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人收藏
共44首歌曲
古典音乐作曲家
1000多年前,中世纪教堂圣咏是西方音乐的源头,早期的作曲家多是修士、吟游诗人或贵族,他们在宗教和世俗两方面的音乐创作,为后来的古典音乐发展的基础。帕莱斯特里纳是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的代表。歌剧、器乐在文艺复兴后期蓬勃发展。16世纪末,正式进入巴洛克时期,巴赫和亨德尔大师出现。18世纪30-50年,音乐也开始进入古典时期,交响乐、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音乐体裁是这个音乐时期的代表,古典主义中晚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把古典音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18世纪末,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爆发爆发,作曲家走向自主而独立的发展模式。在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兴起,19世纪前半期正式开始,许多作曲家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结合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尝试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高峰是瓦格纳和布拉姆斯交相辉映的时代,19世纪下半叶,调性体系开始崩溃。于是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新乐派相继出现,19世纪后期,终于开启了音乐史上令人眼花缭乱的20世纪音乐时期。20世纪的古典音乐创作在流行音乐的迅速普及之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直到进入21世纪,古典音乐作曲家们的各种体裁的创作还在继续如常进行,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本辑按作曲家生活年代一人一曲介绍平生与作品。
古典音乐推荐专辑
世界名曲经典50•••••••••••••第2辑
古典音乐作曲家•••••••••••••古典音乐指挥家••••••••••••••古典音乐管弦乐队
伟大的作曲家巴赫••••••••••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伟大的作曲家维瓦尔第
传奇指挥卡拉扬•••••••••••••大动作指挥小泽征尔 ••••••••奇才指挥巴伦博伊姆
世界名曲经典小夜曲•••••••经典进行曲 ••••••••••••••••••••交响曲精华
世界名曲—慢板的旋律••••快板的热情
经典小提琴协奏曲
百听不厌—世界名曲联奏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Tu es Petrus
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 意大利人。以其出生地为名。少时为教堂歌童。1534年随当地主教至罗马,进教会歌咏学校。一生都在罗马唱诗班里渡过。帕勒斯特里那在罗马圣城的环境中过着简单而不关世事的生活,朱利亚圣堂音乐总监阿尼穆恰去世后,他被推选为该位置。他竭力维护对位艺术,是十六世纪复调音乐大师。创作极富,有三十三卷本全集行世。 你是伯多禄 帕莱斯特里那作于1555年,《马采香斯教皇弥撒曲Marcellus mass》中的一曲。教皇马采鲁斯二世即位,三星期后即逝世。此曲为纪念这位教皇而作。是作者105部弥撒曲中最优秀的一部。其特点是多用雷同格调,即各声部皆一字一音,且都同音节、同时值地进行,使歌词意义更为显豁。 |
Various Artists | 03:57 |
02 |
Claudio Monteverdi: Toccata
蒙特威尔地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 (1567-1643) 意大利人。父为医生。童年时进克雷莫纳教堂唱诗班,兼学管风琴与提琴。十五岁发表作品。1590年任曼图亚公爵宫廷乐师。1607年写成第一部歌剧《奥菲欧》。1613年任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长,直至逝世。他是欧洲近代歌剧奠基人之一,首创以管弦乐队伴奏歌剧(这以前只用另散乐器),充实宣叙调及康塔塔的戏剧性内容。还首创弦乐器的震音与拨弦,半音阶转调,自由运用不协和和弦等,对后世音乐极有影响。作品除歌剧外,还有大量合唱曲及意大利收歌等。 托卡塔 五幕歌剧《奥菲欧》序奏,蒙特威尔地作。1607年初演于曼图亚。剧情取自希腊神话,叙述诗人与歌手奥菲欧入地狱营救亡妻的故事。该曲华丽、辉煌,精神,一下子就抓住的听众的心,确实是极好的开场音乐。 |
L'Arpeggiata | 01:27 |
03 |
Orchestral Suite No. 2 in B Minor, BWV 1067: VI. Menuet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05-1750) 德国人。幼随父学小提琴。10岁父母去世,从兄学古钢琴。1700年去吕内堡,参加圣密歇尔教堂唱诗班。1703-1708年在阿恩斯塔德、缪尔豪逊任教堂管风琴师。1708年至魏玛,任宫廷管风琴师,1714年升乐长。1723年至莱比锡,任圣多马斯教堂管风琴师与宫廷乐长,并勤奋创作。晚年视力大衰,至1749 年竟成全盲。同时体力亦显著衰退,1750年因中风去世。创作极富,除歌剧未涉及外,包括各种体裁的作品。他是西洋音乐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但生前没没无闻,出版作品极少。去世50余年后,经门德尔松竭力推崇,始受后世重视。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小步舞曲 来自b小调管弦乐组曲, BWV 1067。 巴赫作于1721年左右。这是一首独奏长笛与乐队曲,近似长笛协奏曲。巴赫的这一套组曲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尊严。第6 乐章:小步舞曲,这个乐章是根据波罗乃兹舞曲中独奏长笛部分而成的变奏曲。 |
Johann Sebastian Bach | 01:07 |
04 |
Antonio Vivaldi: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Strings in E, Op.8, No.1, R.269 "La Primavera" - 1. Allegro
维瓦尔地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5-1741) 意大利人。父为小提琴家。幼随父学音乐。1693年为神父。因其发红色,人称“红发神父”。1703年至威尼斯,任教于音乐专门学校。1718 年至曼图亚,任菲利普亲王宫廷乐长。1727年至维也纳,任查理6世宫廷乐长。早期作品以歌剧为主,中、后期写作大量协奏曲及其他器乐曲。巴赫曾取其多首协奏曲加以改编。在音乐史上,其成就长久不被重视,直至20世纪中叶,其作品才逐渐被认识。传世作品800部,包括歌剧、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等。 E大调第一乐章急速的旋律 是维瓦尔地《四季》中《春》的第一乐章,回旋曲华丽而洒脱,充满了欢快而热烈的青春气息:春天来了,小鸟欢唱。微风轻拂,清泉叮咚。雷鸣电闪转瞬即逝,鸟儿重又婉转歌唱。 |
I Solisti Di Napoli | 03:49 |
05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Messiah, HWV 56, Pt. 2 - "Hallelujah"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德国人。父为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宫廷侍仆。7岁从师学双簧管、古钢琴、管风琴和对位法。12岁为助理管风琴师,写成双簧管奏鸣曲等。1706年去意大利,接触那不勒斯乐派歌剧及科莱里、斯卡拉蒂的器乐创作。1710年回国,任汉诺威宫廷乐长。1714年汉诺威亲王为英国国王,乃终生定居英国。1727年入英国籍。1741年转入清唱剧写作。1742年《弥赛亚》在都柏林上演。1751年视力大衰,经三次内障剥离手术无效,竟成全盲。1759年4月6日《弥赛亚》演出时,任管风琴演奏。8天后即与世长辞。一生未婚,勤奋创作,有歌剧46部,清唱剧32部,康塔塔100部,以及声乐曲、器乐曲等。 哈利路亚合唱 清唱剧《弥赛亚》的第二部分,这是亨德尔最著名的作品。哈利路亚的意思,是对神崇敬的赞美与呼唤,曲中只弥漫着对圣主的崇敬之意,它架构虽简单和琅琅上口,却有一股慑人的气势。其气势宏大,感人至深。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 03:45 |
06 |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Hob.I:94 - "Surprise" - 2. Andante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奥地利人。父为修车匠、教堂杂役、管风琴师和男高音歌手。5岁时随堂兄学小提琴、歌唱及拉丁文。后入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 16岁因倒嗓,被唱诗班革职。1759年任摩尔辛伯爵的音乐领班。1761年起长期服役于匈牙利王子埃斯特哈齐门下,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1781年与莫扎特相识,情谊至深。曾两次访问伦敦,写成12部《伦敦交响曲》。1798年与1801年分别写成《创世纪》与《四季》。1808年3月27日《创世纪》上演,他由门生扶持抱病出场,与友好告别。时贝多芬亦在场。次年五月,拿破仑攻维也纳,炮火连夭,受惊而卒。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海顿的主要成就为交响乐确立规范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交响乐之父"。作品有交响曲108部,弦乐四重奏83部,其他作品数量很多。 惊愕交晌曲 又名《击鼓交响曲》。海顿《第94交响曲》的别名。作于1791年。G大调。12部《扎洛蒙交响曲》之3。第2乐章开端,在幽闲宁静的进行中突然出现最强音的全奏。相传作者意在使听众中正打瞌睡的女士们吓一跳。这与作者的《告别交响曲》一样,都属于一种幽默笔触,同时也是对贵族太太小姐们不尊重艺人的绝妙教训。 |
Antal Doráti | 05:54 |
07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 1. Molto allegro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奥地利人。幼随父学音乐,显露非凡的音乐才能,3岁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在维也纳、慕尼黑等地公演小提琴与键盘乐。7岁随父及姊至欧洲各国旅行演奏。10岁回萨尔茨堡,巳写成作品30余部。1769-1771年在意大利,师事马蒂尼。回国后,任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并从事创作。1777年再次演奏旅行。次年任宫廷及教堂管风琴师。1782年与韦伯小姐结婚。在维也纳的最后10年,生活境遇艰难困苦,却相继写出大量优秀作品,包括歌剧19部,交响曲47部,钢琴协奏曲27部,小提琴协奏曲5部,弦乐四重奏22部,钢琴奏鸣曲29部,小提琴奏鸣曲37部等等。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西洋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40号交响曲 莫扎特作于1788年夏天,是莫扎特交响曲中的精品。该曲深受世人珍爱,是超越了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这首作品中,莫扎特使用了罕见的g小调,给人以凄凉之感。第1乐章:悸动式跃进的主题仍带有青春朝气。 |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 08:21 |
08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 I - Allegro con brio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国人。幼随父学音乐。11岁写出最早出版的3首钢琴奏鸣曲。1784年任选侯宫廷管风琴师。1787年至维也纳,拜访莫扎特,受赞赏。1792年定居维也纳,向海顿请教。1795年以钢琴家身分登台演出。1798年开始重听,演奏事业绝望,乃专心创作,至1820年两耳全聋。在此期间,相继创作出卓越的音乐作品,如后期钢琴奏鸣曲与弦乐四重奏以及《庄严弥撤曲》、《第九交响曲》等。其作曲手稿涂涂改改,反复斟酌,并无一支象莫扎特那样的如泻之笔,但其作品雄伟深湛,集西方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第五交响曲Op. 67 又名《胜利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贝多芬作于1807年,是贝多芬最为着名的音乐作品之一。作者以乐曲开始的四个音表示“命运在敲门”,并对逆转的命运进行顽强搏斗,终于获得胜利之始末。作品以最简洁有力的音乐语言,抒发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曲共4个乐章。 第1乐章:热情的快板。第一主题是悲剧性因素的顽强与威严,甚至凶险。第二主题是一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二个主题的发展就是命运的搏击,旋律时而激动不安,时而洋洋自得,“敲门的动机”又突然地闯进来了,命运主题的急剧发展,表达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形成了全乐章的最高潮,它用敲门动机的强烈音响结束这一乐章。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 07:10 |
09 |
Niccolò Paganini: Centone di sonate, Op. 64, MS 112: Sonata No. 1 in A Minor - I. Introduction - Allegro
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 意大利人。初在日内瓦、帕尔马等地学小提琴。13岁开始公演。1805-1813年任鲁卡公主的宫廷乐长。1828年赴奥、德、法、英等国演奏旅行。其小提琴演奏技艺高超,影响深远。所作24首随想曲是这种技艺的荟萃。1834年起由于健康原因停止演奏。作品尚有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及室内乐及其他小提琴曲等。 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Op.64,MS112 A小调第1奏鸣曲 第1乐章:序奏-快板 |
Norbert Kraft | 05:03 |
10 |
Weber: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 65
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德国人。父为军官,业余小提琴家。母为歌唱家。常全家参加旅行剧团。幼时从师学音乐。1798年出版6首小赋格,14岁上演所作歌剧《森林女郎》。1811年上演《阿布哈森》,同时以钢琴家身份在欧洲各地演奏。1817年往德累斯顿,任德意志歌剧院指挥,同时创作《自由射手》,历3年而成,被认为是德国第1部浪漫主义歌剧。1824年作《奥伯龙》,两年后在伦敦上演。亲自指挥,很受欢迎。他是德国浪漫派音乐先行者之一,对声乐器乐皆有重要建树。作品有歌剧、合唱曲、交响音乐、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 邀舞Op.65 韦伯作于1819年。原为钢琴曲,后由柏辽兹编配为管弦乐曲。作者曾边弹边讲解给妻子听。该曲旋律鲜明、形象通俗。大提琴温和热情的旋律,为风度翩翩的青年向美貌的女孩发出邀请,单簧管典雅轻松的旋律,表示姑娘羞答答犹豫不决。经青年再次发出邀请,姑娘终于含羞允诺,两人开始愉快的交谈。青年挽着姑娘进入舞池。《邀舞》的中段,由一系列优美华丽圆舞曲组成:第1段热烈活跃;第2段优雅流畅的连奏;第1段再现;第3段温柔轻盈;第4段转入小调,气氛热烈;第1段再现;第2段再现。尾声一切全都安静下来。旋律再次出现,乐曲又回到开始时的抒情气氛中,青年男子向女方道谢,女方含笑回礼,依依惜别。 |
Fritz Reiner | 08:54 |
11 |
Il barbiere di Siviglia/Overture (1990 Remastered)
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 意大利人。父为小号手,母为歌剧演员。幼学古钢琴与歌唱。14岁入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与大提琴。18岁即开始上演其歌剧。所作歌剧《塞维勒的理发师》1816年上演,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816-1823年与意大利歌剧团订约,每年写歌剧两部。在此期间,实际写出歌剧20部,1823年赴英,转赴法,经营在巴黎的意大利歌剧团。1829年《威廉•退尔》上演,大获成功。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写作契约中断,从此不再写作歌剧。1836-1848年执教于博洛尼亚音乐学院。1548年至佛罗伦萨,1855年移居巴黎。39部歌剧全部作于1829年以前。后半生只写少量声乐曲与钢琴曲。他是创制旋律的能手,后人常取其旋律改编为各种乐曲。 塞维勒的理发师序曲 罗西尼作。1516年初演于罗马。这首序曲处处体现了罗西尼歌剧序曲的典型特征。序曲在很长的慢板引子过后,主题开始的音乐渐渐地把听者引入了欢乐而诙谐的气氛中,之后又从管弦乐队深处奏响一个温馨而亲切的旋律,宛若一直英才青春活力和散发着爱情芳香的歌曲。接下的旋律描绘出一个巧取豪夺欢乐的舞蹈场面。作品的结尾部分非常宏伟、宽广而华美,整首序曲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
Fritz Reiner | 07:08 |
12 |
Standchen (Serenade) D 957 No.4
舒柏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1797-1829) 奥地利人。父亲是小学教师及业余大提琴手。8岁从师学小提琴。10岁参加教堂唱诗班。11岁进维也纳宫廷合唱团为歌手。同时在声乐学校学习,参加学校乐队,为第一小提琴手,并从萨列里学理论。现存歌曲中最早的作于1811年,《第一交响曲》作于1813年,第一部弥撤曲作于1814年。1813年倒嗓,随其父任小学教师。在此期间,为许多德国诗歌谱曲。仅1815年一年中即谱写144首。同年10月15日,一天谱曲8首,其下笔之神速可知。常无固定职业,出版商只肯付予最低稿酬,因此,生活陷于清贫。后死于伤寒症,葬于贝多芬墓侧。一生留下600余首艺术歌曲,以及大量器乐曲与其他声乐曲。 舒伯特小夜曲 舒伯特《天鹅之歌》声乐套曲的第4首,作于1828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音乐开始描绘一青年的求爱,并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抒情而安谧的间奏之后,音乐转入大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入我的怀抱”,形成全曲的高潮。后奏为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夜曲的旋律中回荡。 |
Gil Shaham | 04:10 |
13 |
Gaetano Donizetti: String Quartet In D - III. Allegro
多尼采蒂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 (1797-1848) 意大利人。幼学音乐,也爱绘画。进贝加莫音乐学校。1815年入波洛尼亚音乐学院,修完对位课程后开始歌剧创作。创作速度很快,仅1822-1829年7年中就写成歌剧23部。1837年任那不勒斯音乐学院院长。所作歌剧在意大利演出时遭到种种压制,乃于1840年去巴黎,演出获成功。后赴维也纳,受到国王赞赏,被任命为宫廷乐长。1843年开始精神失常,两年后中风,就此不起。是19世纪前期意大利歌剧三巨头之一。一生共写歌剧70余部,还有不少歌曲、合唱曲、室内乐、钢琴曲等。 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3乐章:急速的乐章。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 04:40 |
14 |
Berlioz: Rakoczy March
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 (1803-1869) 法国人。父业医。早年遵父命去巴黎学医,但对医术殊无兴趣。而酷好音乐。后入巴黎音乐学院,1830年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学习。一生致力于标题音乐创作,代表作《幻想交响曲》,被奉为标题音乐典范之一。除创作外,又为杂志撰稿,抨击巴黎音乐界的陈腐习气。1852年任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数次游历欧洲各国,介绍自己的作品。其论著《管弦乐法》对后世极有影响,所作《回忆录》 记载不少当时音乐界实况。 拉科西进行曲 又名《匈牙利进行曲》,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沦》中的一曲。柏辽兹作于1845-1846年。1845年作者旅居布达佩斯时,听到匈牙利民间乐曲《拉科西之歌》后深受感动,于是将此曲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用于所作的《浮士德的沉沦》。 |
Boston Pops Orchestra | 04:12 |
15 |
Felix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 - I. 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
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547) 德国人。犹太银行家之子。幼随母学钢琴。9岁登台演奏。16岁写成一部八重奏。17岁写成《仲夏夜之梦》序曲。毕生极力推崇巴赫的作品,1829 年主持巴赫《马太受难曲》的演出,1829年访英,此后多次赴英演奏及指挥。1836年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交响乐团指挥。1841年受国王威廉四世的邀请,赴柏林。1843年与舒曼等人创立莱比锡音乐学院。1847年第10次访英,值爱姊芬尼弃世,因哀伤成疾而卒。所作《小提琴协奏曲》、《无词歌》、《芬格尔山洞》、《仲夏夜之梦》序曲等皆系后世音乐会常用曲目。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 64 门德尔松完成于1884年。该曲高雅柔美,温婉多情,有时还流露着一点点的感伤。全曲分三个乐章。第1乐章:很热情的快板。第一主题迅速把乐曲带入了梦一般的世界,抒情的主题犹如清新的海风,伴着浪涛的轰鸣,变化出华丽的花朵。结尾处有小提琴独奏的华彩乐段,最后由大管低沉的呜咽把乐曲引入第二乐章。 |
Piero Gamba | 12:54 |
16 |
Frédéric Chopin: Nocturne No.2 in E flat, Op.9 No.2
肖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波兰人。父为法语教师。7岁登台演奏钢琴。12岁学习和声对位并开始作曲。1826年入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离校,成为知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赴奥、捷、德等国旅行演出。波兰起义失败后定居巴黎,潜心创作。1837年结识法国小说家乔治桑,共同生活十年。一生处于波兰被瓜分的时期。亡国之痛对其思想影响至深。其音乐创作植根于波兰民间音乐,富爱国主义精神,善于写作奔放的旋律与灵活多变的和声。作品以钢琴曲为主。不用标题,常以圆舞曲、*夜曲、*波洛涅兹、*玛祖卡等旧体裁抒发其富于诗意的音乐构思。 肖邦夜曲Op.9 No.2 肖邦在1831 年9 月到巴黎之前就己完成的作品。是他献给普列埃勒夫人的作品之一。该曲悠扬柔和,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摇摆、荡漾而新颖的和声伴奏,犹如一首无此歌。 |
Vladimir Ashkenazy | 04:03 |
17 |
Traumerei
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 德国人。书商之子。幼学钢琴。16岁父亲去世。1828年遵母命入莱比锡大学学怯律。1830年随维克学钢琴。因勤奋苦练而伤指,遂专事作曲。1840年与维克之女,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43年在门德尔松创办的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年去俄国演出,同年迁居德累斯顿。1850年任杜塞尔多夫市音乐总监。1853年因精神病离职。后病情加剧,1854年2月6日突然离家自投莱茵河,幸遇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他是德国浪漫乐派领袖人物之一,其音乐创作以感情丰富著称。作品有合唱曲、交响曲、室内乐、钢琴曲及大量歌曲。 梦幻曲Op.15-7 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之第7曲。舒曼作于1838年。该曲的旋律包容了人们对生活、对爱情、对幻想的追求与希冀,也表达人们对已逝去或将来到的美好的梦幻的热望与挚爱。这支旋律具有的高度的概括力和无限宽广的适应性,显示出这个梦幻主题是永恒而不朽的。短曲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百听不厌。 |
Robert Schumann | 03:15 |
18 |
Franz Liszt: 6 E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d'après Paganini, S.140 - III. La Campanella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 匈牙利人。父亲是贵族管家,业余音乐家。幼随父学音乐。9岁公演,钢琴技艺已很惊人。1821年随家迁居维也纳,其演奏曾受到贝多芬的嘉许。后至巴黎,要求进音乐学院,被院长凯鲁比尼拒于门外。13岁写歌剧。与文学家达葛尔伯爵夫人偕居意大利数年。后常赴各地演奏。演出时台上常置二琴,轮换弹奏,使每一听众都能目睹其演奏动作。音乐会中常作即兴演奏。1847年与俄国卡罗琳公主结识,后偕居魏玛,并任魏玛宫廷乐长。1861年去罗马,1865年在梵蒂冈受剪发礼为修士。1870年回魏玛。1875年任布达佩斯音乐学院院长。首创交响诗体裁;吸取大量匈牙利民歌素材于其作品。创作数量很多,包括大量钢琴独奏曲,并有不少论著。 钟 《帕格尼尼练习曲S.140》之第3首。李斯特作于1838年,修订于1851年,题赠给舒曼夫人。第3首《钟》用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op.7)末乐章回旋曲的主题改编。这套练习曲显示出作者卓越的钢琴技巧,后世的钢琴高班学生都以此作为必修曲目。 |
Jorge Bolet | 05:15 |
19 |
Giuseppe Verdi: La traviata, Act 1 - "Libiamo ne'lieti calici" (Brindisi)
威尔地Giuseppe Verdi (1813-1901) 意大利人。父经营客栈。幼随乡村风琴师学音乐。后受人资助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随拉维纳学作曲。第一部歌剧于1839年在斯卡拉剧院上演。1842年以歌剧《纳布科》轰动乐坛。以后相继写出《弄臣》、《游吟诗人》等名剧。1853年《茶花女》上演,初受冷遇,后被公认为杰作。1871年《阿依达》上演后,写作长期停顿,直至1887年才发表《奥赛罗》。1893年的《福尔斯塔夫》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他是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家,有歌剧29部。 饮酒歌 威尔第1853年的歌剧《茶花女》中第一幕唱段,改编自小仲马的同名名著。当时阿尔弗莱德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举行的宴会中举杯祝贺,用歌声表达对薇奥莱塔的爱慕之心,薇奥莱塔也在祝酒时作了巧妙回答。第二段结尾处两人的对唱表达了他们互相爱慕之情,最后一段客人们的合唱也增添了这首歌的热烈气氛。该曲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浴着青春的活力。 |
John Pritchard | 03:02 |
20 |
César Franck: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M. 8 - IV. Allegretto poco mosso
弗兰克Cesar Franck (1822-1890) 比利时人。幼年进列日皇家音乐学院。9岁获歌唱首奖;12岁获钢琴首奖。1837入巴黎音乐学院,不久即以能下移三度视谱弹奏赋格曲获特奖。1851年任巴黎圣法兰西斯教堂管风琴师;1858年任圣克罗蒂特教堂管风琴师。1871年参与创建“民族音乐协会”。1872年任巴黎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其创作对复兴纯音乐的法兰西风味起了推动作用,并为德彪西、拉威尔等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作品不多,重要作品《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小调交响曲》等,皆于晚年写成。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m.8 第4乐章:快板 |
Jascha Heifetz | 05:43 |
21 |
Vltava (Die Moldau)
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 捷克人。5岁参与弦乐四重奏演出:6岁举行钢琴独奏会,8岁作曲。1843年至布拉格任家庭教师并结识李斯特,早期创作受其影响。1856年任瑞典哥尔德堡交响乐团指挥。1861年回国,任布拉格合唱团指挥,并经常作钢琴演奏旅行及为报刊撰写评论。1866年,代表作《被出卖的新娘》上演,自任指挥。后常写作歌剧。1874年病后耳聋,辞去剧院指挥职务,专事创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历5年完稿。他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从雅那切克以来的许多捷克优秀音乐家,都深受其影响。作品有歌剧、合唱、交响诗、室内乐、钢琴曲等。 沃尔塔瓦河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2乐章,斯美塔纳完成于1879年。沃尔塔瓦河是流经捷克一条大河,被捷克民族称为“母亲河”。这是一曲充满魅力的抒情交响音乐,这首富有感染力的、流畅自然的e小调旋律在全曲中起着主导的统一的作用。而森林狩猎的音乐乡间婚礼的民间波尔卡与主题音乐有机的结合。乐曲最后转为E大调,显示了沃尔塔瓦河流向布拉格的更加壮阔于气势雄伟。《沃尔塔瓦河》经常作为单曲单独演奏。 |
Rafael Kubelík | 11:42 |
22 |
Adagio (Sehr feierlich und sehr langsam)
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 (1824-1896) 奥地利人。父为乡村教师。13岁参加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唱诗班,并学管风琴。1855年至维也纳,次年任林茨大教堂管风琴师。1868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执教。18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笃信天主教。作有大量宗教乐曲,主要作品是交响曲。和声与配器受瓦格纳影响,论者谓其交响曲是“瓦格纳的无词歌剧”;或称马勒的交响曲是世俗的,而布鲁克纳的则是宗教的,故不易被多数人接受。生前其作品受到冷遇,死后多年才渐受重视。 慢板 布鲁克纳《第7交响曲》第2乐章。布鲁克纳写于1881至1883年。正当他写到升C大调高潮部份时,瓦格纳死讯传来。在痛苦的忧思中,一个哀歌旋律在布鲁克纳心中缓缓浮起...他奋笔疾书,并把这支旋律写到交响曲中。这个乐章常被人们称为“挽悼瓦格纳的颂歌”。它常常独立成章出现在音乐会上。该曲由四支次中音大号奏出的浸透哀思的旋律,让不们禁不住垂首下泪,缓步前行。小提琴奏出明朗真挚的第二主题。轻盈平和,冲散了深重的哀痛,把人们带到对故人生前的种种美好的追思之中。然而,瓦格纳大号和圆号先后奏出低沉的第一主题,人们又回到悲哀的现实中来。在轻弱的乐声中,他们向谢世的亡灵默默举哀,无声无语地祈祷着死者的安息。 |
Anton Bruckner | 22:25 |
23 |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p.314)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ß (1825-1899)奥地利人。初为银行职员,自学小提琴与作曲。1844年自组乐团,上演所作圆舞曲,自任指挥。1849年带领乐团在国内并赴波、德等国演出。1855年赴彼得堡,任彼得罗包洛夫斯基公园夏季音乐会指挥历时十年。1863-1872年任奥地利宫廷舞会乐队指挥。所作圆舞曲近400首,被称为“圆舞曲之王”,其中《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广为流传。1871年起转入轻歌剧写作,作品常在维也纳剧场上演,《蝙蝠》是其代表作。其艺术成就备受瓦格纳、勃拉姆斯、勋柏格等人之崇敬。其父亦为作曲家,有《拉德茨基进行曲》等作品传世。 蓝色多瑙河 全名为《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边》。施特劳斯(约翰)作于1867年。根据匈牙利诗人贝克(1817-1879)一篇歌烦多瑙河的诗篇的意境写成,以诗篇的末句作为曲名。初为合唱曲,后改编成管弦乐曲。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
Johann Strauss II | 09:56 |
24 |
Johannes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5 in G minor, Orchestrated by Martin Schmeling (?-1943)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国人。父为汉堡歌剧院低音提琴手。幼随父学音乐,14岁登台公演。常为酒店演奏以助家用。经著名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介绍与舒曼相识,受到舒曼全力提掖。后从事创作,并赴各地指挥。1878年定居维也纳。1875年写成《第一交响曲》,1877年完成之《第二交响曲》,1879年完成之《小提琴协奏曲》,1883-1885年完成之《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皆为代表作。一生持独身生活,与舒曼夫人克拉拉情谊深厚。1896年因克拉拉逝世悲痛致病,次年谢世。其作品反映北方日耳曼民族严肃质朴的气质与维也纳的甘美韵味,并常采用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与德国民歌等素材。 匈牙利舞曲第5号 勃拉姆斯作。g小调,稍快的快板。主题以柔和抒情而略带淡淡的忧愁及缠绵。接着出现了节奏活跃、快速段落风格主题。随后乐曲进入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了匈牙利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表情,体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即兴性的特点。最后乐曲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02:16 |
25 |
The Swan
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 法国人。幼随姑母学钢琴。未满5岁即在巴黎沙龙演出。6岁作曲。11岁登台公演。入巴黎音乐学院。1852年与1864年先后两次参加罗马奖评比,均失利。1853年《第一交响曲》上演,是年任巴黎圣玛丽教堂管风琴师。1858年任马台雷尼教堂管风琴师,以琴艺高超闻名乐坛。1877年辞职,专事创作与指挥,也常举行钢琴、管风琴演奏会。1861-1865年任尼德梅耶尔音乐学院钢琴教授。门生中有福莱等人。他维护古典音乐传统,反对现代派音乐,并致力于发扬法国民族音乐,是民族音乐协会创办人之一。作品有歌剧、交响曲及各类器乐曲。 天鹅 《动物狂欢节》中第13乐章《天鹅》是最受欢迎和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圣桑作于1886年。极其优美的旋律在大提琴上轻缓地流出,轻描淡写却比华美的辞藻更适合于天鹅本身,也显得更加一往情深。两架钢琴的起伏音型,它轻声细语地烘托主题的叙述,使整个曲子既主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2:57 |
26 |
Farandole, from Arlesienne Suite
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 法国人。父为声乐教师。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从阿列维等人学作曲。19岁获罗马大奖。在罗马学习3年,立志写作歌剧。1863年发表歌剧《采珠者》。1872年为戏剧《阿莱城姑娘》配乐,演出未获成功,而其配乐则以交响组曲形式流传后世。最后一部歌剧《卡门》正在巴黎上演之际,他却于不得志中抑郁而死。其创作颇具才华,但生前未受到应有之重视。 阿莱城姑娘组曲法尔度舞曲 根据戏剧配乐编成的组曲中的一。比才作于1872年。《阿莱城姑娘》原为三幕剧,描写了法国普罗旺斯青年农民弗雷德里的爱情悲剧。“法朗多尔舞曲”(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形式),加入了法国民间乐器——普罗旺斯长鼓作为伴奏的轻松旋律,活泼而欢快。后该曲却成为传世佳作。 |
Georges Bizet | 03:36 |
27 |
Kol Nidrei, Op.47 - Adagio on Hebrew Melodies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Adagio ma non troppo) Julian
布鲁赫Max Christian Friedrich Bruch (1838-1920) 德籍犹太人。幼随母学音乐。1852年获莫扎特奖金,往法兰克福学习4年。1858-1861年执教于科隆。1865年任科布伦茨交响乐团团长。写成著名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26)。1880年去英国,任利物浦交响乐团指挥。1883-1890年任布拉斯劳交响乐团团长。1891年任柏林高等音乐学校作曲教授,音乐创作以和声、对位与配器见长,善于运用民歌题材,作品优美动听,《g小调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希伯来祷歌》等曲最为人们所喜爱。 希伯来祷歌 布鲁赫作于1881年,Op.47。该曲也有叫它《科尔尼特拉》的,是犹太人的祷词:“我辈皆起誓”的音译。音乐向我们展现犹太人的内心世界。乐曲最初的节奏非常缓慢,低音区里有沉痛的旋律在倾诉。这是发自内心的忏悔,又像是对灵魂的无情拷问。当第二个主题出现后,明朗逐渐代替了沉郁,灵魂轻松了,充满了一种由虔诚信仰激发的内在力量。祷歌结束时,颂赞着神的恩泽和威力,充满了对明天的希望和憧憬。 |
Various Artists | 02:11 |
28 |
Allegro con fuoco
德伏夏克Antonin Avorak (1841-1904) 捷克人。幼随村中塾师学小提琴。16岁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兼任乐队提琴手以糊口。1861-1871年任布拉格国家剧院的中提琴师。1873年始有作品问世,引起音乐界注意。1884年起数次访美,备受欢迎。1892年发表《新世界交响曲》。1895 年回国,继续在音乐学院任教,1901年升任院长。音乐创作受勃拉姆斯、瓦格纳、斯美塔那等人的影响较深,但始终保持本人的鲜明个性。作品有11部歌剧,9部交响曲,以及大量交响音乐、室内乐、合唱曲、钢琴曲、歌曲等。 新世界交响曲 德沃夏克发表于1892年,是交响音乐的珍品之一。第4乐章:快板。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大提琴演奏的主题广阔无垠,温暖而深情。尾声,音乐以雷霆万钧之势结束了全曲。 |
Antonín Dvořák | 11:23 |
29 |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 1. Morning Mood
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1907) 挪威人。幼随母学钢琴。1858年进莱比锡音乐学院,深受门德尔松、舒曼一派学风的熏陶。1863年去哥本哈根,得到丹麦作曲家加岱的鼓励。后与挪威青年作曲家诺德拉克组织“尤特皮社”,以发展斯堪的纳维亚民族音乐为宗旨。1867年创立挪威音东学院。任奥斯陆交响乐团指挥。1869年,代表作之一《a小调钢琴协奏曲》初演,自任独奏。1874年以代表作《培尔•金特》名扬全欧。晚年杜门谢客,专事写作。其音乐创作富于民族特性,但并不直接引用民歌素材。作品以钢琴抒情小品最受欢迎。 早上的情绪 又称晨曲、早晨、晨歌。戏剧配乐《培尔金特》的第一曲。格里格作于1874-1875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戏剧而作。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4:11 |
30 |
Nicolai Rimsky-Korsakov: The Tale Of Tsar Saltan - 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Transcribed S. Rachmaninoff (1873-1943))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 俄国人。12岁入彼得堡海军学校,1862年毕业后,随舰航海3年。在船上写成俄罗斯第一部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由巴拉基列夫安排演出。1871年任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与配器教授,直至逝世。1905年“流血星期日”字件以后,因支持学生罢课,曾一度被解职。是“强力集团”主要成员之一。创作上受格林卡歌剧风格的启发,运用俄罗斯民歌及东方音调,富于俄罗斯特色;其配器手法尤为高超。作品有歌剧17部,以及交响曲、合唱曲、室内乐、歌曲等。 野蜂飞舞 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 中的幕间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作。情节为:王子变成一只野蜂,飞来飞去,叮刺它所讨厌的人。此段幕间曲常作为独立的音乐会曲目。有多种形式的改编曲,甚至也改编为爵士乐。 |
Ivan Davis | 01:22 |
31 |
Gabriel Fauré: Requiem, Op. 48 (1893 version) - I. Introït et Kyrie
福莱Gabriel Urbain Faure (1845-1924) 法国人。父为教育行政官。幼年被送往巴黎学音乐。1861年师事圣-桑。1866年任圣索韦尔教堂管风琴师。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参加义勇军。1877年任马德伦教堂管风琴师,1896年任巴黎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其音乐教学成绩斐然,拉威尔、艾奈斯库等人皆出其门下。1905年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1920年因耳聋及健康不佳而辞职。所作钢琴曲、歌曲与室内乐甚多,是法国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安魂曲》是其代表作。 进堂咏与垂怜经 福莱《安魂曲》中的第一曲,完成于1888年。之所以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首句以“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该曲格调清新淡雅。 |
Stephen Varcoe | 05:56 |
32 |
Leos Janácek: Sinfonietta - 1. Allegretto - Allegro - Maestoso
雅那切克Leoš Janáček (1854-1928) 捷克人。父为小学教师。10岁参加布尔诺的奥古斯丁大修道院唱诗班。后在该城师范学院及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1879年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后转入维也纳音乐学院。1881-1888年任捷克爱乐乐团指挥。1919-1925年任布尔诺音乐学院教授。歌剧《耶奴发》奠定了他作为民族乐派主要作曲家的地位。常以俄罗斯文学作为音乐创作素材。认为民歌是创作的主要源泉,曾在故乡摩拉维亚采集大量民歌。但后期创作却倾向于印象派。 小交响曲 雅纳切克创作于1926年。有5个短小的乐章,演奏历时约24分钟。这是个独具匠心的管弦乐精品,音响辉煌不凡。第1乐章:庄严的快板。中小号、大管和鼓交织在一段豪放而宽广的森林狩猎景象的曲调里,造成鼓角相闻之势,令我们感觉上的视野十分开阔。 |
Claudio Abbado | 02:36 |
33 |
Salut d amour(Elgar)
埃尔加Sir Edward William Elgar (1857-1934) 英国人。幼随父学小提琴,擅多种乐器,并自学作曲。1885年任圣乔治教堂管风琴师,常发表声乐作品。以《谜语变奏曲》及《吉伦舍斯之梦》知名乐坛,成为英国第一流作曲家。此后20年间,写成2部清唱剧,以及大型乐队作品及室内乐等。1905-1908年任伯明翰大学音乐教授。1924年任皇家乐长。1931年受封为男爵。属浪漫派作曲家,作品以配器色彩优美见长。 爱的致意 埃尔加题赠给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作品以典型的小夜曲风格,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典雅的爱情画卷。小提琴奏出饱含深情的旋律,恰似来自恋人的绵绵情话。在柔美的曲调中,又有一丝哀怨的情调。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乐曲逐渐减弱而终了,仿佛是情人还在喃喃私语... 音乐甜蜜温馨,旋律温婉动人,让人一听倾情。 |
Various Artists | 02:58 |
34 |
Nessun Dorma
普契尼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 (1858-1924) 意大利人。出生于音乐世家。但少时对音乐既无兴趣。后从母命入卢卡音乐学院。1875年任当地教堂管风琴手。1880-1883年学于米兰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威尔地影响下立志写作歌剧。以歌剧《曼依•列斯科》和《艺术家的生涯》而成名。后相继写成《托斯卡》、《蝴蝶夫人》等优秀作品,成为意大利歌剧史上与威尔地齐名的人物。1924年《杜兰朵》未完稿而去世。他是创造旋律的能手,其和声与配器亦生动感人。 今夜无人入睡 《图兰朵》中的歌曲,普契尼作。《图兰朵》这部歌剧讲述了鞑靼王子卡拉夫向元朝公主图兰朵求婚的故事。《今夜无人入睡》就是卡拉夫在要求图兰朵猜其身份的那一夜所唱,也就是说原唱是个男高音,最著名的版本当属帕瓦罗蒂唱的。 |
Luciano Pavarotti | 03:00 |
35 |
IV. Adagietto (Sehr langsam)
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奥地利籍犹太人。学于维也纳音乐学院。1885年任维也纳歌剧院指挥。1888年任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897-1907年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1907 年任纽约大都会剧院首席指挥,兼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他是维也纳浪漫派末期作曲家,深受贝多芬、瓦格纳、布鲁克纳的影响。其创作源泉常来自传统的艺术遗产与奥地利民歌。所作9部交响曲以及一些声乐作品在近代音乐文献中居重要地位。 第五交响曲 升C小调,马勒作于1901-1902年.。共5个乐章。第4乐章:稍慢的慢板。以竖琴伴奏,第一小提琴奏出抒情主题,变成厚重的对位后进入中段,第一小提琴奏躁动不安的旋律。第三段回到F大调,是对第一段的简化。 |
Gustav Mahler | 09:51 |
36 |
The Girl with the Flaxen Hair
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 法国人。幼学钢琴,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1880年受俄国梅克夫人之聘为家庭音乐教师。结识鲍罗廷与穆索尔斯基,深受二人影响。1884年获罗马大奖,赴罗马学习3年。1889年在巴黎博览会上接触到爪哇等地的东方音乐,很感兴趣,从此在创作上逐渐开创了音乐上的印象派。常运用全音音阶、东方五声音阶及平行五度;自由使用不协和和弦;不作一般的主题发展;配器上突出个别乐器的音色。上述技法,曾遭多人反对,后被公认为继浪漫派之后的一大乐派。作品除歌剧、管弦乐、钢琴曲、歌曲外,又有论文集《克罗士先生》等。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德彪西于1901至1913年连续创作了24首“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整首作品短小、精练,音乐轻柔、飘逸、朦胧,这种典型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刻画出了一位清纯的少女形象。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2:38 |
37 |
Pietro Mascagni: Cavalleria rusticana - Intermezzo sinfonico
玛斯卡尼Pietro Antonio Stefano Mascagni (1863-1945) 意大利人。父为面包师。入米兰音乐学院。后因对校方不满而离校。1885年充小城市乐队指挥,并埋头写作。1888年以歌剧《乡村骑士》参加一出版商设置的比赛,获首奖。此剧立即受到欧美音乐界赞赏。后虽继续写作歌剧,却无一能与《乡村骑士》相比拟。1902年任佩萨罗的罗西尼音乐学院院长。晚年追随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一生共作歌剧17部。 乡村骑士间奏曲 玛斯卡尼作于1890年。《乡村骑士》反映青年士兵图里的情爱、决斗及图里杜败死。间奏曲平静、安详,由小提琴缓缓奏出带些忧伤的旋律,预示主人公的葬礼圣咏。随后在竖琴的拨弦中展开,仍是小提琴淡淡的,但情绪在积蓄,很快乐曲高涨起来了,小提琴如同被深深伤害一般的连续奏出高音,于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个人死去了,活着的人在痛苦的呼喊。此剧是十九世纪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之一。 |
Herbert von Karajan | 03:27 |
38 |
Richard Straus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p.30 - Prelude (Sonnenaufgang)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Georg Strauss (1864-1949) 德国人。父为著名圆号手。4岁开始学音乐。8岁从师学小提琴。11岁学作曲。12岁作品第一号《节日进行曲》写成。1882年入慕尼黑大学学哲学。1885年任迈宁根乐队指挥。1886年任慕尼黑宫廷剧院指挥。1889年任魏玛乐团指挥。1894年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898年任柏林歌剧院总监。1919年任维也纳歌剧院总监。创作上初期受勃拉姆斯影响较深。后倾向李斯特与瓦格纳。其交响诗与歌剧对现代音乐影响很大。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交响诗。施特劳斯(里查)作,Op.30。1896年初演于法兰克福。查拉图斯特拉即琐罗亚斯德(约前七世纪至前六世纪),古代波斯宗教改革者,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本曲取材于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的同名著作。全曲分为:山乡人;渴望;喜悦与不幸;墓地之歌;关于科学(赋格);康复;舞曲;夜曲;夜游者之歌等段落。 |
Herbert von Karajan | 01:50 |
39 |
Fantasia on Greensleeves
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 英国人。父为牧师。189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1897年师事布鲁赫。十分重视民间音乐,1904年加入英国民歌协会。1909年,虽已是非常成熟的作曲家,但仍向拉威尔登门求教。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军队服役。1920年任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创作上常取材于民歌,如《诺福克狂想曲》,歌剧《牲口贩》等。毕生勤奋写作,所作《第9交响曲》于85岁高龄时写成。作品有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内乐、钢琴曲、合唱曲、歌曲及电影配乐等。 绿袖子主题幻想曲 是一首充满故事的幻想曲,英国民谣《绿袖子》,这首民谣的旋律非常古典优雅,是一首描写对爱情感到忧伤的歌曲。而它被改编为器乐演奏的版本也是多不胜数,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写的《绿袖子主题幻想曲》意韵悠远,充满幻想的意趣,让人浮想联翩,又略带一丝忧伤,全曲听来缠绵而悠扬,优美而清亮,抒情性极浓。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5:20 |
40 |
Maurice Ravel: Boléro, Excerpt (Finale)
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 法国人。父为机械师,祖籍瑞士,母为西班牙人。7岁学钢琴。12岁学和声。1889年入巴黎音乐学院。1901年获罗马次奖。以后4次竞争首奖失败酿成“评奖不公”事件(1905年),评委会主席巴黎音乐学院院长杜布瓦引咎辞职,由福莱接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参加前线救护队。后在巴黎过半隐居生活,专事创作。其早期作品接近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有芭蕾舞剧《达菲尼与克罗埃》 ,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钢琴曲《鹅妈妈组曲》、《镜》等。 波莱罗 西班牙舞曲。步法及动作复杂而灵巧。音乐为中速的三拍子,以响板伴奏。拉威尔的《波莱罗》则以一简单的主题为基础,缓慢而不间歇地作渐强进,以多种配器手法,造成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这部作品描述的舞蹈场景:人们三三两两在喝酒聊天,一位妖艳的女郎开始跳起了轻盈的舞蹈。渐渐的,她越跳越有激情,不少客人也逐渐加入了她的舞蹈。音乐越来越热烈,接近疯狂,而舞蹈的人们也进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他们狂舞到最后,开始了疯狂的杀戮,直到大部分人都已经死去,舞蹈才停止了下来。 |
L'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 05:04 |
41 |
Bartók: Concerto for 2 Pianos, Percussion and Orchestra, Sz 115: 4th Mov (~Masumi graduation Musical
巴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 匈牙利人。幼随母学钢琴,10岁即公演,同时开始作曲。后入维也纳音乐学院,转至匈牙利皇家音乐学院。1907年任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并努力从事创作。1934年任职于匈牙利科学院,专事民歌的整理与出版。1940年因受纳粹迫害而赴美国,讲学于哥伦比亚、哈佛等大学。在美国期间,作品与钢琴演奏都受冷遇。在创作上,受李斯特、施特劳斯、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影响较深,同时大量汲取民歌素材。管弦乐曲、钢琴曲、声乐曲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6首弦乐四重奏尤为著名。 第四乐章:马苏米毕业演奏 |
日本原声带 | 04:23 |
42 |
Le Sacre du printemps (The Rite of Spring) - Part 2. Sacrificial Dance (The Chosen Victim)
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 (1882-1971) 俄国人。父为歌剧演员。初学法律,19岁起改学音乐。1907年师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908年《第一交响曲》公演。1910年在巴黎上演芭蕾舞剧《火鸟》。1913年上演芭蕾舞剧《春之祭》,时论对此剧褒贬参半。1934年入法国籍。1945年改入美国籍。其间经常在欧美各地指挥自己的作品。中期作品倾向于新古典主义。晚期作品明显采用12音体系写作法。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重要作品皆由本人指挥灌制唱片。有自传等著作。 祭献之舞 又称为《被选少女的祭献舞》,是芭蕾舞剧《春之祭》中最后一曲。斯特拉文斯基作于1913年。舞剧表现了俄罗斯原始部落村民的祭礼活动。全剧分为《对大地的崇拜》和《祭献》两幕。乐曲顿音强奏、急促而疯狂的动机,表现被选少女的神圣与忐忑不安。兴奋的舞蹈节奏达到高潮之后,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圆号呈现“死亡”动机,音乐显得十分凄凉。然后,定音鼓及其他打击乐器也加入进来,少女的舞蹈越来越狂乱。忽然,音乐戛然而止,被选少女累得昏死过去。随后,引出震撼人心的、加有大铜锣的巨响,宣告用少女祭祀大地的仪式已经完成,全曲结束。 |
Igor Stravinsky | 04:35 |
43 |
Paul Hindemith: Violin Sonata in E flat major, Op.11, No.1 - 1. Frisch
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 德国人。9岁学小提琴。14岁进法兰克福音乐学院。父死于第1次世界大战。少时生活无着,在咖啡馆中拉琴以糊口。1915-1923年任法兰克福歌剧院首席乐师。后参加重奏团,任中提琴手。1927年任柏林高等音乐学校教授,写成著名歌剧《画家马蒂斯》。1946年入美国籍。1950-1951年讲学于哈佛大学。1953年讲学于瑞士苏黎世大学。以后往返于欧美,最后在法兰克福逝世。作品很多,有歌剧、合唱、各类器乐曲、歌曲等。 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Op.11 |
Tanja Becker-Bender | 04:08 |
44 |
Dmitri Shostakovich: 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2 - 7. Waltz No.2
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 (1906-1975) 苏联人。父为工程师,母为钢琴家。13岁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1925年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知名乐坛。早期作品讽刺歌剧《鼻子》等具有某些现代派特征,曾引起争议。《第七交响曲》作于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期间(1941年),是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优秀音乐作品。其创作惯用不协和的和声处理与繁复的对位结构,但又不失调性原则。他反对12音体系,认为它是违反音乐原理的,但在《第15交响曲》及《第12弦乐四重奏》中也采用12音体系手法。作品有交响曲15部,弦乐四重奏15部和歌剧、芭蕾舞剧、电影配乐、各类声乐器乐曲等。 第2华尔兹 《第二号爵士组曲》中的一曲。肖斯塔科维奇作于1938年。此曲是典型俄罗斯风格,旋律里隐含着淡淡忧郁,怀着向往与希望。宛如末代宫廷,曲终人散,孤独的圆舞曲。该曲虽然短小但配器丰富,旋律简单而容易接受,是他的管弦乐代表作之一。 |
Theodore Kuchar | 0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