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人收藏

共28首歌曲

标签
#古典 #交响乐 #世界音乐 #协奏曲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创建者
Bière♊
更新时间
2017年01月09日

歌单介绍

◆ 经典系列〖6〗◆

这张精选集中收录了一些大编制的古典交响乐,都是些名曲。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这张精选集除了可供欣赏之外还可以作为参考。

关于精选集评论中说的那个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的狂想曲》的第18变奏的钢琴谱: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903576229&uk=3979459274

关于古典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时期(由于个人主观情感,和本人客观的理论了解,这张精选集的选曲大多是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

❶中世纪时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广为演唱的单声部歌曲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是弥撒,歌词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献身事迹,这是教 堂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就是修道院每天咏唱的八课圣事,主要以诗篇为主。

❷巴洛克时期(Baroque)(约为公元1600—1750)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有显见的特性: 华丽、复杂、藻饰、扭曲, 著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 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 那么巴洛克时代 (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著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旧有的教会调式消逝, 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时代大事。另外, 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触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 。

❸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al)(约公元1750—1820)

  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❹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ism)(约为公元1820—1900)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与无词歌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肖邦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

  20世纪的作品有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引》、《小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钦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在此推荐德国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画家马席斯》交响曲,以及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马术竞技会》、《一个平凡人的号角》。

你需要了解的这张精选集中几个重要人物的风格:

①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在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间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取系。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热诚和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所做的且大努力:他的一些大型作品以人民的斗争和对先烈的赞颂为主题,还有许多作品再现了捷克大自然和民间日常生活画面,另一些作品则采用捷克古代的历史和美丽的神话为题材。

②小约翰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天才兼多产的作曲家。他的轻歌剧的题材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音乐则充满欢快、热情、幽默的情绪,曲调扣人心弦,对后来F.莱哈尔等人的轻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虽然斯特劳斯的作品对生活的反映缺乏深刻性,然而迄今不少优秀作品依然受到欢迎,它们反映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气质,和奥地利民间音乐、维也纳市民音乐有着血肉联系。后世称施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享受生活圆舞曲》《柠檬树花开的地方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南国的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他还作有《闲聊波尔卡》《火花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法兰西和波西米亚风格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③埃尔加

埃尔加显然受过史特劳斯的薰沐。他的某些旋律隐约带著史特劳斯固有的手法, 大跳幅音程, 曲势雄浑, 并时有始料未及的转折发展。埃尔加的管弦乐法也受『英雄的生涯』作曲者之惠良多。不过史特劳斯谱写管弦乐的方法虽然效果凸显, 但是往往只能仅以规模和音乐取胜, 埃尔加却能营造出更澄澈的音响。

④柴可夫斯基

他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

柴科夫斯基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⑤拉赫玛尼诺夫

他的音乐除了着重体现悲剧的因素之外,有时也以磅礴的力量讴歌幸福、赞颂祖国大自然风貌,精心刻划出一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安谧、宁静的形象。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充满了美妙的旋律,在他的同时代人当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旋律作家;他的旋律写作同俄罗斯民歌中的悠缓歌曲保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还以和声语言和复调手法之丰富见长。所有这些,都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所在。

⑥马勒

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演奏;在风格上,他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作品现象鲜明,题材渊源于维也纳民间风格性音乐,而且,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八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大大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代表作有交响曲《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最后的最后再介绍一个“古典交响”的姊妹篇:

《๑๑๑宛如夏花:极致的古典小品❁》http://www.xiami.com/collect/149017757

以及本人纯音系列的目录:

1.《๑๑๑古典音乐入门指南❁》http://www.xiami.com/collect/122234340

2.《๑๑๑那些带你入戏的原声❁》http://www.xiami.com/collect/123442467

3.《๑๑๑从古典穿越到新古典(上)❁》http://www.xiami.com/collect/143247551

4.《๑๑๑从古典穿越到新古典(下)❁》http://www.xiami.com/collect/142367005

BY BEER II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Die Fledermaus (Ouvertüre)
◆小约翰施特劳斯 蝙蝠序曲◆ [ 猫和老鼠既视感 ] 蝙蝠序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用其所作轻歌剧《蝙蝠》中动听的旋律缀合而成的,也是整部歌剧最著名的一首乐曲。该曲经常作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之一,可以调动听众热情。 蝙蝠序曲的序奏部分采用三部曲式,乐曲以一个速度为甚快板的全奏开始,热烈而欢腾。之后在整个乐队轻柔的伴奏下,双簧管奏出充满生机的主题,流露出明显的喜剧色彩。这一旋律选自第三幕中埃森斯坦的咏叹调主题。
Johann Strauss II 08:36
02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Op. 71 (Excerpts) - Pas de deux - Dance Of The Prince And The Sugar-Plum Fair
◆柴可夫斯基 胡桃夹子Variation II: Dance of the Sugar◆ [ 俄式浪漫圆舞曲 ] 《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编写的一个芭蕾舞剧。根据霍夫曼的一部叫作《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故事改编。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04:15
03 Josef Strauss: Sphärenklänge, walzer, Op. 235
◆约瑟夫施特劳斯 天体乐声圆舞曲◆ [ 个人由衷喜爱的一首圆舞曲 ]
Herbert von Karajan 08:58
04 Antonín Dvorák: Symphony No.8 in G, Op.88 - 3. Allegretto grazioso - Molto vivace
◆德沃夏克 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 [ 十分具有浪漫风格的一首 ] 德沃夏克的《第八交响曲》,G大调,OP.88,作于1889年,1890年2月2日由德沃夏克自己指挥在布拉格首演。这是德沃夏克交响曲中波西米亚色彩极浓的一首,因有即兴趣味,也被许多人称为“交响诗式的交响曲”。
Rafael Kubelík 06:39
05 Antonín Dvorák: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B 178 "From the New World" - IV. Allegro con fuoco
◆德沃夏克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Leonard Bernstein 11:08
06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马勒 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 我知道你一定哼出了两只老虎 ] 《D大调第一交响曲》,是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一部交响曲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884年到1888年之间,最初的版本被命名为“巨人”交响诗。该作品在1889年在布达佩斯首演,反响不佳,但现在已名列马勒最受欢迎的作品。首演时所发表的曲目,并不是交响曲,而是两篇交响诗。原来的详细曲目一直被沿用到1892年后,才标以简单的标题“巨人”
Mariss Jansons 10:41
07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9 in D major - 1. Andante comodo -
◆马勒 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 [ 由衷的爱这一首 ]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D大调,作于1909-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26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舍第九不用。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09:10
08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 - 4. Adagietto (Sehr langsam)
◆马勒 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 好喜欢马勒的浪漫,听这首曲子思维能飞过整个宇宙 ] 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作于1901至1902年,后来马勒又对总谱进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乔尔采尼希演奏会上由马勒指挥首演。同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响曲相比,第五交响曲重新确立了纯器乐创作的道路,作品中没有运用任何声乐因素。同时各个乐章间的联系更多地依靠音乐自身逻辑的发展,而不是音乐之外的标题因素。不过正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一样,内在的标题性内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更加趋向于抽象化。马勒本人曾说:“我的音乐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声音。”马勒是从浪漫主义的、诗意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萦绕于他脑际的是生命与死亡、大地与宇宙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Herbert von Karajan 11:57
09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1. Moderato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1963年的阿什肯纳齐演奏)◆ [ 很爱拉二的表现力,震撼而又悲壮,这是个人最爱的钢协之一 ]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完成于1901年。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反映了当时新兴的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确立了他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Vladimir Ashkenazy 10:54
10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3 in D minor, Op.30 - 1. Allegro ma non tanto
◆拉赫玛尼诺夫 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 拉三似乎是拉二的延伸 ]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即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号Op.30,作于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 (Josef Hofman,1876—1957)。而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对这部协奏曲的认识大概源自于电影《Shine》。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始终围绕着电影故事情节的主题音乐。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
Vladimir Ashkenazy 16:44
11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ymphony No.2 in E minor, Op.27 - . Adagio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 慢板,A大调。这部作品的第三乐章可以说是音乐史上最优美感伤的篇章。电影《我的兄弟姐妹》中梁咏琪演的指挥家就是在指挥这个乐章时见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停下手中的指挥棒。 乐章有着温暖如歌的抒情旋律和色彩斑斓的丰富和声。主题发展宽广绵长,如涓涓溪流般的思绪蔓延,可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媲美。乐章在小提琴齐奏中开始,单簧管凄美的唱出主题,这个主题美得让人心碎。浸入骨髓的哀伤和美好的惆怅以及丰富多彩的诗意情愁都交织在一起。这个发展基于精巧编制的和声织体上以级进的方式进行着。随后音乐交由弦乐组进行发展,这个发展把惆怅和焦灼刻画得揪人心扉。
Philadelphia Orchestra 13:42
12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43
◆拉赫玛尼诺夫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 也许是大家了解他的第一首曲子] 创作于1934年,这部作品取材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而创作,这部作品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第18个变奏,整部作品到这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优美无比,动人心魄,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平和,热情逐步增长,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
Zoltán Kocsis 22:33
13 Sergei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43 - Variation 18
[ 更新 ] 由于太爱帕格尼尼主题的狂想曲了,尤其是第十八变奏,特地节选出这一段(这一段在上一首第十五分钟左右)。俄罗斯的风格就如同他们广袤的疆域一样,悠长壮阔。
Valentina Lisitsa 02:50
14 Elgar -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 - I. Adagio - Moderato
◆埃尔加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杰奎琳杜普蕾版)◆[这首曲子总能让人泪目,想到杜普蕾,总感觉她的音乐人生挺悲凉的]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19年,也是埃尔加最后一部大型作品,这部协奏曲其实与埃尔加两首交响曲一样,均属后期浪漫时代的雄伟巨作,堪称埃尔加晚年最佳的作品。这是一首挽歌式的作品,紧凑、简练带有幻灭的性质,这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实际上足可与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列为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作品,现在它已经在大提琴曲目中占据了牢不可破的地位,成为埃尔加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埃尔加对管弦乐队的深刻洞察在此曲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使用了配制整齐的大型乐队,但所写的协奏声部却极其精简,这使得独奏大提琴相对来说容易突出。 第一乐章由慢板的独奏引子开始,随后进入中板,曲式不是常规的奏鸣曲式,而只是一个简单的三部曲式。主要主题以一个略带忧郁表情的音调动机连续往下作六度模进铺陈而成,仿佛将心中块垒沉入深渊,那种深切的伤感之情,感人肺腑。乐章中间部分的旋律甜美流动,如爱的倾吐,也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
Jacqueline du Pré 07:58
15 Elgar -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 - II. Lento - Allegro molto
[ 更新 ]第二乐章为较快的快板,具有谐谑曲的体裁特性。乐章仍以宣叙性的序奏主题开始,作为与第一乐章的衔接,随后进入正题。音乐轻盈如风,大提琴快速飞翔的技巧十分引人人胜。
Jacqueline du Pré 04:35
16 Elgar -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 - III. Adagio
[ 更新 ]第三乐章为慢板,是一首深刻动人的悲歌。著名的埃尔加研究专家M.肯尼迪称它为“一首埋藏在深处的使人落泪的哀歌”。大提琴上的悠长旋律连绵不绝,肃穆端庄,表情深邃。终乐章系快板,本身也是一个回旋曲。主要主题颇具生气,但在快速跃动的韵律中仍潜藏着一种周怅之情。
Jacqueline du Pré 05:15
17 Saint-Saëns: Cello Concerto No.1 in A minor, Op.33 - 1. Allegro non troppo
[ 更新 ] ◆圣桑 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创作于1872年,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因其间没有明显的分割而常被认为是一部单曲。 曲子以一个突如其来的强音开始,随后第一主题便暴风骤雨般地汹涌而来。在接下来的两三分钟内,这个主题反复重现,并由大提琴扩展到长笛、单簧管、小提琴,直到把整个乐队拖进来,以展现宏大的气势。
Antal Doráti 05:31
18 Frédéric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 minor, Op. 11, CT. 47 - Allegro maestoso
[ 更新 ] ◆肖邦 第一钢琴协奏曲◆ 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 第一乐章 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Arthur Rubinstein 00:01
19 Frédéric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 minor, Op. 11, CT. 47 - II.Romance:Larghetto
[ 更新 ] 第二乐章 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Arthur Rubinstein 10:43
20 Frédéric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 minor, Op. 11, CT. 47 - III.Rondo:Vivace
[ 更新 ] 第三乐章 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Arthur Rubinstein 10:08
21 Grande Polonais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Preceded by an Andante Spiana
[ 更新 ] ◆肖邦 降E大调平稳的行板与华丽大波兰舞曲◆
Wojciech Kilar 09:20
22 Franz von Suppé: Ouvertüre zu 'Leichte Kavallerie'
◆弗兰兹·冯·苏佩 轻骑兵序曲◆ [ 很宏伟的一首序曲 ] 《轻骑兵序曲》为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冯.苏佩于1886年根据诗人卡尔.科斯塔的剧本所作轻歌剧《轻骑兵》的序曲
Herbert von Karajan 07:38
23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r, Op.23 - 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 Allegro con spirito
◆柴可夫斯基 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宏伟的俄派风格,五大钢琴协奏曲之一]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真正的乌克兰曲调,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广泛流传,欧美各国音乐会舞台时常有各种类型的钢琴家演奏它。
Wiener Symphoniker 22:08
24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Requiem in D minor, K.626 - compl. by Franz Xaver Süssmayer - 1. Requiem aeternam
◆莫扎特 安魂曲◆ 安魂曲其实也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荣耀经(Gloria)与信经(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 irae)。之所以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的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
Herbert von Karajan 05:24
25 Johann Pachelbel: 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 arr. Max Seiffert - 1. Canon
[ 更新 ] ◆帕赫贝尔 D大调卡农(卡拉扬交响乐版)◆ [ 卡农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常被改编成独奏或室内多重奏,而这个交响乐演绎的卡农更加丰富。PS:偶遇神专《卡拉扬慢板》最近听得入迷,以下精选了其中的几首(这张精选集前面的马勒部分还有一首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也是这张专辑中的) ]
Herbert von Karajan 05:07
26 Giacomo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Act 2 - Coro a bocca chiusa (Humming Chorus)
[ 更新 ] ◆普契尼 蝴蝶夫人第二幕哼唱◆ [ 说真的我竟然听出了悲惨世界音乐剧中冉阿让唱的bring me home的旋律,最近有一点悲惨世界中毒 ]
Herbert von Karajan 02:59
27 Jean Sibelius: Valse triste, Op.44
[ 更新 ] ◆西贝柳斯 忧郁圆舞曲◆
Herbert von Karajan 06:04
28 Tomaso Albinoni: Adagio for Strings and Organ in G minor
[ 更新 ] ◆阿尔比诺尼 G小调柔版◆
Herbert von Karajan 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