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人收藏

共46首歌曲

标签
#古典 #交响乐 #协奏曲
创建者
梦寒
更新时间
2019年09月22日

歌单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交响乐★____________________

莫扎特一共写了约50部交响曲,其中41部有编号,并象其他器乐作品一样可以分为若干组。交响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影响写成的,因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赛尔M.G.莫恩,特别是海顿以及以J.斯塔米茨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等风格的影响。

K.16,1764-1765年 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 Symphony No.1 in Eb Major

K.17 伪作,1764年 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 Symphony No.2 in Bb Major (doubtful), 音乐史的研究者怀疑此作为他父亲的作品

K.18 伪作,1764年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Symphony No.3 in Eb Major (attr. Abel), 现已查明实为阿贝尔《第七交响曲》中的第6首

K.19 Symphony No.4 in D Major

K.22 Symphony No.5 in Bb Major

K.43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K.45 Symphony No.7 in D Major

K.48,1768年 D大调第八交响曲 Symphony No.8 in D Major

K.73 Symphony No.9 in C Major

K.74 Symphony No.10 in G Major

K.84,1770年 D大调第十一交响曲 Symphony No.11 in D Major (attr. to others)

K.110 Symphony No.12 in G Major

K.112,1771年 F大调第十三交响曲 Symphony No.13 in F Major

K.114 Symphony No.14 in A Major

K.124 Symphony No.15 in G Major

K.128 Symphony No.16 in C Major

K.129 Symphony No.17 in G Major

K.130 Symphony No.18 in F Major

K.132,1772年 降E大调第十九交响曲 Symphony No.19 in Eb Major

K.133 Symphony No.20 in D Major

K.134 Symphony No.21 in A Major

K.162 Symphony No.22 in C Major

K.181 Symphony No.23 in D Major

K.182 Symphony No.24 in Bb Major

K.183,1773年 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 Symphony No.25 in G Minor

K.184,1773年 降E大调第二十六交响曲 Symphony No.26 in Eb Major

K.199,1773年 G大调第二十七交响曲 Symphony No.27 in G Major

K.200,1773年 C大调第二十八交响曲 Symphony No.28 in C Major

K.201,1774年 A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 Symphony No.29 in A Major

K.202,1774年 D大调第三十交响曲 Symphony No.30 in D Major

K.297,1778年 D大调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 Symphony No.31 in D Major (Paris)

K.318,1779年 G大调第三十二交响曲 Symphony No.32 in G Major

K.319,1779年 降B大调第三十三交响曲 Symphony No.33 in Bb Major

K.338,1780年 C大调第三十四交响曲 Symphony No.34 in C Major

K.385,1782年 D大调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 Symphony No.35 in D Major (Haffner)

K.425,1783年 C大调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 Symphony No.36 in C Major (Linz)

K.444 伪作,1783年 G大调第三十七交响曲 Symphony No.37 in G Major (by Michael Haydn; intro by Mozart),莫扎特只做了其中的序曲,整首作品几乎都移植自米切尔·海顿的MH334

K.504,1786年 G大调第三十八交晌曲(布拉格)Symphony No.38 in D Major (Prague)

K.543,1788年 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 Symphony No.39 in Eb Major

K.550,1788年 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1,1788年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Symphony No.41 in C Major (Jupiter)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 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 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 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它们都写于1788年6~8月的6个星期之内。人们通常将它们划归为一个组,但三者之间各有其特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g小调《第 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 《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an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现。

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通常情况下,一些对古典音乐有所了解的朋友知道《C大调第41号“朱庇特”》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交响曲。但有人或许要问:为什么还会看到编号更大的莫扎特交响曲呢?音乐学者布赖特科普夫-哈特尔为莫扎特一生创作的41部交响曲作品排列了No.1-No.41的序号。实际上在这41部作品中有三首作品后被确定是“伪作”,即第2号(K.17)、第3号(K.18)以及第37号(K.444)。其中的第37号交响曲又些特殊——莫扎特只是创作了其中的慢板引子,而剩余部分都是他人的续笔。实际情况是,作曲家创作的交响曲作品远远不止布赖特科普夫-哈特尔所编号的这些,被遗漏和不确定的作品数量非常多:如莫扎特1767-1772 年陆续创作的六首交响曲,由于在听众心目中原有的序号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果因为这些新出现的交响曲,而将交响乐重新编号必然会打破原来已形成的习惯,所以后来便将这六部交响曲以No.42-No.47的号码接在原先的编号后面。这些作品虽然编号更大,其创作年份却反而靠前,《朱庇特》作为莫扎特最后一部交响曲的客观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除去三首伪作加上六首新发现的作品,准确说应是四十四首,这个数字是否权威呢?实际上还有四部作品是否是莫扎特的真作,尚有争议。如果加上这些,总数应是48首。如果再加上一些从其他题材改编而成的交响曲,那么总的数字则将超过60部。还有许多交响曲被证实存在,但总谱原稿已遗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对于莫扎特的交响曲,大可以不必在数字上较真,在那些不确定的作品以及改编曲目中,并没有发现有特别杰出的创作,真正属于莫扎特的优秀交响曲都包括在早先确定的那41部目录中。

____________________★小提琴协奏曲★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协奏曲,有编号的为5首:

1775年作 K.207 bB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Violin,No.1,in Bb

1775年作 K.211 D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Violin,No.2,in D

1775年作 K.216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Violin,No.3,in G

1775年作 K.218 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Violin,No.4,in D

1775年作 K.219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土耳其》 Concerto for Violin,No.5,in A

另有未编号的(因亲笔谱已散佚):

1773年作 K.190 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Concertone in C

1776年作 K.261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柔板 Adagio in E for the Violin Concerto

1775-1776年作 K.268 bE大调第六小提琴协奏曲(疑作) Concerto for Violin,No.6,in Eb (doubtful)

1776年作 K.269 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bB大调回旋曲 Rondo concertant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in Bb

1777年作 K.271a D大调第七小提琴协奏曲(疑作) Concerto for Violin,No.7,in D (doubtful)

1781年作 K.373 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回旋曲 Rondo for a Violin Concerto,in C

1785年作 K.470 小提琴协奏曲的慢板(遗失) Andante to a Violin Concerto of Viotti (lost)

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

莫扎特六七岁的时候就是周游列国巡回演出的小提琴手了,他父亲本来的愿望也是要他更多地往小提琴方面发展,以便在皇室或大主教的宫廷乐队中谋到个乐手的职位。或许就是要讨老人家的高兴,19岁那年,莫扎特一气写出5首小提琴协奏曲。除了前两首稍嫌稚嫩外,后三首都是莫扎特的重要作品,光辉,典雅,而且甜蜜如歌。

莫扎特全部五首(一说七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首和第五首被演奏得最多。独奏小提琴的表现,妩媚、婀娜,也更俏皮可爱,譬如在第三首协奏曲的首乐章里,有一段模仿意大利歌剧宣叙调的独奏,惟妙惟肖。慢乐章的主题乐句,如丝般地柔顺、秀美,让人听来颇觉沉湎。

莫扎特的五部小提琴协奏曲是在萨尔兹堡期间创作的,因此有“萨尔兹堡协奏曲”之称。那优美的歌唱性旋律更使其美不胜收。

____________________★钢琴协奏曲★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协奏曲,共作有27首:

K37,作于1767年 F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据劳帕赫(Raupach)和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

K39,作于1767年 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据劳帕赫和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

K40,作于1767年 D大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 P. E. 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

K41,作于1767年 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

K175,作于1773年 D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

K238,作于1776年 降B大调第六号钢琴协奏曲

K242,作于1776年 F大调第七号钢琴协奏曲

K246,作于1776年 C大调第八号钢琴协奏曲

K271,作于1777年 降E大调第九号钢琴协奏曲

K365,作于1779年 降E大调第十号钢琴协奏曲

K413,作于1782-1783年 F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协奏曲

K414,作于1782年 A大调第十二号钢琴协奏曲

K415,作于1782-1783年 C大调第十三号钢琴协奏曲

K449,作于1784年 降E大调第十四号钢琴协奏曲

K450,作于1784年 降B大调第十五号钢琴协奏曲

K451,作于1784年 D大调第十六号钢琴协奏曲

K453,作于1784年 C大调第十七号钢琴协奏曲

K456,作于1784年 降B大调第十八号钢琴协奏曲

K459,作于1784年 F大调第十九号钢琴协奏曲

K466,作于1785年 D小调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

K467,作于1785年 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

K482,作于1785年 降E大调第二十二号钢琴协奏曲

K488,作于1786年 A大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协奏曲

K491,作于1786年 C小调第二十四号钢琴协奏曲

K503,作于1786年 C大调第二十五号钢琴协奏曲

K537,作于1788年 D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协奏曲,标题为《加冕》(Coronation)

K595,作于1791年 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

另有早期未列人编号的K107 3首

毫无疑问,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对钢琴最为钟爱,他也为钢琴作了大量的乐曲。在这其中,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他11岁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K.37,F大调,1767年)到他辞世那年的最后一首(K.595,降B大调,1791年),记录着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成长轨迹:由早期的改编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莫扎特风格。在钢琴协奏曲的历史上,是莫扎特采用交响手法使独奏同乐队齐奏保持平衡,并且把戏剧性的对比和歌唱性的技艺结合在一起。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像他的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虽无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但却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出人意料的转换、不同感情的对照。无论在艺术反映速度的敏捷上,还是在骤然产生的意境的明确以及急剧转换的形象的清晰上,他的钢琴协奏曲都是十八世纪即兴表演艺术的精华所在。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早期的协奏曲只是把过去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改编成独奏和乐队齐奏的作品,直到1773年才创作出一首比较有独立意义的钢琴协奏曲(K.175)第五首,D大调。但即使在他改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领略到他后来的某些风采。

他的头四首钢琴协奏曲,乐谱中已有了管乐器的相当地位,特别是木管乐器和钢琴的应和,暗示了莫扎特成熟协奏曲中大放异彩的先声。例如圆号在首乐章的应答句,令人想起后世德奥交响乐中萦绕不去的森林情结。总之,你很容易把它们和巴赫或海顿的协奏曲区分开来。

他的降E大调第九号钢琴协奏曲(K.271,1777年)是他早期协奏曲中最独特的一首。

首乐章没有通常长长的引子,乐队刚奏出一个半小节,钢琴就抢进来续出它的下句;乐队又叠住钢琴句尾,重申它的起始句,却又再一次被钢琴打断。你来我往,一上来就是对抗,如此奇险,却又如此奇妙。

慢乐章又是一个奇迹,反差之大,对比之强烈,令人吃惊。这也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首次用小调写的乐章。

加了弱音器的两组小提琴交织成晦暗、悲凉的背景旋律,钢琴从中发展出一个优美之极的独奏长句,宁静而略带伤感。

当小调的乐队主题又转回来时,田野的上空又被阴云遮蔽,而钢琴奏出的甜美曲调,听起来成了一首悲歌,令人倍觉伤感。

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不同,莫扎特所有重要的钢琴协奏曲都是他维也纳时期的作品,也许钢琴协奏曲所需要的交响意识直到维也纳时期才真正建立起来。

从第十一首(K.413,F大调,1782年)起,一个向着他的成熟期的飞跃出现在其音符中了。此时的莫扎特,刚刚摆脱萨尔斯堡大主教的束缚,来到维也纳,决心作一个前人从未有过的、独立自主的音乐家。

因此,第十一钢琴协奏曲起头那句著名的旋律,自信而又倔强,正是他那时心境的写照。与之对比的第二主题是那么风流、洒脱。在抒情的慢乐章里,美丽动人的歌唱旋律,恍若天上仙乐飘飘。

1784年是莫扎特的创作丰收年。在这一年,莫扎特写了六部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14首(K.449)

降B大调第15首(K.450)

D大调第16首(K.451)

G大调第17首(K.453)

降B大调第18首(K.456)

F大调第19首(K.459)

降E大调第14首(K.449)的独特之处出人意外:一首大调作品的开头竟是如此阴郁、迷茫!在通常总是欢快爽朗的莫扎特音乐中相当少见。

降B大调第15首(K.450)由两支木管领头,雀跃般的顿挫颇具鼓动性,诱使钢琴以华丽的步态翩翩进入。

慢乐章是一支犹豫而沉静的歌,以迭句构成的回旋曲末乐章以轻快的音型模仿军号的号角声。

D大调第16首(K.451)的开头也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强劲动力,吻合生命自身的冲动,同时也让人想起莫扎特曾经有过的、虽然短暂却真正是春风得意的那段岁月。

G大调第17首(K.453)是莫扎特为他所器重的一位学生——芭芭拉•普洛耶所写。乐曲美妙动听,充满发自莫扎特当时心境的愉快、美妙和优雅,或许还有几分体贴。自由而飘忽的慢乐章令人心荡神驰,末乐章的主题用了一个近乎民歌的简单、明朗的曲调,然后是一连串越来越快的变奏,灿烂而热闹。

降B大调第18首(K.456)也体现了莫扎特这个时期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三个乐章贯穿着兴奋、舒畅和鼓舞。

从第十九首(K.459,F大调,1784年)至第二十七首(K.595,降B大调,1791年),代表了他的成熟期,也是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

这些音乐的表现力丰富多彩,都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调性,表现庄严有力的采用C大调,壮丽辉煌的用D大调,清晰和激昂的用F大调,欢乐而刚劲的采用G大调,抒情而明朗的采用A大调,朴实感人的采用降B大调,宏伟堂皇的采用降E大调,只有表现独特的戏剧性构思的时候才采用小调。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只有两首是用小调写的,即d小调的第二十首(K.466,1785年)及c小调的第二十四首(K.491,1786年),都充满了忧郁和悲伤。

尤其是后者,c小调的第二十四首(K.491,1786)。一开头的乐队引子,听上去有一种痛苦的挣扎感,就像是强忍着眼泪没让它流下来。

慢乐章的歌唱旋律首先由钢琴弹出,在几件管乐器的衬托下有了梦境般的甜美,宛如一首忧郁的摇篮曲。

最后的“小快板”可以说是莫扎特最伟大、最感人至深的一个乐章。悲伤是很明显的,但在强有力的快速度中展开,使悲伤不再显得柔弱、苍白。铿锵进行中的悲伤,有了坚强人格力量的支撑,更伟大,也更美丽。贝多芬也曾被这个乐章深深感动过。

第二十首(K.466,D大调,1785年)与同年创作的第二十一首(K.467,C大调,1785年)相比,前者激烈而狂暴,后者宁静而安适,代表着莫扎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两个侧面,两者的精神气质、艺术境界完全对立。

尤其是第二十一首(K.467,C大调)的慢乐章,那个咏叹调一般的旋律非常抒情,既像是一首浪漫多情的小夜曲,又多少带着一点自恋的沉思,宁静、优美、令人陶醉,成为莫扎特最受大众欢迎的曲目。

作为莫扎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K.595,降B大调,1791年)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有一种与世辞别的性质,但是在这种与优美、深远的钢琴协奏曲的告别之中,人们没有发现这位病魔缠身的大师的想象力有丝毫的匮乏,相反,它显得豁达而超然,这首作品作为钢琴协奏曲系列的颠峰之作当之无愧。

____________________★管乐协奏曲★____________________

K.191,1774年 降B大调低音管协奏曲 Bassoon Concerto In B Flat

K.297b,1778年 为双簧管、单簧管、圆号、低音管与乐队而作的降E大调协奏交响曲 Sinfonia Concertante In E Flat For Oboe, Clarinet, Horn, Bassoon, Orch.

K. 313,1778年 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 Concerto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No. 1 In G Major

K. 314,1778年 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 Concerto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No. 2 In D Major

K.315,1778年 为长笛与乐队而作的C大调行板 Andante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In C

K.314,1778年 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Oboe Concerto In C

K.299,1778年 C大调长笛和竖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Flute, Harp, And Orchestra In C

K.412,1780年 D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 Horn Concerto No.1 In D

K.417,1780年 降E大调第二圆号协奏曲 Horn Concerto No.2 In E Flat

K.447,1778年 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 Horn Concerto No.3 In E Flat

K.495,1786年 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 Horn Concerto No.4 In E Flat

K.622,1791年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Clarinet Concerto In A

法国号即圆号,是莫扎特最喜爱的乐器之一,但直到他在维也纳的后期才开始为它作曲。莫扎特的法国号协奏曲共有四首(另有第5首,只有片断)。莫扎特的这四首法国号协奏曲虽然完成于不同的年代,但都是为当时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队的法国号演奏家洛特盖布而创作的。莫扎特的四首圆号协奏曲向来被认为是圆号作品中最好的作品,听来温暖深邃,具有诗一样的情感。

莫扎特对单簧管的喜爱是他的音乐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第一次听到曼海姆乐队中的单簧管时,只有七岁,当时作为音乐神童在巡回演出。后来,他在伦敦,在巴黎,在重访曼海姆时,一再听到单簧管。单簧管引起的美感的声音,它那灵敏的力度层次,彩虹般的音色幅度,从近乎小号般灿烂的高音到最低音区 (所谓的夏卢莫音区) 的浓厚音色,使他着迷。在他悲惨的短短一生的最后几年,他在维也纳同单簧管大师安东-斯塔德勒 (Anton Stadler, 1753-1812,皇室宫廷乐队演奏员,和莫扎特一样,是个共济会员) 的友谊使莫扎特对单簧管已很出色的掌握更加深了一步。

斯塔德勒从莫扎特的友情中得益更大,莫扎特不仅为斯塔德勒创作了古今整个单簧管曲目中最伟大的两部作品 (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和这首单簧管协奏曲) ,还让斯塔德勒随意享用他一家的慷慨,莫扎特手头只要挤得出一点钱,总是借给斯塔德勒;没有钱接济时,甚至借给他两只金表去典质。1791年12月莫扎特去世,葬在一个无名墓中时,根据官方统计的全部“资产”中有一笔斯塔德勒屡借不还的欠款五百弗罗林,折合三千余美元。

单簧管协奏曲是莫扎特完成的最后第二部作品,比这部协奏曲更迟的作品只有一部:《共济会康塔塔》K.623 (伟大的《安魂曲》K.626则是他未完成的作品) 。他一定是在歌剧《魔笛》首演 (1791年9月30日) 后立即动手写这部协奏曲的。一个星期后,莫扎特写信给在巴登附近疗养的妻子说,他已于10月7日写好斯塔德勒回旋曲的全部配器。估计他在一两天内就写完总谱。我们虽不知道首演的时期,但不会相距太久,因为按莫扎特的习惯,他总是要挨到演出日期逼近才动笔,紧巴巴地等到临演出前才交稿。

该曲的手稿现已佚失,但据说是专为斯塔德勒的特制的单簧管写的,那支单簧管很特别,可以比一般单簧管低四个半音。不幸,最早的版本都是在莫扎特去世后十年,甚至更晚才付印的,而且全部都把单簧管独奏声部“修改得符合标准的A调单簧管的音域”。直到最近,经音乐学家考证,才找出这些修改的范围和性质。独奏部份有三十来处经过改动,小至个别的特征低音,大至九小节长的段落,多半为移高一个八度,这样协奏曲失去了最重要的音乐性,并改变了旋律线。早期的编辑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不然这部杰作就无法在一般单簧管上演奏。近年来已制作成有斯塔德勒那样大的音域的A调单簧管,因此,演奏者就可以吹奏莫扎特写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人们熟悉并仍然喜爱的那个略经阉割的版本。

以上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由 梦寒 编辑排版。

____________________★专辑推荐★____________________

交响曲全集《Mozart: 46 Symphonien》

http://www.xiami.com/album/1002984815

钢琴协奏曲全集/两首协奏回旋曲《Mozart: The Piano Concertos; Rondos, K.382 & 386》

http://www.xiami.com/album/1677073915

钢琴协奏曲全集《Mozart: Complete Edition Box 4: The Piano Concertos》

http://www.xiami.com/album/1100813271

管乐协奏曲全集《Mozart: Wind Concertos》

http://www.xiami.com/album/1900815447

小提琴协奏曲全集《Mozart: Violin Concertos》

http://www.xiami.com/album/1200814614

____________________注:精选集内所选曲目不在以上推荐专辑内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精选集的所有曲目介绍均引用自 林逸聪 编撰的《音乐圣经》(华夏出版社 2015年1月北京第一版)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 1. Allegro
《第二十钢琴协奏曲》,D小调,K466,作于1785年2月。 共3个乐章,此曲是第一乐章: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在低音域弱奏中由弦乐合奏呈示的第一主题有不安的情调,终止于属和弦后,由木管转成明亮的旋律,转回主调。钢琴似演奏新主题,边奏细致的快速音群,边进行第一主题再现,转F大调后第二主题登场。主奏钢琴转由木管承接,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发展主奏钢琴亮相的主题与第一主题开头动机,以各种转调呈示技巧化,快速音群与乐队构成紧张的关系。再现部第二主题转回D小调,按原型再现,衔接华彩乐段与尾声。
Orchestre des Concerts Lamoureux 13:31
02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 2. Romance
《第二十钢琴协奏曲》2.浪漫曲,降B大调,三段体。先由主奏钢琴呈示主题,乐队承接,二者轮流表现。然后主奏钢琴以降 B大调导出另一旋律,弦乐以和弦伴奏,移入主题再现。第一段终止后,中段转G小调,主奏钢琴奏上升音型,木管部回应钢琴,第二段为第一段再现。
Orchestre des Concerts Lamoureux 09:33
03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 3. Rondo (Allegro assai)
《第二十钢琴协奏曲》3.很快的快板,B小调,缺少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亦采用极快速度的上升音型,主奏钢琴呈示后,乐队予以反复扩大。主奏钢琴再奏D小调旋律形成经过部,终止于 F大调,接着转为F小调,第二主题登场,采用了三度小调。转回主调后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转换处主奏钢琴有即兴的小引子,乐队插入以快速上升动机为基础的动机表现,然后按原型再现,华彩乐段后转回主调而为尾奏。
Orchestre des Concerts Lamoureux 07:06
04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Hor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K. 412 - I. Allegro
这首《第四号圆号协奏曲》,降E大调,K495,作于1786年6月26日,共3个乐章: 1. 中庸的快板,降E大调,协奏型奏鸣曲式,有两个呈示部。第一呈示部以呈示轻松的第一主题开始,艾因斯坦认为其与清唱剧《泥水匠的欢愉》(Die Maurerfreude,K471,1785年)类似,双簧管奏第二主题。第二呈示部是在弦乐以8分音符的伴奏下,圆号独奏第一主题始,第二主题是在圆号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以经过性形态出现。在这个第二呈示部,省略了结尾主题,以第一主题的答句作为尾声。发展部是在弦乐器齐奏的引导下,以C小调新旋律开始,这个圆号奏出的如歌旋律前半部为C小调,后半部则自降A大调转至F小调。再现部以独奏第一主题始,推移时加入圆号技巧化音群,如第二呈示部那样进行。第二主题后,安排了华彩乐段。然后通往平静地再现呈示部结尾主题。
Netherlands Chamber Orchestra 04:48
05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Horn Concerto No. 4 in E-flat major, K. 495 - III. Allegro
《第四号圆号协奏曲》,3.回旋曲,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狩猎式终乐章。 回旋主题由圆号与乐队有力地表现后,转成降B大调,第一插句有号角性质,第二插句为C小调,它的发展构成用以暗示主题的由小提琴表现的卡农。第三次出现回旋主题后的四六和弦引入华彩,主题第四次出现,上扬后再由圆号平静地回想主题,以雄壮的分解和弦而结束全曲。
Netherlands Chamber Orchestra 04:05
06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 36 in C major ('Linz'), K. 425 - Adagio, Allegro spiritoso
《第三十六交响曲》,C大调,K425,标题为《林茨》,作于1783年。时莫扎特27岁,偕妻女访问林茨,受林茨杜恩伯爵的热情招待,受杜恩的委托而作,1783年11月4日在林茨首演。 共4个乐章: 1.序曲,慢板,C大调转主部为抖擞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慢板序曲由乐队全奏的数个和弦始,下行主题由中提琴、小提琴呈现后,以卡农形态向前推进。主部活泼的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表现,乐队全奏给予发展。经过部乐念由弦乐与双簧管、弦乐与低音管表现,在木管奏出抒情乐句后,第二主题亦由第一小提琴表现。发展部是在呈示部之后,接小提琴演奏的经过部,以第一主题结束部分为中心的音型,它自由发展后,再接以第二主题的音阶音群为中心的发展部,第一主题再现,再现部较呈示部缩短,大部分按原型和原来的乐念发展。
Karl Böhm 07:58
07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 36 in C major ('Linz'), K. 425 - Andante
《第三十六交响曲》 2.稍慢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小提琴呈示抒情歌谣性的第一主题,管乐持续音给以叹息般的应答,经反复后形成第二主题。发展部以第一主题为中心发展,低音管独具特色的曲趣与低音弦乐同时出现。再现部第一主题以原调反复,第二主题略经变化再现而结束。
Karl Böhm 07:16
08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 36 in C major ('Linz'), K. 425 - Menuetto & Trio
《第三十六交响曲》 3.小步舞曲,C大调,三段体。中间部先由小提琴与双簧管对应乐句,再由低音管与小提琴表现。
Karl Böhm 03:32
09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 36 in C major ('Linz'), K. 425 - Presto
《第三十六交响曲》 4.急板,C大调,奏鸣曲式。明显呈现强弱对比的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轻快地表现,乐队强奏的对应乐句以应答形态交织。第二对应乐句亦由第一小提琴表现,乐队予以应答。第二主题出现后,以赋格方式发展。发展部极短,第一主题应答句发展后,直接进入再现部,由第一主题再现。
Karl Böhm 06:02
10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 622 - I. Allegro
《单簧管协奏曲》,A大调,K622,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首、也是最美妙的协奏曲,作于1791年10月,为当时维也纳宫廷乐团的单簧管演奏家斯达勒(Anton Stadler,1753-1812)而作。 共3个乐章:1.快板,A大调,奏鸣曲式。先由乐队呈示主题始,第一主题先由弦乐,再由管乐表现,主奏单簧管呈示第一主题,管乐先沉默,然后奏A小调插入句型呈现,主奏单簧管与小提琴交替第一主题的开头模仿。发展部以第一主题为主插入A小调插入句主题,再现部按原型进行。
amsterdam sinfonietta 11:59
11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 622 - II. Adagio
《单簧管协奏曲》 2.慢板,D大调,三段歌调形式。在弦乐伴奏下,单簧管平静地奏主旋律,基本是独白。乐队回应后转成属调而进入第二段,主奏单簧管展开技巧化音群后,替代华彩而导引至属和弦上的延长记号。然后恢复D大调而再现第一段,终结部也经单簧管细腻地装饰。
amsterdam sinfonietta 06:23
12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 5 in A, K. 219 - 3. Rondeau. Tempo di Menuetto
《第五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K219,作于1775年12月20日,共3个乐章,这首是第三乐章。 3.回旋曲,小步舞曲,A大调。小步舞曲的主题,在弦乐伴奏下由主奏小提琴呈示,全合奏重复一遍后,再现主题。主题第三次露面则由全合奏方式。中间部为快板,A小调,在全合奏引导下,主奏小提琴先奏快速音群,重复4遍后,以第一小提琴为中心的全合奏,奏吉普赛式活泼音型。半音阶进行后,主奏小提琴奏华丽的快速音群,乐队再演奏吉普赛式的音乐,如此反复。再回到小步舞曲,在长大的快速音群后,再奏小步舞曲主题,三连音引人注目。终结部使用结束小步舞曲主题的旋律的主奏音型,温暖地结束。
Wolfgang Schneiderhan 08:39
13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24 In C Minor, K.491 - I. Allegro
《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c小调,K491,作于1786年,完成于3月24日,该年4月7日首演于维也纳布鲁克剧院。 共3个乐章,这首是第一乐章:快板,c小调,协奏曲型的奏鸣曲式。 以合奏开始呈示的第一主题内包含有分散和弦、减七度跳跃音程和半音阶动机等。第二主题并未上扬,乐队的第一主题再度登场,钢琴边弹奏其中的动机,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成快速音群。第二主题以关系大调,先由钢琴再由木管呈示。钢琴再弹奏快速音群,接着在双簧管引导下,另一副主题登场,钢琴模仿,在长笛的第一主题衬托下,钢琴再以快速音群引出经过部。发展部先以钢琴以第一主题动机开始发展,乐队合奏第一主题后,钢琴再以快速技巧化展开。再现部乐队和钢琴一起再现第一主题,第二主题与副主题以c小调再现,华彩乐段后,钢琴以分散和弦而告终。
Glenn Gould 14:30
14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24 In C Minor, K.491 - II. Larghetto
《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小广板,降E大调,回旋曲式。钢琴先奏恬静的主题,弦乐于木管乐器以追逐的方式反复。进入关系小调c小调后,双簧管与低音号对话,木管乐器、弦乐与钢琴对话,主题再由钢琴呈示后转为降A大调,新的副主题上场,木管、钢琴、弦乐互为接替。主题再由钢琴、乐队表现后,柔美地结束。
Glenn Gould 08:15
15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24 In C Minor, K.491 - III. Allegretto
《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小快板,变奏曲式。主题与第一乐章有关联,强调半音阶进行,共8次变奏。第一变奏钢琴用音型法;第二变奏木管在钢琴快速乐句衬托下表现;第三变奏钢琴与乐队对话;第四变奏变成降A大调,单簧管表现,钢琴模仿;第五变奏转回主调,钢琴以复音手法处理;第六变奏变成C大调,双簧管表现,钢琴反复;第七变奏又转会原调,钢琴伴奏下,由弦乐表现;第八变奏用钢琴呈示后接乐队尾声。
Glenn Gould 09:09
16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 4 in D major, K. 218 - I. Allegro cantabile
《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K218,作于1775年10月,据说莫扎特创作此曲时,曾以博凯里尼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为范本。因此曲第一乐章开头主题含军队进行曲节奏,故此曲有时被称为《军队》。又因莫扎特在给其父的信中提及他演奏自己的《斯特拉斯堡协奏曲》,有人推测《斯特拉斯堡协奏曲》为第三号,这首则是第四号。此曲共3个乐章,这首是第一乐章: 1.快板,D大调,协奏型奏鸣曲式。先由乐队合奏军队进行曲节奏主题,经过句后,小提琴弱奏奏出第二主 题。双簧管重复后,又经经过句,主奏小提琴重复开头主题后,进入快速音群,然后在中提琴伴奏卜,以属调奏第二主题。发展部由全合奏的呈示部支持局面,在第 二主题后,主奏乐器根据经过句使用过的音型在高音域奏快速音群,然后再奏华丽的快速音群。再现部经过句音型,在华丽的快速音群进行中,第二题由主奏小提琴 以主调表现,经过句的快速音群又灿烂地发展,终结部使用了曾引出前奏的尾奏音型,最后以激烈的音响而告结束。
Viktoria Mullova 09:06
17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 4 in D major, K. 218 - II. Andante Cantabile
《第四小提琴协奏曲》 2.如歌的行板,A大调。先以第一小提琴与双簧管为中心的全合奏,柔和地表现主题。主奏小提琴重复这个主题,与第一小提琴相叠三度作音阶化下行。弦乐伴奏后,主奏小提琴以属调表现副主题。第二段亦以主奏小提琴为中心,第一、第二小提琴与之三度相叠。副主题也用主调表现,主奏小提琴奏第一段音型,双簧管模仿,然后全合奏,以延长音告一段落后进入华彩。终结部亦以先奏小提琴为中心,重现第一段主奏出现前的音型,最后以主要主题后半部音型结束。
Viktoria Mullova 06:15
18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 4 in D major, K. 218 - III. Rondeau: Andante Grazioso -
《第四小提琴协奏曲》 3.回旋曲,优雅的行板,D大调。先由主奏小提琴奏出回旋主题, 经乐队合奏后,主奏小提琴与小提琴群低音弦乐构成对话,转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转优雅的行板,再转不太快的快板,再转优雅的行板,如此反复。其中主奏小 提琴与第一小提琴对话并构成三度重叠,双簧管和圆号又三度相叠。最后主奏小提琴以快板的第二题开始,再重现第一主题,双簧管反复,主奏小提琴强调节奏润色 后,这个主题后半部音型由主奏小提琴与第一小提琴表现而平静地结束。
Viktoria Mullova 07:12
19 1. Allegro aperto
《双簧管协奏曲》,C大调,K314,此曲为当时萨尔茨堡宫廷双簧管演奏家朱瑟培·费伦蒂斯而作,作于1777年4月1日。后改编为《第二号长笛协奏曲》,约作于1778年1月,仅比《双簧管协奏曲》高一个音,为长笛演奏,又添加了音型化的变奏。共3个乐章,这首是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D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轻快的第一主题由小提琴、双簧管呈示,接着以主调呈示第二主题,以双簧管上行音型与小提琴结束音型告一段落,主奏双簧管在应答乐句引子引导下进入。第一小提琴由小提琴呈示,主奏双簧管吹16分音符快速音群,再重复引子音型,以尾调呈示第二主题。发展部以主奏双簧管奏弦乐奏过的引子与快速音群,乐队与之交替。再现部完全按原型,第一主题由小提琴再现,主奏双簧管再现第二主题。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7:39
20 2. Adagio non troppo
《双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G大调,奏鸣曲式。经弦乐庄严的开头,主奏双簧管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则以属调,由长笛与第一小提琴追逐下呈示。经中段后,再现部省略了第一主题,直接再现第二主题,然后华彩以开头的庄严音型结束。
Hansjörg Schellenberger 07:56
21 3. Rondo. Allegretto
《双簧管协奏曲》,第三乐章:快板,D大调,变相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主奏双簧管呈示,乐队重复,在双簧管与圆号引导下,双簧管呈示新音型,小提琴呈示风格与调性都同第一主题的第二主题。主奏双簧管以主调,以第一主题进入发展部,有华丽的快速音群。再现部亦先由主奏双簧管再现第一主题,乐队反复后,再现第二主题,主奏双簧管与弦乐对话方式重复第一主题。插入双簧管华丽的快速音群后,第一主题第三次出现,华彩后是终结部。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后用于歌剧《后宫诱逃》中第十二曲布伦德的咏叹调《多么高兴》。
Hansjörg Schellenberger 05:52
22 1. Molto allegro
《第四十交响曲》,G小调,K550,完成于1788年7月25日。这首交响曲有2个版本,莫扎特最早的乐器编制为长笛、双簧管2、低音管2、圆号2及弦乐5部,后来又加入2支单簧管,修订了双簧管部分。有人认为修订后增强了感情,减弱了原有的寂寥感,但一般还是以修订版受欢迎。 共4个乐章,这首是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G小调,奏鸣曲式。在中提琴和弦下,由小提琴表现优美而略带忧愁的第一主题,木管经过句后,乐队激情地表达,然后那点忧伤在低音管与双簧管和弦下由小提琴表现得十分柔美。经降B大调转调后,副主题以强有力地由小提琴呈现。第二主题有一小节的休止,弦乐与木管竞奏开始的降B大调的旋律引入呈示部的终结句。发展部主要是第一主题的处理,开始的动机以谐谑姿态,转调充满趣味。长笛、双簧管以追逐方式表现以第一主题开头动机为基础的半音阶下降旋律在主调上呈现,进入主题再现部。再现部的第一主题经小提琴、低音管强调,第二主题亦以主调出现。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8:27
23 2. Andante
《第四十交响曲》 2.行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简单的对位形态处理,极具节奏美。副主题以伴随16 分休止符的两个32分音符,它与第一主题的结合引出高潮,引出在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伴奏下柔美奏出的第二主题。呈示部予以反复,发展部是由开始那富于节奏感的动机与32分音符组合,然后进入再现部.以短小的终结部结束。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8:04
24 3. Menuetto (Allegretto) - Trio
《第四十交响曲》 3.小步舞曲,稍快的快板,G小调。小步舞曲主题有民歌风味,并经过切分,分成两部分分别反复,其中有精妙的对位处理。中间部为G大调,此部分亦分为两部分,分别反复,结束部分的圆号二重奏尤其优美。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4:46
25 4. Finale (Allegro assai)
《第四十交响曲》 4.很快的快板,G小调,奏鸣曲式。以激动的第一主题始,这个主题与它的副主题分别反复,在华丽音群簇拥下进入第二主题带有不协和弦的连接部。第二主题宁静而优美,这个主题经第一小提琴与木管后,进入激动不安的呈示部结尾。发展部最初的主题由除圆号以外的各种乐器齐奏呈现,有明显的转调,主题处理极为精妙。最后,在进入再现部部分的处理极具精致,再现部主要为第二主题的扩大。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5:03
26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1 in C, K.467 - 2. Andante
《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K467,作于1785年3月9日,1785年3月10日语克鲁克剧场首演,莫扎特主奏。 共3个乐章,第二乐章:行板,F大调,三段体。加弱音器的弦乐先呈示歌谣风格的主题,主奏钢琴接引,以颤音结束第一段。连同D小调新旋律进入第二段。第二段乐队与钢琴对话频频转为其它小调,第三段为第一段再现,但改由高三度的降A大调表现,旋即转回F大调,无华彩,以极短的尾奏结束。
Stephen Kovacevich 07:45
27 Mozart: Bassoon Concerto in B flat, K.191 - 1. Allegro
《低音管协奏曲》,降B大调,K191,作于1774年6月,为当时的低音管和钢琴演奏家多尔尼茨(Franz Thaddius Von Durnitz,?-1803)而作。 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降B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 以乐队合奏第一主题始,这个主题有切分音特色,在双簧管与圆号引导下,第二主题以第一小提琴表现,然后以华丽的尾声。第二呈示部由低音管奏第一主题始,技巧化推移部后,第一小提琴与低音管以对话方式表现第二主题。发展部重点为主奏低音管的技巧表现,而再现部,推移部分低音管以多彩多姿来扩大,第二主题由低音管与第一小提琴互换角色复现,有一段华彩。
Christopher Hogwood 05:59
28 Mozart: Bassoon Concerto in B flat, K.191 - 2. Andante ma adagio Christopher Hogwood 05:35
29 Mozart: Bassoon Concerto in B flat, K.191 - 3. Rondo (Tempo di menuetto) Christopher Hogwood 04:03
30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Violin, Viola and Orchestra in E flat, K.364 - 2.
《降E大调协奏交响曲》,K364,小提琴与中提琴主奏,作于1779年。当时莫扎特从巴黎返乡,任萨尔茨堡宫廷乐团团长,此曲是为该团团员而作。 共3个乐章,这首是第二乐章:行板,C小调,奏鸣曲式。 由2部小提琴演奏气氛庄严的序奏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呈示第一主题,中提琴反复告一段落后,第二主题同样由主奏小提琴交由中旅,然后两件主奏乐器二重奏。省略发展部,主奏小提琴再现降E大调第一主题,中提琴反复后转入C小调。主奏小提琴再呈现第二主题,中提琴继承,二重奏后为华彩。
Karl Böhm 10:41
31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Violin, Viola and Orchestra in E flat, K.364 - 3.
《降E大调协奏交响曲》 3.急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先出现4次,都由主奏小提琴引出中提琴,移入属调后,再以二重奏奏出第二主题,随后进入变化多端的经过部。在短小的间奏型中间部后,第一主题再一次分4次呈现,第二主题回到原调。最后是三度以回旋形态出现的第一主题,在管乐演奏的间奏后是长大的终结部,灿烂地结束。
Karl Böhm 06:56
32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for 2 Pianos and Orchestra, K. 365 - III. Rondo. A
《第十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K365,作于1778年初。这首协奏曲为双钢琴而作,即《双钢琴协奏曲》。 共3个乐章,此曲是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降E大调。活泼的回旋主题先由弦乐呈示,合奏反复,突然终止于六度属和弦。乐队终止后,第一钢琴上场呈示副主题;第二钢琴以低八度反复,双簧管构成回声。接着回旋主题动机构成的终结乐句上场后,以16分音符形成的分散和弦及以三连音符构成的乐句,由两架钢琴对话,移向第一插入句。第二插入句由16分音符构成震音音型,以及三连音符构成的旋律,在两架钢琴间不断交换演奏。然后回旋主题和第一插入句再现,利用回旋主题动机谱成的终结乐句上场,导向华彩。这华彩是莫扎特亲笔所作,回旋主题再现而结束。
Dezsö Ránki 06:51
33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K. 211 - I. Allegro moderato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K211,作于1775年6月14日,全曲由法国式优美、典雅的风格。 共3个乐章,1.中庸的快板,D大调,协奏型奏鸣曲式。先由乐队合奏第一主题方式展开,体现主题的强弱对比,第二主题同样以主调,先由第一小提琴奏 出,中提琴、第二小提琴衬托。全合奏在主和弦上结束后,主奏小提琴在弦乐、尤其是小提琴二声部伴奏下奏第一主题。当主奏小提琴以三连音奏华丽的快速音群 时,第一小提琴以属调再现第二主题,主奏小提琴反复。然后在二声部小提琴支持下,主奏小提琴奏三连音音型,再变成全合奏三连音。发展部主奏的快速音群与合 奏形成对比,再现部按原型进行。
Giuliano Carmignola 08:09
34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K. 211 - II. Andante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2.行板,G大调,法国喜歌剧曲调。先由乐队表现主题,主奏小提琴重复,弦乐伴奏,以属和弦结束时,主奏乐器以属调表现副 主题。全合奏奏经过部后,主奏乐器再现主题。发展部第一主题作简短发展,亦以弦乐伴奏由主奏乐器为主角。再现部第二主题以主调表现,主奏的颤音化成切合音 后,以延长音结束。尾奏采用第一主题后半部的音型。
Giuliano Carmignola 07:27
35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K. 211 - III. Rondeau. Allegro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3.回旋曲,快板,D大调。在二声部小提琴支持下,主奏小提琴表现主要主题,乐队重复。第一副主题亦由主奏乐器在圆号与弦乐队伴奏下表现,延长音后,主要主题再由主奏表现,第二副主题也由主奏乐器在弦乐伴奏下,以G大调开始。主要主题第三次再现时,双簧管与主奏小提琴相叠进行,乐队复奏。主要主题第四次再现,经过三次连音快速音群之后,由乐队全合奏主要主题作为尾奏。
Giuliano Carmignola 04:25
36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1 in C, K.467 - 3. Allegro vivace assai
《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 3.极活泼的快板,C大调,缺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乐队反复两次,钢琴接替后,接着C大调快速音群构成的副主题。从第一主题节奏推移的快速音群始,成为明确的 G大调。管乐呈示第二主题,钢琴反复。乐队持续轻快的节奏,钢琴以急速的音阶配合,经尾奏直接进入再现部。先主奏再合奏再现第一主题后,移为A大调。经过部与第二主题按原型经主调再现,华彩乐段后钢琴以上升音阶华丽地结尾。
Stephen Kovacevich 06:34
37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13 In C, K.415 - 3. Rondeau (Allegro)
《第十三钢琴协奏曲》,C大调,K415,作于1782-1783年,1783年3月23日,在约瑟夫三世亲临下,于维也纳鲁克剧场首演。 共3个乐章,此曲是第三乐章:快板,C大调,回旋曲式。A段钢琴先奏主题,乐队辉煌地发展,如歌似的副主题上场,低音管给以巧妙的润色。B段主奏钢琴以C小调演奏慢板主题,乐队悄悄加入演奏,木管乐器既柔和又缱绻,延长记号后转回快板,回旋主题第二次上场,钢琴主奏扮演主要角色,以16分音符快速技巧化地演奏经过部,牧歌似的主题以G大调。经过部后探索般地以慢板再导出主题,全体合奏后转A小调,形成回旋曲中间段,钢琴以琶音及音阶绚丽地交织成一休,弦乐几次交替演奏前半部主题的动机,经转调,通过C小调而稳定于G大调,牧歌主题改由钢琴表现。A段的回旋终结后,B段以相同方法,弦乐改为拔奏,钢琴主奏转回快板。然后是最后 A的尾声,钢琴扮演主题回想的角色,极尽田园优美的诗情。全乐章结构为A-B-A-C-A-B-A。
Festival Strings Lucerne 07:41
38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39 In E Flat, K.543 - 3. Menuetto (Allegretto)
《第三十九交响曲》,降E大调,K543,作于1788年。莫扎特最后的3首交响曲均完成于1788年夏,这首交响曲完成于6月26日,共4个乐章。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的快板,降E大调。这是莫扎特最美的小步舞曲之一,经常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小步舞曲主题天真而又活泼,中间部与之形成对照,优雅而富田园情趣。
Wiener Philharmoniker 04:05
39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39 In E Flat, K.543 - 4. Finale (Allegro)
《第三十九交响曲》4.快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充满喜悦,由第一小提琴呈现后,转成不同的素材,有海顿的风格。由第一主题再衍生出第二主题,呈示部结尾后,进入短暂的发展部,然后以原型呈现再现部,进入终结部,这个乐章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各有反复记号。
Leonard Bernstein 08:08
40 Mozart: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1. Allegro Vivace
《第四十一交响曲》,C大调,K551,完成于1788年8月10日,是他最后的交响曲,也是最优秀的器乐作品(第四十一之后的交响曲均为后来发掘的他的早期作品)。朱庇特是希腊神话中的创造之神,这个标题是后人对这首作品的尊称。因为此曲充分运用赋格手法,完美融合了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共4个乐章: 1.活泼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开始就堂皇地合奏呈现,然后长笛、双簧管、低音管等以对位旋律相继呈示。属音上的第二主题开始由弦乐表现,反复时由长笛伴奏。呈示部终结部分是一种民歌调,有人说它引用了阿尔贝达莱里喜歌剧中的咏叹调。发展部在木管表现引导下,由弦乐以降E大调表现,第一主题以F大调发展。回复主调后,开始第一、第二主题的再现,最后为华丽的终结。
Karl Böhm 08:06
41 Mozart: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2. Andante cantabile
《第四十一交响曲》 2.如歌的行板,F大调,奏鸣曲式。以装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表现第一主题始,经经过句后,进入属调上由木管与第一小提琴表现的优雅的第二主题,第一小提琴与长笛追逐后,呈示部结束。发展部极短,主要处理经过句,结束之前第二主题的后部以六连音符形成。再现部实际是呈示部的自由发展。
Karl Böhm 07:43
42 Mozart: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3. Menuetto (Allegretto)
《第四十一交响曲》 3.小步舞曲,稍快的快板。小步舞曲为G大调,中段为C大调。小步舞曲结束部分,木管以三重奏形态作对位处理。
Karl Böhm 05:43
43 Mozart: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4. Molto allegro
《第四十一交响曲》 4:终曲,很快的快板,C大调,含赋格手法的奏鸣曲式。第一小提琴先在第二小提琴伴奏下表现第一主题,它反复后接副主题,然后两组小提琴和中提琴构成三声部对第一主题作赋格处理,再加入大提琴、低音提琴、管乐与定音鼓。第一小提琴再以属调表现第二主题,其中插入第一主题的副主题及其他乐句,这个主题也作赋格处理,结束呈示部。发展部是精妙的对位处理,再现部开始的赋格部分被省略,再现部结束后,从发展部到再现部重复一次,进入长大的终结部,终结部开始以赋格处理,最后以主调音乐方式结束。
Karl Böhm 06:45
44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ncerto In C For Flute & Harp, K 299 - II. Andantino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C大调,K299/297c,作于1778年4月,为当时的长笛高手驻伦敦的法国大使纪尼公爵和他弹竖琴的女儿而作。 共3个乐章:2.小行板,F大调,省略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只用弦乐伴奏。柔美的第一主题与属调上的两个第二主题一一呈示之后,插入一段竖琴流畅的音群,3支旋律回到原调再现后,经华彩乐段,以弱音消失。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08:26
45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In E Flat, K 297B - III. Andantino Con Variazioni
《降E大调协奏交响曲》,K297b,作于1778年,当时莫扎特与其母赴巴黎,受神圣音乐会负责人莱戈洛(Joseph Legros,1730-1793)之托,为长笛演奏家魏德琳(Johann Baptist Wendling,1720-1797)、双簧管演奏家兰姆(Friedrich Ramm,1744-1813)、圆号演奏家潘托(Punto,本名Johann Wenzel Stich,1746-1803)、低音管演奏家利特(Ritter)而作。 共3个乐章:3.附有变奏曲的行板,降E大调。由主题与10个变奏构成,主题为谐谑而轻快地。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08:48
46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Flute Concerto No.1 in G, K.313 - 1. Allegro maestoso
莫扎特共作有2首长笛协奏曲,这首是《第一号长笛协奏曲》,G大调,K312(285C),作于1778年。1777年9月23日,莫扎特离开萨尔茨堡赴曼海姆求职,求职不成,结交了驰名当时欧洲的长笛演奏家约翰·巴普蒂斯特·温德林(1720-1797)、双簧管演奏家腓德烈·蓝姆(1744-1813)。在这一时期他连续为温德林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与3首长笛四重奏。这首协奏曲以旋律优美而著称,共3个乐章: 1.庄严的快板,G大调,协奏型奏鸣曲式。先乐队合奏堂皇有附点节奏的第一主题,重复后第二主题以轻声呈示。主奏长笛先表现第一主题,插入E小调插入句后,展开华丽的快速乐段,迈向D大调第二主题,这个呈示部以第一主题音型形成尾声来收尾。发展部由长笛继承原由小提琴演奏的呈示部尾声快速音群,然后有一段呈示小提琴演奏技巧的乐段,进入再现部。再现部第一主题先由第一小提琴,再由主奏长笛装饰再现。插入句部分移调成C大调,第二主题用主调在高音域再现,根据第一主题音型用合奏处理成华彩,最后以呈示部尾声音型而结束。
Karl Böhm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