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8人收藏
共55首歌曲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音乐,和它的地理特点、民族性格以及语言韵律都是有很深刻的联系的,它是融入了血液里,被血管包裹,被皮肤覆盖,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却一直静静流淌。俄罗斯国土广袤而辽阔,他们的民族经受过很多磨难但始终坚韧不拔,长期的战争纷乱又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尊严感,这一切俄罗斯独有的特点,让它们的音乐有一些苍凉和肃穆的感觉,同时又带有深深的感情,感染力异常强烈。
今天是第一站。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听一位我很喜欢的俄罗斯作曲家,他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20年间最重要的音乐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他所活跃的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那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音乐的转折和重叠时期,更是俄罗斯音乐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印象派以及其它现代音乐流派逐渐成为音乐领域的主流,而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被认为是坚持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后一位旗手。
拉赫玛尼诺夫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照片的表情都始终如一的人。我们可以从他的照片读出他的性格。严肃,固执,沉默寡言,不受人摆布,也许只向极少数亲密朋友敞开心扉。 这样的表情,和他的音乐中他汹涌的旋律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个反差既让人觉得震惊,但同时又觉得似乎可以理解。有时候我觉得,他的这种内敛、深邃而克制气质,是我喜欢他的最主要原因。拉赫玛尼诺夫旋律的识别度很高,充满了俄罗斯气质的浓郁的抒情性。但这种抒情结合了他个人的特点,又有一种很节制的感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拉赫玛尼诺夫一定不是俄罗斯最著名或者最受欢迎的作曲家。因为他没有脱离过传统模式,终生的音乐创作基本是沿用一种音乐风格。在专业人士看来,他的音乐毫无创意,苛刻的评论家甚至认为,拉赫玛尼诺夫只是伏在柴可夫斯基的脚下为俄罗斯哭泣。
但说不上为什么,我却很喜欢拉赫玛尼诺夫。可能是因为他的高超的钢琴技巧,他创作出复杂的音形,又能把它们瞬间分解得如同水晶般清澈透明;可能是因为他的旋律里的那种内敛、深邃而克制的忧郁,也可能是因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意、孤独的情绪,但又有所期望,从中又涌出了强大的音乐力量。1941年接受采访时,拉赫玛尼诺夫说,音乐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最后也要回到心灵中去。不论是爱情,痛苦,悲伤还是虔诚,都在音乐的自我叙述里。
那么从这张歌单,通过拉赫玛尼诺夫,我们来感受俄罗斯的雪景、、辽阔的大草原、沉重的钟声等。我们还会听到痛苦的悲歌、心灵的倾诉、胜利凯旋的进行曲、命运的音调以及优美的抒情诗。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Vol 64.【Vintage Night】俄罗斯忧郁-拉赫玛尼诺夫的汹涌暗潮
细声电台第64期节目 说不上为什么,我却很喜欢拉赫玛尼诺夫。可能是因为他的高超的钢琴技巧,他创作出复杂的音形,又能把它们瞬间分解得如同水晶般清澈透明;可能是因为他的旋律里的那种内敛、深邃而克制的忧郁,也可能是因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意、孤独的情绪,但又有所期望,从中又涌出了强大的音乐力量。 1941年接受采访时,拉赫玛尼诺夫说,音乐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最后也要回到心灵中去。不论是爱情,痛苦,悲伤还是虔诚,都在音乐的自我叙述里。 其实更私人一些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个人,也并不是轻易将想法表露的人,因此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叙述里,会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我们都不愿意轻易卸下防备,表露出真正的感情。在我们听音乐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也等于把自己交出去,向作曲家和音乐家敞开部分心灵,这个前提是他们能够给予我们足够的安全感。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脆弱不会受到利用。我们之所以向自己喜爱的音乐家卸下心防,是因为他们也通过了音乐向我们掏心掏肺。音乐是我们和音乐家的契约,一份未交换的、永远成立的契约。 |
Speakeasy Radio | 01:04:22 |
02 |
Vocalise
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音乐,和它的地理特点、民族性格以及语言韵律都是有很深刻的联系的,它是融入了血液里,被血管包裹,被皮肤覆盖,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却一直静静流淌。俄罗斯国土广袤而辽阔,他们的民族经受过很多磨难但始终坚韧不拔,长期的战争纷乱又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尊严感,这一切俄罗斯独有的特点,让它们的音乐有一些苍凉和肃穆的感觉,同时又带有深深的感情,感染力异常强烈。 拉赫玛尼诺夫1912年创作的一首《练声曲》的大提琴演奏版。典型的俄罗斯民歌的特点,有一种广袤土地上的乡愁,音乐线条异常优美和典雅。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6:01 |
03 |
Vocalise
这首《练声曲》最原始的样子,它是一首人声作品,但是却没有歌词,由歌唱家深情咏唱出来。在旋律上,它有典型的俄罗斯民歌的特点,有一种广袤土地上的乡愁,音乐线条异常优美和典雅。在技巧上,这首练声曲跨越的音域非常宽广、旋律变化很复杂、对演唱者的技巧要求也很高。音乐的最后,是在高音很缥缈、渐渐消失的余音中结束,有一种空灵、幽秘之感。 |
Renée Fleming | 05:38 |
04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Prelude in G, Op.32, No.5
《G大调前奏曲》 Op32-5这是一幅宁静透明色彩绚丽的水彩画,纯净高贵、纤尘不染、简洁凝练、惜墨如金。 拉赫玛尼诺夫继承了柴可夫斯基的旋律优美部分;同时,不管从技法还是风格上,他也是最接近肖邦的钢琴家。和肖邦一样,他也创作了24首前奏曲,在24个大小调上充分体现了钢琴的表现力。 前奏曲是序引的意思,是置于某一乐章、数个乐章或一部大型作品之前的器乐乐章。十五、十六世纪的前奏曲是用柳特琴或键盘即兴演奏的开始曲,有试奏乐器、活动手指、准备后面乐曲进入的作用。所以“短小、即兴性”是前奏曲最原始的特点。 |
Vladimir Ashkenazy | 03:18 |
05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Prelude in G minor, Op.23, No.5
在24首前奏曲中,有好几首采用了民间舞蹈的节奏,力图表现欢快、热闹的群众场面。如《g小调前奏曲》集民间舞蹈与俄罗斯的歌唱旋律两种风格为一体。这个作品也可以说是ABA的三段结构,在作品的开头和再现部,气势磅礴而令人激动,这正是采用了民间舞蹈的节奏,把密集的节奏型与大量跳音相结合,造成十分热烈的气氛。到了中段又回到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式的优美旋律。(右手大和弦奏出抒情优美的曲调,左手配以快速流动的琶音,与前段形成鲜明的对此。) |
Vladimir Ashkenazy | 03:56 |
06 |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Moderato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 拉赫玛尼诺夫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照片的表情都始终如一的人。我会在这一期的歌单里附上他的照片。我们可以从他的照片读出他的性格。严肃,固执,沉默寡言,不受人摆布,也许只向极少数亲密朋友敞开心扉。 这样的表情,和他的音乐中他汹涌的旋律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个反差既让人觉得震惊,但同时又觉得似乎可以理解。有时候我觉得,他的这种内敛、深邃而克制气质,是我喜欢他的最主要原因。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给我的感觉,是深夜里的海,让人感觉好像置身于全然黑暗的海水中,什么也看不到,而那旋律就像是海底的暗涌,让人被汹涌而又广袤的海水席卷而淹没;随着海浪越发汹涌,一浪接一浪,最后波浪打出海面,而音乐情绪也达到了顶峰。 引子部分,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 之后, 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富有无限张力的 c小调 第一主题(片段1),这是对美好的向往,是对苦难的怨诉,更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抨击。 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 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 降E大调 第二主题(片段2),这一主题气息宽广,热情丰沛,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短暂的华彩后管弦乐将乐曲引入发展部,发展部主题在管弦乐和钢琴之间此起彼伏,最终进入第一乐章高潮,忧郁沉重的第一主题变为激昂的进行曲,然后钢琴独自再现主部主题,单簧管奏出第二主题,这时的第二主题灰暗而忧郁,随着钢琴的带动渐渐消沉,发展部主题缓缓地奏出,最终钢琴和乐队合奏,强有力的结束。 |
Warsaw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11:13 |
07 |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Adagio sostenuto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稍慢的柔板,E大调,4/4拍或3/2拍,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 --------------- 这一首《C小调协奏曲》——也就是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在1901年完成,然而在这之前的好几年,他经历了一段惨痛的低谷 。1895年,拉赫玛尼诺夫22岁,创作了D小调交响曲,1897年3月15日在圣彼得堡首演,但那次演出一塌糊涂,当时最显赫的批评家(策扎尔·居伊)称这音乐是“邪恶”的;这令拉赫玛尼诺夫彻底失去了信心,度过了非常可怕的一段时期,差不多几年时间他什么也写不出来;伏特加酒成为他的音乐代替品。 他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遭受中风的人,丧失了使用头脑和双手的能力”。 ---------------- 主部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而来,带有沉思的乐念,富有幻想、希望和生活的快乐,甜美而伤感的主题在弦乐、单簧管、钢琴不同声部依次出现,弥漫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格。中段,钢琴突然活跃起来,在各种调性上作变化,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片段3),速度渐渐越来越快,最后发展为华丽的颤音。弦乐发出强奏,钢琴由华彩渐渐熄灭,再现第一主题。终结部,弦乐优美的旋律,钢琴自由而快乐的和弦、柔美而饱满的波音,这是整首协奏曲最美的地方。 |
Warsaw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11:54 |
08 |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Allegro scherzando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 C小调转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 ------------- 后来大家找到以催眠术与心理治疗闻名的尼古拉‧达尔博士(Dr.Dahl),于1900年1月到4月间,对拉赫玛尼诺夫每天进行治疗,达尔博士对拉赫玛尼诺夫进行了催眠和自我暗示的精神治疗,他向年轻的拉赫玛尼诺夫保证他没有做错事,就算错了,也可以通过写一首美妙的钢琴协奏曲来补偿。他反复以催眠术对拉赫玛尼诺夫说,“你要开始写作协奏曲,一切会顺利……而且将是一首杰作……” 神奇的是,这个诊疗法真的奏效,夏天来到时,拉赫玛尼诺夫已重新提笔作曲,秋天已完成协奏曲中的慢板与终曲两个乐章,第二年又完成第一乐章,就是刚刚我们听到的音乐,而且这成了拉赫玛尼诺夫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调抒发他内心的忧郁与悲伤,另一方面也通过气势磅礴的高潮来表达他满腔的激愤。 ---------- 乐队奏出引子,钢琴暴风雨般奏出近似刮奏的华彩,雄赳赳地奏出激昂的第一主题,主题充分地发展。双簧管和中提琴以钢琴作为引导,绵绵地唱出了降B大调第二主题(片段4),宽广如歌,抒情地在琴键中流淌,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明显对比。最后是过渡段,钢琴奏出阴暗的三连音,接着第一主题再现,较前更为激昂、强烈,然后是以第一主题为主旋律的“急板”插段,接着乐队达到最高点。第二主题在降D大调上再现,接着再一次出现阴暗的过渡段。第一主题在钢琴的衔接下由管乐奏出,最终,钢琴带领乐队一跃而起,第二主题在C大调上奏出,汇成了一首激情澎湃的宏伟赞歌。 乐章结尾,速度逐渐加快,钢琴强奏装饰乐队,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最高潮中结束全曲。 |
Warsaw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11:43 |
09 |
Rachmaninov: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43
1934年,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为钢琴与管弦乐队创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品。这部作品取材于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音乐主题。,被许多音乐家采用过这个充满魔力的主题为作曲蓝本,包括勃拉姆斯、李斯特等等。而拉赫玛尼诺夫的这个版本我个人觉得是最绚丽的,他在24分钟不到的时间里,把一个基本主题变化出24个变奏,每个变奏都各放异彩。——想象一下我们川剧的绝活“变脸”,瞬息万变,让人惊艳。 1:(0:00-)引子;钢琴+乐队呈现第一个变奏;然后(0:34-) 完整主题由小提琴声部奏出; 2: (0:53-)第2变奏,钢琴带有跑动的性质; 3:(1:11-)第三变奏,小提琴、长笛、钢琴; 4:(1:35-)第4个变奏钢琴唱主角,乐队陪衬; 5:(2:04-)第5个变奏,乐队粗犷豪放,钢琴上下盘旋盘旋飞舞制造喧闹的效果;(钢琴八度演奏技巧;) 6:(2:32-)第6个变奏,速度放慢,钢琴展示华丽的技巧;结尾的英国管旋律具有忧伤的感觉; 7:(3:23-)第7变奏;钢琴奏出了格里高利圣咏调《愤怒的日子》的动机;主题交给大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8:(4:37-)第8变奏 急促的钢琴 9:(5:09-)第9变奏 木管乐器和打击 10:(5:38-)第10变奏,钢琴再次奏出愤怒的日子动机;情绪诡谲地酝酿; 11:(6:30-)第11变奏是一个过渡段,宁静当中,钢琴奏出华彩乐句;(半音阶、音阶的快速跑动) 12:(8:06-)第12变奏是典雅的三拍子小步舞曲,可以听木管的旋律; 13:(9:35-)第13变奏力量突然加强,乐队奏出清楚的旋律;号角召唤包含向上的力量;(和弦的应用) 14:(10:05-)第14变奏气势更加强劲;是一种排山倒海的感觉; 15:(10:47-)第15变奏,钢琴的半音阶快速跑动,诙谐而灵动 16: (11:50-) 第16变奏,变奏进入温柔和幻想的意境,双簧管非常美。 17 :(13:37-)第17变奏 钢琴主奏,一种悠然入夜的感觉,很像夜曲。 18 :(15:37-)第18变奏,是著名的如歌的行板,一种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么美妙的旋律,却不是凭空出现的,注意在第一个变奏后的主题旋律的5个音,把它【倒过来弹奏】,然后移动到【降D大调】,然后【速度放慢】,就是这个美妙的旋律了。太神奇了。 全区抒情的高潮;音乐从一种平静的梦幻转入激情澎湃的歌唱;(和弦的应用) 19:(18:40-)第19变奏,钢琴又俏皮地跑动起来 20:(19:12-)第20变奏,钢琴和乐队在嬉戏; 21:(19:46-)第21变奏,钢琴和乐队继续相互追逐,钢琴的技巧充分表现; 22:(21:10-)第22 变奏 沉重的钢琴节奏象征着死神的脚步,《愤怒的日子》动机再次闯入,但力量减弱。(钢琴八度演奏技巧;半音阶、音阶的快速跑动;和弦的应用) 23: (21:46-)第23变奏, 24 :(22:35-曲终)第24变奏,绚丽地结束全曲。 |
André Previn | 23:48 |
10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Dream, Op.38, No.5
钢琴三重奏《梦》 |
Vladimir Ashkenazy | 03:12 |
11 |
Allegro ma non tanto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0,D小调,完成于1909年9月,首演于1909年11月28日,是作曲家为赴美演出而创作的一首大型作品,以其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的演奏技术而闻名于世。该作品在钢琴协奏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1]。全曲分为三个乐章,演奏时间需40分钟左右。 第一乐章 不过分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乐曲伊始,在由弦乐荡漾的音型构成的背景下,钢琴以双手八度奏出了有着很长旋律线的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具有俄罗斯民歌的气质,也是构成整部作品的基本骨架,其后出现带有谐谑色彩的降B大调副部主题。展开部以主部主题的发展为主,以强大的动力形成巨大的高潮。华彩段有两个版本,都是以主部主题为基础形成的,一个版本具有舞蹈性质,比较谐谑;另一个则是由大和弦构成,色彩沉郁悲壮。华彩之后情绪逐渐平静下来,简单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之后静悄悄的结束。 |
Kiril Kondrashin | 17:28 |
12 |
Intermezzo: Adagio
第二乐章 间奏曲,柔版(Intermezzo, Adagio),D小调-降D大调-升F小调-D小调,是由变奏曲式和三部曲式“杂交”而成的混合曲式。弦乐奏出的D小调主题哀怨惆怅,和第一乐章的主部 主题有所联系,其后交给钢琴在降D大调上呈现并加以变奏,情绪越来越激动,力度不断增长。在这里,作曲家戏剧性的插入了一个升F小调轻盈的快速圆舞曲主题作为中部,在钢琴奏出快速的华彩音群时,双簧管以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作为声部的呼应。然后,第一主题在升F小调上再现。最后转到D小调,钢琴以势不可挡的力量突然跃起,直接不间断的进入第三乐章。 |
Kiril Kondrashin | 10:42 |
13 |
Finale: Alla breve
第三乐章 终 曲,2/2拍(Finale, Alla breve),D小调-D大调,自由的奏鸣曲式。在乐队迅猛的重复音背景上,钢琴奏出了D小调主部主题。这个主题是从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变形而来的,具有 号角的性质,同时由于使用了大量的重复音和快速音群,又具有节日的狂欢气氛。之后这个主题迅速的发展为一首强悍的进行曲,强拍上大和弦营造的蹬踏效果使人 联想到了斯拉夫男性的踢踏舞。连接部在C大调上出现,是由大和弦构成的连续切分音,具有哥萨克风格。G大调副部主题则和前面形成明显的对比,它的特点是宽 广而舒展的,具有歌唱性。展开部从降E大调上开始,依次展开第一乐章中出现的各个音乐素材——其实这也是构成全曲的所有音乐素材。音乐时而谐谑,时而抒 情,时而宽广,时而沉静,但前两个乐章中忧郁的阴霾在这里已经一扫而空。再现部从C小调上开始,再现主部主题之后,连接部和副部分别在降B大调和F大调上 再现,所不同的是,副部主题此时速度更快,有了舞曲的性质。尾声是精彩而辉煌的,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在这里变成了3/2拍子的“奔马”旋律,力度不断增长, 从D小调转到了D大调。在简短的华彩段之后,钢琴以四声号角,唤起了副部主题的乐团全奏,此时的副部主题已经变成了一首庄严而辉煌的颂歌,钢琴的强奏大和 弦像钟声般敲响——这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辉煌灿烂的瞬间,最后,乐曲速度转为急板,狂热的三连音从高音区倾泻而下,然后双手交替的快速华彩音型从低音区 再次跃起,最后以拉赫玛尼诺夫的“签名”,即四个强悍的进行曲般的音符虎虎生威的结束全曲。 |
Kiril Kondrashin | 14:54 |
14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uite No.1 for 2 Pianos, Op.5 - 1. Barcarolle
《第一双钢琴组曲》Suite for Two Pianos No.1 Op.5 ,又称为“图画幻想曲”,作于1893年,由四首小品组成,分别是: - 1. 船歌 Barcarolle - 2. 爱之夜 La nuit...L'amour - 3. 泪水 Les larmes - 4. 复活节 Paques 第一首 船歌 Barcarolle,g 小调,3/4拍。第一钢琴开始是以的沉的和弦伴奏,之后第二钢琴奏响了静谧的主题,乐曲进而欢快起来,但还是温柔而舒缓。经过一系列的转调,进入大调,第二钢琴温馨的韵律在第一钢琴不稳定的伴奏下,更加静谧。这时旋律又加重,第一钢琴于第二钢琴相互交替,交织出一幅优美的俄罗斯风景。十分优美拉赫玛尼诺夫运用他无比精细的手法向大家展示了令人陶醉的俄罗斯。 |
Vladimir Ashkenazy | 07:42 |
15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uite No.1 for 2 Pianos, Op.5 - 2. A night for love
《第一双钢琴组曲》Suite for Two Pianos No.1 Op.5 第二首 爱之夜 La Nuit L‘Amour b小调,像是一首叙事诗。开始的很诡异,很像幽灵的,之后便渐渐缓和,随后的主题很有身处大自然中的意境,第二钢琴模仿鸟叫声,在第一钢琴轻柔幽暗的和现中不安的一次次出现,之后第二钢琴激动的伴奏带动这旋律发展,之后有回到原先的主题,原先幽暗的旋律被淡化,只有模仿鸟叫的声音还在继续,乐曲之后进入了拉赫玛尼诺夫喜欢的低音部,阴沉但马上就走出阴影,在高音部结束。 |
Vladimir Ashkenazy | 06:26 |
16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uite No.1 for 2 Pianos, Op.5 - 3. Tears
《第一双钢琴组曲》Suite for Two Pianos No.1 Op.5 第三首 泪水 Les larmes g小调,广板,第一钢琴奏出极度神秘的引子,下行的音阶,之后被十六分三连音淡化,进入温柔的主部。但影子的阴影还在,而且愈演愈烈,终于占据了主部,神秘的变奏使人不寒而栗,但主题似乎还在不断地重复,之后在第二钢琴加重后得以淡化进入大调(类似浪漫的建6和弦),低音的伴奏逐渐锐华,似乎还要进入恐怖的音域,但这时两声部同时奏响了结束的和弦结束。 |
Vladimir Ashkenazy | 06:19 |
17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uite No.1 for 2 Pianos, Op.5 - 4. Russian Easter
《第一双钢琴组曲》Suite for Two Pianos No.1 Op.5 第四首 复活节 Paques g小调,第一钢琴在高音部奏出了主题类似激烈的钟声(像是号角声),之后的第二钢琴奏出三小节的低音和弦像是宣战钟声。便联合第一钢琴一起加重重复了第一的主题,不过是还有转向大调的趋势,但还是不稳定很快又回到小调,短暂地结束。 |
Vladimir Ashkenazy | 02:33 |
18 |
Sergei Rachmaninoff: Suite No.2 in C, Op.17 - III. Romance (Andantino)
《第二双钢琴组曲》Suite for Two Pianos No.2 Op.17 ,作于1900-1901年,同样由四首小品组成。 就选择第三首 浪漫曲 Romance,降A大调,行板。开始由第二钢琴伴奏,之后便缓慢的进入主题,主题舒缓而优美,两声部交相辉映,像是勾画出一幅夕阳西下的恬静景象。 |
Martha Argerich | 06:58 |
19 |
Sergei Rachmaninoff: Lilacs, Op.21 No.5
Op.21 No.5《丁香花》 |
Sergei Rachmaninov | 02:24 |
20 |
Rachmaninov: Margaritki (Daisies), Op.38, No.3
Op.38 No.3 《野菊》,钢琴版。 ” |
Vladimir Ashkenazy | 02:25 |
21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Prélude in C sharp minor, Op.3, No.2
Op.3 No.2 《升c小调前奏曲》 |
Vladimir Ashkenazy | 04:38 |
22 |
Sergei Rachmaninov: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in G minor, Op.19 - I. Lento-Allegro Moderato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19 作于1901年,也就是他经历过若干年艰重的创作危机之后重新聚起新的创作力量之时,《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 的成功给他重新带来了生活的勇气和创作的欲望。整部作品富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戏剧性效果,充满青春的朝气和活力。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在哀愁的序奏之后接入狂放与抒情的快板; |
Daniil Shafran | 13:03 |
23 |
Sergei Rachmaninov: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in G minor, Op.19 - II. Allegro Scherzando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19 第二乐章是滚动前衝的诙谐曲; |
Daniil Shafran | 06:22 |
24 |
Sergei Rachmaninov: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in G minor, Op.19 - III. Andante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19 ;第3乐章是长旋律的行板,带有几丝乡愁;这个乐章的旋律动人,具有相当的感染力,是作曲家最被世人喜爱的音乐之一。 |
Daniil Shafran | 05:40 |
25 |
Sergei Rachmaninov: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in G minor, Op.19 - IV. Allegro Mosso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19 第4乐章则是一首兴致高昂的轮旋曲,以华丽的结尾带回主调的灿烂 |
Daniil Shafran | 10:14 |
26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erenade in B flat minor, Op.3, No.5
Op.3 No.5 《降B大调小夜曲》 |
Zoltán Kocsis | 02:58 |
27 |
Rachmaninov : Morceaux de salon Op.6 : I Romance
沙龍小品,作品6 - 1:浪漫曲 |
Cristian Persinaru | 05:33 |
28 |
Rachmaninov : Morceaux de salon Op.6 : II Danse hongroise
沙龍小品,作品6 - 2 匈牙利舞曲 |
Cristian Persinaru | 06:14 |
29 |
Sergei Rachmaninov: 6 Morceaux, Op. 11 - No. 1, Barcarolle in G minor
6首四手联弹小品 6 Pieces for 4 Hands Op.11 《六首四手联弹小品》Six Morceaux pour Quatre Mains Op.11 ,于1894年出版。这是拉赫玛尼诺夫较为罕见的早期作品,六首小品均为独立的作品,可分别单独演奏。 6首四手联弹小品 -1. 船歌 Barcarolle ,g小调,4/4拍,中板。这是拉赫玛尼诺夫所作的船歌中最象船歌的一首,具有典型的船歌摇摆节奏。 |
Martha Argerich | 05:12 |
30 |
Sergei Rachmaninov: 6 Morceaux, Op. 11 - No. 2, Scherzo in D major
6首四手联弹小品 -2. 谐谑曲 Scherzo ,D大调,3/8拍,最快板。这是一首让人眼花缭乱的作品,充满趣味性和激情。 |
Martha Argerich | 02:55 |
31 |
Sergei Rachmaninov: 6 Morceaux, Op. 11 - No. 3, Thème russe in B minor
6首四手联弹小品 -3. 俄罗斯主题 Thème Russe ,b小调,4/4拍,如歌的小行板。这是由一个不知名的主题和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变奏组成的变奏曲。 |
Martha Argerich | 04:12 |
32 |
Sergei Rachmaninov: 6 Morceaux, Op. 11 - No. 4, Valse in A major
6首四手联弹小品-4. 圆舞曲 Valse ,A大调,3/4拍,圆舞曲速度。由数段迷人的肖邦风格圆舞曲组成。 |
Martha Argerich | 03:56 |
33 |
Sergei Rachmaninov: 6 Morceaux, Op. 11 - No. 5, Romance in C minor
6首四手联弹小品 -5. 浪漫曲 Romance ,c小调,9/8拍,生动的行板。这是一首纯朴、缠绵和抒情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夜曲。 |
Martha Argerich | 03:28 |
34 |
Sergei Rachmaninov: 6 Morceaux, Op. 11 - No. 6, Slava in C major
6首四手联弹小品 -6. 斯拉夫 Slava ,C大调,3/4拍,中庸的快板。这是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民族史诗般的作品,其中所引用的主题和穆索尔斯基在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所引用的是同一首俄罗斯礼拜颂歌。该主题不断变奏,直至雷鸣般的高潮。 |
Martha Argerich | 04:35 |
35 |
Rachmaninov : 3 Russian Songs Op.41 : I "Over the stream, the swift dream"
拉赫玛尼诺夫在俄国构思而在国外创作完成的交响合唱《三首俄罗斯歌曲》,是他艺术创作过渡时期的作品,悲伤涟涟,思国思乡的痛楚裹夹着欲说还休的无奈。 |
Anu Tali | 03:48 |
36 |
Rachmaninov : 3 Russian Songs Op.41 : II "Ah, Vanka, you are so dashing"
1921年苏联发生大饥荒,拉赫玛尼诺夫牵挂着祖国的灾难,举行多场慈善音乐会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出于对俄罗斯的眷恋之情,他写了《三首俄罗斯民谣》 |
Anu Tali | 04:49 |
37 | Rachmaninov : 3 Russian Songs Op.41 : III "My cheeks, so white, so rosy" | Anu Tali | 03:59 |
38 |
Sergei Rachmaninoff: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 1. Largo - Allegro moderato
拉赫玛尼诺夫 - e小调第2号交响曲 Op.27 第一乐章,缓板转中庸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形式。这一乐章总体色彩暗淡、压抑。引子由弦乐低音部奏出,和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的引子有异曲同工之效。小提琴声部的主题音调确定了整部作品的主题动机,这个主题受俄罗斯东正教圣歌影响。长大的引子如同俄罗斯冬日的气候,阴冷凄厉。弦乐悠长的旋律是个人情感压抑、伤感失意的表达。绵绵密密的发展就象浓雾一样笼上心头。引子在英国管孤独又怅然若失的独奏中结束。 乐章的第一主题在管乐的节奏音型背景上由弦乐组以歌唱的性质深情委婉的引出。这时就象太阳驱散浓雾一样,心情开始明朗。 单簧管独奏引出的乐章第二主题优雅平和,但优美热情中也带着丝丝淡淡的忧伤和悲哀。 |
Eugene Ormandy | 18:50 |
39 |
Sergei Rachmaninoff: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 2. Allegro molto
拉赫玛尼诺夫 - e小调第2号交响曲 Op.27 第二乐章,极快的快板,a小调, 具有诙谐曲风格的乐章。在小提琴组的快速节奏音,中圆号雄壮的高歌。这个主题情绪高涨,节奏兴奋,主题受拉赫玛尼诺夫一向喜爱的宗教作品《怒神之日》的影响。 乐章的第二主题由单簧管简单的提示开始,弦乐组厚实的奏出宽广深情的旋律,这个旋律如同抽丝剥茧般被抽出。在一小段忐忑不安之后第一主题又欢快的进入。此时忐忑的不安少了许多,更多的是轻松的活泼。在一段沉静之后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让心情开始大变,一泻千里的弦乐带着扑朔迷离的变形来回驿动,这里也说不上是沉重,更多的是不安,对没有保障的未来有更多的恐惧,就像在暴风雪中不知会发生什么灾难。大段的躁动不安后慢慢安静下来随之乐章的第二主题又出现,但是这次没有前面的平和,在美好幻想中夹杂着焦躁和不安。乐章结束前木管和铜管给了人一些莫名的忧虑。 |
Eugene Ormandy | 09:39 |
40 |
Sergei Rachmaninoff: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 3. Adagio
拉赫玛尼诺夫 - e小调第2号交响曲 Op.27 第三乐章,慢板,A大调。这部作品的第三乐章可以说是音乐史上最优美感伤的篇章。电影《我的兄弟姐妹》中梁咏琪演的指挥家就是在指挥这个乐章时见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停下手中的指挥棒。 乐章有着温暖如歌的抒情旋律和色彩斑斓的丰富和声。主题发展宽广绵长,如涓涓溪流般的思绪蔓延,可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媲美。乐章在小提琴齐奏中开始,单簧管凄美的唱出主题,这个主题美得让人心碎。浸入骨髓的哀伤和美好的惆怅以及丰富多彩的诗意情愁都交织在一起。这个发展基于精巧编制的和声织体上以级进的方式进行着。随后音乐交由弦乐组进行发展,这个发展把惆怅和焦灼刻画得揪人心扉。 之后一大段双簧管和单簧管的对话仿佛是情人间的海誓山盟,反复不断的在询问期望得到一个承诺。也仿佛是自己内心的斗争,在是与非、对与错之间徘徊。在一个全奏的高潮中竟然有无法释怀的刻意。短暂的休止之后,圆号带出小提琴的独奏,这个独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随后是弦乐组和木管组浓密的交织与一起,期望在无尽的哀伤中寻觅美好的光明。音乐结束时淡淡的无奈取代了前面浓密的执著。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13:01 |
41 |
Sergei Rachmaninoff: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 4. Allegro vivace
拉赫玛尼诺夫 - e小调第2号交响曲 Op.27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E大调。 最后乐章就像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大部分交响曲一样,辉煌和光明战胜压抑和黑暗。终曲用大调谱成,速度极快,象狂欢节般的气氛让人心潮彭湃。 乐章第一主题如同进行曲,这个主题由第二乐章的主题衍生而出。在欢腾跳跃之后逐渐安定下来,木管吹奏的是肯定的语句。这个部分前面几个乐章出现过的主题动机都被巧妙的编织在一起。 一个小高潮后乐章第二主题出现,这是抒情明朗的旋律,这个旋律和第三乐章也不无关联。在这个乐章里,这个深情旋律已经非常的明朗,一扫前几个乐章所具有的阴郁和不安。在呈示部结尾隐约出现第一乐章的阴沉主题,但是这里好像只是对过去压抑的一点模糊回忆。 乐章的发展部在木管不断的变化中进行。好像是对自己战胜困难的一种欣慰。如同俄罗斯传统的节日,到处都是钟声齐鸣的热烈景象。铜管也高唱凯歌,为自己能从阴霾中走出来而放声高歌。 再现部更是高潮迭起。最后音乐在庆祝战胜黑暗的热烈欢腾感人气氛中结束。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14:42 |
42 |
Sergei Rachmaninoff: The Night Is Mournful (Noch pechal'na), Op.26, No.12
Night is mournful, op.26 no.12 悲哀的夜晚,作品26-12 |
Vladimir Ashkenazy | 02:25 |
43 |
Rachmaninov: The Bells, Op.35 - 1. Allegro ma non tanto (Silver Bells)
俄罗斯人生活环境中的钟声伴随着作曲家成长:节日娱乐场面里的小钟铃,叮当的马车铃声,以及教堂宗教仪式的象征……钟声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最爱. 《钟声》是拉赫玛尼诺夫深爱的作品,也是他最大型的合唱管弦乐作品,为编制十分庞大的管弦乐团谱写(包括四倍的木管乐器、六支号角,以及钢琴、竖琴、钟琴和风琴),近似交响曲又不同于交响曲。 第一乐章,银钟:这一乐章表现了雪橇上的银铃,描写了快速行走的雪橇的姿态,表达出对青春、光明的憧憬。在开始部分,管弦乐奏出雪橇快速行走的动机,男高音独唱的声部表现了雪橇上由远而近的银铃声,合唱声部与此交相呼应。管弦乐队始终保持铃的摇动动机。中间部分,在合唱的陪衬下,独唱男高音唱出有些悲壮的旋律。最后又回到开始雪橇疾驰的形象,铃的摇动音型再度出现。随着铃声的减弱,雪橇越走越远。 |
Vladimir Ashkenazy | 06:15 |
44 |
Rachmaninov: The Bells, Op.35 - 3. Presto (Alarm Bells)
《钟声》第二乐章,金钟:乐曲借用婚礼的金钟敲响,表现华丽的婚礼场面。第一乐章钟的音型仍然出现在这个乐章中,并且也出现在整个作品之中。中间部分,独唱女高音唱出抒情的旋律,歌唱这神圣婚礼之钟的敲响。此乐章管弦乐音响突出,使人想起庄严与豪华的婚礼场面。 |
Vladimir Ashkenazy | 08:20 |
45 |
Rachmaninov: The Bells, Op.35 - 2. Lento (Golden Bells)
《钟声》第三乐章,铜钟:令人恐怖的火灾警报响起,合唱与管弦乐恶魔般的音响相呼应。钟的摇动动机仍然不时出现。这一乐章没有采用独唱。 |
Vladimir Ashkenazy | 11:03 |
46 |
Rachmaninov: The Bells, Op.35 - 4. Lento lugubre (Iron Bell)
《钟声》第四乐章,铁钟:在远处那令人颤抖的钟声音型陪衬下,圆号奏出一段令人悲伤的主题。独唱男中音唱着丧钟的音调,象征着葬礼的丧钟敲响,合唱应和着,钟声交织成一片。弦乐器与铜管奏出单调而厚重的音响。这种对死亡的描绘,在拉赫玛尼诺夫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而在这里他以独特的手法反映出他对“死亡”抱有一种解脱的思想。 |
Vladimir Ashkenazy | 10:36 |
47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Trio élégiaque No.1 in G minor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Trio élégiaque No.1 in G 第一首“悲歌”是拉赫玛尼诺夫于1892年1月所写,是继其单乐章交响曲之延伸。该曲亦为单乐章,是一简短但令人沉思之作。整曲的氛围已显露出拉赫玛尼诺夫年轻时的人格特质。 结构:在相当于呈示部的前段,弦乐奏出细碎的伴奏旋律,引出钢琴「痛哭的缓板(Lento lugubre )」的第1主题。这段悲歌由大提琴、然后由小提琴接下去。强调这主题加深印象之后,经过钢琴的一段过门乐句,小提琴在钢琴伴奏上提出第2主题。音乐逐渐高涨,进入开展部开始开展第1主题。从呈示部到开展部,音乐总是在飘动。到后段的再现部,主题依曲式再登场,但这一次演奏第1主题的是弦乐器,钢琴则担任伴奏部分。第1主题最后以送葬进行曲( Alla marcia funebre)再现,并以弱音结束全曲。 |
Vladimir Ashkenazy | 12:45 |
48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Trio élégiaque No.2 in D minor, Op.9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 1. Moderato - Allegro vivace - Meno mosso - Allegro - M oderato - Piu vivo - Maestoso - Allegro moderato
第二号“悲歌”三重奏,是拉赫玛尼诺夫接到讣闻的11月6日到12月15日之间写成的痛哭的音乐。跟柴可夫斯基呈献给亲友尼古莱‧鲁宾斯坦的「钢琴三重奏曲a小调作品50」一样,附有副题「一位伟大艺术家之回忆」。首演是1894年2月12日在莫斯科,作曲者本人担任钢琴。此曲在作曲动机、全曲结构上,都被认为是柴可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曲的姐妹作。 全曲共三个乐章,第1乐章:中板─中庸的快板(Moderato-Allegro moderato),d小调,奏鸣曲式。 这是一首安魂曲。钢琴反覆奏出半音阶的下降乐句,开始相当长的序奏部分。这钢琴乐句,像是送葬行列的沉重步伐。中板,缓慢的脚步!大提琴在钢琴伴奏上唱出悲歌,小提琴接下去。音乐就这样,在钢琴伴奏上,大提琴与小提琴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下去。悲伤的情绪非常激烈,显得有点失落、绝望,当时20岁的作曲者甚至有些挣扎、自暴自弃,不知要如何安排这气愤情绪。音乐一下沉静、一下高昂,一下怀旧,变化多端,显得心情起伏不定。 高昂的心情定下来后,进入中庸的快板。这是呈示部,比较活泼的第1主题出现。这主题自序奏部的主题衍生而来,其动机也是下降音形。钢琴强调这动机。不久,弦乐器奏出急促的旋律,钢琴提出以和弦为主的第2主题。在开展部主要开展第1主题的下降音形动机。到再现部,先再现序奏部的主题,但这一次由弦乐器担任伴奏,钢琴奏出主题旋律。然后再现第1主题与第2主题,最后在尾声部回顾第1主题后结束第1乐章。 这乐章与其说是悼念的祈祷音乐,还不如说是唱出留在现世的人们的悲痛,音乐一直反覆第1主题下降音形动机,那无止境唱下去的旋律很美。 |
Vladimir Ashkenazy | 17:46 |
49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Trio élégiaque No.2 in D minor, Op.9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
第二号“悲歌”全曲共三个乐章。 第2乐章:以变奏曲风格(quasi variazione),F大调,变奏曲式 钢琴提出变奏曲主题。行板(Andante)。这主题取自拉赫玛尼诺夫管弦乐幻想曲『岩石』(作品7)。柴可夫斯基非常喜欢这首1893谱写的曲子,他们两人约定于次年1月,在圣彼得堡由柴可夫斯基指挥首演。不料柴可夫斯基急逝,未能履约。拉赫玛尼诺夫回忆柴可夫斯基,把故人喜欢的曲子旋律,用来当变奏乐章的主题。 主题之后是6段变奏,拉赫玛尼诺夫对柴可夫斯基之思念,以各种方式表露,感情摇摆得很複杂。最后是很长的尾声部,有深刻悲哀与沉重感情。 第1变奏:快板(Allegro)。主题先是在小提琴上,然后移到大提琴。钢琴只担任伴奏。情绪较为活泼。 第2变奏:缓板(Lent)。只由钢琴演奏的变奏,气氛又陷入沉思中。 第3变奏:诙谐的快板(Allegro scherzando)。钢琴在高音部弹奏16音符的乐句,低音部与弦乐器(拨奏)都只打拍子。后半小提琴会奏出旋律,但仍以钢琴为主。音乐听起来一直在转动不停。 第4变奏:中板(Moderato)。又陷入沉思中。弦乐器一直拉长音符,钢琴静静的弹奏思念的旋律。 第5变奏:同样的速度(L’istesso tempo)。小提琴持续奏出32音符旋律,主题在大提琴,钢琴加以伴奏。中间有一段,钢琴以16音符的6连音符与7连音符独奏,并在高音部弹奏主题。之后,小提琴奏一段主题,马上又给大提琴接下去。小提琴又回到32音符旋律。整个变奏听来像在痛哭。 第6变奏:很快的快板(Allegro vivace)。这段音乐转入降B大调,较短较活泼。主题先在钢琴,然后大提琴,而小提琴。钢琴以强音结束这段变奏后,直接进入d小调的长大尾声部。 尾声:行板(Andante)。悲痛而脚步蹒跚的旋律,在各声部交替出现,不久,钢琴以琶音伴奏弦乐器,最后还加上许多3连音符。(也有人把这一段分为行板(Andante)部分与稍后中板(Moderato)部分而作第7、第8变奏)。 |
Vladimir Ashkenazy | 21:43 |
50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Trio élégiaque No.2 in D minor, Op.9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
第二号“悲歌”全曲共三个乐章。 第3乐章:有力的快板(Allegro risoluto)d小调。 很像柴可夫斯基钢琴三重奏曲的乐章。音乐虽短,但雄浑多感的钢琴表现力支配全章。无处安排的悲痛感情,让作曲者激动的敲打钢琴键盘。不久,弦乐器加进去喊出悲恸的声音。那是会撼动听者心灵的激烈又深刻的音乐。最后第1乐章序奏的主题旋律回来,延长的大提琴与钢琴,以最最弱音结束全曲。那好像是在喃喃悼念逝者安息。 ----------- 其实关于第二号悲歌,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我觉得也是可取的。或者说,一个人的情感,尤其是艺术家类,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拉赫玛尼诺夫的痛苦,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对于沙俄政府的腐朽以及堕落,是痛心,对于俄国革命爆发后的暴力与杀戮,则是痛苦。在流亡芬兰、瑞典期间,那是一段黑暗中彷徨的日子,他自嘲自己已经成为了“永于世间漂泊之魂”,对于发生在俄罗斯大地上的一切,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毫无用处”,但是心里是“满满的悲伤”,在作品序号《G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又名(悲歌)》中,悲怆、哀伤、刻骨铭心的痛苦,这种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充满了悲剧性。留恋与心酸、悲伤与惋惜、感慨与恐惧、敬仰与惋惜,浓缩成了一段华美的乐章,精炼成了一句话“只是我,没有了祖国”。作品原本是敬献给柴可夫斯基,但是我觉得在1917年,这部作品是献给苦难中煎熬的俄罗斯。 |
Vladimir Ashkenazy | 08:12 |
51 |
Sergei Rachmaninov: Morceaux de fantaisie Op 3 - No 3: Mélodie in E major
《幻想小品集》(Morceaux de fantaisie,Op.3)创作于1892年秋天,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第一部钢琴独奏曲。拉赫玛尼诺夫将这个曲集题献给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时的作曲老师安东·阿连斯基。 第3首、旋律Mélodie Op. 3, No.3 E大调 这是一首非常抒情的乐曲——E大调,三部曲式,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开头的旋律由二分音符、三连音、附点节奏构成,慵懒宽广的旋律线条,富于歌唱性。右手的伴奏由带八分休止的三连音构成,整齐而富有律动,使得旋律线条安静而从容。中段是由第一段的主题衍生出来的新旋律,右手以断奏的半音阶上行修饰。再现部将首部的旋律伴以八度和弦,尾声以宽广的分解和弦,用单音极弱的奏出,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作品要求富有情感的演奏出歌唱性的旋律,巧妙的使用踏板。分手练习有助于更好的把握双手的旋律线条,避免将旋律弹的模糊不清淹没在伴奏中。演奏时,一定要有节制的使用制音器踏板,保持旋律声部的清晰流畅,同时要依靠敏锐的听觉提高手指的控制能力,从而把握音乐旋律的走向。 |
Howard Shelley | 05:05 |
52 |
Sergei Rachmaninov: Morceaux de fantaisie Op 3 - No 5: Sérénade in B flat minor
《幻想小品集》(Morceaux de fantaisie,Op.3) 第5首、小夜曲Sérénade Op. 3, No.5 降B小调 19世纪的夜曲旋律如歌、富于诗意,类似于无词歌,内容常含有深沉、忧郁的感情。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小夜曲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开头即兴式的叙述写法,旋律在双手之间展开。随后采用Tempo di valse(圆舞曲速度),伴奏音型变为模仿吉他的拨奏,又有曼陀铃音型的模仿,清淡的和弦随处可见。旋律优美,富有动感,右手不时有模仿夜莺的叫声,充满浓郁的西班牙曲风。这段悠扬的旋律被带有PPP的小插句打断,这个插句带有错位的节奏重音,在节奏上给人以错觉感。如歌的旋律与这个带有节奏错觉感的插句交替进行着,给人以声乐曲中二重唱的感觉。再现段音乐以ppp的力度逐渐沉寂下来,只剩下左手模仿吉他的和弦声和右手高音处传来的夜莺的叫声。结尾处突然出现ff,强有力的结束了全曲。 这首小夜曲优雅、浪漫、细腻,有浓郁的西班牙音乐色彩,运用舞曲的形式,荡漾着诗一般清澈的感情。钢琴的低音伴奏模仿吉他的声音和演奏技巧,旋律是委婉的人声。在练习的时候,要把左右手的力度层次与音响色彩分清楚。全曲萦绕着一种柔情与甜蜜的浪漫色彩。 |
Howard Shelley | 04:18 |
53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ymphonic Dances, Op.45 (Two pianos) - 1. Non allegro
《交响舞曲》Symphonic Dance Op.45 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它完成于1940年10月,三年后,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便与世长辞了。 第一乐章:充满着节奏性的动力和巧妙的管弦乐色彩(包括对钢琴的精心运用,在这里它主要被当做一件打击乐器),它是由一个进行曲式的主题开始的,开头的轻快和典雅很快被粗暴地打断,此后的音乐发展曲折,情绪复杂多变,充满了对现实的迷茫和矛盾,也交织着对遥远的祖国的思念和对亲切的青年时代的回忆。 |
Vladimir Ashkenazy | 11:35 |
54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ymphonic Dances, Op.45 (Two pianos) - 2. Andante con moto (Tempo di Valse)
《交响舞曲》 第二乐章:主要主题带有“悲伤圆舞曲”的性格,略带异国情调,充满诗意的魅力和精致的色彩。当然,它不是一个西贝柳斯式的小型舞蹈场面,而是一个扩大了的幻想曲,这里缓慢旋转的圆舞曲与一种沉重不安的奇怪气氛混合在一起。就连引子的几小节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即使是黄昏时分也并不安全。主要的圆舞曲旋律是由弦乐用八度奏出的,前面是木管那阴森可怕的装饰音,这种装饰音也是全曲的一个特征,用来帮助制造紧张的气氛。不祥的铜管乐和弦再次出现,不过随着舞曲的进行,一种比较浪漫的情感逐渐缓和了紧张情绪。不久,各种复合节奏开始进入,那个忧愁的圆舞曲旋律再一次听到,可是乐曲在被推上一个狂热的、近乎歇斯底里的高潮之后,出人意料地在一片古怪、颤动的音响的冲击中结束。仿佛是跳舞的人们突然离开了舞场,消失在周围的阴影之中。整个乐章反映出拉赫玛尼诺夫所经历的苦闷、彷徨、狂躁和风暴,以及面对死亡的颤栗。 |
Vladimir Ashkenazy | 09:22 |
55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ymphonic Dances, Op.45 (Two pianos) - 3. Lento assai - allegro vivace
《交响舞曲》 第三乐章:引用了他特别偏爱的两个激发灵感的原始材料——俄罗斯东正教教会音乐和《怒神之日》。这一乐章在其形象之鲜明和表现力之强烈等方面,可说是俄罗斯音乐文化中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在《怒神之日》的基础上,夹杂着葬礼的丧钟,成为乐曲的基本主题,真实地表达出人在可怖的死神面前的恐惧、绝望。这个主题贯穿始终,形象越来越显著,情绪越来越高涨,并最终形成无可抗拒的浪潮席卷了一切。在整个作品结尾二十六小节处,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总谱上意味深长地写下了“哈利路亚” 几个字。他把这几个字写在这儿,是作为上帝征服死亡的象征,还是为了表示他个人的一种感恩之意?(感谢上帝让他成功地完成了这首重要作品——他或许已本能地感到这恐怕是自己最后一首作品了)——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位敏锐的批评家在听了这首作品的首演之后,说它简直像是李斯特的《死之舞》。 |
Vladimir Ashkenazy | 1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