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人收藏

共15首歌曲

标签
#协奏曲 #钢琴 #高难度
创建者
彼得鲁什卡
更新时间
2016年02月23日

歌单介绍

世界上的钢琴曲有十首最难弹,称为“世界钢琴十大难曲”。

一、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黄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拉赫玛尼诺夫说,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

二、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16,作于1913年,因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夫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弦的连续,曾遭许多人退席谩骂。多数报道称:“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而当时贾吉列夫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为他创作舞剧音乐,批评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1875—1925)则称:“我确信10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

三、李斯特

(1)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忆》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

(2)钟声大幻想曲

1831年,帕格尼尼到巴黎演出,李斯特被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迷住了。他怎么能在四根弦上玩出这么多的花样?怎么能制造出如此复杂而美丽的音响?

音乐会后,李斯特便凭记忆弹奏帕格尼尼的作品,想方设法在钢琴上实现那种种美妙的音响。几日后,李斯特弹奏了几个音乐片段给他的朋友听。朋友们惊讶的发现,他已经把帕格尼尼的花样成功地移植到了钢琴上,使这件乐器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音响。柏辽兹说“使人重新认识了钢琴”,称这是了不起的开拓。这开拓是在帕格尼尼的鼓舞下完成的。帕格尼尼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音响,而是一种新思路。李斯特敏锐地抓住了帕格尼尼艺术的创新本质,在钢琴领域拓展了音响和表现力的可能性。这一行动是真正具有启示意义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斯特的研究成果于第二年正式亮相于众,这就是《钟声大幻想曲》,根据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主题而作。李斯特在这个轻盈可爱的主题上作了一系列变奏,演奏技巧让人眼花缭乱。 钢琴的意义彻底改变了,它变成了一支管弦乐队,一个包罗万象的小宇宙。

这部《钟声大幻想曲》是李斯特的心爱之作,它简化过数次,后来又把它编入到1838年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中。

(3)死之舞:李斯特为钢琴和乐队所作的《死之舞》,作于1839年,题献给自己的女婿汉斯·吉多·冯·彪罗。

此曲作于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据说是他在比萨的寺院墓地“圣洁之野”看到奥卡纳的壁画《死的胜利》所得的灵感。此画描述代表死神的老妇人想把一群狩猎归途的盛装男女踩于脚下,而天使把一部分得救的运到天国,另一部分无法拯救的则由恶魔运到火山上,送入熊熊烈火。此曲是中世纪古老圣歌《末日经》的变奏曲。《末日经》长久一直在罗马教会的弥撒中使用。全曲难度极大,对钢琴家的耐力与对不同风格的把握有很大挑战。共5个变奏,第一变奏为中庸的快板;第二变奏钢琴左手进行主题,右手奏六连音符;第三变奏活泼地,谐谑曲风格;第四变奏慢板,钢琴以卡农的方式开始,接着有一段华彩,后速度加快至急板;第五变奏钢琴以赋格方式开始,接着有长大的华彩,然后变成谐谑的稍快板,钢琴在快速表达中形成华丽的结尾。

(4)诺玛的回忆: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文森佐·贝利尼在《诺尔玛》中铺陈出华丽而浑然天成的抒情旋律,以强烈对比的剧情张力,展现爱情、仇恨与宽恕的角力,更提早一个半世纪预告了女性主义的到来。《诺玛的回忆》是李斯特《诺玛》启发而写的一首大幻想曲,它技巧艰深、篇幅宏大、音色辉煌灿烂、情潮佚宕磅礴,浓缩了最震撼人心的剧情,表达了李斯特最炽烈和崇高的赞颂之意。

概括的说,《诺玛》是一部英雄式的爱情悲剧。这类题材正适合李斯特的个性,他怀着巨大热情创作这部大幻想曲自然深合情理。以英雄题材做背景而展开的爱情悲剧在歌剧作品中不乏名篇,除了《诺玛》,还有大家熟悉的《弄臣》、《奥赛罗》、《马捷帕》等。但像诺玛和波里昂如此意外的结局却特别吸引人。在《诺玛的回忆》中,李斯特以萧冷、悲怆的引子预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随着音乐的发展,段落中浮现了歌剧最具代表性的旋律,在情感抒发上,乐曲是以强烈的情绪对比掀起一阵阵幻想的劲浪其中既激发了昂扬之志,亦贲张着情变、矛盾、紧张、狂乱等复杂的气氛;最终绚烂升华,绽放出爱情与宽恕的永恒光芒。

(5)超技练习曲”鬼火“: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纪钢琴大师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战。超技练习曲鬼火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12超技当中最难的一首,就连拉赫马尼诺夫都表示,它是最难的练习曲,技术刁钻不说,还必须弹得轻灵有趣方能服人。

四、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作于1881年。从莫扎特、贝多芬时代起,经舒曼、肖邦以至近代作曲家创作的协奏曲,基本都是三乐章结构,但勃拉姆斯为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增加了谐谑曲乐章,从而使作品扩充成为四个乐章,形式和性格都已接近于交响曲,独奏乐器也成为乐队的一员,这种交响化的理念脱离了协奏曲原来“竞奏”的意义,因此,这首乐曲有时候也被后人称为“由钢琴主奏的交响曲”。  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十分特殊:首先乐曲采用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四乐章形式;其次本曲中的主奏钢琴并未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作者特意让钢琴与管弦乐“完全平等”。这首协奏曲既无莫扎特式的流畅,又无贝多芬式的雄壮,是地道的勃拉姆斯式作品。与第一协奏曲相比,显得更加沉重暗涩,技巧也特别难,有人讲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协奏曲是“要钢琴家血汗的至难协奏曲,它不要钢琴家的妙技,而是要他们成为苦力。”  这首乐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第一次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这首乐曲。实际上,本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最后完稿于1881年,同年11月9日作者本人担任钢琴独奏使用乐谱草稿,在布达佩斯首演。

五、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父为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他曾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夫学作曲。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作品众多,风格多变。《彼得鲁斯卡》原为管弦乐曲,后来改编为钢琴曲,献给鲁宾斯坦。因为具有管弦乐队的效果和编排,故此曲难度极高,可以说是“各种高难技巧的大杂烩”,鲜有钢琴家能够完美的演绎它。

六、巴拉基耶夫

巴拉基耶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弹琴都是凭记忆,从不看谱。他创作了一套技巧性很高的钢琴作品,最著名者,就是这首《伊斯拉美》。这首《伊斯拉美》作于1869年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这是一首极难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其正主题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的一种舞曲,第二主题(仿佛是一个中段)则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听一个歌剧演员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这首作品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然后是中段,奏出充满感情的小行板;然后结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题,尾奏是十分狂热性的激烈的急板。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Sergei Rachmaninoff: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 I. Allegro ma non tanto
No.1: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尽管整个协奏曲的钢琴演奏部分难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开端却异常的平和安详。弦乐与低音管轻柔的前奏让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在这天鹅绒般的前奏铺垫下,钢琴以八度音程表现出俄罗斯民歌般质朴轻快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远绵长,在狭窄与蜿蜒之中渐渐扩大,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风格。随后重心移到乐队,钢琴做装饰,纷繁复杂的音型,若颗粒般闪烁。短暂平息后,单簧管和圆号出现新的动机,浑厚中展现出一种安然和高亢,在和钢琴旋律的交织之中形成第二主题的素材要素。而后钢琴插入一段平静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乐段和富有流动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组合,和乐队依稀成一种含蓄,释然,这种不做作的起伏后,第一主题再出现于乐队,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涩。 扩大抒情性平静后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在第一主题在各种调性中作变化,钢琴发出铿锵的搏击声,和乐队达到最高亢的音高,有力而坚定中,音色渐渐消沉,在短暂宛如月色的宁静后,钢琴以极快的快板进行华彩,作者本人写作了两个华彩,其中,标记有“Ossia Cadenza”的华彩将第一主题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难度相对较大,而另一版本的华彩则采用Toccata风格,轻快富于跳跃性,1909年此曲首演时,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华彩。这两种华彩段虽然风格和长度迥然,但最后都回归为夹杂悲观情绪的和声,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现部极似华彩,回忆般婉美,缓和中进入乐队奏的第一主题,最后后的终结部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生动的结束。
Vladimir Horowitz 16:50
02 Sergei Rachmaninoff: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 II. Intermezzo: Adagio
第二乐章。间奏曲,柔板(Intermezzo,Adagio),A大调,变奏曲式,三段体。 间奏曲大量存在着与协奏曲第一主题的关联。第一段在弦乐空灵和哀愁的暗示下,双簧管表现出主题的主题材料即与第一主题婉转相仿,突然间,钢琴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乐念加入,转为降D大调,钢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乐,些许孤独和寂寞。进入中段,更活泼的,钢琴左手展开半音阶的滑奏,右手为强有力的和弦,淋漓尽致中饱含滥情的狂放,单簧管、低音管奏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衍生出的旋律中,渐渐转为慢板,钢琴配合以半音阶性音型如歌却踟蹰不前的旋律。 随着乐章织体的不断扩大,关联性凸显得愈加显著。钢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题,与乐队发展成雄壮的乐念,恢弘与饱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着右手的铿锵飘散着,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暂停顿后,钢琴进入华彩乐段,灵巧的装饰奏后趋于平静,乐队重现悲伤婉转的无声述说,在这种气氛中,钢琴用气势非常毫无空疏的音符结束,带领乐队毫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Vladimir Horowitz 11:40
03 Sergei Rachmaninoff: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 III. Finale: Alla breve
第三乐章。终曲,二二拍(Finale,Allabreve),d小调,奏鸣曲式。整个乐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扑于庭内,拥有来自地狱的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在乐队进行曲节奏中,钢琴有力而精确地奏出第一主题,灵活但精神抖擞中,反复几次后速度更快,在乐队坚定的节奏里钢琴配以艰深繁杂的快速和弦,来回几次。高亢和顽强的音乐进程在表面的暂停后,钢琴以极快的切分节奏向前推进,最终进入抒情的第二主题,浪漫但高昂层层徘徊中形成极快板的快速音群,缓和下来,紧接乐队引起的发展部,出现降E大调的谐谑曲风,钢琴志趣十足地浮动着,直到乐队奏第一主题的变形,钢琴做高音装饰。 然后出现第一乐章精练之后的旋律,情绪加深,钢琴单独发展,速度更快,乐队和钢琴交织的短暂的广板后,钢琴更抒情地还原第一乐章主题,接着活泼的快速音群,直到钢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细纱中消散,音乐又出现转机,变奏了乐章第一部分所有变奏,只是更加热烈,音乐被再次抬高,乐队和钢琴和弦忘情交织中骤然停止,之后进入终结部,乐队节奏性地衬托中,钢琴进行铿锵的八度急板,乐队抬升中达到高潮,钢琴的一句下行的装饰奏中乐队和钢琴奏出的饱满,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满足,或者是真正协奏曲的光辉。顶峰后,最后在急促但不仓促中强有力地结束。
Vladimir Horowitz 14:52
04 Franz Liszt: Réminiscences de Don Juan, S. 418 (after Mozart)
No.3:李斯特《唐璜的回忆》: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忆》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
郎朗 16:23
05 Franz Liszt: Grande Fantasie de bravoure sur La Clochette (La campanella) de Paganini, S420
No.4:钟声大幻想曲:1831年,帕格尼尼到巴黎演出,李斯特被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迷住了。他怎么能在四根弦上玩出这么多的花样?怎么能制造出如此复杂而美丽的音响? 音乐会后,李斯特便凭记忆弹奏帕格尼尼的作品,想方设法在钢琴上实现那种种美妙的音响。几日后,李斯特弹奏了几个音乐片段给他的朋友听。朋友们惊讶的发现,他已经把帕格尼尼的花样成功地移植到了钢琴上,使这件乐器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音响。柏辽兹说“使人重新认识了钢琴”,称这是了不起的开拓。这开拓是在帕格尼尼的鼓舞下完成的。帕格尼尼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音响,而是一种新思路。李斯特敏锐地抓住了帕格尼尼艺术的创新本质,在钢琴领域拓展了音响和表现力的可能性。这一行动是真正具有启示意义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斯特的研究成果于第二年正式亮相于众,这就是《钟声大幻想曲》,根据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主题而作。李斯特在这个轻盈可爱的主题上作了一系列变奏,演奏技巧让人眼花缭乱。 钢琴的意义彻底改变了,它变成了一支管弦乐队,一个包罗万象的小宇宙。 这部《钟声大幻想曲》是李斯特的心爱之作,它简化过数次,后来又把它编入到1838年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中。
John Ogdon 14:22
06 Franz Liszt: Totentanz, S. 525
No.5:死之舞:李斯特为钢琴和乐队所作的《死之舞》,作于1839年,题献给自己的女婿汉斯·吉多·冯·彪罗。此曲作于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据说是他在比萨的寺院墓地“圣洁之野”看到奥卡纳的壁画《死的胜利》所得的灵感。此画描述代表死神的老妇人想把一群狩猎归途的盛装男女踩于脚下,而天使把一部分得救的运到天国,另一部分无法拯救的则由恶魔运到火山上,送入熊熊烈火。此曲是中世纪古老圣歌《末日经》的变奏曲。《末日经》长久一直在罗马教会的弥撒中使用。全曲难度极大,对钢琴家的耐力与对不同风格的把握有很大挑战。共5个变奏,第一变奏为中庸的快板;第二变奏钢琴左手进行主题,右手奏六连音符;第三变奏活泼地,谐谑曲风格;第四变奏慢板,钢琴以卡农的方式开始,接着有一段华彩,后速度加快至急板;第五变奏钢琴以赋格方式开始,接着有长大的华彩,然后变成谐谑的稍快板,钢琴在快速表达中形成华丽的结尾。
Krystian Zimerman 15:13
07 Franz Liszt / Vincenzo Bellini: Reminiscences de Norma, S394/R133
No.6:诺玛的回忆: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文森佐·贝利尼在《诺尔玛》中铺陈出华丽而浑然天成的抒情旋律,以强烈对比的剧情张力,展现爱情、仇恨与宽恕的角力,更提早一个半世纪预告了女性主义的到来。《诺玛的回忆》是李斯特《诺玛》启发而写的一首大幻想曲,它技巧艰深、篇幅宏大、音色辉煌灿烂、情潮佚宕磅礴,浓缩了最震撼人心的剧情,表达了李斯特最炽烈和崇高的赞颂之意。 概括的说,《诺玛》是一部英雄式的爱情悲剧。这类题材正适合李斯特的个性,他怀着巨大热情创作这部大幻想曲自然深合情理。以英雄题材做背景而展开的爱情悲剧在歌剧作品中不乏名篇,除了《诺玛》,还有大家熟悉的《弄臣》、《奥赛罗》、《马捷帕》等。但像诺玛和波里昂如此意外的结局却特别吸引人。在《诺玛的回忆》中,李斯特以萧冷、悲怆的引子预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随着音乐的发展,段落中浮现了歌剧最具代表性的旋律,在情感抒发上,乐曲是以强烈的情绪对比掀起一阵阵幻想的劲浪其中既激发了昂扬之志,亦贲张着情变、矛盾、紧张、狂乱等复杂的气氛;最终绚烂升华,绽放出爱情与宽恕的永恒光芒。
Marc-André Hamelin 16:52
08 Liszt: 12 E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S.139 - No.5 Feux follets (Allegretto)
No.7:超技练习曲”鬼火“: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纪钢琴大师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战。超技练习曲鬼火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12超技当中最难的一首,就连拉赫马尼诺夫都表示,它是最难的练习曲,技术刁钻不说,还必须弹得轻灵有趣方能服人。
Claudio Arrau 04:19
09 Johannes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2 in B flat, Op.83 - 1. Allegro non troppo
No.8: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降B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传统的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是管弦乐,首先由圆号奏出由两小节组成的第一主题动机,钢琴推迟一小节跟上,像影子一样进行模仿,木管声部进行发展,略带伤感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呈示后乐章进入第二呈示部,钢琴呈示新的主题并发展,第二主题钢琴则以热情的变奏呈示。F小调展开部后音乐进入再现部(第二主题用降B小调)。尾声中管弦乐奏出第一主题的部分动机,钢琴用华丽的琶音伴奏,最后以强有力的开始动机结束。本乐章写得厚重而有力, 颇具勃拉姆斯风味。贯穿乐章始终的主题动机,由雄浑的圆号引入,钢琴加以应答。在乐队协奏下的钢琴时而温婉优美,时而热情壮丽。本乐章中有许多处理方式与古典派协奏曲截然不同。
Wilhelm Backhaus 17:17
10 Johannes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2 in B flat, Op.83 - 2. Allegro appassionato
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d小调,3/4拍子,三段体。典型的谐谑曲,但奏鸣曲式结构非常清晰、规模庞大,给人以深沉之感。第一主题,钢琴用激烈的强奏开始,乐队紧紧相随。第二主题为A小调,用弦乐齐奏呈示,之后钢琴反复。展开部发展上述两主题,再现部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乐器编制。其旋律热情而富于幽默感,同时也很有魔力。
Wilhelm Backhaus 08:51
11 Johannes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2 in B flat, Op.83 - 3. Andante - Più adagio
第三乐章:行板,降B大调,6/4拍子,三段体。由管弦乐奏主旋律,钢琴演奏装饰音型,并作主题变奏。第一部分由大提琴奏出甘美的旋律开始。中间部分更柔和,由单簧管奏升C大调主题,富于幻想的歌唱性旋律虔诚得近似祈祷。最后再现降B大调主题。本乐章充满浪漫气氛,是在“德国式的”厚重风格中另有意大利明朗色彩的典雅乐章。
Wilhelm Backhaus 12:20
12 Johannes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2 in B flat, Op.83 - 4. Allegretto grazioso - Un poco più presto
第四乐章:优美的小快板,降B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优美的具有舞曲性格的华丽终曲。清新活泼的回旋主题由钢琴独奏开始,乐队模仿。之后带有匈牙利乡土风格的插入部用A小调呈示(后移D调再现)。其他许多辅助的插入部,在钢琴与乐队间交错穿插,有时钢琴用音型和经过句装饰管弦乐主题,有时乐队用色彩性和声给钢琴以烘托,编织成辉煌的终曲。这个乐章的大致结构为A-B-A-B-结尾的程式。由钢琴开始的舞曲风主要主题,纤巧精细,又不乏厚重华丽。
Wilhelm Backhaus 09:52
13 Igor Stravinsky: Three movements 'Petruschka' - Danse russe. Allegro giusto
No.9: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Trois Mouvements De Pétrouchka 芭蕾舞《彼得鲁什卡》三首改编曲。第一乐章:俄国舞曲 急板。
Maurizio Pollini 02:31
14 Igor Stravinsky: Three movements 'Petruschka' - Chez Pétrouchka
第二乐章:在彼得鲁什卡的小屋里 。
Maurizio Pollini 04:17
15 Igor Stravinsky: Three movements 'Petruschka' - La semaine grasse. Con Moto - Allegretto - Tempo giu
第三乐章:忏悔节集市 速度稍快地-小刻板-适度的 相当快的
Maurizio Pollini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