什么都能使听者心境彻底为之一变的难以置信的“魔术指法”(magic touch)。 Louis Armstrong的音乐让我们始终感受到的是:此人的的确确在以发自心底的欣喜演奏音乐。Miles Davis敬佩Louis Armstrong的音乐,但严厉批评他在台上面对白人听众龄龇牙微笑的“艺人性”。不过据我想象,Louis应该是真的喜不自胜——自己这么活着,这么从事音乐创作,人们又这么侧耳倾听,仅此一点就足以让自己感到无比幸福,因而没等多想什么便自然而然露齿绽笑。
Louis Armstrong 03:12
29 Straight, No Chaser
有一段时期我近乎宿命地为Thelonious Monk的音乐所吸引。每次听得Monk那超凡脱俗——如同以奇妙的角度削凿坚冰——的钢琴师,我都心想这才是爵士乐,甚至从中得到温暖的慰藉。 浓浓的黑咖啡、堆满烟头的烟灰缸、JBL大型组合音箱、刚读开头的小说(例如福克纳)、秋天最初的毛衣、都市一角冷冰冰的孤独——如此情景在我心中总是马上同Thelonious Monk结合在一起。即使现实当中几乎同哪里也结合不上,它也还是如同一幅拍得极好的照片,以其美丽的均衡留在我的记忆中。 Monk的音乐固执而温柔、睿智而偏颇,从中产生的一切——理由自是不得而知——全都无可挑剔,对我们身上的所有部分都有无法撼动的感染力。打个比方,他的音乐仿佛毫无征兆地倏忽而至并将一个非同一般的东西轻轻放在桌面又径自悄然消遁的“神秘人物”。主动体验Monk即意味着接受一个谜。迈尔斯和科特兰无疑是天才音乐家,但他们一次也不曾是真正意义上的“神秘人物”。
Thelonious Monk 09:24
30 Louise
将Lester Young、Coleman Hawkins和Ben Webster并称为博普之前的三大次中音萨克斯手,恐怕任何人对此都没有异议。Hawkins高屋建瓴、雄心勃勃的乐句划分,Webster端庄匀称、单刀直入而富有摇摆感的音乐情境,相比之下更为追求灵魂自由飞翔的Lester Young的柔曼而恣肆的抒情——这些优秀音乐即使以现在的耳朵听来也决不觉其落伍。 三人之中,我个人最为倾心的是Lester Young。Lester的独奏一听就听得出。在所有次中音萨克斯手都声嘶力竭高歌猛进的大乐队时代,唯独他低吟浅唱,充满悲天悯人之情。声音组合水到渠成,仿佛在向自己倾诉什么。他以更大的架构捕捉节奏,将更恢宏的世界观带给爵士乐。
Lester Young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