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人收藏
共38首歌曲
欧洲文化史导师的推荐。
鄙人对古典音乐了解甚少,制作精选集仅为更方便地进行学习,恳请高手勘误。
(精选集中不包含本人的原创评论)
-
Liste:
01 巴洛克时期
(一)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13808267
(二)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13820630
02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
(一)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13821396
(二)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13822854
03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
04 民族乐派
05 印象主义派
06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
07 舞剧音乐和舞曲
08 进行曲
09 其他器乐小品
-
Intro(大部分资料整理自Wikipedia)
-
关于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由于他们都在维也纳度过自己的创作成熟时期,因而也被人称作“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
中期代表:莫扎特
(曲目介绍见播放列表)
-
(二)
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⒑歌剧《唐•璜》序曲 (null)
(Wiki)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Wolfgang_Amadeus_Mozart_-_Don_Giovanni_-_Overt%C3%BCre.ogg
-
晚期代表:贝多芬
(大部分曲目介绍见播放列表)
-
⒈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Op. 55) \"Eroica\"(Italian for \"Heroic\")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该作品现在被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也是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与莫札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甚至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一同,都开创了新的音乐理念。但在贝多芬的时代,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其先锋性使得听众和评论家都感到不解;人们觉察到其原创性、严肃性与作曲的技艺,但却并不大被感动。
该作品的长度几乎是海顿或莫扎特所作的交响曲两倍长,第一乐章就跟许多古典乐派的交响曲一样长(因而在音乐会上通常第一个演出,以避免听众到后来疲惫)。作品比之前更富有情感,经常被举为浪漫乐派的起始,也是交响曲历史上里程碑般的作品。其表达内容也有所突破,第一乐章规模非凡,气势浩大;第二乐章情感浓郁,从葬礼进行曲主题的痛苦,到插曲的抚慰。末乐章也有同样宽广的情感。在早期的交响曲里,末乐章通常快而轻巧,但这里是较长的主题变奏,还有严肃的赋格。
柏辽玆在其论文中阐述道:
“ 并不像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该作品中没有什么大战役和生胜利的进行曲;而多有深沉、严肃的思考,忧郁的回忆,充满华贵和悲伤的仪礼;简而言之,就好像一个英雄逝世时所作的对其生涯的总括演说。 ”
音乐评论家苏利文(J. W. N. Sullivan)写说:第一乐章是贝多芬鼓起勇气面对他的耳聋,第二乐章是慢且如挽歌似的,描述他无法面对的巨大恐惧,第三乐章的诙谐曲,“不断创造前进能量”,第四乐章是旺盛创造溢出能量。
也有认为该作品体现了“人类的潜力和对自由的追求”,从而与法国大革*命的精神相吻合,甚至可追寻到马克思主义的痕迹。”
⒉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E. T. A. 霍夫曼(Hoffmann)在首演后不久发表了评论,他用戏剧性的笔调将该作品比喻为“强光射穿深沉的夜幕”,并称“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调动一切激情,迸发出全身心的呐喊,我们才能坚定地活下去,成为灵魂的守望者”。随后,他又称赞“这部天才的狂想曲”有着“无与伦比的内在联系”,并“深沉而亲切地”将听者“带入无止境的精神世界”中。
《第五交响曲》无论在技巧还是情感上都给人们带来了的巨大的冲击,对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产生很大的影响,[12]受其影响的作曲家有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他的《第四号交响曲》的片段)、布鲁克纳、马勒、以及白辽士。《第五交响曲》与《第三交响曲“英雄”》及《第九交响曲“合唱”》一同,都属于贝多芬作品中最具革新性的。
该作品的调性c小调,被认为对贝多芬有特殊的意义,象征著“风暴般的英雄色彩”。查尔斯·罗森也写道:“贝多芬用c小调来体现英雄……来呈现作曲家最外向的性格,此时他拒绝任何妥协。”
有普遍观点认为该作品是首个使用长号和短笛的交响曲。这是错误的。瑞典作曲家埃格尔特在其1807年所创作的交响曲中使用了长号;而迈克尔·海顿的《第十九交响曲》中使用了短笛。”
⒊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Op. 68 \"Pastoral Symphony\"(German Pastoral-Sinfonie)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该作品与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作于同时,但内容却大不一样。贝多芬天生爱好自然,曾花尽大半时间踏遍郊野。他频常地离开维也纳,为的是到偏远的乡郊工作。他在1808年夏天的书信中说:“我在灌木、大树、草坪和岩石间行走的时候,是多么快乐啊!因为树丛、花草和岩石,都能给人以共鸣。”人们在他1803年的笔记本中找到了这样的话:“河愈大,调愈沉”,说明他通过观察自然汲取灵感。
《田园交响曲》就是根据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体验写成的。他并不是首位以交响乐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的约瑟夫·海顿曾于1802年首演的清唱剧《四季》;然而他的技巧而要更高一筹,使得全曲充满了对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对心境的出色描摹。
EXTRA - 模仿鸟鸣的争议
该作品第二乐章结尾处,有三种木管乐器模仿了小溪边的鸟鸣。这一几乎是自然主义的乐段,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囿于古典乐派的传统观念,人们认为如此粗糙、未经处理的声响,根本不适宜用在交响曲中,甚至不能被称为音乐。但柏辽兹对贝多芬进行了辩护,认为他的手法相当高明,有着相当的感染力。并称如果“鸟鸣声是幼稚的模仿”,那对“风暴中的电闪雷鸣、风起云涌”又该作何评价;更称这时贝多芬已几乎耳聋,这些鸟鸣声可以说是对于声响世界的回忆和缅怀。”
⒋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这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属于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
该作品篇幅宏大,长达一个小时之上,前无古人。贝多芬也是首个在交响曲中使用人声的主流作曲家。末乐章的歌词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诗句改编。该作品的别称“合唱”由此而来。
时至今日,《第九交响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该曲第四乐章部分音乐,经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以《欢乐颂》(Ode to Joy)之名成为欧洲联盟的官方盟歌以后。另一项证明是2003年,该交响乐的手稿,在伦敦的苏富比拍卖行,以330万美元的天价售出。正如苏富比的手稿部负责人,史提芬·路博士(Dr. Stephen Roe)指出:“这是人类的一大创举,足以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与《李尔王》平起平坐。”另外,2001年9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柏林国立图书馆收藏的《第九交响曲》手稿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当中。
⒌Piano Concerto No. 5 in E-flat major, Op. 73 \"Emperor Concerto\" 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1809年4月至5月间,奥地利遭到法军攻击,维也纳陷入四面楚歌之中。贝多芬亦在机缘巧合下,躲进弟弟的地窖当中,以枕头遮盖著头隔着法军之炮火,至于身兼贝多芬学生及朋友的鲁道夫公爵,更因此逃往城外。次年1月,当鲁道夫公爵凯旋归来时,贝多芬遂将此作品献予鲁道夫公爵,及在1810年2月4日将手稿交予伯莱特科普夫与哈泰尔(Breitkopf & Härtel)出版社。
此曲以“帝皇”作副题,然而此名字并非贝多芬或出版社编定,而是由英语系国家另行补上。此副题之由来已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创作期间之同时期政局,可以约略了解到该曲之含意。当时之首演被迫移师至维也纳以外地方,然而,1811年11月28日在莱比锡之首演,反而获得空前成功,各报章亦因而称赞该曲为“有史以来最独一无二、最天马行空、最传神,亦是最困难的协奏曲之一”。
⒍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Op. 13 \"Sonata Pathétique\" 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是贝多芬赠给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作者最初命名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为“悲怆的大奏鸣曲”。该作品分三个乐章,第一、三乐章为C小调。第二乐章为降A大调。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奏鸣曲之一。据说贝多芬在创作完成该作品时,他的父母不幸去世。有人认为该作品是贝多芬前半生的写照。反映了作曲家内心孤独但又不向命运低头执著的性格。但也有人将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认为这是对青春的咏叹。实际上,这首奏鸣曲被变奏后常常成为恋爱影视的背景音乐。
该作品感染力巨大,脍炙人口。
⒎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 \"Quasi una fantasia\"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该曲于1801年夏天在匈牙利作成。据称,此作品题献给贝多芬17岁[2]的学生裘莉塔·圭齐亚蒂(Giulietta Guicciardi)。据说贝多芬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
“月光”的别称
贝多芬自己在该作品(以及前一首作品)的乐谱上都使用了“幻想曲一般”(意大利文:Quasi una fantasia)的字样。“月光”的名字来源于音乐评论家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的一篇评论,他将该曲第一乐章的朦胧气氛与琉森湖夜晚的月色相比。
然而据评论家费舍尔所说,这个名字极具误导性,并非贝多芬的本意。他更指出贝多芬在手稿上有对莫扎特《唐·乔望尼》的备注,其中点明唐璜杀人后的音乐也是升c小调,且与贝多芬作品的第一乐章有相近之处。亦有人称此乐曲表达了对裘莉塔·圭齐亚蒂的爱意,甚至称后者即是所谓“不朽的爱人”。
⒏Piano Sonata No. 21 in C major, Op. 53 \"Waldstein\" C大调钢琴奏鸣曲《黎明》(也称《华伦斯坦》)
贝多芬的第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Op.53),写于1804年,题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它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又称黎明奏鸣曲。这首充满大自然诗情画意的奏鸣曲是与《英雄》交响曲同时创作的。这两首杰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英雄》交响曲集中地揭示了贝多芬的英雄观,而《黎明》奏鸣曲则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的自然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学启示,都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从这首奏鸣曲开始,贝多芬的创作就开始进入成熟时期,每个作品大都有大胆的创新,各种技巧的运用都非常成熟。而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也使用了十分华丽的技巧。
⒐Piano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 F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
是献给海顿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明显可以看到海顿和莫扎特的英姿。但是在它的头尾两个乐章,即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中,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⒑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作品分成三个乐章:
I.不太过分地急速(Allegro ma non troppo)
II.甚缓板(Larghetto)
III.轮舞曲—快板(Rondo - Allegro)
此曲最重要的动机 或音乐意念(定音鼓上五槌)在曲首二小节出现,并渗透全曲。
定音鼓拉开序幕后,乐章从容地以木管部简单对称的乐句前进;到第十小节,新动机出现。此动机(亦基于开首之定音鼓动机),共有四个升D音,在D大调中明显不协和。 此动机在乐章中多次出现,尤其于发展部与克赖斯勒写之华彩乐段。随着乐队呈示第一主题,独奏小提琴的进场,常被认为是小提琴曲目中最难掌握者之一:众多的音符,困难的八度音,及之前的非常长的乐队序幕。乐章长廿五分钟,为贝多芬最长乐章之一。
第一乐章结构不甚复杂,但到处有微妙。初,乐队奏悠长的主题,小提琴未参与。约三分钟后,小提琴加入,重复并扩展主题,时有独奏;然而不见长主题之“极强部”之旋律。 主题又一次以发展型式出现;第一主题被另一旋律取代,极强部亦被包括。长主题之第二次扩展变奏后,小提琴带动出一截然不同之乐节。然而,主题的某些旋律仍被利用。 约三分钟后,出现另一发展主题。此次 第一主题以强音奏出,但“极强部”之旋律仍然不见。 华彩乐段之前,有两分半钟之长段,极强部出现其中。华彩乐段后,有一短而平静之终曲,其中包括长主题之一些旋律。
第二乐章属G大调,为一系列 变奏,基于弱音化的弦乐部奏出之主题。每一变奏中均有另一乐器或乐部与独奏小提琴对比。例如,于第一变奏,法国号吹奏主题之起始动机,而小提琴则拉奏其他材料。来自第一乐章之意念不时出现,如在第45小节出现之主题 甚似第一乐章之第一主题(first subject);亦有原初定音鼓动机之回响。
和声有趣之结尾直接连attacca到6/8拍子之回旋终曲,其主旋律模仿猎号(hunting horn)或雀鸟,亦颇为人知。一节强列的主调音 小调在活泼中加添幽愁。此乐段中,巴松管在小提琴之后回响“minore 主题” ,或许会令听者想起第二乐章第三变奏,其中巴松管亦曾与小提琴合奏。整章多次引用全曲开首之定音鼓动机:例如:小提琴最后一华彩乐段前,曾奏出四下D大调和弦。
几位小提琴手曾为此曲作华彩乐段,包括约瑟夫·姚阿幸。佳士拿的华彩乐段最常见。
此曲曾被改编成钢琴协奏曲,作品编号 61a。未知改编者是否为贝多芬。但有证据显示完成改编者为贝多芬之同期,据贝多芬指示编独奏部。无论如何,贝多芬为自己写华彩段,当中更罕见地加入定音鼓-或以作起始动机之回响;20世纪小提琴手Max Rostal与Wolfgang Schneiderhan改编其予小提琴。
⒒Coriolan Overture 《柯里奥兰(科里奥兰)》序曲
科里奥兰是传说中的罗马英雄,莎士比亚以他的故事写成一部悲剧。传说491年罗马发生饥馑,科里奥兰提出,接受救济的民众必须同意废除保民官制度,否则不发给赈灾粮。为此他受流放的惩罚,后投奔沃尔西国王,带领沃尔西人打回罗马,在其母与其妻的恳求下,才从罗马撤兵。莎士比亚悲剧由维也纳剧作家科林改编为歌剧,贝多芬于1807年为它创作了这首序曲。这首序曲表现的是英雄科里奥兰为了比他本人更崇高的东西而放弃了复仇,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科里奥兰由于放弃了指挥权而被沃尔西人谋害;而在科林的剧本中,他则是自杀。瓦格纳对这个人物的评介是“他野性难驯,不虚伪,也不谦让。”这首序曲OP.63,C大调,奏鸣曲式,以科里奥兰本人庄严的姿态开头,紧接着是他的愤怒不安,他愤怒的对抗被一个柔美的主题打断,形成传统奏鸣曲—快板曲式中的对比。这个主题可理解为科里奥兰亲人们的乞求。在发展部,表现了英雄内心的犹疑不决,内心的矛盾,荣誉的崩溃,以及不以苦乐为意的自我毁灭而获得的胜利。结尾,乐队渐渐沉浮在一片寂静之中。
⒓Egmont Overture 《埃格蒙特》序曲
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整部作品是为戏剧《艾格蒙特》写的配乐,共有十段。其中最著名和现在最常上演的就是这首序曲。艾格蒙特是16世纪,尼德兰(荷兰)人民**的统帅,他是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争取独立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后由于西班牙**统治者,勾结了尼德兰国王,利用国王害怕艾格蒙特成功以后会危及国王的宝座,背信弃义,将艾格蒙特逮捕并杀害。原打算除掉**领袖就可以瓦解和**民主独立斗争,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艾格蒙特的被杀激怒了广大被压迫人民,反而奋起斗争,推翻了互为勾结的统治者。艾格蒙特的伟大形象使贝多芬甚为感动,正可以体现他认为受过良好教育和觉醒了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坚定信念。贝多芬在给出版社的信中还为这段音乐附上“预示人民即将到来的胜利”这一注解。该序曲为奏鸣曲式。
-
Extra
-
关于封面:
①选用的是新古典主义画家中的代表人物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曾是大卫的学生)的画La Grande Odalisque。
②字体用的是Garamond。
③非商业用途。
-
精选集的安全使用方法:
虾米的付费下载是侵权的,收取的费用并不会使音乐人得益。大家可以在这里试听,但请不要在这里下载。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K.492, Original version, Vienna 1786 - Overture
《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部分短小精致,可算是名曲之一。莫扎特采用了交响乐的手法,歌剧中的音乐主题虽然没有出现,但是总的风格保持一致,都是以奏鸣曲式写就的。由管弦乐带出的两个主题一快一缓,很好的交待了全剧幽默、机智、快活的基调。也因其完整,充满活力而且效果显著,颇能调动气氛,这段序曲常常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04:00 |
02 |
Mozart 252/In Re Don Giovanni
Extra - 《唐·璜》D小调序曲开始之前的一个轻松愉快的D大调快板。 |
Michael Nyman | 02:37 |
03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 'Eroica' - I. Allegro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①有活力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首乐章,降E大调,四三拍,奏鸣曲式。该乐章没有传统的引子,而是以两个雄壮的齐奏开头,然后立刻引入宽广的分解和弦大提琴主题。主题结束于不合调的升C音上。小提琴发出重复的高音,使和声变得模糊,但在单簧管与双簧管奏出的第二主题中得到解决。第二主题相对和美、忧郁一些,但也有着庄严的气概。 呈示部已经很长;但最为新颖的是贝多芬扩大了发展部的规模,使之比呈示部(不算重复)更长,不仅仅是主题简单的变化,而成为了戏剧性的核心。在一段狂暴、充满冲突的小高潮过后,突然安静下来,并出现了一个看似新的主题(实际上是主题的一个对位)。这个新主题,在弦乐所演奏的连续属九和弦音量逐渐减轻之时,顺畅地在E小调上出现,并且与第一主题互相交错,其后亦于结束部分再次出现。 再现部开始之前的四小节,圆号提早重申了主题,但此时调性还未回归到主调上,小提琴也还演奏著属调的和弦,因而有不寻常的效果。 起初这一充满先锋性的乐段甚至被认为是错印,但贝多芬自己很珍视它。据其学生里斯说:“我当时站在贝多芬旁边,以为号手是出错了。我说:‘该死的圆号手,你不会打拍子吗?这听起来大错特错。’当时贝多芬差点给了我耳朵一拳。他很久都不肯原谅我。” 再现部基本上纹丝不动地重复了主题,只是做了一般的转调。但尾声的规模变得仿佛第二个展开部,与全曲的规模相配。起初调性不明确,但渐渐增强,直到高潮中小号光芒发丈地高鸣第一主题,令人热血沸腾。 全乐章严谨而具有戏剧性。在规模和纵深上都有了显著的开拓。其长度在贝多芬交响曲作品中,除《第九交响曲》之外,无出其右者。尤其有着节奏和调性上的革新,例如时常加入更有动感的四二拍段落,并多有不协和之处,例如发展部中小提琴在高音区将相差仅一个半音的E和F同时奏出,发出刺耳的怒吼。这些更为丰富的表达传递出炽烈的感情,正如瓦格纳所言“恰似自然的熔炉一般,表现了天才青春时期所涌现的种种情绪”。 |
Cyprien Katsaris | 17:30 |
04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 'Eroica' - II. Marcia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②葬礼进行曲:非常慢的柔板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第二乐章,c小调,四二拍,稍似回旋曲式。主题有两个部分,都是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呼应:其一是开头小提琴肃穆的c小调越段,配有鼓点般的低音,在新的调性中结束;其二是有着极大旋律性的一个短句。然后出现了C大调的段落,较为明亮;但又进入了阴暗的主题。接着出现了三声赋格段落,音乐变得急促、悲恸,在咆哮声中转到属调。结尾主题重现,但却只剩下碎片,由低音提琴的拨弦配合,尤其悲凉。木管乐器发出最后的叫喊,乐曲在弱奏中淡出。 该乐章通常被认为是“英雄胜利”,罗曼·罗兰称之为“全人类抬著英雄的棺柩”,柏辽玆将之与维吉尔悼念帕拉斯的诗篇相比。[3]该乐章也是贝多芬所创作的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之一。其庄重、哀伤,又充满美感和独特的感情张力,由简单主题发展出多种变化,是贝多芬成熟风格的代表。 |
Cyprien Katsaris | 18:11 |
05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 'Eroica' - III. Scherz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③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Scherzo: Allegro vivace) 第三乐章,降E大调,四三拍,谐谑曲。该乐章充满能量,开头的弱奏突然转成特强;作曲手法简洁细致,感情色彩也有所变化。主题在双簧管上出现。三声中部有一个军号般的主题,由圆号奏出。最后强有力地在鼓声中结束。 该乐章虽然速度快,却并非玩笑之作。对其的解释有两种极端:既有称之为“自然春色的复活”“乡间欢快的集市”者,也有认为是“军营中的景象”的,白辽士甚至称之为伊利亚特中勇士们在其领袖的墓冢前所进行的舞蹈。这也是第一部在谐谑曲中使用了三支圆号的交响曲。 |
Cyprien Katsaris | 06:20 |
06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 'Eroica' - IV. Finale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④终曲:甚快板 (Finale: Allegro molto) 末乐章,降E大调,四二拍,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的结合体。在末乐章使用变奏形式是极不寻常的。其主题来源于贝多芬之前创作的《普罗米修斯的造物》;贝多芬钦佩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将他作为该交响曲的结束,也是恰当的。该主题亦在1802年为独奏钢琴创作的“十五段变奏曲与赋格”(Op. 35,又称“英雄变奏曲”)中出现。 该乐章开始时风驰电掣,听起来在错误的调性(g小调和降E大调的属调)上;但随即突然进入较为平和的变奏部分。一开始并没有呈现出主题,而是先用低音和声勾勒出了主题的骨架。然后用简单的旋律与之相配,突出了音色的对比,还有些喜剧色彩。然后才出现了如歌的由两部分组成的主题。接着有一段赋格和奔放剧烈的舞曲,紧接着另一个由主题变奏而来的赋格段,达到一个小高潮。接着进入了柔美、平静的乐段,旋律交替进行。渐渐音乐变得强烈,直至一个强有力的壮丽的高潮。在一段较弱但充满悬念的乐段过后,忽转急板,暴烈的开头重现,并引向特强的结束。 该乐章杰出地处理了调性和形式上的发展。其形式综合了回旋曲式(主题与不同乐段相穿插)、奏鸣曲式和变奏曲式。低音部分直到尾声时才消失,但变化多端,起到支撑结构的作用。变奏的性格也从欢乐、奔放、狂烈到静思、静谧、温柔,再转向光辉的结束,突显了英雄壮阔的历程。刘易斯·洛克伍德(Lewis Lockwood)称该乐章是全曲的升华。 (如果包括反复,全曲时长可达50分钟以上。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要求展开部要反复;该反复在1950年代晚期的演出中通常会被省略。) |
Cyprien Katsaris | 11:46 |
07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 I. Allegro con brio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①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第一乐章,c小调,是传统的奏鸣曲曲式,是贝多芬从他的古典乐派老师海顿及莫扎特那里所继承而来(比如主题发展经过好几个调性,再戏剧性的回到开头的调性)。开头戏剧性的强奏吸引了听者的注意力。跟着的四小节不停地模仿了主题节奏,形成了一个旋律。很快地,由圆号的强奏作为过渡,进入了第二主题。降E大调(c小调的关系大调)的第二主题标注为“弱”,歌唱性较强,但低音弦乐部分时常出现威胁性的四音符动机。该动机也是呈示部尾声的基础。发展部使用了模仿式的模进,包括过渡段都有所变化。中间较弱的部分好像战斗间的喘息。再现部有一段双簧管乐段模仿了即兴演奏的风格。最终的尾声庞大。 第一乐章开头是上述的极著名的四音符动机。开头几小节的指挥方法有许多争议:一些指挥家坚持用快板速度;一些使用沉重的自由速度,或用慢而坚定的速度;还有一些使主题听起来迟延,并称第四个音符上的延长号可作为证据。 |
Cyprien Katsaris | 07:36 |
08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 II. Andante maestoso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②生动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第二乐章,降A大调,双主题变奏曲式。由中提琴和大提琴齐奏第一主题开始,低音主题变奏。较为雄壮的第二主题则由单簧管、巴松管、小提琴和弦乐部分的三连音琶音组成。之后又出现了由弦乐和长笛进行对位的乐段。乐队在间奏过后筑起了一个特强段,随即经过一个长尾声结束。 |
Cyprien Katsaris | 11:17 |
09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 III. Scherzo - Allegro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③谐谑曲:快板(Scherzo: Allegro) 第三乐章,c小调,三部曲式,谐谑曲。十九世纪音乐学者古斯塔夫·诺特伯姆(Gustav Nottebohm)率先指出,谐谑曲的主题与莫札特享有盛名的《第四十交响曲》末乐章的主题极其相似,只是调性和音域有差别。 这样的相似不大可能是巧合。诺特伯姆进一步指出,在贝多芬的草稿本上,还发现作曲家誊抄下了莫札特该交响曲末乐章29个小节乐谱,说明当时贝多芬确实有意借鉴。 谐谑曲部分的主题由木管乐器回应,又由圆号强调。之后还有很著名的低音提琴乐段,听起来沉重但速度又快,更有滑稽有趣的感觉。C大调的三声中部有着对位的织体。谐谑曲重现的时候,由安静的弦乐器拨弦奏出,并渐渐淡出,只有定音鼓持续的滚奏营造出紧张的气氛,为第四乐章开头的齐鸣作铺垫。这一过渡也成为典范。 |
Cyprien Katsaris | 06:34 |
10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 IV. Allegro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④快板(Allegro) 第四乐章与第三乐章之间没有间歇。该乐章对奏鸣曲式进行了稍微的改变:在发展部过后,有一段在属调上的特强华彩段,并重现了之前的谐谑曲乐章中圆号的旋律。直到一系列渐强过后,再现部才开始。这一做法在海顿的《第四十六交响曲》中就有运用,但并无证据显示贝多芬受此作影响或启发。 该乐章有着所向披靡的能量和庆祝胜利的欢腾。其间有一段命运主题的重现,但却以较弱的音量奏出,暗示这一阴郁的主题已经成为过去。全曲尾声极长,几乎将主题压缩入内,C大调和弦不断重复,达29小节之巨。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在其《古典的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一书中表示,这一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尾声,是为了给该作品宏大的规模划上圆满地句号,垫下坚实的根基。 (全曲时长约30分钟左右。) |
Cyprien Katsaris | 11:55 |
11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Op.68, 'Pastoral' - I. Allegro, ma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该交响曲突破了古典乐派交响曲的四乐章传统,包含五个乐章) ①到达乡郊,复苏轻松的心情 (Erwachen heiterer Empfindungen bei der Ankunft auf dem Lande) 首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到达乡郊,复苏轻松的心情”,F大调,奏鸣曲式。开头平静、优美,渐渐变得积极、热切,描绘了作曲家初到乡间的感受。共有7个不同的动机。 开头是一个平静但有活力的乐句,并由此引发出了主题。发展部中,主题的一个下行动机进行了不断的重复,多彩的配器营造出了生机盎然的气氛。该乐章使用了微缩的手法,将十分简短的动机多次变形。伊方·弗林德尔评论说: “ 贝多芬用节奏和动机的手法模拟了自然无止尽的重复规律,并且使用纯粹的和声创造了阔大的效果。 ” |
Cyprien Katsaris | 12:20 |
12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Op.68, 'Pastoral' - II. Andante mo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②小河旁边之情景 (Szene am Bach) 第二乐章(甚缓的行板),贝多芬的标题为“小河旁边之情景”,降B大调(F大调的下属调),八-十二拍,奏鸣曲式。开头弦乐器演奏出一个模拟流水的动机;大提琴部分有所分工,只有两位乐手演奏流水动机,其余的与低音提琴一同作拨弦的伴奏。 该乐章缓和、宁静,描绘了作者陶醉于小溪边美丽景致时的感受。尾声从第124小节开始。乐章结尾处(第130小节)有一个由三种木管乐器演奏的华彩段,模拟了三种不同的鸟叫声。贝多芬在乐谱上作出了标示:夜莺(长笛)、鹌鹑(双簧管)、布谷鸟(单簧管)。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争议。 |
Cyprien Katsaris | 13:03 |
13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Op.68, 'Pastoral' - III. Allegro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③乡民们快乐的集会 (Lustiges Zusammensein der Landleute) 第三乐章(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乡民们快乐的集会”,F大调,谐谑曲。此乐章描绘了人们欢快的舞蹈。结构与平常的谐谑曲(谐谑曲—三声中部—谐谑曲)不大相同,如下所示: 谐谑曲—三声中部—四二拍插部—谐谑曲—三声中部—四二拍插部—谐谑曲(缩短) 也就是说,谐谑曲和三声中部都出现了两次,而且每次都插入了一段迅急的四二拍旋律。这种处理使得时间增长不少,故而贝多芬删去了其中的重复。狄奥多·阿多诺称,谐谑曲和三声中部由于都处于同一调性,使得该乐章更具有整体性,仿佛就是一组舞曲。[2] 开始的引子和谐谑曲主题包含类似的动机,但一个在F大调,另一个在D大调。[3]最后的谐谑曲再现时,故意出现了走调的音,意在善意地调侃乡间的蹩脚乐手。此后速度加快,更为奔放,但随即戛然而止,为紧接着的风暴做下准备。 |
Cyprien Katsaris | 05:42 |
14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Op.68, 'Pastoral' - IV. Allegro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④暴风雨 (Gewitter. Sturm) 第四乐章(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暴风雨”。f小调,四四拍。顾名思义,此乐章描绘了一场剧烈的雷阵雨。该乐章采用了现实手法,一开始由低音弦乐的和弦、小提琴到之后的定音鼓、长笛营造出雷雨的气氛, 直到发展出一个激烈的高潮。其中也有模仿大风和降雨的乐段。最终雨过天晴,雷声渐行渐远,木管乐器吹奏出一个上行的美好旋律,可以看作初霁时的彩虹,并直接进入末乐章。该乐章有着非凡的震撼力。 由于第四乐章并没有得到解决,与第五乐章关系紧密,因而有评论家将它看作末乐章的一个长引子。这并非没有先例:莫扎特的第4号弦乐五重奏也在安宁的末乐章之前加入了一个长而暴烈的序幕。 |
Cyprien Katsaris | 03:43 |
15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Op.68, 'Pastoral' - V. Allegretto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⑤天霁后牧羊人感恩之歌 (Hirtengesang. Frohe und dankbare Gefühle nach dem Sturm) 末乐章(终曲,小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天霁后牧羊人感恩之歌”,F大调,八六拍,奏鸣回旋曲式。开始的八小节起承前启后的作用,真正的主题从第9小节开始。第一主题也有八小节长,有着对称性,旋律简洁朴素,在这里象征牧羊人感恩的歌谣。第二主题由颤音装饰,悠扬如牧歌。主题进行变化时,弦乐部分有不断的震音进行变奏。发展部的开头主题重现一遍。整个乐章温暖、甘美,不失简洁,被称作“真正的田园风格”。 安东尼·霍普金斯将末乐章的尾声称为全曲最精致的音乐。开始时十分静谧,但渐渐发展到了几乎全部乐器齐鸣的狂喜地步,同时第一小提琴急速在高音区演奏三连音。然后有一段祈祷一般的弱奏,许多指挥家都在这里放慢了速度。简单地对前面内容作出回顾之后,全曲以两个和谐的和弦结束。 (全长约40分钟。最后三个乐章之间没有间歇。) |
Cyprien Katsaris | 09:17 |
16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①不太快的快板,有些庄严地 首乐章,奏鸣曲式,二二拍。全长约15分钟。其开头是16小节的引领性乐段,由弦乐震音和标注特弱的下降动机组成,似乎由乐队调音声音中找到灵感,并自然地转到d小调主题上。第二主题在降B大调。呈示部有两个小结束句。发展部对主题动机的变化持续而有逻辑,其中还有一段赋格,高潮重复了引子的动机,但变为了特强。再现部几乎完全不变。尾声很长,有一悲凉的半音下降,低音不变,重复七次,格外引人注目。该乐章被瓦格纳评为“恐怖的进行曲”。其情绪阴郁狂暴,气势排山倒海,高潮部分定音鼓的滚奏、多次出现的悲剧性下降音型,都增强了其感染力。 |
Cyprien Katsaris | 14:16 |
17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 II. Molto vivace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②谐谑曲:甚活泼—急板 第二乐章,谐谑曲,四三拍。贝多芬首次在交响曲中将谐谑曲放到第二乐章的位置。该乐章以著名的八度跳跃开头(包括定音鼓的独奏部分),谐谑曲部分更是完整的奏鸣曲式。“发展部”里的定音鼓也再次担当重要角色。三声中部有长号独奏,也有主旋律的多次重复,造成固定的效果。这一部分也被扩展为五第的结构。这一乐章急促而有战斗性的谐谑曲与美好回忆般的三声中部形成鲜明对比,在尾部中体现得更为别致。 |
Cyprien Katsaris | 14:42 |
18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 III. Adagio molto e canta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③甚如歌的柔板—中庸的行板—起始速度—中庸的行板柔板—同样的速度 第三乐章,慢乐章,宽泛而言可以称为变奏曲式。其两个主题,一个出现三次,一个出现两次,但都有旋律或调性上的变化。但其中也穿插有如同发展的段落。该乐章向来以平缓华贵、美丽动人著称,但其中也有强烈的齐奏。 |
Cyprien Katsaris | 13:38 |
19 |
Ludwig van Beethoven (arr. Franz Liszt):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 IV. Presto - Allegro ma n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④宣叙调(急板—不太快的快板—活泼—如歌的柔板—非常快的快板—急板)—非常快的快板—进行曲一般地—活泼的非常快的快板—庄严的行板—不太快的柔板—有力的快板,一直紧张地—不过分的快板—极急板、庄严地、回到极急板 末乐章,快板,变奏曲式。该乐章中加入人声,效果类似康塔塔,结构也可以明显地分成几个部分。起始两部分有介绍性质。一个暴烈急速的引子作为开头;低音弦乐演奏出宣叙调旋律,然后之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依次重现,但都被低音弦乐打断。之后它终于独自弱奏出主题(即“欢乐颂”的旋律)。第三部分是乐队对主题的加强、变化和升华。 第四部分,暴烈的引子短暂重现,然后由独唱男中音唱出宣叙调旋律,以及主题。第五部分中,主题被合唱、独唱、乐队装饰、变形,并在高亢的齐声歌唱中结束。第六部分以军乐形式奏出,主题旋律相同,但节奏由四四拍变成了八六拍,造成奇特的变化。第七部分是有两个主题的赋格段,加入了复调的色彩。第八部分是大合唱和乐队对主题的重申。 第九部分呈现出了另外一个主题“拥抱吧,万民”,速度标记“庄严的行板”,有典雅的戏剧性。第十部分两个主题经过必要的修正,同时出现,并以复调形式缠绕在一起。第十一部分重现了第九部分的戏剧性元素。第十二部分是对欢乐颂首句的再次配乐,更强调了快乐的气息,合唱结尾处,有四位独唱家的柔板四重唱。 之后直到结尾是宏大的尾声,又有三个部分,以欢乐为中心,经过热烈的快板和庄重缓和的壮板,到达鼎沸的极急板,在嗡鸣的欢腾气氛中结束。 |
Cyprien Katsaris | 22:59 |
20 |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Emperor- 1. Allegro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三段乐章为合共40分钟之协奏曲) I. 快板(Allegro) 本乐章之曲式十分庞大,约长二十分钟,比其余任何一个乐章长多于一倍。乐章以雄伟之姿态开始,由整个乐团演奏三个宏亮的和弦,中间穿插著钢琴踏沓而来的琶音。钢琴炫技的乐段过后,乐团奏出本乐章之主旋律,钢琴则在九十五小节后方才出现,并以简单之上行音阶作引子,轻柔地带出乐团奏起的一个主题。接着钢琴跟乐团展开篇幅较长之对答,情绪跌宕起伏,其中一段钢琴以厚重的和弦及应对管乐,灵感似乎来自法军及奥军于维也纳之战役。 |
Alfred Brendel | 21:05 |
21 |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Emperor- 2. Adagio un poco mosso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II. 稍快的慢板(Adagio un poco mosso) 此段落开始之时,先以弦乐以弱音演奏出温柔而仿照诗歌之乐段,使得全个乐章增添夜阑人静之感觉。其后则变得极简朴—钢琴以奇幻下行旋律作独奏,及将开首乐段移至随后作进一步发展,使得内容极为精致。 |
Alfred Brendel | 08:19 |
22 |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Emperor- 3. Rondo (Allegro)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III. 回旋曲—快板(Rondo - Allegro) 本乐段带有欢欣气氛,先以七拍子回旋曲(ABACABA)作开端,接着由奏鸣曲式与回旋曲混合,到最后以钢琴引发之华彩乐段作结。 |
Alfred Brendel | 10:41 |
23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 1. Grave - 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
【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 ①Grave; 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庄板、活力的快板) 第一乐章。C小调,快板。主要以奏鸣为主,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浑的重板和断奏,给人以深邃、凝重,热血沸腾的感觉。第二部分则富于流动感。 |
Alfred Brendel | 09:42 |
24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 2. Adagio cantabile
【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 ②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柔板) 第二乐章。降A大调。如诗的慢板。采用了三段体曲式。用柔和的旋律驱散了第一乐章深邃感。该章节被改编成多种变奏版本。成为轻音乐中名篇,常被其它艺术引用,象征纯洁或爱情。且该乐章对流行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
Alfred Brendel | 05:20 |
25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 3. Rondo (Allegro)
【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 ③Rondo: allegro(回旋曲,快板) 第三乐章。C小调,回旋曲式,快板。亲切和活泼给人一种青春不安与自信。也有人认为曲中有浓郁的思乡情绪。但以作品的标题来看,很像要表示一种不可阻止的生命活力。该乐章有许多结尾都有贝多芬式的特征。表达了作曲家那种自信张扬性格。许多专业人士对该乐章的评价最高。也有许多被改编的版本。甚至改成拉丁舞舞曲。 |
Alfred Brendel | 04:40 |
26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Moonlight" - 1. Adagio sostenuto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①迟延的柔板 首乐章(迟延的柔板),升c小调,二二拍,十分粗糙的奏鸣曲式(其第二主题并非在属调上,而是在不相关的b小调上)。乐章以左手的八度音和右手的三连音琶音开头,渐渐引入右手旋律;同时,右手的三连音固定节奏型依然不停,一直贯穿全曲。力度非常弱,多标注有“pp(很弱)”,最响处也不过是“mf(中强)”。该乐章时长约6分钟。 该乐章气氛沉着、朦胧、有着静想的意味,令人印象深刻。柏辽兹评论说:“这是人类语言所不能描述的诗篇。”他亦将右手的旋律称为“追悼”,这与“月光”的解读大相径庭。即便在贝多芬的时代,该乐章也享有盛名,甚至到了令贝多芬烦恼的地步——他对自己的学生卡尔·车尔尼说:“我绝对写过更好的东西。” |
Alfred Brendel | 06:04 |
27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Moonlight" - 2. Allegretto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②小快板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四三拍。是较常规的谐谑曲,包括谐谑曲主题和三声中部,之后谐谑曲主题再现一次。采用了升c小调的和声大调降D大调(之所以称“降D”是为了记谱识谱上的方便)。乐章时长仅2至3分钟。 该乐章篇幅短小,主题简短(四音固定音型),有多次重复;较为平静、优美,充当前后两乐章之间的桥梁作用。李斯特称之为“两道深邃的鸿沟间的一朵小花”。 |
Alfred Brendel | 02:25 |
28 | Piano Sonata No.21 in C, Op.53 -Waldstein- 1. Allegro con brio | András Schiff | 10:48 |
29 | Piano Sonata No.21 in C, Op.53 -Waldstein- 2. Introduzione (Adagio molto) | András Schiff | 04:21 |
30 |
Piano Sonata No.21 in C, Op.53 -Waldstein- 3. Rondo (Allegretto moderato)
以上为 - C大调钢琴奏鸣曲《黎明》 |
András Schiff | 10:31 |
31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 1. Allegro assai | Alfred Brendel | 09:55 |
32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 2. Andante con moto | Alfred Brendel | 06:38 |
33 |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 3. Allegro ma non troppo
以上为 - F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 |
Alfred Brendel | 08:08 |
34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 Adagio | Isabelle Faust | 22:56 |
35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II. Larghetto | Isabelle Faust | 09:21 |
36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III. Rondo allegro
以上为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Isabelle Faust | 08:34 |
37 |
Coriolan Overture
《柯里奥兰(科里奥兰)》序曲 |
Penitent | 12:44 |
38 |
Egmont Overture
《埃格蒙特》序曲 |
Penitent | 0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