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分(238人评分)

6780人收藏

60条评论

共73首歌曲

在网易云音乐打开

艺人
Various Artists
语种
其他
厂牌
DECCA
发行时间
2007年08月06日
专辑类别
合集、杂锦

专辑介绍

by Mike D. Brownell

For the price, Decca's five-disc collection entitled Ultimate Cello Classics does a fairly nice job of introducing listeners to some of the instrument's great literature. It includes the concertos of Dvorák, Saint-Saëns, Elgar, and Tchaikovsky (Rococo Variations), as well as the complete Bach solo suites. There are definite holes in the programming, however.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aforementioned works, the remainder of the album is devoted almost exclusively to short transcriptions -- works not even written for the cello. This wouldn't be so troubling if the collection included some of 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r any of the sonata literature, works that are certainly more essential to the repertoire than Kreisler or Wieniawski transcriptions. As for the performances themselves, they are in general sufficient, but nothing more. None of the legendary performers associated with these works (such as du Pré's Elgar or Rostropovich's Dvorák) are included. Julian Lloyd Webber's performances of the concertos and Maurice Gendron'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ach suites are very bare bones; they give the listener all the notes and the general sense of the pieces at hand but are far from moving, legendary performances available elsewhere. For listeners simply seeking a quick introduction to the cello, this collection will certainly suffice, but it should be used as a stepping stone to superior recordings and a mor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essential" works of the cello repertoire.

------------------------------------------------------------------------------

关于DECCA的《Ultimate》系列:

DECCA 《Ultimate》系列包括多套5CD一组的主题选集,着重地介绍了各个时代的大师们最有影响力、最广为流传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贝多芬、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必听之作。此外,该系列还以不同体裁作为类别划分,加入了古典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协奏曲、休闲古典、巴洛克、歌剧等主题选集。虽然这个系列中某些选曲的录音年份有些久远,但演绎者中不乏宗师级的人物,故欣赏价值也是颇高的。全系列由环球公司下属的德国EDC压片生产,品质优良,而封面设计则简约而不失典雅。该系列比较适合初涉古典音乐的朋友欣赏、收藏,通过这套入门级的CD能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已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乐友,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可能还没有听过的演绎版本。

部分作品简介:

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

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872年,是圣-桑最着名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共分三部分,是采用整体合并成一个乐章,让各部分不间断地继续的形式。象这种单乐章形式的大提琴协奏曲,舒曼曾经也同样用a小调写过。本曲小巧玲珑,充满了轻快明朗的法国风味,尤其是闪耀着机智的第二乐章显得格外优美。由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所奏出的丰富的和弦,可以说是圣-桑的特长之一,这在乐曲中也有十分鲜明的表现。这些使得这首乐曲历久不衰, 至今仍被世人喜爱,并经常出现在各种演奏会的曲目中。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的快板。 呈示部一开始就由主奏大提琴奏出运动的第一主题,热情而激动。第二主题广阔而具有歌唱性,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乐曲在威武雄壮、力度鲜明的变化之后,于晶莹剔透的旋律流动中结束。

第二乐章 活跃的稍快板,短小的诙谐曲形式。音乐开始时,由装上弱音器的弦乐器群以模仿古典性的轻快气氛奏出主题,声音若隐若现,仿佛来自远方。中间的独奏华彩乐段优雅而富于诗意。结尾以颤音再次引起诙谐轻快的旋律。

第三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音乐的主题非常充实而优美,主奏大提琴奏起独白性的音阶式的音型,浑厚而宽广。乐队重复之后,大提琴又重复四次,表现出了极高的技巧。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

作于1895年。本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德沃夏克所留下的杰出作品中,交响乐和协奏曲一类的“无标题音乐” 明显多于歌剧和标题音乐,这种倾向对于他来说,越到晚年越为显著。如果拿他初期的钢琴协奏曲或中期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首协奏曲不但在作曲手法上更为明确和熟练,而且在乐器法的运用,以及构成技法的自由性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另外本曲在风格上也比以前更显示出富于表现力的个性。 可以不折不扣地说, 德沃夏克先天所具有的丰富的旋律性创意,和后天对古典音乐造型的探索,终于在这部作品中结成了丰硕的果实。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 B小调,4/4拍子。本乐章采用了比较严格的奏鸣曲形式,宏伟壮丽的第一主题和忧伤感人的第二主题相互对应,充满对祖国的眷恋。

第二乐章 不太慢的慢板,G大调,3/4拍子,三段体。 这可以说是从美国寄情于遥远的祖国的一首乡愁之歌, 也是充满了典型的波希米亚特色的伤感,是将大提琴这种 “会歌唱的乐器” 与作曲者抒情的天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十分杰出的乐章。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B小调,2/4拍子。 这是用自由的回旋曲形式写成的充满蓬勃生气的乐章,也是巧妙地运用黑人灵歌旋律和波希米亚民俗舞曲节奏,把德沃夏克音乐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乐曲。此乐章表现了作者回归故土时的欢悦心情。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

这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共有6套36首曲目,包括六种风格各异的舞曲:序奏、阿勒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吉格舞曲。这些都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舞曲样式。它被誉为是大提琴界的圣经,几乎每一位著名的大提琴家都会或公开演奏或灌录唱片。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野蜂飞舞

《野蜂飞舞》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第三幕第二场里的音乐。四幕歌剧《萨旦王的故事》于1900年完成,歌剧是根据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神话小说改编而成,故事描写萨旦王迎娶了勤劳善良的米莉为后,而米莉的两个姐姐嫉妒妹妹,从而设法加害米莉。米莉生下小王子后,国王听信谗言降旨将母子装进木桶投入大海,王后母子死里逃生在孤岛上相依为命。十几年后,英俊的年轻王子化作一只野蜂寻找父亲,这时国王也意识到自己错了,正派人四处寻找王后和王子,但王后的两个姐姐仍百般阻挠,因而化作野蜂的王子便勇敢地追逐她们。《野蜂飞舞》是野蜂袭击恶人时的戏剧音乐,乐曲以A小调、活泼的快板形式,以上下翻滚的音流,生动地描述了野蜂振翅疾飞,严惩恶人时的情景。乐曲的节奏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尽管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现在很少上演了,但《野蜂飞舞》却经常作为独立的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奏,此曲更是来自克罗地亚的青年钢琴家马克西姆(Maksim Mrvica)的首本名曲。

舒曼:童年情景 - 梦幻曲

《童年情景》的“梦幻曲”是舒曼所作《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虽说从标题上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事实上它是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中既有逼真的心理描写、饶有情趣的形象刻画,也时时流露出对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梦幻曲》主题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跌宕起伏和梦幻般的音符使人仿佛进入梦幻的世界。

圣桑:动物狂欢节 - 天鹅

圣桑曾于1886年先后到布拉格和维也纳进行巡回演奏,途中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好友的请求,写作了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游行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作品由14首曲组成:序曲及狮王进行曲、公鸡和母鸡、野马、乌龟、大象、袋鼠、水族馆、长耳人、林中杜鹃、大鸟笼、钢琴家、化石、天鹅、终曲。其中仅有《天鹅》一曲是在作者生前发表的。此曲是本组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常被单独演奏,一般也被认为是全组曲中最精美、最著名的一首。它是整部组曲中唯一一首优雅、温柔的小曲,与其他各曲形成鲜明的对照。曲中的弦乐伴奏呈现着清澈的湖水上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态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的情景。

克莱斯勒:爱的悲伤

此曲与克莱斯勒的另一首小品《爱的欢乐》成为一对“姊妹篇”,两首小品的知名度不相上下。本首同样是依照维也纳地区民谣风格的圆舞曲写成,为A小调,3/4拍子,略带烦恼及伤感。相当清丽的主旋律首先出现,接着是这一主旋律的变奏形式,舞曲的中段旋律色彩较为明朗,仿佛是忧郁中对幸福和欢乐的憧憬,然后经过变奏,再回到主旋律。本曲与《爱的欢乐》有着相同的速度和相同的形式,但两曲又各具特色,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如果连起来欣赏则趣味更浓。

部分演奏者简介:

朱利安·劳埃德·韦伯 (Julian Lloyd Webber):

朱利安·劳埃德·韦伯出生于1951年4月14日,是当今最著名的大提琴独奏表演家之一。他是作曲家威廉·劳埃德·韦伯的次子、著名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弟弟。朱利安·韦伯曾在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并于1973年在日内瓦完成了其师从法国大提琴演奏家皮埃尔·佛尼尔(Pierre Fournier)的学习生涯。

朱利安·韦伯曾与众多的音乐家合作过,其中包括梅纽因(Yehudi Menuhin)、马泽尔(Lorin Maazel)、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索尔蒂(Georg Solti)、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格拉佩里(Stephane Grappelli)、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雷茵(Cleo Laine)等。

朱利安·韦伯有很多的录音作品,其中包括曾荣获BRIT大奖的、由梅纽因指挥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此录音被BBC音乐杂志评选为迄今最完美的版本);纽曼(Vaclav Neumann)指挥捷克爱乐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马克西姆·肖斯塔科维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这前三部出现在这次发布的资源里);而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学院室内乐团的布里顿大提琴交响曲及沃尔顿协奏曲,则被《留声机》杂志形容为“无人出其左右”的录音。

朱利安·韦伯还积极参与音乐教育工作,并于2003年与詹姆斯·高威(James Galway)和伊夫林·格兰妮(Evelyn Glennie)共同成立了“音乐教育协会”。他每个月也为《每日电讯报》撰写有关音乐及音乐家的专栏稿。鉴于他在音乐艺术方面的杰出贡献,朱利安·韦伯于1998年荣获世界经济论坛水晶奖、2005年荣获古典FM红奖。1994年成为皇家音乐学院研究员,并获英国赫尔大学和泰晤士河谷大学荣誉博士头衔。

2001年,罗布逊书局出版了由玛格利特·坎贝尔撰写的朱利安·韦伯传记《与音乐的姻缘》。

莫里斯·詹德隆 (Maurice Gendron):

法国大提琴家、教师,1920年12月生于法国尼斯,1990年8月卒于法国格雷·修尔·卢昂镇,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法国大提琴演奏家之一。

莫里斯·詹德隆曾与世界上众多的著名指挥家(海廷克、莱帕德等)和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伦敦交响、伦敦爱乐等)合作过,其录音作品堪称大提琴演奏的标杆之作。他演奏录音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也就是这里发布的CD3及CD4)也是非常有名的。

詹德隆与许多同时期的音乐巨星合作演出过,包括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及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他生前拥有一把十八世纪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现借给了德国大提琴演奏家玛丽亚·柯丽洁(Maria Kliegel)使用。

詹德隆曾任教于梅纽因音乐学院及巴黎公立音乐学院,其得意门生包括科林·卡尔(Colin Carr)、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等。

在现代大提琴家中,能够原汁原味地演奏鲍凯里尼降B调大提琴协奏曲的, 詹德隆是第一人。在伦敦爱乐乐团及指挥华特·苏斯肯德(Walter Susskind)的配合下,詹德隆曾首次在西方演奏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大提琴协奏曲,好评如潮,并获得了此后3年内的该作品的独家演奏权。

海因里希·席夫 (Heinrich Schiff):

奥地利著名大提琴家,生于1951年11月。海因里希·席夫经常受世界著名乐团之邀,作为大提琴独奏者参与演出。他同时也是一名具有国际声望的指挥家。

席夫曾随托比亚斯·库纳(Tobias Kühne)及安德列·纳瓦拉(André Navarra)学习大提琴演奏,1971年分别在维也纳和伦敦举办个人首场独奏音乐会。后又指挥专业深造并于1986年作首场指挥演出。

席夫用来演奏的是两把古董大提琴:斯特拉迪瓦里于1711年制作的“马拉”(Mara)以及蒙塔格纳纳1739年在威尼斯制作的“睡美人”。他演奏录音的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肖斯塔科维奇的协奏曲、勃拉姆斯的协奏曲都获得过格兰匹治唱片奖等国际奖项。

1990-1996年期间,海因里希·席夫任北方交响乐团艺术总监。2004年,被委任为维也纳室内乐团首席指挥,现任哥本哈根爱乐乐团总指挥。

(部分资料来源:Wikipedia、百度百科、洪恩在线)


热门评论


最新简评(共6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