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3人收藏

共49首歌曲

标签
#古典 #钢琴 #奏鸣曲 #Complete Piano Sonatas
创建者
Chafferer
更新时间
2019年09月20日

歌单介绍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一生写了很多钢琴曲,每首钢琴曲都反映了他在钢琴演奏上的成就和他的特性。尤其是他写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推崇为音乐艺术的顶峰。巴赫的《平均律古钢琴曲集》被誉为“钢琴的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奏鸣曲集被誉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是当之无愧的。

Andras Schiff,匈牙利钢琴家,5岁开始学琴,15岁在匈牙利电台举办的\"发掘音乐天才\"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入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并在伦敦师从马尔科姆学习大键琴.1973年在匈牙利国家广播钢琴比赛中获第二名,1974年参加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获第四名,与同时代人兰基、科奇什一起被称为匈牙利钢琴三杰.席夫学过古钢琴,精心钻研斯卡拉蒂、巴赫、海顿等作曲家的分句技巧,其演绎的巴赫、海顿作品有清新、清秀的特点,音色极佳,充分发挥了现代钢琴的魅力。

系列鏈接: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Ⅰ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Scherzo. Allegro Vivace
Piano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Op.28 'Pastorale' 在这首奏鸣曲中没有发现什么革新的、创造性的要素,但最杰出 的是贝多芬第一次在各乐章中采用了统一主题素材,确立了自己 的中期作风,表现出苍劲有力的世界。曲体结构再度又回到保守 的、常规的古典奏鸣曲中的四个乐章样式中去,作品的形式顺应 了贝多芬当时平稳的心境状态,展开了内心体验的宽广世界,深 刻地触及了人们的感情深处。这部作品大胆地面向人类说话,深 切地表达了关于人类集体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贝多芬通常喜爱 的感情上的极端,在极其强烈的心潮起伏后,贝多芬急切需要心 灵上得到喘息。罗曼·罗兰曾指出:这首奏鸣曲是“所有奏鸣曲中 较少激情的一首,是幸福的,充满了阳光。”是贝多芬最“清澈 的小河”之一,并称它为:“田园中逍遥自在的散步,…没有一点 儿激情的特征。”兰兹称这部作品为“田园诗”。那盖尔写道:奏 鸣曲其中有“贝多芬在乡问生活带来的宁静,从容不迫的印 象。”十分明显,《田园奏鸣曲》形象的客观特性很容易使人想 起《田园交响曲》。
András Schiff 02:13
02 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
Piano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Op.28 'Pastorale' 如果说在第一乐章中主要是抒情地观察大自然,第二乐章接触到 民间与乡间生活,但仍伴随着个人的不安感情的表达,第三乐章 客观因素得到了胜利,而第四乐章是作了形象的总结。贝多芬正 是在努力地寻找更完整、更朴素、更严格的风格,在本能地不同 中寻求统一和自信力的个性。
András Schiff 05:45
03 Piano Sonata No.16 in G, Op.31 No.1 - 1. Allegro vivace
第十六钢琴奏鸣曲 G大调op.31 No.1 在这三首Op. 31奏鸣曲中,是贝多芬走上新路子的初步标志,贝 多芬的钢琴风格变得愈来愈独特和多样化了,它的音响接近了作 者的乐队音响,鲜明地刻划了贝多芬的个性-----他已经没有上流 社会的幻想,深深明辨上流社会的真正价值。这三首奏鸣曲没有 向任何人作过奉献,这样的做法已经暗示了贝多芬走向飞跃的基 础尝试。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1802年也正是贝多芬写下“海里金 史塔特遗书”之年。因耳疾的恶化并经医生的建议,贝多芬迁居 到维也纳郊外的海里金史塔特。贝多芬在该年10月曾有意自杀, 幸而又没有这么做,他写下遗书前后低沉悲切的感情在此曲中也 流露出来了。对这首奏鸣曲的评价,意见不一:一般地说,它不是 受到高度赞扬的作品,不引人注目,甚至有些人认为是拙劣的作 品,其原因是没有自op.26至op.28这一群奏鸣曲中那种夺人眼目 的异彩,也没有显示出什么个性。从现存的文献中对于这首奏鸣 曲的看法是各异的,某些研究家认为它极少独创性。
András Schiff 07:09
04 Piano Sonata No.16 in G, Op.31 No.1 - 2. Adagio grazioso
安,鲁宾斯坦作为一种趣味的反应,其否定评价是:“大概,这 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最差的一首,其中有他的个性,但是没有他的 飞翔。第二动机(副部)是人性的,但不是神化的。我们已习惯了 贝多芬音乐的神化,第一主题和结束的叙述(大调与小调的交替) 终究描绘了他的个性。(Adagio grazioso)—正象芭蕾舞式,颤音 仿佛塑造了踞着脚尖旋转的芭蕾舞女演员的形象。这首(Adagio) 是迎合时髦的牺牲品,与贝多芬是不相称的,回旋曲较好,其中 有动听之处。” 当然,大多数音乐家比较喜欢热情奋发、崇高至上的贝多芬,而 在这首奏鸣曲中却是一种生活中的贝多芬姿态出现。此时的贝多 芬在这首作品中极其仔细地对待了日常生活中的音调,善于抓住 流行的歌曲、舞曲、歌剧咏叹调中的乐句,醉心于日常生活场面 的幽默。实际上,贝多芬已经重新在考虑钢琴的机能,欲想在钢 琴上得到更新的表现力。
András Schiff 10:36
05 Piano Sonata No.16 in G, Op.31 No.1 - 3. Rondo (Allegretto)
据车尔尼回忆:1842年贝多芬曾对其好友克鲁普赫尔兹说过:“我 不满意我过去的作品·从现在起,我想开始新的里程。”这句话对 贝多芬不久后创作的《热情》、《黎明》等飞跃性大胆作品是一 个有力的肯定。如今,这首奏鸣曲在某些方面又得到了更正确、 更全面、更公道的评论。罗曼‘罗兰写道:这首奏鸣曲“以强调 ‘戏剧性’特点而与众不同,我有经验可以这样说-一一这是有 意识地模仿意大利戏剧:在第一乐章中有幽默、玩笑很快的对话, 调皮的风格,音乐喜剧中某一场面的戏谑的恼火。关于(adagio ) 任何人都能正确地理解它的‘罗西尼式’的作用:这是小夜曲由吉 他伴奏。虽然,不言而喻,在这小夜曲中人们不由自主地感觉到 小熊的沉重、,有力的爪子。它的某些反光已经预示了《理发 师》中光辉灿烂的小夜曲。” 阿萨菲耶夫对这首奏鸣曲的评论是公正的,他强调它独特、新颖 的特点:“明朗、热情的作品;·丰满鲜艳的音响;丰富、明确的画面; 显著、容易记住和刻人脑海的节奏和动机;愉快、兴奋的音调;有 时转变为欢快的热情的追求。第二乐章一一慢速进行,主要是宽 阔的、被装饰音富丽堂皇地修饰的旋律线……。第三乐章—回旋 曲,有田园式的基本主题.我们喜悦地听到婉转美妙的变动和欢快 的轮舞进行时,柔和、平稳的线条错综交织。” 此曲激烈的灵活与上流社会的风度、嘲弄结合得十分地道,并具 有典型的“意大利化”,它并不模仿式的,而是以“关节灵活” 的写作手段,吸取了德意志民族的音乐艺术养料,倾向性地明确 反映德国的音乐文化。它的结构仍然使人感觉到讽刺的意义:明快 而富于高雅的古典性,内容明朗且优雅,近似克列门蒂风格的手 法以及车尔尼、卡尔克勃伦涅尔等人的沙龙风格。 总之,这首奏鸣曲各个乐章都各具特色,它们的组合是完整的。 第一乐章鲜明的心理描写形象与具有日常生活音调的音乐是出色 地结合,第二与第三乐章中田园性与沙龙性、乡村与城市风格因 素的结合也十分动人。
András Schiff 07:14
06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 1. Largo - Allegro
第十七钢琴奏鸣曲 (暴风雨) d小调op.3 No. 2 《暴风雨奏鸣曲》是完成于1802年,它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 鸣曲之一,是贝多芬一部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这首富于 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 义精神,具有强烈的特色,那深刻的、不幸的戏剧性,那民间歌 曲的纯真悲哀,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1802年正是贝多芬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其生涯中最痛 苦的一年。在该年所写的遗书中,反映出贝多芬被绝望的耳病侵 袭,面临肉体与精神难以忍受的打击后那悲剧般的宿命观,然 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仍然以坚忍的意志进行紧张的工 作。《暴风雨奏鸣曲》是基于灵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它的性质 热情、狂暴、悲枪,但标题并非贝多芬所亲题的。 众所周知,当贝多芬的弟子辛德勒探询贝多芬有关奏鸣曲op.31 No.2和op. 57音乐形象内容时,贝多芬回答道:“去读一下莎士比 亚的《暴风雨》吧!”于是这首乐曲就因此而得名了。实际上,莎 士比亚的《暴风雨》和这首奏鸣曲的内容有什么具体关系,贝多 芬并没有明确地指示出来。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暴风雨奏鸣 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这 是他,就是他本人!”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把这首奏鸣曲的形象 与贝多芬一生转折阶段相联系,贝多芬可能把这首奏鸣曲献给了 “他本人。”
András Schiff 08:47
07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 2. Adagio
《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充满着奇异的、灰暗的紧迫感曲趣也变得 十分大胆,各乐章在结构上虽然多少有些差异,但都严守着奏鸣 曲式,并富于幻想意味,内在的告白意识甚为浓厚。事实上,这 首奏鸣曲是《月光》的继续和在伦理上的完成。第一乐章的紧张 度和激情都超过了《月光》终曲中相应的特性。第二乐章是明哲 的、凝神的安静。第三乐章是急速和不安,但更多的是客观的特 性。这种乐章之间创造性的相互关系,在许多方面主动地向我们 预示了贝多芬整个钢琴创作的顶峰—《热情奏鸣曲》的构思。 《暴风雨奏鸣曲》是有感于莎士比亚的哲学戏剧《暴风雨》而 作,但它绝不是作者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音乐译文的结果,它所 表现出的热情确实达到了暴风雨的程度。可以说,是贝多芬钢琴 奏鸣曲创作发展中期的一大里程碑。
András Schiff 08:14
08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 3. Allegretto
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成的,这是本奏鸣曲最突出的 特点,而这个特点是由作品构思的戏剧性所决定的,由内容确定 了形式的新类型,也是贝多芬创作中的一大独到见解。本曲在速 度、节奏及主题处理上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琶音的基础形态 贯穿于奏鸣曲各乐章的始终。罗曼‘罗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成熟 时期的贝多芬艺术独具一格地表达了《暴风雨》中的对立性,这 是“无法遏止的急流,粗犷的力量”和“高瞻远瞩思想的统治” 之间的对立·这首奏鸣曲在构思上是声学和伦理学上的胜利,它摆 脱了《月光》音乐发展中达到高峰时感情的动荡不安、心灵的苦 难,它肯定了人民的因素,通过民间曲调与社会的悲欢相融合, 难怪是列宁所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 总之,对表现大自然的力度、壮观和威严的暴风雨,贝多芬则怀 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爱,因为这是符合他的气质和个性的。
András Schiff 07:44
09 Piano Sonata No.18 in E flat, Op.31 No.3 -The Hunt- 1. Allegro
第十八钢琴奏鸣曲 bE大调op.31 No. 3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前半期创作中最为成熟的作品。全曲构 思新颖、乐思自由、洋溢着明朗、,阔达、活泼、光辉的青春微 笑和生命的跃动,散发出一道道灿烂的光芒。这充满朝气蓬勃且 华丽灿烂的音乐与渗人锐利、诙谐、大方又甜美之意的op31 no.1和Op. 31 No.2“那悲叹的、浪漫的、禅情与寂静相交错的绘 画气氛相比,此曲有如交谈般的音乐与绘画般的音乐是完全两样 的,这不是又很奇妙地鲜明对立和有趣的对比在这里,人间的阴 暗和悲苦的影子一点也看不到,它那十分钢琴化的优美效果和紧 凑的曲趣已经不是初期作品的明朗性所能比拟的,而是富于曲折 的音乐性世界的造型。
András Schiff 08:36
10 Piano Sonata No.18 in E flat, Op.31 No.3 -The Hunt- 2. Scherzo (Allegretto vivace)
这首奏鸣曲与op.31 No.l,op. 31 No. 2两首奏鸣曲的写作迟了两 年,大约是在1802年春夏之际开始写作的。贝多芬对于钢琴奏 鸣曲的性能探讨也基本上趋于结束,以后就在这先前积蓄的经验 基础上进行了飞跃的发展。从这首奏鸣曲的形态持续和曲式上 看,贝多芬已经流露出大胆改革的想法,重新回到了四个乐章, 全曲之中没有慢的乐章,而且却通使乐章间的对比趋向于内在化 了,尤其在一首奏鸣曲诙谐曲(第二乐章)与小步舞曲(第三乐章) 同时并用,在奏鸣曲里使用了小步舞曲也是最后一次,其性质是 十分安静的。第二乐章的诙谐曲成功地采用了奏鸣曲形式,是一 种非常独特的表现方法。末乐章曲式的特殊奏鸣曲结构也含有回 旋曲因素。可以说明,在将要出现的伟大作品《黎明》和《热 情》之前,贝多芬在创作上积极地探索。 这首奏鸣曲在形象上所包含的意义完全超越了这个精神振奋时 期的框框,它为贝多芬长期的苦难和思索作了极为生动的总结, 它有力地肯定了欢乐、安静、人民性的倾向,完全吻合了贝多芬 自己说的“巨大的勇气。”
András Schiff 04:56
11 Piano Sonata No.18 in E flat, Op.31 No.3 -The Hunt- 3. Menuetto (Moderato e grazioso)
安·鲁宾斯坦指出:奏鸣曲op. 31 No. 3“充满了幽默的快乐,尤其 体现在终曲中,小步舞曲是新奇的。”阿萨菲耶夫对奏鸣曲 op.31 No.3作了非常详细的评论:这首奏鸣曲“具有充满朝气的音 调和节奏上尖锐的步伐。音乐的特性是明亮的、亲热的、率直 的。奏鸣曲四个乐章中的每一乐章都充满了朝气和生活的感受, 甚至在第三乐章安静、审慎的小步舞曲中,虽然具有某些柔和的 古板和高贵的冷淡,但仍然不乏真诚和亲切。第一乐章(Allegro) 带有跳跃的节奏,然后是灵活的、具有力度效果的戏谑曲,带有 折断的线条,出乎意外的停顿和同样突然的重音。强烈的、火一 般冲动的终曲,好似粗野的塔兰泰拉舞曲,充满了鲜艳的、乐观 的、亲切的音乐;不知道疲劳和休息的音乐,这是透明、晶莹、纯 净的山溪。”
András Schiff 04:11
12 Piano Sonata No.18 in E flat, Op.31 No.3 -The Hunt- 4. Presto con fuoco
总之,这是一首“光的奏鸣曲”,是一首“快乐的奏鸣曲”,是 一首飞跃进步的充实作品,到处洋溢着健旺愉快的情绪。我们不 禁对贝多芬天生的巨大感情幅度以及客观形态化魔力感到钦佩与 惊讶!这首奏鸣曲告诉我们:虽然贝多芬面对严峻的考验,但他准 备以开朗、勇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András Schiff 04:26
13 Piano Sonata No.19 in G minor, Op.49 No.1 - 1. Andante
第十九钢琴奏鸣曲 g小调op.49 No. 1 op. 49的两首奏鸣曲都是两乐章的,它接近了小奏鸣曲的形 态,说明了贝多芬对创作两乐章的“简易钢琴奏鸣曲”发生了兴 趣,应该把op. 49两乐章的组成看作是小型化的结果。是否贝多 芬在编辑这些奏鸣曲时产生了大型奏鸣曲两乐章的可能性和适宜 性的念头?要知道在OP. 53几乎是两乐章,而OP. 54则完全是两 乐章,接着便是一系列的两乐章奏鸣曲:op. 54 ,op.78,op.90、 op.111等等。总之,Op. 49的两首奏鸣曲具有成熟的贝多芬作曲 技巧的痕迹和思维独创,依然能充分感觉到贝多芬特有的音乐芳 香和包含着很多迷人的细节。 op. 49的两首奏鸣曲以其惊人的简洁写作手法和朴素的风格,把 明朗、可爱的气氛贯穿起来,闪耀着杰出的音乐凝缩力,洋溢着 艺术音乐之美,的确是属于艺术性极高韵佳作。在op.49 No. 1 g小调)中,第一乐章是贝多芬少有的慢奏鸣曲式的范例,第二乐 章是回旋曲式。在op. 49 No. 2 (G大调)中,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 写成,而第二乐章也是回旋曲式。
András Schiff 04:30
14 Piano Sonata No.19 in G minor, Op.49 No.1 - 2. Rondo (Allegro)
关于op. 49的两首奏鸣曲写于何时,至今却没有明确的记录,也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断定是哪个时代的作品,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最早判断作品年代的洛恩兹说,它属于波思时代的产物。杜 威认为它是op.2之前的创作(即1795年前)。贝格认为是在1796 年。持有约略意见的格罗夫认为是1802年以后的作品。诺特勃 姆断定说它是完成于1796年。根据上述贝多芬作品研究专家的 推定年代,可大约确认这两首奏鸣曲应该写于(1795—1796 年),它代表了是贝多芬最初期的作品。至于完成,据推测是No. 2 (G大调)为先,可能是1796年;No. 1 g小调为后,可能是1798 年。两首奏鸣曲都没有呈献词,从简易的作曲和演奏容易上看, 很可能是为初学音乐或音乐爱好者练习用而写的。 op. 49的两首奏鸣曲于1805年由维也纳美术工业社出版,题为 “两首简易奏鸣曲”。
András Schiff 03:53
15 Piano Sonata No.20 in G, Op.49 No.2 -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二十钢琴奏鸣曲 G大调op.4 9 No. 2 这首奏鸣曲较op. 49 No.1简单、单纯,我们在前一首看到的一 些优愁、哀怨的阴影,在此曲中却全然消逝了,全曲可爱的气氛 表现出令人喜爱的明朗性和活泼的情趣。
András Schiff 05:05
16 Piano Sonata No.20 in G, Op.49 No.2 - 2. Tempo di Menuetto
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仍然十分尊重传统的奏鸣曲式,而抛弃了 那些与传统背道而驰的形式。这首奏鸣曲突出的特点是可作为小 型的形式和丰富主题成份相结合的范例。
András Schiff 03:40
17 Piano Sonata No.21 in C, Op.53 -Waldstein- 1. Allegro con brio
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 (黎明) (献给冯·瓦尔德施泰因伯爵) c大调op.53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1803年开始作曲,于1804年夏季定稿完成, 题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冯·瓦尔德施泰因伯·爵。它被称为《(瓦尔 德施泰因)奏鸣曲》。 这首奏鸣曲于1805年出版,标题为《大型奏鸣曲》。这一时期 正是贝多芬最为活跃的时期,他接二连三地创作了许多大作品, 如《英雄交响曲》、《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热情奏鸣 曲》、歌剧《费德里奥》等等。贝多芬在竭力完成这些伟大作品 的同时又积极脱离过去的格调,放进了在以往作品所没有过的壮 丽演奏技巧,造成了演奏会形式的效果,给人有如仰望天空一样 的阔达大度之感。贝多芬开始展露自己的全貌,另创一种独特的 风格,满怀自信地以巨大的力量向前迈进,可以说,贝多芬已经 完全脱离了初期的风格。 这首奏鸣曲以其内容和形式来说,是贝多芬最精妙的奏鸣曲之 一。它的规模雄伟、曲思丰富、技巧华丽,显露出贝多芬钢琴技 巧的进一步辉煌发展,尤其是他的托卡他写作提高到一定的水 平。贝多芬在着手写作这首奏鸣曲时,法国著名的钢琴制作家艾 拉尔曾送给他性能优越的新钢琴。这架钢琴的键盘很灵活,反跳 很敏捷,可以弹出断奏时按键的迅速反弹,也能弹出和弦的颤音 与震音,贝多芬很可能为要试验并发挥其出色的性能,运用了他 的全部写作技巧,以巨大的想象和超人的精力,吸取了民间音乐 丰富的养料,竟写出了这首积极地利用高音域的奏鸣曲杰作,其 音乐形象与光辉明朗的大自然心心相印。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波恩时期他的一位庇护者和朋友、一 位优秀的音乐家冯·瓦尔德施泰因伯爵。这位波西米亚出身的伯爵 比贝多芬年长八岁,1787年到波恩与贝多芬认识。在贝多芬年 轻时,他就认清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是贝多芬青年时代最热 烈的拥护者,并鼎力给予经济上的援助,还赠给他新的钢琴,而 更多的是给予贝多芬内在的精神鼓励。在贝多芬一生里保持友谊 关系的众多贵族中,最为无私地促使贝多芬天才成长的是冯·瓦尔 德施泰因伯爵。1792年,在贝多芬首次前往维也纳时,冯·瓦尔 德施泰因伯爵曾在纪念册上写下诚挚的赠言“把莫扎特的精神从 海顿手上引接过吧。”给予贝多芬以极大的鼓励和嘉勉,表示了 对贝多芬无限的关怀。由此可见,这首奏鸣曲与伯爵极深的关联 是不待赘言了。
András Schiff 10:48
18 Piano Sonata No.21 in C, Op.53 -Waldstein- 2. Introduzione (Adagio molto)
此奏鸣曲广为流传的别名《黎明》也决不是偶然的,它明确地 反映了大自然的形象在这首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它极具包含了祟 高的诗意形象。这一标题在贝多芬的原谱上是没有的,但它与其 音乐的性质并不相矛盾,此曲最大的特点在于构思雄伟、乐思新 颖、具有丰满的抒情性,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的自然观。它完全 脱了贝多芬惯用的光明与黑暗的对比,而在三个乐章的顺序中揭 示了阳光下大自然的风景诗趣,从一个侧面上展现了贝多芬中期 创作的全新姿态。对大自然的热爱,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力量及 想象启示,都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贝多芬对于大 自然敏锐的注意并不仅仅由于他想摆脱使他激动的强烈感受,也 想摆脱不断增长的对孤独的向往。贝多芬耳疾的加深使他与人们 的交往越来越困难和痛苦,贝多芬在孤独中找到了他所希望的休 息—对大自然强烈的爱。 许多音乐评论家对这首奏鸣曲极为称赞:认为这是一首欢乐的生 活颂歌,是《第六(田园)交响曲》的先声。罗曼·罗兰曾写道:“这 个作品是那么著名,但不够明确易懂。钢琴技法负担过重,炫技 的华丽网络把它遮盖,经常妨碍人们捕捉它内在的亲切。我们习 惯于贝多芬悲剧性的面目、威风凛凛的姿态、宽阔的音型,他的 富有激情动机的暴露性特征。当贝多芬似乎无优无虑地用他灵 活、粗壮的手指依次弹奏琴键时(就象以他短小的双脚在郊外散 步一样),无法想象在音阶和经过句的轻巧雨点下唱出的幻想所 具有的紧张度和在这个梦境中清醒的意志所具有的坚定性。这是 C大调洁白的奏鸣曲,犹如纯净的水在流动,对大自然醉人的赞 美又服从于理智。”
András Schiff 04:21
19 Piano Sonata No.21 in C, Op.53 -Waldstein- 3. Rondo (Allegretto moderato)
如果说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 28是《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步 重大的准备的话,那么Op.53是明显的第二步。在第一乐章和末 乐章中,时代的鲜明轮廊是十分清晰的,巨大的尾声几乎相当于 一个第二展开部,这是贝多芬在探索奏鸣曲式“新路”过程中的 一个重大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奏鸣曲只有两个部分而没有 较长的慢乐章,用序奏(柔板的引子)把两个快速的乐章分开,原 先贝多芬计划在引子的部分安排一个F大调的行板,他已把它写 好放在手边并非常喜欢它,使得此奏鸣曲的篇幅相当庞大,破坏 了各个乐章的平衡,日后贝多芬接受了友人的劝告,重新写了一 段仅28小节的“序奏”( Introduction ),而且不停顿地接于终乐 章之前。那首省略掉的行板乐章则以独立小曲单独出版,题名为 《可爱的行板》( Andante Eavori ),无作品编号,后来格罗夫追 加的作品编号为第一百七十号。假如我们按贝多芬所考虑的那 样,认为柔板只是末乐章回旋曲的引子,那么,这首奏鸣曲是贝 多芬第一首只用两乐章写成的伟大奏鸣曲(op. 49不包括在内), 从而引出他最后一首奏鸣曲(op.121)也是两个乐章。 总之,这首奏鸣曲给人们的印象是大自然欢愉的苏醒,音乐自 始至终洋滋着那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喜悦感情,而大自然也正是 贝多芬所深深喜爱的。《黎明奏鸣曲》是雄伟的钢琴田园交响 乐,它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气息和抒情的诗趣, 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贝多芬现实主义手法发展的极其宝贵结 果,体现了自然现象本身所具有的动力,以崭新的、积极的方式 解决了大自然的美学,成为贝多芬中期音乐急剧变貌的代表作, 从内容的深度与丰富上看,完全称得上是举世闻名的钢琴音乐杰 作。
András Schiff 10:31
20 Piano Sonata No.22 in F, Op.54 - 1. In Tempo d'un Menuetto
第二十二钢琴奏鸣曲 F大调op.54 这首奏鸣曲短小可爱、叙述奇特,由两个具有独创的回旋曲性质 的乐章构成,是属于贝多芬小型、简单、不很普及的作品之一流 露出贝多芬创作手法最初的痕迹。这首奏鸣曲没有呈献给任何 人, 于18os年4月由维也纳美术工业社出版。 1804年贝多芬在写作这首奏鸣曲时曾在他的草稿薄上写下这样 的话:“6月2日。终曲要使它更为单纯,尤其是钢琴音乐都应该 是这样。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钢琴音乐总是给我那样恶劣的 感觉,尤其是被弹得差劲时更是无聊。” 这首奏鸣曲在长期以来一直被埋没在不应有的误解和挖苦之 中,其根本原因就是它被前后两个巨峰所遮盖,前面有op.53黎 明奏鸣曲》,后面有op. 57 ((热情奏鸣曲》,和它并列的巨峰还 有op.55《英雄交响曲》;op. 56《三重奏协奏曲》;op. 58《第四 钢琴协奏曲》。所以这首奏鸣曲那娇小的身体只能躲在这些巨峰 的阴影下,而难得一见天日。
András Schiff 05:48
21 Piano Sonata No.22 in F, Op.54 - 2. Allegretto
刃卜盖尔认为,由于贝多芬正忙于《费德里奥》的创作,这首奏 鸣曲“没有取得任何真正的成功。”罗曼·罗兰写道“……有这样 的奏鸣曲,就象奏鸣曲op. 54 (F大调),在这儿,贝多芬主要的 是解决技术问题,没有特别注意音乐或表现力的思索……。”阿 萨菲耶夫在评述这首奏鸣曲说:“第一个是小步舞曲的特性,带有 庄严的、精力充沛的步伐;第二个是回旋曲特性,生动的线条在不 断地、均匀地跑动:一种无穷动(“永恒的运动,’)”在奏鸣曲中 “看到精巧奇异、随想式的、但清晰可辨的节奏和装饰音,巧妙 的变奏和主要动机的变化。”为什么在这个时期里贝多芬创作这 样形象不够鲜明的作品,我们是无法从中解释的。但从形式上, 似乎存在着形象的预先准备,在寻求新的艺术表现因素,可能是 贝多芬自由地埋头于想象的遨游,减弱了其通常的锤炼音调的工 作。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最率直的一首,使它具有特别 的趣味。 总之,这首奏鸣曲神秘莫测、幽默出奇、怪异朴实,特别是它 的第二乐章钢琴技巧较难,是属于“苦涩味”的作品。有的人恰 当地把这两个乐章叫做两首“独特的曲子”:一首叫小步舞曲; 一首叫托卡他,而这首奏鸣曲给我们启示是:情绪客观。
András Schiff 07:14
22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1. Allegro assai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 (热情) (献给弗朗茨 冯 布龙斯维克伯爵) f小调Op. 57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天才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是 一首举世闻名、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 主观情绪和贝多芬个性特点是如此强烈。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 礴的巨著兼收并蓄了高度奋发的热情,十分热烈紧张的内容,发 出了贝多芬深长而热情的呼喊,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 识。几百年来,这部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真诚热爱。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代表性杰作,也是 整个钢琴音乐历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内在的感 情狂澜和选材的紧凑使人震惊,而且是那些最富于表情的音乐手 法把全部汹涌狂暴的因素完全置于一目了然的形式里令人赞叹。 《热情奏鸣曲》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 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它所表现的深刻悲 剧性、激烈的矛盾冲突、顽强的斗争精神,在贝多芬和他前人的 同类体裁的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热情奏鸣曲》通过完美的艺 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 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及不满。十分明显,贝 多芬最终还是感觉到人民的力量和时代的前进步伐,以无比巨大 的热情寄希望于新的未来。 列宁特别喜爱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不止一次地被这部热 情洋溢和充满时代反抗精神的音乐所感动,称赞它“这是绝妙 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根据高尔基的回忆:有一次,列宁在莫 斯科听了《热情奏鸣曲》的演奏后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热 情》更好的东西了,我简直每天都想听它。这真是奇妙而非凡的 音乐。我常常可以骄傲地、也许是天真地想:看,人们可以创造什 么样的奇迹啊!”罗曼·罗兰则称这首奏鸣曲是“火焰般的急流在 花岗石的轨道上。”“孟布兰峰高耸在阿尔卑斯山上。”兰兹把 它与“火山爆发”相比。乌辽贝舍夫称它为“火山式的奏鸣 曲”,“既狂热又祟高的作品。”可以看出,“火”字形象地反 映了这部作品的特点。”
András Schiff 10:28
23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3. Allegro ma non troppo
关于《热情奏鸣曲》的内容,贝多芬在回答他的学生时曾说过: “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众人所知,莎士比亚的《暴 风雨》表现了人们战胜大自然的智慧、意志和力量,而贝多芬的 这部作品就带有明显的哲理性,它充分表现了贝多芬一生所致力 于反抗暴政和权贵的艰苦卓绝斗争。 “我看到他怎样向冰峰冲去, 和那狂风巨浪博斗; 他勇敢地击退了敌人,  用胸膛迎接那汹涌的波涛。” 这几行摘自莎士比亚《暴风雨》的诗句,可作为演奏这部作品的 导线。 《热情奏鸣曲》的音乐从第一个音符至最后一个音符都是多么富 有感情,充满了强烈的感受,感情和理智、激情和思维在这儿是 统一的,不论是那涌现般巨大的热情之力或是无比纯净的心灵深 度都深深地烙印着贝多芬的特质。《热情奏鸣曲》以它非常完美 的形式、无比完整的结构、统一的活的脉动,形成了一个不可分 割的有机整体,而f小调的调性也代表着贝多芬“阴暗的超人式激 情”,此调是贝多芬十分喜爱的调,它是贝多芬表现激动音乐时 具有代表特性的调性。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以很简单的材料进行了巨大的戏剧性 展,表现了英雄在积极地探求,在充满信心地向命运、向大自 然、向社会的一切邪恶势力进行了殊死的艰苦卓绝斗争。第二乐 章表现出英雄凝神思索.陶醉在美妙理想之中的情景。第三乐章又 把人们带入到紧张热情的气氛中,表现出英雄顽强坚毅的反抗精 神。贝多芬就是这样以各种技术的多样手法、由作品的内容、思 想、形象的运动和发展来建立自己的钢琴音乐风格。贝多芬要实 现这个巨大规模的思想艺术内容作品的构思并不是一下子就取得 成功的,这首奏鸣曲的创作延续了几年,但贝多芬对最终成果是 表示满意的。根据他的学生车尔尼回忆来判断,贝多芬认为《热 情奏鸣曲》是他的奏鸣曲中最优秀的一首。 总之,《热情奏鸣曲》是一首结构紧密,发挥了灿烂演奏技巧 的钢琴名曲。作品儿乎从头至尾都描写了英雄和黑暗邪恶势力之 问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英雄是在走向解决的漫长道路上不 断探索,直至最后的悲惨死亡。悲剧性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沮丧和 失望,而是使人更加振奋、更加坚强,正如马克斯曾说过:“在贝 多芬的作品中,再也找不到象这样凌厉的音乐。
András Schiff 09:00
24 Piano Sonata No.24 in F sharp, Op.78For Therese- 1. Adagio cantabil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 (献给特蕾泽·冯·布龙斯维克伯爵夫人) F大调op.78 这首奏鸣曲洋溢着.寂静、朴素、眷念、优雅的感觉,它形体虽 小,却充分活用了钢琴纤细微妙的表现力,把优雅的情绪描绘出 来,充满了诗意的柔情和春日和煦的气息。这首奏鸣曲在1809 年10月完成,并在次年11月出版。前面作品那种火热的激情和 饱满的情绪在这里已经不存在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音乐开始 出现了深刻的、哲理性的沉思特点,放弃了幻想激情的特点,风 暴让位给宁静、薇动为湿馨所代替,贝多芬开始意识到他的力量 和胜利,暂时把自己带进生命的欢乐之中,开始展示了自己的伦 理和智慧的温柔。贝多芬的确在努力开拓一种新的不同美景,把 巨大性、斗争性、意志性的力感完全收敛起来,而另外表现一种 小巧玲珑、柔和优雅的亲密气氛,其音乐手法达到了极为娴熟的 地步。 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逐渐凝缩了形式,以丰满的旋律性给人 以一种春光明媚、杏花疏影的诗意感觉。即兴的幻想,采用了左 右手不断交替的陈述法,精细的奏法、休止符的停顿、乐句的呼 吸、使其风格也愈来愈复调化了,与管弦乐风格的联系也愈来愈 少了。贝多芬放弃了以前那种庞大的管弦乐队效果,而倾心于自 由的展开、孤高的幻想,愈来愈趋向于自由的、独特的创作。 1809年,贝多芬的耳聋日益加剧,沦陷战乱的恶劣处境、健康 状况造成的社交及演奏活动的困难、失掉了艺术保护者赠送的年 金……这一切都使贝多芬十分地苦楚和焦虑,他深深地感到人类 强的一面和弱的一面。但贝多芬却在这首奏鸣曲表达了优美的抒 情性,赞颂了纯粹美感的形象,有些地方甚至流露出诙谐的趣 味,完全找不到世上的挫折、穷困、绝望、愤慨、抗拒的踪影, 找不到那些凶恶的力量给他带来的痛苦及肉体的折磨,这正明显 地表明了贝多芬克服了精神上、生活上、创作上所受到的种种打 击,摆脱了个人的痛苦,意气昂然地走向生活的精神面貌。可 见,贝多芬是不曾让这些险恶的势力影响到他旺盛的创作活动, 他始终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激起满腔的斗志。
András Schiff 07:35
25 Piano Sonata No.24 in F sharp, Op.78For Therese- 2. Allegro vivace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特蕾泽的音乐礼物。在这里我们又一次 看到新的爱情给贝多芬带来了新的艺术作品、带来了新的生命。 特蕾泽是一位杰出的女人,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也是贝多芬的 学生,她沉思的天性,同时又很热情,在贝多芬一生中所相遇的 女性中,她可能比所有其他女性更深刻地理解、评价他。贝多芬 与这位贵族千金的友情持续了七年,他们之间有着一段相爱的日 子,相互于严肃的内心眷恋,爱情与友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806年,贝多芬与这位贵族千金订婚,这个婚约在四年后即不 知何故而解除了。特蕾泽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子,并擅长绘画, 她曾把自己的一幅肖像画赠给贝多芬,题词是:“给稀有的天才, 伟大的艺术家,善良的人。T.B.0”贝多芬在这首表情亲密、玲珑 优美的奏鸣曲中倾诉了对特蕾泽的深情爱意,表达了他们之间无 限的爱慕和多年的友谊。因此,这首作品也很自然地被称为 《(特蕾泽)奏鸣曲》了。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里再次处身于甜蜜 可爱的世界中,享受着毫无杂念的心境与休息,有人把此奏鸣曲 比喻为“暴风雨后的宁静”。贝多芬本人也非常喜爱这首奏鸣 曲,有次他曾对·车尔尼说道:“人们总是谈论《升C小调奏鸣 曲》,但事实上我曾写过一首更好的.这就是《升F大调奏鸣 曲》.....。” 从这首奏鸣曲的整体上可以看出,它意味着贝多芬将四个乐章 组织的奏鸣曲约略凝炼成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兼有徐缓乐章 的第二乐章作用,第二乐章则是诙谐曲风格的第三乐章与终乐章 的合并体。第一乐章温和可亲福凝聚着充沛的感情,而第二乐章 却蕴含着二个基本乐念—随想、机智,它充满着深沉的人性。 总之,这首奏鸣曲就其风格和内容而论,是贝多芬最细腻的作 品之一,它流露出的细腻情韵脆弱透亮,充满了一种憧憬之情, 高度地接近了贝多芬的心灵深处。它的内容显示了无限的亲密感 与精神的深度,可以把它看作是贝多芬与特蕾泽精神接近的结 果,贝多芬不仅在为她画肖像,而且也在表现自己,使这仅有的 两个乐章的奏鸣曲放射出异常的柔情光彩。
András Schiff 03:12
26 Piano Sonata No.25 in G, Op.79 - 1. Presto alla tedesca
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 G大调op.79 这是一首相当洗练、优美可爱的奏鸣曲,也和op.78一样小巧玲 珑,在美中透出一股闲适安逸的气氛,只是出版时并未题献给任 何人。由于此曲极为单纯、极易亲近,有人认为它是贝多芬年轻 时代的作品一,但从记载及1809年草稿簿看来,这首奏鸣曲显 然是1809年时写作的。1810年7月贝多芬将此曲送交莱比锡海德 尔社出版时,曾在曲谱上附以“简易奏鸣曲或小奏鸣曲”的标 题。
András Schiff 04:58
27 Piano Sonata No.25 in G, Op.79 - 2. Andante
事实上,这首奏鸣曲蕴含着成熟手法的音乐美、轻快而富有魅 力,在紧凑的曲式中流露出舒杨的情调,绝对不是一般单纯的小 奏鸣曲所能比拟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成熟时期的贝多芬在寻找 创作的休息,以自己多样的思想来表现作品的妙处,努力对大自 然表现感情,这首作品的某些风格特征正是贝多芬晚期创作所固 有的。第一乐章是贝多、芬摆脱苦恼的心境产物,融人的古老德 国兰德拉舞曲风格的美丽音乐,洋溢着一种自由的气势。第二乐 章预示了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第三乐章轻松偷快、滑稽幽 默,一般认为其份量太轻,这就是所以有人把它称做“小奏鸣 曲”的原因。
András Schiff 02:50
28 Piano Sonata No.25 in G, Op.79 - 3. Vivace
安·鲁宾斯坦指出这首奏鸣曲“与前一首一样,同样简练和幽默。 终曲的主题和我们这儿曾流行一时的歌《瓦尼克和塔尼卡》惊人 地相似,只是这儿带有装饰。”埃立克·布罗姆说:“这首乐曲的 某些部分,如第二、第三两乐章虽然比较容易,然而第一乐章是 很难的,而且其最后加工也明示出后期的特征,那就是在简洁的 写作形式里蕴藏着极其充实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因为在快活的第一乐章中到处都能听到布谷鸟的啼 鸣声,极具田园情趣的音乐,大家很容易对它的直接感情引起反 应,所以人们就干脆把它俗称为《(布谷鸟)奏鸣曲》。贝多芬把 布谷鸟的声音写入严肃的奏鸣曲形式里,尤其是在战争的苦难之 年竟写出了这种作品,是件耐人寻味的事。
András Schiff 02:09
29 Piano Sonata No.26 in E flat, Op.81a -Les adieux- 1. Das Lebewohl (Adagio - Allegro)
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 (有特性的奏鸣曲:“告别”) (献给鲁道尔夫大公爵) 降E大调op.81 这首奏鸣曲写于1809年春至1810年初之间,是贝多芬为了呈 献给他的慷慨保护人鲁道尔夫大公而写作的。鲁道尔夫大公是 1788年1月18日生于意大利的翡冷翠,是意大利皇帝雷奥波多二 世之幼子,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弗朗兹一世之弟。 鲁道尔夫大公是支持贝多芬的许多王公贵族中最有力的一位,他 与贝多芬交往是自1804年开始,并在贝多芬门下学习钢琴与作 曲,对贝多芬怀有很深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师生友谊远远超越了 彼此的社会地位和差异。鲁道尔夫大公的音乐造诣很深,十六岁 就能拿老师的作品作为主题写作变奏曲和室内乐曲,他热爱音 乐,而且鼎力赞助与支持音乐活动,是贝多芬最大的保护人之 一,也是贝多芬推心置腹的挚友。鲁道尔夫大公在艺术上对贝多 芬心悦诚服,不仅是贝多芬孤苦寂寞的晚年朋友,而且在贝多芬 最困难的时期给予经济上、精神上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贝多芬称这首奏鸣曲为“有特性的奏鸣曲”,并给每个乐章题 了名称:Das Lebewohl告别;Auwesenheit别后;Das Wiedersehn 重逢。“告别”一词本身隐涵之义是乐观的。贝多芬除了这首 《(告别)奏鸣曲》外,还题献给鲁道尔夫大公的作品有著名的 《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 钢琴三重奏》、《(锤褪)奏鸣曲》(op.106),《钢琴奏鸣曲》 (op.111),《庄严弥撒曲》、《大赋格》等等,由此可见,贝多芬 对这位大公是抱着何等真诚的感激之情。
András Schiff 07:19
30 Piano Sonata No.26 in E flat, Op.81a -Les adieux- 2. Abwesenheit (Andante espressivo)
1809年4月9日,奥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的军队把维也纳重重包 围,于5月12日攻进维也纳,鲁道尔夫大公为了暂避战火,于5 月4日离开了维也纳。鲁道尔夫大公的离开,拿破仑军队的入 侵,贝多芬和所有的奥地利居民一样,经受了入侵的重压,在他 心中加深了对侵略者的仇恨。1809年对于贝多芬来说是沉重的 一年,战争的煎熬、生活的灾难、疾病和严重的物质困难,但贝 多芬始终没有低头,在他的世界观中已经充满了增长起来的爱国 主义因素。贝多芬在鲁道尔夫大公离开之后傍徨无主,想到国运 和人事的无常,在对鲁道尔夫大公依依不舍的感情下,捺不住地 写下了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并在草稿薄上特别注明“告别。 1809年5月4日维也纳。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出发之 际。"1809年10月14日,奥法战争结束,同年11月法军撤退。 1810年1月30日,阔别九个月的鲁道尔夫大公又回到维也纳。为 了表示大公不在时的寂寞难安的心情,贝多芬从1809年5月至10 月间完成了题为“别后”的第二乐章。在标有“重逢”的末乐章 草稿上,贝多芬以兴奋的重见之情写下:"1810年1月30日,尊敬 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归来。” 这首奏鸣曲除了许多相当华丽的钢琴技巧外,还有一种由冷静 的知性所磨炼出来的透明感,而且所表现的情绪非常细腻,每个 乐章均由贝多芬亲附标题,情形在他的所有钢琴奏鸣曲中还不曾 有过。《(悲怆)奏鸣曲(op.13)“悲怆”二字是指全奏鸣曲的标 题,不是指第一乐章而言的。贝多芬在对标题性原则的运用上, 本奏鸣曲是极为突出的,每一乐章的文字标题在三个乐章发展上 是前后贯穿的,构成了一个非常严整的整体,精密地形成了钢琴 技巧的绝美效果。
András Schiff 03:24
31 Piano Sonata No.26 in E flat, Op.81a -Les adieux- 3. Das Wiedersehen (Vivacissimamente)
《(告别)奏鸣曲》是一首充满温暖感的作品,是一首钢琴诗作。 在表现上有一个特征—即贝多芬首次取用德语的标题和表情记号 在乐谱上,虽然不是很彻底,但已经表明这是战败的屈辱激发了 贝多芬的爱国主义精神。安·鲁宾斯坦特别高度地评价这首奏鸣 曲,他写道:“……奏鸣曲是多么富有表情,我对这音乐是如此熟 悉,可以在每个小节下面写下言语,可以指出其中所有的感觉, 甚至告别时的所有姿势,眼神和拥抱。但是,从祟高到可笑之间 只有一步,我们不跨越这一步......没有比最后乐章第一主题更诚 挚的曲调了。它在各种声调中出现,就象真的是在相会,快速的 经过句描绘了喜悦的冲动,三和弦八度断断续续的重音犹如急不 可待的询问等等.....。” 1810年7月2日,贝多芬在写给出版商的 一封信中用简洁的德文标出了三个乐章的内容,而在手稿付印之 后,出版商又接到怒气冲冲的贝多芬所写的一封信,贝多芬表示 要把他原来的德文标题“告别”( Lebewohl)改成法文标题( Les Adieux),并略去献给鲁道尔夫大公的题词。贝多芬曾有过这段 自白:“这里为什么呢? ( Lebewohl)和(Les Adieux)有着全然不同 的涵义:用前者仅仅是表示向一个人倾心吐胆;而用另一个词则是 表示向一群人、向全人类倾诉衷情。”十分明显,向全人类说话 是贝多芬所谋求的唯一出发点。 总之,这首奏鸣曲就其内容和其中贯穿的精神而论,它已经接 近了浪漫派的音乐,已经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奏鸣曲性质,织 体与和声有许多创新特点,寻求真实的心理形象和内容相适应, 具有先进的、深刻的、向往自由的形象。贝多芬把这首附有标题 的奏鸣曲呈献给鲁道尔夫大公,正是寄予对大公的惜别之情和诚 挚的友谊,那么,这首奏鸣曲的含义就十分明确了,所具有的内 容与性格表现就极为被人们明白了。的确,贝多芬创造了极其明 白易懂、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标题的内容越出了贝多芬个人具 体的事件,上升到了普通的意义,贝多芬力图从纯个人的行为和 命运出发来表现普通的人类社会因素。
András Schiff 06:09
32 Piano Sonata No.27 in E minor, Op.90 - Mit Lebhaftigkeit und durchaus mit Empfindung und Ausdruck
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 (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 e小调 op.90 贝多芬在约有五个年头没有过问钢琴音乐的创作之后,在静止的 枯竭中于1814年重新写下了这首奏鸣曲,并于1815年出版。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接近所谓“后期奏鸣曲”的一首作品,也是 贝多芬所写的一系列两乐章奏鸣曲的最后一首,它较准确地预示 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所固有的一些倾向和某些特点。在这一时 期中,围绕在贝多芬思想、生活的四周是战争、贫困、不安定、 疾病.....这一切耗费了贝多芬不少的精力,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情 绪,和工作能力,再加上猖獗的、反动沉重的政治空气,使贝多 芬感到抑郁,而健康的恶化越发使他陷于绝望之中,对结婚所做 最后努力的失败也使他滋生了绝望性的孤独感。在一些意外的荣 誉和光辉的地位中,并不能动摇贝多芬对共和政体的信仰以及对 于民主主义的同情,它的内心深处开始向着更高更深的世界,向 着遥远的世界憧憬与思索。悲哀与孤独、绝望与痛苦迫使贝多芬 去确立看破红尘的达观世界,开始了在苦恼的根源中探求,并在 超人力量中融进神灵般的遥远感。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那热情的 力量与意志的顽强丝毫没有减退,贝多芬那智慧的沉着及其感情 仍然是十分丰满和深刻的。 全曲由两个乐章构成的,都是属于快速度的,其充满感慨的音 响、歌颂憧憬远景的旋律以及只用德语写下的乐章主要速度记号 和表情术语已经明确地烙印下这一时期贝多芬的感情和思想,它 证明了贝多芬的民族觉悟提高了,想到使用祖国的语言来表示乐 曲的内容和思想,表明了贝多芬渴望创造民族艺术和摆脱外国影 响的志向。
András Schiff 05:30
33 Piano Sonata No.27 in E minor, Op.90 - Nicht zu geschwind und sehr singbar vorgetragen
辛德勒曾提及关于此奏鸣曲的形象故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爱上了 宫廷剧院的女歌手斯图梅尔,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很长的 一段时间阻碍了他们的婚事,经过一段曲折和磨难,.李希诺夫斯 基终于如愿以偿了。当李希诺夫斯基得到了这首献给他的奏鸣曲 后曾怀疑它的题材内容,他向贝多芬问起此事,贝多芬微笑地回 答说:第一乐章是描写“理智与心灵的斗争”,而第二乐章是“与 心爱的人交谈。”十分明显,这两个乐章的音乐与这些标题很相 符合,第一乐章中主要是原则的斗争,第二乐章中则是安静、幸 福感情的世界,很可能是李希诺夫斯基与斯图梅尔的恋爱史感动 了贝多芬,使得贝多芬创造出这样具有庞大概括力量的音乐。 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是贝多芬在维也纳最初时代的保护人卡尔·李 希诺夫斯基伯爵的弟弟,自1798年以来是贝多芬忠实的友人。 贝多芬奉献给他的作品除了这首奏鸣曲之外,还有op. 35变奏 曲、op.51回旋曲。实际上,贝多芬将此曲呈献给伯爵的真正用 意完全是对与伯爵友谊的感谢,因为当时伯爵将列席维也纳会议 的英国大使卡斯鲁莱勋爵介绍给贝多芬,并委托这位勋爵将贝多 芬的《战争交响曲》带回英国上演。鉴于对伯爵介绍之劳的感 谢,贝多芬就将本奏鸣曲呈献给他。 总之,这首奏鸣曲表达了斗争与和平这两大矛盾,展露了理智 同感情冲突的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情,也表达了贝多芬本人深 刻的内心生活--一精神和感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斗争,最后达 到了一种和解。
András Schiff 08:06
34 Piano Sonata No.28 in A, Op.101 - Etwas lebhaft und mit der innigsten Empfindung. Allegretto, ma non
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 (献给多罗特娅-埃特曼男爵夫人) A大调 op.101 这首奏鸣曲是属于贝多芬晚年“五大奏鸣曲”的第一首作品,它 极其明显地表达了贝多芬晚期创作的根本性倾向------自由式、即 兴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性、对复调与对位的爱好、浪漫主义 的艺术思维。在这一时期中,贝多芬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奏鸣曲 式,使其完善地形成有生命的机体,在表现形式上,他那刚毅坚 强的本性和强烈的激情依然存在,他那所固有的浑厚幽默、俏皮 滑稽的因素依稀可见。  1815年至1819年,由于政治局势的恶劣再加上个人生活的不 幸,形成了贝多芬一生创作最少的时期,在这几年间,贝多芬只 写了这部op.101作品。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贝多芬所说的“我 们周围的一切都使我们完全缄默。”社会条件的复杂及变迁、政 治上的失望与孤寂、争取自由的自决意志都决定了贝多芬晚年的 作品面貌,但其现实主义的因素丝毫没有减弱,贝多芬仍然是一 个内心丰富的人、一个对大自然充满爱意的眷恋者。从他的作品 中流露出的丰富心境与澄明感、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熟练程度, 淋漓尽致地发挥了钢琴作曲的技巧,都比以前有了更广的扩大 性,深厚的心情变得更为细腻而优雅,所追求的表现世界更有深 度了。
András Schiff 03:53
35 Piano Sonata No.28 in A, Op.101 - Lebhaft, Marschmäßig. Vivace alla Marcia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特征是从音乐的构思和表现需要出发,它不 仅扩大了音响量,而且在音乐形式上也发生了必要的扩张,各乐 章的连贯发展是统一的,把以往在管弦乐、室内乐所取得的创作 经验的技法运用于钢琴音乐的创作,施用了色彩性的和声与强弱 的浓淡对照。对严格赋格的爱好也是贝多芬晚年作品的一大特 点,它表达出一种意念的总结,表达对德国民族音乐莫基人的尊 敬,贝多芬把奏鸣曲与赋格形式相结合看作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和 民族任务。 这首奏鸣曲带有显著的幻想味,乐曲的精巧谱曲法与浓厚的幻 想更使人预见到舒曼的音乐章法。它以那缥缈的梦、憧憬以及活 动力,以音乐语言的细腻性及丰富情感,精湛地表现了所含有的 艺术性气息。第一乐章象是瓦格纳的风格.精炼而富有表情;第二 乐章好象是出自舒曼的手笔;辉煌的末乐章却又回到了巴赫的风 格。 兰兹在他的有关贝多芬的德文书本上转述了辛德勒的见证,他 证实了贝多芬给这首奏鸣曲写下的标题性解释:第一乐章“幻想性 的感觉”;第二乐章“行动的召唤”;第三乐章“幻想性感觉的回 复”;第四乐章“行动”。罗曼·罗兰在对这首奏鸣曲的分析中曾 这样指出:“贝多芬在奏鸣曲op.101中拒绝了宣讲的作用,而仅 仅转向他自己本人和他的上帝。”“作品总的形象范围就象含蓄 的、丰富的轻声色彩,象介于下雨和晴天的气氛之间。
András Schiff 06:34
36 Piano Sonata No.28 in A, Op.101 - Langsam und sehnsuchtvoll. Adagio, ma non troppo, con affetto
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一切都在某种强烈的愿望和苦恼的淡影 中,在它的微笑和叹息中,没有前额的皱纹,没有因抽搐而歪曲 的嘴巴,永远是生动、新鲜和温柔的。而第二乐章仅仅是进行曲 的影子,行动和胜利的影子。第三乐章是优愁、苦恼,对往昔幻 想的回复,心情沮丧的劳累,然后是刚毅的、明快的、得意洋洋 的折磨人的感觉斗争。”罗曼。罗兰形容整首奏鸣曲说,如同 “内心生活的一天,晚夏的一天,四十五岁,时光的飞逝暂时停 顿。在1815年一1816年间贝多芬的心灵不肯定地在过去和将 来、苦恼和希望之间动摇。”“这是最后的时刻,安静的,面带 笑容的,在这之后,疾病将要来临……贝多芬幻想着,真诚地为 自己的幻想发出笑声。我们与他一起欢笑,尽情地享受这最后的 时刻!它的诱惑力还在加强,在优雅和喜悦中,我们感觉到脆 弱。”那盖尔曾对这首奏鸣曲作了严肃的、深思熟虑的分析,他 强调奏鸣曲的心理描写和各种因素的斗争----“大胆勇敢和宁静 的忧郁,悲哀和幽默。”贝多芬曾对辛德勒说,这首奏鸣曲陈述 了梦幻般的种种感受,“学会沉默吧,哦朋友……”这句格言成 了贝多芬创作这首奏鸣曲的直接灵感。贝多芬的沉默在本质上是 压抑、孤独人生抗衡的另一种方式。
András Schiff 02:32
37 Piano Sonata No.28 in A, Op.101 - Geschwinde, doch nicht zu sehr, und mit Entschlossenheit. Allegro
这首奏鸣曲是呈献给多罗特娅.埃特曼男爵夫人。这位奥地利军官 的夫人是从贝多芬学习钢琴的学生中最有才华、最理解教师的天 才钢琴家,根据同时代人的证明,她弹奏的贝多芬钢琴乐曲是最 能表达贝多芬的精神涵义,表现也最为卓越直觉。贝多芬本人对 她的演奏评价也很高,在她的名字前还加上“音乐守护神丘奇丽 亚”(耶酥神话中的殉难者,被认为是音乐的庇护者)之名。贝多 芬曾在1817年2月23日写给她的信中说道:“请接纳这首作品吧! 这首作品从一开头就是为您写作的,在这里表白了我对您那丰富 的艺术天赋与优美品格的真心佩服。” 总之,这首奏鸣曲是一首大型的幻想曲,它溶诗意和哲理的沉 思于一炉,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这部作品的深度和 广度反映了贝多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又超脱于这个世界的独特处 世态度,较好地表达了主观性与客观性、抒情性与宣叙性,展露 了贝多芬对民歌、对民间音乐的注意,整个旋律与和声运动频繁 使用的对位法也加深了乐曲内容的意味,有机地体现了贝多芬天 才而深刻的创作构思,同时也证实了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一些思维 特征。
András Schiff 07:49
38 Piano Sonata No.29 in B flat, Op.106 -Hammerklavier- Allegro
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 为击弦古钢琴写的大奏鸣曲 (献给鲁道尔夫大公爵) 降B大调op.106 这首贝多芬最大型的奏鸣曲也称“锤子钢琴”奏鸣(Hammer- Klavier),是贝多芬钢琴作品构思中最伟大的一部巨著,是贝多 芬把钢琴奏鸣曲式加以交响化处理的最完美、最创新的榜样,完 全可以称之为贝多芬《钢琴(第九)交响曲》。 这首奏鸣曲于1817年11月开始创作,1819年9月出版。1819 年4月贝多芬在给李斯的一封信中曾说:“这首奏鸣曲是在多灾多 难的境遇中写作的,要为面包而作曲,是一件多么辛酸的事。” 依据辛德勒的说法,这首奏鸣曲的时期就是“我们的作曲家已不 再从前那样写很多的音符,相反地,在这二、三年都写了无数的 书信。有的是关于家事,有的是关于诉讼,更有的是关于侄子的 教育问题。而且其大部分是属于心中激烈感情的不好的、可悲的 表现,也是属于贝多芬对这些事的热心表现”的时期。在这一时 期中是梅特涅反动统治下社会政治气氛最令人压抑的时期,而此 时的维也纳音乐界也衰落下来,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被人视为 是“过时的腐僧”。
András Schiff 11:07
39 Piano Sonata No.29 in B flat, Op.106 -Hammerklavier- Scherzo. Assai vivace
音乐家们的命运遭到了空前的打击,不幸与操劳这时紧紧围困和 缠绕着贝多芬,一方面是贝多芬一些在维也纳的保护者相继去世 或出走,另一方面是贝多芬的听觉已经恶化,只能依靠笔谈才能 与人对话、贝多芬曾叹息地对年轻的友人普罗依宁说:“我在这个 世界上是孤单的一个人了。”“穷苦地遭到迫害和被轻视的奥地 利音乐苦工。"1817年8月贝多芬的日记本上曾写下:“我经常感 到绝望,并且想到死。因此我身体虚弱,眼看是没有好转的希望 了……如果日前状况再继续下去,明年我不但去不了伦敦,可能 还要进棺材。”多病而心神不宁的贝多芬又由于他的家庭不幸更 越发加深了他的灾难。1815年贝多芬的弟弟卡尔去世,遗下了 一个年仅十岁的同样名叫卡尔的儿子交由贝多芬继养。为了收养 卡尔,他作出了无尽的诉讼,他象父亲一样地疼爱卡尔,他呕心 沥血、操心劳神,用尽了一切力量想把卡尔培养成一个有学识的 人,一个他所理想的、一个民主社会的合格成员,成为有益于人 类、益于社会的人,但这些企图却没有成功。小卡尔的母亲是一 个没有文化,轻浮而喜欢瞎扯的女人,她对贝多芬的监护感到不 满,时常和贝多芬发生冲突、纠纷,而不成才的小卡尔长大后却 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自私自利、腐化堕落的人,这给贝多芬的晚年 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一直到他去世。这些遭遇和重负以及内心的 沉重悲痛都没有摧毁这位伟大的贝多芬,他在巨大精神苦难中孕 育着奏鸣曲op.106 ,极欲想使用钢琴这种乐器对内心进行探 索,以体现出精神上坚定搏击的勇气和不断前进的意志和信念。
András Schiff 02:42
40 Piano Sonata No.29 in B flat, Op.106 -Hammerklavier- Adagio sostenuto
贝多芬写这首奏鸣曲的意图是想把音乐看成是对抗当时社会道 德堕落和文化庸俗化的有力工具。贝多芬曾在英国朋友的面前抱 怨维也纳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已大大下降,而且越来越糟,批评他 们对好的、真的音乐业已失去了感觉,为了同“浅薄的、感官享 乐的时代精神”相杭衡,贝多芬在大声疾呼中写下了这部作品— “我立足于正义事业,才能同这些有权有势的爵爷们对抗,并获 得胜利。”这首奏鸣曲不管是从外观上或是从内容上看,都是属 于古今绝无仅有的巨大钢琴音乐。贝多芬在停滞了数年创作中, 秘藏在他内心的艺术之泉不但没有干枯,反而聚积了更多发挥最 后光彩的充分养份,贝多芬的坚强性格也恰恰表现在他能从绝望 和矛盾对立中挣脱出来,以坚强的毅力向精神王国挺进。 阿萨菲耶夫关于奏鸣曲op.106写道:“这部伟大的作品可以称 为钢琴上的交响乐....有力的音响,宏伟的构思,在室内音乐范围 内前所未闻的创造性想象幅度证实了贝多芬特殊的天才和生活精 力的无比丰富的储藏。在这首奏鸣曲中,动机的展开和主导思想 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没有因此而失去紧张度,失去表达 手法的丰富多彩,这儿不存在空虚的、并非有机联系的、偶然的 因素。每一个音响都是匀整的,连续不断地从一个流向另一个。
András Schiff 15:30
41 Piano Sonata No.29 in B flat, Op.106 -Hammerklavier- Largo - Allegro risoluto
谢洛夫热烈称赞这首奏鸣曲,他在1854年写道:“……它包含了 宏伟的快板,辛辣的诙谐曲,无边的柔板和结束的赋格,它深刻 的内容和完善的技术形式是无可比拟的。……在贝多芬后期风格 的钢琴作品中也有这样的‘庞然大物’,这是钢琴音乐的最后言 语,就象《第九交响曲》是交响音乐的最后言语。” 安·鲁宾斯坦对这首奏鸣曲的评价,这是“巨人、宏伟的奏鸣 曲”,是“钢琴上的《第九交响曲》。” 这首奏鸣曲意气昂扬地将四个乐章的计划扩大到了史诗的地 步。第一乐章是明朗和雄伟的性质,是一幅宏伟人民性的完整史 诗。第二乐章诙谐曲以充满不断变化的形象随想性来与前面形成 尖锐的对比,使人们看到了完全幻想性的画面。第三乐章是一种 心灵和命运的悲剧性对话;它在寻找宗教的安慰,悲哀的感情得到 非常强烈的发展,早被认为是贝多芬天才创作中最为出色的慢乐 章之一。在终曲宏伟的赋格中,是贝多芬在痛苦寻找英勇而充满 信心的结局,在领悟中增强了改变世界的意志力。 总之,这首奏鸣曲气势规模之大、内容之深远,显然是对世界 广阔视野的庞大概括,具有惊人的感染力形象,体裁及内容也是 极为独创的、技巧也极为艰深。的确,贝多芬把停滞数年后在心 中孕育的想法全部倾泻在这个作品中,使他的思想升华到理想化 的境界。
András Schiff 12:51
42 Piano Sonata No.30 in E major, Op.109 - Vivace, ma non troppo - Adagio esspressivo
第三十钢琴奏鸣曲 (献给马克西米利安娜·布伦塔诺小姐) E大调op.109 这首奏鸣曲洋溢着优美诗情的抒情性,是幻想曲类的奏鸣曲,它 是贝多芬晚年亲切浪漫性的突出杰作。它以最美好和最完善的外 在抒情美形式表现了无比丰富的内容,体现了极其强烈而丰富的 诗意天性,高雅而梦幻般的寂静气氛笼罩着全曲,人们常称它是 “巨人式奏鸣曲。”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十九岁的马克西米利安娜·布伦塔诺小 姐的,贝多芬与布伦塔诺一家非常亲近,甚有交情。父亲弗朗兹 是个富商,对贝多芬有过经济的援助,其妹(布伦塔诺小姐的姑 姑)是著名的才女贝蒂娜,对歌德十分倾心,曾经介绍贝多芬与 歌德认识,母亲安多妮,贝多芬曾献给她《狄亚贝里变奏曲)), 贝多芬献上这首奏鸣曲是为了报答他们之间的友好感情。
András Schiff 03:40
43 Piano Sonata No.30 in E major, Op.109 - Presstissimo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在充满危机的艰难状态中,集中所有的精 力、使出浑身解数于1820年至1821年创作而成的。贝多芬在这 首奏鸣曲中充分恢复了自己的力量,重新站立起来,体现了贝多 芬在黑暗势力令人窒息的社会条件下,仍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革 命的理想,仍然对政治事件加以关注和思考,欧洲各民族反抗运 动和争取自由的斗争,都大大地鼓舞了贝多芬的斗志。贝多芬在 寄给布伦塔诺小姐奏鸣曲时曾在信中写下诚挚而优美的献词:“此 曲是要献给你的,这并不是一般常见的东西所能比拟的,这是精 神,这是把地球上高贵、杰出的人连结起来的精神,这是在任何 时候都不能将其摧毁的作品。”贝多芬在这段自白清楚的言语中 向我们道出了他的晚年在道德哲学方面所达到的观念境界—通过 伦理生活,通过人群的生活来实现善的世界。 奏鸣曲op.109第一乐章写得十分自由,它既更改速度又变换节 拍,甚快板和慢板主题的直接对立形成了一种双重的性质,它的 结构十分匀称,具有很强的润饰戏剧性,快板和慢板之间实现了 有说服力的统一,洋溢着温柔的心情和感觉,愉快地沉浸在美好 的生活之中。第二乐章的形式十分简练,既严正又有伸缩性,情 绪是热情澎湃的,性质是刚毅坚决的。最为精彩的第三乐章是由 优美的行板和六个变奏组成的,它是全曲的重心所在,是整个奏 鸣曲的构思基础,乐章写得非常自由、完美紧凑、精炼的主题和 富有诗意的曲调是令人所吸引的,在内容的深刻式表现手法上都 是优异的、难以形容的,变奏的速度、气氛、性质的对比是别具 一格的,具有精美细腻的钢琴风格。
András Schiff 02:29
44 Piano Sonata No.30 in E major, Op.109 - Gesangvoll, mit innigster Empfindung. Andante molto cantabile ed espressivo
罗曼·罗兰在分析奏鸣曲op.109时曾指出:这首奏鸣曲是“幻想和 爱情的游戏。”罗曼·罗兰认为第一乐章是表达抒情的幻想。第二 乐章是强烈感情的对比性冲动转变成带有“顿足重音”的急速舞 蹈。第三乐章是“心儿在歌唱”“旧恋的烦恼,但现在以轻声在 叙述,好似在自言自语”“内心不可侵犯地保存住对往事的回 忆,但其中已没有什么悲哀的和激动的”“幻想、幻想……降临 在白天的崇高的、丝毫不动的梦景…秋风吹来了枯萎的树叶和飘 过的香味。但这些回一忆已经失去了锋芒:精神从回忆的蜡和暗金 色的蜜中筑成自己的蜂巢、蜂房。精神统治着使它陶醉、使它痛 心的事物,它卷曲在它所创造的宇宙的中心。” 总之,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思想重要的进展,音乐的结论是 静思的,是心平气和的奇美幻想,是贝多芬观念领域之后的心灵 宁静,是灵魂被骚乱后的宁静,它充满了象是抚慰自己心灵一样 的情味,整个奏鸣曲建立在这样柔和而严谨的气氛中,启示出钢 琴明亮音色的奇迹。
András Schiff 12:43
45 Piano Sonata No.31 in A flat major, Op.110 - Moderato cantabile molto espressivo
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 降A大调op. 110 这首奏鸣曲是一首富于感情的安静作品,是贝多芬自由地处理 奏鸣曲式的典范,它以哲理性和洞察力的锋芒,深刻地表露了贝 多芬在用自己的内在力量来滋养自己和净化自己,体现了贝多芬 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对人生目标的意识—自我决定、自我选择、 自我实现。 这首奏鸣曲充满了贝多芬晚年期间所特有的深沉情绪,它极富有 深刻的回想情操和安静的内向敏感,虽然笼罩着一层深沉的悲叹 色彩,但也混杂着超越它的美梦,也可见到意图突破所做的努 力。这首奏鸣曲主题材料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精妙的,主题就是回 向古老的年代,”它包含了极有特性的细节,活跃着一种戏剧性 的回声,它吐露出贝多芬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可以称 之为“追忆的”“怀古的”奏鸣曲。这首奏鸣曲忠实地发挥了民 歌的音调基础,在艺术手法及风格上也达到了异常的精炼,表达 了贝多芬的哀伤绝望以及对饥饿贫困有深切的愤慨。
András Schiff 06:54
46 Piano Sonata No.31 in A flat major, Op.110 - Allegro molto
这首奏鸣曲没有呈献给任何人,它是在贝多芬新的生活考验、精 神和身体沉重苦难时期1821年12月完成的,是与《第九(合唱)交 响曲》等庞大作品同时写作的。第一乐章基本上是温柔抒情的性 质,感情十分丰富,固有一种内心的温情。第二乐章简洁明快, 洋溢着幽默之情,是一首典型的诙谐曲。第三乐章充满着慷慨激 昂的热情,明朗的情调取代了神秘的朗诵气氛,痛苦的咏叹调引 出了一个三声部的赋格,动感是逐渐高涨的,赋格最后变成了胜 利的圣咏。罗曼,罗兰认为:第一乐章是明亮、抒情的回忆在和忧 伤、担心、现实的阴影冲突。第二乐章表达了“贝多芬所常有的 在突然的、短小的玩笑中的尖锐和粗野”“热情、崇高的人物经 常象贝多芬那样,有一个‘双重人’。”第三乐章是“内心苦难 的现实写照‘最终’以胜利为结束。 
András Schiff 02:17
47 Piano Sonata No.31 in A flat major, Op.110 - Adagio ma non troppo - Fuga. Allegro ma non troppo
总之,这首奏鸣曲把握了音响和情绪的寂静流动,辐射出精神的 热能是持久的,其内容是深奥的、结构是宏伟的、音乐是极为柔 的有机性活动,是永恒之美的原型音乐,从音乐中使人们感到的 是有哲理沉思的威严同柔美诗意的神秘结合,整个奏鸣曲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贝多芬在努力地确信自己、塑造自己、忠于 自己、把握自己。
András Schiff 09:52
48 Piano Sonata No.32 in C minor, Op.111 - Maestroso - Allegro con brio ed appassionato
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 (献给鲁道尔夫大公爵) c小调Op.111 贝多芬用这首奏鸣曲作为32首钢琴奏鸣曲这一精神发展序列的 终点,我们也不妨把它叫做是一座雄伟教堂刺破蓝天的十字尖 顶。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重新采用了两乐章的奏鸣曲式,在主 题思想的内涵上具有,一种淡泊、宁静和超脱的性质,具有深刻 思辨和时代抽象思维的性质,它保存着德国古典和浪漫唯心主义 哲学的一些最丰富、最深刻东西。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 个高峰,使他的天性表现得深刻而明哲,沉思的处世态度达到了 辨证的统一。 这首奏鸣曲完成于1822年1月13日,1823年出版,它是贝多芬 献给鲁道尔夫大公爵的。这部作品完全浸透着一种哲人超脱的宁 静意象,标志着贝多芬已经进人了“知天命”之年。据贝多芬自 己说,他创作这首奏鸣曲的意图是为了使他的好友鲁道尔夫大公 爵的精神状态趋于安宁、平静,也使自己晚年的心境获得一种淡 泊感。这首奏鸣曲所表述的追求宁静、寻找宁静、渴望宁静却使 人们听到的是更多的精神骚动,是贝多芬一生心路历程中的精神 骚动,看到更多的是诗意化的、感情化的人的形象。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奏鸣曲时,采用了一系列早期的草稿,并进行 了根本性的重新考虑,以其互相对照的出色尖锐性和形象概括力 的鲜明性,逻辑性地发展了前几首奏鸣曲所指出的思想范围。它 的结局可以说是一派后期风格的作风,力图献身于诗意般美好的 幻想世界,摆脱年轻时代受到侮辱的思想。第一乐章具有巨人般 的力量,在奏鸣曲形式中编进对位法的手法,贝多芬那豪迈热情 的天性与完美的分寸感、严密的逻辑与紧凑的整体结合是出色 的。第二乐章是旋律纯洁朴素的最高典范,它是以最朴素的主题 写成的一组变奏,主题的内容是深刻而突出的,在对位因素的变 奏中又是那样的痛苦而有力。在变奏形式方面具有高度技巧和极 其丰富的内容,情绪的转变也是十分鲜明的。由于激越的快板乐 章与缥缈慢板乐章的对比是强烈的,从全部音乐观点而论,这首 奏鸣曲的确是贝多芬最难演奏的一首奏鸣曲,它是贝多芬晚年对 于已经消逝的年华和一生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一个回顾,并 从中得出了最后的结论。
András Schiff 08:42
49 Piano Sonata No.32 in C minor, Op.111 - Arietta. 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
兰兹曾比喻说:“这两个乐章可以看到是‘反抗’与‘屈服’。” 安·鲁宾斯坦则认为这首奏鸣曲“极其真诚,没有渊博的学识,其 中的Arietta—飞向云彩,心灵扶摇直上天空。”阿萨菲耶夫对这 首奏鸣曲作了如下的描绘:“在第一乐章中,作曲家又回到了他所 特有的强大的、惊慌不安的冲动。短短的引子(Maestoso)以悲剧 性的呼喊为开端。在短暂的安静之后,过渡到旋涡型的冲动,孕 育着Allegro的正主题。接下去整个第一乐章就象挣脱了自然界栓 桔的暴风雨在狂吼。只是有时的一瞬间的安宁,让位给较平静的 音响。第二乐章—Arietta,这是极其朴素、真挚的主题的变奏。 主题出现在奇妙的音响结构的丰富多彩的形式中。在乐章的最 后,主题又以开始的旋律型出现。它被如蓝天一样晶莹、震音式 的和声和颤抖的颤音所包围。”罗曼·罗兰认为Op. 111显露了 “充实的强力和完全的宁静。”在第二乐章Arietta中,贝多芬是 “生活真正的统治者。”这儿是“无尽的幻想”“高度的宁静” “强有力的安逸隐藏在菩萨的凡乎不动的微笑中。” 总之,尽管两个乐章存在着锐利的对比和明显的对照,但却保 持着巨大的、整体的统一,其音乐那深沉广阔的精神己经拓展到 了无限的神秘世界之中。这首奏鸣曲无论在技巧上或在内容上都 凝聚了贝多芬对于奏鸣曲建设事业的倾心研究和总结性探讨,表 现出一种超脱的情绪,充满了超人的思索内容,它陈述着代表光 明面的力同代表黑暗面的力之间的相互抗衡和搏斗,表现了一种 内在超越的力和骚动,它无愧是压轴的“永恒艺术。”
András Schiff 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