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人收藏

共37首歌曲

标签
#浪漫主义中期音乐
创建者
雪父
更新时间
2014年07月15日

歌单介绍

《情歌》

亲爱的,

我们走吧,

我们走吧,

我和你,

到那小树林里抖落颗颗晨露;去看看鲑鱼嬉戏,

鸦雀蹀躞,

亲爱的,

我们会听到,

我和你,

我们会听到,

远处牡鹿唤叫牝鹿。

还有小鸟在枝头清脆的啼鸣,

还有看不见的布谷鸟欢乐的扑腾,

至于死亡,

哦,

我的美丽姑娘,

死亡绝对不会逼近你我,

在这芬芳馥郁的树林之中。

-----威廉·巴特勒·叶芝

在这些乐曲萦绕耳旁时,人们会感到心底某一块极为柔软的地方被悄然触动,这不仅仅是声音所带来的听觉触感,更像是看到一个画面,阅到一个感人至深的小说片段,读到一首干净的诗的时候所油然而生的感觉。时而澎湃,时而清幽,时而让人沉默,焦虑在心底蔓延,时而又仿佛初见阳光,在阴霾的冬夜之后带来无尽光明

浪漫派音乐

公元1826年的巴黎,二十三岁的柏辽兹正在和当时莎士比亚歌剧名演员史密逊**热恋着.然而,这段罗曼史却是以悲剧为结束.失恋的痛苦使这位穷音乐家陷入了绝望的深渊.这中热情与颓唐、渴望和苦闷、幻想及怀疑、愤慨兼嘲弄的精神境界,在他自传式的《幻想交响曲》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部作品首演即大为成功,成为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透过这部交响曲,可以感到当时社会脉搏的跳动,表现了在当时政治趋向反动的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趋向衰落时期的矛盾状态.

浪漫一词又音译为“幻想的”“传奇故事的”“有骑士精神的”等等.是文艺上的“古典”一词的对称.浪漫派音乐则是继古典乐派后,流行于十九世纪的一种西方音乐流派.在音乐上以强调主观,情感以及更多形式上的自由为特征.这些特征虽然早在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特别是钢琴奏鸣曲中就有所显露,但总的来讲,浪漫乐派是以伟伯及舒伯特为开端的.伟伯在当时写了歌剧《自由射手》,成为公认的浪漫派先驱.舒伯特所作的独唱曲也在此时流行.浪漫派音乐的标志之一是需要台词对白或诗的歌剧,以歌曲作为分野.这在开始时绝非偶然,因为浪漫主义运动并不只是音乐方面,它与当时的造型艺术及文学上的美学思潮有密切的联系.仅就音乐而言,一般可分为前期浪漫乐派与后期浪漫主义乐派两个阶段.

前期浪漫乐派除伟伯及舒伯特外,又从六位出生于同一十年之间的作曲家手中得到发展,这六为著名作曲家是:1柏辽兹(1803~1869)主要作品有:《幻想交响曲》《匈牙利进行曲》等2门德尔松(1809~1847)主要作品有:《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3舒曼(1810~1856)4肖邦(1810~1849)主要作品有:《华尔兹》《夜曲》《玛祖卡》等,5李斯特(1811~1886)主要作品有:《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死之舞》《匈牙利狂想曲》等6瓦格纳(1813~1883)主要作品有:《漂泊的何兰人》《汤豪舍》等

自1850年后,西方浪漫乐派进入第二阶段,称为后期浪漫派由于前期浪漫派音乐的高度发展,至此后,有人回头去寻求古典的简朴与统一,企图回复到类似原先的风格.也有人致力发展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以此与德国音乐对抗.还有人大胆探索高度半音化的音乐,使其逐渐向现代音乐过渡.后其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有:弗朗克主要作品有:《钢琴与小提琴A大调奏鸣曲》等、布拉姆斯、布鲁克纳、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有:《第一钢琴协奏曲》《弦乐小夜曲》《天鹅湖》等、马勒:主要作品有:《第一巨人交响曲》等、雷格、理查.斯特劳斯主要作品有:《玫瑰骑士》等、西贝柳斯主要作品有:《悲伤圆舞曲》等

除作曲方面,浪漫派音乐在演奏方面也有很大发展,个性的表现不只是作曲的要素对演奏家也渐渐成为必要的条件.其结果自然会考虑到演奏效果,演奏家发挥高度的演奏技巧,受到听众的热烈喝彩,其代表人物如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此外,当时的作曲家兼演奏家如李斯特,肖邦,维尼亚夫斯基等人,对改造发展演奏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浪漫主义中期音乐(19世纪30-40年代):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等。

音乐家

托尔·路易·柏辽兹

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Louis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柯特·圣·安得烈,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等。《幻想交响曲》是李斯特,柴可夫斯基,马勒,里夏德·施特劳斯等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榜样,被认为是确立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最重要的作品。1869年3月8日柏辽兹逝于法国巴黎,终年66岁。

柏辽兹对浪漫主义音乐影响深远,他的《幻想交响曲》指明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作道路,可以说是后来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样板;柏辽兹喜欢从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这也契合并影响着当时音乐家对于选材的偏好。

01:柏辽兹配乐管弦乐曲-《邀舞》

《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e Op.65,原为钢琴曲,作于1819年,由卡尔·玛里亚·恩斯特·冯·韦伯1786-1826(德国人,德国民族音乐先驱,代表作《魔弹射手》)所作。后来由柏辽兹编配成管弦乐曲,使之名声大作。

这部作品是在正式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的最早的一例,并以技巧华丽而著称,旋律语言近似当时奥地利和德国流行的圆舞曲的音调,和声质朴、清新而富于表现力。整个乐曲的音乐形象具体生动,饶有风趣。

02:柏辽兹 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莎士比亚的剧中,罗密欧是一个痴情的年轻人,也一个理想的追求者,与其说他爱的是一个女人,不如说他爱的是爱情本身;而只有十四岁的朱丽叶,则天真冲动,同时也是一个理想女性的化身。

这个浪漫的故事,会让人不由得想到柏辽兹的爱情经历。我们可以类比一下,与其说柏辽兹爱上哈丽特·史密森,不如说爱上了她所扮演朱丽叶,而朱丽叶其实就是爱情的象征,所以可以说,柏辽兹爱上的也是爱情本身。如此一来,柏辽兹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恋情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因而这个故事由他来谱写成音乐作品,肯定会非常有趣。

在所有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作品中,也许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最独特的一部,首先它在形式上既非戏剧,也非交响曲,它更接近于戏剧性的康塔塔,但结构上却又与之不尽相同;然后是内容上,截取了故事中最重要的一些点,并把人物描写集中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通过器乐与声乐的交错运用,将这些点精心地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奇特的整体。

再有就是,这一作品肯定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朱丽叶的扮演者哈丽特·史密森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可与之前的《幻想交响曲》、《浮士德的劫罚》和《哈洛尔德在意大利》构成一个系列,如果说,之前的作品更多表达的是他对所爱之人的倾情,那么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现实与戏剧则完全重叠在了一起。

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为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演唱劳伦斯神父)、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一部声乐作品,它从莎士比亚戏剧中选取了令作曲家唤起想象力的几个片段,几个高潮点,因而它不是戏剧原作的交响乐翻版,而且最为奇特的是,作品中完全没有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独唱或重唱段落,甚至著名的爱情场面也完全用器乐来表达。

按照柏辽兹在作品的《序言》中所叙述的:“首先,这是一首交响曲,而不是歌剧。其次,这一情节写成声乐二重唱,已有成百上千例,而且是由最著名的大师写的,因此,试一下其它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既明智又有趣的。还有一个原因:这一爱情太崇高了,音乐家表现它要冒很大的风险,他的想象力需要有更大的天地,不能局限在具有明确意义的歌词中,因此他就需借重于乐器的语言,乐器的语言比较丰富多彩和不那么精确清楚,而且就在这含糊暧昧之中,它显得更加有力。”

正因为如此,所以不容易确切地将这一作品归于某类音乐形式之中,不过这恰是它的诱人之处;它介于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之间,让二者并行,成为互补的关系,先以声乐的叙述来提示器乐的表达,再以器乐的表达来深化声乐的叙述,二者相辅相成,事实证明,其对故事与情感的表述取得的效果非常成功。

整部作品总共是四个部分,但并非是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每一部分都有一连串的标题,并据此将情节分成一连串的段落,其中的第四部分最长,大约占了全曲的一半篇幅。现在音乐会上演奏比较多的,是纯器乐的第二部分,以爱情场面为核心的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开始处的“梦仙玛伯女王”,这些基本上概括了作品的精华。不过,如果想要了解柏辽兹的全部构想,还需听一听整部作品。

03:埃克托尔·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柏辽兹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并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1830年,柏辽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幻想交响曲》问世。

1827年秋,柏辽兹在巴黎奥德翁剧院观看英国剧团演出莎士比亚的《罗蜜欧和朱丽叶》时,一见钟情地爱上了扮演朱丽叶的爱尔兰女演员安丽叶塔· 丝密荪。柏辽兹陷入了疯狂的恋爱。每天都去看她的演出,并写了无数情书给丝密荪。但此时这位漂亮女人完全没有看上默默无闻的柏辽兹。为了获得丝密荪的爱情,柏辽兹自掏腰包为她开了一场自己作品的演奏会,但直到演出结束,柏辽兹都没有看到这位女演员来到现场。这场单相思的失败对生性敏感的柏辽兹打击太大,他悲伤,绝望,疯狂,想通过吸食鸦片,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所有这一切的自我虐待还是敌不过他对丝密荪的热烈爱情。于是,这种一时没有结果的单相思便升华为一种饱含着激情的音乐作品,伟大的《幻想交响曲》就这样产生了。完成这部传世经典时,柏辽兹只有27岁。

这部以爱情与死亡为主题的交响曲副标题是“一位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这是古典音乐史上第一部有标题的交响乐。而“情人主题”成了这部交响曲的“固定乐思”,贯穿于五个乐章之中。这在交响乐史上是一个创举。

幻想交响曲   Berlioz - Symphonie Fantastique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不仅是柏辽兹个人的代表作, 更是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交响乐作品。《幻想交响曲》极富独创性,特别是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意义。本曲问世之后, 一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柏辽兹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在这一交响曲中构成了自传式的内容。 全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位艺术家生活中的一段插曲",于1830年在巴黎音乐学院首演。在本曲的曲首,有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其大意如下:"一位带有病态、神经衰弱、 想象力丰富而尖锐的年轻艺术家,因为失恋而服下鸦片自杀,但因服用量过少而未能致死,在昏迷中他梦见一连串离奇荒诞的事物。"在本交响曲中, 这位青年艺术家所爱恋的女性是以一个固定的旋律呈现出来的。本曲在艺术手法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固定乐思"(或"固定观念")的连用。为了艺术表现上的需要,作曲家频繁使用了畸形、变通的手法。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德语: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又译薛满,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代表人物之一。

舒曼的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具有十九世纪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音乐评论,对德国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影响。他称自己忱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即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艺术歌曲集中体现了舒曼的浪漫情怀和风格,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他精心选择诗作并深刻理解其内容,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将不同歌曲的已经塑造出来。

舒曼《诗人之恋》(Dichterliebe Op.48)

《诗人之恋》(Dichterliebe Op.48)写于1840年5月底,一个礼拜内就完成。1840年是舒曼的“歌曲年”,那年舒曼与克拉拉不顾克拉拉父亲的反对而结婚。它也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这组歌曲的重要主题——爱情欣喜的苏醒与痛苦的失去——虽有海涅自传的意味,但舒曼对克拉拉爱情却有了结果。不过作曲家情感的诚挚与他生命此时的骚动,显然有助于音乐的张力。这些歌曲在极有限的音乐空间中,压缩了丰富的情感。钢琴相当活跃,在装饰音惊人的变化中,传达了大部份的讯息,提供了许多音色上的微妙差异。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作品创作于被称为舒曼的"歌曲年"的1840年,这一年作者与其深爱的克拉拉结婚,它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作品共包括十六首声乐作品,歌词来自海涅的《抒情的间奏》的六十五首诗。这组作品不仅是舒曼声乐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艺术结构最完整的杰作。

  《诗人之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曲调,有婉转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质的《灿烂鲜艳的五月里》, 有民歌性质的《小玫瑰,小百合》,《那小的花儿们如果知道》等,也有辽阔严肃史诗性的《莱茵河》等等,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声乐作品。

舒曼《a小调钢琴协秦曲》

a小调《钢琴协奏曲》, 作品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 但被出版社退稿。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原名:JakobLu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出生于德国汉堡(Hamburg,Germany.)的德国犹太人家庭,他是作曲家、钢琴家、风琴弹奏家、乐队指挥,也是德国近代最重要的浪漫派音乐家之一。他的祖父摩西・门德尔松(MosesMendelssohn)是德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被人们誉为“犹太苏格拉底”;继承了父亲的聪明才智,走上实业家的道路,成为一位银行巨头,德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大亨,正是他,为欧洲及世界音乐史上最杰出的天才之一门德尔松创造了优裕的条件,也使其家族的荣誉登上了耀眼的顶峰!

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

  《乘着歌声的翅膀》,艺术歌曲,创作于1834年。当时门德尔松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完成了他作品第36号的六首歌曲, 其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 曲中不时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地渲染了这美丽动人的情景。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 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共写过两部音乐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十七岁那年所作的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次年改编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另一部是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的序曲就选用了当年所作的序曲。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全曲充满了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虚无缥缈的短引子之后,音乐进入小提琴顿音奏出的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描绘了小精灵在朦胧的月光下嬉游的舞蹈。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欢乐而愉快,由管弦乐齐奏伴随着雄壮的号角,呈现出粗犷有力的舞蹈音乐,并立即转入热情激动而温顺的恋人主题,曲调朴素动人。经过多次音乐的发展变化,乐队又奏出了舞蹈性的新主题,具有幽默、谐谑的特征。 在后来门德尔松所作的十二首《仲夏夜之梦》戏剧配乐中,也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篇章,常被编为组曲演奏。这里选用了其中最为著名的两首:《夜曲(E大调)》和《婚礼进行曲》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 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一夜肖邦

只听一支曲子。

只为这支曲子保留耳朵。

一个肖邦对世界已经足够。

谁在这样的钢琴之夜徘徊?

可以把已经弹过的曲子重新弹过一遍,

好象从来没有弹过。

可以一遍一遍将它弹上一夜,

然后终生不再去弹。

可以

死于一夜肖邦,

然后慢慢地、用整整一生的时间活过来。

可以把肖邦弹得好象弹错了一样,

可以只弹旋律中空心的和弦。

只弹经过句,象一次远行穿过月亮。

只弹弱音,夏天被忘掉的阳光,

或阳光中偶然被想起的一小块黑暗。

可以把柔板弹奏得象一片开阔地,

象一场大雪迟迟不敢落下。

可以死去多年但好象刚刚才走开。

可以

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肖邦,

可以让一夜肖邦融化在撒旦的阳光下。

琴声如诉,耳朵里空无一人。

根本不要去听,肖邦是听不见的,

如果有人在听他就转身离去。

这已经不是肖邦的时代,

那个思乡的、怀旧的、英雄城堡的时代。

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

轻点,再轻点,

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

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

可以是

最弱的,最温柔的。

   ——欧阳江河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年),波兰出生的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家。他对钢琴音乐的发展功不可没,帮助确立了钢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地位。他利用钢琴音乐延音踏板的技术革新,创作了大量独具钢琴特色的作品。肖邦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所创作的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和前奏曲融入了波兰民间音乐的节奏与和声色彩。他的作品常具有抒情、生动、华美的特点。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肖邦所有的作品中,《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绝对是一首动人的诗,特别是它的第一乐章,每每使我魂牵梦萦,它在我的心目中有着圣经般的特殊地位,我迷恋肖邦就是从这首协奏曲开始的,直至今天依然是我的最爱,以致我衡量一个钢琴家在演绎肖邦作品方面的份量时总喜欢用这首协奏曲的录音做重要的参考。我听过的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录音大约有几十个版本。这些演奏各有特色,以下是我对最常听的10款的聆听体会。愿和诸位同好交流。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1830年9月22日,年仅20岁的肖邦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信给他的好友沃伊采霍夫斯基,告诉他,自己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已经完成。心中也透出了激动中的惴惴不安:“而我却感到自己像个生手,……就像我对键盘还一无所知那样。曲子写得太新奇了,最后连我自己都无法弹好它。

肖邦夜曲风

肖邦的大多数作品都笼罩在一层或浓或淡的忧郁之中,他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他的夜曲旋律恬静、优美、抒情。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形式多样而色彩绚丽。在夜曲中,肖邦把他的整个心灵都打开了。在众多钢琴作品体裁中,夜曲可以说是他音乐创作中最精致的一组珍品。本文通过对肖邦夜曲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因素的详尽分析,透析了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从而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出肖邦夜曲的音乐内涵。

肖邦《流畅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Op.22

这首降E大调《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作品Op.22,是这些作品中最清新、典雅、精致的一首,它具有1830年巴黎特有的优雅气息,也因此被贴上“巴黎”的标签。该曲创作于1830年,最初的名字为《钢琴与管弦乐波罗乃兹》,是献给德·伊斯特男爵的。肖邦在1835年4月26日举行的音乐学院音乐会上首次公开演奏了这支曲子。据涅克说,这也是肖邦惟一一次在管弦乐的伴奏下演奏波罗乃兹。作品的管弦乐部分看起来完全是多余的,它们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当然不能怪肖邦,因为他的领地本来就只在钢琴乐的世界里。后来哈维尔·沙尔文卡重新谱写了管乐部分,听起来谨慎朴素,效果不错,他还运用老练的技巧为序曲部分加上了伴奏。沙尔文卡以弦乐来伴奏主旋律,用木管吹奏尾声,G调夜曲部分的第二主题中暗含着号角的声音,甚至还可以隐约听到五声轻微的三角铁敲击声,而这一切丝毫也没有破坏作品田园牧歌式的质朴氛围。1898年,沙尔文卡在纽约切玲音乐厅举行的一次纪念音乐会上,首次用这种方式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22号,受到了普遍的好评。不过,我还是喜欢钢琴独奏的版本,感觉独奏时的波罗乃兹特点才更加鲜明。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65 (Aufforderung zum Tanze) - Orchestrated by H. Berlioz (1803-1869)
柏辽兹配乐管弦乐曲-《邀舞》 这部作品是在正式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的最早的一例,并以技巧华丽而著称,旋律语言近似当时奥地利和德国流行的圆舞曲的音调,和声质朴、清新而富于表现力。整个乐曲的音乐形象具体生动,饶有风趣。 乐曲开始,先由大提琴奏出彬彬有礼、温和热情的旋律,仿佛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士向女舞伴发出邀请,随后由单簧管奏出典雅轻松的旋律,表示女舞伴羞答答地表示了拒绝(片段1),这样的对话经过几次之后,女方终于点头同意。随后是欢乐的舞蹈场面,先是全乐队奏出情绪轩昂的圆舞曲,极快板,音乐粗犷而雄壮,紧接着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典雅和谐的旋律(片段2)。经过一段飘逸的独奏舞曲之后,音乐描绘了急速的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蹈场面(片段3),舞会达到了高潮。随后,一切全都安静下来,舞蹈结束了,接着就是尾声,这是开头一段的简略重复,表明在兴尽舞歇之际,这对青年男女殷切地相互致意。 序奏在低音区从容不迫奏出绅士邀请的旋律,曲调宽广、温暖而热情,乐句的尾音停留在不稳定的4度“fa”音上,以表示征询。   接下来的旋律表示女方因腼腆而谢绝,音乐在高音区奏出轻盈、典雅的曲调,并停留在属音上。   绅士再次挚意邀请,交谈一阵后,贵妇人终于应邀起舞。这两段对话式的旋律重现,并加进了装饰音,使旋律变得更为恳切、真挚,对话旋律结束在主音上,舞会便开始了。   乐曲的第二段是舞会的舞蹈场面,它是整个作品的核心,篇幅是由四首小圆舞曲组成,生动地表现出男女双方丰富多姿的舞步。   第一圆舞曲热烈、强健,用急速的快板。音调炽热、欢快,一下子就将人们带入到盛大、华丽、热烈而欢腾的舞会之中。   第二圆舞曲是一个轻盈、优雅、流畅的旋律。表现出舞蹈者飞速旋转的优美舞姿。一对对喜悦的舞伴尽情地欢跳,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   经过轻捷的旋律之后,音乐再现了开头的热烈、华丽的主题。 第三圆舞曲比较优雅,在圆舞曲节奏衬托下,出现了由顿音和变化音构成的动听的旋律片断。音乐有时在低音区,有时移至高音区,仿佛是男女双方含情脉脉的对话。   第四圆舞曲,音乐主题奔放、活跃,情绪更为欢快,生机勃勃,圆舞曲旋转幅度加大,使舞蹈变得更加热烈。   接下去,音乐经过发展,前面出现过的四首圆舞曲主题频频再现,第一圆舞曲主题将音乐推向高潮,舞蹈圆满、热烈地结束了,但乐曲未完,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段尾声。   尾声慢板,序奏中代表绅士的低音旋律和代表贵妇人的高音旋律在这里重新出现,表示绅士彬彬有礼的致谢,贵妇人也回礼、告别。舞会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10:30
02 Berlioz: Roméo et Juliette, Op.17 / Part 1 - Strophe 2: "Heureux enfants aux coeurs de flamme"
柏辽兹:《罗密欧与朱丽叶》 Op.17 Part 1-诗节 2 “Strophes”,在法语中指的是“诗节”,而这一作品里是则由女中音演唱的抒情咏叹调。竖琴的伴奏为这首歌染上了一层古老的色彩,之后大提琴的加入又增添了温馨的感受,将近结束时,混声小合唱的出现又使得歌声更加令人陶醉。歌中唱道:“初恋的诗啊,你不会在人间存在,唯有莎士比亚知道你的秘密,并把你带到天上。……” `
Colin Davis 03:21
03 Berlioz: Roméo et Juliette, Op.17 / Part 2 - Roméo seul - Tristesse - Concert et bal.
柏辽兹:《罗密欧与朱丽叶》 Op.17 Part 2 第二部分:孤独的罗密欧-忧伤-音乐会与舞会-凯普莱特家的盛大宴会 ` 这一部分为纯器乐曲,情节出自莎士比亚戏剧的第一幕的第四场。 ` 前一段在弦乐演奏的一个长长的引子之后,以小提琴、木管乐器、弦乐多次演奏出叹息一般的旋律,这是戴着面具潜入凯普莱特家的罗密欧的形象,他的心中正郁积着苦恼,带着思慕与渴望,忧伤的情绪挥之不去,灵魂在远离现实的天际翱翔。隐约之中,定音鼓轻轻敲响,朦胧的舞蹈节奏将他的思绪带到了舞会现场,在大提琴轻声的拨奏中,双簧管静静地独奏出一个优雅的旋律,天使一般的朱丽叶出现在他的眼前,在背景上,加弱音器的小提琴演奏出耳语般的颤音,铃、鼓的拍击隐没在其间。这是罗密欧第一次见到朱丽叶,她的美貌点燃了他心中的烈焰,令他迷醉在爱情的狂喜之中。——当年柏辽兹初次见到哈丽特时的感觉也应该是如此吧!
Colin Davis 06:47
04 Berlioz: Roméo et Juliette, Op.17 / Part 3 - "Ohé! Capulets! bonsoir, bonsoir!"
柏辽兹:《罗密欧与朱丽叶》 Op.17 Part 3-1 第三幕 爱情场景-破晓前凯普莱特家的宁静花园 第一部 这是戏剧交响曲的重头“戏”,取自莎士比亚戏剧的第三幕,内容的中心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幽会,它同第一部分里女中音与合唱对这一场景的叙述相呼应。 ` 这一部分可以类比为交响曲的慢乐章,它由两段构成。先是一段为双合唱队的合唱,描写“凯普莱特家的舞会结束后,一群年轻人唱着歌归去”,它以弦乐和木管乐的演奏相交替,来表现夜色中凯普莱特家花园的朦胧和寂静,铜管乐在弦乐的背景上柔和地奏响,轻声哼唱的歌声从花园穿过,更增添了夜晚的静谧之感。这一段落非常的短小,就像是之后到来的纯器乐的“爱情场景”的引子。
Colin Davis 03:47
05 Berlioz: Roméo et Juliette, Op.17 / Part 3 - Scène d'amour
柏辽兹:《罗密欧与朱丽叶》 Op.17 Part 3-2 第三幕 爱情场景-破晓前凯普莱特家的宁静花园 第二部分 著名的“爱情场景”以第一部分中呈示的爱情主题为主线,它反复地出现,不断地变化,形成阵阵起伏,阳台上的朱丽叶面对夜空的轻叹,阳台下的罗密欧对爱人的炽热的表白,他们的无尽缠绵的柔情,和无法抑制的激情,他们相互的倾诉,和相互的依恋,以及深陷情网的情侣之间所特有的那种痴迷的、甚至充溢爱欲的热望,就通过这样的音乐完美地被展现了出来。……缥缈的弦乐在夜晚花园的空气中荡漾,爱情的主题升华到至高的境界,它飞翔着抵达宛如天堂般美妙的梦境,听到这样的音乐,没有人不会为之而迷醉。最后,低音弦乐器的断续而不安的演奏,表现的是在破晓时分,这对恋人分离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在轻声的拨弦中,“爱情场景”悄然结束。 ` 这曾是柏辽兹一度最珍爱的乐章,而且不得不说,这段旋律优美而又孕育狂热的音乐,所记录的正是他当年对哈丽特的疯狂爱恋。多年之后,柏辽兹在《回忆录》中谈到这一作品时,写有这样一段话:“爱情与音乐这两大力量,哪一个能把人激扬到最最崇高的顶点?……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在我看来,答案应该是这样的:‘爱情说明不了音乐;而音乐却能表达爱情。’……为什么要将它们分割开来呢?它们是心灵的 。” ` 音乐历史上,有关热恋中的情人夜晚幽会的场景几乎无一例外都非常成功,像瓦格纳对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夜晚花园私会的描写,德彪西对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在夜晚古塔相会的描写,以及梅西安的《图伦加利拉交响曲》中“爱情沉睡的花园”乐章,都是非常好的例子。通过这些音乐对爱情的描写,也许可以为柏辽兹说过的话做出如下的补充:音乐不仅能够表达爱情,而且爱情也只有在音乐中才能得到永恒。
Colin Davis 16:00
06 Berlioz: Roméo et Juliette, Op.17 / Part 4 - Scherzo: La reine Mab, où la fée des songes
柏辽兹:《罗密欧与朱丽叶》 Op.17 。Part 4 “谐谑曲”即“梦仙玛伯女王”,是一段童话色彩的音乐,主题诙谐而欢快,描写的是玛伯女王的核桃壳小车穿梭于人们的梦境的情景。乐曲中间的段落,长笛与英国管演奏出一个悠扬的旋律,表现的是玛伯女王正在对情人们施以爱情魔法;而当谐谑的主题再度出现时,则是描写她正在作弄士兵们,柏辽兹此处所作的管弦乐配器,让这些士兵们在梦中体验了刀光剑影、鼓声隆隆的战争场面。——作曲家在朱丽叶的葬礼音乐之前插入这样一段谐谑的乐曲,的确有点儿令人费解,不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另一位叫做“命运”的女王的作弄呢?只是两位女王一个主宰童话世界,一个主宰现实世界,玛伯女王会随着黎明的降临而消失无踪,“命运”女王却执着地坚守着她自己的权利,所以童话中的美丽爱情总会被现实击得粉碎,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一样。
Colin Davis 07:49
07 Berlioz: Roméo et Juliette, Op.17 / Part 5 - Convoi funèbre de Juliette: "Jetez des fleurs pour la vierge expirée!"
柏辽兹:《罗密欧与朱丽叶》 Op.17 。Part 5 低沉哀婉的弦乐引出“朱丽叶的送葬队伍”,大提琴、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依次演奏出主题,形成一个赋格结构,男女混声合唱以单一的旋律反复唱出哀悼的词句,气氛庄重而肃穆,伤感而忧郁。之后,转为弦乐以高音反复演奏这个单一的旋律,并在其衬托下,合唱队中的女高音、男低音、男高音逐一呈示前述的赋格主题,悲伤的气氛得到进一步加强。
Colin Davis 09:52
08 Berlioz: Roméo et Juliette, Op.17 / Part 6 - Roméo au tombeau des Capulets
柏辽兹:《罗密欧与朱丽叶》 Op.17 。Part 6 紧接其后的“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族的墓地”,以急促的音乐开始,描写罗密欧得到朱丽叶死去的消息,心如火燎地赶往墓地;随着音乐变得神秘而阴森,表示他已经入了墓穴中;一个凄凉而伤神的旋律,则表现了罗密欧看到朱丽叶的心碎,以及在绝望中将毒药一饮而下的情景。单簧管的独奏,是朱丽叶渐渐醒来的暗示;异峰突起的铜管乐和乐队的强奏,是她见到罗密欧的狂喜之情的象征;而随着音乐变得断续,则描写她逐渐意识到罗密欧已经死去,这一意识的过程从开始的不确定,到最终的确定;音乐就此在转瞬间变得凄厉而痛苦,绝望的朱丽叶用罗密欧身上的短刀刺入自己的胸膛。——柏辽兹在这段乐曲的乐谱上写着:“祈求,朱丽叶的苏醒。狂喜、绝望、痛苦和死亡。”
Colin Davis 08:03
09 Dreaming (R.Schumann)
舒曼《梦幻曲》 现在大家所听到的熟悉旋律,是舒曼所作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梦幻曲》。 在《梦幻曲》中,可以明显觉察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又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那些轻盈融情的歌,是每个聆听此曲的人心中的旋律。它叙述着人们儿时美丽的梦,也抒发着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 这支旋律可以响在孩子的摇篮边,也可以奏响在庄严的凯旋行列中,它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力和无限宽广的适应性,显示出这个梦幻主题的永恒与不朽。细腻的音乐表情,丰富的和声语言,引人入胜的表现力,使这首短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百听不厌。 在此不得不提及舒曼的爱情。 1838年,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面前我真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首有趣的小品。”在其中,就有《梦幻曲》。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舒曼同维克老师的女儿克拉拉相恋多年,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维克的坚决反对。维克在这一方面对舒曼十分残酷,以至使他患了精神忧郁症。直到1840年8月1日,莱比锡法庭才终于裁决了他们的婚姻悬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Giovanni Marradi 03:14
10 Robert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 1. Allegro affettuoso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 热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片段1)。 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表现了坚韧的斗争精神。 《
Krystian Zimerman 15:32
11 Robert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 2. Intermezzo (Andantino grazioso)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第二乐章: 间奏曲,优雅的行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这个乐章充满着极为甜美的感情,简直像一首浪漫温和的协奏型牧歌。乐曲在开始时,弦乐与钢琴优美的对答,柔和地展开主题。这种醉人的气氛,在以往的协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有人认为这里是在描写克拉拉动人的形象。乐章结束后不停留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Krystian Zimerman 05:26
12 Robert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 3. Allegro vivace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第三乐章: 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钢琴辉煌地奏出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乐思,弦乐器以闪耀般的音阶性上升加了进来。主题舞蹈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片段3)。这一乐章的结尾由钢琴奏出了绚烂的旋律,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华丽地结束乐曲。
Krystian Zimerman 10:48
13 Schumann: Concerto in A minor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Ⅲ Sehr Lebhaft
舒曼《A 小调协奏曲 (大提琴和钢琴)》作品129号 第三乐章 极快而生机勃勃
Yo-Yo Ma 08:08
14 Romance, Op. 28 No. 2
舒曼《三首浪漫曲 》Op.28 - 2. 升F大调
Arthur Rubinstein 03:49
15 Carnaval, Op. 9/Chopin
舒曼《《狂欢节》OP.9--肖邦 《狂欢节》(1835)由21首各具标题的乐曲组成,用一个核心性的音乐动机,将狂欢节上出现的各种人物的形象和情景贯穿起来
Arthur Rubinstein 01:26
16 Romances, Op.94: 1. Nicht Schnell
罗伯特·舒曼《双簧管浪漫曲》 Op.94: 1
Heinz Holliger 03:59
17 Romances, Op.94: 2. Einfach, Innig
罗伯特·舒曼《双簧管浪漫曲》 Op.94: 2”
Heinz Holliger 04:52
18 Romances, Op.94: 3. Nicht Schnell
罗伯特·舒曼《双簧管浪漫曲》 Op.94: 3”
Heinz Holliger 05:33
19 Mendelssohn - On Wings of Song, Op. 34, No. 2/Auf Flugeln des Gesanges/Sur les ailes du chant
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 《乘着歌声的翅膀》(德文: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原为德国诗人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1856)所作的一首诗。因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为其谱曲而广为传播 乘着歌声的翅膀--- 海涅 (德)   乘着歌声的翅膀   心爱着的人   我带你飞翔   向着恒河的原野   那里有最美的地方。   一座红花盛开的花园   笼罩着寂静的月光   莲花在那儿等待   它们亲密的姑娘     紫罗兰轻笑调情   抬头向星星仰望   玫瑰花把芬芳的童话   偷偷地在耳边谈讲。   跳过来暗地里倾听   是善良聪颖的羚羊   在远的地方喧闹着   圣洁的河水的波浪。   我们要在那里躺下   在那棕榈树的下边   吸饮着爱情和寂静   沉入幸福的梦幻。
Jascha Heifetz 03:42
20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verture, Op. 21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Op. 21 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全曲充满了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12:31
21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incidental music, Op. 61: Notturno, in E major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Op. 61 《E大调夜曲》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02:14
22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incidental music, Op. 61: Ein Tanz con Rupeln, in E major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Op. 61 《E大调婚礼进行曲》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00:58
23 Felix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 - I. 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 热情的甚快板,e小调,2/2拍,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第一主题是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这一乐章是如此的出名,以至于一提到门德尔松,人们便会联想到这个主题。同时,这一乐章的华采乐段也体现了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
Piero Gamba 12:54
24 Felix Mendelssohn: Lieder ohne Worte, Op.67, Arr. for Cornet and Piano by Hardenberger/Pöntinen - No. 4. Presto in C "The Bee's Wedding" ("Spinning Song")
门德尔松:无词歌, Op.67 - 第4首,C大调,“纺纱歌”(“蜜蜂的婚礼”)
András Schiff 02:05
25 Felix Mendelssohn: Lieder ohne Worte, Op.19 - No. 6 in G minor (Andante sostenuto) "Venetian Gondola Song"
门德尔松:无词歌, Op.19 - 第6首,G小调,“威尼斯船歌”
András Schiff 02:49
26 夜曲升C小调遗作-萧邦 Nocturne No.20 In C Sharp Minor.Op.Posth
肖邦《升c小调夜曲》---期冀、幸福和悲伤的感觉 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中间一段的效果与谱面的表情记号略有出入,弹奏时可以参照二者而定,由于肖邦的夜曲细节上变化非常丰富,因此本曲短短三页,也花费了两天时间,力求音效尽可能自然
李云迪 03:35
27 肖邦:夜曲,Op.9,No.1
肖邦《夜曲》降B小调夜曲1号 是一首对比鲜明的复杂三段式曲例。在音乐上,肖邦讲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旋律优美绵长,感情平缓柔美,似乎表现出了安静静谧的情感。这是全曲的第一部分即呈示段,在明亮的F大调上,音乐是富于歌唱性的抒情性格。第二部分转到了f小调,色彩发生明显变化,突然从静谧优美的气氛变成了活跃紧张的气氛。这是全曲的第二部分即中段,感情色彩与呈示断反而是我那个鲜明对比。接下来是第三部分即再现段,是第一段的重复再现,依旧回到了优美恬静的画面。突出了三个部分的特点。
李云迪 05:48
28 肖邦:夜曲,Op.9,No.2
肖邦《夜曲降》E大调夜曲2号 这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曾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题恬适华美,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在第二主题中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其即兴特点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以上两个主题重复一遍后,出现了第三主题,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李云迪 04:26
29 Frédéric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 1. Allegro maestoso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 第一乐章 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李云迪 00:01
30 Frédéric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 2. Romance (Larghetto)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 第二乐章 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Andrew Davis 09:33
31 Frédéric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 3. Rondo (Vivace)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 第三乐章 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李云迪 09:39
32 前奏曲第四号-萧邦 Prelude In E Minor.Op.28 No.4
肖邦《雨滴》Prelude In E Minor.Op.28 No.4 《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是浪漫主义钢琴前奏曲的创始人肖邦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一,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对整个浪漫主义音乐中产生重要的影响。肖邦的前奏曲虽然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含意深刻。每一首前奏曲都被后人添上标题。虽然这些标题有牵强附会的一面,但从作品的音乐形象来看,也有几分道理。《雨滴》是一首流行甚广的前奏曲,它始终反复着一个单音,并伴随着单调的节奏,的确有雨水滴答之感。 创作背景:   《雨滴》创作于一八三八年。当时肖邦正在地中海马尔岛疗养。关于这首前奏曲的创作,有这样一段传闻:一八三八年,活跃在巴黎乐坛上的肖邦,由于肺病的恶化,经女友乔治·桑的安排,千里迢迢地来到四季如春的地中海马尔岛。由于肖邦“的病情和乔治·桑的衣着打扮,使他们在租房问题上发生了困难。后来经乔治·桑四处奔走,勉强借到一座山殿之中的古老寺院。寺院中不但毫无设备,而且漏雨,简直不能住人。因为寺院十分寒冷,买东西也很不方便,所以,肖邦的养病得到了相反的效果。有一天,乔治·桑上街买东西,恰巧下了大雨,迟迟不能回来。肖邦躺在家里即寂寞又惧怕。正在这时候,房间又漏雨,滴滴答答令人心烦。肖邦在不耐烦之中,起身写作,一口气完成了这首著名的前奏曲。 音乐欣赏:   肖邦在这首前奏曲中,形象化地使用了一个固定的单音,它伴以单调的节奏型,好像是对有节奏的雨滴声的描绘。这首前奏曲的音乐形象虽然比较单一,但它仍然有许多细腻的变化。 乐曲的开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悠悠自如的“雨滴”声,仿佛是从朦胧的雨中传来的田园牧歌----这段“牧歌”的情绪也微微地起伏变化。开始是沉醉在大自然的的悠闲,慢慢地变得有些激动,好像是作者对大自然发出的感叹。中间部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段落,它把人们引进神秘的境界。低声部缓缓行进的旋律伴随着单调而神奇的“雨滴”音型,显得十分深沉、威严。有人把这段音乐看作是一幅富有浪漫气息的图画:夜间,一列人群在庄严而阴郁的众赞歌中神秘地缓步而行 。 中间部分的音乐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庄严的众赞歌中,夹杂着各种情绪变化。第一个对比的形象,是出现在十二小节的众赞歌以后,低声部的八度双音,在五度的跳进中起伏,加上很强的力度,使这一部分的音乐形象显得十分强烈、鲜明。中间部分的第二个对比形象,是在它的末尾。这是一段十分抒情的音乐,优美的旋律和歌唱性的低音线条综合在中声部隐约可见的“雨滴”声中,显得十分静谧。 前奏曲的再现部分比较简练,它只再现了一个乐句。但它的尾声比较完整,并且意味深长:音乐渐渐远去,“雨滴”声慢慢消失,留给人们的是无比丰富的想象。 关于雨滴的名字   据乔治·桑在《我的一生》中记载,有一天她在暴风雨后回家,听到肖邦正应和着屋檐滴落的雨声弹奏一首前奏曲———这恐怕就是“雨滴”的出处;不过乔治·桑随后又写到:“当我让他留意窗外的雨滴声时,他否认曾听到雨声,还很不高兴我将此称之为模仿和声。”由此可见,肖邦并未给此曲取名“雨滴”。其实“雨滴前奏曲”总体上纯净明朗,如赞美诗般清新与宁静,倒是同时期创作的《b小调前奏曲》(OP.28,No.6)更符合“雨滴”的标题,其曲风伤感,伴奏声部有“雨滴”特征。《雨滴》是肖邦的前奏曲里流传甚广的一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虽比较单一,便仍有许多细腻的变化,乐曲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清纯的雨滴声,仿佛是雨夜里飘荡的无言歌,充满浪漫气息。
李云迪 01:33
33 萧邦狂欢节-舒曼 Chopin (From Carnival).op.9 No.12
肖邦《狂欢节:四个音符的小场景》Carnaval: Scenes mignonnes sur quatre notes ,舒曼称之为“较高级的蝴蝶”,共包括二十一首小曲,且每一曲均有标题。音乐中对于弗罗列斯坦、约瑟比乌斯及“即兴喜剧”中的人物:皮埃罗 (Pierrot)、阿尔列金(Arlequin)、潘塔隆(Pantalon)、哥伦拜恩(Colombine)]均加以描述,还有两首迷人的小品献给两位作曲家——肖邦与帕格尼尼,第一首作品惊人地掌握了肖邦夜曲的声音及风格。舒曼的人物刻画也包括当时15岁的克拉拉,称她为“齐娅琳娜” (Chiarina, 她与1840年与舒曼成婚),以及他当时的未婚妻,刚满18岁的埃内斯汀(Ernestine von Fricken) ,称之为“艾丝翠拉(Estrella)”。埃内斯汀是作品的关键,她出生于波希米亚阿什(Asch)镇,所以《狂欢节》全曲奠基于四个音符:A音、降E 音、C音、B本位音,其德文拼法是:“A, Es, C, H”。《狂欢节》充满创意,每首曲子在艺术上性格互异,整个作品虽充满圆舞曲般的感觉但不会单调。 舒曼在评论肖邦的钢琴曲创作时曾说过:“我们在肖邦的乐曲里不止一次地遇到过汹涌澎湃、热情奔放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应当由钢琴演奏能手弹奏,并且要听好几遍才能领略其妙处。”舒曼的这段话完全试用于他自己创作的这首《冲动》。这首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基本主题就是这样一个带有“汹涌澎湃、热情奔放”性格的主题。从这个主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年人的烈火般燃烧的热情与激愤的情绪。
李云迪 01:25
34 圆舞曲第五号-萧邦 Waltz No5 In A Flat Major.Op.42
肖邦《降A大调第5号圆舞曲》(Waltz No 5 in A flat, Op 42), 舞曲两个要素“舞蹈诗”与实用并存,作于1840年。第一段为主旋律的表达,第二段为疾速的运动,第三段出现新旋律,第四段的新旋律则以小调出现,最后是8小节壮丽的尾声。(ingia) 肖邦作于1840年.这时他的圆舞曲写作已经进入娴熟自如的成熟时期,更注重发挥钢琴华丽的演奏技巧.有人认为这是肖邦圆舞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乐曲在圆舞曲节奏音型的伴奏下,创造出许多性格各异的主题旋律,相互对比,就像一束五彩缤纷的鲜花。其中一个快速流动的华丽主题,先后出现六次,听起来像一首回旋曲。在8小节持续音的序奏之后,呈示第一段的主旋律,这是用两拍子的节奏,以三拍子的伴奏来组合而构成的。第二段是急速的运动,有灿烂而激动的冲动。第三段出现新的旋律,第四段是将新旋律以小调呈现。之后是这些旋律的反复,最后的尾声被认为是肖邦圆舞曲中最优异的尾声。
李云迪 03:42
35 肖邦:自然的行板与辉煌大波罗乃兹舞曲Op.22(1)
肖邦《流畅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 Op.22(1) 这首波兰舞曲,只是它是大波兰舞曲,所以可能编号的时候单独拿出来了。子类似船歌,但是处处散发着高贵的气息(如果没有那些灵动俏皮的描绘水流的装饰音的话)。如果用来表达爱情,我想绝对不会亚于幻想即兴曲。该曲分为流畅的行板和波罗乃兹两部分。 行板部分有点夜曲的味道,不仅曲调流畅,且魅力十足。它酷似威尼斯船歌,平静温和,仿佛不曾在湖面荡起一丝涟漪。直到16小节之后,才从遥远的降E大调上传来正式的波罗乃兹曲调
李云迪 05:01
36 肖邦:自然的行板与辉煌大波罗乃兹舞曲Op.22(2)
肖邦《流畅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Op.22(2) 波罗乃兹部分为3段体,扩大的尾声好像是第四段。第一段,第一主题降E大调、降B大调;第二段,由降E大调转F小调、G小调而回归E大调,副主题降E大调、C小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复。对于行板部分,涅克曾有这样的评介:“令人想起悠闲安静、光芒四射的湖,轻快的小舟滑行在透明平静的湖面上,偶尔有岸边的倒影,然后小舟又继续滑行。”如果非要说它的缺点,那就是太长了些,让听者没有喘息的机会。
李云迪 09:33
37 Frédéric Chopin: Ballade for piano No. 1 in G minor, Op. 23, CT. 2
肖邦《g小调叙事曲》 《g小调叙事曲》的开头是缓慢的引子,两手齐奏一个庄严的曲调,这是讲故事者的开场白,它把我们引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去。第一主题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一开头就听到一个余音袅袅的音调,好象说唱的老艺人哈尔班在拨动他的四弦琴。沉着而忧伤的旋律,时时发出叹息的声音,好象是在讲述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的历史,以爱国思想来哺育在敌人营垒里长大的倭尔特。下面的连接部是第一、第二主题之间的桥梁。连接部不断地发展着一个短促的音调。这个音调的痉挛式的节奏,表现出焦急不安的情绪,并且热情渐渐高涨,变得心潮澎湃.壮怀激烈。第二主题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温和、明朗、充满抒情气息,象一首优美的歌曲。它好象是立陶宛少年倭尔特天真纯洁的心灵的写照。结束部是第二主题的补充。进一步抒发了婉转亲切、富于诗意的柔情。
Vladimir Horowitz 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