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9人收藏
共41首歌曲
-------------------------------------------------------------------------------古典时期-------------------------------------------------------------------------------------♫
西方音乐史中的古典主义时期通常指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段时期。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古典主义大师,他们的杰出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被称为近代欧洲音乐艺术的“经典”。古典风格的形成,经历了古典早期复杂的准备过程。
18世纪的欧洲,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经历了一场广泛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思想启蒙运动提倡理性、科学、经验、个性解放、权利均等、反对神权封建特权及封建等级制度。这些进步的思想为这时期的音乐家们指出了一条独立、自尊的自由艺术家道路。他们逐渐走出宫廷深院的大门,为音乐会的听众构思创作,于是音乐的愉悦性、易解性和动人等品质,成为音乐美的准则。这一时期的音乐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题材重大、崇尚理性、气势雄伟、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
在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思想影响下,欧洲形成了一个开明君主的统治时期。欧洲君主的广泛联姻削弱了国家民族的界限。艺术,特别是音乐的发展呈现出欧洲一体化的倾向。然而这终究是一个行将灭亡的社会,法国革命敲响了旧社会政体的丧钟,也预示了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
-----------------------------------------------------------------------------------------------------------------------------------------------------------------------------------♫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海顿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海顿最重要的贡献是108首交响曲和68首四重奏,在交响曲创作上和对于弦乐四重奏的确立与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使他享有了“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誉。
乔万尼·巴蒂斯塔·萨马丁尼(Giovanni Battista Sammartini),法国血统的意大利作曲家。早年从父学习音乐,1720年在宫廷乐队任双簧管手,1728年起终身担任乐长。萨马丁尼是古典主义早期重要的作曲家,创作了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交响曲,对奏鸣曲式的形成有重大贡献。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德国作曲家,J.S.巴赫的三子。C.P.E.巴赫的音乐作品受到洛可可风格的影响较为显著,音乐优美典雅,常使用多种装饰音型,力图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所作交响曲,协奏曲键盘奏鸣曲等对奏鸣曲式的形成贡献卓著。
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里特·冯·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德国作曲家。就学于布拉格,后在意大利完成学业,早年主要创作传统风格的意大利歌剧。1741年格鲁克在维也纳结识了具有新思想的意大利诗人卡萨比基,开始创作更严肃深刻,真实质朴的新型歌剧。后来他接受法国的邀请,在巴黎全面开展了他的歌剧改革事业。格鲁克的改革主旨是:“质朴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歌剧中音乐中的“真正使命”是“和诗配合”,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逝世于维也纳,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根据当代的考证显示,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的专家,成就至今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而不朽。此外其作曲风格兼具旋律及艺术性,悦耳而活泼开朗,令其作品地位足与巴赫及贝多芬相提并论,亦让人感到音乐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主义时期的不同。
穆齐奥·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意大利作曲家,克莱门蒂是第一位创作真正的钢琴奏鸣曲的作曲家。其作品风格优雅精炼,演奏技巧高超,音乐充满活力。所作钢琴练习曲100首《名手之道》是广泛使用的教材,大量钢琴奏鸣曲和小奏鸣曲也颇为著名。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意志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高峰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创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贝多芬的一生,跨越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时期,他既继承了传统又开创了新风。
早期的贝多芬,作品虽规模不大,但也开始显露出他的性格的特点。
成熟时期的贝多芬,他生活中经历的矛盾,内心的复杂活动以及生理上的痛苦,都构成了思想的矛盾,形成了带有戏剧性的动力并表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精神上的升华使他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辉煌的作品。他创作的数量及质量迅速提高,全面体现了他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光明热情的个性。
晚期的贝多芬,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失聪,身体多病且经济窘迫,脾气越发暴躁。但是度过危机时期后,雄风犹在的贝多芬又振作起来,向自己的艺术高峰迈进。写下了最后的第九交响曲。而该组曲亦是他在交响乐领域中的最高成就。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古典乐派的继承者和浪漫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善于深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刻意求精地创作出音乐与诗、歌声与伴奏高度和谐的德国艺术歌曲,被称颂为“歌曲之王”。
弗里德里希·丹尼尔·鲁道夫·库劳(Friedrich Daniel Rudolf Kuhlau),德裔丹麦作曲家。早年在汉堡习,7岁时因溜冰时不慎摔倒以致右眼失明。1810年为逃避拿破仑征兵流亡到丹麦。库劳的作品受贝多芬影响较显著,特别擅长钢琴和长笛作品的写作(但他本人并不会吹长笛)。其钢琴小奏鸣曲被广泛应用为初级教材,歌剧《精灵山》被誉为第一部丹麦民族歌剧
(因无资源,本专暂未收录库劳的作品)
尼可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他的吉它、弦乐器、尤其是小提琴的作品,魔鬼般的演奏技巧,使他成为后世小提琴演奏的标准。他给后人留下的作品有奏鸣曲、狂想曲系列,六首 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奏、以及数个吉它作品等。
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胡梅尔的创作以钢琴音乐为中心。其作品风格雅致,曲调优美,早期类似莫扎特风格,后期作品较为接近浪漫主义。旋律多用半音变化,富于装饰性。胡梅尔的演奏和创作活动对肖邦,舒曼,李斯特等作曲家都有较大影响。
-----------------------------------------------------------------------------------------------------------------------------------------------------------------------------------♫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1. Allegro vivace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朱庇特” , 作品551》 它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在此部交响曲中已经看不到受海顿影响和家庭经济因素影响的成份(莫扎特写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时,家庭的收入一落千丈,但他依然保持开朗的心情),它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全曲采用十八世纪古乐器(或者精巧的现代纺织品)所演奏。 (第一乐章,快板。宏伟豪迈的一个乐章,情绪乐观向上。) 是一个灿烂生辉的乐章,各主题对比鲜明,为数亦多。呈示部演奏两遍,第一主题为C大调,从一开始即以齐奏上行音阶呈现,显得庄严而堂皇。第一主题后半部分则是小提琴与长笛的亲切交流,在小提琴与大提琴高音区的带领下引入G大调第二主题。第二主题充满了活泼的气氛,音乐形象生动。发展部经过大量频繁转调,紧张的戏剧性气氛让人耳不暇接。再现部的两个主题皆由C大调奏出,情绪一直保持快乐,并推向明亮的结尾。 |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 08:26 |
02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2. Andante cantabile
莫扎特:(第二乐章,行板。沉默的旋律,缓慢而坚定。) 与其他乐章形成对照,不甚华丽,但显得庄严堂皇。第一主题为F大调,弦乐器奏出了如歌如泣的旋律。在进入第二主题之前,乐曲以c小调呈现,并加入中提琴的减七和弦分声部,使乐曲基调变得不安。第二主题为C大调,旋律依旧柔美亲切。 |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 08:33 |
03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tring Quintet No.3 in G minor, K.516 - 1. Allegro
莫扎特:《G小调第三号弦乐五重奏 , 作品516》 此曲作于1787年5月16日,首演日期不详。与《G小调交响曲》有某种深刻的联系,交响曲的终曲与这首五重奏的第一乐章主要动机有相同的要素。 (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先在第二小提琴和第一中提琴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表现;然后改以第二中提琴和大提琴伴奏,第一中提琴表现。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以卡农方式处理,第一小提琴引出第二主题。接着,第一小提琴引出由两个主题衍生的经过句,由第一小提琴与大提琴反复表现呈示部结尾主题。在发展部,大提琴表现第一主题前半部分的发展,两把小提琴再把第二主题分成前半部和后半部发展,再发展第一主题的后半部分。再现部第一主题按原型再现,第二主题以降B大调再现。 |
georges janzer | 10:46 |
04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tring Quintet No.3 in G minor, K.516 - 2. Menuetto (Allegretto)
莫扎特:(第二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 中段为G大调,由第一小提琴表现,与小步舞曲形成对比。 |
georges janzer | 05:12 |
05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tring Quintet No.3 in G minor, K.516 - 3. Adagio ma non troppo
莫扎特:(第三乐章,不太慢的慢板,采用奏鸣曲式。) 省略发展部。呈示部的第一主题有些沉重,经过部旋律重复两次,并引出第二主题。再现部同呈示部,先再现第一主题,再以主调再现第二主题,最后是短小的尾奏。 |
georges janzer | 07:23 |
06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tring Quintet No.3 in G minor, K.516 - 4. Adagio - Allegro
莫扎特:(第四乐章,慢板。) 大提琴与第一小提琴的对话,转主部快板,G大调,回旋曲式。第一插句为D大调,第二插句为C大调,主题第一次再现时发展前半部,第二次再现时对后半部作变形,第三次出现还是后半部的变形。 |
georges janzer | 09:44 |
07 |
Franz Joseph Haydn: String Quartet in C, H.lll, Op.76, No.3 - "Emperor" - 1. Allegro
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 作品76之三》 海顿在创作这部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它将来会被公开演奏,因为这部作品是受约瑟夫·厄多迪伯爵的私人委托而创作,并以伯爵的名字而命名的。事实上,厄多迪伯爵确实把它作为私有财产保存了两年,这期间,只有伯爵那个贵族圈子里的人可以享受到它。 而两年后这部作品的公开发表,受到了平民大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弦乐四重奏历史上最经典、最著名、最流行的作品。 (第一乐章,快板,旋律优美,活泼明快。) 在开始的30秒里,我们已经听到了整个乐章将要使用的所有素材(这些素材甚至贯穿了整部作品)。接下来,海顿开始不断玩味他所钟爱的主题。到乐章的中段,音乐开始转调,同时出现了一段类似匈牙利舞曲风格的旋律,在中提琴和大提琴带有乡野味道的低沉伴奏音型下,两把小提琴唱起了一首近似民间旋律的主题变奏。随后,这段旋律迅速消失,直到乐章结束,它再也没有出现。 |
Franz Joseph Haydn | 11:05 |
08 |
Franz Joseph Haydn: String Quartet in C, H.lll, Op.76, No.3 - "Emperor" - 2. Poco adagio, cantabile
海顿:(第二乐章,稍慢板,采用装饰性变奏曲式。简单而优美,天真而淳朴。) 首先以18世纪末奥地利的国歌《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作为乐章主题。(这部作品也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 在主题呈示过后,第一小提琴转而奏出天真纯朴的伴奏音型,主题则由第二小提琴呈现,而中提琴和大提琴则在一旁休息。因此,第一段变奏实际上变成了一段小提琴二重奏。 在第二段变奏里,中提琴和大提琴再次加入。这次主题由大提琴呈现,而其他乐器也开始合奏,音乐变得更加饱满起来。 当大提琴拾起主题的时候,第三段变奏开始了。经过所有乐器的轮番呈现,这时我们应该对主题旋律已经相当熟悉。 在第四段变奏里,主题回到了第一小提琴上。音乐开始萦绕起一种感伤和怀旧的情绪,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听到这段优美的旋律了,而别具匠心的尾声处理更是平添了一种告别的意味。 耐人寻味的是,海顿对主题和变奏的处理方式颇具象征意义。四段变奏的旋律与主题都基本相同,而每段变奏的伴奏却是变化多端。这其中的深厚意味在于——海顿的理想是为他的祖国及皇帝创作一首希望之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祖国都将永恒不变。 |
Franz Joseph Haydn | 08:25 |
09 |
Franz Joseph Haydn: String Quartet in C, H.lll, Op.76, No.3 - "Emperor" - 3. Menuetto (Allegro)
海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快板。活泼轻快,富有活力。) 在伤感的气氛过后,这个小步舞曲乐章就像一阵清新的微风扑面而来。它是那么的欢快和愉悦,让人顿觉身心舒畅。其实,这个乐章与其它三个乐章依然有着紧密地联系。它的旋律与第一乐章的主题很相似,并且一样使用了带有附点的节拍,只不过音符的长短恰好相反,这里是短-长,短-长,短-长,…… |
Franz Joseph Haydn | 05:16 |
10 |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Hob.I:94 - "Surprise" - 4. Finale (Allegro di molto)
海顿:(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采用回旋奏鸣曲式,轻快活泼) 比之前面的三个乐章,速度变得更快。乐章以两个展翅飞翔,散发着活力的主题为基础,进行速度很迅猛。对于海顿时代的提琴演奏技术,这个乐章的难度很大,即使现在也不容易。 |
Antal Doráti | 03:55 |
11 |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Hob.I:94 - "Surprise" - 1. Adagio - Vivace assai
海顿:《G大调第94首交响曲“惊愕”》 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的第二首,写于1791年,于1792年3月23日在伦敦首演。据说因为当时的观众聆听演奏会时,总是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因此海顿谱了这首曲子。演奏到第二乐章时,睡着的观众总是被这巨大的声响给吓醒,借此提醒观众不要睡着了。因为第二乐章里力度戏谑的强烈变化,所以作品又名惊愕交响曲(the Surprise Symphony)。 (第一乐章为慢板-有活力的甚快板,采用自由的奏鸣曲式。抒情如歌,轻巧流畅。) 首先由双簧管奏出徐徐的前奏旋律,接着弦乐成为背景音乐,再渐弱。木管乐器再次奏出与前面一样的旋律,并且以长笛来加强效果。当弦乐再次出现时,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也跟着随后出现,并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情境,接着慢慢渐强再突然渐弱结束。 |
Antal Doráti | 08:34 |
12 |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Hob.I:94 - "Surprise" - 2. Andante
海顿:(第二乐章,行板。整部作品里最受欢迎,最为流传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乐章,亦是海顿交响作品里最为熟知的一首。) 主题再以另一种不一样的情境中开始。重复两次一样的旋律,第一次大声,第二次则慢慢渐弱。当旋律极弱的同时,突然奏出了一个特大的声响,创造出惊愕的效果。下半段的弦律,加入了木管乐器的优美助奏。 有评论家把这部作品与这样一幅情景相比:一位美丽的牧羊女被远处瀑布潺潺水声催入梦乡,出其不意的鸟枪声又把她惊醒。 |
Antal Doráti | 05:54 |
13 |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Hob.I:94 - "Surprise" - 3. Menuet (Allegro molto)
海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很快的快板。曲调优雅,轻快动听) 共分两个乐段,每段各重复一遍,中间的称中段,同样由两个乐段组成,也各自重复一遍。在中段里,小提琴和低音管演奏出非常奇怪像耍杂技般的旋律,它们在第二段中做了一点变化。最后再回到原先的小步舞曲旋律后,结束 |
Antal Doráti | 04:07 |
14 |
Franz Joseph Haydn: String Quartet in C, H.lll, Op.76, No.3 - "Emperor" - 4. Finale (Presto)
海顿:(第四乐章,急板。古典之庄重,气氛较严肃。暗藏汹涌的一个乐章。) 这最后一个乐章相对于海顿的其他作品来说稍显严肃。整个乐章几乎全部使用了小调,直到尾声才转为大调。在这种激动不安的调性之下,我们可以不时听到某些第一乐章主题的零星片断。从三个强有力的不和谐和弦开始,整个乐章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激动的情绪。这种激情的能量有时潜藏在音乐的表面之下,有时又因突然释放而激情迸发。若以音乐的庄重大气而论,这是海顿写过的最好的乐章之一。 |
Franz Joseph Haydn | 06:00 |
15 |
Sammartini: Symphony In A Major (J-C- 62) - 1. Presto
萨马丁尼:《A大调交响曲 , 作品62》 他是古典主义早期重要的作曲家,创作了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交响曲,这部作品是他的经典之一。 (第一乐章,快板。流畅活泼的旋律,使人心情愉悦。) |
Various Artists | 02:28 |
16 |
Sammartini: Symphony In A Major (J-C- 62) - 2. Andante e pianissimo
萨马丁尼:(第二乐章,行板。犹如轻舟荡漾,悠扬而抒情。) |
Various Artists | 02:12 |
17 |
Sammartini: Symphony In A Major (J-C- 62) - 3. Presto assai
萨马丁尼:(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快板。轻快幽默,典雅风趣。) |
Various Artists | 03:18 |
18 |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Sinfonie in D major, Wq 183/1 - 1. Allegro di molto
C·P·E·巴赫:《D大调交响曲 , 作品183之一》 这首曲是《四首管弦乐序曲 》里的其中一首,虾米上暂时只找到D大调的这首,其他三首分别是降E大调、F大调、G大调。是C. P. E. 巴赫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交响曲。这4首交响曲,也是C. P. E. 巴赫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他自己曾给当时的出版商布赖特科普夫自荐说:“它们是我在这方面最为成功的佳作。” (第一乐章,快板。激动的,富有活力的一个乐章。) |
Berlin | 05:47 |
19 |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Sinfonie in D major, Wq 183/1 - 2. Largo
C·P·E·巴赫:(第二乐章,慢板。细水长流的缓缓动听。) |
Berlin | 01:34 |
20 |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Sinfonie in D major, Wq 183/1 - 3. Presto
C·P·E·巴赫:(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快板。轻快而明亮,完美衔接第二乐章的沉思默想。豁然开朗,明媚的感觉。) |
Berlin | 02:51 |
21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 III - Rondo (Allegro)
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 , 作品13》 词曲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第三乐章,快板,回旋奏鸣曲式。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个乐章。阴霾逐渐消失,迎来日光倾城。)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
Claudio Arrau | 04:36 |
22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3 in E flat, Op.55 -"Eroica" - 2.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 作品55》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此乐时常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也是古典主义的先驱作品。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慢板。沉痛悲戚,古典之美。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在第一小提琴弱奏当中,哀婉的主要主题凄凄而现,C大调的中间部,仿似抚慰破碎心灵,未几,又返回c小调,情绪亦由此再起高涨,跟死神的咆哮毫无分别;而主题的喃喃自语,亦静静结束此乐章。贝多芬在中间部后面的变奏中首次让铜管乐器单独出现,体现出人民战士逝去后的悲壮。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17:39 |
23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 I - Allegro con brio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作品67》 此曲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欢快,充满了明亮的色彩。) 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 07:10 |
24 |
Muzio Clementi: Keyboard Sonata in B flat major, Op. 12, No. 1 - I. Presto
克莱门蒂:《降B大调键盘奏鸣曲 , 作品12 》 (第一乐章,快板。连奏不断,热情洋溢。旋律自由不受拘束,可爱天真,活泼流畅,优美而充满活力与朝气。) |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 06:50 |
25 |
Muzio Clementi: Keyboard Sonata in B flat major, Op. 12, No. 1 - II. Larghetto con espressione
克莱门蒂:(第二乐章,优美抒情的小广板。徐缓、优雅的一个乐章,温暖而恬静的氛围。) |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 03:06 |
26 |
Muzio Clementi: Keyboard Sonata in B flat major, Op. 12, No. 1 - III. Allegretto
克莱门蒂:(第三乐章,快板。活力与自然,青春洋溢。不禁想随着乐章翩翩起舞~) |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 07:32 |
27 |
Franz Schubert: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The Trout" - 1. Allegro vivace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 作品667》 这首五重奏于1819年完成,当时舒伯特只有22岁,亦是他一生唯一的一首钢琴五重奏乐曲,是受一位非常富有的奥地利赞助商兼业余大提琴家Sylvester Paumgartne所委约创作。《鳟鱼》原本是由18世纪德国诗人舒巴特所作的一首诗。舒巴特因政治因素而遭囚禁,在牢狱生活中对自由的渴望,而作了鳟鱼这首诗。舒伯特也将这首诗谱成歌曲“鳟鱼”,后来再将“鳟鱼”加以变奏谱写成五重奏的其中一个乐章,再加上其他的乐章,成为了现时的版本。 舒伯特这首五重奏与一般五重奏不同之处是,乐器组合为钢琴、低音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及小提琴。低音提琴一般都甚少作为室乐作品的乐器,但舒伯特却以它取代了惯常的第2小提琴手。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采用奏鸣曲式。) 开头以钢琴弹奏三连音音型,起连接全曲的作用。先是第一主题的呈示与发展,然后经过部形成E大调,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小提琴反复后进入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在以附点4分音符及8分音符进行的新节奏伴奏下,小提琴以C大调奏第一主题,展开幻想追逐。再现部第一主题发展音型以D大调由钢琴再现,通过短小的尾奏而结束。 |
James Levine | 13:34 |
28 |
Franz Schubert: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The Trout" - 2. Andante
舒伯特:(第二乐章,行板,抒情的旋律。) 整个乐章静谧轻柔,钢琴奏出缕缕飘弥着奥国北部阿尔卑斯山岳地带气氛的歌谣风的旋律。中提琴抒情的吉普赛风格曲调交织着既温柔又忧愁的情感。二段音乐在反复后结束。这个乐章形式单纯,但相当妩媚而可爱。 |
James Levine | 07:15 |
29 |
Franz Schubert: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The Trout" - 3. Scherzo (Presto)
舒伯特:(第三乐章,急板,是一首谐谑曲。) 急速、轻快而精神充沛的主题以及弦乐与钢琴的问答显示出诙谐的情绪。中段是维也纳舞曲风的恬静而又愉快的音乐。 |
James Levine | 04:13 |
30 |
Franz Schubert: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The Trout" - 4. Thema - Andantino - Variazioni I-V - Allegretto
舒伯特:(第四乐章,主题及变奏曲,小行板-稍快板) 脍炙人口的旋律描绘了深山溪流中自由悠游的小鳟鱼。小提琴优美的主题后,钢琴弹出第一变奏。第二变奏由中提琴主奏。第三变奏是借大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浑厚的主题,沉重的音乐似乎令人感到了渔夫的脚步声。第四变奏是强大的和弦和阵阵的哀伤,好像是渔夫投网和小鳟鱼的挣扎。第五变奏大提琴奏出同情和忧伤。尾声中优美的主题再现,诉说着自由欢乐的永恒和美好终将到来。 |
James Levine | 07:42 |
31 |
Franz Schubert: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The Trout" - 5. Finale (Allegro giusto)
舒伯特:(第五乐章,绝对的快板,活力明快。) 华丽而充满力感的音乐充计表现了作者在夏季愉快的旅行中明朗而宽阔的胸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音乐在欢乐的情绪中结束。 |
James Levine | 06:41 |
32 |
Capriccio No.24 In A Minor
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 这部作品采用“随想曲”的体裁与曲式进行创作,于1820年出版。“这是小提琴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被称为小提琴作品中的《圣经.新约》(巴赫无伴奏的《小提琴独奏奏鸣曲与组曲》被称为《圣经.旧约》),成为每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必须学习的曲目,也是每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演奏技巧的试金石。 “随想曲”顾名思义,是将音乐形象的塑造进入了随心所欲的、如痴如幻的幻想境地,最终是将激情的表达与技术的发挥、炫耀融为一体,而成为一种高级的、形式自由的曲式与体裁。《24首随想曲》从问世到现在,受到世界上每一位小提琴家的无限敬仰和爱戴,是最能呈现出帕格尼尼的美学思想的技巧成就之作。 (A小调第二十四首随想曲,急板。二十四首中最著名的一首。) 这是一首小提琴变奏曲,包含主题和十一个变奏。主题轻快活跃,节奏富有弹性,以下十一个变奏,全都保持着主题的调性和节拍,即每个节奏都是a小调,2/4拍子,但各有其技术上的特点。 |
Itzhak Perlman | 04:52 |
33 |
Capriccio No.1 In E Major
帕格尼尼:(E大调第一首随想曲,行板,三部曲式。) 乐曲开始由分散和弦展现跳弓的技巧,不断地运用双弦和伸张手指及一个手指按双弦或几个手指同时按弦同时换把的左手技术,右手运弓在C、D、A、E四根弦上进行上下琶音的跳弓,通过双手配合协调的运动达到所有声音的交替、连接的均匀、准确,表现出一种高超的小提琴技巧。虽然乐器没有力度标记,但演奏者可根据其本身合乎逻辑的艺术布局,采用相应的力度手段来表现。每个分解的和弦里都隐伏着优美的曲调,演奏者左手准确的上下移动和右手飞速的抛弓,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是一首富于音乐会表演效果的乐曲。 |
Itzhak Perlman | 01:56 |
34 |
Capriccio No.4 In C Minor
帕格尼尼:(C小调第四首随想曲,庄板) 这是一首频繁地运用双音演奏的乐曲,包括了三度、六度、八度、十度,四种双音,较集中地包括了左手技术。 |
Itzhak Perlman | 07:27 |
35 |
Paganini: Violin Concerto No.2 In B Minor, Op.7, MS.48 - 3. Rondo à la clochette, 'La campanella'
帕格尼尼:《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第三乐章,《钟》,小快板。魔鬼般的演奏技巧,大家来感受一下。) 词曲运用变奏的手法,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各段落的多次变化反复,使其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声音明亮而有色彩,音色圆润,冰晶般的闪烁效果将钟声额美感发挥地淋漓尽致。 |
Salvatore Accardo | 09:04 |
36 |
Johann Nepomnk Hummel: Potpourri for piano & guitar in G minor, Op. 53
胡梅尔:《小夜曲,作品53》 (钢琴和吉他共同演奏的G小调作品~) |
Consortium Classicum | 11:12 |
37 |
Johann Nepomnk Hummel: Sérénade en potpourri for piano, guitar, violin, clarinet or flute & bassoon or cello in G major, Op. 63
胡梅尔:《小夜曲,作品63》 (风格雅致,曲调优美的一首小夜曲~~活泼地~~) |
Consortium Classicum | 19:00 |
38 |
Johann Nepomnk Hummel: Sérénade No. 2 for piano, violin, guitar, clarinet or flute & bassoon or cell
胡梅尔:《小夜曲 , 作品66》 (此曲是胡梅尔经典的作品之一,真挚而热烈,委婉而缠绵的小夜曲。) 由钢琴、吉他、小提琴、长笛以及大提琴共同进行演奏。首先是充满勇气的大提琴之声,然后愉悦欢快的小弹琴加入,配以舒缓流畅的钢琴,期待已久的长笛悠扬,然后是吉他的出场。 |
Consortium Classicum | 19:45 |
39 |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Il Parnaso confuso: Sinfonia
格鲁克:《歌剧-帕纳索斯山的凌乱》 这是一个简洁流畅的独幕剧,包含序曲和六支咏叹调,人物共四位:阿波罗及三位缪斯,墨尔波墨涅(Melpomene),欧忒耳珀(Euterpa),埃拉托(Erato)。是格鲁克谱曲的一部小型作品,是1765年为当时的奥地利大公约瑟夫二世(后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与巴伐利亚公主玛利亚·约瑟帕结婚的庆典之作。 (此首为序曲,旋律愉悦而喜庆,引导观众进入剧情。) 因收录的限制,本专只收了此剧的序曲和咏叹调一首,感兴趣的童鞋可考虑收藏此专。 |
Julianne Baird | 02:39 |
40 |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Il Parnaso confuso: Aria Melpomene:In un mar
格鲁克: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这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演唱者感情的独唱曲,它可以是歌剧,轻歌剧,神剧,受难曲或清唱剧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音乐会咏叹调。咏叹调有许多通用的类型,是为发挥歌唱者的才能并使作品具有对比而设计的。它是在十七世纪末,随着歌剧的迅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宣叙调的平淡,希望有更富于感情色彩的表现形式而产生的。因此从诞生之初,它就在各方面与宣叙调形成对比,其特征是富于歌唱性(脱离了语言音调)、长于抒发感情(而不是叙述情节)、有讲究的伴奏(宣叙调则有时几乎没有伴奏或只有简单的陪衬和弦)和特定的曲式(多为三段式;宣叙调的结构则十分松散)。此外,咏叹调的篇幅较大,形式完整,作曲家们英雄有用武之地,还经常给演员留出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表现高难的演唱技巧。因此,几乎所有著名的歌剧作品,主角的咏叹调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优美动听的旋律,富有诗意的语言。) |
Julianne Baird | 09:04 |
41 |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Orphée et Eurydice (French version) , opera in 3 acts, Wq. 41 - J'ai perdu mon Eurydice
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是三幕歌剧,1762年在维也纳首演。是格鲁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意大利文脚本作者卡尔扎比吉编剧,故事情节取自希腊神话“奥菲欧”,由德国作曲家格鲁克谱曲,这部歌剧戏剧性强,并首次在歌剧中引入了管弦乐伴奏。在本剧中,作曲家大大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差异,使整部歌剧在风格上更加统一。 剧情:歌唱家奥菲欧的爱妻尤丽狄茜不幸死了,他非常悲伤,在神灵前恸哭。奥菲欧悲痛欲绝的歌声打动了爱神,允许他去地狱,用动人的歌声救回爱妻,并警告他在跨越冥界返回人间之前不得看妻子的脸。奥菲欧如愿以偿,但他一眼不看妻子的脸却使妻子很不理解,在她的苦苦哀求下,奥菲欧忘记了爱神的忠告,回头看了她一眼,尤丽迪茜当即倒地死去。奥菲欧后悔莫及,欲自杀殉情。爱神被他的真情感动,再次显形相救,终于救活了尤丽狄茜,使他们夫妻得以团聚。一部悲喜交加的剧,历经苦难的爱情如此珍贵。结局是欢喜大团圆~~~ (选自歌剧《奥菲欧与犹丽狄茜》第三幕我失去了犹丽狄茜咏叹调。) |
Anne Sofie von Otter | 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