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收藏

共18首歌曲

创建者
vgfbn
更新时间
2020年02月10日

歌单介绍

推荐语文字取自看理想音频节目《一听就懂的古典音乐史》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Introitus: Da pacem
1.1《格列高利圣咏》是以教宗格列高利一世的名字来命名的,西元590—604年担任教皇,下令搜集当时流传于教会/民间的歌曲,编成这一本曲集,后世称为《格列高利圣咏》/《格里果圣歌》。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有系统地搜集、整理、记载音乐,之前的很多作品缺乏良好的记谱形式,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知道它的样子。 格列高利教皇不只下令搜集和编纂,有了成果之后也进行推广,使各地的教会都在弥撒和礼拜仪式的时候用这样的音乐,因此可以说是西方基督教音乐的源头了。 《格列高利圣咏》的音乐风格:这是一个单线条的演唱,顶多就是一个人独唱或者是齐唱的差别,也没有伴奏。这样的音乐节奏是自由的,但是有点单调。
Nova Schola Gregoriana 04:37
02 Messe de Nostre Dame: Kyrie
1.2 十四世纪法国中世纪作曲家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所写的精彩音乐。在十四世纪的复音音乐当中,四度、五度、八度占据绝大多数的作品。 之所以只能够用这一些音程、很单调的和弦,在于这是教会规定的。教会有自己的想法,神父、主教认为这些和弦具有神圣性,很纯洁。不过这和作曲家或一般人的标准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就像我们看到时代不断地演进,这种对于神圣性的坚持,最后也是逐渐被打破了。
Oxford Camerata 08:39
03 Credo, JD12: Credo a 4, JD 12
1.3 英国作曲家也是占星家约翰·邓斯泰布尔(John Dunstaple)所写的音乐,这也是宗教作品,可是我们听这个声音就会发现丰富很多,变化也很多,更接近我们这个时代的耳朵。 三和弦哆咪唆这样的和声骨干后来成为几乎所有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作品的骨干,也就是说从十五世纪早期到现在大家所听到任何一首流行歌曲,都是建立在所谓的三和弦这样的和声基础之上。 这种音乐形式叫做复调(polyphony),就是两条或以上的旋律线,而这个旋律线它们没有主从之间的关系。互相辉映,但是彼此有独立性,每个声部都一样重要。
Tonus Peregrinus 08:47
04 Mass in B Minor, BWV 232: Kyrie eleison (Chorus, Soprano, Alto, Tenor, Bass)
1.4 三百多年后,巴赫所写的《B小调弥撒曲》,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一整段音乐的写法,也可以发现,有稳固的低音部,也有明显的高音部,而中间的声部像是填充物,让声音丰满。你会发现和声感、和声的“进行”很强,强到压过了旋律线自己的行进。 现在的流行歌曲都是以这种方式和概念来写作。就音乐写法上来讲,巴洛克晚期的音乐跟之前的作品确实有这样根本性的不同,而我们的耳朵当然也就比较熟悉巴洛克晚期到现在的音乐语汇了。
Sibylla Rubens 11:08
05 Book of Songs, Book 2: Flow, my tears, fall from your springs: Flow my tears
2.1 英国作曲家约翰·道兰(John Dowland)在1597年出版的歌曲集当中以这首《流吧,我的泪水》著称。 文艺复兴时期并不是欧洲所有地方音乐都有重生、都有复兴。1450—1650的欧洲历史,有非常多的宗教和国族的问题,战争、饥荒、奴役,生活品质低落,朝不保夕。音乐家以他们的人道关怀,为作品投注了深刻、悲悯的情感。这个时期其实音乐占主导地位的是法国法兰德斯地区还有英格兰。
Steven Rickards 04:02
06 Memor esto verbi tui
2.2 贾斯奎(Josquin des Prez,大陆通常翻译成若斯坎·德普雷)是法兰德斯的作曲家,后来被高薪聘请到意大利费拉拉城。贾斯奎的作品风格多样,基本上弥漫着一股悲伤的情绪,反映了那个纷纷扰扰的欧洲社会。 他所写的这些作品也叫做“经文歌”,motet这个词在历史上面不同时期指的是不同的作品,而经文歌motet这个词是从法文mote来的,mote就是法文的“字”的意思。所以他的作品真的是非常重视音乐跟文字之间的连接关系,要能够把文字清楚地表现出来。
Oxford Camerata 13:22
07 Masses, Book 2: Missa Papae Marcelli: Sanctus
2.3《马尔切洛斯教皇弥撒》里面的这一段《圣哉经》是罗马作曲家帕列斯垂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大陆通常翻译成帕莱斯特里那)的精彩作品。 他原来的作品风格非常华丽,但是在天主教会大公会议制订简化音乐写作的规范之后,就改了方向,他不再写那些华丽的旋律,反而让音乐的和弦一个接着一个缓缓地进行,彼此之间有紧密的相关性,声音之间也没有太大的跳跃,非常好唱,给人一种安静、祥和、平稳的感觉。 帕列斯垂那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这种音乐写作手法,这种对位方式,到现在都是音乐系作曲学生的基本训练。
Oxford Camerata 08:48
08 O Mirtillo, Mirtillo anima mia: O Mirtillo
2.4 这个时期的世俗音乐(非宗教音乐),有一种非常热门的类型叫做“牧歌”,歌词内容多半和爱情有关,蒙特·威尔第在他的《牧歌集》第五卷里面的第二首《我的灵魂桃金娘》,用这个花儿的名称来表达主人翁的内心感受。 歌词有一句叫做“你称为最残酷的孤挺花”,唱到“残酷”(意大利文crudeli)这个词的时候,那个声音有一点刺耳。如此写作方式我们称之为“绘词术”(word painting),好象就是为这个词彩绘,帮它上色,给它不一样的感觉。
Delitiae Musicae 03:33
09 Vespro della Beata Vergine, "composti sopra canti fermi": Psalm 109: Dixit Dominus
2.5 这首《圣母晚祷》是蒙特·威尔第在1610年申请大教堂音乐总监职位所交出的求职之作。 他在1613年担任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音乐总监,这个大教堂像是一个巨大的洞穴,里面充满了回音,你可以把合唱团、乐器、独唱家放在这个大洞穴里面的不同地方,所以在这个教堂里面工作的作曲家就发展出一个有各种声音互相呼应、乐队跟合唱团演奏完之后突然终止、让回音充荡在空气之中,然后接下来有各式各样转折的音乐写作形态。
Scholars Baroque Ensemble 07:22
10 L'Orfeo: Act II: Sinfonia
2.6 蒙特威尔第在1607年所写的《奥菲欧》,有独唱,重唱,合唱,以及各式乐器的组合运用,产生了最煽情的效果、最清晰的叙事和咬字。歌剧的大门从此打开,音乐史也变得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所听到的是男主角在知道妻子被毒蛇咬死,和宾客们一起发出的感叹悲痛之情。
Alessandro Carmignani 09:29
11 Keyboard Concerto in F Minor, BWV 1056: II. Largo
3.1 相比钢琴,大键琴在旋律上有更多的“装饰音”,装饰音的手法很特别,是巴洛克音乐的一大风格。 作曲家在写曲子的时候,可能旋律本身很单调,但是他可以指涉在某些地方加装饰音,演奏者也可以自己加装饰音。装饰音的变化有非常多种,巴赫的作品就有十几种不同的装饰音。除了装饰音的不同,我们听到更直接的不同来自于主奏乐器,也就是大键琴的声音。
Various Artists 02:52
12 Keyboard Concerto in F Minor, BWV 1056: II. Largo
3.2 巴洛克音乐是这样:一个很优美的高声部,由钢琴演奏出来,但你仔细听,有一个低音在底下支撑着。至于中间部分就由和谐、不突兀的和声来填补。 这种写法叫做“数字低音”,它的音乐重点其实是在低音部,但是又凸显了不可或缺的高声部旋律线。 作曲家在谱曲的时候,只写旋律跟低音部,低音部可能是由大键琴、管风琴这种支撑的键盘乐器来担任,在写作的时候只写低音旋律,上面就写数字,代表你要弹怎么样的和弦,这是一个非常省纸也非常省时间的方式。
Hae Won Chang 02:43
13 Mass in B Minor, BWV 232: Kyrie eleison
3.3 巴赫《B小调弥撒曲》,这是2000年用古乐方式演奏的版本,用了非常多那个时代的乐器,木管的声音比较古老,声音没有现在丰润,但是有古朴的美感。 “古乐演奏”也称“历史资讯演奏”,巴洛克小提琴没有什么柔弦,声音比较平直,声音发出来后消失得比较快,合唱团唱的声音也比较直接,而且调音也比现在低,跟现在的音准来比,几乎是降了半音。
Christina Hogman 09:04
14 Sonata, Op. 5, No. 12, "La folia": Follia, Op. 5, No. 12
4.1 1560年,小提琴制作家阿玛蒂在克雷莫纳开了他的提琴制作坊。这一年标志着小提琴这种乐器的盛世要到来了。 这是科雷利最著名的创作之一,以西班牙佛利亚舞曲(La Folia)这个主题所写成的变奏曲,这也是他的小提琴独奏奏鸣曲的代表作。 在这个作品里面,他充分地发挥了小提琴歌唱的性能。当然,里面也有技术的展现。但是科雷利的技术展现是跟音乐密切结合,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它的节奏非常固定,拍子很稳固,原因在于时钟的发明。像我们现在听到的这种在时间上面机械式一般,嘀嗒嘀嗒嘀嗒,这样规律的音乐,也在巴洛克时期慢慢地成为了主流。
Francois Fernandez 11:51
15 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 6, No. 8, "Christmas Concerto": II. Allegro
4.2 科雷利的重奏奏鸣曲,通常是三重奏鸣曲,有两个高音乐器和一个低音乐器,加上点缀、和声和低音的键盘。在那个时候所谓的奏鸣曲,sonata,它的意思就是演奏然后发出声音。所以我们现在翻译成奏鸣曲,就是比较室内乐、小型规模的音乐。小型规模的音乐可以有一样乐器跟多样乐器。如果是乐团的规模,我们就有了concerto,这是巴洛克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管弦乐形式,大约在17世纪的80-90年代中间的时候出现。 1700年左右,市面上大概有3种协奏曲,一种是管弦乐的协奏曲,强调的是低音小提琴还有低音。另外两种就比较重要,而且写得也更多,就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还有独奏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现在大家很熟悉,就是一个独奏乐器跟乐团。大协奏曲有一些独奏乐器组成的一个小型重奏部跟大型的重奏部,彼此之间来做对比。 科雷利最著名的大协奏曲,《耶诞协奏曲》,你会听到几个高音弦乐,但是独奏的部门引领着音乐旋律的进行,后面有一个乐团来陪衬。
Capella Istropolitana 02:00
16 II. Adagio - Presto
4.3 在维瓦尔第之前的慢版乐章,其实都是过渡性质,没有那么重要。维瓦尔第是第一位为协奏曲的慢版乐章,也谱出伟大音乐的作曲家。《夏天》的第二乐章,乐谱上还有对应的诗句,这是牧羊人担心暴风雨要来,所以赶快做风雨前的准备,不安的心情在灰暗的天色下更显得茫然,而旁边是蚊子跟苍蝇嗡嗡作响的声音。 据传维瓦尔第为各种乐器写下了500首的协奏曲,非常的多产。但是他自己的乐器是小提琴,他也开展了小提琴的技法,我们听这篇这个弦乐,是不是像昆虫拍翅膀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了小提琴的兴起,节奏概念的革新,以及像科雷利这样的音乐家对小提琴演奏及对协奏曲的贡献,才让天才作曲家维瓦尔第有可能写出《四季》。
Benjamin Schmid 02:08
17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Summer") RV 315 (Op. 8 No. 2) - 3. Presto. Tempo impetuoso d'Estate
4.4 《四季》小提琴协奏曲,或许是因为太有名,这么多人都演奏录制它,所以在今天的历史咨讯演奏中,大家会用更不一样的态度去处理。现在的音乐家把这段音乐演奏得像是摇滚乐。我们听到的是用一个小编制的乐团,比较像是巴洛克时代的乐团的编制,还有这种比较直接没有抖音的演奏方法,来演奏这个乐章。
Anne-Sophie Mutter 02:48
18 Griselda, RV 718: Act II: Aria: Agitata da due venti (Costanza)
4.5 维瓦尔第的歌剧作品,咏叹调《格莉塞尔达之风暴海洋》(科斯坦扎演唱)
Carla Huhtanen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