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7人收藏

42条评论

在网易云音乐打开

风格
#微声 #科技舞曲
地区
Poland 波兰

艺人介绍

小简介

兹比格涅夫·卡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1958年3月17日生于波兰城市克拉可夫。90年代初开始进行音乐创作,现在日本东京居住和工作,为当今实验音乐界最受瞩目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创作十分广泛,当代古典、工业音乐、实验音乐,乃至流行音乐均有涉足。多年来他的作品在欧洲、北美、澳洲多个国家和日本获得演出。其音乐悬疑性高,内容及结果无法预测,特别著重于拓展人类听觉功能之极限。作品在美日澳欧各地演出。现为国际知名高科技多媒体互动表演团体“感应器乐团” (Sensorband )主要成员之一。

受到热爱古典音乐的母亲影响,卡科夫斯基从小就开始练习演奏钢琴和长笛。十一二岁就被送往当地的肖邦音乐中学,较系统地接受了正统音乐理论教育。70年代末,当朋克音乐流入波兰,他马上喜欢上了这种音乐。当时他满脑子都是The Clash和The Sex Pistols,日渐背离学校里迂腐陈旧的教序和音乐环境。

结束学生时代后,他开始在欧洲的流浪生活,辗转荷兰、德国柏林和法国巴黎等国家后,于1980年在瑞典的歌德堡市(Gothenburg)定居下来,私底下跟随Sven-Eric Johanson学习十二音阶、对位法等作曲技巧。在那里他与Michael von Hauswolff、Ulrich Hillebrand、Erik Pauser和Johan Soderbergh等志同道合者相遇,他们的存在同时也令歌德堡成为欧洲一个重要的实验音乐出产地。在那几年间,卡科夫斯基参与了众多不同的组合,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一支名为DNA的工业摇滚乐队,音乐风格受Einsturzende Neubauten、Throbbing Gristle 、Cabaret Voltaire等工业噪音鼻祖级乐队的影响。与此同时,卡科夫斯基还坚持在当地的“Ny Scen”(New Scene)等演出场地演出。后来更成立Radium 226.05组织,进行演出和录制唱片。他认为Radium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当时Radium录制各种音乐的唱片,既有各种地下摇滚,也有 Avant Garde音乐。他说:“Radium在我的音乐历程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不仅仅是催化剂”,“它给我创造了更大的机会,让听众可以欣赏到我不同的音乐风格,给我创作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和动力。”

1985年,卡科夫斯基入读歌德堡国立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又于歌德堡大学的音乐学系学习现代音乐美学,在Chalmers理工大学学习电脑音乐。在瑞典完成学业后,又在荷兰 DenHaag市的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了一年的声学。在整个求学期间他利用暑假时间参加了许多大师开办的作曲课程,所有授课的教师都是像梅西安、布列兹、 Iannis Xenakis、Georges Aperghis等二十世纪伟大的作曲家。这段学习经历对卡科夫斯基日后创作的倾向甚为重要。因为在众多的作曲家中唯有Xenakis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形容布列兹和Xenakis就像两个对立面。前者沉着、自容、永远对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全盘掌握;而深受文艺复兴时期各类艺术思潮影响的 Xenakis处事却是凭直觉和细心,在他的讲演中,往往会讲及很多不同的主题,从化学反应到非洲部落音乐,完全没有任何限制,令人意料不及。“我被吸引绝不仅仅因为Xenakis的音乐,而是他那种打破学院派先锋形式主义的表达方式。那是自然的和自觉的。”卡科夫斯基这样评价自己的精神导师。

拥有深厚的音乐理论水平和自由的音乐创作态度的卡科夫斯基在完成了所有学业后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他创作的多部电子原音、电脑音乐作品均获欧洲多个音乐节演出,在美国也举行一系列的巡回演出和受邀制作电台节目。同时他也写传统器乐,并曾受歌德堡交响乐团的委托写过两首管弦乐作品,另外还创作过一部歌剧和一些室内乐作品,由瑞典、波兰、德国等地的职业乐团演出。1990年,他被阿姆斯特丹著名的STEIM电子录音室聘为长期作曲家,这可是众多作曲家梦寐以求的事。

在长达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卡科夫斯基与欧洲多个著名的先锋乐团、组合和乐手有过合作的演出。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与田中能(Atau Tanaka)以及 Edwinvan der Heide组成的三人团 Sensorband,由于其对于新型乐器界面的利用而受到学院内外双方面的关注,他们带着作为学院内教授们研究对象的尖端乐器(注:主要是手势动作控制器Gestural Controller)出现在地下实验音乐演出台上,而其音乐风格,根据他们自己的描述,是一种“结合了强力的打击节奏、深绵的长音以及痛快的旋律片断的音乐。”他们使用的乐器是一套由 32个红外线传感器构成的系统,其中16个是发送器,另外16个是接收/探测器。这些对速度敏感的传感器被成对安置,它们会侦测手臂的位置和运动速度,其电压数据被一个特制的扫描器转化成MIDI 讯号,这些讯号随即被输入 MAX软件(此软件是整个系统的大脑),接着再被输入 SampleCell II(这相当于管弦乐队)。这套系统是由卡科夫斯基和Ulf Bilting于1990年在瑞典研制的,于同年2月在 STEIM初试啼声。他最初的想法是希望能够仅通过在空中移动手臂来演奏音乐,而重要的是制造出一个演奏者能在台上同时充当作曲家和指挥家,而又不接触任何电线或装置的环境。这一系统可使演奏家实时控制一些参数如速度/动态对比(Dynamic)、节奏、发音(Articulation)等等。这些主要是通过Max实现的。

而乐队的记谱作品最初由瑞典STIM出版社发行,至今已发行七十多张黑胶及 CD 唱片,发行厂牌包括瑞典Radium、Anckarstrom、Topyscan;美国RRRecords、Placebo、Tigerbeat6、 Silent;英国Touch OR、Ash;荷兰Staalplaat;日本Digital Narciss;加拿大Alien8;法国Sonoris;奥地利Mego;德国Tochnit Aleph,及希腊Apo Mikhanis 等唱片公司。

卡科夫斯基亦曾在世界各大音乐学院举办讲座、演讲,包括:美国史丹佛大学、西北大学、日本大阪艺术大学、日本国立音乐院、日本庆应大学、日本国际媒体科技艺术学院、荷兰海牙皇家音乐学院、德国达姆许达音乐营、波兰克拉考音乐院、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悉尼新南威尔斯大学。更于96年4月,在悉尼市依凡窦尔提艺廊举行为期一个月之个人声音艺术回顾展。

进入90年代后期,卡科夫斯基除了继续着Sensorband的创作和参加世界各地的音乐节之外,也与各国实验音乐家及工业音乐家广泛合作,包括The Hafler Trio、Blixa Bargeld、秋田原美(Merzbow)、Stelarc、Kasper.T.Toeplitz、John Duncan、Aube(中岛昭文)、古馆彻夫(Tetsuo Furudate)、CCCC、岸野一之、Peter Rehberg、Francisco Lopez、Ulf Bilting、Xopher Davidson等。其中日本是他近年较专注的创作基地。他与中岛昭文(Aube)合作的专辑“Mutation”,专辑收录了两人1998年在 STEIM录音室的牵头下利用采样机和电脑举行的一场现场演出实况。而另外一个值得留意的计划是他与噪音天王秋田原美(aka Merzbow)组成的Mazk。乐队虽然产量不多,但凭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日本众多噪音乐队中得以脱颖而出,成为倍受瞩目的一队。继首张专辑“SPL” 后,再由香港独立唱片公司Noisa Asia出版乐队第二张专辑“不味苦”,专辑收录的是二人99年在法国里昂的Pezner Club的现场录音。音乐风格混合了高压迫感的暴虐式噪音和大量高频电子噪音以及贯穿音乐始终的金属撞击巨响节拍。乐队自成立至今已参加过欧洲多个音乐节的演出。


最新简评(共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