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收藏
共49首歌曲
一、《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够长吧!如果你去唱片店买碟时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去,那我真的佩服你了。
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
《1812》序曲在老柴的所有作品中应归入最粗浅、最通俗易懂的。在乐评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写给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赞助者)的信中也说:「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而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太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讽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时已大受欢迎,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后来陆续在俄罗斯许多城市和德国、捷克、比利时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点恐怕出于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二、《1812》序曲的内容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年》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三、《1812》序曲为何被音响发烧友用作测试器材
我在上面已提过,这首序曲并不是柴可夫斯基最佳作品之一,但为甚么会广泛被发烧友用作测试器材之用呢?理由很简单,这首序曲除了运用正常管弦乐编制的乐器外(包括三个定音鼓、三角铁、铃鼓、大鼓、钹等),还动用了军鼓、大炮、钟等超常乐器在内,在序曲的结尾处还另加了一支军乐队,以期收到热闹和生动的效果。
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时,钟鼓炮齐声轰鸣,配合乐团的演奏,已令参加典礼的公众大为激动。到了近代双声道时代之后,录音技术大为跃进,有几家公司在唱片内加入真实炮声,更使音响发烧友着迷,他们往往利用实炮录音的版本来考验器材的力度、瞬态、低频等方面的能力。
假使你并非「大炮党」,请细听全曲,留意到吧!这首序曲音量起伏变化极大,动用的乐器非常多,听清楚其中的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它可以检验你的器材音质音色、结像定位、强弱和动态对比……
如果你不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可以先买一只「彼得与狼」的音乐碟。任何古典乐的初入门者和有小朋友的家长,我都推荐你们买一张「彼得与狼」,在这首曲的故事里,每一个角色都由管弦乐团其中一种乐器扮演,对你辨音帮助很大,而小朋友一定听得很开心(你要陪着他听啊!)。
四、分析《1812》序曲
我选取用作分析的版本是Mercury Antal Dorati指挥 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的版本,这是我比较喜欢的版本。当然,我也喜欢RCA Eugene Ormandy指挥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的版本,为甚么我没选近期很多网友买了的Telarc版本?很简单,我认为这版本不理想。分析部分我根据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来写,这是权威版本,国内和台湾好多评论都是根据这书写(偷)的(香港例外,我们的唱片评论员有极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会胡乱创作和胡说八道,他们有足够的无知和失实,因此,让香港人有足够的材料被人取笑)。如果你习惯看字典一般厚的书,你可以买下来(两本字典),如果你怕大书,杨民望有一本《交响乐欣赏入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是前书的节本。
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古典音乐的入门朋友,故此我尽可能不使用音响用语,实在不能不用时,请网友见谅,这些术语并不难理解。希望完全不懂古典音乐的朋友查查书籍,再不然运用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吧,写得不够专业和准确的地方,也请方家雅正和见谅。(唉!免费午餐,写得唔好都不要骂我!)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湾译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到了(1:18)左右,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1:53)左右的一声定音鼓,你会听到低声部出现一种惊惶不安的节奏,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2:46)声部轮流传递。(2:53)和(3:01)左右,你会听到鼓钹对击的声音,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在(3:12)左右,原先的不安情绪被一个描绘征集俄罗斯军队的插段所代替,你会听到急促的军鼓声(3:26),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一个短暂的休止(4:25)左右,音乐转入快板部分(4:28)左右。
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仿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当这个主题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在(5:02)左右你会听到击鼓声,到了(5:08)左右,法国号和短号相继奏出《马赛曲》,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
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后逐渐舒缓下来(6:04),接着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主题。(6:20)出现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留意这时乐团打三角铁的声音,你应该听到足够的泛音,如果你只能听到暗哑的音色,不是你的唱片录音欠佳,就是你的器材差劲。
另一个在(7:35)出现的主题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在(7:53)左右你会听到铃鼓的声音,它应该是澄清的。这投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
随后一段(8:36)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9:08)开始,你会听到多次击鼓和击钹的声音,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符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
(10:06)又出现我们熟知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主题,留意三角铁的声音。这段再一次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10:52)左右你会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紧接在《马赛曲》(11:13)主题之后,乐声的速度加快和加强,到了(11:47)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至(12:36)停止,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
(12:37)左右,进入乐曲的尾声,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添加进来的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你会听到加入来的钟声,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但是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13:40),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
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的主题,(13:52)左右,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罗斯人民最后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
五、简介十个《1812》序曲版本。
(1)、MERCURY 434 36O-2
Antal Dorati指挥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现已改名Minnesota Orchestra)的《1812》序曲,是我的首选。这只唱片多年位居TAS榜内,亦曾被企鹅CD指南(97/98年鉴)给予3星带花的最高评价,并将它列为《1812》序曲的首选版本。香港陈瑛光的《CD圣经》也推荐此版本(好可惜,他的简介离不开讲炮声)。无可否认,此碟的炮声是它卖点之一,而MERCURY公司大获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开创性地利用录音技术,在乐队的演奏中加入了真正的炮声和教堂的钟声。这张唱片MERCURY公司一共录制过两次,两次都是同一指挥和乐团。第一次录音是在1954年,仍然是单声道时代,炮声是在西点军校录下拿破仑时期制造的古炮射击声,钟声则录自耶鲁大学校园内的大钟;第二次录音是在1958年,这时已进入立体声时代,炮声改为使用1775年法国制造的大炮,钟声则改用纽约河畔教堂的大钟钟声。
MERCURY和TELARC都是分别录制炮声、钟声和乐团的演奏,然后进行混音。这张唱片由于录音出色,效果传神,而真实的炮声有着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单声道时的制作,就已成为发烧友和音响厂家采用为试音碟。1958年的制作,运用了三支咪和三声道的录音机来进行录音,录音效果效果在当时是极先进的。黑胶时代,这张唱片就卖出超过200万张,可谓MERCURY的镇山之宝。
现时的CD版本是根据1958年的录音母带转录而成,以今日的录音技术来看,这只碟的背景噪音稍大(放心,是我挑剔,也许你会不赞同)。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Ouverture solennelle "1812," Op.49
1. 引子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bE大调),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湾译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 2. 主题的引出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一声定音鼓滚奏,低音弦乐奏出了命运的动机,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音 调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 MERCURY 434 36O-2 Antal Dorati指挥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现已改名Minnesota Orchestra)的《1812》序曲,是我的首选。这只唱片多年位居TAS榜内,亦曾被企鹅CD指南(97/98年鉴)给予3星带花的最高评价,并将它列为《1812》序曲的首选版本。 |
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 | 14:49 |
02 |
Capriccio italien, Op.45
是根据意大利民间的若干流行曲调而谱写成的。 乐曲开始,小号和短号同时吹奏出华丽而又带有号角味的音调。在伴奏音型之后,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具有“随想”气质的主题,这一主题采用“威尼斯船歌”的形式,为行板,A小调,6/8拍子,带有摇动性质的旋律中流露出明显的伤感色彩。接下去是这个主题的发展。当乐曲发展到高潮时,号角声再次出现,紧接着是主题的再现。 然后,由双簧管吹出意大利民谣《美丽的姑娘》。这一部分为小快板,A大调,6/8拍子,旋律温柔动听,富有意大利民歌特色。 |
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 | 14:43 |
03 | 1. Battle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08:20 |
04 | 2. Symphony of Triumph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06:52 |
05 | Commentary to the "1812 Overture"/Sound effects/Bells | Deems Taylor | 12:01 |
06 | Commentary to "Wellington's Victory"/Sound effects | Deems Taylor | 09:15 |
07 | Capriccio Italien Op. 45 | Deems Taylor | 14:35 |
08 | 1812 Festival Overture, Op. 49: Overture | Deems Taylor | 24:58 |
09 |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Ouverture solennelle "1812," Op.49 - Largo - Allegro giusto | Neeme Järvi | 16:28 |
10 |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Slavonic March, Op.31 - Moderato in modo di marcia funebre - Andante molto
柴可夫斯基:斯拉夫进行曲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会作品如序曲、交响曲、组曲和芭蕾作品或多或少可以发现进行曲的风格在其中,当1876年一场为俄土战争中伤亡的塞尔维亚战士而举行的慈善救济音乐会委托他写一首曲子时,爱国心驱使他写了这首斯拉夫进行曲。 当1876年一场为俄土战争中伤亡的塞尔维亚伤亡战士而举行的慈善救济音乐会委托柴柯夫斯基写一首曲子时,爱国心驱使他写了这首斯拉夫进行曲。全曲由中提琴主奏的哀愁旋律开始,这段旋律取材自一首塞尔维亚民歌「到这儿来,亲爱的,为何今早如此哀愁」。而在中段出现的则是帝俄时代的国歌「天佑吾皇」,全曲就由这两主题发展到雄壮激烈的高潮。 |
Neeme Järvi | 09:45 |
11 |
Alexander Borodin: Eine Steppenskizze aus Mittelasien - Allegretto con moto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俄国作曲家包罗丁的一首著名的交响音画,也是交响音画中的一个极品。但是由于包罗丁一生的作品不是很多,熟悉他的人也很少,因此他的这首作品几乎没有学生知道。 这首音乐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了一段说明文字:“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见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音调。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他的回声长时间萦绕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远方。”与其它的欣赏课不同, |
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 | 07:27 |
12 |
Alexander Borodin: Polovtsian Dances From "Prince Igor"
这部歌剧是作为俄罗斯国民乐派歌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作为鲍罗廷作品中最强烈地发挥了作者个性的一部作品而闻名于世。此作创作始于1869年,直到鲍罗廷去世,实际只完成了一部分,后由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整理完成。故事叙述12世纪俄罗斯建国时代诺夫哥罗德大公伊戈尔同南方游牧民族波罗维茨人战争的故事。 四幕歌剧,鲍罗丁谱曲,作曲者与斯塔索夫合作编剧,1890年11月4日在圣彼得堡的帝国歌剧院首次公演。 此歌剧时至今日仍很少有全剧被上演的情况,只有其中的第二幕中“波罗维茨人的阵营”这一场戏最为人们所喜爱,作为管弦乐曲经常被演奏的“鞑靼姑娘们的舞蹈”(又名为“波罗维茨姑娘们的舞蹈“),乃是这部歌剧的第二幕和第三幕中的部分乐曲,由作者本人把它们编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首演奏会的乐曲,这首乐曲也被作为独立的芭蕾舞的伴奏乐曲在上演。 |
Neeme Järvi | 11:35 |
13 | Nicolai Rimsky-Korsakov: Russian Easter Festival, Overture, Op.36 | Neeme Järvi | 15:04 |
14 | Nicolai Rimsky-Korsakov: Capriccio Espagnol, Op.34 | Neeme Järvi | 15:48 |
15 | (1812)Overture,Op.49 | Erich Kunzel | 15:46 |
16 | Polonaise from Eugene Onegin,Op.24 | Erich Kunzel | 04:37 |
17 | Capriccio Italien,Op.45 | Erich Kunzel | 15:46 |
18 | Marche Slave,Op.31 | Erich Kunzel | 09:38 |
19 | Waltz from Eugene Onegin,Op.24 | Erich Kunzel | 06:46 |
20 | Festival Coronation March | Erich Kunzel | 04:47 |
21 | Cossack Dance from Mazeppa | Erich Kunzel | 04:21 |
22 | 1812 Overture, Op. 49 | Fritz Reiner | 12:37 |
23 | 1812 Overture, Op. 49 | Fritz Reiner | 12:37 |
24 | The Hebrides (Fingal's Cave), Op. 26 | Fritz Reiner | 09:39 |
25 | Mephisto Waltz | Fritz Reiner | 11:22 |
26 | A Night on Bald Mountain (2004 Remastered for SACD) | Fritz Reiner | 10:17 |
27 | 1812 Overture, Op. 49 | Fritz Reiner | 12:41 |
28 | Mephisto Waltz No. 1, S. 514 | Fritz Reiner | 11:20 |
29 | I. 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 Fritz Reiner | 18:01 |
30 | II. Allegro con grazia | Fritz Reiner | 07:51 |
31 | IV. Adagio lamentoso | Fritz Reiner | 10:44 |
32 | III. Allegro molto vivace | Fritz Reiner | 08:43 |
33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Ouverture solennelle "1812, " Op.49, Choral version, edited by Andrew Cornall | St.Petersburg Chamber Choir | 16:10 |
34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r, Op.23 - 1. 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 Allegro con spirito | Rafael Orozco | 20:13 |
35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r, Op.23 - 2. Andantino semplice - Prestissimo - Tempo I | Rafael Orozco | 06:59 |
36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r, Op.23 - 3. Allegro con fuoco | Rafael Orozco | 07:11 |
37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Op.35 - 3. Finale (Allegro vivacissimo) | Henryk Szeryng | 09:41 |
38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Op.35 - 1. Allegro moderato | Henryk Szeryng | 18:51 |
39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Op.35 - 2. Canzonetta (Andante) | Henryk Szeryng | 06:14 |
40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Op. 64 - 1. Andante - Allegro con anima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14:34 |
41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Op. 64 - 2. Andante cantabile, con alcuna licenza | Daniel Barenboim | 12:27 |
42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Op. 64 - 3. Valse, Allegro moderato | Daniel Barenboim | 05:52 |
43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Op. 64 - 4. Finale, Andante maestoso - Allegro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11:43 |
44 | Peter Tchaikovsky: 1812, Op. 49 - Ouverture solennelle | Herbert von Karajan | 15:33 |
45 | Peter Tchaikovsky: Symphonie Nr. 4 f-moll, Op. 36 - Andante sostenuto - Moderato con anima etc. | Herbert von Karajan | 17:42 |
46 | Peter Tchaikovsky: Symphonie Nr. 4 f-moll, Op. 36 - Andantino in mode di canzone | Herbert von Karajan | 10:02 |
47 | Peter Tchaikovsky: Symphonie Nr. 4 f-moll, Op. 36 - Scherzo (Pizzicato ostinato, allegro) | Herbert von Karajan | 05:48 |
48 | Peter Tchaikovsky: Symphonie Nr. 4 f-moll, Op. 36 - Finale (Allegro con fuoco) | Herbert von Karajan | 08:14 |
49 | 1812 Overture | Eugene Ormandy | 1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