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不在风中,答案就在歌里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推出第四张作品辑《台北到淡水》
2009年9月19日,天气晴。
台北到淡水,动物园录音室,1977年夏天的蝉,鸣唱依旧。
在经历过一场大火的动物园,伴着蝉鸣,用仅存的录音设备,我们开始这次逆流而上的旅行。
北京的春天比以往来得晚,在春天的尾声,小娟&山谷里的居民推出第四张作品辑《台北到淡水》。这是一张台湾民歌的回顾唱片,去年秋天开始在台湾录音,直到今年除夕在北京完成所有录音工作,经历三个月的后期制作,呈现出完整的唱片概念与多样音乐风格。
1970年代的台湾,年轻知识分子与大学生展开一场“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运动,亦称为“台湾现代民歌”或“台湾民歌”,它改变了华语流行音乐的走向,影响长达二十年。1975年6月6日,“台湾现代民歌之父”杨弦与好友胡德夫、赖声川在台北中山堂举办“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被视为台湾民歌的发轫。时隔35年,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在二百多首经典的台湾民歌中,选取15首作品重新编曲、制作,以此纪念前辈们的风光与慨叹。《台北到淡水》也是乐队成为四人阵容之后的第一张作品辑,首度收录每位成员的演唱,创作能力与歌唱态度,就是民歌及民谣的意义。
水源街二段8号的蝉鸣
台湾民歌的重要人物李双泽,1977年在淡水兴化店游泳救人去世,年仅28岁。多年之后,他的故居成为动物园录音室。
1977年,动物园的蝉鸣出现在李双泽纪念卡带中,曾获第20届台湾金曲奖“特别贡献奖”的《敬!李双泽 唱自己的歌》即是以单纯收录蝉鸣的《动物园1977》为开端。
“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呢?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伴随2009年采样的淡水动物园蝉鸣,几句清唱的《答案》拉开《台北到淡水》的序幕,就像唱片内页的那句话——答案不在风中,答案清清楚楚就在歌里。
挥之不去的回旋曲
2007年,杨弦在北京举办首唱会,小娟&山谷里的居民担任特邀嘉宾,现场演唱小娟谱自顾城诗作的《小村庄》。在台湾民歌的发展中,诗与歌的结合是非常多见的形式,杨弦的《民歌手》、《乡愁四韵》、《回旋曲》,李双泽的《美丽岛》、《少年中国》、《心曲》,胡德夫的《匆匆》,李泰祥的《答案》……诗给予民歌无尽的养分,杨弦的第一张作品《中国现代民歌集》即全部以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为词,第二张作品《西出阳关》也收录相当比例的现代诗。因此渊源,《台北到淡水》中不仅以清唱的《答案》开头,以吟唱的《心曲》结尾,更收录杨弦的代表作品《回旋曲》,仅一把吉他的编曲,简单却意境深远。
“中国人为什么不唱自己的歌”,在淡江事件中,李双泽如此发问,并引用作家黄春明的观点“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写出自己的歌之前,应该一直唱前人的歌,唱到我们能够写出自己的歌来为止。”
在李双泽的鼓励之下,胡德夫在哥伦比亚咖啡馆唱起卑南母语的《美丽的稻穗》,现场所有人都停下正在做的事,安静聆听。杨弦在《西出阳关》中收录《美丽的稻穗》,那是台湾民歌中最早的录音版本。即使是听胡德夫的唱片《匆匆》,因为胡老师的发音与自由拍,这首歌也很难学唱。小娟找到了台湾版《美丽的稻穗》曲谱,仍是对发音不太有把握。机缘巧合,2009年,陈建年在北京公开演唱这首歌,小娟根据现场录音学习卑南语的发音,更有意义的是,《美丽的稻穗》词曲作者陆森宝先生是陈建年的外公,陈建年本人也是受台湾民歌的影响开始个人创作。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把《美丽的稻穗》改编成打击乐与人声的简单配置,收录唱片中的是某次演出的现场版,以特别收录呈现。打击乐与人声的编曲,最早想用在《恰似你的温柔》,且恢复这首歌原本快三倍的速度,最后考虑到如此改编这首耳熟能详的作品会影响原本的流传,大家决定不收录这首歌,纪念远去的梁弘志,还有其他的方法。
每首歌背后都有不止一个故事
《台北到淡水》收录了几位民歌手的第一首创作,包括马兆骏、洪光达的《微风往事》、邱晨的《小茉莉》、苏来的《微光中的歌吟》。苏来的这首作品,乐队在编曲中用到架子鼓、高音萨克斯与低音大提琴。
无论怎样编曲,山谷里的居民与民歌相合的本质却不会不一样,轻松或深情,都可以表现到极致。像三个男生演唱的《阿美阿美》,是一种很怀旧的迪曲的感觉,缘于在台湾参加921地震十周年的公益演出,荒井与小强两人突发奇想,决定了这首歌的方向;赖西安填词的《庙会》,中间出现一段《知道不知道》的吉他和弦,也属无意的创作;《一窗清响》则采用钢琴与人声的同期录音,晓光功不可没;《我的思念》完成乐器部分的录音,大家听了很久,爱得不行,甚至想到有没有可能把乐曲单独收录其中;最出跳的是《雨中的故事》,一唱一答,小强用到自己仅会的粤语“咩呀”,结尾收录的打击乐器落地的声音是特别的设计,但那句意外的“不会吧,乱七八糟的”则让乐队成员很纠结,思考良久,决定呈现出来,成为这首歌现在的样子;《如果》的速度是不常见的101,这是乐队成员的童心,因为一直没有时间去参观台北最高建筑物101大楼……每首歌背后都有不止一个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不止一种心情。
很多民歌手都与小娟&山谷里的居民有缘分,杨弦、胡德夫、吴楚楚、苏来、李建复、许景淳、殷正洋……某次排练,苏来在一旁观看,感慨说:“这是一个团队的感觉,而不是歌手与她的乐手的感觉,做音乐的人,怎会不羡慕呢?”在台湾演出,许景淳也开心地与山谷里的居民相处,很想自己也可以有这样一个乐队,大家能像一家人一样。民歌推手陶晓清在几年前就希望把山谷里的声音介绍到台湾,终于在2009年成行,也成为《台北到淡水》这张唱片的起点。
一直在路上,只因有歌要唱
《台北到淡水》唱片内页的每一张照片,都来自于山谷里的居民自己在路上的拍摄留念,从台北到南投的大巴车、台东海边、等待出发时的路边、台北到淡水的捷运车站、淡江大学的路标、动物园录音室、北京大藏录音室——或许这些普通的照片不能称为摄影作品,对于乐队来说,却是非同一般的纪念。
从选曲、编曲、录音、制作、摄影、平面设计,山谷里的居民独立自主完成了所有工作环节。虽然是翻唱台湾民歌,却也是乐队的全新创作,《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作者、来自台湾的纪录片导演张钊维说:“咱们都在路上,更需要分享彼此的风景。”
2010年6月6日,35年前杨弦举办“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的这一天,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将举办“台北到淡水”民谣剧场,直到6月8日,共举办三场,以小剧场音乐现场及多媒体制作的概念,纪念台湾民歌及其后续篇章——我们,随时都可以认真地、大声地歌唱。
台湾民歌三十五年追溯,北京民谣乐队回首重逢,大陆、台湾两地录音。 为了不能忘却的音乐理想年代,为了年轻时花开只一次的声音。
有关台湾民歌:
1974年,24 岁的胡德夫在台北举办《美丽的稻穗》演唱会,24岁的杨弦首次公开发表谱自余光中诗作的《乡愁四韵》;
1975年,杨弦、胡德夫、赖声川在台北举办《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此年被视为台湾民歌元年;
1976年,李双泽在“淡江事件”发问“中国人为什么不唱中国人自己的歌”,随后开始个人音乐创作;
1977年,李双泽在淡水游泳,因救人去世,年仅28岁。多年之后,他的故居成为动物园录音室;
1977年,第一届金韵奖比赛,报名者逾千,其中70%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参加金韵奖比赛、创作、唱片录制的名字包括李泰祥、李寿全、李宗盛、侯德健、邱晨、马兆骏、陈秀男、李子恒、齐豫、郑怡、王新莲、邰肇玫、施碧梧、包美圣、王梦麟、李建复、施孝荣、黄大城、黄韵玲、许景淳、郑华娟、童安格、殷正洋……
1978年,第一届民谣风比赛,齐豫成为当年度金韵奖与民谣风的双冠军,民谣风汇集了梁弘志、叶佳修、苏来、蔡琴、潘安邦、李碧华、李丽芬、陈淑桦……
因这些年轻人的觉醒与热情,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发出回荡在青春岁月的自由声响。
台湾民歌改变了华语流行音乐的走向,创造一段不可磨灭、不可复制的历史,最重要的后续篇章,是影响年轻人的创作能力与歌唱态度——我们,随时都可以认真地、大声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