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4人收藏

共4首歌曲

标签
#管弦乐入门 #交响乐
创建者
Devymex
更新时间
2017年01月08日

歌单介绍

入门难度:★★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4年至1808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响曲之一。自首演之日起,《第五交响曲》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好的口碑。当时,E·T·A·霍夫曼将这首交响曲称作“当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东亚地区,该作品有“命运交响曲”的别称。

全曲以特别的四音符“短-短-短-长”主题开头,这个特别的主题在全球众所皆知。该作品的元素也在流行文化中被多次改编,比如出现在迪斯科及摇滚乐的其它新型态乐风中,以及电影和电视里。

《第五交响曲》的醖酿时间很长。作品的最早构思可追溯到其《第三交响曲“英雄”》完成之后的1804年。但是,此后贝多芬多次中断《第五交响曲》的创作而去写别的曲子,包括第一版的《菲岱里奥》、《热情钢琴奏鸣曲》、三首《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四号交响曲》以及《C大调弥撒》。最终,《第五交响曲》在1807年至1808年间完成了创作,与《第六交响曲“田园”》一同问世,并同场首演。

此时的贝多芬三十多岁,生活正被日益严重的耳聋困扰。同一时期,拿破仑战争爆发,奥地利政治动荡,1805年拿破仑的部队占领了维也纳。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 I. Allegro con brio
第一乐章,c小调,是传统的奏鸣曲曲式,是贝多芬从他的古典乐派老师海顿及莫扎特那里所继承而来(比如主题发展经过好几个调性,再戏剧性的回到开头的调性)。开头戏剧性的强奏吸引了听者的注意力。跟着的四小节不停地模仿了主题节奏,形成了一个旋律。很快地,由圆号的强奏作为过渡,进入了第二主题。降E大调(c小调的关系大调)的第二主题标注为“弱”,歌唱性较强,但低音弦乐部分时常出现威胁性的四音符动机。该动机也是呈示部尾声的基础。发展部使用了模仿式的模进,包括过渡段都有所变化。中间较弱的部分好像战斗间的喘息。再现部有一段双簧管乐段模仿了即兴演奏的风格。最终的尾声庞大。 第一乐章开头是上述的极著名的四音符动机。开头几小节的指挥方法有许多争议:一些指挥家坚持用快板速度;一些使用沉重的自由速度,或用慢而坚定的速度;还有一些使主题听起来迟延,并称第四个音符上的延长号可作为证据。
Wiener Philharmoniker 07:22
02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 II. Andante con moto
第二乐章,降A大调,双主题变奏曲式。由中提琴和大提琴齐奏第一主题开始,低音主题变奏。较为雄壮的第二主题则由单簧管、巴松管、小提琴和弦乐部分的三连音琶音组成。之后又出现了由弦乐和长笛进行对位的乐段。乐队在间奏过后筑起了一个特强段,随即经过一个长尾声结束。
Wiener Philharmoniker 10:00
03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 III. Allegro
第三乐章,c小调,三部曲式,谐谑曲。十九世纪音乐学者古斯塔夫·诺特伯姆(Gustav Nottebohm)率先指出,谐谑曲的主题与莫札特享有盛名的《第四十交响曲》末乐章的主题极其相似,只是调性和音域有差别。
Carlos Kleiber 05:09
04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 IV. Allegro
第四乐章与第三乐章之间没有间歇。该乐章对奏鸣曲式进行了稍微的改变:在发展部过后,有一段在属调上的特强华彩段,并重现了之前的谐谑曲乐章中圆号的旋律。直到一系列渐强过后,再现部才开始。这一做法在海顿的《第四十六交响曲》中就有运用,但并无证据显示贝多芬受此作影响或启发。 该乐章有着所向披靡的能量和庆祝胜利的欢腾。其间有一段命运主题的重现,但却以较弱的音量奏出,暗示这一阴郁的主题已经成为过去。全曲尾声极长,几乎将主题压缩入内,C大调和弦不断重复,达29小节之巨。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在其《古典的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一书中表示,这一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尾声,是为了给该作品宏大的规模划上圆满地句号,垫下坚实的根基。
Wiener Philharmoniker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