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人收藏

共55首歌曲

标签
#钢琴 #古典 #经典
创建者
梦中听雨
更新时间
2017年03月31日

歌单介绍

 钢琴作品体裁多样化:特性曲、幻想曲、即兴曲、夜曲、随想曲、圆舞曲、间奏曲、波洛涅兹、玛祖卡等

  古典主义乐派

  强调理性、思想性,世俗性增强

  强调和声成熟

  乐思发展清晰,结构严谨匀称

  曲式多采用奏鸣曲曲式

  浪漫主义乐派

  侧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的刻画

  重视和反映民族特点,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等艺术的结合

  提倡标题性音乐,体裁种类新颖、多样化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

  浪漫主义艺术突破了循规蹈矩的古典主义形式,用个性化的语言,不拘一格的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时期从19世纪20年代起贯穿整个世纪并延续到20世纪初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中最主要的是强调个人的抒情性,偏重幻想和夸张的手法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家表现得最多的是对梦寐以求而又难以实现的事物的渴望

  巴洛克:帕海贝尔《D大调卡农》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古典主义: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摇篮曲》(钢琴版)古典主义至浪漫主义:

  贝多芬《致爱丽丝》《随想回旋曲》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0MjYzMjQ=.html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月光》《田园》《悲怆》《热情》舒伯特 《第二即兴曲》《A大调五重奏“鳟鱼”》《圣母颂》《小夜曲》《摇篮曲》(钢琴版)

  门德尔松《春之歌》《无歌词》浪漫主义:

  舒曼《狂欢节》《童年情景》李斯特 19首《匈牙利狂想曲》《献辞》《爱之梦》《森林的细语》《钟》《鬼火》《死神之舞》《诺玛的回忆》《在奥伯曼山谷》《被遗忘的大圆舞曲》

  肖邦 19首《夜曲》《a小调前奏曲》《d小调前奏曲》《c小调练习曲“革命”》《降E大调波兰舞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第一圆舞曲》《升c小调第七圆舞曲》《降A大调第九圆舞曲》(关于此曲有一段轶事:1835年,肖邦从巴黎前往德国的卡尔斯巴特,与当时从波兰来此地疗养的双亲相会。归途中,滞留于德累斯顿,顺便拜访了旧日好友渥金斯基伯爵。渥金斯基伯爵有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儿,意大利血统,黑发、大眼、厚唇,为人热情,当时只有十九岁,不论是钢琴、声乐或作曲,都有相当的基础。肖邦与这位童年时代的好友相逢,很快就表现出他的爱心,俩人也亲密起来。连续一个月的相爱生活,使俩人难分难舍。当肖邦即将离去时,曾为玛丽亚写了一首圆舞曲相赠,后来玛丽亚就把它取名为《离别圆舞曲》,即本曲。可惜的是,他们的这段情缘最终不欢而散。

  肖邦十分留恋这段甜蜜的时光,他生前一直未出版此曲,而是把它收藏起来以资纪念。他的亲笔草稿上注有:“一八三五年九月于德累斯顿”的字样。此曲旋律颇为优雅,极富魅力,曲调中充满着忧郁、愁闷的回忆。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段:第一段为歌唱似的旋律,离别的惆怅尽显其中。第二段为降E大调的玛祖卡舞曲风格。第三段重复第一段的旋律。第四段有两个新旋律。)

  《C大调马祖卡舞曲》《F大调马祖卡舞曲》《降b小调奏鸣曲》《第一叙事曲》《波兰主题幻想曲》《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圣桑《骷髅之舞》柴可夫斯基《四季》印象主义:

  德彪西《月光》《阿拉伯风格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阿拉贝斯克》《焰火》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The First Snowflakes
初雪 The First Snowflakes 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曾藉视觉感动形容雪的声音,「班得瑞」则用钢琴将之具象在这首曲子里;小调慢版,令人联想到这场雪下得并不大;因为是入冬后的 第一场雪,于是音乐的情绪便愈发显得惆怅。进入副歌后加入朦胧飘渺的弦乐齐奏主旋律,这唯一一次的副歌安排得恰到好处,刚好使前面伴随雪落下的感伤销溶殆 尽。台湾少有雪景,所以难得见到雪也会想起很特别的往事吧。
Bandari 03:04
02 Snowdreams
雪之梦 Snowdreams   淡淡的弦乐,妆点出一片白皑雪景,在春天回味起来特别有味道。第一次看见雪花,像在童话世界里看着天空飘下棉花糖,一朵朵雪花结伴落下,三两成群拥抱着在地面上打滚儿,空气里充满了嬉戏的笑声,雪花们有如天堂里放假的天使。后来雪花发现了我,争先亲近我烫烫的脸,由着我双颊的微温将他们蒸发溶解。
Bandari 04:53
03 Canon In D
卡农 Canon   这个可谓之经典,百听不厌。喜欢《卡农》,首先喜欢的是它的旋律,优美而浪漫,每次听到它的时候我总是能联想到一些很美的画面,比如两人一起看流星雨,一起坐观光大巴,一起淋雨,还有婚礼。有时想,其实婚礼上放这首曲子也很好啊!其次喜欢它纯净的意境,每当心烦的时候听一听,总是能慢慢的沉静下来,然后心平气和的解决那些无比繁锁的问题,总有一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
Brian Crain 05:11
04 Kiss The Rain
雨的印记 Kiss The Rain   一直很喜欢这个音乐,在很多电影或者短片里都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的,很轻柔。《Kiss The Rain》,中文翻译成《雨的印记》,出自韩国最擅长描会爱情的音乐家YIRUMA之手,写这首歌的时候,是在一个星星满天的夜晚,忽然间一场雨,让YIRUMA有感而发写下Kiss The Rain这首曲子。
Yiruma 04:20
05 Theme From Love Story
魂牵巴塞罗那 Theme From Love Story   看过电影《Love Story 》的应该都对这个有印象,凄美的剧情,再配上这个音乐,完美的忧伤。   影片一开始,在弦乐的衬托下,钢琴淡淡地奏出这段爱的音乐主题,把人们带入了爱的意境。随着影片情节的深入,这一爱的音乐主题也逐渐展开,时而委婉深情、娓娓倾诉,时而激动高亢、尽情礼赞。独奏乐器的更替,配器色彩的变化,不断地展示着男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和他们高尚的爱情。这首主题歌的旋律写得格调高雅,感情真挚,十多年来在全世界盛行不衰。
Richard Clayderman 03:02
06 Souvenirs d'enfance
爱的纪念 Souvenirs D'Enfance   说来也是钢琴名曲了,也经常被引用为背景音乐的,听起来很熟悉的感觉,跟Kiss The Rain 听起来感觉差不多。华美的音符,承载着爱的详和,如轻柔的丝绸,款款流动,又如轻曼的银光,徐徐绽开,任何听者都会被挟裹其间,挥去所有的浮躁与欲念,过滤出生命本真的律动,心灵和谐的在这音乐的磁场中款款舞蹈!
Richard Clayderman 02:49
07 Canon In D (Piano)
钢琴曲Piano music是指用钢琴弹奏的乐曲,有时还配以其它的乐器同时演奏。在欧洲,大约14——18世纪之间,曾流行过两种键盘乐器,一种叫击弦键琴,一种叫拨弦键琴(又称大键琴、羽管键琴)。这两种乐器都因被认为是钢琴的前身而被我们称为古钢琴。许多作曲家都为古钢琴作曲,这时的曲子就是最早的钢琴曲。   例如巴赫、享德尔和斯卡拉蒂的钢琴曲,都是为古钢琴的。海顿、莫扎特的大量作品和贝多芬的一些作品,也都是为古钢琴作的。另外,古钢琴还有它特有的纤巧的音色。   所以在古钢琴普遍被现代钢琴取代之后,到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甚至在当代,又有少数钢琴家重新提倡使用古钢琴。直到现代许多型制的电子琴也都设置古钢琴的音色(Harpsichord)。折叠
Piano Music Experts 05:19
08 Mariage d'amour
梦中的婚礼《Mariage D'Amour(梦中的婚礼 / 婚姻的礼赞)》是理查德.克莱德曼代表曲目之一。 《梦中的婚礼》由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Paul De Senneville(保罗.塞内维尔)和Olivier Toussaint(奥立佛.图森)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
Richard Clayderman 02:42
09 À Comme Amour
秋日私语 耳边想起一阵熟悉的旋律,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了起来,《给爱德琳的诗》、《安娜小笺》、《梦中的婚礼》、……,儿时伴随成长的音乐,再次咀嚼,依然如此令人著迷。时光返回,那些记忆不曾退色的旋律,都是出自音乐魔术师保罗·塞内维尔之笔。达芬唱片创始人保罗·塞内维尔,原本是一位相当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人,由于音乐上的天赋禀异,促使创作的决心,音乐路程一路走来,不仅脍炙人口的旋律流传千里。1976年,浪漫唯美的音乐城堡———达芬唱片,在保罗·塞内维尔努力耕耘成果下,于法国巴黎成立,蔚为世界新浪漫音乐潮流的第一品牌。保罗·塞内维尔,法国众所皆知的杰出作曲家,曾与法国顶尖艺人合作过,Mireille Mathieu、Michel Polnareff、Dalida、Claude Adeline……等,而如日中天的创作高峰,则是为理查德·克莱德曼作了一首世界名曲《给爱德琳的诗》,自此,理查亦因而名扬国际,创下法国艺人在全球最高的销售记录。慈祥和蔼的脸庞如同他的音乐令人亲近与熟悉,保罗·塞内维尔至今依旧不断地创作浪漫唯美的音乐,因为他始终坚信,不论什么时代,都有人追求美的音乐。
Richard Clayderman 03:22
10 Pour Else
《致爱丽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作于1810年4月27日,相传是为其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而作。后来特雷泽将这个曲谱转送给居住在慕尼黑的女友布莱托露。德国音乐学家诺尔发现此谱,于1876年公诸于世。诺尔称乐谱手稿题词为“献给爱丽斯作为纪念,4月27号,路·冯·贝多芬”,将“特雷泽”误为“爱丽斯”,   因此就以讹传讹,“致爱丽斯”成为了正式曲名。乐曲旋律清新明快,犹如涓涓山泉在歌唱。第一个插部主题情绪更加开朗,右手快速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使主题显得活泼流连。第二插部主题由主音的持续低音和弦连接而成,端庄典雅,形成了和主题的对比。最后,主题又一次再现,乐曲在柔美抒情的意境中结束。
Richard Clayderman 02:28
11 Dolannes Melody Jean Claude Borelly
朵莲妮之歌
Richard Clayderman 03:23
12 约纳森之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 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古典天团 02:25
13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p.314)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Johann Strauss II 09:56
14 风居住的街道 钢琴版
钢琴的浪漫与二胡的悲伤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对无法重合的恋人站在风吹过的街道上。 来来往往的人群挡住彼此的视线,却挡不住彼此无尽的爱慕与思念……   夜幕的来临,微风吹来,也吹不走这一片片来自远方的思念,月光下的冷冷清清,昏暗的灯光,显得一切都无比苍凉,只能让风带走这一无尽的愁绪。
姚老师 04:55
15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 in D minor, Op.30 - II. Intermezzo (Adagio)
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Op.30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拉赫玛尼诺夫说,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
Zoltán Kocsis 09:56
16 Chopin: No. 01 in b Flat Minor Op. 9-1
其中著名的有降b小调 夜曲 (作品9之1) 本曲作于1830-1831年间。作品9中共有三首夜曲,这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而作品9之1则是肖邦夜曲的"最初之最初",其旋律非常优美,情绪极为丰富。   乐曲的构成是:甚缓板,6/4拍,三段形式。第一段旋律充满柔和而朦胧的魅力,节奏处理十分自由;乐曲的中段由八度音奏出降D大调的旋律,这是非常甜蜜的旋律,此曲之所以能使人迷醉,也全在这一部分。肖邦一生总共创作了21首夜曲。夜曲这种体裁在传统上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一般清幽、柔美。肖邦的夜曲并不只是单纯地继承了传统夜曲的表现风格,而是使夜曲的形式趋向自由,内容也多样化了,变得更加热情、更加完美。
邓泰山 05:16
17 Chopin: No. 02 in E Flat Major Op. 9-2
肖邦的夜曲集
邓泰山 03:55
18 Chopin: No. 03 in B Major Op. 9-3
以最著名的降b小调第一号夜曲为例,这也是肖邦最有名的夜曲之一,音乐起处,就令人想到夜空的熠熠星光。听着她的演奏,仿佛置身在夜幕下的花园,独自躺在草地上,细数天上的星星,渐渐坠入梦乡......
邓泰山 05:48
19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Moderato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创作于二十世纪的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也是当今音乐会上久演不衰的曲目。这首著名的协奏曲是作曲家通过心理治疗,走出创作危机和心理阴影,战胜自身的成果。 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后,以“自由艺术家”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当时莫斯科的音乐家们经常出入大饭店,那里有诱人的吉普赛合唱队在招徕顾客。这些吉普赛人大多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观念,他们时而激昂兴奋,时而又一落千丈地陷入极度的消沉之中。这种生活观念也感染了莫斯科的音乐家们。大约在此时,拉赫玛尼诺夫认识了彼得·罗迪斯申斯基(Peter Lodischensky)和他具有吉普赛血统的年轻迷人的妻子安娜。拉赫玛尼诺夫开始倾心于安娜,写了一首《哦!不,我求你不要离开我》的歌曲献给她。1895年9月12日,他的第一部交响曲诞生于伊凡诺夫卡,题献者为神秘的A.L.,即安娜·罗迪斯申斯基(Anna Lodischensky)。因为这部交响曲的乐思主要来自他献给安娜的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所以这部交响曲对拉赫玛尼诺夫来说非比寻常。他坚定地相信,这部作品会成为他迄今为止创作的高峰。然而,由于排练不当,1896年3月28日这首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的效果很差,拉赫玛尼诺夫没等音乐会结束就夺门而出。首演的失败和刻薄的评论使他备受打击,很长时间没有再作曲。 1899年4月19日,拉赫玛尼诺夫受邀去伦敦举行音乐会。英国皇家爱乐协会邀请他次年再度访英演奏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但拉赫玛尼诺夫允诺创作一首新的钢琴协奏曲。当他开始构思这部钢琴协奏曲时,发现自己陷入了空前的创作危机之中——他丧失了创作灵感。客观上,过多的钢琴演奏和指挥使他无暇作曲;主观上,《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的阴影始终没有消散,同时他还面临着与安娜·罗迪斯申斯基终止关系的境况。
Warsaw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1:13
20 Piano Concerto No.2 in B-flat major Op.83 - 1st.mov Allegro non troppo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Pian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作于1881年。从莫扎特、贝多芬时代起,经舒曼、肖邦以至近代作曲家创作的协奏曲,基本都是三乐章结构,但勃拉姆斯为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增加了谐谑曲乐章,从而使作品扩充成为四个乐章,形式和性格都已接近于交响曲,独奏乐器也成为乐队的一员,这种交响化的理念脱离了协奏曲原来“竞奏”的意义,因此,这首乐曲有时候也被后人称为“由钢琴主奏的交响曲”。 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十分特殊:首先乐曲采用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四乐章形式;其次本曲中的主奏钢琴并未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作者特意让钢琴与管弦乐“完全平等”。这首协奏曲既无莫扎特式的流畅,又无贝多芬式的雄壮,是地道的勃拉姆斯式作品。与第一协奏曲相比,显得更加沉重暗涩,技巧也特别难,有人讲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协奏曲是“要钢琴家血汗的至难协奏曲,它不要钢琴家的妙技,而是要他们成为苦力。” 这首乐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第一次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这首乐曲。实际上,本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最后完稿于1881年,同年11月9日作者本人担任钢琴独奏使用乐谱草稿,在布达佩斯首演。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降B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传统的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是管弦乐,首先由圆号奏出由两小节组成的第一主题动机,钢琴推迟一小节跟上,像影子一样进行模仿,木管声部进行发展,略带伤感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呈示后乐章进入第二呈示部,钢琴呈示新的主题并发展,第二主题钢琴则以热情的变奏呈示。
Marc-André Hamelin 17:05
21 Claude Debussy: Préludes (12) for piano, Book I, L. 117 - 8.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德彪西根据法国诗人莱克特·德·里塞尔的同名抒情诗创作的钢琴曲,并题名献给这位诗人笔下不知名的少女。全区分为三段,调性游走于降G与降E之间。德彪西于1901至1913年连续创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这首曲子是德彪西所作的包括十二首乐曲的钢琴曲《前奏曲集》第一集中的第八首。虽然此曲集被地表自称之为“前奏曲集”,但它在构思上和形象上与传统的前奏曲已无相似之处。德彪西运用钢琴音响色彩调色板上的一切手段,创造了新颖独特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系列别有情致的音乐形象,扩展了“前奏曲”的表现领域。《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作品。
Claudio Arrau 02:50
22 Ballade Pour Adeline
《水边的阿狄丽娜》这首曲子的旋律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婉转;时而悲伤,仿佛是用音符在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独的塞浦路斯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Pygmalion)。他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每天对着她痴痴地看,最终不可避免地爱上了少女的雕像。
Richard Clayderman 02:34
23 Sergey Prokofiev: Old Grandmother's Tales, Op. 31 - Conte de la vieille grand-mere, Op. 31, No. 3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瞬息的幻想、魔鬼的诱惑、田园小奏鸣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16,作于1913年,因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大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
Sergei Prokofiev 02:57
24 门德尔松: 春之歌
门德尔松: 春之歌 门德尔松一生创作了48首无词歌,分为八集出版。每集包含六首。《A大调无词歌》即《春之歌》是第五集中的第六首,这首乐曲以其流畅动听的旋律,别致而通俗的风格深为人们熟悉和喜爱,是无词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曲。《春之歌》写于1845年,由门德尔松的好友葛林所题名。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是由众多的装饰音写成,整首乐曲色彩缤纷,春意盎然,使人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心情。
Various Artists 02:41
25 梁祝
梁祝音乐太好听了,也有超多版本的,有一次音乐课老师给我们放钢琴版的,实在是太优美了,震撼得我都睡着了(不是贬义,真的很喜欢),自此之后我对这版梁祝超级迷恋的。   一对男女、一段悲剧、一番爱情、化成两只蝴蝶、翩翩起舞。《梁祝》是一种思想,是一段让人沉思的爱情,是一曲深入人心的音乐。
Richard Clayderman 02:56
26 Tears
眼泪 Tears   纯美的钢琴曲,多年后,如果我们相逢,我将以何来面汝,以沉默以眼泪…… 忧伤的琴键中,我却觉得自己被安慰,泪珠在阳光下凝结成了完美的樱花形状,纵然枯萎仍有暖意。那一刹那真的怕极了自己内心里还有任何怨恨与阴骛,一点点,都会让自己无法与曲中的美丽邂逅。多年以后,沉默的我们正如那些无法启齿的往事,会凝成心里的一滴泪吗?抑或就这么被现实的烈阳蒸发掉了,点滴不剩。至少我为你哭泣过,安静的,无声的,伤心的,在岁月无法触摸的角落里,玫瑰花心渐渐老去。
Daydream 03:50
27 With an Orchid
雅尼的一曲《和兰花在一起》优美、动听,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生命正能力,为生命注入无穷尽的力量源泉,生机勃勃的盎然人生意境浸润在唯美而悠畅的音乐中,让人陶醉其中。雅尼的经典作品之一的纯音乐曲子。英文为With An Orchid.由美籍希腊裔演奏家、作曲家Yanni创作,收录于其专辑《If I Could Tell You》。
Yanni 05:07
28 《天鹅湖》选曲
百年经典——《天鹅湖》 自1877年在莫斯科首演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至今在世界各国仍然受到广大观众喜爱。世界上没有一个芭蕾舞演员不会跳两段《天鹅湖》选段,而该剧也称得上是经典完美的芭蕾舞作品之一。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成名之路,如同剧中天鹅公主的命运一样坎坷。古典芭蕾之父培帝巴重新将柔美优雅、高难度的舞姿融入柴可夫斯基丰富多变的音乐中,1895年1月27日登上舞台后,《天鹅湖》名声大噪,成为百年不朽的经典舞剧。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02:48
29 四小天鹅舞曲(耳机测试版)
《四小天鹅舞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舞剧音乐《天鹅湖》中的经典选段。此曲欢快活泼,以八分音符奏出轻快跳跃的伴奏音型,以二重奏奏出轻快的乐句,生动地表现了小天鹅在湖中嬉戏玩耍,天真可爱的形象。
华语群星 01:30
30 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很多人都以为《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写的一首钢琴小品,而实际上它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331中的第三乐章。这首乐曲之所以成为莫扎特钢琴的代表作,是由于其中的第三乐章独特而别致的风格。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03:42
31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 Aria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1741年,俄国驻德累斯顿宫廷的公使冯.凯瑟林伯爵访问莱比锡时,巴赫献上了一首古钢琴变奏曲。原来,伯爵患有失眠症,便委托巴赫写一套变奏曲,以便他的琴师哥德堡每晚在他难以入眠时演奏。巴赫的这首变奏曲并非伯爵所要求的安眠曲,而是为了使伯爵安静一些,带有一种“镇定而愉快的性格”。伯爵对此曲百听不厌,称之为“我的变奏曲”,还送给巴赫一只脚杯和100法国金币表示感谢,这是巴赫单个作品获得的最高报酬。 全曲共由一个咏叹调主题开始,经过30次变奏,最后重新出现。这部作品变奏的基点不是主题的旋律, 而是它的低音线条。这部作品的主题深沉凝重,充满了富于理性的思考,这是垂暮之年的巴赫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的一次回顾和反思。30个变奏包括各种体裁,有舞曲、赋格、前奏曲等等,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有趣的是,经过音乐学家的考证,变奏中的一些旋律取材于德国17世纪的民间音乐,经过巴赫的处理,德意志民族的情感得到了一次提炼和升华。”
Various Artists 03:52
32 Pathetique Sonata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奏鸣曲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从原文来看"悲怆"的意思与悲无关,而是"情绪", "多情/激情"意思[1] 。音乐风格浪漫且优美。
Royal Festiv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3:14
33 Greensleeves
绿袖子是一首英国民谣,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就已经已广为流传,相传是英皇亨利八世所作。这首民谣的旋律非常古典而优雅,是一首描写对爱情感到忧伤的歌曲,但它受到世人喜爱的层面却不仅仅局限在爱情的领域。 这首民谣的旋律非常古典而优雅,是一首描写对爱情感到忧伤的歌曲,但它受到世人喜爱的层面却不仅仅局限在爱情的领域,有人将它换了歌词演唱、也有人将它作为圣诞歌曲,而它被改编为器乐演奏的版本也是多不胜数,有小品、有室内乐、有管弦乐…,而这其中又以上述的 和英国作曲家佛汉威廉斯 (Vaughan Williams)所写的《绿袖子幻想曲》(“Fantasia on Greensleeves”)最具代表性。
Richard Clayderman 03:12
34 Zigeunerweisen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作者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本曲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是作者亲自编配的。
Royal Festiv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3:01
35 Dream Of Love (Liebestraum)
李斯特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他曾在钢琴上改编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许多作曲家的作品,如歌剧、歌曲、交响音乐等。 浪漫主义大师李斯特的钢琴曲《爱之梦》,是一首婉转优美,充满了爱恋、期盼、回忆的曲子。 情意绵绵的旋律、梦一般的境界。
Royal Festiv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3:27
36 舒伯特:小夜曲
这首小夜曲系奥地利作曲家Franz Schubert(弗朗茨·舒伯特)于1828年用德国诗人雷尔斯塔布的诗谱写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欧州音乐史上有“歌曲之王”的称誉,他的《小夜曲》是舒伯特短促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吕思清 04:19
37 Tchaikovsky: June - Barcarolle Op.37 - The Seasons, Piano Suite
六月—船歌—钢琴套曲《四季》是柴可夫斯基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之一。作品将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与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使音乐独具特色。套曲共十二首,其中《六月——船歌》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有规则的节拍、新颖的和声运用、复调创作思维的融入等特征都使这首钢琴小品在舒缓优美的同时又很有音乐的流动性,使听者极具画面感。
Various Artists 05:22
38 Second Waltz
《Second Waltz第二圆舞曲》选自James Last专辑《ClassicsFrom Russia》,詹姆斯.拉斯特是德国轻音乐大师,誉满全球的流行音乐乐坛的杰出人物。詹姆斯.拉斯特乐团的音乐常透露出欢乐、愉快的乐观主义的情感,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动人心弦的感染力。古典乐曲经他以现代手法加以改编后,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以亲近的方式演奏出来,使人享受到古典音乐的美妙。 《Second Waltz第二圆舞曲》是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的经典作品,他是原苏联时期世界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遍及各种音乐体裁,特别是15部交响曲使他享有20世纪交响乐大师的盛誉。
André Rieu 03:43
39 Dmitri Shostakovich: 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2 - 7. Waltz No.2
Dmitri Shostakovich Jazz SuiteNo.2–Waltz,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号爵士组曲,热烈奔放,脉脉温情;华尔兹主题,旋舞翩翩明快轻盈,为那呼啸的越野大马乘上了歌声的翅膀。
Theodore Kuchar 03:38
40 巴赫: G大调小步舞曲
这首《小步舞曲》不是巴赫写的! 这首乐曲来自安娜·玛格达琳娜的笔记本,安娜是巴赫的第二任妻子,巴赫将她喜欢的乐曲编入这部“笔记本”里,供教学和家庭娱乐之用,其中大部分并非巴赫所做。由于都是与巴赫同时期作曲家的作品,这些曲子的创作风格与技法十分接近。后人把这首《小步舞曲》编在《巴赫初级钢琴曲集》的卷首,便造成了误解。据考证该作品为佩措尔德所作。
Various Artists 01:32
41 Serenade de l'etoile (Coup de coeur)(short version)
星星小夜曲 想和谁一起看星星呢?在静谧的星空下,背靠背拥抱心房,什么话都不用说,一切只有那个人懂。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不可取代的位置-亲人、朋友、爱人…或是那个和你始终无缘的曾经,是你心里的甜或是深埋的伤口…嗨~和你心爱的人一起看星星吧。
Richard Clayderman 02:58
42 Souvevirs d'Enfance
《爱的纪念》,又名《童年的回忆》《爱的克里斯丁》,是由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钢琴名曲。 理查德·克莱德曼,1953年12月28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小镇上。他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他改编、演奏并出版的乐曲包括《红太阳》、《一条大河》、《梁祝》以及《花心》等等。理查德是一位浪漫的钢琴诗人、钢琴艺术家,是一位用琴声来传递浪漫的人。
Richard Clayderman 03:03
43 蓝色多瑙河 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此曲创作于1866年,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最后是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小圆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华语群星 07:54
44 Yesterday Once More
《Yesterday Once More》(译名:昨日重现)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美经典的英文歌曲之一。始创于1973年,曾被无数个歌手翻唱过。曾入围奥斯卡百年金曲。理查德·卡朋特和约翰·贝迪斯为回应七十年代早期的怀旧风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夺金单曲在美国和英国两地都取得亚军的成绩。现在这首歌已成为永恒畅销单曲之一。Jim Brickman 吉米 布莱克曼,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94年在美国踏上音乐路途至今,总共出版了发行8张专辑,Newage最重要的作曲家及钢琴家之一。
Jim Brickman 03:48
45 Mozart: Serenade in G Major, K.525 1st Movement - Allegro
G大调弦乐小夜曲,又称“第13号小夜曲”,作品编号K.525,是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著名作品,写于1787年。莫扎特一生共写有十三首小夜曲,这是其中最能表现莫扎特明快、优雅富有魅力等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通常被称作《弦乐小夜曲》。 第一乐章 快板,奏鸣曲结构。这一乐章具有进行曲风格,开始是号角特征的引子乐句。呈示部主部主题清新欢畅、情绪饱满。副部主题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优美;第二部分蕴含着一种自得其乐的情绪。展开部主要是本乐章引子乐句、副部主题第二部分颤音和断奏音型的展开。再现部按奏鸣曲式结构原则,副部主题的调性由属调转为主调,其它都基本是呈示部的再现。最后在短小精干的尾声中结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 浪漫曲,十分优美抒情,其结构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主部主题淳朴、抒情,曲调宽广。第一插部旋律富于流动性。第二插部跳弓与连奏形成鲜明对比。第三插部是全曲中唯一小调性的主题,它运用一个回音音型连续不断地出现于高音部和低音部,相互对比,加强乐曲的戏剧性。 第三乐章 短小、精致的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明快有力和抒情流畅两种富于对比性的旋律构成。中间部柔和甜美,象是愉快的歌声,它也是由两种富于对比的旋律构成。 第四乐章 生动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包含有两个主题,它们与第一乐章的单调有着紧密联系。主部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它洋溢着青春活力和生命的光辉。副部主题优美生动而玲珑纤巧,它与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第二部分类似。展开部是以主部主题为基础的调性变化与发展。再现部的主部和副部是倒置出现的,即副部主题在前,主部主题在后,因此加强了回旋曲所特有的热烈气氛。整个《弦乐小夜曲》在兴高采烈的欢快情绪中结束
Various Artists 05:38
46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贝多芬一共写作过32首钢琴奏鸣曲(奏鸣曲是一种音乐套曲,通常由三至四个不同速度的乐章组成),这些作品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一样在音乐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被人们称为钢琴家的“新约全书”,但是贝多芬不是当作教材来写这些奏鸣曲的,他是为了表达他的思想而创作的,所以这些作品不仅音乐形象丰富,而且有很多作品思想深刻,值得认真去听。 这首《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为“月光”奏鸣曲。也许你听过关于这部作品的传说,但这不是真的,贝多芬为盲女弹琴的故事只是文学情节,而这部作品也不是描写月光的,这个标题有可能是出版商为了增加乐谱销量而加上去的,同时配上了一个浪漫的故事。《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英雄个性与思想的体现,只是它的第一乐章不像其他奏鸣曲一样是用快板(指速度较快的乐曲节奏)写的,它是沉思般的乐章,因此有人说那是描写月光的。 另外他的《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瓦尔德斯坦”》、《第二十三钢琴奏奏鸣曲“热情”》和《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也是非常重要的作品。
Various Artists 06:06
47 Dvorak: Humoresque
德沃夏克: 幽默曲
Various Artists 03:31
48 德沃夏克: 幽默曲
幽默曲又名滑稽曲,是流行于19世纪的一种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恬淡朴素、明朗愉快情致的器乐曲。其性质与戏谑曲相似,但节奏不限与3拍子,它也是器乐独奏曲的体裁。R.舒曼的降B大调《幽默曲》和安东·德沃夏克的9首《幽默曲》都是钢琴作品。 德沃夏克的《降G大调第七首幽默曲》(No. 7 in G-flat major)也许是最名不副实的作品,乐曲中旋律尽管优美,但却并不那么幽默。 幽默曲(Humoresque / Humoreske)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乐曲短小而富于幽默风趣的意境,或者用以表现恬静、明快的情绪。幽默曲的性质和谐谑曲(Scherzo)差不多,大多是用三段式写成的,各段落间的情绪变化对比较强。但幽默曲的速度相对较慢,节奏多采用2/4或4/4拍,而不采用谐谑曲惯用的三拍子。 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在1894年夏天创作的八首《幽默曲》(8 Humoresques, Op. 101)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其中的《降G大调第七首幽默曲》(No. 7 in G-flat major)最为著名。
Various Artists 03:01
49 肖邦: 摇篮曲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F.F.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年---1849年),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这曲《摇篮曲(Op57 )》 是肖邦创作的唯一“摇篮曲”,完成于1843---1844年间。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F.F.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年---1849年),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的降D大调《摇篮曲》OP 57,作于1843年,被认为是钢琴文献中的瑰宝。作品为变奏曲式结构(肖邦共写有7首有变奏的曲子,这是最后一首)。整个作品以延绵的、重复了54次的固定低音伴奏欲制造一种催人入睡的场境,营造着“声音和音色平静的沉思默想的情绪”(塔·席林斯基),而右手旋律却得心应手地不断运用钢琴化的音流技巧,以装饰音、花腔式的走句、颤音、或有时添上半音阶性上行的旋律,或变成华彩段落,从而使乐曲丰富多彩,内容充实。 有一个有名的笑话,说肖邦用演奏他的摇篮曲让听众入睡,又用他的幽默感所特有的办法,借助响亮的和弦把人弄醒。
Various Artists 03:53
50 肖邦: 降E大调夜曲
这首夜曲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更是唯一一首充满了“遐想与幻想”的作品,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旋律恬静而优美,饱含诗意,让人沉浸在这纯净的心灵之声中,令人安宁与暇逸… 克罗地亚跨界钢琴演奏家Maksim Mrvica(马克西姆·姆尔维察)能奏出气势恢弘、令人血脉贲张的乐曲,亦能让Lama绻缩于沙发陷入夜之惆怅。 马克西姆演奏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最受欢迎、最迷人的作品之一《降E大调夜曲》。
Various Artists 03:52
51 巴达捷芙斯卡: 少女的祈祷
《少女的祈祷》是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巴达捷芙斯卡创作的一首旋律清新优美,情调亲切温婉,充满了少女天真无邪的遐思与幻想的钢琴小品。巴达捷芙斯卡写作此曲时年仅18岁,音乐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曲家少女时代对青春的憧憬与美好的梦想。不幸的是,巴达捷芙斯卡于24岁时因肺炎离开了人世。在短暂的人生中,女作曲家只为世人留下了三十余首风格单纯清丽的钢琴小品,尽管她的大部分作品后来默默无闻,但这首精致小品《少女的祈祷》,却足以使她短暂的生命流传百世。俄国大作家契科夫对这首钢琴曲极其喜爱,特别将其用作自己的戏剧《三姐妹》第四幕中的音乐。
Various Artists 05:56
52 莫扎特: 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
小星星变奏曲 本曲是为钢琴独奏所创作,包含13小节:第一小节为主题,接下来是变奏1到12。原谱中仅有变奏11和12有节奏指示,分别为Adagio和快板Allegro。 《小星星》是莫扎特的作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原题为" 啊!妈妈,我要告诉你"的十二段变奏曲。 此曲是1778年初夏,莫扎特停留巴黎时,为一位女弟子而作的。音乐主题出自一首古老的欧洲民谣,有好几个国家用不同的语言歌唱过。在我国则是"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个主题的节奏与旋律单纯质朴,莫扎特为它配上十二段可爱又富有魅力的变奏,乐声一直自然而愉快的流淌着。 本曲由主题呈示部及其12个变奏构成。
Various Artists 08:49
53 马斯奈: 沉思
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奈的三幕歌剧《泰伊思》1894年首演于巴黎。 歌剧《泰伊思》的背景为拜占庭统治时期的埃及亚历山大城,讲述名妓泰伊思受修道士感化,摆脱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皈依宗教,内心终获平静。 剧中这段优美的间奏曲《沉思\泰伊思冥想曲》成为不朽名篇。 匈牙利小提琴家Katica Illényi(卡蒂察.伊莱尼)和管弦乐队演奏。
Various Artists 04:11
54 舒伯特: 圣母颂
说起《圣母颂》,许多人总以为这是颂扬圣母玛丽亚的歌曲,很自然的就把它归结为宗教音乐一类。诚然,《圣母颂》刚出现时是天主教对圣母的颂歌。在十六世纪时,罗马教廷对《圣母颂》的歌词出不能随意改动的规定。自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圣母颂》不论曲调还是歌词,都冲破了对教会的约束,更多地与世俗人情练习在一起,表现出普通人的一种美好、朴实的感情和愿望。 舒伯特的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边夫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少女爱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由于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独奏及弦乐演奏主旋律、竖琴伴奏的谱本流传较广。
Various Artists 04:09
55 勃拉姆斯: 摇篮曲
《勃拉姆斯摇篮曲》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流传最广的摇篮曲。 据维基百科,勃拉姆斯用民间流传的摇篮曲歌词谱成此曲,献给他暗恋的Bertha Faber(麦嘉华伯莎)夫人与她的新生儿子。勃拉姆斯的这首F大调的《摇篮曲》(Wiegenlied)可以说是古典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摇篮曲。三拍子圆舞曲,在短短的前奏后连接着二段式曲调,每段曲调都各有八小节。而旋律优美的伴奏,是出自当年让作曲家印象深刻的的一首圆舞曲,歌词是改写自一首古老的维也纳情歌。不但常由女声合唱或独唱,也是儿童合唱团最喜欢演唱的曲目之一,并且器乐改编也非常多见
Various Artists 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