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分(67人评分)

771人收藏

43条评论

共32首歌曲

在网易云音乐打开

艺人
Dmitry Sitkovetsky
语种
其他
厂牌
Nonesuch Records
发行时间
1995年05月16日
专辑类别
录音室专辑

专辑介绍

弦乐队+大键琴版。

浪漫不失理性。声部清晰。

改编自Sitkovetsky 改编的哥德堡变奏三重奏。

三重奏版本比如Nobuko Imai / Mischa Maisky / Julian Rachlin的

http://www.xiami.com/album/459922?spm=a1z1s.3521865.23310001.8.m66NPn

J. S.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J. S.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Sriamit Verschiedenen Veränderungen),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其间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阁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By Atown)

The Russian-born violinist Dmitry Sitkovetsky, who founded the New European Strings Chamber Orchestra in 1990, has enthusiastically practiced the art of transcription for many years, producing more than 25 new string arrangements of chamber and keyboard works. This is Sitkovetsky’s first project for Nonesuch, a creative adaptation of Bach’s Goldberg Variations for strings, cast a fresh light on that formidable monument of keyboard music. The New York Times called it “robust, joyous and full of insight.”

The abundance of superbly-trained string players in Russia, the longstanding Russian tradition of encouraging such ensembles, and Sitkovetsky’s great interest in studying orchestration led him to found the NES Chamber Orchestra, who proved to be ideal interpreters. The New Yorker, in a review of this recording, wrote: “[T]he New European Strings Chamber Orchestra combines interpretive insight with exemplary playing; even suspicious purists will hear contrapuntal felicities that keyboard players can only suggest.”

MUSICIANS

New European Strings Chamber Orchestra

Dmitry Sitkovetsky, concertmaster

Yoko Fujita, Winfried Grabe, George Liener, first violin

Boris Garlitsky, principal second violin

Joachim Wendel, Mikhail Rappoport, Yuri Zhislin, second violin

Ron Ephrat, principal viola

Valentin Slobodeniuk, Hardy Wenzel, viola

Leo Winland, principal cello

Kati Raitinen, cello

Jorg Linowitzki, bass

Brigette Dent-Engelhard, harpsichord

PRODUCTION CREDITS

Produced by Philip Waldway

Recorded October 1993 at Friedrich Ebert Halle, Hamburg, Germany

Engineered by Kees de Visser

Design by John Heiden

Cover photograph by Fred Valentine

Composed by Johann Sebastian Bach; transcribed for String Orchestra by Dmitry Sitkovetsky

Executive Producer: Robert Hurwitz


热门评论


最新简评(共4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