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8人收藏

共45首歌曲

标签
#古典 #经典 #交响乐
创建者
绍得
更新时间
2020年06月27日

歌单介绍

百听不厌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Vaterländischer Marsch
《祖国进行曲》 由小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 ·施特劳斯共同创作(约瑟夫是小约翰的弟弟)。
Johann Strauss II 03:28
02 Má Vlast (My Fatherland): Vltava (The Moldau River)
《伏尔塔瓦河》 捷克作曲家: 斯美塔那 (Bedrich Smetana)(1824-1884),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剧的开路先锋,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新音乐之父”、“捷克的格林卡” 斯美塔那于1874到1879年间创作了划时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这是一部充满对祖国和人民深刻的爱、对未来和光明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乐观精神的 颂歌。该曲共有六首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乐章组成的交响诗,构成了对民族历史 的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我的祖国》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 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以不同的乐器盒节奏以及相互之间的 巧妙配合,塑造了许多不同的音乐形象,营造了了一幅幅诗一般的意境,充满了 爱国的热情。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1:27
03 Sperl-Galopp (Op.42)
《麻雀加洛普》 老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 I 02:15
04 Johann Strauss I: Radetzky-Marsch, Op. 228
《拉德斯基进行曲》 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 (1804.3.14-1849.9.25)奥地利作曲家,被尊为圆舞曲之父。 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与其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同名,故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Vater)或约翰施特劳斯一世(Johann Strauss I)以区别。他的祖父名叫约翰·迈克尔·施特劳斯(1727 - 1800)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拉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斯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斯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管弦乐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48年。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Wiener Philharmoniker 03:36
05 George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for piano & orchestra (orchestrated by F. Grofé) - Conclusion
《蓝色狂想曲》 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于1924发表。使他成为了世界级作曲家 据说格什温是在去波士顿的旅途中创作本曲的,他事后曾这样描述:"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我经常在噪音深处听见音乐。就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甚至是跃然纸上--……"从波士顿返回仅一星期,除了少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外,格什温完成了全曲的钢琴谱。至于那几个华彩乐段,他准备留到首演时作即兴创作。
André Previn 05:38
06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1812序曲》 (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后一段的场景。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原声带 03:47
07 Peer Gynt Suite No. 1, Op. 46: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在魔王洞中》 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年—1907年) 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组曲中的一个曲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 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片段4)。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2:43
08 Danse Diabolique
《魔鬼音程之舞》 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un. , 1855~1907)
Wiener Philharmoniker 05:26
09 Feuerfest (Polka française, Op.269)
《打铁法兰西波尔卡》 小约翰·斯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ss,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 老约翰儿子,奥地利著名轻音乐作曲家,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他的圆舞独具特色,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Josef Strauss 03:15
10 Johann Strauss II: Unter Donner und Blitz, Polka, Op.324
《雷鸣电闪波尔卡》 小约翰·斯特劳斯 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作于1868年初狂欢节期间,同年2月16日首演,献给艺术家协会。在乐曲中,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钹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载歌载舞。听,天气好象发生了变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们的兴致却是越来越高,他们仍然继续欢歌,继续舞蹈。
Wiener Philharmoniker 03:10
11 Tritsch-Tratsch (Polka schnell, Op.214)
《闲聊快速波尔卡》 小约翰·斯特劳斯 又译为《叽叽喳喳波尔卡》,是小约翰最有名的快速波尔卡舞曲之一,也是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出次数较多的曲目。 全曲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妇女们嚷着、笑着和愉快地闲聊时的情景,是作者的波尔卡舞曲中较为流行的一首。值得注意的是,本曲与施特劳斯家族另外一首“喋喋不休波尔卡”并非一首,后者为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第245号(Plappermaulchen; Polka schnell)。该曲采用复三部曲式(A大调——快板——2/4拍)。乐曲用倚音构成的主题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形象。乐曲频繁地采用了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
Johann Strauss II 02:47
12 Johann Strauss II: Spanischer Marsch, Op.433 (publ 1888)
《西班牙进行曲》 小约翰·斯特劳斯
Wiener Philharmoniker 04:48
13 Richard Wagner: Die Walküre - Ride of the Valkyries (concert version)
《女武神骑行》 选自歌剧《女武神》,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一生致力于德国歌剧写作。 沃坦预见到阿尔贝里希将要从法弗纳手中夺回指环,进攻神殿,使众神遭殃,于是让他和智慧女神所生的九位女武神到各地寻觅阵亡的英勇武士并把他们带到天界,使他们复生,以守卫瓦尔哈拉神殿。沃坦有一对子女,儿子齐格蒙德,女儿齐格林德,两人在两地长大,互不相识。齐格林德自幼被人拐骗,被迫嫁给武士洪丁。齐格蒙德是洪丁仇人,一天晚上,他趁洪丁外出进入洪丁家,与齐格林德产生爱情。两人互诉身世,方知是兄妹。齐格蒙德在屋旁大树中获得父亲留下的宝剑,两人一同逃走。其实这一切都是沃坦所安排,但遭到了妻子女神弗里卡的反对。弗里卡是婚约守护神,力主要惩罚兄妹。沃坦无奈,只得让女儿(女武神之一)布仑希尔德将兄妹两人交给洪丁处置。洪丁与齐格蒙德决战,布仑希尔德用盾牌护住了齐格蒙德。齐格蒙德正要刺杀洪丁,却被沃坦敲断了剑,于是被洪丁所杀。布仑希尔德藏匿起齐格林德,并将齐格蒙德的宝剑碎片交给她,预言齐格林德将生下齐格蒙德的儿子--最勇敢的英雄齐格弗里德。沃坦不得不惩罚布仑希尔德,他让她沉睡山顶,让火神以火焰包围山顶,并预言:第一个唤醒你的男人将娶你为妻。
Mariss Jansons 04:47
14 Sabre Dance from Gayaneh
《马刀舞曲》 出自舞剧《加雅涅》,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作于1939年,是描写库尔德族出征前的一种战斗舞曲。 芭蕾舞剧《加雅涅》的剧情为:外高加索山村中勇敢的库尔特族猎人阿尔缅和少女加雅涅相爱,阿尔缅的好友盖奥尔格与少女阿霞相爱。一次,活泼的阿霞抢走了阿尔缅预备送给加雅涅的鲜花,并与阿尔缅共舞。偶然目睹了这一情景的盖奥尔格对阿尔缅发生了误解,当阿尔缅上山打猎,不慎从断崖摔下时,盖奥尔格竟视而不救。阿尔缅受伤后双目失明,他不愿为加雅涅带来不幸,便克制自己的情感,拒绝了加雅涅的爱情。后来,阿尔缅幸运地重见光明,并且原谅了深感悔恨、当众承认错误的盖奥尔格,并与加雅涅结为幸福的伴侣。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2:13
15 北京喜讯传边寨
郑路,马洪业 为庆祝粉碎四人帮而作 《北京喜讯到边寨》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04:11
16 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威廉退尔》序曲 出自歌剧《威廉·退尔》,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 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瑞士在未独立以前,是由神圣罗马帝国下的哈普斯堡家、沙沃伊家和朱宁根家等割据统治的。其中势力最大的是奥国的哈普斯堡家,他们中间有不少施行暴政的恶劣行政官,被管辖的民众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统治着残酷的剥削,也让本身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罗西尼悲痛欲绝。为了让天下共处和平,他只好写下这部歌剧,以表达对人世的愤慨。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03:40
17 Franz Schubert: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The Trout" - 4. Thema - Andantino - Variazioni I-V - Allegretto
《鳟鱼》第4乐章 钢琴和小提琴真是绝配! 舒伯特写于1819年,当时他仅仅22岁。 曲中舒伯特不仅用伴奏音型塑造了小溪中的鳟鱼悠然自得地游动的形象,并且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展示了歌词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最后明确告诫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成为天真而无辜的鳟鱼。
Beaux Arts Trio 08:03
18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K.492 - Overture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 《费加罗的婚礼》的故事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阿玛维瓦伯爵家:男仆费加罗正直聪明,即将与美丽的女仆苏珊娜结婚。没想到好色的阿玛维瓦伯爵早就对苏珊娜垂涎三尺,居然想对她恢复早就当众宣布放弃的初夜权,因此千方百计阻止他们的婚事。为了教训无耻的伯爵,费加罗、苏珊娜联合伯爵夫人罗西娜设下了巧妙的圈套来捉弄伯爵,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国家剧院举行公演,莫扎特亲自指挥,演出大获成功。
Karl Böhm 04:20
19 Dmitri Shostakovich: 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2 - 8. Finale
《爵士乐队组曲第2号终曲》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英文:Dmitri·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生于圣彼得堡,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Ukraine 02:24
20 施特劳斯家族:春之声圆舞曲
《春之声圆舞曲》 作品第410号(Frühlingsstimmen Walzer,op.410)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 作于1883年。当时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此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此曲的,因此此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成为声乐圆舞曲由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演唱,这也是此曲的第一次演出,直到现在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目。后来作者又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06:12
21 Richard Wagner, arr. Langford: Under the Double Eagle
《双鹰旗下进行曲》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 "双头鹰"源于旧奥地利帝国的军旗,全曲豪壮,旋律具有奥地利风格,十分优美。瓦格纳的音乐是"无形式的东西",追求音色的华丽和强烈,音调的象征和暗示意义。
Various Artists 04:02
22 Johann Strauss II: Ge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 Op.325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作品第325号(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Walzer op.325) 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像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Anton Karas 11:16
23 The Four Seasons, Op. 8,Spring: Allegro
《四季~春》 意大利作曲家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出版的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 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片段1);《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片段2);《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片段3);《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3:12
24 Carmen: Prelude - (Orchestre)
《卡门》序曲
Maria Callas 02:14
25 Swan Lake Suite, Op. 20: Scéne
《天鹅湖 第4幕》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4幕,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3:01
26 Antonin Dvorák: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95, B.178 'From the New World' - IV. Allegro con fuoco Herbert von Karajan 11:01
27 Gustav Holst: The Planets, Op.32 - 4. Jupiter, the Bringer of Jollity
《行星组曲–木星》 英国作曲家霍尔斯(Holst Gustav Theodor)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八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正是由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Wiener Philharmoniker 07:38
28 Badinerie
《巴赫诙谐曲》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 巴赫的《谐谑曲》采用了二部曲式,a小调,快板,2/4拍,位于b小调第二管弦组曲的最后一段(作品编号BWV1067,第二组曲由7小段组成),主要主题具有明显的快速舞曲特点,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长笛明快、轻巧的演奏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情绪,滞缓的弦乐在低音区与之呼应,使乐曲显得诙谐而轻快。曲子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不高,因此成为许多业余长笛演奏者十分喜爱的曲目。
Richard Galliano 01:30
29 Johannes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5 in G minor, Orchestrated by Martin Schmeling (?-1943)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 Brahms,德语:[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其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
Wiener Philharmoniker 02:16
30 Bazzini – Scherzo fantastique – Maxim Vengerov 巴济尼: 精灵之舞
《精灵之舞》
Various Artists 05:29
31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 1. Molto allegro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作品K.550,第一乐章,Molto快板》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响曲之一,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完成于1788年,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念。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绝对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08:21
32 The Typewriter Leroy Anderson 01:45
33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Choral: Ode an Die Freude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作曲家。 《欢乐颂》,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1]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席勒的《An die Freude》最早创作于1785年,并收录于隔年出版的杂志《Thalia》中[2],这首诗是共济会的诗歌。[3]席勒于1803年对《An die Freude》进行修改,删减了部分词句,贝多芬在第九号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所使用的歌词,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 die Freude》为基础。 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 结。1=F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而为人所知。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3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1] 《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第九交响曲》是于1822年秋天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的。但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2:32
34 Enrique Granados: Spanish Dance Op.37, No.5 - "Andaluza" (Arr. F.Kreisler)
《西班牙舞曲》 西班牙作曲家及钢琴家恩里克·格拉纳多斯(Enrique Granados)。 《西班牙组曲》(Suite Española, Op. 47)本是为钢琴所做,但用.吉他来表现是反而效果更好,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尔巴尼兹生长在安达路西亚地区,本身处于这样的音乐氛围中,吉他音乐对他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而他的西班牙组曲实际上运用的也正是她本土人们所熟悉的吉他中的和声技巧,所以这个曲子用吉他演奏起来反而会更适合。
Istvan Hajdu 04:01
35 Carl Orff: Carmina Burana, scenic cantata for soloists, choruses & orchestra - Introduction, Fortune
《布兰诗歌》 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 (Carl Orff,1895-1982)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出生于慕尼黑,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 布兰诗歌也称为 《博伊伦之歌》,原是舞台作品 《凯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于1935—1936年, 1937年初演于法兰克福,后作为康塔塔单独演出, 是奥尔夫最著名的代表作。 其歌词选自在巴伐利亚州贝内迪先特博伊伦修道院中发现的一本13世纪的诗集。共分25个乐章,用女高音、男高音、假声男高音、男低音、童声合唱、合唱及乐队(内有14个乐章为管弦乐曲)。
Robert Shaw 05:14
36 Zigeunerweisen Op. 20
《流浪者之歌》 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 又名《吉普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Sarah Chang 08:25
37 Jacques Offenbach: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Orphée aux enfers) - Overture
《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 法国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年6月20日—1880年10月5日),德籍法国作曲家。 奥菲欧是希腊神话中有名的诗人和歌手,其歌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点头。他在去地狱寻找死去的妻子欧律狄刻时一路歌唱,感动了冥王、冥后,答应让欧律狄刻返回人间。但奥菲欧在将近地面时忘记冥王的叮嘱,回顾其妻,导致她重回阴间。奥菲欧悲痛之极,决心终身不娶。在奥芬巴赫之前,蒙特威尔地曾和德国作曲家格鲁克曾就同一题材先后创作过正歌剧《奥菲欧》和《奥菲欧与欧律狄刻》,这两部作品都是西洋歌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奥芬巴赫则把正歌剧改为轻歌剧,把悲剧改为喜剧,剧情改编为:音乐学院院长奥菲欧不务正业,偷偷至郊外与牧羊少女纠缠;其妻欧律狄刻美丽而骄傲,视丈夫为平庸之辈,也常去郊外与牧羊少年幽会。不巧,两人在郊外相遇,大吵一场之后决定分手。化身牧羊少年的冥王得知此情,喜出望外,立即施展催眠术将欧律狄刻带入地狱。奥菲欧刚因获得自由而沾沾自喜时,神的化身出面干预,命令奥菲欧前去恳求主神朱庇特准予领回妻子。奥菲欧无奈,只好乘气球去天堂拜见朱庇特。在临别时,众学生合唱《老师,再见》为奥菲欧送行。在冥府中的情节与原悲剧大致相同,但最后,奥菲欧对再次失去妻子毫不悲伤,而是独自兴冲冲地回到人间。在结尾中,作者还借用希腊神话中众神的种种言行影射讽剌了路易·波拿巴第二帝国政界人物的腐败无能。这部歌剧本身并不太出名,但这首序曲却成为世人十分喜闻乐见的作品,经常单独演出,还常常被引用到影视作品中。
L'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09:02
38 François Boieldieu: Concerto for Harp and Orchestra in C - 3. Rondo (Allegro agitato) Marisa Robles 06:56
39 贝多芬: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Op30之3]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盛中国 03:27
40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Op. 21 - 4. Finale (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贝多芬C大调第一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作曲家。 《C大调第一交响曲》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音乐元素,该曲幽默通俗又带有舞蹈性。某些部分的旋律激昂,某些部分充满了欢乐的喜剧性,轻松诙谐,展现了舞蹈性的主题。 贝多芬创作《C大调第一交响曲》的确切年代已经无从查考,一般只知道在1800年4月间他在一次公开演奏会上亲自指挥这部交响曲的首次演出,因此估计这部作品大约是在1799年年底写成,那时候他已近三十岁。
Neville Marriner 06:05
41 Kanon D-dur (Quartet)
《D大调卡农》 帕赫贝尔 “卡农”并不是一首乐曲的名字,而是一种谱曲方式,粗略来说就是几段相同的旋律按先后顺序依次进入乐曲,最终交织叠加在一起。
鷺巣詩郎 05:00
42 Antonín Dvořák: Serenade for Strings in E, Op.22 - II. Tempo di vals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06:14
43 威尔第:凯旋进行曲
《凯旋进行曲》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 《凯旋进行曲》又称为《大进行曲》是意大利作曲家居塞比·威尔第所作,是四幕歌剧《阿伊达》第二幕第二场达拉斯凯旋时的音乐。 背景:在埃及法老时期,埃及军统帅、青年勇士拉达米斯奉命率军迎击埃塞俄比亚军入侵。他的恋人阿伊达原是埃塞俄比亚国王阿莫纳斯罗的女儿,因战败被俘,隐瞒身份,在埃及公主安涅利斯身边当一名女奴。拉达米斯的出征,使她处于极度矛盾中。公主也爱着拉达米斯,看到他和阿伊达之间的爱情,妒火中烧,千方百计折磨阿伊达。拉达米斯凯旋归来,并将阿伊达之父俘获。为嘉奖他的战功,埃及王把公主许配给他。但拉达米斯只爱阿伊达,阿莫纳斯罗利用这一点,用计从他口中探得重要军事情报后逃走了。拉达米斯被判为叛国罪而等待处死,阿伊达在地下石窟中等着他。最后,这对情人之死完成了歌剧的悲剧使命。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05:15
44 Johann Strauss II: Eljen a Magyar, Op.332
《匈牙利人万岁!》 小约翰·施特劳斯
Wiener Philharmoniker 02:41
45 Carmen-Quadrille (Op.134)
《卡门-四对舞》 这首曲子把歌剧《卡门》中经典的曲段集合到一起 四对舞(Quadrille):也称方块舞(SquareDancing)、方阵舞、卡德利尔舞,是一种欧洲宫廷舞。过去流行,由四对或以上的男女构成方阵。
Wiener Philharmoniker 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