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人收藏

共34首歌曲

标签
#吉他 #协奏曲 #古典
创建者
随风
更新时间
2019年09月18日

歌单介绍

精选集涉及作曲家简介(特别说明,精选集资料源自网络收集整理,因出处太多,且部分难以分别原始出处,故未注明,错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莫罗·朱利亚尼 (Mauro Giuliani)

莫罗·朱利亚尼(Mauro Giuliani 1781~1827) 被誉为是永远活着的最伟大的吉他音乐家。十九世纪初,六弦吉他出现后,这种新乐器的出现随之刮起了一阵强烈的旋风。作为这股风潮的中心,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出现了一群新生代的大师级人物,这些最早期的专业的吉他演奏和作曲家中,Sor(索尔)、Aguado(阿瓜多)、Carulli(卡鲁里)和Carcassi(卡尔卡西)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朱利亚尼这个名字最为突出。

朱利亚尼于1781年7月 27日出生于意大利巴里西北部的Bisceglie,当他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朱利亚尼就学习了和声学并创作了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音乐作品。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和他的哥哥一起移居了Barletta,他的正式的音乐学习也是从那里开始的。

朱利亚尼学习的第一个乐器是大提琴,而且他一生从未放弃过大提琴的演奏。当然,他很可能也学习过小提琴,但是已没有确切的记载。随后,他开始专注于吉他,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一个技艺高超的吉他演奏家,不过,我们却不知道他的老师是谁,其实确切的说,我们对他初期在意大利的生活整个都知之甚少。

随后,他与Maria Giuseppe结婚,并于1801年生下了他们的儿子,米切尔。1806年夏天,在博罗尼亚的Trieste短暂停留后,朱利亚尼为了学习对位法、大提琴和吉他,孤身一人来到了维也纳,1807年,他又有了自己的女儿,玛丽亚。

在维也纳,他很快就融入到了那里的古典音乐氛围之中,并于1807年开始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的音乐会开遍了整个欧洲,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他以他的音乐和艺术气质征服了听众,成为了19世纪初在奥地利首都最活跃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之一。

依靠他的才华和能力,他的音乐会产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影响力,他的努力也令吉他在欧洲音乐中扮演了崭新的角色。他是当时维也纳上层社会的知名人物,也和很多著名的作曲家诸如罗西尼、贝多芬等都是好朋友。同时,他也经常与当时在维也纳活跃的音乐家合作举办音乐会。1815年,他和钢琴家Hummel、小提琴家Mayseder以及大提琴家Merk一起在Schonbrunn 举办了一系列题为“Dukaten Concerte”的室内乐音乐会,听众必须付出一个金币才可以入场。这进一步巩固了朱利亚尼在维也纳音乐界的声望。同是在1815年,他还以官方音乐家的身份参加了维也纳的国会庆典。在此前两年,也就是1813年的12月8日,他还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首演中担任了大提琴的演奏。

在维也纳,朱利亚尼作为一个作曲家所获得的成功要比作为一个演奏家小一些。出版商Artaria是他在出版界的主要合作伙伴,朱利亚尼的很大一部分吉他作品都是由Artaria出版的。当然,他和其他的出版商也有不少的合作,是他们把他的作品散播到了欧洲各地。同时,他在教学方面也享有盛誉,Bobrowicz和Horetzky就是他的学生中的代表人物。

1819年,朱利亚尼由于个人原因离开了维也纳:他的财产和银行帐户被查抄了,他破产了。朱利亚尼回到了意大利,在Trieste和威尼斯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最后在罗马安定了下来。这时陪伴在他身边的还有他的又一个女儿Emilia,她是1813年出生的,从1821到1826年,她和朱利亚尼的私生女 Maria一起在一个女修道院里接受教育。在罗马,朱利亚尼没有取得如维也纳般的成功,音乐会只开了一场,作品的出版也为数不多。1823年7月间,他频繁地往返于那波里去陪伴他病重的父亲。在那波里,朱利亚尼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当地的乐谱出版商也给了他不少的支持。

1826年,朱利亚尼一直在那波里附近的Portici以及波旁宫廷里演奏。这段时期,可以称作是朱利亚尼的那不勒斯时期。这个时候,女儿Emilia已经是一个水平很高的吉他家了,她也常常和父亲一起举办二重奏音乐会。到了1828年末,朱利亚尼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半年后的5月8日,他在那波里去世。然而,朱利亚尼逝世的消息并没有在那波里的音乐界产生太大的波澜。

作为一个吉他作曲家,朱利亚尼特别喜欢那种在维也纳非常流行的“主题与变奏”的音乐形式。他非常善于在吉他上用吉他特有的语言将一个个音乐主题编织得丰富多彩,这一点在他的作品107号“亨德尔主题与变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主题来自亨德尔的F大调大键琴组曲第五号主题与变奏中的“和谐的铁匠”(The Harmonious Blacksmith)。

朱利亚尼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吉他作品的编号达到了150,可以说这些作品建构了十九世纪吉他保留曲目的核心。除了吉他独奏作品之外,他的吉他协奏曲、吉他与小提琴的二重奏、吉他与长笛的二重奏也都同样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朱利亚尼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三部吉他协奏曲(作品30、36和70);一系列以“罗西尼亚纳”为题的吉他幻想曲(作品119-124);几首小提琴与吉他、长笛与吉他的奏鸣曲;一部为吉他和弦乐所写的五重奏(作品65);一些吉他与人声和作品以及我们不容遗漏的大序曲——一部以意大利歌剧为背景的作品(作品61)。同时,他也为吉他和双吉他改变了不少管弦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改编为吉他二重奏的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此外,他为数众多的教学作品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今天,朱利亚尼的这些凭借其过人的音乐天赋和对乐器的深刻理解所写成的吉他作品,仍然是吉他演奏家们证明自己技巧以及音乐表现的试金石。

二、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

  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这位从三岁起就双目失明的盲人作曲家,是20世纪音乐史中具有崇高地位的特殊领导人物,同时也是西班牙乐坛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作品被认为是属于二十世纪最流行的音乐,尤其是《阿兰胡埃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被认为是西班牙音乐和吉它协奏曲中顶尖级的作品,由于《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成功,更使罗德里戈一跃成为西班牙继阿尔班尼斯(I.Albeniz)、格拉那多斯(E.Granados)、法雅(M.Falla)、图里纳(J.Turina)之后,西班牙乐坛最亮丽的一颗彗星。

  华金·罗德里戈于1901年11月22日生于西班牙萨贡托(巴伦西亚),在三岁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然而或许是宿命的作弄,还是上苍给予夺去他灵魂之窗的补偿,罗德里戈在幼年时便展露出惊人的音乐才华。少年时期,罗德里戈在瓦伦西亚名作曲家洛佩兹(E. Lopez)的鼓励与培育下,天赋的音乐才华迅速得到西班牙音乐界的重视。

  1920年开始,罗德里戈曾在欧洲各地旅行了三年,并广泛地采撷各地不同的风土民谣做为音乐创作上的素材。1924年发表了第一首交响乐小品《魔术师》,隔年又因发表了《五首管弦乐小品》而得到了西班牙政#府的奖励。1927至1932年的六年间,罗德里戈前往巴黎,拜入名作曲家保罗·杜卡(Paul Dukas)的门下学习作曲,并随毛里斯·艾曼纽(Maurice Emmanuel)、安德列·皮洛(Andre Pirro)研究音乐史与音乐美学。在此同时,他也受到法雅多方的支持与鼓励,从而愈加坚定他投入祖国音乐的创作的使命感。

  1933年罗德里戈与土耳其钢琴家维多莉亚·卡米茜(Victoria Kamhi)结婚,她是李斯特的嫡传弟子,同时也曾随名钢琴家海吉约(Gera Hegyey)学琴,是一位相当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她曾在奥地利与巴黎求学,但自从与罗德里戈结婚后,即中断自己的演奏事业而全力协助双目不便的丈夫。次年,罗德里戈果返回西班牙后,因获得西班牙#政#府#的奖学金(Conte de Cartagena),又再度重返巴黎继续深造。此后三年,罗德里戈曾旅居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而在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后,罗德里戈为了祖国的利益,毅然的回国担任马德里大学的历史及音乐教授,并同时担任管弦乐团指挥,及受聘为国家广播电台的音乐顾问。

  1939年,罗德里戈在马德里完成其一生中最伟大的钜作《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顿时声名大噪,成为西班牙众所推崇的代表性作曲家,并迅速在国际乐坛间崭露锋芒。而在作曲之外,罗德里戈在音乐演奏与音乐论着方面,均有非凡卓越的表现。罗德里戈的作品虽以《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最为著名,但在吉他之外,他也写作许多著名的钢琴作品如《英雄颂》、小提琴协奏曲《夏》、长笛协奏曲《牧歌》、竖琴协奏曲《小夜曲》以及大提琴与声乐作品等。另外他也曾写作一首小提琴随想曲(Capricho),是题赠给西班牙小提琴泰斗萨拉沙泰(P. Sarasate)。

1999年7月6日罗德里戈逝世于西班牙马德里。

三、曼努埃尔·玛利亚·庞塞(Manuel Maria Ponce )

庞塞无疑是墨西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天才的庞塞受纯粹的墨西哥民间传说的启发创造出伟大的音乐。他将墨西哥形式简单的民间音乐重新编曲从而使得它们在全世界的音乐厅中演奏。作为一名多产的音乐家,他几乎为所有的乐器写过作品。吉他在墨西哥的流行首先要追溯到庞塞的影响,他对吉他演奏曲目方面的贡献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塞戈维亚称庞塞是“吉他音乐的巴赫”。

庞塞生于1882年12月8日,是Felipe 和 Maria de Jesus Cuellar的第12个孩子。庞塞的母亲是一名音乐家,从而使她的孩子们很早就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庞塞甚至在没开始学习字母时就已经开始学习读谱和写谱。尽管庞塞生于萨卡特卡斯州(Zacatecas,位于墨西哥中部),从12岁那年,他们家就搬到了阿瓜斯卡连特斯(Aguascalientes,墨西哥中部城市,位于瓜达拉哈拉东北部,该城由至今不明身份的古代居民建立在复杂的隧道系统上),并在那里渡过了他的童年。庞塞的姐姐是一位钢琴家,从庞塞四岁的时候姐姐就开始教他学习钢琴和乐理。庞塞5岁那年得了麻疹,当他痊愈后便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麻疹舞曲》(The Dance of the Measles)。

几年后,庞塞决定去墨西哥城国家音乐学院学习。19岁那年,庞塞卖掉钢琴去了欧洲,师从Luigi Torchi 和 Dall' Olio学习作曲,跟Martin Krause学习钢琴。1909年,他回到了墨西哥,受聘于音乐学院,并在1909~1925年间一直在这里任教。1917年,庞塞与一名女低音歌手结为夫妇。43岁那年,庞塞成为公认的全才音乐大师。尽管如此,庞塞却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新思想和新见解使自己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作曲家。因此,他决定改变提高自己的作曲技巧,发挥他的才能。于是在1925年,他去了巴黎的音乐师范学院师从音乐大师保罗·杜卡斯(Paul Dukas,法国作曲家,受印象主义的强烈影响,作品有管弦乐谐謔曲《魔法师的弟子》(又译小巫师),歌剧《阿丽安与蓝胡子》以及不同凡响的《降E小调钢琴奏鸣曲》)学习作曲。

在巴黎,他与著名的吉他大师塞戈维亚结为好友。塞戈维亚在很多方面帮助了庞塞,他鼓励他继续为吉他作曲,并介绍他认识了很多音乐家和音乐编辑。塞戈维亚经常请庞塞为他创作作品,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在经济上帮助庞塞。在他们维持友谊的多年中,塞戈维亚的经济状况始终要比庞塞好。此外,塞戈维亚还经常演奏庞塞的音乐作品。

尽管庞塞本人并不会弹吉他,但是他却非常熟悉吉他,并且能够很容易的为吉他谱写作品。在他看来,吉他是"一种非常精美的乐器,蕴涵着一个独一无二,敏感细致而又神秘的世界。"

许多的吉他演奏家都录制过庞塞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这些作品的被题献人塞戈维亚。此外约翰·威廉斯也是庞塞吉他音乐的主要演奏家之一。

墨西哥那绚丽的天空赋予庞塞以音乐上令人艳羡的才华,那富饶的土地给他对本民族的歌曲和其他艺术形式以孩子般的爱,那些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同胞先是让他感到忧虑,然后是对他才华的部分认可以及最终的一致赏识。

四、海托尔·维拉·罗勃斯(HEITOR VILLA—LOBOS)

最具民族性的南美作曲家维拉-罗勃斯生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他是本世纪上半叶世界著名的巴西作曲家,是位多产的作曲家及大提琴家。幼年时师从父亲学大提琴、单簧管与吉他。自学成材的维拉-罗勃斯钻研巴赫及其它作曲家的作品后而无师自通作曲技法,他自称:巴赫的音乐精神成为他的创作精神的基础。 维拉-罗勃斯的作品多数从巴西固有的传统音乐中汲取养料。1898年,他的父亲去世,他便带着吉他加入街头流浪艺人乐团谋生。在这期间,从基层的音乐活动中维拉-罗勃斯学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1905年参加调查团到巴西内地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1915年其作品开始受到瞩目。1923-1924年间他前往欧洲,受到米约及萨蒂的新古典主义影响,创作了九首《巴西的巴赫风格》Bachianas Brasileiras系列作品。巴洛克曲式在融入巴西的民族色彩而变成特殊的曲子。1930年返回巴西,任职于国內的教职,1942年创立音乐教师的进修学校,1945创立巴西音乐院并担任院长。1959年逝世于故乡。 1960年,里约热内卢建立了维拉-罗勃斯纪念馆。

  "是的,我是巴西人——地道的巴西人。在我的音乐里,我让伟大的巴西的江河海洋歌唱。我不掩饰我们的森林我们的天空的热带风情,我的直觉感觉我写的一切(音乐)! ”

  维拉-罗勃斯早期的作品属于后浪漫主义,转变为印象主义风格,又运用民间曲调,后来实验古典主义,最后把所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有些作品简单而易于理解,有些抽象而十分复杂。他创作的1500部作品中,其中大部分都是为吉他而作,他对吉他的偏好由此也可见一斑。他的作品第一号就是为吉他而写的D大调马祖卡,首演于1899年,那时作曲家才12岁。直到创作出成名作《民间巴西组曲》(Popular Brazillan Suite),罗勃斯的创作生涯随着《练习曲集》(Studies)(1924/1929),《前奏曲集》(1940)和《吉他协奏曲》达到顶峰。他的九首《巴西的巴赫风格》Bachianas Brasileiras以及十五首《肖罗》Choros可以代表他富于独创性的创作道路。维拉-罗勃斯的吉他曲已成为“现代的吉他经典乐曲”,常由当代许多著名演奏家演奏。

  维拉-罗勃斯也为钢琴写下了超过200首的作品。他的钢琴作品力度范围大,复合节奏错综复杂,音响丰富,踏板独特,常带有即兴成分。最难的作品有《粗陋的诗篇》、《向肖邦致敬》、《花组曲》Op.97等。另外写了大量从初级到中级程度的、富有西班牙风味的乐曲,包括《洋娃娃家族》套曲、《10首巴西民歌儿童通俗小曲》、《小动物》套曲、《巴西森林回忆》、《破碎的音乐盒》、《玩具车轮》等。

五、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是一位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其最著名的作品为《四季》。

维瓦尔第的父亲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瓦尔第(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十岁的时候离开布雷西亚到威尼斯,并在那里成为一名理发师。他和当地姑娘卡米拉·卡里吉奥于1676年结婚,育有9个孩子。安东尼奥为长,其出生当天据说还出现了地震。1685年乔瓦尼成为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他是一个成功的小提琴手,并且因为其西西里亚联会会员的身份,在威尼斯的音乐界迅速赢得名声,还被认为是一名出色的炫技小提琴家。安东尼奥自小就不输其父,年纪轻轻就能代替父亲上演。他的音乐理论可能来自于乔瓦尼·列坚齐(Giovanni Legrenzi)。但这又显得不太可能,因为列坚齐在1690年去世,当时维瓦尔第才12岁。

维瓦尔第在15岁的时候即行剃发并且接受了首次世俗圣职仪式,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当他18岁时接受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时,维瓦尔第才立下心当神职人员。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

接着他就当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甫,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

维瓦尔第在那里读了一年半的追思弥撒之后就永远放弃了神职工作,但他依然持有神父的地位。在后来的一封信中他写到自己是因为健康状况而辞去教堂职务的(他写到“strettezza di petto”,意为胸闷,可能为心绞痛,也可能是哮喘)。但最近研究表明,他可能是出于个人原因,或心理方面的不适。一方面他的作曲工作让他没有时间去分心,另一方面教堂职务带来的收入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根据他在威尼斯的皮耶塔医院(Ospedale della Pietà)的收入单据来看,维瓦尔第在此之后不但是小提琴,还是抒情维奥尔琴跟大提琴教师。还有逸闻说道他还演奏羽管键琴。

他从父亲那边遗传得来的头发颜色使得他被称为“红发神父”。很多威尼斯人不晓得维瓦尔第,却知道红发神父。

维瓦尔第指导着Ospedale della Pietà的少女乐团,开始作为不同弦乐组的教师,后来则是代理指挥。乐团很快就赢得了美名,吸引了很多意大利的旅游人士前来。而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就是大部分为Ospedale而写的,作为宗教仪式上的配乐。维瓦尔第在这个职务上一直服务到1716年(其中有一段时间间断1709年2月到1711年9月)。接着他就被任命为“Maestro dei concerti”(音乐会大师)。

在威尼斯发表两部奏鸣曲集(12首三重奏鸣曲 op.1 和 12首小提琴奏鸣曲 op.2, 在1705和1709年付梓)之后,维瓦尔第发表了协奏曲集“L'Estro armonico”(和声的灵感)op.3(1711年印制),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欧洲范围内的名声。直到1729年他共写有12部曲集,打op.3后都在阿姆斯特丹印制。其中有12首协奏曲 op.8(1725)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和声与创作之争),当中前四首即是著名的“Le quattro stagioni”(四季)。

早在Ospedale della Pietà任职时维瓦尔第就已经开始了歌剧创作,其第一部歌剧Ottone in villa于1713年在维琴察首演,之后到173926年间他写有歌剧达50部。在此之后,维瓦尔第除了Ospedale della Pietà的职位外,日益频繁地担任维琴察圣安格洛剧院的主持。

后来在威尼斯维瓦尔第有了争执,他决定1718年迁到曼图亚,供职于地主飞利浦·冯·黑森·达姆斯塔德(1671-1739,路德维希六世之子,伊丽莎白·阿玛莉(Elisabeth Amalie)之侄,也就是斐迪南三世之妻埃列诺拉(VGL. Titelblätter zu den Opuswerken X und XII: “...S.A.S.Il. Sig'r Principe Filippo Langravio d'Hassia Darmstadt”)的母亲。他在那里主要是当音乐会主持和创作歌剧。1721年他多次在罗马逗留,两次在教宗面前演奏,因此赢得了大量的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委托。1726年他以圣安格洛剧院音乐总监的身份返回威尼斯。这一次,身为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的他在那里赢得了全欧洲人的敬仰,甚至是很多音乐家朝圣的对象。在此期间他认识了16岁的女歌手Anna Giró,后者陪伴他进行游历。

维瓦尔第的漫画,P.L.Ghezzi(1723)1730年左右他发生了风格转变,从以前的巴洛克风格转到优雅的风格,但这种风格的作品却不怎么受欢迎。因此维瓦尔第在63岁的时候迁往维也纳,想寻求查理六世的支持。但查理六世却于1740年10月去世。当时维瓦尔第的健康也不见得比国王强多少,到达维也纳后一个月即1741年7月28日,他就逝世了。这位名满天下的作曲家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世了,他的简陋的墓地位于卡林迪亚,现在维也纳技术大学(卡尔广场)之所在。

直到1940年,维瓦尔第的作品才被重新发掘。法国音乐研究员马克·宾舍利和其他收藏家在20世纪30和40年代买了大量的手稿。这些手稿被藏在城堡和寺院等地超过200年。宾舍利尝试为维瓦尔第的作品编号,但根据进一步的研究和新发现的作品来看,这套目录并不完备。另有一套目录,是由安东尼奥·凡纳(F)编制的。丹麦音乐科学家彼得·旅昂(*1937)在 1973年发表了一套更新的目录,即Ryom-Verzeichnis(缩写 RV),代替前两套成为目前流通的维瓦尔第作品编号目录。


歌曲列表

# 歌曲 艺人 时长
01 Mauro Giuliani: Guitar Concerto No.1 in A, Op.30 (Arr. Garigi) - I. Allegro maestoso
曲目1-3——朱利亚尼 A大调第一吉他协奏曲 1808年的仲夏,朱利亚尼的“大协奏曲”(op.30)在维也纳首演,从此,朱利亚尼这个名字为维也纳人所牢记,甚至当时严苛的舆论也不得不赞同吉他音乐可能有更多的表现形式,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伴奏音乐存在。这次首演在音乐史上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划时代事件,它也是世界上首部吉他协奏曲,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以古典协奏曲特有的风格拉开帷幕,管弦乐团首先奏响基本主旋律,这一段从意大利歌剧中借鉴得灵感,其风格近似人声且热情奔放。在接下来的吉他独奏中,大量的华彩乐章和蕴涵丰富的表现手法渲染了这一主题。一段短小洗练的小调将该乐章过度到小奏鸣曲的形式,而后扼要的主题重复也使得乐章更为丰满。
Eduardo Fernandez 09:01
02 Mauro Giuliani: Guitar Concerto No.1 in A, Op.30 (Arr. Garigi) - II. Andante siciliano
第二乐章:行板,运用了西西里舞曲的体裁,意大利民族独特的灵韵气质显露无遗。在这一略显忧郁的乐章中,吉他以咏叹调交替阐释主题,但朱利亚尼并不希望制造一种模糊不清的意旨,而是将整个乐章停留在如晨曦般温暖的曲调中,扣合序奏部分的主旋律进入本章尾声。
Eduardo Fernandez 06:21
03 Mauro Giuliani: Guitar Concerto No.1 in A, Op.30 (Arr. Garigi) - III. Alla polacca
第三乐章:带有波洛奈兹舞曲风格的回旋曲,具典型的18及19世纪十分受欢迎的该舞曲的充满活力的节奏风格。由此处可见,朱利亚尼执着地探索一种适合吉他演奏的节奏素材。在进入两段主题回旋之前,由精彩如炫技巧般的华彩乐段导入。在如同凯旋似壮阔的吉他与乐团的对白里迎来了本协奏曲的尾声。
Eduardo Fernandez 07:16
04 Mauro Giuliani: Guitar Concerto No. 2 in A major, Op. 36 (versions for guitar & strings; gt. & strin
曲目4-6——朱利亚尼 A大调第二吉他协奏曲Op.36
Andrea Rognoni 14:47
05 Mauro Giuliani: Guitar Concerto No. 2 in A major, Op. 36 (versions for guitar & strings; gt. & strin Andrea Rognoni 04:54
06 Mauro Giuliani: Guitar Concerto No. 2 in A major, Op. 36 (versions for guitar & strings; gt. & strin Andrea Rognoni 10:14
07 1. Villano y Ricercare (Adagietto - Andante moderato)
曲目13-16——罗德里戈 《绅士幻想曲》 西班牙著名的盲人作曲家罗德里戈的代表作之一。《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的成功给罗德里戈带来了巨大的威望,然而,却引起了被尊称为吉他皇帝的塞戈维亚的不满,他为这样好的作品没有题献给他并由他来首演感到非常的恼怒。(塞戈维亚终其一生都不曾演奏《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随即请求罗德里戈也能够为他创作一部同等量级的作品。罗德里戈为了这部新作能够与众不同,尤其是避免它生存在红得发紫的《阿兰胡埃斯》的阴影之下,他这一次没有使用自己的旋律。当有一次听到妻子维多莉娅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和吉他演奏家卡斯帕尔·桑斯(Gaspar Sanz,约1640~约1710)的作品时,罗德里戈突然找到了灵感。桑斯是当时巴洛克吉他的著名演奏家和作曲家。  经典的器乐协奏曲一般都是三个乐章,而这一次,罗德里戈采用了更加自由的四乐章的形式。虽然作曲家把这部作品称作“幻想曲”,但从它的方方面面来看,它与传统的协奏曲也只有上述这一点点区别。罗德里戈在这四个乐章的所有主要的主题均引用了桑斯了作品,力求通过这部作品把17世纪的吉他演奏家、绅士——卡斯帕尔·桑斯、和20世纪的吉他代言人——安德烈斯·塞戈维亚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当有人问到罗德里戈曲名中的“绅士”是指谁时,他回答说:“你把他想像成桑斯或是塞戈维亚都可以。”第一乐章:《村民舞曲与利彻卡尔》(Villano y Ricercare. Adagietto-Andante moderato)前半部分舒缓从容的村民舞曲为全曲定下了纯朴明朗优美的基调,2/2拍,A大调。利彻卡尔是16世纪至18世纪的器乐体裁名称,作为本乐章主题的桑斯原作为《西班牙民歌主题的赋格》,用模仿对位构成。罗德里戈的利彻卡尔用中庸的行板,从a小调转到D大调,4/4拍。
Andrés Segovia 04:48
08 2. Españoleta - Toques de la Caballería de Napoles
第二乐章:《西班牙风格宫廷舞曲与拿波里骑兵队的号声》(Espanoleta y Fanfare de la Caballeria de Napoles. Adagio-Allegretto molto ritmico) 前半部分的西班牙宫廷舞曲慢板速度,6/8拍,a小调,旋律舒缓优雅。随即出现的“拿波里骑兵队的号声”采用小快板,6/8拍,D大调,在这部分既能听到骑兵的马蹄声,又可以感受到骑兵的吹奏的军号声。随后再现西班牙宫廷舞曲。
Andrés Segovia 09:16
09 3. Danza de las hachas (Allegro con brio)
第三乐章:《松明舞》(Danza de las hachas. Allegro con brio) 雄壮的快板速度,2/2拍,情绪活泼幽默,虽简短,却带有浓郁的民间舞曲色彩。
Andrés Segovia 02:11
10 4. Canario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四乐章:《卡纳利欧》(Canario. Allegro ma non troppo) 适度的快板,6/8拍,D大调。传说卡纳利欧舞曲起源于西非海岸卡纳利群岛,是一种开朗活泼的西班牙舞曲。载歌载舞的乐声先由吉他奏出,再由管弦乐队变化重复,最后的结束敏捷而干脆。
Andrés Segovia 05:10
11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Andaluz - I. Tiempo de bolero
曲目17-19——罗德里戈 安达卢西亚吉他协奏曲 《安达卢西亚协奏曲》完成于1967年,是西班牙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Joaquín Rodrigo Vidre)为四把吉他和管弦乐队创作的。这部作品是应西班牙吉他演奏家塞琳多.罗梅罗委托创作的,并于1967年11月18日由著名的罗梅罗家族与圣.安东尼奥交响乐团首演于美国德克萨斯。作品共有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充分地展现了西班牙吉他音乐的鲜明特色以及该民族音乐文化的典型气质,特别是融入了很多西班牙弗拉门戈音乐的元素从而使其个性极为鲜明。
Los Romeros 07:48
12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Andaluz - II. Adagio Los Romeros 09:55
13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Andaluz - III. Allegretto Los Romeros 06:16
14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Madrigal for 2 Guitars and Orchestra - Fanfarre (Allegro marziale)
曲目20-29——罗德里戈 双吉他协奏曲牧歌 1966年,罗德里戈创作完成了双吉他协奏曲《牧歌》。当初是为一个吉他二重奏组创作,原定名《西班牙总督夫人协奏曲》。当创作到一大半的时候,二重奏组的一个演奏家离开人间,所以标题改为《牧歌》。直到1970年7月30日,才由安吉尔洛梅罗和佩佩罗梅罗在洛杉矶好莱坞首演。与自己的其他协奏曲不同的是,《牧歌》是一些短作品构成的组曲。共分为十个部分。 第一乐章 号角曲 Fanfare 62小节,D大调,小块板。 一开始的24小节由弦乐组的拨奏和两把吉他演奏的节奏型,交待了舞曲的风格。从25到29小节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以及圆号小号加入,吹出了类似歌剧《奥菲欧》(威尔第)一段托卡塔的变化形式,接着两把吉他反复奏出了主题,并在每个主体后穿插了原号和小号的五小节号角音效,突出了主题。
Pepe Romero 02:02
15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Madrigal for 2 Guitars and Orchestra - Madrigal (Andante nostalgico)
第二乐章.牧曲 Madrigal 中板,33小节,g小调。 一开始由两把吉他奏出四小节引子,然后长笛和小提琴加入,由长笛演奏出g小调的优美旋律,紧跟着单簧管加入与长笛进行了两小节五度音的重奏,继而第一吉他又将旋律继续推进,与长笛,以及新加入的其他木管、铜管和弦乐呼应着将旋律推向了呈示。从第30小节开始,移动对位的两把吉他,将主题进行变奏,颇有即兴的色彩,很美很美,最后两把吉他奏出三个很弱很弱的琶音结束了第二乐章,回味无限。
Pepe Romero 02:52
16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Madrigal for 2 Guitars and Orchestra - Entrada (Allegro vivace)
第三乐章 间奏曲 Entrada 85小节,d小调,快板 两把吉他分别对6小节的动机进行即兴似的变奏,接着是第一第二小提琴的模进,继而长笛、巴松、黑管分别在不同声部进行即兴变化,最后两把吉他用D Major的琶音中结束该乐章。
Pepe Romero 01:40
17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Madrigal for 2 Guitars and Orchestra - Pastorcito, tu que vienes, pastorc
第四乐章 田园 Pastorcico tu que vas
Pepe Romero 01:41
18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Madrigal for 2 Guitars and Orchestra - Girardilla (Presto)
第五乐章 希拉尔迪拉 Girardilla
Pepe Romero 01:25
19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Madrigal for 2 Guitars and Orchestra - Pastoral (Allegro)
第六乐章 田园曲 Pastoral
Pepe Romero 01:59
20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Madrigal for 2 Guitars and Orchestra - Fandango
第七乐章 方丹戈 Fandango
Pepe Romero 02:00
21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Madrigal for 2 Guitars and Orchestra - Arieta (Andante nostalgico)
第八乐章 小咏叹调 Arietta
Pepe Romero 06:11
22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Madrigal for 2 Guitars and Orchestra - Zapateado (Allegro vivace)
第九乐章 踢踏舞曲/华彩 Zapateado/Cadenza
Pepe Romero 04:46
23 Joaquín Rodrigo: Concierto Madrigal for 2 Guitars and Orchestra - Caccia a la española (Allegro viva
第十乐章 西班牙风格狩猎曲 Caccia a la espagnola
Pepe Romero 04:46
24 1. Allegro moderato
曲目30-32——庞塞 南方协奏曲 三大吉他协奏曲之一。晚年的庞塞(Manuel Maria Ponce, 1882-1948)被称为"墨西哥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不仅数量颇丰,而且大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通晓墨西哥民间音乐传统,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丰厚饱满的音色,并赋予了音乐交响诗般的空间感。庞塞也是一位精通数件乐器的演奏大师,写出了许多成功的协奏曲,譬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为吉他所作的《南方协奏曲》。  然而协奏曲的诞生却是一段扑朔迷离的过程。1926年,当庞塞第二次来到西班牙时,他结识了安德列·塞戈维亚,后者建议他写一部吉他协奏曲。庞塞当然热情答应。可是由于塞戈维亚繁忙的旅行演出和作曲家的心生疑虑,协奏曲的创作时断时歇。最终,在马里奥·卡斯特努弗-泰戴斯科的鼓舞下,庞塞才重拾十五年前遭己舍弃的计划。 乐曲于1941年在乌拉圭和墨西哥分别得到上演。  《南方协奏曲》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由吉他与编制规模较小的乐队演出.第一乐章快板速度,第二乐章行板速度,第三乐章热烈而适度的快板速度.全曲的旋律自然,深情而平易近人.三个乐章的节奏各具特点,但它们都与西班牙南方民间歌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第一乐章可以听到安达路西亚的弗拉门戈(塞维里亚那斯)歌舞音乐的节奏特点.第三乐章最后用热烈的民间歌舞场面终曲.
Andrés Segovia 13:01
25 2. Andante Andrés Segovia 06:27
26 3. Allegro moderato e festivo Andrés Segovia 05:51
27 III. Celebration from Concerto for Guitar & Orchestra for Two Christophers
曲目33——维拉-罗勃斯 吉他协奏曲 三大吉他协奏曲之一。巴西古典音乐之父维拉-罗勃斯(villa-lobos)(1887—1959)。罗勃斯1500部作品中的大部分都是为吉他而作,他对吉他的偏好由此也可见一斑。   罗勃斯的作品第一号就是为吉他而写的D调马祖卡,首演于1899年,那时作曲家才18岁。而后他又写了一些往往也是由吉他演奏的小品,直到创作出成名作《民间巴西组曲》(Popular Brazillan Suite)。罗勃斯的创作生涯随着《练习曲集》(Studies)(1924/1929),(1940)和《吉他协奏曲》达到顶峰。这首协奏曲的诞生同样也要归功于安德列·塞戈维亚。伟大的演奏家,也是作曲家的挚友,建议他为自己最喜爱的乐器写一首协奏曲。自从第一次听到罗勃斯的音乐之后,塞戈维亚就被他的独特的乐风牢牢吸引。他因此恳请作曲家题献给自己一部作品,就好像他为扎巴列塔(zabaleta)写了《大键琴协奏曲》(Harp Concerto)那样。   一部革命性的作品就此诞生。乐曲在管弦乐与独奏乐器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而其在严格遵循古典协奏曲格式的同时,又不失维拉-罗勃斯所有作品中脉动着的民间音乐的玲珑。难怪人们会说这首乐曲将“阿兰胡埃斯宫殿里慵懒的喷泉变为亚马逊森林中如蛇行般时隐时现的潺潺溪水”,此时也就不难理解了。
Christopher Parkening 04:05
28 Antonio Vivaldi: Concerto for Lute, 2 Violins and Continuo in D, RV.93 - 1. (Allegro giusto)
曲目34-36——维瓦尔第 D大调鲁特琴协奏曲 该曲大约创作于1730年。据说,当时维瓦尔第在欧洲的旅程中巧遇波西禾爱的伯爵,他是一名音乐爱好者和出色的鲁特琴手,于是维瓦尔第便为他创作了这首乐曲。 该曲是一首结构较为简单的作品,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活泼富生命力,充分体现了维瓦尔第亲切、自然的风格,整部作品洋溢这唯美、清纯的气息,如同亚平宁半岛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和快乐。 第一乐章,小规模的室内乐团与淡雅的吉他声相得益彰,主题简单的重复,用温和的音响穿插着吉他错落有致的清晰的音符,乐曲愉快而舒适。
Celin Romero 04:03
29 Antonio Vivaldi: Concerto for Lute, 2 Violins and Continuo in D, RV.93 - 2. Largo
第二乐章,非常知名的慢板乐章。吉他在微弱的弦乐器和羽管键琴陪衬中表达出深情、优雅的气质,旋律自然而清新,如柔水般娟娟流淌,又如喃喃低语娓娓道来,充满柔情与惬意。
Celin Romero 03:53
30 Antonio Vivaldi: Concerto for Lute, 2 Violins and Continuo in D, RV.93 - 3. Allegro
第三乐章,一直收敛的乐团开始呈现清晰的对比,巧妙的渐强处理,烘托起吉他热情而不急躁的性格,而情绪饱满的结尾,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Celin Romero 02:27
31 Antonio Vivaldi: Mandolin Concerto in C, R.425 - 1. Allegro
曲目37-39——维瓦尔第 C大调曼陀林协奏曲 曼陀林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是鲁特(Lute)众多的后裔之一,它其实就是一种高音鲁特。曼陀铃(Mandolin)的名称原为意大利文“mandorla”,是“杏仁”的意思,这个名字就表述出琴身的形状。曼陀铃的琴身,也更像是切开的水梨,大小和小提琴差不多,全长约40厘米,琴体背部隆起成半圆形,不带横板。弦有四对复弦,共有八根弦,两两成对分为四组。四组弦的定音和小提琴一样,调音法也与小提琴相同,也采取五度间隔,四组弦分别也是G-D-A-E。演奏的时候需要使用义甲或弹片(Pick)来拨奏。曼陀林是一种音色非常可爱的拨弦乐器,琴声像是银铃滚动一般,无比的清脆美妙。 这首《C大调曼陀林协奏曲》(Concerto in C major for Mandolin and Strings),是一首特别能够凸显维瓦尔第自然的音乐色彩和器乐音乐创意的作品。全曲共三个乐章,分别为“快板”“广板”“快板”。作品的第1乐章:“快板”(Allegro),如一支自由自在的田园舞曲,充满着节奏的律动与勃勃的生机,且因曼陀林的音色而更显可爱。曼陀林的声音清脆、纤弱,乐队中的曼陀林往往需要被特殊“关怀”,要用始终连续的演奏去保持那种清新而富有活力的音响特点,因此能给他表现的机会并不多。然而在传世的少量曼陀林作品中,这件乐器总能给予我们惊喜。 维瓦尔第就是在那个时代不断产生惊喜的人,他鲜明并快乐着的音乐语言交织了曼陀林奇妙的声响,音乐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活泼和优雅气质。 第一乐章有着丰富的拨弦乐表情,主题经由演奏者一气呵成的呈现,发展和再现,曼陀林在简短的篇幅里快活的舒展,有着忽明忽暗的俏皮和连绵持续的动力。伴奏乐器配合着赋予强烈的节奏感,让这个快板充满生机和趣味。
Pepe Romero 02:37
32 Antonio Vivaldi: Mandolin Concerto in C, R.425 - 2. Largo
第二乐章的最缓板,同样简短的篇幅,曼陀林又展现出庄严和婉转的性格,乐队音响被控制到最静谧,只在重音处做着有力的烘托。
Pepe Romero 02:45
33 Antonio Vivaldi: Mandolin Concerto in C, R.425 - 3. (Allegro)
第三乐章,快板的回归,乐队和曼陀林更多的接触,在紧密衔接里发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营造火热而欢快的气氛直到结尾。
Pepe Romero 02:20
34 Antonio Vivaldi: Concerto for 2 Mandolins, Strings and Continuo in G, R.532, Arr. for 2 Guitars, Str
第三乐章回到行板,开始更像他(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进入到协奏部分后曼陀林再次融入乐团中,这次曼陀林成了乐团的点睛之笔。
Angel Romero 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