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人收藏
共47首歌曲
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交响曲和交响乐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交响曲是一种题材,交响乐是一种类别。交响乐包含:交响序曲、交响曲、协奏曲等等。而交响曲仅仅为一种题材,包含于交响乐中。
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 交响曲是近现代器乐体裁中,在音乐表现上最庞大、最复杂、最完整的一种形式。它以表现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英雄人物、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富于哲理的思维以及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见长,带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
以下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十部交响曲的排行榜:
第一名:马勒第二交响曲
第二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第三名:马勒第三交响曲
第四名: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第五名: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第六名: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第七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第八名:马勒第七交响曲
第九名:马勒第一交响曲
第十名:马勒第五交响曲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 1. Allegro maestoso [Totenfeier]
第一名: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马勒第二交响曲》,C小调,由马勒创作于1894年。因为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故别名《复活交响曲》。全曲包括五个乐章。《马勒第二交响曲》是以编制庞大和演奏难度而著称的马勒十部交响乐作品之一, 也可以说是马勒的优秀代表性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 庄严肃穆的快板,指示“专心认真,而且要有庄严的表现”,扩大的奏鸣曲式,题名为“葬礼”。这一乐章用布鲁克纳的开始方法,在强奏的弦乐 颤音上,由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粗犷有力的片断动机,不久出现以C小调为中心的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和 英国号主奏,随后又由另两三个相异的主题,构成第一主题群,阴暗的音色带有不祥的气氛。然后小提琴奏E大调柔和的第二主题,第一主题再度出现时,全部管乐奏圣咏风格旋律。呈示部小结尾前,圆号与木管奏葬礼进行曲。这两个主题群结构复杂,所以呈示部很庞大。 展开部可看作3部分,第一段小提琴以C大调优美地奏第二主题开始,低音弦乐奏第一主题动机,鼓荡加强后又趋平静。长笛奏第二主题,开始抒情的第二段。第三段又以第一主题动机加强而出现高潮,最高潮达圣咏风格的旋律,回到C小调而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将呈示部加以浓缩精简,两个主题变得隐晦,但比呈示部的对位更为精彩,结尾部变成葬礼进行曲,最后以下行半音阶风格结束。 |
Leonard Bernstein | 00:02 |
02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 2. Andante moderato
第一名: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第二乐章: 中庸的快板,指示“极为轻松地,绝不可急躁”。 马勒将这乐章当做回忆幸福的往日的间奏曲,表现失败的英雄的爱,是整首交响曲中音乐较为明朗的部份。 弦乐合奏的主题,是朴素的连德勒舞曲(发源于 奥地利南部LANDLER的慢圆舞曲,是圆舞曲的前身),写得极美,较海顿、舒伯特等前辈的连德勒舞曲写得更为精致美妙。这个主题共反复出现三次,中间安插了两个没有显著的对比性格的中段曲调。 |
Leonard Bernstein | 12:19 |
03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 3. [Scherzo]. In ruhig fließender Bewegung - attacca:
第一名: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第三乐章: 缓缓流动的动态,三段体的谐谑曲。运用了 马勒的歌曲集 《少年的魔角》中的《 圣安东尼向鱼儿说教》的旋律。此歌曲描写帕图亚的 圣安东尼在湖岸上长时间耐心地向鱼儿布道,劝说它们改变贪馋的本性。鱼儿愉快地聆听布道,但过后重又各自追逐自己的猎物果腹。 这个乐章是幽默中带有讥讽。马勒这样解说:“当你从怀念的白日梦中醒来而必须回到浑浑噩噩的现实生活中时,那无穷无尽的运动,无休无止的日常活动,没有意义的喧嚣奔忙,可能会使你感到不寒而栗,仿佛你在注视着灯火通明的舞厅中旋风般起舞的人群——而且是在外面的黑暗中看着他们,离开那么远,因此听不到那里的音乐。这时,人生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个可怖的鬼域世界,对它,你将发出一声憎恶的喊声而退避三舍!”整个乐章以三段体作成,由定音鼓和低音乐器的四度动机开始,但立即出现第一 小提琴流动的明快的主题,中段主题由法国号和小号高奏出来,由低音弦乐以断奏的动态开始,表现出明朗的旋律。两种旋律以发展风格作立体性进行,经对比后,自由地再现第一段,以片断性再现主题而结束,然后空洞且了无生气地静静终止。 |
Leonard Bernstein | 11:26 |
04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 4. "Urlicht". Sehr feierlich, aber schlicht "O Röschen rot!"
第一名: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第四乐章: 极为庄严但朴素地,女低音之歌《原始之光》 歌词译文: 噢,小红玫瑰! 人类在很大的困境中! 人类在很大的痛苦中! 我宁可选择在天堂生活! 我行至宽阔的路径, 有天使前来,企图送我回去。 啊,不,我不愿被送回去! 我来自上帝,也将回到上帝, 亲爱的上帝将给我小小的亮光, 把我导引至幸福的永生! |
Leonard Bernstein | 06:18 |
05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 5. Im Tempo des Scherzo. Wild herausfahrend
第一名: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第五乐章: 扩大的奏鸣曲式,复活颂歌 根据克罗普斯托克所撰写之‘复活’赞美诗改编而成 复活,是的,你将复活, 我的尘埃啊,在短暂歇息后! 那召唤你到身边的主, 将赋予你的永生。 你被播种,直至再次开花! 收获之主前来, 收割死去的我们, 一如收割成捆的谷物! 要相信啊,我的心,要相信— 你并无失去所有! 你拥有,是的,你拥有渴求的一切, 拥有你爱好、欲争夺的一切! 要相信啊:你的诞生绝非枉然! 你的生存和磨难绝非枉然! 生者必灭, 灭者必复活! 不要惧怕! 准备迎接新生吧! 啊,无孔不入的苦痛, 我已脱离你的魔掌! 啊,无坚不摧的死亡, 如今你已被征服! 乘着以炽热之爱的动力赢得的双翼, 我将飞扬而去, 飞向肉眼未曾见过的光! 乘着以炽热之爱的动力赢得的双翼, 我将展翅高飞! 我将死亡,直至再生! 复活,是的,你将复活, 我的心啊,就在一瞬间! 你奋力以求的一切, 将领你得见上帝! |
Leonard Bernstein | 38:43 |
06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 "Choral" -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
第二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因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称为“合唱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被公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第一乐章: 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乐章: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 |
Herbert von Karajan | 15:36 |
07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 "Choral" -2. Molto vivace
第二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第二乐章: 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 |
Herbert von Karajan | 10:26 |
08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 "Choral" -3.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第二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第三乐章: 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
Herbert von Karajan | 15:54 |
09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 "Choral" - Excerpt from 4th movement - 4. P
第二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第四乐章(上): 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
Herbert von Karajan | 06:07 |
10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 "Choral", 4.-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第二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第四乐章(下): 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让人想起尼采的那句名言:“欢乐——比心中的忧伤更为深沉。”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欢乐颂》的乐队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笑出声来,连听众都一个个神情严肃,沉浸在一种精神享受之中,其情绪与在听悲歌时是一样的。这时听众和演者都陶醉于一种美感之中。 |
Herbert von Karajan | 18:13 |
11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 Part 1. 1. Kräftig. Entschieden
第三名:马勒第三交响曲 马勒的交响作品规模庞大,时间方面和乐队的编制方面都是空前的,就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就长达30多分钟。这使得他的交响曲具有更多表现自己情感想法的空间。庞大的乐队,有时还包括场外乐队和大规模的合唱队,使得对巨大的情感落差表达成为可能,而且能够给观众极大的感官享受。这首作品1902年6月9日在克列菲尔德首演,由马勒自己指挥。 第一乐章: 引子,牧神潘在乐曲开头的哀乐声中醒来,标志着夏日的来临(酒神巴克斯的行列) “强有力而决然地”,扩大的奏鸣曲式。 |
Leonard Bernstein | 34:53 |
12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 Part 2. 2. Tempo di Menuetto. Sehr Mäßig
第三名:马勒第三交响曲 第二乐章: 草原的花朵告诉我 小步舞曲速度,优雅的洛可可风格,扩大的三段体,即把中段出现两次。以双簧管表现主要主题,各件乐器一一发展。第一中段是升F小调,长笛与中提琴奏乡愁感的主旋律。第二中段由双簧管与单簧管开始,然后长笛与中提琴第三次再现主题,最后以泛音的高音和弦来结束。 |
Leonard Bernstein | 10:46 |
13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 Part 2. 3. Comodo. Scherzando. Ohne Hast
第三名:马勒第三交响曲 第三乐章: 森林里的动物告诉我。 悠闲的谐谑曲,c小调,指示为“不急速地”。这一乐章据《少年的魔角》中的《夏末》的歌词而作。 |
Leonard Bernstein | 18:33 |
14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 Part 2. 4. Sehr Langsam. Misteriosos. Durchaus ppp "O Mensch! Gib acht!"
第三名:马勒第三交响曲 第四乐章: 人类告诉我 D大调,“极为缓慢、神秘地”,二部曲式。在平静的演奏后,女低音独唱,歌词为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醉歌后查拉图斯特拉的轮唱: 人啊! 留神罢! 深沉的午夜在说什么? “我睡着,我睡着—— 我从深沉的梦里醒来;—— 世界是深沉的, 出白昼所想的还要深沉。 痛苦是深沉的—— 快乐!却比心疼还要深沉; 痛苦说:消灭罢! 可是一切快乐都要求永恒—— 要求深沉,深沉的永恒!” |
Leonard Bernstein | 09:32 |
15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 Part 2. 5. Lustig im Tempo und keck im Ausdruck "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 süßen Gesang"
第三名:马勒第三交响曲 第五乐章: 天使告诉我 指示为“以活泼的速度,表现要大胆。”先以童声合唱模仿钟声而反复“宾、邦”,然后女声合唱、女声独唱,三部曲式,歌词为《少年的魔角》中《三个天使在唱快乐的歌》: 三位天使唱着甜美的歌, 声声喜乐,响彻天国。 众天使们齐声欢呼著说: “彼得的罪得赦免!” 坐在桌前的主耶稣, 正在跟十二门徒用晚膳。 主耶稣说“你站着所为何事? 我看得见,你为我而哭!” “仁慈的主!我怎可能不哭? 我犯了十诫! 漫无目的地走着,苦苦痛哭! 主啊,求你怜悯!” “若犯了十诫的话, 必须跪下祷告, 及发誓以后永远祇爱神! 因为喜乐由神所赐!” 天赐的喜乐是有福的城, 天赐的喜乐并无终结! 天赐的喜乐由彼得来领受。 耶稣将喜乐赐予彼得,也永远赐予世人。 |
Leonard Bernstein | 04:07 |
16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 Part 2. 6. Langsam. Ruhevoll. Empfunden
第三名:马勒第三交响曲 第六乐章: 爱告诉我 指示为“缓慢、平静、充满感情地”,自由的回旋曲式。开始以弦乐表现回旋主题A1和A2(爱的主题)。在此之后,回旋主题共出现3次,每次出现之前,均有一个低谷(低谷B,C,D),每次低谷均强于前一次。其中低谷B,D的动机相同,低谷C为第一乐章开始的铜管动机。经过每次低谷,回旋主题A1和A2也同时增强,并于最后一次形成不可阻挡之势,最后以爱琴圣歌而结尾。 |
Leonard Bernstein | 00:02 |
17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5 c-moll op. 67 - 1. Allegro con brio
第四名: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第一乐章: 辉煌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 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
Herbert von Karajan | 07:19 |
18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5 c-moll op. 67 - 2. Andante con moto
第四名: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二乐章: 有活力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 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
Herbert von Karajan | 10:05 |
19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5 c-moll op. 67 - 3. Allegro
第四名: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三乐章: 谐谑曲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
Herbert von Karajan | 04:54 |
20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5 c-moll op. 67 - 4. Allegro
第四名: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描绘出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开始时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乐队全体奏出辉煌的第一主题,然后用弦乐表现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接近展开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经不再像第一乐章时那样强劲,反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在尾声部,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呈现出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群众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寓意这场与命运的决战,最终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
Herbert von Karajan | 09:07 |
21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6 F-dur op. 68, 'Pastorale' - I. Erwachen heiterer Empfindungen
第五名: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第一乐章: 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
Herbert von Karajan | 09:01 |
22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6 F-dur op. 68, 'Pastorale' - II. Szene am Bach (Andante molto mosso)
第五名: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二乐章: 在溪边。 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
Herbert von Karajan | 11:35 |
23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6 F-dur op. 68, 'Pastorale' - III. Lustiges Zusammensein der Lan
第五名: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三乐章: 乡村欢乐的集会。 快板,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 |
Herbert von Karajan | 03:02 |
24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6 F-dur op. 68, 'Pastorale' - IV. Gewitter-Sturm (Allegro)
第五名: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四乐章: 暴风雨。 快板,f小调。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 |
Herbert von Karajan | 03:25 |
25 |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6 F-dur op. 68, 'Pastorale' - V. Hirtengesang-Frohe und dankbare Gefühle nach dem Sturm (Allegretto)
第五名: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五乐章: 牧人的歌。 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回旋的奏鸣曲式。 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
Herbert von Karajan | 08:46 |
26 |
Antonín Dvořák: Symphonie Nr. 9 e-moll, Op. 95, 'Aus der Neuen Welt' - Adagio - Allegro molto
第六名: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自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交响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的第九首,作品编号:Op. 95。 这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第一乐章: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 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
Herbert von Karajan | 09:21 |
27 |
Antonín Dvořák: Symphonie Nr. 9 e-moll, Op. 95, 'Aus der Neuen Welt' - Largo
第六名: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第二乐章: 最缓板。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对故乡无限深情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念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
Herbert von Karajan | 13:09 |
28 |
Antonín Dvořák: Symphonie Nr. 9 e-moll, Op. 95, 'Aus der Neuen Welt' - Scherzo (Molto vivace)
第六名: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第三乐章: 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 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
Herbert von Karajan | 08:15 |
29 |
Antonín Dvořák: Symphonie Nr. 9 e-moll, Op. 95, 'Aus der Neuen Welt' - Allegro con fuoco
第六名: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 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该乐章的开头部分( 终曲,快板,奏鸣曲式)后被定为国际展览局曲。 |
Herbert von Karajan | 11:06 |
30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ymphony No.2 in E minor, Op.27 - I. Largo - Allegro moderato
第七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离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相隔了十二年,是拉赫玛尼诺夫恢复自信之后的作品,也是在他的三部交响曲之中,最具拉氏个人特色,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 第一乐章:这一乐章总体色彩暗淡、压抑。引子由弦乐低音部奏出,小提琴声部的主题音调确定了整部作品的主题动机。长大的引子如同俄罗斯冬日的气候,阴冷凄厉。弦乐悠长的旋律是个人情感压抑、伤感失意的表达。绵绵密密的发展就象浓雾一样笼上心头。引子在英国管孤独又怅然若失的独奏中结束。 在这个乐章中并没有象贝多芬的奏鸣曲式里那种正邪斗争的冲突,不过音乐在进入发展部也有明显的戏剧对比。小提琴独奏唱出的期望很快被混乱紧张的躁动所盖过。不安和紧张的加强让悲剧性更明显。音乐一度在大管不祥的低音部沉溺。但是铜管在弦乐群里还是挣扎着要走出阴影。在一段从弱到强的发展后,乐队以全奏让精神变得刚强自信。在第一个高潮之后抒情的第二主题以更宽广的姿态表现出来,这时候比起前一次少了哀伤的情绪。在乐章结束之前阴沉的引子主题再次出现,让人又想起开头的压抑,不过铜管遥远的召唤让人觉得这时候已经自信了许多。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19:53 |
31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ymphony No.2 in E minor, Op.27 - . Allegro molto
第七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第二乐章: 极快的快板, 具有诙谐曲风格的乐章。在小提琴组的快速节奏音,中圆号雄壮的高歌。这个主题情绪高涨,节奏兴奋,主题受拉赫玛尼诺夫一向喜爱的宗教作品《怒神之日》的影响。 乐章的第二主题由单簧管简单的提示开始,弦乐组厚实的奏出宽广深情的旋律,这个旋律如同抽丝剥茧般被抽出。在一小段忐忑不安之后第一主题又欢快的进入。此时忐忑的不安少了许多,更多的是轻松的活泼。在一段沉静之后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让心情开始大变,一泻千里的弦乐带着扑朔迷离的变形来回驿动,这里也说不上是沉重,更多的是不安,对没有保障的未来有更多的恐惧,就像在暴风雪中不知会发生什么灾难。大段的躁动不安后慢慢安静下来随之乐章的第二主题又出现,但是这次没有前面的平和,在美好幻想中夹杂着焦躁和不安。乐章结束前木管和铜管给了人一些莫名的忧虑。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09:37 |
32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ymphony No.2 in E minor, Op.27 - . Adagio
第七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第三乐章:慢板。这部作品的第三乐章可以说是音乐史上最优美感伤的篇章。电影《我的兄弟姐妹》中梁咏琪演的指挥家就是在指挥这个乐章时见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停下手中的指挥棒。 乐章有着温暖如歌的抒情旋律和色彩斑斓的丰富和声。主题发展宽广绵长,如涓涓溪流般的思绪蔓延,可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媲美。乐章在小提琴齐奏中开始,单簧管凄美的唱出主题,这个主题美得让人心碎。浸入骨髓的哀伤和美好的惆怅以及丰富多彩的诗意情愁都交织在一起。这个发展基于精巧编制的和声织体上以级进的方式进行着。随后音乐交由弦乐组进行发展,这个发展把惆怅和焦灼刻画得揪人心扉。 之后一大段双簧管和英国管的对话仿佛是情人间的海誓山盟,反复不断的在询问期望得到一个承诺。也仿佛是自己内心的斗争,在是与非、对与错之间徘徊。在一个全奏的高潮中竟然有无法释怀的刻意。短暂的休止之后,圆号带出小提琴的独奏,这个独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随后是弦乐组和木管组浓密的交织与一起,期望在无尽的哀伤中寻觅美好的光明。音乐结束时淡淡的无奈取代了前面浓密的执著。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13:42 |
33 |
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Symphony No.2 in E minor, Op.27 - . Allegro vivace
第七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 最后乐章就像贝多芬的交响曲一样,辉煌和光明战胜压抑和黑暗。终曲用大调谱成,速度极快,象狂欢节般的气氛让人心潮彭湃。 乐章第一主题如同进行曲,这个主题由第二乐章的主题衍生而出。在欢腾跳跃之后逐渐安定下来,木管吹奏的是肯定的语句。这个部分前面几个乐章出现过的主题动机都被巧妙的编织在一起。 一个小高潮后乐章第二主题出现,这是抒情明朗的旋律,这个旋律和第三乐章也不无关联。在这个乐章里,这个深情旋律已经非常的明朗,一扫前几个乐章所具有的阴郁和不安。在呈示部结尾隐约出现第一乐章的阴沉主题,但是这里好像只是对过去压抑的一点模糊回忆。 乐章的发展部在木管不断的变化中进行。好像是对自己战胜困难的一种欣慰。如同俄罗斯传统的节日,到处都是钟声齐鸣的热烈景象。铜管也高唱凯歌,为自己能从阴霾中走出来而放声高歌。 再现部更是高潮迭起。最后音乐在庆祝战胜黑暗的热烈欢腾感人气氛中结束。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14:28 |
34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in E minor - 1. Langsam (Adagio)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第八名:马勒第七交响曲(夜歌) 马勒的《第七交响曲》,因第二、第四乐章有“夜曲”的标示而称为《夜曲马勒第七交响曲唱片封面 》。作于1904-1905年.1908年9月19日由马勒指挥首演。全曲共包括5个乐章。这部第七交响曲也不例外,便是“夜”以及心灵对夜的反应。 人们经常把马勒的第七交响曲当做是他的所有作品中流行程度最低的一部交响曲。即使是马勒最忠实的信徒们也会对他的这部第七交响曲心存疑惑。但是,这样评价并不恰当。 第一乐章: 马勒曾说,这一开头是“大自然在这里咆哮”。 |
Leonard Bernstein | 00:01 |
35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in E minor - 2. Nachtmusik. Allegro moderato
第八名:马勒第七交响曲(夜歌) 第二乐章: 中庸的快板,漫长黑夜中的进行曲。 |
Leonard Bernstein | 17:08 |
36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in E minor - 3. Scherzo. Schattenhaft
第八名:马勒第七交响曲(夜歌) 第三乐章: 指示为“如影子般地”,标示有“如流水,但不急速”。三段体,有幻影的感觉,有评论家认为此乐章如表现死亡的舞蹈。第一段在冷寂的节奏上,由小提琴跳舞似地出现片断性旋律。中段为明朗的D大调,双簧管奏出明朗的旋律,然后慢慢又转为怪异,第三段为疯狂的舞蹈。 |
Leonard Bernstein | 10:32 |
37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in E minor - 4. Nachtmusik. Andante amoroso
第八名:马勒第七交响曲(夜歌) 第四乐章: 深情的行板,三段体。有“夜曲”名称,加入吉它与曼陀林,指示“深情地”,如爱的小夜曲。小提琴先奏出亲切的主题,木管、吉它、竖琴给人温馨的氛围,低音管与低音弦乐也出现呼唤似的旋律。中段在单簧管伴奏下,大提琴奏优美的旋律。第三段自由地再现第一段。 |
Leonard Bernstein | 14:47 |
38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7 in E minor - 5. Rondo-Finale. Tempo 1 (Allegro ordinario)
第八名:马勒第七交响曲(夜歌) 第五乐章: 普通的快板,回旋曲式。以定音鼓独奏开始,加上各种乐器后,圆号与小号以进行曲风格奏雄壮的回旋曲主题,这一主题与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有 关联。这一主题发展至顶点,双簧管以A大调表现第一副主题,铜管将它作发展处理后,又出现回旋主题。第二副主题是在定音鼓特殊音型率领下,在低音域幽默地出现。而第三副主题与第二副主题有密切联系,由打击乐与弦乐呈示。回旋主题的不断重现制造出华丽的对位,在结尾高潮之前,有一段动人的弦乐对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回忆,最后的高潮再突现出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而结束。 |
Leonard Bernstein | 18:41 |
39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 1. Langsam. Schleppend. Wie ein Naturlaut - Im Anfang sehr gemächlich
第九名: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 《马勒第一交响曲》,是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一部交响曲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884年到1888年之间,最初的版本被命名为“巨人”交响诗。该作品在1889年在布达佩斯首演,反响不佳,但现在已名列马勒最受欢迎的作品。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标题为"无尽的春日",很显然是一个描写春天的美好与生机的乐章。乐章由一个"缓慢而沉重"的引子拉开序幕,初春之际,万物复苏,弦乐的泛音带领着听众进入初春田野中去,乐队奏出下行四度动机,也许,马勒在这里借鉴了贝多芬第四交响曲首乐章的引子,不紧不慢缓缓地下降,做足了铺垫,就像草木随风飘动,木管模仿的鸟类叫声十分有趣,动物从冬眠中醒来,迎接美好的春天,就这样引子结束随着大提琴的舞蹈进入呈示部。 主部主题来自于马勒流浪青年之歌的第二首"今晨我越过田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描绘的就是这番景象,尽情展现旅人途径田野的愉悦和激动之情,有着强烈的节奏,就像旅人的步伐。 简短的连接后,副部主题犹如心花怒放,更加活泼,就像田野中玩耍的孩子和愉快的农夫所唱的民歌,欢脱中透着一鼓子野性,直到呈示部结束。 发展部由木管吹出的副部主题拉开序幕,又回到了引子那种慵懒和沉重,下行动机再次出现,铜管风琴般的圣咏就像田野上的惠风,我的理解是,这是午后人们休息的时刻,也为再现部的到来积攒力量,这里,有一些第三交响曲的味道。随后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尤为精彩,和呈示部大致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色彩更加丰富,一些精彩美丽的乐句呈示部中并不存在。最后的尾声很有意思,再现部结束音乐张力不断增加,在达到极限的时刻一声钹声进入了欢乐的结尾,最后饶有趣味地结束第一乐章。 |
Leonard Bernstein | 16:30 |
40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 2. Kräftig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 - Trio. Recht gemächlich
第九名: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 第二乐章: 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有如农民赶集却又无比喜悦充满动感的三拍子舞曲开始,乡土味和画面感十足,就像一群乡下人手舞足蹈的感觉。这一部分是个单三部曲,主题的陈述,连接,与一个是主题的展开,连接部活泼诙谐,有些取笑的意味,也像乡下人满是口音的对话,这个地方粗俗并不庸俗,不会使人感到厌烦 展开部分像狂欢节的庆典,气氛达到第一个高潮。 中段是一个类似于连德勒舞曲的舞曲,清新而典雅。马勒对连德勒舞曲情有独钟,你能在他好几部作品中捕捉到连德勒舞曲的影子。最后也就是第三部分又回到了第一段的那种粗犷的音乐中,做不完全再现,最后充满敲击感地结束第二乐章。 |
Leonard Bernstein | 09:01 |
41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 3.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第九名: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个很有意思的乐章,也是当年这部作品首演时被黑得最狠的一个乐章。第三乐章是当年这部作品首演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我说完第三乐章之后,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这个乐章那么不讨好了。首先这个乐章是个"恐怖,诡异的黑幽默",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这部作品是以蹊跷迷离的画面做背景------动物送葬死掉的猎人------的葬礼进行曲,并用来讽刺现实。 乐章一开始可以说一点都不讨人喜欢,大提琴独奏出的乐章主题就像从淤泥拉出来牛车,笨拙缓慢,无精打采,毫无表情。主题不是别的,就是现在咱们耳熟能详的儿歌"两只老虎"的小调形式,之后各声部以卡农形式呈现这一主题,描述动物送葬猎人的整齐严肃的行列,有种说不出的荒诞。主题陈述完毕后,是戏谑的,荒诞的,有舞曲性质的单三部曲的中段,这个段落比主题陈述段要轻松一些,也好听得多,就像穿着怪异的人翩翩起舞,没过多久,又回到主题上。可能是两只老虎小调的衬托,乐章的中段十分动听,就像重奏一样织体清晰,清新自然,具有室内乐的通透性,不仅悦耳,还十分浪漫多情,可是好景不长,当这个旋律变得愁眉苦脸起来,越来越怪异,最后的结果人人皆知:又回到那恼人的主题,进入再现部分,更使人惊讶的是,主题行进过程中突然快了一倍,就像电影正看到兴头突然快进一样,之后又突然慢下来,令人匪夷所思。之后是变形的连接主题,变得诡异许多,没有第一段中那么动听,最后在缓慢,神秘与吊钹的低语中结束这一诡异的乐章。 吓得我赶紧听听两只老虎压压惊...... |
Leonard Bernstein | 10:27 |
42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 4. Stürmisch bewegt
第九名: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 第四乐章: 约20分钟,是本作品的核心,是一个庞大的奏鸣曲式的终曲乐章,它描述了英雄"泰坦"从地狱升向天堂的过程。乐章尤为精彩,一波三折。乐章一开始,是个天旋地转的引子,铜管如飓风般咆哮,粗暴的打击乐和抽搐痉挛的弦乐描述一个充满烈焰鬼魂的地狱,来自地狱的咆哮,可以说十分的恐怖但效果惊人,狂暴中,可以听到威武的,宛如进行曲般的主部主题,像是巨人面对着地狱的魔鬼,勇敢地发起挑战,从这里一直到副部主题出现,音乐都是以雄赳赳的进行曲形式出现。 之后乐队平息,引出如歌,带有沉思性质的,优美的旋律,这就是迷人的副部主题,呈示部结束,进入精彩绝伦的发展部。 单簧管奏出令人不安的来自第一乐章的下行四度动机。之后进入发展部,呈示部第一主题过后,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爆发,乐队又开始痉挛扭曲起来,但不久后,你会惊奇的发现一个使你豁然开朗的乐句,这是个包袱,现在我还不能说这个乐句是什么,紧接着乐队再次爆发,斗争,但是很快之后,那个开朗的乐句再现,引出了铜管辉煌的犹如号角般的乐句,这说明泰坦已经逃脱了地狱,天堂在向他招手。之后进入发展部的精华部分,乐章开始温柔地回忆起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这非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一段就是升华的过程,突然,开头斗争的乐段再现并进入再现部,但是在升华的过程中,一切斗争(主部主题再现)都显的苍白无力,之后不断蓄力,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泰坦跨进了天堂的大门,这时圆号号角般的吹奏就是天使的号角,为这位灵魂得到升华的英雄予以祝贺,现在,我就可以说出我之前讲的包袱是什么了,那就是天国的召唤,天堂的方向。最后干脆利落,充满在狂喜的氛围下结束整部作品。 |
Leonard Bernstein | 00:01 |
43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5 in C sharp minor - Part 1. 1. Trauermarsch. In gemessenem Schritt. Streng. Wie ein Kondukt
第十名:马勒第五交响曲 同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响曲相比,第五交响曲重新确立了纯器乐创作的道路,作品中没有运用任何声乐因素。同时各个乐章间的联系更多地依靠音乐自身逻辑的发展,而不是音乐之外的标题因素。不过正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一样,内在的标题性内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更加趋向于抽象化。马勒本人曾说:“我的音乐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声音。”马勒是从浪漫主义的、诗意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萦绕于他脑际的是生命与死亡、大地与宇宙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第一乐章: 葬礼进行曲,指示为“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以小号表示送葬鼓号的开始,小提琴与大提琴奏出悲哀的主题,然后出现送葬的行列。加快速度后,指示为“热情而粗犷地”,进入降B小调的第一中段,在沉重的音响背景上,小号与小提琴作对位进行。长号奏出鼓号调,在第一段基础上发展得比第一段更激烈。而热情消退,又变成葬礼节奏后,到达A小调第二中段。在进入第二中段之前,独奏中提琴奏马勒自己的《亡儿之歇》中的《在这个世界上的喜悦之光》的旋律。第二中段只是以弦乐进一步宣泄悲哀,悲哀至极,便出现小号的送葬节奏,然后再趋于平静。著名音乐评论家劳伦斯·吉尔曼对这个乐章的解读是:“就像是令人心碎的失去理智的忧愁,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低音提琴和大管的持续低音之上,小号尖厉的音响表现天昏地暗般的悲伤。与弦乐半音进行的哀泣互为呼应,这一段音乐描写绝望之情,汹涌奔腾,前人的音乐中未有可与伦比者。 |
Leonard Bernstein | 14:35 |
44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5 in C sharp minor - Part 1. 2. Strümisch bewegt. Mit größter Vehemenz
第十名:马勒第五交响曲 第二乐章: 马勒特意在该乐谱上标明:“如暴风雨的激烈,并更加激烈。”在低声部激烈的序奏后,小提琴表现有力而不稳定的第一主题,它的发展加入前乐章的中段动机。第二乐章减慢速度,随着第一乐章的送葬节奏,大提琴给予F小调处理。速度回到原速后,开始发展部。按序奏动机、第一乐章中段旋律、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顺序发展。第一主题变形后成为再现部,第二主题虽给予暗示,但不完全再现。最后边将第一主题作九度音程大跳.边轻轻地结束。 |
Leonard Bernstein | 15:05 |
45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5 in C sharp minor - Part 2. 3. Scherzo. Kräftig, nicht zu schnell
第十名:马勒第五交响曲 第三乐章: 马勒在该乐章上指示为“强有力而不太快地”。由木管奏维也纳舞曲的快乐的主题,小提琴奏乡村气息的旋律,大提琴给予纠缠。 |
Leonard Bernstein | 00:01 |
46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5 in C sharp minor - Part 3. 4. Adagietto. Sehr langsam
第十名:马勒第五交响曲 第四乐章:该乐章是专为弦乐定做的,与乐章大部分的刺耳铜管和声做鲜明对比。在竖琴伴奏下,第一小提琴奏出抒情主题,变成厚重的对位后进入中段,第一小提琴奏躁动不安的旋律。第三段回到F大调,是对第一段的简化。 |
Leonard Bernstein | 11:16 |
47 |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5 in C sharp minor - Part 3. 5. Rondo-Finale. Allegro - Allegro giocoso. Frisch
第十名:马勒第五交响曲 第五乐章: 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 |
Leonard Bernstein | 1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