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0人收藏
共77首歌曲
长笛
长笛 (英:FLUTE ):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木管乐器之一,它的音色甜美、细腻,演奏技法方便、灵活, 属于管乐中的高音乐器,在管乐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管弦乐中经常演奏音乐主题、美妙的经过句及模仿一些轻巧、柔美、欢快的声音(如风声、鸟鸣、波浪等)。近代,正是由于对长笛本身构造的不断革新,使长笛的机械部分的性能日益完善,长笛的演奏技巧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与提高。以前无法做到的一些演奏技法如今已在各种乐曲中得到了应用。与其它的管乐器相比较长笛更擅长于演奏各种吐音,因为长笛属于边棱乐器,它的发音原理是利用气息撞击长笛吹口的边棱产生振动而发音,再由按笛身的按键控制管体内音波长短来决定音高的变化。因此长笛是管乐器中发音最灵敏、吹奏吐音最轻快、简单的乐器之一。
长笛与古希腊神话中的牧神
“当我们起舞、歌唱和饮食时,没有任何东西像长笛的乐声那样美妙。”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
长笛起源可以追溯到深远的古代,它音色独特,其音色在中低音区朦胧纯厚;中音区清澈圆润;高音区光辉明亮,穿透力强;超高音区尖锐刺激,穿透力极强。长笛的音色由于缺乏泛音,显得不如其他木管乐器丰满,因此不适合模仿人声。但正由于这样的特点,长笛常常用来表现自然界,如田野、森林、湖畔、春天、小鸟及回声等。
正如上面那句话所说,由于长笛优美动听的乐声,它出现在神话传说中,绝不是偶然。公元前5~前4世纪,是奴隶主民主政治获得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希腊古典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音乐美学和音乐理论获得了很大发展。首先就是希腊悲剧。它由祭祀酒神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通常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以人和无法抗拒的“命运”之间的冲突,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悲剧(tragedy)一词希腊文是“羊”(tragos)与“歌”(ode)的结合。这可能和悲剧的演出常常附加一出“羊人剧”(satyras)有关。其中歌队装扮成希腊神话里的小神“羊人”(半人半羊的形象),表演轻松的短剧,以调剂剧场气氛。悲剧的形成和它的演出都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在许多传奇的神话中(例如关于奥尔甫斯、阿波罗的故事),人们就在思索音乐的神奇力量。而长笛,就正是这半人半羊的“羊人”的标志性乐器。
古希腊神话中的山林和畜牧神潘(pan)——希腊最古老的神之一,使用的乐器就是长笛。上身为人、下身为羊的牧神出沒于森林、洞穴、山丘、大河与溪流,是创造力、音乐、诗歌与性爱的象征,同時也是恐慌与恶梦的标志,英文中的意为“恐慌”的panic一詞,就是源自牧神(pan)。潘的本意为牧地。在希腊神话中,潘是牧羊人、羊群、山林野兽、猎人以及乡村音乐之神。潘长着山羊的后臀、大腿和角,行为类似于古罗马神话中的农牧神faun或森林之神satyr。由于他被公认为牧地,树林和灌木山谷之神,因此潘神也常被人和农产和春季联系起来,但因功绩有限并没有被列入奥林匹斯众神之内。潘常随酒神狄俄尼索斯,是狂欢乱舞的卖纳德斯舞蹈的快乐的参加者。
在管乐艺术的发展中,18世纪上半叶以维瓦尔第、泰勒曼、巴赫和亨德尔这几位大作曲家的创作而著称。管乐器的表现力和技术性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增加,以及演奏技巧的进一步提高,都与这些音乐家的演奏和创作活动直接有关。
维瓦尔第的创作浩如烟海,他写了465首器乐协奏曲,其中包括13首长笛协奏曲和3首竖吹长笛的协奏曲;J-S-巴赫在室内乐作品中最突出的是长笛奏鸣曲,它们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几百年后,它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成为了长笛演奏曲目的中心;海顿在他的作品中充分挖掘了长笛独特音色中的特质,在他的音乐作品中长笛被广泛地应用,以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长笛作为独奏乐器在莫扎特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有两首长笛协奏曲以外,莫扎特还以这件乐器为主创作了长笛与室内乐队的行板以及一批室内乐重奏作品。贝多芬从小就对管乐器颇有兴趣,他10岁时就已经会演奏长笛这种在18世纪业余音乐圈中非常流行的乐器,在他后来创作的多部交响乐和多首乐曲中,都广泛使用了管乐器。贝多芬也是真正了解长笛的音色和技巧素质的作曲家之一。他首次在音乐中使用了长笛来表现心情感受的强烈和紧张,这在他的《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和第五、六、七号交响乐中均有体现。
管乐器的真正发展是在19世纪,许多浪漫主义作曲家在其作品中广泛地开始使用。当时的乐器制造水平已经有了很大长进,出现了许多变形的管乐器。作曲家们充分发掘各种乐器的特点和各种搭配方法,进一步地促进了长笛音乐的发展。柏辽兹在回忆录中提到自己从小就会吹奏长笛,而他对管乐演奏艺术的见解则是非常的深刻。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阶段,艺术家们对音乐发起了新的挑战,理查-施特劳斯、马勒、德彪西、拉维尔等作曲家都在音乐创作和配器中大量地使用了包括长笛在内的管乐器,例如,长笛是德彪西最喜欢的乐器之一,其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开头极特别的长笛独奏,就是尽人皆知的。作曲家使音乐具有了异常的色彩性和鲜明的形象性,在这里,长笛轻柔优美的声音为人们呈现出了一个梦境般的迷人世界。
今天,长笛以其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表现力,不仅成为管弦乐队中不可或缺的高音乐器,而且还能在重奏组中与其它乐器和谐相处,同时也是木管乐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独奏乐器。
长笛演奏家
郎帕尔(Jean-Pierre Rampal)
郎帕尔是世界乐坛公认的20世纪资格最深、名望最高、口碑最好的长笛泰斗。法国是长笛的故乡,这位巴黎音乐学院教授的演奏也最大程度地体现着长笛的神髓。朗帕尔是把长笛带上世界音乐殿堂的第一人,在他之前,虽有不少杰出的长笛演奏家,但没有人可以像他一样赋予长笛全新的生命。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朗帕尔已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真正的现代长笛大师,并赢得“长笛王子”的美誉。作为将管乐器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的人物之一,他高贵、清澈而宁静平和的笛声处处传递着法国的音乐精神。生平概述 法国长笛家,20世纪最伟大的长笛大师之一。于1922年1月7日出生于法国马赛,其父亲约瑟夫是一名著名的长笛家,郎帕尔自幼随父学习长笛表演艺术,在家庭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下,郎帕尔对长笛充满了兴趣也有着扎实的基础。父亲当时是马赛交响乐团的长笛首席,小郎帕尔则常常进入剧院观看演出。1940年,朗帕尔进入马赛医学院就读,三年后纳粹占领法国,为避免被征役至德国当劳工,1943年他潜至巴黎,因特别原因得以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夺得学院比赛大奖,从而引起音乐界的注意。 战后,作为罕有的长笛独奏家,朗帕尔名声鹊起,1947年参加日内瓦国际比赛独占鳌头获一等奖,从此声名远扬。1949年被聘为威西歌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席长笛,后前往美国巡回演出,造成极大轰动。1956年起任巴黎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首席长笛,1960年出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期间,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忙于演奏和录音。在他的巅峰期,每年举行150到200场音乐会。郎帕尔在长笛演奏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演奏,有优美、高贵、美丽动听的音色,惊人的演奏技巧、温馨而洗练的表情,其对巴洛克音乐的诠释尤见功力。缅怀大师 朗帕尔曾和众多的音乐家有过成功的合作,如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小提琴家帕尔曼等,以及朱利亚四重奏、东京四重奏等。他与里昂音乐学院教授郎奇罗等人组成的朗帕尔管乐重奏,以纯正的法国风格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他一生录制了400多张唱片,举办了4000多场音乐会。 朗帕尔的演奏优美高贵、温馨洗练,音色纯朴憨厚。在长笛演奏上,只要一提起“美声”,人们的脑海里会立即响起郎帕尔那光辉、高贵又美丽的笛音。再加上他那惊人的吹奏技巧,根基厚实,处处体现出音乐的真善美,使人听后,无不有绕梁三日之感。 作为一位承先启后的长笛大师,朗帕尔的最大贡献是重新发掘和编订了许多失传已久的巴洛克时代的长笛曲,包括海顿、维瓦尔蒂、斯卡莱蒂、勒克莱尔(Leclair)和泰勒曼(Telemann)等人的作品,并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此外,他也涉及爵士乐、英国民歌、日本和印度音乐等,许多当代作曲家也为他创作作品,如普朗克、马蒂农、布烈兹等,如今这些作品已成为长笛曲目中的重要文献。 2000年5月20日,朗帕尔在巴黎去世。小提琴家斯特恩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音乐家,他使得全世界重新以独奏乐器的角度来重视长笛。”法国总统希拉克也代表国家向他表示敬意:"长笛的乐音已经沉默了,这是充满悲伤与遗憾的沉默……”
詹姆斯·高威(James Galway)
詹姆斯·高威爵士(Sir James Galway,1939年12月8日出生)是个来自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长笛演奏家,被誉为"金笛手"。
詹姆斯·高威出生在爱尔兰的一个"长笛之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吹得一手好长笛。幼年时期的高威仅仅学习两年,就在当地长笛比赛赢得两项大奖,让他坚定了以长笛为职业的决心。15岁高威考入英国最高音乐学府--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随后又考取法国政府奖学金,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但是繁琐的音乐学院课程让高威难以忍受,他毅然中途退学,21岁回到英国,受聘考文特花园歌剧院乐团、BBC管弦乐团、伦敦管弦乐团、皇家管弦乐团等多家交响乐团。1969年高威被指挥大师卡拉扬发现,在柏林爱乐乐团担任长笛首席6年--对于一名长笛音乐家来说,这应该是事业的巅峰了。但是高威却认为,自己的音乐生涯才刚刚开始--"我要让世界听到我的音乐"。
高尔威是一名古典音乐家,但是他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古典音乐圈,从爵士乐到世界音乐,从电影音乐到流行,高威在各个领域都游刃有余。一般说来大多数乐手都坚守自己的领域,因为一旦跨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很可能因为失败的尝试而危及声誉。
詹姆斯高尔威爵士成为盛名远扬的世界级的无与伦比的古典音乐作品演绎大师和完美的表演艺术家,他的魅力渗透到音乐的各个领域,令人无法抗拒。他的独特的笛声,华丽的技巧,耀眼的鉴赏力使他成为当代最受尊敬的最抢手的艺术家。
詹姆斯高尔威最与别不同的就是他的音乐总是充满了喜悦精神,生气勃勃,再加上其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力、华丽精妙的技巧,让人被音乐的魅力所深深打动。
奥瑞尔·尼柯烈(Aurele Nicolot)
瑞士著名长笛演奏家,1926年生于瑞士奴夏特尔,先在苏黎士音乐学院受教,师承杰奈,后又去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接受莫伊兹的教导。从1945年起,先后担任苏黎士哈雷管弦乐团以及温达都尔管弦乐团团员,此间,他参加了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并获得优胜,1950年后,他在柏林爱乐乐团担任首席长笛。从1953年起他在柏林音乐学院执教,同时活跃于独奏舞台,很快博得声誉,成为现代最伟大的长笛演奏家之一。
尼柯烈把自己的整个心灵都投入吹奏之中。他的演奏曲目从巴罗克时代至现代作品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表演极为卓越。他对每一首作品都具有深入的研究和恰当的理解,演奏时全神贯注,充满信心,显示出他颇为强烈的倾诉力。像尼柯烈这样能使人确切地领受音乐魔力的演奏家是不多见的。
他的代表性唱片,有巴赫的长笛奏鸣曲、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组曲、以及维瓦尔第的长笛, 协奏曲等。
帕特里克·加洛伊斯 (Patrick Gallois)
Patrick Gallois 长笛家,1956年出生于法国,十七岁进入巴黎音乐院师从朗帕尔与拉卢(Larrieu),两年后以第一名优异成绩毕业。毕业以后,嘉洛瓦在里尔(Lille)爱乐管弦乐团担任长笛首席,二十一岁应聘担任法国国家管弦乐团长笛首席与独奏家。1984年离开乐团,开始以独奏家身份闯荡国际乐坛。嘉洛瓦曾经在东西欧、北美与远东地区演出,也经常应邀与罗杰(Pascal Rog)、古特曼(Natalia Gutman)、齐玛曼、林赛四重奏一起参与室内乐音乐节。
曲目欣赏
莫扎特《C大调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
这首《C大调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297c,作于1778年4月。那年莫扎特22岁,在法国巴黎结识了当时有名的长笛演奏家——驻伦敦的法国大使济尼公爵,公爵的女儿是一位竖琴演奏家,也是莫扎特的学生。此曲是1778年莫扎特应公爵及其女儿之邀而创作,让公爵父女在公爵女儿结婚庆典上共同演奏,旨在表达其父女的感情良好。此曲是一部祝贺用曲,既典雅又具有生动的表情。这部协奏曲既是长笛与竖琴完美绝伦的组合又是二重协奏曲题材的典型样板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长笛和竖琴曲目中的佳作。它实际上是二重奏,是两个富有表现力的独特的乐器的相互倾诉和与交响乐队的倾诉。
长笛和竖琴——也许是天下音色最美的两种乐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作为协奏曲的主奏声部,这在常人看来也许是匪夷所思。然而莫扎特却是无所不能,他不仅如此做了,而且还做得非常漂亮。简直没有什么能难倒这位旷世天才的。这是一部清新流畅,抒情性非常强的作品。乐曲的主题均由独奏的长笛与竖琴奏出。长笛与竖琴以对话的形式,在清新优美的旋律基础上,还包含有丰富的华彩与演奏技巧。莫扎特极其精妙的乐思与作曲技法,使得整部协奏曲达到了一种简时不陋、繁时不乱的至高境界。曲中竖琴紧随长笛而作即兴嬉戏之状,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样子。莫扎特在此为长笛所写的乐思实在要令人想起碧蓝天空之下,具有英武气质的牧人一笛在手,便可将白云吸引得卷舒而来。不知大师当时有无想到过人类与自然的永恒关系问题,不过,慢乐章那悠扬的笛音响起,竟使人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寞寞长天之下只有长笛优美的声音及竖琴的追随在旷野上回荡,这里岂非有一种亘古难解的愁结?
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无比的旋律(莫扎特的乐思总是“太多”),怎样抵制无休止的华美音符的诱惑,既达到乐器与乐队音色的和谐统一,又能发挥出主奏乐器各自独特又生动鲜明的歌唱性特点,找出这个平衡点就成了演绎这部作品的难点。两位大师合作的此次录音,非但技艺卓绝而且兴意盎然、默契无间;1963年的录音传递出一种清丽绝俗的音色,在众多演录中也算是数一数二了。相比之下国内常见的西诺波利4D录音中主奏乐器部分则显得有点“温”了。
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K.313
莫扎特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和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是为特定的使用目的而写的,这次干脆就是为了挣钱,为了筹措从萨尔茨堡到巴黎的一次昂贵的长途职业旅行所急需的款项。1777年10月底,莫扎特和母亲已远游至曼海姆,那里有著名的乐队和歌剧院。曼海姆的宫廷对这位二十一岁的天才并不太感兴趣。最后,一位业余长笛家德.让--一个在曼海姆的荷兰人--前来约请莫扎特创作一些简易的长笛协奏曲和长笛四重奏。
长笛作为独奏乐器,莫扎特并不喜欢,所以尽管手头拮据,还是迟迟不写。荷兰人于1778年2月底离去时,订货还远没完工,莫扎特的收费只好减半。但是,尽管他不喜欢这一乐器,但一动笔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荷兰人收到的一首G大调协奏曲远远超出了他原先期望的业余水平,并且成为此后二百年来长笛演奏家和听众的艺术享受。
莫扎特的《D大调长笛协奏曲》K.314
莫扎特的《D大调长笛协奏曲》是在《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的基础上改编的。
莫扎特创作此曲时二十一岁。这首长笛协奏曲原是莫扎特为萨尔斯堡宫廷乐队双簧管演奏家弗尔兰狄斯而作的《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1777年莫扎特赴曼海姆,又将它改编成《D大调长笛协奏曲》,从此成为最受长笛演奏家喜爱的乐曲之一。
全曲共三个乐章并都有明朗流畅的华彩段,优美的主题不断涌现,音乐充满青春活力。长笛的演奏特点在此曲中得到充分发挥,时而抒情优美,时而愉悦活泼,时而作流畅的快速进行,时而与乐队形成对话,长笛技巧高超的华彩段和乐队华丽爽朗的音响效果为乐曲增添了许多特色。中间乐章颇有诗意,第三乐章充满火花。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长笛协奏曲》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1)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着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自幼学习小提琴与作曲,1714年起任威尼斯贫女音乐学校教师及乐长。除作有大量由一把小提琴及乐队来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外,尚作有不少用两至四把小提琴或木管乐器来演奏的协奏曲,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着称。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三重奏鸣曲、奏鸣曲等。他最着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罗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在18世纪的头二三十年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黄金时期,作为杰出的意大利主调音乐代表维瓦尔第相当重视木管器乐的创作,他认为长笛是所有木管器乐组中音色最柔和舒服的乐器,他首创了“协奏曲”的音乐体裁,把器乐独奏和乐队“齐奏”协调统一起来,把协奏曲变成音乐性格鲜明、有序的音乐表现形式,充分发挥长笛本身的音色特点。维瓦尔第6首长笛协奏曲在古典音乐的协奏曲这种形式中比较独特,独奏乐器较多听到的是钢琴、小提琴。但吹管乐器的协奏曲较少听到,其实,小号、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铜木管乐器的协奏曲悠扬婉转,暖人心扉,别具一格,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维瓦尔第的长笛协奏曲作品,目前我们知道的总共有31首,《六首长笛协奏曲集》是音乐史上最初出版的长笛协奏曲集,在1729年由阿姆斯特丹出版商卢赛奴出版。维瓦尔第分别以《海上风暴》、《夜》及《金翅雀》为《六首长笛协奏曲集》的前三首命名,后三首则没有标题,维瓦尔第不仅喜欢标题更是标题音乐的高手。
尽管维瓦尔第的大部分作品篇幅都不算很长,但是却总是在寻求新的创意,他为了取得自己想要的效果,尝试为各种乐器写协奏曲,或者尝试各种不同乐器的搭配,这个过程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随心所想地进行的。这样,便在无形之中编织出一个色彩斑斓的音乐世界,我们可以将之形容为一个奇妙的、充满魅力的大“万花筒”,在那里面,不同的“声音色彩”所组合成的“图案”,既是随机的,又是有机的,而它们所形成的不同效果,则会给听者以各异的感受。
作为众所周知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的创作者——维瓦尔第这个名字与具有巴洛克风韵的协奏曲紧密相连的,更被后世誉为“古协奏曲之父”的美称。他的一生写有五六百首协奏曲,他的清纯甜美的意大利风格穿越历史,一直温暖和雕塑着每一个爱乐者的心灵。
# | 歌曲 | 艺人 | 时长 |
---|---|---|---|
01 | Allegro (Vivaldi) | Anneke de Vries | 02:39 |
02 |
Chaminade: Concertino, Op.107
夏米娜德《长笛小协奏曲》 塞西莉·露易丝·斯蒂芬妮·夏米娜德(法语:Cécile Louise Stéphanie Chaminade,1857年8月8日-1944年4月13日),法国女作曲家,钢琴家。 1944年逝世于蒙特卡罗。夏米娜德是最著名的女性作曲家之一,她的作品数量较多,以沙龙性质的钢琴曲为主,旋律优美,效果突出。而目前她最著名的作品则是《长笛小协奏曲》 夏米娜德的音乐给我一种很深刻的印象。 细腻,别致。 她的和声与旋律,听起来十分舒服。有女性独有的温柔与细腻。 |
Kenneth Smith | 08:18 |
03 |
Ibert: Concerto for Flute & Orchestra - 1. Allegro
伊贝尔特《长笛协奏曲》 第一乐章 雅克·弗朗索瓦·安东·伊贝尔(法语:Jacques Fran�ois Antoine Ibert,1890年8月15日-1962年2月5日),法国作曲家。早年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一战期间在海军服役,1919年获罗马大奖,到罗马进修,故未加入六人团。1937年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1956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伊贝尔的音乐创作受德彪西和拉威尔影响,同时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其作品结构简洁生动,色彩丰富,常有阿拉伯特色,特别擅长使用管乐器。伊贝尔的作品兼有新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因素。除清唱剧外,他对所有体裁都很擅长。他的作品结构严谨,曲调流畅,配器色彩浓郁,对嬉游、戏谑性的音乐尤为得心应手。 |
Charles Dutoit | 04:38 |
04 |
Ibert: Concerto for Flute & Orchestra - 2. Andante
伊贝尔特《长笛协奏曲》 第二乐章 |
Charles Dutoit | 07:02 |
05 |
Ibert: Concerto for Flute & Orchestra - 3. Allegro scherzando
伊贝尔特《长笛协奏曲》 第三乐章 |
Charles Dutoit | 07:51 |
06 |
Flute Concerto In E Minor: Rondo
Mercadante 梅尔卡丹特《E小调长笛协奏曲--回旋曲》 十九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梅尔卡丹特(Saverio Mercadante, 1795-1870),早年在拿波里随金加瑞里学音乐,后来担任过诺瓦拉教堂音乐总监和拿波里音乐院的院长。他生前是以多产而著名的作曲家,主要因其写过的六十多出歌剧而名扬意大利,号称“意大利的贝多芬”;风格先受罗西尼影响,后来则转向梅耶贝尔的强烈管弦乐戏剧风格。然而命运对他并不太厚道,年轻时是罗西尼,成名后是威尔第,后面还要和唐尼采蒂、贝里尼打拼,处处受压一头。 |
Various Artists | 07:01 |
07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ncerto for Flute, Harp, and Orchestra in C, K.299 - 1. Allegro
莫扎特《C大调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 第一乐章 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有两个呈示部。以演奏C大调分散和弦的第一主题始,以协奏曲常用的方式发展,第二主题在原调下,分配给圆号、双簧管、小提琴、中提琴等,经华丽的尾声引出主奏乐器的呈示部,在竖琴的琶音铺垫下长笛奏主旋律,第一主题结束后转成属调,在第二主题之前有长笛奏副主题。第二主题由竖琴与长笛分别表现后,经快速音群而进人发展部。发展部以A小调的柔美旋律为中心,长笛颤音以渐强方式重复一遍后,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在竖琴分解和弦伴奏下,长笛的副主题与第二主题都以原调复现,在四六和弦上经过华彩而结束。 |
Wolfgang Schulz | 10:25 |
08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ncerto for Flute, Harp, and Orchestra in C, K.299 - 2. Andantino
莫扎特《C大调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 第二乐章 小行板,F大调,省略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只用弦乐伴奏,柔美的第一主题与属调上的两个第二主题一一呈示之后,插入一段竖琴流畅的音群,3支旋律回到原调再现后,经华彩乐段,以弱音消失。 第二樂章内容深刻,音樂本身格調高雅,表現得非常謙遜。其中占優勢的是:兩個獨奏的生動獨白、主題的全面發展、長笛的花邊般的華彩音型和豎琴獨特的分解和絃琶音。 活潑、急速的第三樂章是用作者喜歡的迴旋曲形式寫成,樂曲華麗並有鮮明的節奏感。莫扎特的創作表現力表現為兩個獨奏樂器與樂隊結合時在音樂上有不少的精彩之處。 |
Wolfgang Schulz | 09:10 |
09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ncerto for Flute, Harp, and Orchestra in C, K.299 - 3. Rondo (Allegro)
“莫扎特《C大调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 第三乐章 回旋曲,快板,C大调。主题先由弦乐表现,管乐重复,合奏主部后,竖琴以新的独奏主题登场,由长笛引出G大调旋律。第一插句在弦乐帮助下,由长笛展示,竖琴重复。第二插句为F大调。对用过的素材作发展处理。第一插句以原调再现,经由合奏中的开头动机形成的经过部,引出华彩,回旋主题第三次再现,最后主和弦以强奏华丽地结束。 |
Wolfgang Schulz | 10:05 |
10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Flute Concerto No. 1 In G, K 313 - I. Allegro Maestoso
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K.313 第一乐章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 08:43 |
11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Flute Concerto No. 1 In G, K 313 - II. Adagio Ma Non Troppo
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 K.313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如歌的慢板乐章为全曲之冠,有浪漫派的惆怅之感,带有加弱音器的弦乐的夜曲色彩。一个肃穆的空八度动机式音型引入主旋律,先由单簧管唱出,然后是长笛在呢喃的小提琴上独奏。对比的第二主题是一个具有思慕之情的上行旋律,令人联想起格鲁克的巴黎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极乐世界一场中著名的长笛独奏。这一乐章充分发展了交响奏鸣曲式,结束前有一段自由的华彩。 |
Claude Monteux | 08:29 |
12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Flute Concerto No. 1 In G, K 313 - III. Rondo: Tempo Di Menuetto
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K.313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子,回旋曲式 这个精美的洛可可风味的末乐章采用法国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第一次都出现在独奏乐器上,这一主题回复三次,每次都略事装饰。各插段都是以晶光璀璨的炫技开始,然后在音乐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中间一个插段按法国习惯主要采用小调,最后一个插段结束在自由华彩上。接着,转入回旋曲基本主题的最后一次回复,最后几个小节似乎在温柔地抚爱。 |
Claude Monteux | 07:53 |
13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Flute Concerto No.2 In D, K.314 - 1. Allegro aperto
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K.314 第一乐章 开朗的快板,轮廓分明的小音型、烂漫的节奏、洋溢着古典主义风格的意大利席歌剧轻松活泼的气息。切分的正主题在开始几小节由乐队奏出,立即继以歌唱性较强的对比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独奏长笛的进入十分辉煌,是一个急剧上升的音阶和一个长久持续的高音。 |
Irena Grafenauer | 08:02 |
14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Flute Concerto No.2 In D, K.314 - 2. Andante ma non troppo
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K.314 第二乐章 此乐章充分发挥了长笛的歌唱能力,特别是在乐队的副旋律上持续吹奏长音。莫扎特小心地使用他所熟悉的倚音,给这支歌增添了几分富有诗意的哀愁。 |
Irena Grafenauer | 06:18 |
15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Flute Concerto No.2 In D, K.314 - 3. Allegro
“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K.314 第三乐章 是一首步态轻盈的回旋曲。它所根据的主题,莫扎特歌剧的爱好者一定会认出,是《后宫诱逃》中最明媚的灵感的源泉。那就是歌剧中勃隆德的热情洋溢的歌《何等幸福,何等快乐》 |
Irena Grafenauer | 06:12 |
16 |
1. Allegro con brio - Cadenza: Patrick Gallois
弗朗兹·本达 《E小调长笛协奏曲》 第一乐章 弗朗兹·本达(德语:Franz Benda,捷克语:František Benda,1709年11月22日-1786年3月7日),波西米亚作曲家,小提琴家。 少年时曾在德累斯顿的宫廷中工作过,后来受腓特烈大帝聘请到波茨坦宫廷任职终身。他的作品体现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变迁,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 |
Patrick Gallois | 08:42 |
17 |
2. Adagio un poco andante
“弗朗兹·本达 《E小调长笛协奏曲》 第二乐章 |
Patrick Gallois | 06:38 |
18 |
3. Presto
弗朗兹·本达 《E小调长笛协奏曲》 第三乐章 |
Patrick Gallois | 05:30 |
19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C minor, R.441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C小调长笛协奏曲》 RV441 |
William Bennett | 10:28 |
20 |
Concerto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in D Major, Hob VIIf: D1: I. Allegro moderato
海顿《D大调长笛与乐队协奏曲 》Hob VIIf: D1 第一乐章 |
Kurt Redel | 08:04 |
21 |
Concerto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in D Major, Hob VIIf: D1: II. Adagio
海顿《D大调长笛与乐队协奏曲 》Hob VIIf: D1 第二乐章 |
Kurt Redel | 07:50 |
22 |
Concerto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in D Major, Hob VIIf: D1: III. Allegro molto
海顿《D大调长笛与乐队协奏曲 》Hob VIIf: D1 第三乐章 |
Kurt Redel | 05:47 |
23 |
Johann David Heinichen: Concerto for 2 flutes, 2 oboes, bassoon, bass flutes & strings in G major, S
约翰·大卫·海尼兴《G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 第一乐章 海尼兴(Johann David Heinichen,1683年4月17日生于莱比锡附近克勒苏恩;1729年7月16日卒于德累斯顿)德国作曲家,路德派牧师之子。莱比锡大学求学后在魏森费尔斯当律师,最终决定从事音乐。曾在威尼斯逗留,那里上演他的两部歌剧,歌剧采用法国华丽风格,妩媚可喜,作有协奏曲、三重奏名曲及独奏曲多首,甚合时人口味。 海尼兴(Johann David Heinichen,1683-1729),德国作曲家,就学于莱比锡,为库瑙的学生,1717-1720年在德累斯顿担任教堂乐长,后移居德累斯顿。海尼兴在德累斯顿时期创作的协奏曲都称“德累斯顿协奏曲” 海尼兴的音乐风格证实了他自己的信条,那就是音乐创作应该集合德国民族、法国和意大利的理念。正因如此,他的音乐才或多或少比那些德意志巴洛克作曲家们用复杂的对位法创作的音乐显得更加潇洒,或者具有前古典主义的风格。他的器乐协奏曲、独奏曲和三重奏有着明显的意大利风格,然而,海尼兴热衷于挖掘乐器的不寻常的风格,且他的作品即充分而高超地展现了许多罕见的乐器的结合和效果。他的声乐作品,尤其是那些世俗音乐,显示出了18世纪早期的维也纳歌剧风格和德国风格的结合,而不像其他的早期德国歌剧作曲家凯泽尔的作品那样表现了更宏大的戏剧音乐规模 |
Reinhard Goebel | 03:15 |
24 |
Johann David Heinichen: Concerto for 2 flutes, 2 oboes, bassoon, bass flutes & strings in G major, S
约翰·大卫·海尼兴《G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 第二乐章 |
Musica Antiqua Cologne | 03:07 |
25 |
Johann David Heinichen: Concerto for 2 flutes, 2 oboes, bassoon, bass flutes & strings in G major, S
约翰·大卫·海尼兴《G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 第三乐章 |
Reinhard Goebel | 02:11 |
26 |
Johann David Heinichen: Concerto for 2 flutes, 2 oboes, bassoon, bass flutes & strings in G major, S
约翰·大卫·海尼兴《G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 第四乐章 |
Reinhard Goebel | 03:34 |
27 |
Johann Joachim Quantz: Flute Concerto in A minor, QV 5:238 - I. Allegretto
匡茨《A小调长笛协奏曲》QV 5:238 第一乐章 匡茨(Quantz),德国长笛演奏家、作曲家。8岁演奏低音提琴。1718年在德累斯顿和华沙的波兰国王管弦乐团中吹奏双簧管。师从巴伐尔丁,后成为一名长笛手。1724年在罗马向加斯帕里尼学对位法。1728年在德累斯顿被聘为普鲁士王储腓特烈的教师;1741年腓特烈即王位,他出任皇家宫廷作曲家、室内乐师和乐队指挥。他给长笛加了第二个键,并发明了滑动调音装置。” |
Concerto Armonico | 08:13 |
28 |
Johann Joachim Quantz: Flute Concerto in A minor, QV 5:238 - II. Arioso ma non troppo
匡茨《A小调长笛协奏曲》QV 5:238 第二乐章 |
Concerto Armonico | 06:14 |
29 |
Johann Joachim Quantz: Flute Concerto in A minor, QV 5:238 - III. Allegro assai
匡茨《A小调长笛协奏曲》QV 5:238 第三乐章 |
Concerto Armonico | 06:14 |
30 |
Flute Concerto in G Arioso (Quantz)
匡茨《G大调第161号长笛协奏曲》 QV5 - 174 II. Arioso |
Various Artists | 05:32 |
31 |
Gardner: Flute Concerto, Op.220 - 1. Allegro moderato
加德纳(John Gardner)《长笛协奏曲》Op.220 第一乐章 賈迪納john Gardner,英國作曲家,1917年生於曼澈斯特,1939年完成音樂學士學位,後來成為歌劇音樂教練,及成為音樂學院講師,英國皇家聖保羅女子學院的音樂總監,及皇家音樂學院任教職,他於1975年退修,他的音樂風格保守而流暢的旋律,使人一听就喜愛,現代不協和的音階很少用到,他在1976年成為大英帝國儀式的指揮官。本片收錄了他的經典名曲,長笛協奏曲,三號交響曲,愛爾蘭組曲,弦樂前奏曲等。均是優美的曲調。 |
Gavin Sutherland | 04:52 |
32 |
Gardner: Flute Concerto, Op.220 - 2. Lento
加德纳(John Gardner)《长笛协奏曲》Op.220 第二乐章 |
Gavin Sutherland | 03:16 |
33 |
Gardner: Flute Concerto, Op.220 - 3. Alla gavotta
加德纳(John Gardner)《长笛协奏曲》Op.220 第三乐章 |
Gavin Sutherland | 03:26 |
34 |
Gardner: Flute Concerto, Op.220 - 4. Allegro molto
加德纳(John Gardner)《长笛协奏曲》Op.220 第四乐章 |
Gavin Sutherland | 04:15 |
35 |
Johann Sebastian Bach: Triple Concerto in A minor, BWV1044 - Movement 1 - Allegro
“J. S. 巴赫《A小调长笛协奏曲》BWV1044 第一乐章 巴赫遗留下来、真正标明专为长笛而作的协奏曲其实没有,编目中只有一首为长笛、小提琴、大键琴和弦乐队而作的协奏曲。这首A小调,BWV1044,据推算可能作于1730年,莱比锡时期,可能改编自键盘作品BWV894《前奏曲与赋格》。 |
Angela Hewitt | 08:35 |
36 |
Johann Sebastian Bach: Triple Concerto in A minor, BWV1044 - Movement 2 - Adagio ma non tanto e dolce
J. S. 巴赫《A小调长笛协奏曲》BWV1044 第二乐章” |
Angela Hewitt | 04:36 |
37 |
Johann Sebastian Bach: Triple Concerto in A minor, BWV1044 - Movement 3 - Tempo di alla breve
J. S. 巴赫《A小调长笛协奏曲》BWV1044 第三乐章” |
Angela Hewitt | 06:58 |
38 |
1. Allegro di molto - Cadenza: C.P.E. Bach
C.P.E巴赫《G大调长笛协奏曲》Wq169 H445 第一乐章 很快的快板(Allegro di molto) 《CD C.P.E巴赫G大调长笛协奏曲》——CPE巴赫(CPE Bach)早年从其父JS巴赫学习音乐,1740年到柏林任肺特 烈大帝的羽管键琴师,1767年迁居汉堡任职。他常被称为“柏林巴赫”或“汉堡巴赫”。CPE巴赫的音乐作品受到洛 可可风格的影响较为显*,音乐优美典雅,常使用多种装饰音型,力图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所作交响曲,协奏曲, 键盘奏鸣曲等对奏鸣曲式的形成贡献卓*。论文《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亦颇具价值。从维基百科上面可以查找到 关于CPE巴赫的作品,一共有九百多部。 CPE巴赫的长笛协奏曲经常被演奏的有五部,分别是d小调长笛协奏曲(Wq22)、a小调长笛协奏曲(Wq26)、降B大 调长笛协奏曲(Wq167)、 A大调长笛协奏曲(Wq168)和G大调长笛协奏曲(Wq169)。日志曾在2008年8月介绍过他的《A 大调长笛协奏曲》(Wq168),今天带来的是《G大调长笛协奏曲》(Flute Concerto in G, Wq169 H445) |
Patrick Gallois | 11:13 |
39 |
2. Largo - Cadenza: C.P.E. Bach
C.P.E巴赫《G大调长笛协奏曲》Wq169 H445 第二乐章广板(Largo) |
Patrick Gallois | 08:10 |
40 |
3. Presto
C.P.E巴赫《G大调长笛协奏曲》Wq169 H445 第三乐章急板 (Presto) |
Patrick Gallois | 05:43 |
41 |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Flute Concerto in A minor, Wq 166 - 1. Allegro assai
“C.P.E·巴赫《A小调长笛协奏曲》Wq 166 第一乐章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德国作曲家,羽管键琴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第3子,也是J.S.巴赫的儿子里最有名的。1714年3月8日生于魏玛,1788年12月14日卒于汉堡。4岁起学管风琴,稍长,奉父命学法律,仍坚持学习音乐,24岁时即名噪柏林。 他不满足于父亲作品中常用的复调写作方式,对纯对位表示蔑视。他的作品在18世纪中叶具有典型意义。其精华在于趣味高雅和精致洗炼,对键盘乐器的表现性能尤其有深刻的理解。他具有惊人的即兴演奏技巧。作为演奏家,以技巧准确、音色优美和感情深刻而著称。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的交响曲、协奏曲、键盘乐奏鸣曲等作品,对古典奏鸣曲曲式的发展、完善有重大影响,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先驱。 |
Aurèle Nicolet | 09:25 |
42 |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Flute Concerto in A minor, Wq 166 - 2. Andante
“C.P.E·巴赫《A小调长笛协奏曲》Wq 166 第二乐章 |
Aurèle Nicolet | 06:32 |
43 |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Flute Concerto in A minor, Wq 166 - 3. Allegro assai
“C.P.E·巴赫《A小调长笛协奏曲》Wq 166 第三乐章 |
Aurèle Nicolet | 07:39 |
44 |
I. Flute Concerto – Amhran
克里斯多福·劳斯 ( Christopher Rouse)《长笛协奏曲-- Study Score》 第一乐章 克里斯多福•劳斯 ( Christopher Rouse)1949年出生于美国,师事过Crumb;Husa;Hoffman等人. 这首长笛协奏曲是为底特律交响乐团的委托创作.在Vonk指挥下首演. 这首曲子献给劳斯的太太Ann,基于对家乡塞尔特文化的血缘认知,音乐充分运用爱尔兰民谣和英国加冕进行曲等素材. |
Katherine Bryan | 04:09 |
45 |
II. Flute Concerto – Alla Marcia
克里斯多福·劳斯 ( Christopher Rouse)《长笛协奏曲-- Study Score》 第二乐章 |
Jac Van Steen | 04:24 |
46 |
III. Flute Concerto – Elegia
克里斯多福·劳斯 ( Christopher Rouse)《长笛协奏曲-- Study Score》 第三乐章 |
Jac Van Steen | 10:30 |
47 |
IV. Flute Concerto – Scherzo
克里斯多福·劳斯 ( Christopher Rouse)《长笛协奏曲-- Study Score》 第四乐章 |
Jac Van Steen | 04:50 |
48 |
V. Flute Concerto – Amhran
克里斯多福·劳斯 ( Christopher Rouse)《长笛协奏曲-- Study Score》 第五乐章 |
Jac Van Steen | 06:00 |
49 |
Flute Concerto - I. Memento
弗雷德约翰尼·伯格(挪威)《第一长笛协奏曲》No.1 Op.70 第一乐章 |
Vladimir Ashkenazy | 07:16 |
50 |
Flute Concerto - II. Reminiscence
弗雷德约翰尼·伯格(挪威)《第一长笛协奏曲》No.1 Op.70 第二乐章 |
Vladimir Ashkenazy | 05:06 |
51 |
Flute Concerto - III. Obituary
弗雷德约翰尼·伯格(挪威)《第一长笛协奏曲》No.1 Op.70 第三乐章 |
Vladimir Ashkenazy | 01:51 |
52 |
Flute Concerto - IV. Awakening
弗雷德约翰尼·伯格(挪威)《第一长笛协奏曲》No.1 Op.70 第四乐章 |
Vladimir Ashkenazy | 04:45 |
53 |
Edward Gregson: Flute Concerto, "Aztec Dances": I. Ritual / Pastorale
爱德华 葛瑞格森《长笛协奏曲 "阿兹特克的舞蹈"》 第一乐章 |
BBC Concert Orchestra | 03:17 |
54 |
Edward Gregson: Flute Concerto, "Aztec Dances": II. Fertility Dance
爱德华 葛瑞格森《长笛协奏曲 "阿兹特克的舞蹈"》 第二乐章 |
BBC Concert Orchestra | 03:32 |
55 |
Edward Gregson: Flute Concerto, "Aztec Dances": III. Ghost Song
爱德华 葛瑞格森《长笛协奏曲 "阿兹特克的舞蹈"》 第三乐章 |
BBC Concert Orchestra | 07:45 |
56 |
Edward Gregson: Flute Concerto, "Aztec Dances": IV. Sacrificial Dance
爱德华 葛瑞格森《长笛协奏曲 "阿兹特克的舞蹈"》 第四乐章 |
BBC Concert Orchestra | 03:05 |
57 |
Einojuhani Rautavaara: Flute Concerto ("Dances with the Winds"), Op. 69 - I. Andantino
埃诺约哈尼·劳塔瓦拉 《长笛协奏曲“随风起舞"》Op. 69 第一乐章 埃诺约哈尼·劳塔瓦拉,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之后芬兰最出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他曾跟随美国作曲家塞欣斯、科普兰等学习。早期采用序列主义技法创作。但后来形成了独特的空灵、脱俗的风格。他的著名作品包括交响曲、歌剧等。序曲及赋格曲两首是劳塔瓦拉最有代表性的两首代表作。 |
Petri Alanko | 09:10 |
58 |
Einojuhani Rautavaara: Flute Concerto ("Dances with the Winds"), Op. 69 - II. Vivace
埃诺约哈尼·劳塔瓦拉 《长笛协奏曲“随风起舞"》Op. 69 第二乐章 |
Petri Alanko | 01:43 |
59 |
Einojuhani Rautavaara: Flute Concerto ("Dances with the Winds"), Op. 69 - III. Andante moderato
埃诺约哈尼·劳塔瓦拉 《长笛协奏曲“随风起舞"》Op. 69 第三乐章 |
Petri Alanko | 05:52 |
60 |
Einojuhani Rautavaara: Flute Concerto ("Dances with the Winds"), Op. 69 - IV. Allegro
埃诺约哈尼·劳塔瓦拉 《长笛协奏曲“随风起舞"》Op. 69 第四乐章 |
Petri Alanko | 05:26 |
61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F major Op.10 No.1 RV433, 'La tempesta di mare' - I Allegro
维瓦尔第《F大调第一号长笛协奏曲(海上风暴)》 Op.10 No.1 RV433 第一乐章 |
Claudio Scimone | 02:51 |
62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F major Op.10 No.1 RV433, 'La tempesta di mare' - II Largo
维瓦尔第《F大调第一号长笛协奏曲(海上风暴)》 Op.10 No.1 RV433 第二乐章 |
Claudio Scimone | 02:07 |
63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F major Op.10 No.1 RV433, 'La tempesta di mare' - III Presto
维瓦尔第《F大调第一号长笛协奏曲(海上风暴)》 Op.10 No.1 RV433 第三乐章” |
Claudio Scimone | 02:16 |
64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G minor Op.10 No.2 RV439, 'La notte' - I Allegro
维瓦尔第《G小调第二号长笛协奏曲(夜)》 Op.10 No.2 RV439 第一乐章 |
Claudio Scimone | 02:02 |
65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G minor Op.10 No.2 RV439, 'La notte' - II Fantasmi
“维瓦尔第《G小调第二号长笛协奏曲(夜)》 Op.10 No.2 RV439 第二乐章 |
Claudio Scimone | 01:05 |
66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G minor Op.10 No.2 RV439, 'La notte' - III Largo
“维瓦尔第《G小调第二号长笛协奏曲(夜)》 Op.10 No.2 RV439 第三乐章 |
Claudio Scimone | 01:20 |
67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G minor Op.10 No.2 RV439, 'La notte' - IV Presto
“维瓦尔第《G小调第二号长笛协奏曲(夜)》 Op.10 No.2 RV439 第四乐章 |
Claudio Scimone | 00:56 |
68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G minor Op.10 No.2 RV439, 'La notte' - V Il sonno - Largo
“维瓦尔第《G小调第二号长笛协奏曲(夜)》 Op.10 No.2 RV439 第五乐章 |
Claudio Scimone | 01:40 |
69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G minor Op.10 No.2 RV439, 'La notte' - VI Allegro
“维瓦尔第《G小调第二号长笛协奏曲(夜)》 Op.10 No.2 RV439 第六乐章 |
Claudio Scimone | 02:14 |
70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D major Op.10 No.3 RV428, 'Il cardellino' - I Allegro
维瓦尔第《D大调第三号长笛协奏曲(金翅雀)》 Op.10 No.3 RV428 第一乐章 清晨,金翅雀在树梢间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高声鸣唱。 《金翅雀》,如同它的标题一般,是一首以长笛来模仿金翅雀曼妙叫声的协奏曲。 以前,即有音乐家尝试模仿自然界的声音,算是后来归类于写实主义的一种,然而模仿归模仿,金翅雀的叫声在不同人的长笛演奏下,也像是一只只不同个性的鸟儿。 “Cardellino”在意大利语的含义是“金翅雀”(Goldfinch))不同于亚洲的金翅雀、也不是金丝雀,它主要分布在欧洲,是一种会唱出婉转、悦耳歌声的鸟。RV.428的标题里所指的就是它。 维瓦尔第(Vivaldi)的长笛协奏曲作品,目前我们知道的总共有31首,《六首长笛协奏曲集》是音乐史上最初出版的长笛协奏曲集,在1729年由阿姆斯特丹出版商卢赛奴出版。维瓦尔第分别以《海上风暴》、《夜》及《金翅雀》为《六首长笛协奏曲集》的前三首命名,后三首则没有标题,维瓦尔第不仅喜欢标题更是标题音乐的高手。 维瓦尔第的《“金翅雀”长笛协奏曲》,是一部非常讨人喜爱的作品。曲作者在作品中充分挖掘了长笛的潜能,以长笛的声音形象地模仿了金翅雀的清越啼鸣。金翅雀是一种可爱的小鸟,身被黄橄榄绿羽毛,粉红色的小嘴,其状极其可爱。每当它迎着阳光飞行鼓翅时,翼端便发出黄色的光泽,就像是一个小精灵。协奏曲的首尾两个乐章都是快板速度,音乐清新、活泼、可爱,长笛演奏出的轻盈而婉转的乐音,让人不由得想到叽叽喳喳的鸟儿。而中间的广板乐章,则是一首异常迷人的西西里风格舞曲,这种舞曲通常带有田园情趣,音乐听来似乎是金翅雀在田野间低吟轻唱。 第一乐章的快板,乐队的序奏乏味而又呼应着鸟鸣的节奏,仿佛是对“鸟儿”的哄逗,又仿佛一支蹩脚的乐团,引来了窗外的鸟语声——长笛随后展露优美的歌喉,那个声音高昂、圆润,又加上有趣的颤音,清冽而富有韵律。笛声呈现了多种花样之后,汇聚成一股持续的旋律,美妙而生动地奏出。乐团似乎在接受“鸟儿” 的指导,但是合奏比起鸟儿的歌唱,终究逊色不少…… 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是音乐家的专长,用笛子来模仿鸟鸣,也是各种类型音乐里都有的尝试。作曲家将自然界的声音变成音符,又被演奏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敏锐的耳朵、愉悦的心情、精湛的技艺,最终传递给人们音乐的快乐和充实,用联想去填充抽象的音乐线条,再现自然之美。音符和它们所承载的内容,于是如此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
Claudio Scimone | 03:50 |
71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D major Op.10 No.3 RV428, 'Il cardellino' - II Largo - Cantabile
维瓦尔第《D大调第三号长笛协奏曲(金翅雀)》 Op.10 No.3 RV428 第二乐章 |
Claudio Scimone | 02:35 |
72 |
Antonio Vivaldi: Flute Concerto in D major Op.10 No.3 RV428, 'Il cardellino' - III Allegro
维瓦尔第《D大调第三号长笛协奏曲(金翅雀)》 Op.10 No.3 RV428 第三乐章 |
Claudio Scimone | 02:45 |
73 |
1. Allegro moderato
里赫特尔(Franz Xaver Richter)(1709-1789))《E小调长笛和弦乐队协奏曲》 第一乐章 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以约翰·斯塔米茨(Johan Stamitz,1717-1757)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曼海姆乐派"。 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其实有许多捷克的音乐家)在交响乐的发展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个乐派的代表人物有: 约翰·施塔米茨(Johhan·Wenzel·Anton·Stamitz,1717年--1757年)和他的儿子卡尔·施塔米茨(Karl·Stamitz,1745年--1801年) 里赫特尔(F·X·Richter,1709年--1789年) 卡那比赫(Ch·Cannabich) 他们当时都在曼海姆选侯公理查·提沃多的乐队中工作。这支乐队以他们精湛的演奏水品而闻名。这支乐队演奏的时候特别强调力度的对比,特别在渐强和渐弱的使用上开创了先河。这些演奏时候的细节处理在之前的器乐作品中是不被重视的,但曼海姆乐派将它发扬了起来,显示了当时这些音乐家独特的美学见解。 曼海姆乐派开创了经典的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结构,并大力促进了主调音乐的发展,另外在对作品中的音乐主题形象的展开与对比以及配器的色彩性上也作出了不少的尝试。 曼海姆乐派的影响远大,他们发展出了渐强与渐弱的音乐符号,将乐团编制由20人增至40多人,成了古典乐派的标准规格;第一小提琴手作为乐团首席的传统,也是由曼海姆乐派流传下来的;现今许多不朽的交响曲作品,也是曼海姆乐派将交响曲独立于歌剧之外。曼海姆乐派的音乐作品,以优美的旋律,活泼轻快的风格、鲜明的对比著称。也是第一次自觉地把力度作为重要的因素。 但是曼海姆乐派三乐章,四乐章的结构不定,配器色彩不够鲜明,展开主题动机不足,对比也不够强烈,内容不够深刻。 |
Aurèle Nicolet | 07:55 |
74 |
2. Andantino
里赫特尔(Franz Xaver Richter(1709-1789))《E小调长笛和弦乐队协奏曲》 第二乐章 |
Aurèle Nicolet | 07:26 |
75 |
3. Allegro, non troppo
里赫特尔《E小调长笛和弦乐队协奏曲》 第三乐章” |
Aurèle Nicolet | 04:04 |
76 |
Grand Piano and Flute Concerto in E minor
《e小调钢琴和长笛协奏曲》 |
Shpongle | 02:46 |
77 |
Quantz: Flute Concerto in G major - 2. Arioso
J.J.匡茨《G大调长笛协奏曲》QV 5:165 |
Various Artists | 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