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8人收藏

共39首歌曲

标签
#纯音
创建者
雪父
更新时间
2019年01月16日

歌单介绍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Leeloos" Tune
Tonci Huljic (托赛·赫吉克 )《利鲁之歌 》 一首非常动听的曲,同样是才子Tonci Huljic作曲,Maskim演奏 听的时候感觉有一点淡淡的忧伤和惆怅 很空灵、有种漫步在云端的感受 还有一点点心痛 在后面庄重的琶音里面包含着无可奈何 最后完美的到达这首歌曲的至高点 孤单的尾音 跳动的情绪
Maksim Mrvica 03:53
02 Passacaglia
巴赫c小调《帕萨卡里亚》(复奏变奏曲:低音旋律或和弦进行为主题) 神秘而委婉的【Passacaglia(帕萨卡利亚舞曲)】选自灵魂乐团secret garden(神秘园)的专辑《dreamcatcher(追梦人)》 。开头的喃喃反复像是在神秘黑夜中的探索与寻找,又像是在记忆的碎片中迷失,摸索着模糊的往事。直到委婉的小提琴声响起,方才黯然神伤,只留泪两行。 你转身的那一瞬间 我无力牵住 你那冰凉的手 挣扎着 做一个最后的挽留 想留住梦里 无数次桃花盛开的温柔 不要离开我 好吗 我的世界里剩下的 只有自己的影子 和梦里那一千次呼唤你的名字 要怪 只怪今夜那月光 没有传达我的心事 如果你执意要离去 我只要 只要你转身的一颗泪滴 一颗足矣 只为悄悄 悄悄地收藏 等待千年之后 我能在茫茫人海中 寻到你....
Secret Garden 03:48
03 Johannes Brahms: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Haydn, Op.56a
勃拉姆斯:《海顿主题变奏曲》Op.56a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于1870年至1872年间创作的变奏曲,分别有乐队版(作品56a)和双钢琴版(作品56b)。该作品是勃拉姆斯最初的乐队作品之一,也是其风格的代表作,变奏多样,方正典雅,受到广泛的赞誉。但其主题并非海顿所作,来源依然不明。全曲包括降B大调的主题,8个风格各异的变奏,以及最后的终曲。 海顿主题变奏曲,是勃拉姆斯根据海顿的一首管乐嬉游曲中的主题而作,但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主题并非海顿所写,应称为“圣安东尼主题变奏曲”更为合适。健康明朗的情调,纯净明晰的色彩,庄肃的宫廷气氛,这首变奏曲,的确有着海顿的某些音乐性情。结合了海顿的温文尔雅,勃拉姆斯的含蓄深情更添了一分贵族的优雅和高贵。在勃拉姆斯的传记中,常常会提到他写给克拉拉·舒曼信中的这句话:“我对这个曲子尤为偏爱,它比其他任何作品都更令我满意。” 乐队版和所谓“海顿的原作”一样,由双簧管和巴松管带出(不过“原作”中还有一种名为“蛇管”的古乐器),有一些民间风格,但加入了弦乐和圆号。勃拉姆斯的配器更加丰富。 变奏详解 第一变奏—稍微精神抖擞一点。将主题打乱,加入了更多的元素。低音的和弦与主题相同,而两个对位旋律同时进行,十分流畅。节奏轻快,由弦乐组成接主题,但主题被纷来的上行与下行乐句巧妙地装饰包围,其中三连音仿佛静夜中的潺潺流水。 第二变奏—有生气一些,转为入情绪较阴暗的小调,但节奏速度却加快,因此散发出些许悲壮激烈情绪,加上大量的切分音,听来颇有舞蹈的味道。 第三变奏—速度加快。抒情性格的第三段变奏有点忧伤,音乐色彩也变得黯淡,但事实上却大调。变好像回归到主题的意境,但旋律和节奏都有很大改变。整体有节韵的运动感,奏主题全部由8分音符构成,由弦乐群掌握著主要动机,长笛和短笛则不时以16分音符的轻快调子来丰富层次。 第四变奏—流畅的行板。第四段变奏节奏变成了3/8拍,流畅抒情、不疾不徐的旋律,听起来似曾相识且带点些微如泣如诉的感伤。由低音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木管乐器的上升乐句穿插其间。 第五变奏—活泼的。第五段变奏是过门作用的短小的诙谐曲,重新把作品启动,原始主题已不明显,呈现的是新的元素,不过从乐句中仿佛有些贝多芬谐谑曲的意味。 第六变奏—活泼的。开始于铜管乐器有些笨重的快乐乐句,节奏转回2/4拍,延续上一段变奏的诙谐、舞蹈色彩,主题以弦乐拨奏清晰地再现,法国号和小号把整体管弦色彩装点得更华丽。 第七变奏—斯文优雅地。节奏转为温柔优美的6/8拍西西里舞曲,又好像圆舞曲一般,是整首作品最令人惊喜的巧思安排,音乐衔接上最后一段变奏的弦乐开头。 第八变奏—不太急的急板。转回小调,充满回旋感的主题旋律,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维系下,流畅带点急促地进行着,木管群则反复过渡地搭配着,酝酿著进入终曲的气氛。长笛吹奏出灵巧的颤音和上下浮动的旋律,配合著其它乐器熟练的对位,十分精妙。 终曲是一首宏大的帕萨卡利亚舞曲,速度回到行板的终曲,绚烂庄严,是整首作品最精华的一段。由主题低音部分的一个五小节固定音型衍生而出。一开始先在低音部分出现(乐队版的低音弦乐部),然后渐渐进入高音区。之后是一个小调插曲,在逐渐引出齐奏之后,骤然转到大调,重现主题。在乐队版中,主题由木管乐器带入,承接先前蓄积的充足能量,由弱起渐强地势放出来。由弦乐主奏胜利的曲调,此时木管乐器则用上下跳动的音阶加以装饰。[1]低音管坚持的顽固低音,预示了《第四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最后三角铁的牵引之下,各乐器声部层层堆栈成的高潮结束在最强音上。 就在全曲结束之前,勃拉姆斯引用了确实是海顿所作的一段旋律:从463小节起,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乐句,与海顿的第一〇一交响曲“时钟”第二乐章的大提琴乐句十分相似。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19:14
04 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
帕海贝尔《“卡农”变奏曲》--乔治温斯顿改编 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侬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从来没有哪一首音乐能象卡农,准确地说,是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让我如此疯狂地迷恋,伴随我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快乐与忧伤。 :“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对我来说,每次聆听卡农,感受是同样地刻骨铭心,尽管我已经听了它不下数千遍,尽管我有近40个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会按照不同版本,一遍又一遍地听,让自己沉醉,然后莫名感伤,接着沉默,思绪开始发呆,沉溺在感动之中。 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George Winston 05:23
05 Beethoven: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Op. 55 "Eroica" - 4. Finale: Allegro molto
贝多芬《英雄变奏曲》或《普罗米修斯变奏曲》 此曲风格雄壮豪迈,技巧辉煌丰富,贝多芬将即兴手法和赋格处理紧密结合,体现了钢琴曲的交响气势。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11:31
06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ank Bridge, Op. 10, Chant
布里顿:《布里奇主题变奏曲》 弗兰克桥主题变奏曲,作品10号,圣歌
Dr. Jeffrey Thompson 01:35
07 Franz Schubert: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The Trout" - 4. Thema - Andantino - Variazioni I-V - Allegretto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D667 -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包含《鳟鱼》主题和五个变奏,每个变奏基本上保持着主题的旋律,主要是用固定旋律的变奏手法来发展主题的。在主题中,旋律由小提琴奏出。在五个变奏中,旋律分别由钢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最后,在尾声中,主题第一段的旋律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一问一答轮流演奏,钢琴上并且出现了歌曲《鳟鱼》中描写鳟鱼戏水的伴奏音型。
James Levine 07:42
08 Chaconne
巴赫d小调《恰空》(复奏变奏曲:低音旋律或和弦进行为主题) 这首由苏格兰风笛引出的乐曲,是一首巴洛克风格的舞曲,该曲源自巴赫的小提琴曲《d小调第二帕蒂塔》中最后一个乐章,被Secret Garden改编后加以演绎,显出一种荡人心魄的伤感、悲伤和无边无际的孤独、无助。
Secret Garden 03:27
09 Richard Strauss: Don Quixote, Op. 35 - Introduktion (Mäßiges Zeitmaß)
理查德·施特勞斯交響詩《唐吉珂德》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后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管弦乐大师之一。他创作了一系列出色的交响诗,这些管弦乐曲明显受到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的影响,但也有施特劳斯自己的风格特征。例如,曲调音域宽广富于活力、激情和紧张感;复调多随音乐发展而自然流动,追求各声部的独立性而不过多顾及相互之间的谐和,出现复杂的整体音响;曲式结构较自由,与传统曲式既有联系又有分歧,常呈现出整体的统一和不时的杂乱并存现象等;基本使用瓦格纳式的管弦乐队编制,但发展了配器技巧,偏爱于使用各种乐器的极限音域,在宏大的音响中增加紧张度,逼真地模仿自然音响和表现某种象征的理性观念,同时提高了管弦乐队及乐器的表现力。因此,这些色彩丰富的壮丽的交响诗几乎被今天的每一个交响乐团列入自己的保留曲目中。 《堂吉诃德》是理查·施特劳斯以十六世纪西班牙伟大作家萨阿维德拉的同名长篇小说以脚本而作。全称《堂·吉诃德(引子、主题与变奏曲以及终曲)──一个骑士性格主题的纪想变奏曲》。它完成于1897年12月29日,是呈献给约瑟夫.杜邦的。 引子:古时候,西班牙有个削瘦的老绅士堂吉诃德,年纪已五十开外,却整天沉溺于骑士小说的阅读,乃至精神错乱,决心要当个游侠骑士去漫游世界。他骑上瘦马,拿上矛盾,带着一个仆众桑乔·潘萨就出发了。
Herbert von Karajan 06:41
10 森吉德马
贺绿汀《森吉德马》 管弦乐曲《森吉德马》前后两段旋律相同,而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伴奏音型起了变化,就是用了变奏手法。第一段轻柔缓慢,气息宽广,描写辽阔壮丽的草原景色。第二段速度转快,节奏活跃,描写草原人民的愉快生活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02:34
11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Corelli
克莱斯勒的《科列里主题变奏曲》 1712年,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克莱斯勒,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塔蒂尼的变奏曲改编成《科列里主题变奏曲》。原曲名为《据科列里极其优美的加沃特的运弓技法——小提琴的五十个变奏》,但这个曲名太长而且显啰嗦,因此重新命名为《科列里主题变奏曲》。这个变奏主题源自意大利早期小提琴乐派的代表人物——科列里,他所作的《小提琴奏鸣曲集》第十首第四乐章中的《加沃特舞曲》。   乐曲由主题与三个变奏构成。主题旋律跳跃欢快,具有较强的舞曲性质。第一变奏采用琶音奏法,轻捷而流畅。第二变奏用跳进音程和颤音相结合的奏法,活泼优美,有着鲜明的加沃特舞曲的特点。第三变奏采用和弦奏法,间断有力,生气勃勃,使乐曲形成了一个高潮。最后,乐曲将主题重奏一遍结束。
Various Artists 02:54
12 Variations on Pachelbel's Canon in D (From Rochberg, Quartet No.6)
帕海贝尔《弦乐四重奏变奏版卡农》
Various Artists 08:17
13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1876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题献给他的好朋友、著名大提琴家菲芩哈根,该曲于1877年11月30日在莫斯科首演。“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ro-caill,意思为“贝壳形”。是法国十八世纪中叶,庭院布置、室内装饰多方面的一种实用的艺术风格,其特点为强调富丽堂皇的外形和纤巧繁琐的装饰,在具体运用中强调不对称的各种漩涡形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在音乐上常指巴洛克至古典乐派过渡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曲名意在表明乐曲按照莫扎特的风格写成。曲调流丽安逸,具有和莫扎特作品相似的诗意,同时也表现出柴可夫斯基的艺术个性,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1879年,李斯特听了这部作品后赞叹道:“瞧,终于又听到音乐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由一个主题与八个变奏组成,具有浓厚的俄罗斯音乐特点。由于这部作品是一首经典的变奏曲,所以版本也很多,但大提琴家菲芩哈根编定、演奏的版本流传最广。
Maurice Gendron 01:56
14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帕格尼尼《摩西主题变奏曲》 《摩西主题变奏曲》原是帕格尼尼以歌剧《摩西在埃及》中摩西祷告时的音乐为主题。
János Starker 05:30
15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Op. 36Enigma: Theme. Andante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Theme. Andante
Jacqueline du Pré 01:31
16 Edward Elgar: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Op.36 'Enigma' - IX. Nimrod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 - 宁录/Elizabeth (传奇女皇伊利莎白)
Sir Adrian Boult 03:57
17 Robert Schumann: Variations on the name "Abegg", for piano in F major, Op. 1
罗伯特·舒曼《阿贝格奏曲》
Sviatoslav Richter 08:14
18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 K.265 Thema
莫扎特《啊!妈妈请你听我说》变奏曲 主题 在莫扎特15首钢琴变奏曲集中。「小星星变奏曲」是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名作之一,创作于1778年初夏旅居巴黎时,这是他旅居巴黎时所作的四首钢琴变奏曲中最杰出的一首。据传创作此曲是为了提升他某位女学生的钢琴技巧才特别作的。莫扎特以节奏与旋律单纯简朴的曲调为主题加以推演及变化,十二段乐曲中每段的音群及音型都做了适度的改变,他变化了节奏、旋律,也变化了和声,简单的音乐由他手中呈现出多变的风格,推陈出新使乐曲听起来活泼。 这首变奏曲主题来源的法国歌曲《啊!妈妈请你听我说Ah﹐vous dirai-je﹐Maman》歌词开头「啊,妈妈,我要你听我说我的苦恼」("Ah! Vous Dirai-Je, Maman" "Shall I tell you, Mother?"),算是一首倾诉爱慕某青年的情歌,内容是描写少女想把爱人的事情向母亲表白的情歌(Thema主题),在日本以《闪亮的星星》而我国则为《小星星》的童谣为人所知。此首曲子的作者不详,但1770年起在巴黎却大为流行,甚至当时有几本歌集都收录有此曲。而成为现今广为流传的「小星星」,是先于英国伦敦的Jane Taylor把「小星星」"The Star"用在她出版的书中。"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闪一闪亮晶晶)"可能是首次出现在歌本The Singing Master: First Class Tune-Book 中。改编成ABC字母歌词则首次出现在C. Bradlee于美国波士顿所出版的"The Schoolmaster"中
Daniel Barenboim 00:52
19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 K.265 Variation I
莫扎特《啊!妈妈请你听我说》变奏曲 第一变奏
Daniel Barenboim 00:44
20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 K.265 Variation III
莫扎特《啊!妈妈请你听我说》变奏曲 第三变奏
Daniel Barenboim 00:44
21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 K.265 Variation VII
莫扎特《啊!妈妈请你听我说》变奏曲 第七变奏
Daniel Barenboim 00:43
22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 K.265 Variation VIII
莫扎特《啊!妈妈请你听我说》变奏曲 第八变奏
Daniel Barenboim 00:48
23 Appalachian Spring: 7. Doppio Movimento: Variations On A Shaker Hymn
科普兰《阿帕拉契亚之春 》 Variations On A Shaker Hymn 科普兰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1944年为玛莎葛拉罕(Martha Graham)所写的芭蕾《阿帕拉契之春》(Appalachian Spring)。剧情叙述十九世纪初年宾州山区一群拓荒者迎接春天到临,其中有一对正准备结婚的年轻人,老邻居向他们强调经验之重要,文艺复兴主义者则提醒人类命运的奇异与可怕,最后,那对新人获得清静,而内心则十分坚强,勇敢迎向不可知的未来。科普兰的注册商标音响在此达到最高艺境,荣获“普利兹奖”和“纽约评论家大奖”,实至名归。1946年推出《第三交响曲》,又立即获得“纽约评论家大奖”,而且还被库塞维茨基誉为“最伟大的美国交响曲——从此心到彼心”。此曲由赞美诗般的开头乐章、芭蕾似的诙谐乐章、对比气氛的小行板乐章和胜利的末乐章所构成,末乐章引用了《平凡人鼓号曲》主题,很宿命地为他的作曲最颠峰时期划下句号。
Aaron Copland 03:19
24 Franz Joseph Haydn: Andante con variazoni in F minor, H.XVII No.6
海顿《f小调行板变奏曲》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作于1793年,充分表现了古典时期钢琴曲的结构特点、演奏技巧和表现风格。海顿在其中融入了一些综合性的键盘技巧,如左右手旋律的交替行进,音阶式的旋律的表现,复杂多样的节奏变化,切分音、震音、装饰音的运用等特点。作品的曲风以频繁的离调和丰富的和声为主,预示着浪漫派的到来,双主题的运用让《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增色不少。这首变奏曲,音乐情感丰富、细腻,内容很有深度、技法成熟,并运用了对位的手法及左右手交替呼应的手法,在各个变奏中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主题的线条。海顿键盘变奏作品的主题通常是由两个有反复记号的乐段所构成,并时常由弱起拍开始,也经常使用附点节奏。
Alfred Brendel 09:35
25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Tema (Vivace) - Variation I (Alla marci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1--Alla marcia maestoso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变化),C大调,Op.120,作于1823年。 狄亚贝里(1781 - 1858)是当时奥地利的作曲家兼音乐出版商,他当时写了一首圆舞曲,请当时的各方音乐家们据此曲各作变奏曲一首,合成一部集体创作,以爱国艺术家协会的名义出版。当时参加者有51人,包括贝多芬、舒伯特、车尔尼、胡梅尔、李斯特(李当时仅11岁)。贝多芬写成这首作品,因篇幅过大,单独成册作为上卷,其余50人之作合成下卷。 贝多芬这首作品原定标题为《变化》。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表达出高深的技巧,因此它被称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变奏曲”。 这首作品一共有33段变奏。狄亚贝里的主题是在高音部进行同一和弦的同时,低音部以旋律动态配合着进行平凡的二段体圆舞曲。贝多芬的: 第一阶段,在雄壮的进行曲风的第一变奏里,还多少有一点主题的和声,但在以后的变奏里就失去了主题和声的踪影;从轻妙的 第二变奏起;合唱风格的第三变奏;由动机模仿构成的第四变奏;谐谑曲风的第五变奏;随着速度加快,一个接一个的著名变奏不断产生,由严格卡农所构成的第六变奏;左手做大胆跳跃的第七变奏;带有竖琴风味伴奏而旋律轻盈的第八变奏;转为c小调4/4拍(而非圆舞曲拍子)的第九变奏;在急速音阶性进行与颤音所奏持续低音之上进行和弦的第十变奏,到此形成第一个高潮。 第二阶段是以平静模仿型的第十一变奏开始;然后是流畅的卡农风格的第十二变奏;第十三变奏是活泼的谐谑曲风;与第十四变奏再度一面模仿短短的动机,一面庄重地进行;在经过急速的第十五变奏和拥有华丽技巧的第十六、十七变奏之后;是柔和弦乐合奏风的第十八变奏;接着是最急速八度卡农的第十九变奏。 第三阶段以平静合唱风的第二十变奏开始;经过随想曲风的第二十一变奏;便突然地进入莫扎特歌剧《乔望尼先生》旋律的第二十二变奏;然后以极为快活的第二十三变奏出现华丽的演奏技巧;而进入四声部小赋格曲的第二十四变奏;自快乐的第二十五变奏起,如像火上加油似地不断加快进入第二十六、二十七变奏,到断奏清晰的第二十八变奏告一段落。 第四阶段由转为c小调的第二十九变奏开始,如序奏那样缓缓地奏了出来;接着是模仿旋律弦乐合奏风的第三十变奏;与如哀歌似的第三十一变奏;而到第三十二变奏的赋格曲,赋格曲主题取自变奏曲主题,同时由四分音符进行和全音符与二分音符进行的重复主题开始;最后的第三十三变奏是以小步舞曲速度所奏的优雅乐曲,后面有优美的尾奏,像慢慢消失了一样结束全曲。
Alfred Brendel 02:25
26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II (Poco allegro)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2--斯拉夫舞曲
Alfred Brendel 00:52
27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III (L'istesso tempo)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3--
Alfred Brendel 01:16
28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IV (Un poco più vivace)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4--
Alfred Brendel 01:00
29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V (Allegro vivace)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5--
Alfred Brendel 00:55
30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VI (Allegro ma non troppo e s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6--
Alfred Brendel 01:41
31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VII (Un poco più allegro)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7--
Alfred Brendel 01:15
32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VIII (Poco Vivace)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8--
Alfred Brendel 01:38
33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IX (Allegro pesante e risolut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9--
Alfred Brendel 01:42
34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X (Presto)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10--
Alfred Brendel 00:40
35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XI (Allegretto)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11--
Alfred Brendel 01:08
36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XII (Un poco più moto)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12--
Alfred Brendel 00:50
37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XIII (Vivace)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13--
Alfred Brendel 00:54
38 Piano Variations in C, Op.120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 Variation XIV (Grave e maestoso)
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14--
Alfred Brendel 04:07
39 Ludwig van Beethoven: 32 Variations in C minor, WoO 80
贝多芬《c小调钢琴变奏曲》 c小调钢琴变奏曲是贝多芬中期著名的作品,由一个主题和三十二段变奏构成,被人们称作“册二变奏”。它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是古典形式变奏曲的典范。它遵循对比统一的原则,在调性、和声、织体、力度等方面进行多种变化对比,又统一在一个明确的乐思中,即体现出贝多芬在苛刻命运前的独特的英雄性格和伟大的斗争精神。乐曲演奏技巧较难,尤其是不同的触健以及音阶、和弦、琶音特别是全曲的组织能力,是钢琴演奏的试金石。
John Ogdon 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