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RC:CN-F27-99-311-06
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失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著墨镜,胸前背上挂著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著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著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著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的。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龙船》: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中琵琶的弹奏是模仿端午节民间比赛龙船时龙船上的罗鼓声与歌唱声。开头是模鼓,中间为好戏段,每段是一个民歌或一段器乐曲调,各段之间,又夹进模仿罗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