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人收藏

共47首歌曲

标签
#古典
创建者
语麟霖
更新时间
2017年01月08日

歌单介绍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其为“严肃音乐”。于是,“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义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查字典,因为serious的第二条义项是这样给出定义的:(指书、音乐等)启发思考的,不仅为消遣的。因此我们知道原来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古典音乐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并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范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在地理上,这些音乐主要创作于欧洲和美洲,这是相对于非西方音乐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乐主要以乐谱记录和传播,和大多数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classic)的音乐。

但如果细究古典一词,本意可以理解为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古代+经典),但是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这也体现于“古典”(classical)与“经典”(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亨德尔,乃至更早的宗教音乐(含天主教即罗马公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向后延伸到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西方的现代音乐。这些都是广义的古典音乐,也就是基于这个传统的,无论是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还是试图以创新来突破这个传统的音乐创作尝试,都可以归入古典音乐之内。而在这个传统外独立发展的音乐,虽然有借鉴和影响古典音乐创作的,但是一般也不归入古典音乐之内,比如爵士乐、摇滚乐,以及东方一些民族的音乐。

因此对于广义的“古典音乐”这个词来说,欧洲艺术音乐的定义更加准确。

欧洲艺术音乐与其他的非欧洲音乐和流行音乐体系的主要区别是记谱法有所不同,其规则大约源自于16世纪便开始使用的记谱法。在西方记谱法中,作曲者给演奏者规定了音调、格律、速度,独特的节奏和对于同一段音乐准确的演奏方式。这种即兴演奏发挥空间很小的记谱法模式,极大的不同于非欧洲艺术音乐(相对于传统的日本音乐和印度音乐)和流行音乐。

古典音乐作为音乐中类别的称呼,是相对于轻音乐、通俗音乐等类别而存在,它本身并没有严格明确的解释或者定义。在轻音乐范围里,有时也采用“古典”的概念来指某些经过时间检验,被人们奉为楷模的轻音乐作品,如古典轻歌剧、古典爵士乐等,这里的classical理解为“古代+经典”,似乎更为合适一些。

当人们听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时,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BWV 1043, Vivace
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是全球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也最高的双小提琴曲目 本曲大约作于1718年,其形式十分古典,但巴赫创造出了饶富新鲜趣味的音乐。 本曲与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经常同时演奏,受到广泛欢迎。这首作品中双小提琴交替进行,其手法重在炫耀主奏乐器独特的演奏技巧和华丽的装饰音,深刻体现了巴洛克音乐那种富于装饰的风格。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d小调,4/4拍子,以弦乐合奏的总奏开始,开头的主题先由第二小提琴呈示,自第五小节开始,才由第一小提琴模仿进入; 第二乐章,从容的最缓板,F大调,12/8拍子,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乐章,演奏时间也最长,巧妙地发挥了小提琴歌谣性的优美旋律,由主奏小提琴开门见山地奏出,整个乐章中低音悠扬; 第三乐章,快板,d小调,3/4拍子,气氛热烈而活泼,主奏群与合奏群巧妙地协调,掀起了作品的高潮,并在全体合奏中结束全曲。
Julia Fischer 03:28
02 Morning from Peer Gynt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3:47
03 莫扎特: G大调弦乐小夜曲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 出生时风雪交加,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据说在他还不会写字的时候便已会作曲了,由其父亲记录他所谱的短小乐曲。莫扎特的父亲宫廷乐师Leopold Mozart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小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著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名。 莫扎特从三岁时就显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时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父亲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他正改在写钢琴协奏曲,当他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看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这里写的一切是多么正确而且是有含义的啊!”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这位曾轰动过整个欧洲的金光闪闪的宠儿此刻竟到处碰壁!神童已经长大,已不再是神童。昔日的神童消失了,尽管他的才华随年龄成正比地增长,可现实社会却无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萨尔斯堡,而这样一来,大主教当然更加刻薄地对待他。莫扎特的辛酸与窘境是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不难想象的。 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他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列奥波尔德力劝他的儿子向大主教赔礼道歉,重归于好,莫扎特坚决拒绝。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冲出牢笼的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当时他年仅25岁,可离生命的终点却只有10年了。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这首小夜曲是作者于1787年创作的,当时作者已经三十一岁,作者所创作的歌剧在近几年大获成功。所以作者写出如此动人心弦的欢快旋律。
华语群星 05:38
04 贝多芬: F大调浪漫曲
F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作于1802至1803年间, 为贝多芬仅有的两首小提琴浪漫曲之一,充分体现出作者在旋律创作方面的天才手笔
薛伟 08:38
05 舒曼:梦幻曲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 , 《狂欢节》 , 《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 , 《诗人之恋》 ;艺术歌曲《月夜》 ,《奉献》 , 《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李云迪 02:36
06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 "Moonlight" - I. Adagio sost
《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幻想朔拿大》,后被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的联想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的画面而冠以《月光曲》之名。
Vladimir Ashkenazy 06:11
07 Frédéric Chopin: Waltz No.6 in D flat, Op.64 No.1 - "Minute"
传说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喂养着一条小狗,这条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兴趣”。肖邦依照乔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转”的情景表现在音乐上,作成了这首乐曲。乐曲以快速度进行,在很短的瞬间终了,因此又被称为《瞬间圆舞曲》或《一分钟圆舞曲》。演奏本曲时,应使用平滑流畅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觉出此曲的趣味来。
Vladimir Ashkenazy 01:55
08 Franz Liszt: Consolation No.3, Lento placido
弗朗兹·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 李斯特的作品充分挖掘了钢琴的音响功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且创造了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纪才普遍采用的和声语言。
Various Artists 03:59
09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 "Pathétique" - II. Adagio cantabile
贝多芬悲怆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 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Radu Lupu 07:09
10 Antonín Dvorák: Humoresque, Op.101, No.7
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本曲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
Various Artists 03:08
11 Frédéric Chopin: Polonaise No.3 in A, Op.40 No.1 - "Military"
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波兰不会灭亡。”
Vladimir Ashkenazy 05:10
12 Camille Saint-Saëns: Le Carnaval des Animaux - Le Cygne
该作品只是圣-桑戏谑其他音乐家之作,在有生之年不愿公开。仅《天鹅之舞》之片段愿意公开而已
Various Artists 03:13
13 Tekla Badarzewska-Baranowska: The Maiden's Prayer (Arr. Joseph Cooper)
《少女的祈祷》为波兰女钢琴家巴达捷芙斯卡(Badarzewska,1838-1861)作于1856年,是举世皆知的钢琴小品。结构单纯,浅显淳朴,亲切感人,虽略带伤感,但又异常柔美,逼真地表现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
Various Artists 03:04
14 Frédéric Chopin: Waltz No.1 in E flat, Op.18 - "Grande valse brillante"
降e大调 华丽大圆舞曲 (作品18号) 本曲作于1831年,是肖邦在世时最早出版的圆舞曲。《华丽大圆舞曲》之名,给予一般音乐爱好者很亲切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这首曲子是肖邦的所有圆舞曲中,最华丽、最轻快的一首,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实际用于舞会的圆舞曲。所以舒曼才会说:"这是肖邦的肉体和心灵同时在舞蹈的圆舞曲"以及"把舞者卷入波心,越来越深"等类话语。
Vladimir Ashkenazy 04:55
15 Franz Liszt: Die Forelle, S. 564 piano transcription after Schubert
李斯特改编自舒伯特歌曲《鳟鱼》,其中一段很熟......对的。是梁静茹《暖暖》中的前奏的一段。。。
Various Artists 03:49
16 Frédéric Chopin: 12 Etudes, Op.10 - No.5 In G Flat "Black Keys"
肖邦练习曲OP10,NO5 ,俗称黑键练习曲。由于绝大多数的音都出现在黑键上,故习惯称之为黑键练习曲 在这支曲子里,肖邦是第一次尝试性的、用有明确练习目的的手法,把旋律和主题交给左手,而让右手持续地弹奏特定的练习音型(Etude-figure)好像是对主题进行注解。它给以后一些练习曲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
Vladimir Ashkenazy 01:45
17 Johannes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5 in G minor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又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Julius Katchen 02:16
18 Frédéric Chopin: Nocturne No.2 in E flat, Op.9 No.2
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johnfield,1782-1837)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旋律优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总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这首是肖邦的第二首夜曲,也是最著名的夜曲。
Vladimir Ashkenazy 04:07
19 Claude Debussy: Préludes - Book 1, L. 117 - VIII.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德彪西于1901至1913年连续创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这首曲子是德彪西所作的包括十二首乐曲的钢琴曲《前奏曲集》第一集中的第八首。虽然此曲集被地表自称之为“前奏曲集”,但它在构思上和形象上与传统的前奏曲已无相似之处。德彪西运用钢琴音响色彩调色板上的一切手段,创造了新颖独特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系列别有情致的音乐形象,扩展了“前奏曲”的表现领域。《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作品。
Pascal Rogé 02:33
20 Bolero
《波莱罗舞曲》(Bolero),又译做《波露曲》、《波丽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也是拉威尔为数不多的专为乐队而写的作品之一。
André Rieu 06:46
21 Antonio Vivaldi: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Strings in E, Op.8, No.1, R.269 "La Primavera" - I. Allegro
《四季》之《春》E大调   第一乐章(快板)以回旋曲形式写成,其主要主题华丽而洒脱,具有欢快的春天气息。开曲即展开轻松愉悦的旋律,使人顿时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和生机。描写的是春光重返大地,小鸟欢愉地歌唱,森林枝叶随风婆娑,呢喃私语。突然,电光乍闪,春雷惊蛰,万物苏醒。这一乐章是整部《四季》中最为著名的乐段。
Mariana Sirbu 03:27
22 Johann Sebastian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1 a 1 Clav.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晚期的一部键盘作品,1741年出版。全曲32段,全部演出40-80分钟。这部作品长期不受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前半叶。女大键琴家兰多夫斯卡(Landowska)的公开演奏及录音。之后,1955年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将其选作自己的第一张录音作品。而现在,哥德堡变奏被视为巴赫作品中最重要的变奏曲之一。全作品包括主题,30个变奏,主题反复。
Glenn Gould 00:45
23 Frédéric Chopin: Waltz No.7 in C sharp minor, Op.64 No.2
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浮华、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和他在一起时,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肖邦来到巴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肖邦似乎在说:悲哀吗?怎么?我可是不在乎的,不在乎的,该怎样就怎样吧!……可是,他究竟不是完全不在乎的,真相隐藏在圆舞曲激动的悲哀里,他的心潮在起伏翻滚。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忆—— 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 升C小调第七号圆舞曲,作品64之2   最能体现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任何人都肯定会说是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本曲作于1846—1847年,节奏近似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本曲是肖邦去世前两年完成的,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认识。舒曼曾把肖邦的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该说法对于本曲而言是再确切不过了。   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当时,久居异乡、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无依无靠,其心情之忧郁可想而知。中段转为降D大调,多少明朗了些,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Vladimir Ashkenazy 03:32
24 Claude Debussy: Images - Book 1, L. 110 - I. Reflets dans l'eau
该曲是德彪西作于1905年的《意象》第一集中的第一曲,在印象派音乐中是一首较好的作品。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变得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尽管作品在某些方面还留有即兴的、动荡的气氛,但还是成功的。乐曲开始时,浮动的和弦犹如潺潺流水,中间的旋律预示着水中倒影;一系列滑音和弦象一阵柔和的微风,使水面泛起粼粼银光。缓慢的主旋律在不断变幻的和声衬托中,纤细地刻划出水中倒影的清澈轮廓。作者认为这首作品体现了“和声化学”的最新发现,其中也有对全音阶和五声音阶创作的新尝试。
Pascal Rogé 05:06
25 Claude Debussy: Suite bergamasque, L. 75 - III. Clair de lune
阿希尔—克罗德`德彪西(Claude-Achill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巴黎近郊。他7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入巴黎音乐学院,进入前后20年的专业学习。他的音乐创作可分三个时期。1890年前是早期,其代表作有钢琴曲《两首阿拉伯风格曲》、《贝加莫组曲》等,其中《贝加莫组曲》中的《月光》无论在意境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显示了作曲家印象主义风格的开始。中期是他创作的成熟阶段,晚期创作数量逐渐减少。 在音乐作品中,《月光》首先让人想到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原题为《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27号之2),然而这却是历史与他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贝氏原作并无“月光”这一标题,但H.F.L.雷尔斯塔勃(1799~1860)因乐曲第一乐章而想到了卢塞恩湖上的月光,因为为之定名“月光”。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原属《贝加莫组曲》(Suite Burgamasque)第三乐章,但作品实在太美了,以至人们常常将它单独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处。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可称是名副其实的“音画”。人们对王维的诗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借用这一评价,德彪西的作品可以当之无愧地称“曲中有画,画中有曲”了。然而,要做到这一步又谈何容易:曲是流动的时空,画是凝固的瞬景。但大师毕竟是大师,他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作为其表现手法,转而汲取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派的技巧,并将之实践于自己的作品中,以朦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让听者进行音—画重构。代表作中最典型地体现这一方式的便是《月光》。也正因为《月光》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以至于直到今天,现代派的作曲家们仍未能写出,至少未能写出广为流传的描摹月光之作。 德彪西处理《月光》的方式无疑是特别的。 如果说“静”是贝多芬月光的最大特点的话,那么“动”便是德彪西月光的精髓所在。在他的音乐里,月光如水般倾泄,缓缓流淌,充盈整个房间。德彪西的音符是有些离散的,打散了旋律。然而散而不乱,像是溢出的水银在地板或是台阶上走走停停。每一个音符,都给你充分的想象空间。 贝多芬的月光是月光下流淌的故事,那流畅的旋律将故事娓娓道来;而德彪西的月光就是月光本身,一夜倾城。
Pascal Rogé 05:38
26 Suite No. 1, BWV 1007, In G: Prelude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编号BWV1007-1012,大约创作于1717年至1723年巴赫时任科腾(Cothen)宫廷乐长期间。
János Starker 02:43
27 Vivaldi: Concerto in B Minor for 4 Violins, Op. 3 no.10 RV 580 - I. Allegro
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最富创造力的多产作曲家之一,早年随圣马可教堂管弦乐团领队雷格伦济习乐,曾在教堂担任过牧师,因其头发为红色故有"红发神父"之称。   维瓦尔第后来成为威尼斯一所音乐学校的指导及指挥,就如同意大利其它音乐学校一样,在这所学校里收容了失去父母的孤儿,并给予完整的音乐教育,许多意大利杰出的音乐家都多少与这些音乐学校有关。维瓦尔第在世即以歌剧、神剧和奏鸣曲闻名,光是协奏曲就有400首以上,他引用前人柯瑞里和陶赖里的音乐语法及概念,以丰富的思维将巴洛克协奏曲风格带入崭新的领域,而且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古典时期如海登,莫扎特的交响曲和协奏曲。他对标题音乐极感兴趣,最为人知的便是描写春夏秋冬大自然变化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他的曲式清晰,结构平稳,旋律如歌抒情,其对比与发展也很自然。音乐之父巴哈颇受他曲式的影响,也常引用他的小提琴与弦乐曲主题作古钢琴曲或组曲。古典派大师海登与莫扎特早期作品亦皆遵循他的风格。维瓦尔迪可以说是古代演奏音乐的宗师,对于早期协奏曲有很大的影响,因之世人尊他为古协奏曲之父。
Viktoria Mullova 03:33
28 Nocturne for piano in C sharp minor (doubtful), KK Anh.Ia/6
升C小调夜曲。chopin 由1827年至1846年这段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留下了21首黄金般的夜曲。这些夜曲的风格转变,也恰巧反映出他百般波折的生命历程。虽然Op.09的三首夜曲中,已表现出不同于费尔德的戏剧性华丽风格;但由Op.15和Op.27这五首夜曲中,似乎在祖国山河变色、生灵涂炭的刺痛下,都迸发出无法遏止的悲剧激情。1838年后,的病魔的折磨和马约岛的风情的刺激下,悲剧性的激情化解为纯净的诗意。在诺安的最后六首夜曲,肖邦近乎病态的美感,谱出美丽的生命终曲。然而,风格尽管在转变着,贯穿在21首夜曲中的高贵气质却始终如一。或许,那旷世奇才所独有灵气,才是创造永恒的原因。
Wladyslaw Szpilman 04:10
29 William Tell Overture
《威廉·退尔》又译作《威廉·泰尔》意大利音乐家罗西尼的作品,改编自席勒《威廉·退尔》。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全曲描绘阿尔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环境,和瑞士革命志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进军。曲中旋律优美、 节奏活泼宛如一首交响诗 。这首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因此也是较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
华语群星 01:22
30 Suppé: Leichte Kavallerie, Ouvertüre
轻歌剧《轻骑兵》于1866年3月21日首演。时至今日,虽然歌剧本身已极少演出了,但本曲和《诗人与农夫序曲》却成为作者流传广泛的代表性作品。 《轻骑兵》序曲更是轻歌剧序曲中最为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并被改编为管乐合奏曲。音乐一开始,由小号和圆号以高亢嘹亮的号角性音调奏出轻骑兵主题,使人仿佛看到了一支英武潇洒、精神焕发的轻骑兵队伍。紧接着,长号用合奏与这一主题相呼应,形成了浓厚的军营气氛。随后,小提琴以极快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型奏出一个轻捷明快的主题,表现了轻骑兵机敏欢悦的形象。由小号为主奏的进行曲主题紧接着就出现了,这一主题不仅充分发挥了加洛泼舞曲欢快的特点,而且还运用了模仿马蹄声的描写性表现手法,生动逼真地表现了轻骑兵队伍的行进,这是这部作品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旋律。 乐曲的中间部转为小调,小提琴奏出匈牙利吉普赛调式的主题,如歌的旋律宁静而忧郁,带有悲歌的色彩,表现了歌剧中骑兵队长回忆往事时百感交集的心情。 乐曲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骑兵进行曲经过反复和发展,再次形成欢乐的高潮。最后,以乐队强而有力的全奏终曲。BY(百度百科)
Wiener Philharmoniker 07:06
31 Choral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BWV 147
康塔塔,意大利文,原意是歌唱,在17世纪初,康塔塔是一种单声部的戏剧性牧歌,用鲁特琴与通奏低音伴奏。17世纪后期,发展为分几个声部演唱,有些由宣叙调组成,有些则是一连串的咏叹调。当时分为室内演唱的世俗康塔塔与教会演唱的宗教康塔塔两种,18世纪成为更适合于剧场演出的音乐,其结构通常由一段利都奈罗(Ritornello)、一段具两个对比主题的咏叹调和结尾呼应的利都奈罗组成。利都奈罗是意大利文,意为小的反复,指器乐引子的反复和整个乐队返回演奏的部分
Simone Dinnerstein 03:53
32 Violin Concerto In D, Op.61 - 3. Rondo (Allegro)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回旋曲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
Janine Jansen 09:25
33 Johann Sebastian Bach: Suite No.3 in D, BWV 1068 - II. Air
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 03:49
34 George Frideric Handel: Messiah, HWV 56, Pt. 2 - "Hallelujah"
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观看首演时的所有听众,甚至英王乔治二世在听完第二幕终曲《哈里路亚》这一合唱后,起立以示敬意。这一举动竟形成了传统,直到今天,人们在现场欣赏合唱《哈里路亚》时,都自发全体起立以示敬意。 当年,事后有人问英王乔治二世,为什么他要起立时,他说:“我只是一国之王,而那将要再来的弥赛亚则是万王之王!!”250多年过去了, 每当“弥赛亚”进行到第二幕"哈利路亚“时,观众都全体起立,与台上的歌唱演员和合唱团员一起合唱,把歌颂上帝的歌声达到天庭。这现在已经成为传统。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03:45
35 Jacques Offenbach: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Orphée aux enfers) - Overture
奥菲欧是希腊神话中有名的诗人和歌手,其歌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点头。他在去地狱寻找死去的妻子欧律狄刻时一路歌唱,感动了冥王、冥后,答应让欧律狄刻返回人间。但奥菲欧在将近地面时忘记冥王的叮嘱,回顾其妻,导致她重回阴间。奥菲欧悲痛之极,决心终身不娶。 序曲爽朗、轻快的音乐,受世人喜爱,经常单独演奏。在末尾处可以听到此剧终幕出现的著名嘉洛普舞曲,这曲调一般称作康康舞,酝酿出无比愉快的气氛。是一部浪漫的歌剧在众多奇妙迷人的古希腊神话中,奥菲欧的故事无疑是最奇妙迷人的故事之一,激发了无数作家、艺术家的灵感。
L'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09:02
36 Giuseppe Verdi: La traviata, Act 1 - Prelude
意大利浪漫主义作曲大师威尔第“通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世界歌剧长河中最卖座的经典作品之一,《游吟诗人》和《茶花女》打破了传统意大利歌剧将咏叹调与宣叙调严格的区分,导致后者苍白无聊的格局,大胆的将叙事的唱词融入到优美的旋律之中,使得格局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而非唱段的生硬串联。。故事蓝本源自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全剧共三幕。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茶花女》的首演并不成功。女高音配胖的圆润的身材和剧中瘦弱清秀的女主角薇奥莉塔出如过大,引起了观众的补满了嘲笑。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掩盖剧作本身的杰出
The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4:11
37 Sonata No. 8 for Piano, Op. 13Pathétiquein C minor: III. Rondo. Allegro
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小调,2/2拍子。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Rudolf Serkin 04:21
38 Johann Pachelbel: Canon in D (arr. Karl Münchinger (1915-1990))
卡农即Canon, 或者Kanon, 也被翻译为华音。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卡农(Canon)”一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在历史上所有的卡农曲当中,帕海贝尔《卡农》最为著名,一般人说起《卡农》都是指这首。音乐家帕海贝尔是当时在德国J·S·巴赫出现以前最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他有大量的管风琴作品。他与J·S·巴赫的父亲私交甚好,是巴赫姐姐的教父,他是巴赫哥哥的老师,而巴赫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的这位哥哥,所以帕海贝尔也能算是“音乐之父”J·S·巴赫的师祖。 《卡农》最原始的版本今天已无缘听到,但后世名家的不断演绎却不时推出《卡农》的绝美乐章。
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 04:34
39 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 (highlights) (1989 Digital Remaster): Chorale: O Haupt voll Blut und Wun
马太受难曲”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十六世纪创作,巴赫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这部曲子共分为78首分曲,真实的在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被捕、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一提到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人们自然就会想到19世纪浪漫派音乐家门德尔松,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的。据门德尔松传记作者所写,门德尔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铺买肉,肉铺老板娘用来包香肠的是旧得发黄的乐谱手稿,回家以后门德尔松仔细读了谱子的内容,发现非常不俗,于是跑回肉店,买下了全部包装纸,这就是遗失的《马太受难曲》总谱。经研究,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于是门德尔松克服重重困难,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从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热潮。   门德尔松指挥演出《马太受难曲》的确是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从肉铺里发现手稿",这个情节纯属虚构,且不说大银行家的儿子会不会去肉铺,那个时候的门德尔松根本就没有结婚,这个情节是传记作者杜撰用以增加戏剧性效果的。   门德尔松安排上演受难曲的过程中遇到过种种阻挠,他力排众议,终于上演,这却是事实。因为那时巴赫的价值还没被认识到,而门德尔松也过于年轻,只有20岁,人们既怀疑他的价值判断,又担心他能否驾驭有四百多人参加的庞大演出队伍。1829年,《马太受难曲》终于上演了,距离巴赫写这部作品,过去了恰好一百年。这次演出之后,巴赫得以复苏,成立了巴赫学会,搜寻、整理并研究巴赫作品,至今,经研究发现的巴赫作品有一千多部,但仍有大量手稿没有找到。在巴赫身后发生过多次战争与动乱,全部找到这些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受难曲来说,知道巴赫共写过五部,现在存世的就只有《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了。
Theo Altmeyer 02:30
40 Maurice Ravel: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为逝去的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 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崛起中猫女和布鲁斯跳舞的那支舞曲?
Herbert von Karajan 07:14
41 Voi Che Sapete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 男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 这部歌剧中最脍炙人口的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者不是主角苏珊娜而是由女高音扮演的年轻男仆凯鲁比诺。这种角儿在18世纪30年代还由阉人歌手担任着。此时的维也纳已向前迈了一步,由女声取而代之。 这是凯鲁比诺被叫到伯爵夫人房间里去,女仆苏珊娜让他把写好的一首歌当面唱给夫人听时唱的。在剧中,童仆凯鲁比诺由女中音扮演。 在演出时,这一段选曲是用吉他伴奏的,它的情调好似一首小夜曲,但是内容更丰富,感情更复杂。它把凯鲁比诺这个情窦初开,天真的小青年幻想得到伯爵夫人的爱情,而又有些害怕表白的心理,表现得十分生动细腻。 这段选曲是2/4拍行板,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开始是B大调,前面的八小节前奏,是选用唱段第一,三句的旋律,情意甜蜜,描写苏珊娜在一旁拨动吉他琴弦为之伴奏。 当凯鲁比诺唱到第二句时,由于曲调里出现了#4这个音,给下一段离调作了准备。B段转F大调,十四小节之后,又转成了降了A大调,十小节之后,又回到F大调。它的后半部用了一系列断断续续,急促而又不稳定的音型,表现凯鲁比诺为寻求爱情而心绪不宁。 歌曲又回到降B大调,A段主题再现。最后一句重复了一次,但第三句结尾在音符上稍有变化,歌词也多了一句:“甜蜜的爱情在我胸怀”。 此曲是女中音最喜爱演唱的歌剧选曲之一。
Malena Ernman 02:44
42 Giuseppe Verdi: Nabucco, Act 3 - Va, pensiero (Chorus of the Hebrew Slaves)
威尔第自言:“这部歌剧可以说是我艺术生涯的开始。”音乐史家造就了"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飞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成为一个神话(《纳布科》内其中一首由犹太奴隶唱出的合唱歌曲)。学者相信,当时的听众深受到歌曲内奴隶渴望返回家国的犟烈情怀所感动,要求重唱该乐曲。但当时政府禁止重唱,欢众要求重唱的要求可见该歌曲的震撼力。
Konzertvereinigung Wiener Staatsopernchor 04:52
43 The Marriage Of Figaro / "Duettino - Sull 'Aria"
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娘们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此时有声胜无声。我想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美妙的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瑞德
Karl Böhm 03:33
44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 I. Allegro con brio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By.百度百科
Wiener Philharmoniker 07:22
45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Op.71, Act 2 - No. 14c Pas de deux: Variation II (Dance of the Sugar-Plum Fairy)
《胡桃夹子》第二幕糖果王国的场面音乐。描写舞剧第二幕王子(胡桃夹子的化身)带着小克拉蕾来到了奇妙的糖果王国,糖果仙子跳起舞蹈欢迎他们。在竖琴悦耳的伴奏上,音色迷人的钢片琴奏出温柔的旋律,表示温婉美丽的糖梅仙子的来临。(这首曲子非常特别,因为柴可夫斯基应用了音色亮丽的钢片琴做为本曲的主角,这个乐器是第一次被运用于音乐作品中,那轻巧的声音,就像美丽的糖梅仙子纤细的身影,愉快的跳着舞,编织出梦幻般的世界,带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By百度百科
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Montréal 02:18
46 Lascia Ch'io Pianga
旋律简单却感人至深,意大利文Lascia Ch'io Pianga意为让我哭泣,是亨德尔的歌剧《Rinaldo》中的一首歌曲
Chloë Agnew 04:17
47 The Nutcracker; Act II - Divertissement; Waltz of the Flowers Ormandy, Eugene
舞剧音乐《胡桃夹子》中最为著名的是《花之圆舞曲》,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音乐,经常单独演出。竖琴的华丽流畅的序奏之后,圆号以重奏形式奏出圆舞曲主题,旋律如歌,表现出糖果仙子与仙女们轻盈婀娜的舞姿,在单簧管相呼应的独奏之后,乐曲的主题抒情而优美。
Various Artists 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