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人收藏

共18首歌曲

标签
#古典 #宗教 #欧美 #中世纪
创建者
在路上的猪
更新时间
2019年09月19日

歌单介绍

因为今天又听到巴赫的air,所以萌生了做这个精选集的想法。欧洲宗教音乐听起来像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其实很多曲目早已为我们熟知了,例如Amazing Grace(天赐恩宠),When a Child is Born(天降圣婴),Ave Marie(圣母颂),Silent Night(平安夜)等等。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是宗教音乐。。

************************************

在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而教会音乐则以圣咏为主。18世纪启蒙时期以后,音乐开始向世俗化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教会音乐仍然占据着中心地位。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众多的音乐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宗教音乐遗产。总体来说,中世纪欧洲宗教音乐分为弥撒曲(Missa),安魂曲(Requiem),清唱剧和康塔塔(二者皆称作Cantata,区别主要在于音乐长度), 神剧(0ratorio),受难曲(Passion)和圣咏(即赞美诗,chant)等。

宗教音乐对于欧洲音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宗教音乐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源头。我们今天所说的歌剧其实就是从中世纪的教堂清唱剧和康塔塔中分化而来的,而今天的欧洲古典音乐遗产可以说是在宗教音乐的熏陶下发展积累而来的,诸如大型管弦乐团,合唱团,歌剧(中世纪时叫清唱剧)等多种音乐形式最开始都是为宗教服务的。我们今天尊之为古典音乐之父的巴赫也是一位宗教音乐家,他遗留给后世大量宗教音乐作品,包括一共两百多部康塔塔。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Joseph Haydn: La création
虾米上古典类资源不是很丰富,找起来比较费劲。刚才找了很久没有铃木雅明演奏的巴赫康塔塔,其他版本的康塔塔也极少。海顿和贝多芬的弥散曲也搜不到任何踪迹。总算找到个海顿的《创世纪》,还是一张宗教音乐合集里面的。。 海顿的《创世纪》,一部宏伟的宗教音乐史诗。根据旧约圣经创世纪里的第一章,描述宇宙和人类如何被创造的经过。上帝刚开始创造宇宙的时候,大地一片浑沌。上帝命令要有光,光就出现了。于是上帝就把光和暗分开,称光为"昼",称暗为"夜",这就是上帝创造宇宙的第一天。 第二天,上帝创作了天空。 第三天,上帝创造了陆地,海水和各种植物。 第四天,上帝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第五天,上帝创作了飞禽走兽。 第六天,上帝造出了亚当,并为他开辟了伊甸园。人类就此诞生了。。 在伊甸园的时候,上帝看亚当单独生活,觉得不好,于是想为他造一个适合的伴侣,就在亚当睡着的时候,拿下他的一根肋骨,然后把肉合起来。也就是上帝用亚当的肋骨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被造的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安乐地生活,他们感谢上帝创造他们,从内心发出共同的赞美。而在整部作品里,这也是最长的一段乐曲,运用二重唱与合唱的组合,是全剧的一大重点。
Various Artists 03:28
02 Ave Maria
福哉玛丽亚,如果是教徒一定非常熟悉这个曲目。最知名的圣咏之一。演唱者是著名的国王合唱团。 成立于1965年、来自于英国剑桥大学附属的国王学院合唱团(Choir of King’s College)的无声伴奏和声六人组『国王歌手』(The King's Singers)合唱团堪称合唱之王,是由六个男生组成的美声团体(David Hurley-高男高音,Philip Lawson-男中音,Robin Tyson-高男高音,Gabriel Crouch-男中音,Paul Phoenix-男高音,Stephen Connolly-男低音)。两个高男高音有高音绕梁的本事,乍听之下以为是女高音引喉飙窜;男低音则作鼓声隆隆,引导音乐以各种节奏向前行进;六个声部变化多端的组合排列,听来宛如一个乐团的大合奏。他们的音色纯净和谐,声部平衡,和声精妙,节奏精准,极具感染力。
The King's Singers 02:52
03 Lamentations de Jérémie
国王合唱团的另一首圣咏耶利米哀歌。耶利米哀歌,犹太人的悲歌。 耶利米哀歌(Eikha),旧约圣经诗歌智慧书的第六卷。也是圣经全书第25本。在希伯来原文里,书名取自书中的第一个字艾卡!(Eh-khah)意思是“何竟!”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的译者把书名称为特雷诺(Thre′noi),意即“挽歌;哀歌”。巴比伦塔木德采用季诺夫(Qi·nohth)一词,意思是“挽歌;哀歌”。哲罗姆把它译成拉丁文拉曼塔森尼斯(Lamentationes),此书的英文名字便源自这个字这本小书的名称,恰当地道出了本书的内容。这五章圣经,记录了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主前五八六年)之后所作的哀歌。
The King's Singers 07:40
04 Messiah, oratorio, HWV 56
另一部清唱剧名作,亨德尔的弥赛亚。 《弥赛亚》的首演在1742年4月13日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虽然这时候亨德尔的经济条件很不好,但是他还是毅然决定将首演办为公益演出,不带任何盈利性。当时的海报上写着“为了一些困苦的囚犯,以及梅尔舍医院的利益而演出”。结果这次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听众无不被作品所感染。很快,消息传到英国首都伦敦,人们纷纷要求一睹为快。1743年《弥赛亚》在伦敦上演,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第二部分终曲《哈里路亚》奏响时,国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起来听完了全曲。由此,《哈里路亚》要站着聆听,便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
Janet Baker 12:39
05 CHORUS : Hallelujah (MESSIAH)
必须“站着听”的哈利路亚。
日本ACG 03:39
06 Johann Sebastian Bach: Mass in B minor - Crucifixus
史上最著名的弥撒曲,巴赫的《B小调弥撒》。弥撒曲是用于慰藉亡灵的音乐,所以我们简单的理解它就是哀乐,挽歌。 弥撒曲的歌唱部分由唱诗班担任,曲调最初用节奏自由的单声素歌,泛指欧洲中世纪(500-1450)无严格节拍的单声曲调,包括格里高利圣咏、安布罗西对咏、法国天主教圣咏(gallican chant)、莫萨拉布圣咏(mozarabic chant)等各种欧洲古代宗教歌曲及与此类似的世俗歌曲。语言部分由神职人员用特殊的“平音调”(monotone)朗诵。按照传统习惯全部用拉丁文(1960年后教会弥撒曲才准使用各民族语言的译本)。记谱沿用中世纪使用的四线纽姆谱。
Various Artists 04:20
07 Requiem (Lacrimosa)
莫扎特安魂曲。音乐史上另一支有名的弥撒曲。 安魂曲归于弥撒曲一个分支,唱词基本与普通弥撒相同。不过与之不同的是省略了荣耀经(Gloria)与信经(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 irae)。通常在音乐方面“安魂曲”一词被人习惯了,而在教会(唱诗班有时也是)称之为“追思曲”。 关于《安魂曲》,莫扎特完成的部分主要是《进台咏》与《求主垂怜》,这两个段落不仅完成了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也已经是完整详细的配器谱。第三部分《继叙咏》(Sequenz)除了最后一段《落泪之日》(Lacrimosa)之外都完成了旋律谱,在配器方面莫扎特亦有较为具体的指示,《落泪之日》部分莫扎特只写了八小节,绪斯迈尔续写了整个《继叙咏》,而这个部分的管弦乐配器则是由艾伯勒完成的。第四部分《奉献经》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从这里直到整部《安魂曲》结束都是由绪斯迈尔谱写完的,但《安魂曲》最后两部分《羔羊经》和《领主咏》(Communio)绪斯迈尔并没有重新谱曲,而是分别采用了现成的《弥撒曲》(KV220)与开头部分《垂怜经》里的赋格,这恐怕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Lacrimosa,落泪之日。莫扎特的绝笔之作。安魂曲第二章最后一个乐段,写完这个乐章之后他就搁笔辞世了。所以安魂曲实际上是他没有完成的一部作品。后面部分由其助手绪斯迈尔续写完成。
Various Artists 03:37
08 Schafe k?nnen sicher weiden, BWV 208
巴赫的康塔塔BWV208。俗称善牧羔羊。 康塔塔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原意指声乐说唱的乐曲。后演变成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各乐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德国的宗教清唱套曲发展的土壤是马丁·路德开创的众赞歌的音乐传统,众赞歌在其中起了基础和骨架的作用。布克斯特胡德,帕赫贝尔都作有这种类型的宗教康塔塔。德国的J.S.巴赫的大量世俗康塔塔和教堂康塔塔,对康塔塔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巴赫创作成熟期的一百多首康塔塔展示了德国式宗教清唱套曲的几种典型结构,在这些结构中,清唱套曲的中段一般都是由包含对比主题的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以及合唱构成的,主要的区别在于首位段落。大部分的清唱套曲首尾段落为圣经词句或是众赞歌作为歌词的合唱,这些合唱大多具有利托奈罗曲式,部分康塔塔结尾使用所有会众共同参与的众赞合唱,有一些康塔塔在开场合唱之前还有序曲。 关于牧羊:牧人这里是个比喻,羊意味着信靠主的人,也就是基督徒,乃至包括全人类,因为耶稣爱世人,如同牧人爱自己的羊群,耶稣为了拯救全人类,担当世人的罪,以无罪之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羊”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三天后耶稣复活,升天,直到如今仍然坐在全能上帝的右边,为世人祈祷,看护地上属于他的子民。凡属主的“羊”(基督徒),主都保守到底,至于不信的人,主也在爱着他们,一直在等待世人的悔改。
Boys Air Choir 04:44
09 Choral-Wohl mir, dass ich Jesum habe (BWV 147)
巴赫的另一首康塔塔,曲目号BWV147。 Herz und Mund und Tat und Leben,“心,口与行为”,為巴哈作品康塔塔第147号。它最为人知的部分是那首chorale,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本世紀初英国一位钢琴家Myra Hess將这首圣咏曲的旋律改编成三分多钟的钢琴小品变成Jesu,Joy of Man's Desiring」- 耶稣是吾民仰望的喜悦。
Boys Air Choir 04:24
10 Vision (O Euchari In Leta Via)
《异象》(O Euchari In Leta Via)(原文为:哦,Eucharius走在快乐的道路上。 Eucharius为一著名的十字军战士)演唱者是埃米丽·凡·埃维拉(Emily van Evera )和本笃会修女日尔曼妮·弗里茨(Germaine Fritz)。 Hildegard von Bingen,宾根希尔德佳德(1080-1179), 德国中世纪女作曲家。希尔德佳德是中世纪一位卓越的女性,她是女性主义者的先驱,也是最早的女性作曲家、文学家、画家、科学家和医学家,留下了许多著作和作品,而她又以“神秘异象”知名于世,她描述这些作品直接源自她的神秘异象,她自己不过是神圣之道的容器和出口。 在音乐方面,尽管她未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却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圣歌。这些歌曲的风格宁静、深邃、飘缈,表现了丰富而独特的神秘体验,在当时以男声为主的、以肃穆来表现宗教威严的圣歌中,的确别具一格。
Emily Van Evera 03:39
11 Organum
Organum,奥尔加农(一种复调音乐)。早在7世纪初,在天主教会中就有些僧侣音乐家对在格列高利圣咏上加上另一声部的伴奏感兴趣,并进行了一些试验。但实际使用复音音乐是在9世纪。当时,一些僧侣音乐家尝试在格列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这一变化,就把格列高利圣咏的单音音乐变成了复音音乐。这种简单的复音形式称为“奥尔加农”(organum,也有人译为平行调 )。奥尔加农产生于法国的利摩日,并且似乎一直被限制由少数演唱对答吟唱赞美诗和特定弥撒部分的技术高音的歌手所演唱。最初的奥尔加农多为二声部,它在巴黎圣母院发展到了最高水平。在那里,第三 、甚至第四声部被增加到原来的单旋律圣歌上。
Various Artists 04:34
12 Gregorio Allegri: Miserere mei, Deus
17世纪意大利人格雷戈里奥阿雷格里(Gregorio Allegri, 1582-1652)为《旧约》诗篇第51首所谱的合唱曲 Miserere mei, Deus (怜悯我吧,神啊)。这首乐曲全用人声,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由一远一近两个合唱队演唱,分五个声部,加上四位独唱,一共九声部。这九个声部此起彼伏,交织错落,在宽阔深厚的背景上,又有飘逸的高音似乎毫不费力地渐升渐高,直升到一个极高的C音,就好象一片亮光,由平静的海面升上去,一直升到云端,升到天上,直带我们的心灵进入天国之门。难怪门德尔松1831年在梵蒂冈听完这首乐曲后说,听过此曲的人“都认为这不像是人声,而像空中天使的声音,是任何别的地方都不可能听到的声音。”这九部互相交错的声音又各守其位,严格遵从精确对位的原则,其整体效果是一种完美的和谐,虽然有独唱的高音,却绝不使人觉得有某一声部格外突出。到乐曲最后部分,九个声部合为一体,达到圆满纯净的统一。其实这首合唱曲使人印象深刻的,固然是那飘逸的高音 (soprano),却也有那深厚的低音 (bass),用叙述般平缓乃至单调的旋律,唱出赞美诗的乐句。这种平缓的唱法 (chant)是欧洲中世纪以来宗教音乐的传统,而在文艺复兴时代变得更为复杂纯熟。莫扎特为诗篇第51首谱写了他自己的 Miserere mei (作品编号K85),其中可以明显见出阿雷格里的影响。
The Tallis Scholars 12:35
13 Gloria in Excelsis
Gregorian是由12位浸淫于教堂音乐与合声风格,拥有深厚古典基础,并在英国伦敦乐界有一定地位的演唱家所组成。其制作人FrankPeterson曾是Enigma的一员。 所谓的"Gregorian Chant"。这是在罗马天主教会的正式礼拜仪式中所唱的圣歌,起源于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当时有位教宗叫格林高利一世(Gregorius Magnus,任职期间公元590~604),他曾将这些圣歌编辑成册,因此后世人称其为“格林高利圣歌”。Gregorian Chant具有以下特征:歌词全是拉丁文,是无伴奏、无和声的单一旋律线,节奏非常自由,采用不同于“大小调系统”的调式音阶,同时还具有客观的、非个人的与超世俗的性质。这种圣歌音乐与礼拜仪式密不可分,它们可算是“功能性的音乐”,亦即具有特殊功用的音乐,不具娱乐价值。它们主要旨在表达歌词的宗教内涵,而不注重官能美感或情感诉求。但有趣的是,中世纪许多俗乐与民谣却改编自格林高利圣歌的曲调。 中世纪时期,历史上也称之为“黑暗时代”——The Dark Age。这一称法是相对于中世纪之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两个西方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而言的。在当时,无论在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方面都要逊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加上当时战乱和疫症流行,广大平民生活水平低下,是名副其实的“黑喑时代”。十字军东征,黑死病与鼠疫的肆虐,阴森的哥特式古堡……提起中世纪,不可避免地总会和这些影像画面联系在一起,而在音乐上,最具代表性的则莫过于Gregorian Chant——格里高里颂歌。
Gregorian 03:22
14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
虽然Natalie Cole是爵士乐歌手,她唱的这一首却是教堂赞美诗。 Hark The Herald Angle Sing(天使报佳音),是一首著名的圣诞歌曲,在每年的圣诞佳节都会被人们唱起。 12月25日这一天,不论是否礼拜天,各教会都要分别举行崇拜仪式。天主教与东正教举行圣诞弥撤,新教举行圣诞礼拜。有些教会的庆祝活动从午夜零点就开始。除崇拜仪式外,还演出圣诞剧,表演耶稣降生的故事。 圣诞夜报佳音:圣诞夜指12月24日晚至25日晨。教会组织一些圣诗班(或由信徒自发地组成)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叫作“报佳音”,意思是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告耶稣降生的喜讯。“报佳音”的人称为Christmas Waits,这项活动往往要进行到天亮,人数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大,大街小巷满城尽是歌声。
Natalie Cole 03:42
15 Ave Maria (Bach-Gounod)
微风少年合唱团演唱的Ave Maria,圣母颂个人最喜欢的一个版本。没有成年女高音那种高亢的感觉,童声更纯净听起来更舒服。 Ave Maria 《圣母颂》[古诺]这是一首音域宽广的女高音曲,歌词是依据罗马圣公会的拉丁文「天主祷词」,这原本是圣经里大天使加百利(Gabriel)向玛丽亚宣告怀胎的祈祷文。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古诺的声乐名曲。一生往返于教堂、修道院与歌剧院的古诺,在宗教音乐与歌剧方面,有着极其伟大的成就。古诺于1855年,以巴赫在一百五十年前所作的《C大调前奏曲》(选自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巴赫原曲是C大调,古诺把它改成了G大调,更便于人声演唱,曲调更加动人。)为伴奏,配上了这首世人熟知的歌曲《圣母颂》。这是一首曲意崇高,旋律优美,跟伴奏吻合得天衣无缝的音乐。创作这样充满宗教美感的乐曲,只有像古诺这样的,具有伟大音乐天才与真诚宗教信仰,并且仔细探究过巴赫音乐之灵魂的音乐家方能为之。本曲被认为是音乐家跨年代合作的典范之作。
Boys Air Choir 02:55
16 Dum sigillum
佩罗坦的6首奥尔加农之一Dum Sigillum 。佩罗坦(Perotinus Magnus,约1160-1240),法国作曲家。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学派作曲家。 巴黎圣母院乐派,是音乐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音乐流派,其最大的贡献是将早期复调形式奥尔加农的结构加以完善,并开创了另一复调形式孔杜克图斯。尽管这两种复调音乐形式还很简单。奥尔加农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增加一到三个声部;孔杜克图斯是以世俗歌曲或者作曲家自创的旋律为基础,再加上一个声部,然而它们二者在音乐发展史上却是划时代的。圣母院乐派最重要作曲家是莱奥尼努斯·莱昂南(Leonin,约1159-约1201或约1163-约1190)和佩罗坦(Perotin,约1160-1240)。 13世纪的音乐从单声部圣咏经由巴黎的哥特音乐家发展出双,三声部的奥加农合唱(organum),奠定了后世合唱艺术的基础。而巴黎圣母院音乐学院的Leonin正是哥特音乐的代表人物。至今巴黎圣母院还典藏大量Leonin及那个时代音乐家的手稿。
Trio Mediæval 09:56
17 Exsultate, jubilate Alleluia K165 André Previn/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Kathleen Battle
Exultate Jubilate(喜悦欢腾)是莫扎特1773年为阉人歌手Venanzio Rauzzino所作的一首宗教赞歌,其中第四段为著名的《哈利路亚》。
Kathleen Battle 15:38
18 mendelssohn- hear my prayer
《听我祷告》是首为女高音、合唱和管风琴或乐队而作的赞美诗,由弗里克.门德尔松创作于1844年。这首歌曲和他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同样闻名于世。 歌词源自于《诗篇》第55首,大意如下: 上帝,听我祷告! 倾身于我, 不要躲藏, 留意我对你的哀诉。 没有你引路, 一切都是黑暗。 仇敌的声音、恶人的欺压, 不公正和憎恨施于我身, 邪恶逼迫我, 我到哪里躲避? 我困惑,我不知所措, 啊,上帝,听我祷告! 我的心痛苦, 死的惊惶笼罩着我, 战栗和恐惧淹没了我, 上帝,听我祷告! 但愿我有鸽子的翅膀, 飞得很远很远,在旷野筑巢,得享永恒安息。 门德尔松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 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但天才往往都是多难的,这位犹太音乐家谢世时年仅38岁。
Choir of New College Oxford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