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收藏
共14首歌曲
专辑名称:【新感官世界音乐酷选系列】2014年9月弹
艺 术 家:Various Artists 群星
出品单位:新感官世界
发行时间:2014年9月
【新感官世界音乐酷选系列】每月为你精选世界音乐,不求最新,但求最精。2014年9月弹由难得糊涂(微博@Zimmer-van)选曲,制作封面。
本集主题:AvantGarde
AvantGarde意为先锋派。
去年12月凯文问我做集酷选吧,然后就有了这集。当时是因为工作原因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选着这个主题。是应该保持这种先锋主义还是随波逐流?离上次制作又是三年,从去年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都有陆续选歌,听歌,删歌,查看资料等等。总共有不下百首,即使这样还是有种“歌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总觉得是不够理想。好在我听歌的范围还算广,对于选歌多少还是有些好处。
依照选题原先的计划是有较多的实验类音乐,但有些音乐大众是很难接受的。考虑到听觉感受上做一些改变。原本先锋派就是很广的概念,所以原来“创新、先锋、实验”不变,包括思想,创作,制作各个方面的创新及实验,加上了“神秘、异域、宗教”等元素,形成现在一个有先锋意识的合集。针对的已不是歌曲本身,精神成面尤为重要。即使这样可能还有些歌是不太接受和喜欢,因个人的品味和审美不同,没有好坏。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有史以来,能够立足音乐史的是巴赫,而非先锋领袖。”这是一本书中在讲斯特拉文斯基所提到的,斯特拉文斯基也明白,我也应该明白。不过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会有创新的东西,都不缺少先锋人物,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下面的选曲创新元素,跨界,风格上的融合,即使有你不喜欢的也可以试着静下来感受下,或许就能发现创新的东西。实在不能接受也没什么。有人问有些很燥的音乐怎么静的下来听,他们觉得会烦躁。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了,我是安静,内心平静的,后来我才发现我也是很浮躁的,反而是音乐让我安静了。有时因为现实,生活不得不改变,希望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还能保留一些先锋精神。对我来说歌曲本身已不太重要,都已经听了大半年了,选曲上可能有更好的,知识面还是不够吧,本就没有完美的东西,过程最重要,而且我觉得有更好的还可以再做一集。
就这样吧,大家就试着听吧,提醒一下:大家的外接音箱不要太渣,不信你可以试试,呵呵。
01 Lillies of the valley -- Jun Miyake
这首曲子选自纪录片《pina》,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现代舞大师pina。
这部影片收录三段皮娜的舞蹈:《穆勒咖啡馆》(1978)、《春之祭》(1975)和《月圆》(2006)。2009年去世的皮娜•鲍什是当今世界舞坛最富创意的舞蹈家之一。她开创了“舞蹈剧场”的演出形式,擅长在作品中融合悲伤与幽默,她的作品常以男人女人间的相互作用为主题。
“自从第一次注视皮娜•鲍什,我开始痴迷这样一具生命。痴迷她高挑干瘦的躯体,近乎与时光赌气自虐般枯骨,舞蹈间却又有着神使般的高傲苍明。胸前突兀的肋骨与不知疲惫挥舞的手臂一并延伸进万象抓住最现实的欲望和希望生生拧碎,悲悯的提示着,舞蹈是一次启示,并非虚构,援引自真实的人性。——《pina》”这段话很形象的描绘了pina给我们的感觉。
这首曲有跃动和宁静交错之美,暗潮,汹涌。片子的整体配乐都不错,特别是和影像结合后,有几段印象特别深,这是其中的一首。这首曲子是日本的配乐大师Jun Miyake三宅純所做,原曲叫《Alviverde》是有演唱的,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另外还有他做的两首也相当不错,和影片非常搭。也在这里推荐给大家pina和Jun的舞和曲,两者结合实在是美妙。
我认为这两位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先锋艺术家,也是选曲原因。
02 Drop The Other -- Emika
这首歌曲风是“回响重拍 Dubstep”,是电子乐的一种,源于伦敦,受新千年早期的英伦车库乐影响从音乐理论来说,DUBSTEP以其黑暗色调,稀疏的节奏,和低音上的强调著称。刚开始听你是否会以为电脑卡了,我就是因为这样的顿点才会记住和喜欢的。
Emika是捷克裔,成长于布里斯托,从小接受了古典钢琴和演唱训练,后来去了柏林,在制造了Traktor等著名DJ软件、硬件的Native Instruments就职。英德两地居住的经历为她的音乐赋予了Dubstep和Techno的色彩,而古典音乐背景及高科技从业人员的身份则为她的音乐实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Emika很注重作品的情感表达,她的每首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具体的故事,而她写出的歌词也具备创作人的高水准。Emika的音乐也许无法让人在舞池中挥汗如雨,但她也让我们知道,Dubstep不是简单把低音开到最大就可以搞定的。另外Emika结合多种音乐元素的作品也让人印象深刻。
03 In Templum Dei -- Jozef Van Wissem;Zola Jesus
「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指一切从简、愈简单愈好的一种想法。这首曲子就是这个流派,极简主义本就是先锋主义的一派。在音乐上,「简约音乐」(Minimalism)不是指所有简单的音乐,而是专指其中一种流派,这种流派是现代正统音乐中的一派,大多表现为重复的音节及最少的变化,以持续的低音、节奏或长音的方式暂停音乐演进(stasis)。除了正统音乐之外,也有不少摇滚乐、电子音乐、电影配乐、以至电子游戏背景音乐受到简约风格的影响。始于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 Philip Glass 及 Steve Reich 等。
在这一派的选曲一直纠结,换过好几首,包括Terry Riley的曲子(极简派音乐家的先锋是战后最具革命性的作曲家),有非常先锋的,考虑听众接受度, Philip Glass的太有古典味。最终选定这首,认为是很能代表这一派的。作者之一是Jozef Van Wissem,荷兰籍的极简主义作曲家兼琵琶演奏乐手。另一位是Zola Jesus,美国歌手,擅长实验摇滚,后朋克,暗潮等。她的声音是很有力量的,在这曲里多少也能感受到,另外她的呼麦式哼唱
又带来了神秘和空灵。这种演唱被定义为蜂鸣 Drone,是实验音乐的一种。
另外这首歌是《Only Lovers Left Alive唯爱永生》的原声,那是一部最文艺的关于吸血鬼的爱情电影,具体故事情节就不多讲了,应该很多人都知道,或者问度娘。关键是影片的导演是叱吒美国独立影坛近三十年的性格导演Jim Jarmusch,Jarmusch成为导演前曾是电吉他手,活跃于70年代纽约下城的No Wave艺文场景,本身有一定的音乐底子。熟悉Jarmusch影像风格的人,对专辑内的音乐景色会感到似曾相识, Jarmusch那些黑白电影的听觉化呈现 -- 简约、催眠,场景与场景间留下大片空间让人沉思,妙不可言的张力总在最后一小节才被交代清楚,甚至是,丝毫没有想要交代清楚的意图。他们的默契合作可以让你在听音乐的同时又回到了电影里那个阴郁迷醉的梦幻世界。
04 Street Tango -- Astor Piazzolla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Á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现代探戈作曲家,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独奏家。以古典音乐基础融合传统古典与爵士的风格,创立“新探戈音乐”(Tango Nuevo)乐派,阿文化代表人物之一,南美音乐史重要人物。“探戈之父”“阿根廷国宝”。
选他就是因他的这种创新意识,他将爵士乐中的精神 - 即兴演奏,以另一种面貌及音响表现出来。他的乐曲主要以探戈独有的辛辣节奏所带动的反覆音形段落,以及旋律连绵不绝的抒情段落所组成。其精妙之处在于每首乐曲具有明确独特的旋律主题之余,亦必留有即兴空间,令每场演出皆有不同惊喜。已成为新派探戈的Standard及爵士界的领袖灵魂级人物。
Piazzolla多以五至六人作小组演出,产生出唯Piazzolla乐曲独有的音响,就正如爵士乐熟悉的音响一样。Piazzolla同时将阿根廷式手风琴荒诞/柔情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负责的声部基本上已能带领整首乐曲的旋律,和声及节奏。再加上另一节奏主导声部小提琴,使乐曲在没有敲击乐器之下,亦能表现急激的节奏。另外,手风琴,钢琴及结他之即兴部份与乐曲结构紧扣,总在乐曲最适当的空间(旋律之中)或时间(段落之间)进行,与以连串的即兴为中心的爵士乐不同。Piazzolla于每次演出均展示传统探戈舞曲的可塑性,亦能透过探戈语言去创造一套自成一格的音响及即兴音乐模式。大家在听爵士乐之余,不妨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即兴音乐!
05 Radio Protector -65daysofstatic
“循序渐进的绝望,破开天境重圆的梦境。”
65daysofstatic这支乐团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原本JoeFro,Paul Wolinski和Iain Armstron受邀请为一部电影做配乐,这部名为65daysofstatic的电影讲述了全球电子通讯因为不明原因全面停摆65天,给地球带来了重大灾难和毁灭。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无法看到这部电影,因为种种原因,影片最终没有发行。或许是为了报复电影制作方放了他们的鸽子,上面提到的三个英国年轻人把65daysofstatic这个电影名拿来用做了他们乐队的名称,并由此展开了一段音乐历程。
65daysofstatic的风格属于“后摇 Post-Rock”、“数学摇滚 Math Rock”。他们的音乐被看作是新一代post rock的典范,甚至有人说他们是Mogwai和Aphex Twin的混合体。65daysofstatic非常擅长以一种逻辑、程式化以及数学概念的方式来编辑那些令歌迷无法喘息的厚重吉他音墙,高压下的电子碎拍加上采样所营造出的苍白冰冷机械化的冰冷世界。最令人刺激的是,在这种充充斥着绝望的氛围中,突兀呈现的他们简直就是原始动物,带来的是最纯粹的直觉与感触。同时,后摇一贯反差极大的旋律线,缓慢地于狂暴之间以最情绪化的狂野拉扯彼此,恐怖的是这种试图令人眩晕、持枪疯狂扫射的高压姿态,简直有如以几何倍数增长的细菌病毒散播传染,让每一个听到他们音乐的人燃烧起来。
后摇团有很多像后面提到的Talk Talk等等,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特色,程式化以及数学概念的编曲,另外就像这首选曲一样加入钢琴的演奏,不了解他们的人,前奏一定会误导你,我第一次听也是这样,不过那又如何,反而让我对这歌印象更深刻。略显苍白的前奏下隐藏的竟然是可以让人从脊柱麻到头皮的吉他音墙与让身体每个细胞都忍不住燃烧的鼓点。背景还加入了电子,到中段又回到钢琴演奏那情绪和张力真是让人兴奋,三段式的后摇编排表达与共鸣做到淋漓尽致,容不得半点彷徨,已经可以成为三段式的后摇教程了,只有两种功能,表达和共鸣。像这类音乐你的外接音箱可不能太渣。
65daysofstatic的专集由一家英国年轻的独立场牌Monotreme负责发行。这群来自英国的年轻人最常出没的演出场合,并不是作为暖场嘉宾出席于某只大牌后摇乐队的现场,而是经常在一些前卫的舞厅于一些DJ为伍,而这群疯狂的年轻人称自己的音乐是:dust-punk!毫不在乎跨越种种类型的藩篱,一只过分彪悍的乐队,所以他们能出这样的音乐也不足为奇。
06 Black Milk -- Massive Attack
“Massive Attack(大举进攻)来自英国布里斯托乐队,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Massive Attack可以被称为Trip-pop界三巨头之一的超级主流的非主流乐队,他们代表的更是一种高水准的音乐创作,他们往往不惜花费数年时间来潜心制作而使一张专辑达到完美的顶峰。素有Trip-Hop Heroes/Trip-Hop Gods之称的同时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乐队之一Massive Attack。
虽然成名于九十年代,但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3年,从1987年正式成立到第一张专辑的问世就花了近3年的时间,他们的音乐创作一向以严肃而着称,但听觉上却并不拒人于千里;催眠般的音效、黑暗而性感、将hip-hop节奏、灵歌的旋律、dub和采样以一种电影剪辑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流派可以跨越punk、reggae和R&B,这种自由的新兴的形式使他们迅速成为Bristol club中‘不可错过的事件’,而后Trip-Hop潮流中的领军乐队都曾受益于Massive Attack的启示。”
07 Chameleon Day -- Talk Talk
“从新浪漫一直摸爬滚到后摇滚的始祖”
英藉三人团 Talk Talk 成军于新浪潮运动后期,一般认为他们应属于该乐潮的一支,然而,他们自己却否认与该项运动有任何深刻的关联。
虽然该团的前两张专辑,无可避免地运用了变子合成乐器,但是在本质上该团却是对电子乐器抱持着反对态度的。也由于前两张专辑创下良好卖座成绩,该团在「春之色The Colour of Spring」中,才能放手一展他们所长久追寻的表现手法,舍弃一切电子音色,而已纯吉他、纯管弦乐、纯合声组….呈现了80年代的另一崭新浪漫情调。
而这首就是早期「春之色」中的一首,是在舍弃电子后的新浪漫,很有极简主义的味道,男声缓慢哼唱配以简单弦乐,表现出很强的情绪和张力,而且更有画面感和空间感。虽然他们被冠以“后摇的始祖”,后摇作品也不错,不过相较一下更喜欢他们新浪漫的音乐,更有生命力。专辑封面页很有意思,满幅的蝴蝶,蛮契合专辑名“春之色”的。这首歌特别适合一直循环播放。
08 The Phoenix -- Fall Out Boy
“凤凰涅槃,唤醒沉睡精神”
他们是一支实力的情绪硬核(EMO)乐队。这是第三世界国家越南的僧侣第二次出现在美国大牌摇滚乐队专辑封面上。封面由澳洲某知名摄影师Roger Stonehouse所摄,这不是摆拍,而是偶然在越南时捕捉到的,当时走在路上的就是这样一个不羁的Rock少年牵着一个有点羞怯的小和尚走在路上,非常奇妙一刻被摄影师捕捉下来了。看似充满矛盾和不搭调却又格外的和谐美好。摄影师把这张照片取名为《an odd couple》。
朋克少年与佛教男孩中间流露出的冲突与新旧对比,这也与他们想表达FOB的音乐就像摇滚精神一样,是可以跨越文化、宗教、传统、信仰、种族、等等一切阻隔,人们可以通过音乐产生共鸣走到一起,就像新信仰与旧传统的牵手,显示出了FOB的正面转型,传统与变革的融合专辑的每一首歌都十分入耳,专辑融入了非常多的元素,电子 EMO 民谣,其中几首歌中特约女声的加入也十分完美,和声配乐等等一系列的细节都是为这张专辑所定制。
正如专辑名《拯救摇滚》也许他不够摇滚,但他一定是这一年最为摇滚乐争光的专辑,每首歌入耳的感觉都是那么轻松,实在是难得的好专辑,光是封面就已经赚足了眼球,音乐不让人失望。
选这首歌原因一是歌曲本身的节奏流畅,气势宏大,能瞬间将你点燃!其二,歌名Phoenix意为凤凰是传说中的鸟,在国外又叫做不死鸟。这也是指代他们自己,在沉寂之后是否可以涅槃,歌词中就有“凤凰涅槃、唤醒沉睡精神、绽放生命焰火”,这是他们在问自己究竟是不是就是那只凤凰。
09 Anabasis -- Dead Can Dance
“黑暗中悲情等待阳光”
“Anastasis 源自希腊语,复活。距上张专辑《Spiritchaser》已经16个年头过去了。大牌Dead Can Dance在沉寂中突然爆发,8首歌曲的新专辑,首首都是超长度。Dead Can Dance选用艺术系的封面,以向日葵来做引导,灰暗色调给人很黑暗、悲情,像是在的等待阳光而慢慢凋零。其实正好相反,用向日葵做封面则寓意着他们一直在寻找、等待阳光的到来,相信向日葵的顽强生命力,寓意着他们就能顽强的复活。对应专辑的名字,对应Dead Can Dance的传奇。《 Anastasis》是传奇的再生之作,听觉的盛宴。
Dead Can Dance, 将中世纪音乐重新演绎的代表,这张《Anastasis》是他们重组后于2012年推出的新专辑,就像别人的简评:“中亚腹地的重生,沙漠里的向日葵,像是光明和阴影的缝隙中”,音乐一如既往地神秘而大气,中东风情尽显,在此向没听过他们音乐的人强烈推荐西域文明史诗一般,荒凉感更显神秘
有可能他们是最早将宗教特征的中世纪圣咏移植到他们神圣而又极富美感的音乐当中的一个组合,性感而又渗透着中世纪欧洲的神秘特质,你能从他们仿佛至今仍然徜徉在那条连结小亚细亚与欧洲的时光隧道中的流连忘返中,对他们所持有的对神的虔诚可见一斑,那是消失的伊甸园,而无尽的忧伤像花园中的藤蔓疯长”
10 Winter Ceremony -- The Brave
“The Brave(真名Claus Zundel)是西方国家享有盛名的一位新世纪音乐家,同时也毫无疑问是个怪物。音乐风格从弗拉门哥到布鲁斯音乐、北美原住民到北非摩洛哥、古典交响乐到流行电子,Claus Zundel无疑堪称音乐鬼才。
生于德国的他所制作的几个系列的音乐专集都又叫好又叫座,包括有名的Sacred Spirit和B-Tribe,以及Ancient Spirits、Divine Works、World Spirit、Moroccan Spirit等系列。其中最有名的两个系列就是Sacred Spirit和B-Tribe。Sacred Spirit注重的是把美国本土音乐和一些古典的或现代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是北美原住民音乐与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结合;而后者则是融合了弗拉门哥的时尚电子,把西班牙的Flamenco曲风和电子乐凑一起。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两个系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一直认可。尤其是Sacred Spirit系列,第一、第二、第八和第九张都被提名了格来美奖。The Brave使得弗拉门戈音乐活力焕发,得以现代化,从而缔造了独特的现代灵魂音乐。
最早吸引我的是这种印地安风格以及特别的唱腔,悠远的音乐伴随吟唱,带给人自然的扩展与冥想。事实上这音乐是异常沉重的,那里凝固着干涸的泪水和血迹,以及痛彻心扉的宽容。一声声长鸣似乎在倾诉着什么,追忆着什么。然而,这却又是最发人深省的专集,那隐而不发的沉默,浓厚迥然的氛围再再令人感受到引地安人民那种对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历史的抗争。
大家可以看看以下CD册子里最后的一段文字:在1855年的时候,Siletz族(印地安一族)生活在美国俄勒冈洲大约一百万英亩的土地上。在1954年的时候,俄勒冈洲只剩下方圆三十六英亩的Siletz族墓地。同时间,所剩无几的Siletz族民被要求缴交土地税,昂贵的赋税没有多少人成承受得起,以至在1960年的时候,残余的Siletz族人也流离失所,星散各地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60年代末期,Siletz族首领们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要求联邦政府恢复印地安部族的国民身份,经过十多年的奋斗以及美国本土人权基金的资助,印地安部落终于在1977年的时候恢复了他们的地位。在 1980年的时候,联邦政府正式在俄勒冈洲划出3600英亩的土地作为Siletz族的保留地。
11 Peponi (Paradise) -- The Piano Guys
“古典流行的完美结合”
The Piano Guys“钢琴伙计”是一支“古典跨界 Classical Crossover”的组合。他们的音乐很优美,而且演奏形式令人叹为观止,有的一人完成演奏一场交响乐,有点把夹到手疼的叫声也融入其中。
他们擅长跨界,改变,经常将两首曲子毫无违和的融合在一起,最早认识他们是Love Story Meets Viva La Vida,也是他们的成名曲。《Love story meets Viva La Vida》,不仅有Taylor Swift的Love Story和Colplay的Viva La Vida,更在于新世纪音乐家Joh Schmidt本人在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因为这是Joh Schmidt送给7岁的小女儿Sarah的礼物,她很喜欢Taylor Swift这首歌,于是Schmidt决定“用老爸的本事”演绎一首love story送给小Sarah。“当我演奏到Sarah最喜欢的部分时,我想让那一刻再长点,再长点……结果就弹到Coldplay的Viva La Vida。这也是国内听众最早接触到的他们的音乐。
他们的跨界、改编、融合就是创新和先锋的表现,虽然是个偶然的开始。而这首选曲改编自Cold Play的Paradise这是酷玩乐队的名曲,由The Piano Guys重新编曲演绎的版本,將酷玩樂團兩首名曲及充滿靈性的非洲人聲混搭,带有非洲风情的演奏版还真是别有风情黑人的爆发性演唱加上两位顽童般的演奏者。它的MV非常震撼。我了能更好的拍摄出画面他们居然是真的把一架全新的三角钢琴用直升机搬到悬崖顶,畫面讓人嘆為觀止。也可以看出他们对音乐的态度。
12 Do Murder and Lust make me a man? -- Ordo Rosarius Equilibrio
“Ordo Rosarius Equilibrio是冻肉旗下极有名的一只组合,风格属于新民谣 Neofolk,音乐中的主题包含了虐待、奴役、屠杀等一系列及其阴晦的主题,Ordo Rosarius Equilibrio的目标是为那些姿态独立的实验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家,交流、创作,为他们发行限量版的cd,并且作为他们的最初事业跳板。
它不是一个盈利性的机构,只是一个支持那些原创、沉思、风格独特的音乐艺术的独立计划,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支持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在Ordo Rosarius Equilibrio内部,从来都见不到“合同”这样的字眼,也没有冰冷的法律规章制度,维系厂牌和艺术家之间的,是友情和信任,这是真正的艺术和欣赏/支持艺术者之间的默契,是凡高和提奥的默契,而这也正是一个独立厂牌应有的品质。
Ordo Rosarius Equilibrio的初衷是制作限量的,包装设计独特的收藏品,“把黑胶进行到底”——盘底采用高品质的重蜡,包装也非常正规。统一的风格使他们的作品看起来整齐而特殊,并为作品赋予了一种神秘感。”
13 Children of the Corn -- Sopor Æternus & the Ensemble of Shadows
“永恒沉睡(Sopor Aeternus and the Ensemble of Shadows),常简称作Sopor Aeternus、Sopor或SA,是德国的一支暗潮与哥特风格的乐队。乐队的固定成员仅有Anna-Varney Cantodea一人。Sopor Æternus为拉丁语,意为永恒沉睡或死亡。成立于1989年。
永恒沉睡起源于Anna-Varney与Holger相逢于德国的一个哥特俱乐部。最初两人没有钱购买乐器,只能在头脑中创作,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创作了相当多的作品,并在1992年发行了样品唱片。后来Holger离开了乐队。而后厂牌Apocalyptic Visions为永恒沉睡发行了首张录音室唱片。Sopor Aeternus的的作品里面使用大量的铜管,木管乐器,尤其是笛子等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配乐,以及各种吉他,合成器之类,内容多涉及死亡,自杀,悲苦,绝望,孤独,变性等题材。
本专辑取材自Stephen King的同名小说。非常干净和纯粹的一张,感觉安娜的声音就像黑夜中皎洁的月光一样。不知道是不是我听的时间的缘故最喜欢的还是poetica ,children of the corn 和 a strange thing to say 也就是最近的这三张。我自己把这三张加上have you seen the ghost 看成一个新的阶段。相比较前期的华丽风格,感觉这一阶段整个音乐更加干净,而安娜的声音则更加澄澈空灵。”
14 What Song Dost Thou Chanting To Me -- Somber Poetry For Dying Thee
“用忧伤的诗歌向垂死的觉悟致哀。”
来自香港的新民谣新古典单人团,S.P.F.D.T. 的音乐概念来自远行,大自然,连绵雪岭,荒凉草原,心灵的宁静和淡淡的伤感。身处枯寂之地,眼前萧条的万物都已回归哀败,严冬过后,也将注定重生。我的歌要献给垂死的觉悟和喜悦,也献给新生的终结和消亡,这是献给大自然的歌。
夜色之浓, 莫过於黎明前的黑暗。Somber Poetry for Dying Thee, 香港黑暗民谣单人团, 唯一成员Raven, 於零九年迷雾的春天诞生, 创作灵感来自大自然的美丽和哀愁和对自然的敬拜. 2009年底, 首张 DEMO EP "Bury Ye" 由 Dying Art Productions 发行, 简短的十多分钟新古典暗潮音乐中, 大量运用教堂风琴及钢琴作编曲. 2012年, 正式专辑 The Beauty of Scenery Resides In Its Sorrow 同由 DA 发行, 音乐风格转为 森林民谣, 古典结他成为专辑主角, 正式专辑发行後, 计划随之结束. 主脑 Raven 开展新音乐计划 Misty
15 Grafting -- Saltillo
“古典与电子的梦幻结合,惊艳绝伦”
Saltillo是Sunday Munich成员Menton J. Matthews参与创建的一个新乐队,前后一共花费五年才得以在2006年完成首张专辑《Ganglion》,在新专辑的录制过程中用到了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吉他、鼓、钢琴、贝司等真乐器再融合电子乐,从而营造出充满电影画面感的Trip-Hop迷幻氛围。
《Ganglion》描述的是关于一种恐惧的无力感,灵感来自于Matthews身边一个好友被疾病所困的事情。至于新专辑封套上那个小提琴其实正是Matthews心爱的藏品,名叫"Albatross",是一件来自匈牙利的乐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Matthews在乔治亚州的一家小提琴旧货商店里淘到的。
Saltillo《Ganglion》「New Age、Instrumental、Trip-Hop」嘻哈/碎拍节奏与民谣风格的弦乐演奏,建构一首旷达悠远的Trip-Hop奏鸣曲。新纪元与Trip-Hop的启示下衍生出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流派,注重器乐表达,不仅是氛围用途,是主线的意向。不可抑制的觉得这张专辑太性感了。
16 Lillies Off The Trolley -- Ugress
“优雅的电子,天马行空的创意”
我喜欢这样比较有特点、另类的电子,Ugress是来自挪威的混音高手,天马行空的电音创意,永不褪色的电子霓虹,短促有力的音节间落,意境化的氛围变幻,种种这些共同营造出叫人心向意往美妙音符。
17 No Gravity -- Chaostar
Chaostar是Septic Flesh乐队的古典版本。他们的音乐具有非凡质量的编曲和人声,将古典交响乐带入神秘的未来派的气氛中。一些美术作品的理念来源于黑暗神秘的自然力量,混合着生物学和工业元素。
风格酷似ELEND的黑暗交响组合CHAOSTAR于2000年在holy下发表了同名处女专辑。无固定器乐演奏成员,CHAOSTAR有一个令人惊异的阵容。专辑那无比宏大的现代歌剧史诗竟然来自于音源采样(打击,管弦,电子声效),配之以时而美丽时而狰狞时而凄凉的圣咏三重唱或独唱,有如核弹般的摧毁力。
曲式上跌荡起伏,高潮迭起,与ELEND一样没有拘泥在传统古典音乐的框架里,他们都摘取了最最黑暗及有破坏力的古典手法精华,重新演绎出新的撒旦诗篇。 相对于ELEND而言,CHAOSTAR在歌曲中运用了更多的电子音色,那些古怪的声效在古典框架上编织了一张黑色的网。
18 Le Sacre du Printemps: Sacrificial Dance (Instrumental) -- Igor Stravinsky
这一曲就是在最前面有所提到的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选段。《春之祭》它描写了俄罗斯古代原始民族在春天祭祀天地的风俗,以及以少女祭献大地的仪式。共分两幕,这是的第十四段音乐,也是最后选段是整个献祭仪式的最高潮——被选少女的献祭舞,被选少女经过前几段音乐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惧怕而神思恍惚之后,终于跳起了献祭舞。被选少女在越来越粗野的音乐声中,精疲力尽地倒下——她终于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大地和春天。其内容与风格都具有最显著的代表性。
他的第三部芭蕾舞剧《春之祭》完全算得上是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的一场革命。正因为如此,该剧1913年5月29日在法国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 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面对如此带有冲突的和弦、调性与节奏的音乐,有人表示赞同(以拉威尔为其代表),有人试图仿效(普罗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乐家是一种竭力反抗的态度。就连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转向了“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创作。
1930年4月该剧在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下由费城管弦乐团演出后,许多人对这“稀奇古怪”的音乐改变了看法,评论界也作了较为公正客观的评论。如今看来,《春之祭》是一场成功的先锋音乐实验,它为新作曲技术找到了契合的表现载体,它的义无反顾,它的惊世骇俗的美妙,让任何评论都显得多余。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有从中借鉴。
《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所以这部作品通常还是以交响音乐会的形式演奏的。我选的是作曲家于1960年亲自上阵指挥了这两部自己的作品,其中彼得鲁什卡采用了他自己1911年的原版乐谱。原汁原味的斯特拉文斯基很强调细腻的抒情,并不突出强烈的音效与节奏对比,与后来的指挥家似大多突出其戏剧性截然相反。
--------------------------------资料来源于网络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Lillies of the valley
这首曲子选自纪录片《pina》,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现代舞大师pina。 这部影片收录三段皮娜的舞蹈:《穆勒咖啡馆》(1978)、《春之祭》(1975)和《月圆》(2006)。2009年去世的皮娜•鲍什是当今世界舞坛最富创意的舞蹈家之一。她开创了“舞蹈剧场”的演出形式,擅长在作品中融合悲伤与幽默,她的作品常以男人女人间的相互作用为主题。 “自从第一次注视皮娜•鲍什,我开始痴迷这样一具生命。痴迷她高挑干瘦的躯体,近乎与时光赌气自虐般枯骨,舞蹈间却又有着神使般的高傲苍明。胸前突兀的肋骨与不知疲惫挥舞的手臂一并延伸进万象抓住最现实的欲望和希望生生拧碎,悲悯的提示着,舞蹈是一次启示,并非虚构,援引自真实的人性。——《pina》”这段话很形象的描绘了pina给我们的感觉。 这首曲有跃动和宁静交错之美,暗潮,汹涌。片子的整体配乐都不错,特别是和影像结合后,有几段印象特别深,这是其中的一首。这首曲子是日本的配乐大师Jun Miyake三宅純所做,原曲叫《Alviverde》是有演唱的,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另外还有他做的两首也相当不错,和影片非常搭。也在这里推荐给大家pina和Jun的舞和曲,两者结合实在是美妙。 我认为这两位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先锋艺术家,也是选曲原因。 |
Thomas Hanreich | 05:29 |
02 |
Drop The Other
这首歌曲风是“回响重拍 Dubstep”,是电子乐的一种,源于伦敦,受新千年早期的英伦车库乐影响从音乐理论来说,DUBSTEP以其黑暗色调,稀疏的节奏,和低音上的强调著称。刚开始听你是否会以为电脑卡了,我就是因为这样的顿点才会记住和喜欢的。 Emika是捷克裔,成长于布里斯托,从小接受了古典钢琴和演唱训练,后来去了柏林,在制造了Traktor等著名DJ软件、硬件的Native Instruments就职。英德两地居住的经历为她的音乐赋予了Dubstep和Techno的色彩,而古典音乐背景及高科技从业人员的身份则为她的音乐实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Emika很注重作品的情感表达,她的每首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具体的故事,而她写出的歌词也具备创作人的高水准。Emika的音乐也许无法让人在舞池中挥汗如雨,但她也让我们知道,Dubstep不是简单把低音开到最大就可以搞定的。另外Emika结合多种音乐元素的作品也让人印象深刻。 |
Emika | 03:27 |
03 |
In Templum Dei
「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指一切从简、愈简单愈好的一种想法。这首曲子就是这个流派,极简主义本就是先锋主义的一派。在音乐上,「简约音乐」(Minimalism)不是指所有简单的音乐,而是专指其中一种流派,这种流派是现代正统音乐中的一派,大多表现为重复的音节及最少的变化,以持续的低音、节奏或长音的方式暂停音乐演进(stasis)。除了正统音乐之外,也有不少摇滚乐、电子音乐、电影配乐、以至电子游戏背景音乐受到简约风格的影响。始于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 Philip Glass 及 Steve Reich 等。 在这一派的选曲一直纠结,换过好几首,包括Terry Riley的曲子(极简派音乐家的先锋是战后最具革命性的作曲家),有非常先锋的,考虑听众接受度, Philip Glass的太有古典味。最终选定这首,认为是很能代表这一派的。作者之一是Jozef Van Wissem,荷兰籍的极简主义作曲家兼琵琶演奏乐手。另一位是Zola Jesus,美国歌手,擅长实验摇滚,后朋克,暗潮等。她的声音是很有力量的,在这曲里多少也能感受到,另外她的呼麦式哼唱 又带来了神秘和空灵。这种演唱被定义为蜂鸣 Drone,是实验音乐的一种。 另外这首歌是《Only Lovers Left Alive唯爱永生》的原声,那是一部最文艺的关于吸血鬼的爱情电影,具体故事情节就不多讲了,应该很多人都知道,或者问度娘。关键是影片的导演是叱吒美国独立影坛近三十年的性格导演Jim Jarmusch,Jarmusch成为导演前曾是电吉他手,活跃于70年代纽约下城的No Wave艺文场景,本身有一定的音乐底子。熟悉Jarmusch影像风格的人,对专辑内的音乐景色会感到似曾相识, Jarmusch那些黑白电影的听觉化呈现 -- 简约、催眠,场景与场景间留下大片空间让人沉思,妙不可言的张力总在最后一小节才被交代清楚,甚至是,丝毫没有想要交代清楚的意图。他们的默契合作可以让你在听音乐的同时又回到了电影里那个阴郁迷醉的梦幻世界。 |
Jozef Van Wissem | 02:56 |
04 |
Street Tango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Á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现代探戈作曲家,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独奏家。以古典音乐基础融合传统古典与爵士的风格,创立“新探戈音乐”(Tango Nuevo)乐派,阿文化代表人物之一,南美音乐史重要人物。“探戈之父”“阿根廷国宝”。 选他就是因他的这种创新意识,他将爵士乐中的精神 - 即兴演奏,以另一种面貌及音响表现出来。他的乐曲主要以探戈独有的辛辣节奏所带动的反覆音形段落,以及旋律连绵不绝的抒情段落所组成。其精妙之处在于每首乐曲具有明确独特的旋律主题之余,亦必留有即兴空间,令每场演出皆有不同惊喜。已成为新派探戈的Standard及爵士界的领袖灵魂级人物。 Piazzolla多以五至六人作小组演出,产生出唯Piazzolla乐曲独有的音响,就正如爵士乐熟悉的音响一样。Piazzolla同时将阿根廷式手风琴荒诞/柔情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负责的声部基本上已能带领整首乐曲的旋律,和声及节奏。再加上另一节奏主导声部小提琴,使乐曲在没有敲击乐器之下,亦能表现急激的节奏。另外,手风琴,钢琴及结他之即兴部份与乐曲结构紧扣,总在乐曲最适当的空间(旋律之中)或时间(段落之间)进行,与以连串的即兴为中心的爵士乐不同。Piazzolla于每次演出均展示传统探戈舞曲的可塑性,亦能透过探戈语言去创造一套自成一格的音响及即兴音乐模式。大家在听爵士乐之余,不妨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即兴音乐! |
Astor Piazzolla | 04:15 |
05 |
Radio Protector
“循序渐进的绝望,破开天境重圆的梦境。” 65daysofstatic这支乐团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原本JoeFro,Paul Wolinski和Iain Armstron受邀请为一部电影做配乐,这部名为65daysofstatic的电影讲述了全球电子通讯因为不明原因全面停摆65天,给地球带来了重大灾难和毁灭。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无法看到这部电影,因为种种原因,影片最终没有发行。或许是为了报复电影制作方放了他们的鸽子,上面提到的三个英国年轻人把65daysofstatic这个电影名拿来用做了他们乐队的名称,并由此展开了一段音乐历程。 65daysofstatic的风格属于“后摇 Post-Rock”、“数学摇滚 Math Rock”。他们的音乐被看作是新一代post rock的典范,甚至有人说他们是Mogwai和Aphex Twin的混合体。65daysofstatic非常擅长以一种逻辑、程式化以及数学概念的方式来编辑那些令歌迷无法喘息的厚重吉他音墙,高压下的电子碎拍加上采样所营造出的苍白冰冷机械化的冰冷世界。最令人刺激的是,在这种充充斥着绝望的氛围中,突兀呈现的他们简直就是原始动物,带来的是最纯粹的直觉与感触。同时,后摇一贯反差极大的旋律线,缓慢地于狂暴之间以最情绪化的狂野拉扯彼此,恐怖的是这种试图令人眩晕、持枪疯狂扫射的高压姿态,简直有如以几何倍数增长的细菌病毒散播传染,让每一个听到他们音乐的人燃烧起来。 后摇团有很多像后面提到的Talk Talk等等,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特色,程式化以及数学概念的编曲,另外就像这首选曲一样加入钢琴的演奏,不了解他们的人,前奏一定会误导你,我第一次听也是这样,不过那又如何,反而让我对这歌印象更深刻。略显苍白的前奏下隐藏的竟然是可以让人从脊柱麻到头皮的吉他音墙与让身体每个细胞都忍不住燃烧的鼓点。背景还加入了电子,到中段又回到钢琴演奏那情绪和张力真是让人兴奋,三段式的后摇编排表达与共鸣做到淋漓尽致,容不得半点彷徨,已经可以成为三段式的后摇教程了,只有两种功能,表达和共鸣。像这类音乐你的外接音箱可不能太渣。 65daysofstatic的专集由一家英国年轻的独立场牌Monotreme负责发行。这群来自英国的年轻人最常出没的演出场合,并不是作为暖场嘉宾出席于某只大牌后摇乐队的现场,而是经常在一些前卫的舞厅于一些DJ为伍,而这群疯狂的年轻人称自己的音乐是:dust-punk!毫不在乎跨越种种类型的藩篱,一只过分彪悍的乐队,所以他们能出这样的音乐也不足为奇。 |
65daysofstatic | 05:26 |
06 |
Black Milk
Massive Attack(大举进攻)来自英国布里斯托乐队,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Massive Attack可以被称为Trip-pop界三巨头之一的超级主流的非主流乐队,他们代表的更是一种高水准的音乐创作,他们往往不惜花费数年时间来潜心制作而使一张专辑达到完美的顶峰。素有Trip-Hop Heroes/Trip-Hop Gods之称的同时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乐队之一Massive Attack。 虽然成名于九十年代,但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3年,从1987年正式成立到第一张专辑的问世就花了近3年的时间,他们的音乐创作一向以严肃而着称,但听觉上却并不拒人于千里;催眠般的音效、黑暗而性感、将hip-hop节奏、灵歌的旋律、dub和采样以一种电影剪辑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流派可以跨越punk、reggae和R&B,这种自由的新兴的形式使他们迅速成为Bristol club中‘不可错过的事件’,而后Trip-Hop潮流中的领军乐队都曾受益于Massive Attack的启示。 |
Massive Attack | 06:21 |
07 |
Chameleon Day
“从新浪漫一直摸爬滚到后摇滚的始祖” 英藉三人团 Talk Talk 成军于新浪潮运动后期,一般认为他们应属于该乐潮的一支,然而,他们自己却否认与该项运动有任何深刻的关联。 虽然该团的前两张专辑,无可避免地运用了变子合成乐器,但是在本质上该团却是对电子乐器抱持着反对态度的。也由于前两张专辑创下良好卖座成绩,该团在「春之色The Colour of Spring」中,才能放手一展他们所长久追寻的表现手法,舍弃一切电子音色,而已纯吉他、纯管弦乐、纯合声组….呈现了80年代的另一崭新浪漫情调。 而这首就是早期「春之色」中的一首,是在舍弃电子后的新浪漫,很有极简主义的味道,男声缓慢哼唱配以简单弦乐,表现出很强的情绪和张力,而且更有画面感和空间感。虽然他们被冠以“后摇的始祖”,后摇作品也不错,不过相较一下更喜欢他们新浪漫的音乐,更有生命力。专辑封面页很有意思,满幅的蝴蝶,蛮契合专辑名“春之色”的。这首歌特别适合一直循环播放。 |
Talk Talk | 03:20 |
08 |
The Phoenix
“凤凰涅槃,唤醒沉睡精神” 他们是一支实力的情绪硬核(EMO)乐队。这是第三世界国家越南的僧侣第二次出现在美国大牌摇滚乐队专辑封面上。封面由澳洲某知名摄影师Roger Stonehouse所摄,这不是摆拍,而是偶然在越南时捕捉到的,当时走在路上的就是这样一个不羁的Rock少年牵着一个有点羞怯的小和尚走在路上,非常奇妙一刻被摄影师捕捉下来了。看似充满矛盾和不搭调却又格外的和谐美好。摄影师把这张照片取名为《an odd couple》。 朋克少年与佛教男孩中间流露出的冲突与新旧对比,这也与他们想表达FOB的音乐就像摇滚精神一样,是可以跨越文化、宗教、传统、信仰、种族、等等一切阻隔,人们可以通过音乐产生共鸣走到一起,就像新信仰与旧传统的牵手,显示出了FOB的正面转型,传统与变革的融合专辑的每一首歌都十分入耳,专辑融入了非常多的元素,电子 EMO 民谣,其中几首歌中特约女声的加入也十分完美,和声配乐等等一系列的细节都是为这张专辑所定制。 正如专辑名《拯救摇滚》也许他不够摇滚,但他一定是这一年最为摇滚乐争光的专辑,每首歌入耳的感觉都是那么轻松,实在是难得的好专辑,光是封面就已经赚足了眼球,音乐不让人失望。 选这首歌原因一是歌曲本身的节奏流畅,气势宏大,能瞬间将你点燃!其二,歌名Phoenix意为凤凰是传说中的鸟,在国外又叫做不死鸟。这也是指代他们自己,在沉寂之后是否可以涅槃,歌词中就有“凤凰涅槃、唤醒沉睡精神、绽放生命焰火”,这是他们在问自己究竟是不是就是那只凤凰。 |
Fall Out Boy | 04:05 |
09 |
Anabasis
“黑暗中悲情等待阳光” “Anastasis 源自希腊语,复活。距上张专辑《Spiritchaser》已经16个年头过去了。大牌Dead Can Dance在沉寂中突然爆发,8首歌曲的新专辑,首首都是超长度。Dead Can Dance选用艺术系的封面,以向日葵来做引导,灰暗色调给人很黑暗、悲情,像是在的等待阳光而慢慢凋零。其实正好相反,用向日葵做封面则寓意着他们一直在寻找、等待阳光的到来,相信向日葵的顽强生命力,寓意着他们就能顽强的复活。对应专辑的名字,对应Dead Can Dance的传奇。《 Anastasis》是传奇的再生之作,听觉的盛宴。 Dead Can Dance, 将中世纪音乐重新演绎的代表,这张《Anastasis》是他们重组后于2012年推出的新专辑,就像别人的简评:“中亚腹地的重生,沙漠里的向日葵,像是光明和阴影的缝隙中”,音乐一如既往地神秘而大气,中东风情尽显,在此向没听过他们音乐的人强烈推荐西域文明史诗一般,荒凉感更显神秘 有可能他们是最早将宗教特征的中世纪圣咏移植到他们神圣而又极富美感的音乐当中的一个组合,性感而又渗透着中世纪欧洲的神秘特质,你能从他们仿佛至今仍然徜徉在那条连结小亚细亚与欧洲的时光隧道中的流连忘返中,对他们所持有的对神的虔诚可见一斑,那是消失的伊甸园,而无尽的忧伤像花园中的藤蔓疯长” |
Dead Can Dance | 06:51 |
10 |
Tor-Cheney-Nahana
“The Brave(真名Claus Zundel)是西方国家享有盛名的一位新世纪音乐家,同时也毫无疑问是个怪物。音乐风格从弗拉门哥到布鲁斯音乐、北美原住民到北非摩洛哥、古典交响乐到流行电子,Claus Zundel无疑堪称音乐鬼才。 生于德国的他所制作的几个系列的音乐专集都又叫好又叫座,包括有名的Sacred Spirit和B-Tribe,以及Ancient Spirits、Divine Works、World Spirit、Moroccan Spirit等系列。其中最有名的两个系列就是Sacred Spirit和B-Tribe。Sacred Spirit注重的是把美国本土音乐和一些古典的或现代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是北美原住民音乐与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结合;而后者则是融合了弗拉门哥的时尚电子,把西班牙的Flamenco曲风和电子乐凑一起。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两个系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一直认可。尤其是Sacred Spirit系列,第一、第二、第八和第九张都被提名了格来美奖。The Brave使得弗拉门戈音乐活力焕发,得以现代化,从而缔造了独特的现代灵魂音乐。 最早吸引我的是这种印地安风格以及特别的唱腔,悠远的音乐伴随吟唱,带给人自然的扩展与冥想。事实上这音乐是异常沉重的,那里凝固着干涸的泪水和血迹,以及痛彻心扉的宽容。一声声长鸣似乎在倾诉着什么,追忆着什么。然而,这却又是最发人深省的专集,那隐而不发的沉默,浓厚迥然的氛围再再令人感受到引地安人民那种对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历史的抗争。 大家可以看看以下CD册子里最后的一段文字:在1855年的时候,Siletz族(印地安一族)生活在美国俄勒冈洲大约一百万英亩的土地上。在1954年的时候,俄勒冈洲只剩下方圆三十六英亩的Siletz族墓地。同时间,所剩无几的Siletz族民被要求缴交土地税,昂贵的赋税没有多少人成承受得起,以至在1960年的时候,残余的Siletz族人也流离失所,星散各地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60年代末期,Siletz族首领们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要求联邦政府恢复印地安部族的国民身份,经过十多年的奋斗以及美国本土人权基金的资助,印地安部落终于在1977年的时候恢复了他们的地位。在 1980年的时候,联邦政府正式在俄勒冈洲划出3600英亩的土地作为Siletz族的保留地。 |
Sacred Spirit | 06:56 |
11 |
Peponi (Paradise)
“古典流行的完美结合” The Piano Guys“钢琴伙计”是一支“古典跨界 Classical Crossover”的组合。他们的音乐很优美,而且演奏形式令人叹为观止,有的一人完成演奏一场交响乐,有点把夹到手疼的叫声也融入其中。 他们擅长跨界,改变,经常将两首曲子毫无违和的融合在一起,最早认识他们是Love Story Meets Viva La Vida,也是他们的成名曲。《Love story meets Viva La Vida》,不仅有Taylor Swift的Love Story和Colplay的Viva La Vida,更在于新世纪音乐家Joh Schmidt本人在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因为这是Joh Schmidt送给7岁的小女儿Sarah的礼物,她很喜欢Taylor Swift这首歌,于是Schmidt决定“用老爸的本事”演绎一首love story送给小Sarah。“当我演奏到Sarah最喜欢的部分时,我想让那一刻再长点,再长点……结果就弹到Coldplay的Viva La Vida。这也是国内听众最早接触到的他们的音乐。 他们的跨界、改编、融合就是创新和先锋的表现,虽然是个偶然的开始。而这首选曲改编自Cold Play的Paradise这是酷玩乐队的名曲,由The Piano Guys重新编曲演绎的版本,將酷玩樂團兩首名曲及充滿靈性的非洲人聲混搭,带有非洲风情的演奏版还真是别有风情黑人的爆发性演唱加上两位顽童般的演奏者。它的MV非常震撼。我了能更好的拍摄出画面他们居然是真的把一架全新的三角钢琴用直升机搬到悬崖顶,畫面讓人嘆為觀止。也可以看出他们对音乐的态度。 |
The Piano Guys | 04:10 |
12 |
Lillies Off The Trolley
“优雅的电子,天马行空的创意” 我喜欢这样比较有特点、另类的电子,Ugress是来自挪威的混音高手,天马行空的电音创意,永不褪色的电子霓虹,短促有力的音节间落,意境化的氛围变幻,种种这些共同营造出叫人心向意往美妙音符。 |
Ugress | 02:38 |
13 |
No Gravity
Chaostar是Septic Flesh乐队的古典版本。他们的音乐具有非凡质量的编曲和人声,将古典交响乐带入神秘的未来派的气氛中。一些美术作品的理念来源于黑暗神秘的自然力量,混合着生物学和工业元素。 风格酷似ELEND的黑暗交响组合CHAOSTAR于2000年在holy下发表了同名处女专辑。无固定器乐演奏成员,CHAOSTAR有一个令人惊异的阵容。专辑那无比宏大的现代歌剧史诗竟然来自于音源采样(打击,管弦,电子声效),配之以时而美丽时而狰狞时而凄凉的圣咏三重唱或独唱,有如核弹般的摧毁力。 曲式上跌荡起伏,高潮迭起,与ELEND一样没有拘泥在传统古典音乐的框架里,他们都摘取了最最黑暗及有破坏力的古典手法精华,重新演绎出新的撒旦诗篇。 相对于ELEND而言,CHAOSTAR在歌曲中运用了更多的电子音色,那些古怪的声效在古典框架上编织了一张黑色的网。 |
Chaostar | 06:23 |
14 |
Igor Stravinsky: Le Sacre du Printemps (The Rite of Spring): Sacrificial Dance (The Chosen Victim) (
这一曲就是在最前面有所提到的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选段。《春之祭》它描写了俄罗斯古代原始民族在春天祭祀天地的风俗,以及以少女祭献大地的仪式。共分两幕,这是的第十四段音乐,也是最后选段是整个献祭仪式的最高潮——被选少女的献祭舞,被选少女经过前几段音乐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惧怕而神思恍惚之后,终于跳起了献祭舞。被选少女在越来越粗野的音乐声中,精疲力尽地倒下——她终于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大地和春天。其内容与风格都具有最显著的代表性。 他的第三部芭蕾舞剧《春之祭》完全算得上是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的一场革命。正因为如此,该剧1913年5月29日在法国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 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面对如此带有冲突的和弦、调性与节奏的音乐,有人表示赞同(以拉威尔为其代表),有人试图仿效(普罗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乐家是一种竭力反抗的态度。就连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转向了“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创作。 1930年4月该剧在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下由费城管弦乐团演出后,许多人对这“稀奇古怪”的音乐改变了看法,评论界也作了较为公正客观的评论。如今看来,《春之祭》是一场成功的先锋音乐实验,它为新作曲技术找到了契合的表现载体,它的义无反顾,它的惊世骇俗的美妙,让任何评论都显得多余。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有从中借鉴。 《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所以这部作品通常还是以交响音乐会的形式演奏的。我选的是作曲家于1960年亲自上阵指挥了这两部自己的作品,其中彼得鲁什卡采用了他自己1911年的原版乐谱。原汁原味的斯特拉文斯基很强调细腻的抒情,并不突出强烈的音效与节奏对比,与后来的指挥家似大多突出其戏剧性截然相反。 |
Igor Stravinsky | 0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