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人收藏

共10首歌曲

标签
#小提琴 #协奏曲
创建者
毅小囡
更新时间
2012年05月20日

歌单介绍

Violin

Sheila Black

You must use the body - its curves,

its hollows, the spring of the sound, which

brings back what is absent, what has

been and is now gone, fading. Cat-gut,

fret, the busy machinery of longing,

which takes its strength from the

presence of absence, the body\'s darkness,

the wood carved out, thinned and

made to flex. There is a pain at the

source of it - so easily broken, this tree

without a heart, the sap dried to amber

patina. Only in the sound can you

hear it move, the veins in the blood of

the body that is no more. The bow pulled

along the taut strings, a pitch that

is all but unbearable.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Fritz Kreisler: Liebesfreud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年生于维也纳,1962年死于纽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演奏家及作曲家,有着“小提琴之王”的美誉,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小提琴作品,华丽饱满、充满感情是其作品的特点。他四岁学习小提琴,七岁首次公开演出,同年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十岁时因成绩优异得金质奖章。十二岁毕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887年赢得小提琴演奏大奖,后在莫斯科举行音乐会。1901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于他贝多芬金质奖。1915-1924年移居美国,广泛演出,声誉日隆。二十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他的演奏技巧精美、饱满有力、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并大量使用双音、滑音,效果清丽激越,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克莱斯勒”风格,具有新鲜动人的力量。他是第一位使用颤指的小提琴家,他的演奏艺术兼有维也纳人的温暖人情味和法兰西式的贵族风度,是维也纳和法兰西两种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他的运弓和发音方法也与众不同,现代弓法演奏所特有的“说话”和“演讲”般的发音,正是由克莱斯勒率先发展起来的。 爱的喜悦(Liebesfreud),克莱斯勒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热恋的幸福和满足,轻盈欢快,流畅华丽,一个个音符表达出恋人飞扬的神采。此曲是作者于1905年根据一首古老的维也纳乡土旋律民歌曲调创作的幻想小品,C大调,3/4拍子,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没有前奏。第一部分主题非常流畅,用双弦演奏,充满着欢乐的情趣,正如这支曲子的标题,它是表达爱的欢乐。主题旋律反复一次后,进入了情意甜蜜、充满幸福感的乐段。它的每个乐句都从后半拍起,显得十分优美,表现获得爱情后的幸福和甜蜜。随后又再现主题旋律。第二部分转到F大调上,它也是由单三部曲式构成。第一段旋律也非常优美,第二段旋律性格比较活泼,用断奏手法演奏,好似恋人在欢快地舞蹈。此段反复之后,再现此部分第一段主题旋律。第三部分,接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并结束在这个主题上。整个乐曲的演奏时间仅三分钟。 这首小品的演奏技巧虽然极为复杂,内容却很充实,不会给人以特意炫耀小提琴技巧的感觉。
Istvan Hajdu 03:26
02 Ludwig van Beethoven: Minuet in G, WoO 10 No.2
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这一乐曲是在1796年三月,以“六首钢琴小步舞曲”的标题所出版的小步舞曲集中的第二首。据推测,这一小步舞曲集很可能是在1795年,由原来为管弦乐队而写的乐曲改编而成的。本曲既可用来伴舞,又颇具欣赏性,因此二百年来久盛不衰,是通俗名曲中的精品。 ­  “小步舞曲”原是流行于法国农村中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后来逐渐进入宫廷,成为贵族舞曲。小步舞曲大多采用3/4拍子,中速,节奏平稳,风格典雅、明快、轻巧。 ­  这一《 G大调小步舞曲》是在当时作者所写的众多小步舞曲和德国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它曾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弦乐四重奏曲乃至轻音乐等各种形式,并以《贝多芬小步舞曲》之名广受听众的喜爱。本曲为典型的“三段体”结构,第一主题婉转如歌(片段1),第二主题带有活泼、跳跃的性质(片段2)。
Istvan Hajdu 02:40
03 Franz Schubert: Ave Maria, "Ellens Gesang III", D839
Ellens dritter Gesang D.839, 《聖母頌》(Ave Maria)又稱《聖母經》或《天使問候經》,出自聖經裡大天使加百列(Gabriel)向瑪莉亞宣告懷胎的禱文,是一篇幾乎每個天主教徒都能朗朗上口的短篇經文。就像《安魂曲》(Requiem)是使用同名的經文作為歌詞所寫的宗教音樂一樣,《聖母頌》也是用同名的經文作為歌詞所譜的小型聖樂。雖然因為音樂技法的關係,讓每位音樂家所譜的《聖母頌》擁有各種不同的風格和姿態,不過歸根究底,它們的歌詞都是出自相同的那篇經文。總而言之,只要合乎上面的準則,任何音樂家都可以譜寫《安魂曲》和《聖母頌》,然而好不好聽就要看作者的功力了。《安魂曲》中最有名的是莫札特、威爾第和布拉姆斯所譜的作品,號稱『音樂史上三大安魂曲』。而眾多作曲家所譜的《聖母頌》當中,最為世人所知的,莫過於舒伯特跟古諾的作品了。 =================================== 舒伯特《聖母頌》(D-839) 『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這首《聖母頌》作於1825年,作者當時28歲。當年演出時,是由他的好友,名歌唱家Johann Michael Voge演唱,並由作者本人親自為這曲伴奏。 本作是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成名曲之一,迪士尼經典動畫《幻想曲》的主題配樂,也是《金色琴弦》最終話,女主角日野香穗子所拉的曲子,據說還是韓國偶像劇《天國的階梯》裡,從頭至尾伴隨著主人翁車誠俊的主題曲。 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原詩是蘇格蘭大文豪華特‧史考特(Walter Scott)的著名長詩《湖上美人》(Lady Of The Lake)中的一段,內容是在戰火瀰漫的黃昏,士官羅德利在野外散步,無意聽到了動人的歌聲,原來是達格拉斯的公主愛蓮(Ellen),和著老臣貝恩的豎琴,在向聖母禱告的聲音。 這是首少女為了代父贖罪,向瑪利亞祈禱的歌曲,舒伯特將這首歌稱為《愛蓮的第三首歌》(德:Ellens dritter Gesang;英:Ellen's third song)。 第一節的歌詞語譯如下:「仁慈的聖母瑪莉亞啊,請妳伸展仁慈的聖手,撫慰我心中的悲苦。請妳那溫暖的慈光永照我身上,將我前途照亮。如果沒有妳慈祥的光芒,我心就會悲愴痛苦。啊!我偉大慈愛的聖母啊,請妳傾聽我虔誠的呼喚。」 對於這首名曲,作者本人是這麼說的:「人們對於我在這首曲子~Ave Maria祈願之歌中所表現的虔誠之念,非常驚奇,這實在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發人們的注意,其理由在於何處?據我想來,大概是因為我在感情中,全心傾瀉了真實的虔誠吧。」 事實上,這部作品原本只是歌曲,而不是聖樂。但因為原詩中有部分內容,與《聖母頌》的拉丁經文頗為神似,再加上虔誠的曲調中,充滿聖潔祥和的氣息,於是當時許多人認為這首深受歡迎的曲子,是針對《聖母頌》的禱文所寫的。 爾後不知何時,有某人用這首曲子的音樂填上了《聖母頌》的經文,並將它廣為流傳。久而久之《愛蓮的第三首歌》和《聖母頌》就在人們的穿鑿附會下被合而為一,成為今日廣為流傳的曠世名曲~舒伯特的《聖母頌》了。 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生前演唱舒伯特的《聖母頌》時所用的歌詞如下: Ave Maria(萬福瑪利亞) Gratia plena(妳充滿聖寵) Maria,gratia plena(瑪利亞,妳充滿聖寵) Maria,gratia plena(瑪利亞,妳充滿聖寵) Ave,ave dominus Dominus tecum(主與妳同在) B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妳在婦女中受讚頌) Et benedictus(也受祝福的) Et benedictus fructus ventris(胎中也受祝福的果實) Ventris tuae,Jesus.(妳的親生子耶穌同受讚頌) Ave Maria(萬福瑪利亞) Ave Maria(萬福瑪利亞) Mater Dei(神的母親) Ora pro nobis peccatoribus(求妳現在和我們臨終時) Ora pro nobis Ora,ora pro nobis peccatoribus Nunc et in hora mortis(為我們罪人祈求天主) Et in hora mortis nostrae Et in hora mortis nostrae Et in hora mortis nostrae Ave Maria(萬福瑪利亞)
Istvan Hajdu 04:21
04 Jules Massenet: Méditation de Thaïs
马斯奈《沉思》, 原曲为马斯奈的歌剧《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这首曲子的主人公们的爱情所感动.故事因载伊斯的美丽和神父之间人性与宗教间的相互纠葛向人们展示了爱情的美好。   此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   乐曲《沉思》结构简单,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型极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   小提琴曲独奏曲《沉思》是根据同名歌剧《泰伊思》所作于1894年,剧情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思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型极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儒勒·马斯奈 (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国作曲家。生在蒙托,自幼从母学钢琴。十一岁入巴黎音乐学院,从罗兰学琴。二十一岁获罗马大奖,回到巴黎后于1867年在喜歌剧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1878年任母校作曲教授。1890至1920年间的法国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创作进入旺期。 音乐具有个性,甜美伤感,带有较浓的娱乐性特点。代表作品为歌剧《泰伊思》,其幕间曲《沉思》流传极广。
Istvan Hajdu 04:25
05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Divertimento in D, K.334 - III. Menuetto - Trio - Menuetto
《D大调小步舞曲》K.334:Minuet这部作品,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79 -1780年所作的《D大调第十七嬉游曲》中的第三乐章,常在各种音乐会上单独演奏。后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是莫扎特众多小步舞曲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小步舞曲,也译为“米奴哀”,是一种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法文词意为“舞步很小的舞蹈”。小步舞曲在路易十四时期传入宫廷,后逐渐演变成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三拍子舞曲。在世界舞蹈史中,1650 -1750年间的一百年被称为“小步舞曲时代”,这种“小步舞曲”在巴洛克时代开始出现于许多组曲和舞剧中,后流行于欧洲各国。吕利曾将小步舞曲用于歌剧和舞剧中。以后又将其作为一个乐章而用于组曲之中。到了维亚纳古典乐派时期,又常被置于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第三乐章也有用于写成独立的器乐曲的。 小步舞曲最初为两段式,后来演变为三段式。在最初的“中段”中因常用三声部写成,故也称“三声部中段”,虽然后来的“中段”打破了这一格律,但习惯上仍沿用旧称。 而莫扎特的这首《D大调小步舞曲》以典型的小步舞曲特点和舒展典雅的旋律,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在小步舞曲的园地里占有很重要的一席。 乐曲的一开始,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就以八度齐奏出乐曲主题,这段优美的旋律反复后,便涌现出了犹如涓涓细流般的柔和舒展的主旋律。欣赏时,可多感受其不急不躁的典雅和明快流畅的雍容华丽。
Istvan Hajdu 04:29
06 Robert Schumann: Kinderszenen, Op.15 - Träumerei (arr. for violin and piano)
舒曼 童年的情景 梦幻曲
Istvan Hajdu 02:39
07 Johann Sebastian Bach / Charles Gounod: Ave Maria - arr. from Bach's Prelude No.1 BWV 846
  古诺,出生在音乐世家,母亲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师,也是他的启蒙老师。古诺十八岁进入巴黎音乐院,三年後得罗马大奖,去罗马专心研习宗教音乐,回巴黎後在教堂当任管风琴师,当时曾立志终身服务神职,受训两年,学习许多哲学及文学的课业,三十三岁创作一首庄严弥撒曲在英国伦敦演出,颇受爱乐者的赞誉。   意外的他不久就改变了奉献宗教的初衷,决心与其他的法国作曲家一样的的写大众欢迎的通俗歌剧,即辞去教堂职务在剧院工作,担任乐团指挥与写合唱曲的职位,第一出歌剧推出并不成功,古诺却不气馁一直写作不辍,四十四岁1852年第四出歌剧浮士德推出,剧本是人人熟悉的神话传奇,剧中有动听的抒情咏叹调,多情的恋爱二重唱,雄壮热情的军人大合唱,还安排了非常戏剧化而且气氛慑人心魄的狱中一幕。推出以後立刻风模巴黎,有口皆碑,统计此後一世纪中,仅仅巴黎一定就演唱了两千多场,而且场场爆满,次次轰动;又曾翻译为24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演出,其声势的盛大远久,可谓是千古不朽之作。   五十二岁应邀前往伦敦指挥皇家合唱团,并主持很多音乐活动,五年後回到巴黎,以後的十八年,又复专心写宗教音乐,作品有数百首之多,1893年在巴黎逝世,享年75岁。   古诺共作了十二出歌剧,最著名的是浮士德、罗密欧与茱丽叶;此外有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一首管乐交响曲目前军乐队中经常演奏的; 还有一首幽默的交响小曲也颇为人知,曲名丧葬进行曲,顾名思义应该是非常悲伤哀悼的乐曲,不想演奏时各种乐器发出奇异诡怪的音乐,反始观众忍不住嬉笑起来。   宗教音乐共数百首,包括许多圣诗合唱取与清唱剧,以庄严肃穆著名,其中一首至今家喻户晓的圣母颂,歌词是出自虔诚真挚的祈祷文,配合著如泣如诉的旋律,每次演唱时,听者歌者皆自然的被激起了孺慕之情,其优美纯朴百馀年来一向是脍炙人口的,。古诺大胆借用巴哈所作平均律第一首前奏曲为伴奏,在合声与旋律方面配合得天衣无缝,尤其藉这巴哈音乐的古雅风格,更陪衬出歌曲的崇高意境,令人感佩。   今日乐评家曾批评古诺的旋律太感情化,可是再一百多年前却被认为太严肃太德国化;事实上,处於大众都认为歌喉比剧情更重要的十九世纪中叶,作曲家亦皆是力求歌曲以感人取胜的。古诺遗留下来至今不朽的名曲,的确也非常能感人肺腑,使聆赏者用至不忘。   《圣母颂》还曾被舒伯特谱成了小提琴曲,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少女爱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由于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独奏及弦乐演奏主旋律、竖琴伴奏的谱本流传较广。   歌曲开始的前奏,采用了六连音的分解和弦造成一种感情上的起伏。   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使歌曲新颖不俗,独具魅力。   当歌曲唱到第八小节,出现了感情的高潮,然后逐渐平静下来,轻声呼唤圣母的名字。   最后,全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Istvan Hajdu 04:22
08 Niccolò Paganini: Sonata No.12, Op.3 No.6 Istvan Hajdu 04:27
09 Pablo de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Op.20 Istvan Hajdu 08:11
10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Nigel Kennedy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