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文化,不忘初心。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给下一代,是儿童节目(儿歌)制作者一直在做的事情,国人也知道,传统节日和母语之美是帮助孩子们立即传统文化的两把钥匙。然而,怎样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传播?更是我们一直在想的。听央广金牌主持人——项鹍叔叔讲故事;听金牌阅读推广人——孙慧阳阿姨讲解传统拾趣。《听项鹍叔叔讲故事之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系列节目(专辑)由慕音乐全网发行,贺年推荐!
陪伴孩子的365天:《腊八节的故事》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故事里说,熬制腊八粥,要放入产自四面八方的各种豆子和各种米,所以啊,熬好的腊八粥不仅好看、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到了腊八就看见春节了!一起来听腊八节的故事和腊八背后的那些事。
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又称“腊八”。童谣里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人们要吃腊八粥,因此有“报信儿的腊八粥”一说。虽然就是一碗粥,你可别小看它。腊八粥,怎么做,做什么,都是有讲究的。另外,腊八粥是怎么来的呢,各个地区各个年代,有各种流传的说法,而《腊八节的故事》也许会让您耳目一新。
陪伴孩子的365天:《小年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小年跟灶王爷有关系。在中国北方地区,小年通常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多是腊月二十四。但无论是哪一天,到了小年,大街上年味儿都会越来越浓,过大年开始倒计时喽!一起来听小年的故事和小年背后的那些事。
小年的时间在中国南北有差异,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但不管从哪天开始,到了小年,大街上年味儿越来越浓,过大年开始倒计时喽!小年这天要祭灶,为什么要祭灶呢?据说呀,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上,看着人们怎么生活,如何行事,他把好事坏事都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他就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
陪伴孩子的365天:《春节的故事》
“一年不赶,赶三十晚。”春节是团聚的日子,全家人要一起过新年,迎新春。平时不在一起的亲人们,无论相聚多遥远,即使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儿女们往往也要坐火车或者搭飞机赶回到父母身边,过个团圆年。春节是咱中国人第一大节!一起来听春节的故事和春节背后的那些事。
春节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说着家里的话,也分享着节日里丰盛的美食。在除夕夜,父母会把预备了好久的好吃的都拿出来,儿女们吃着爸爸妈妈准备的年夜饭,那不只是舌尖上幸福,更是母爱的味道和永远的回忆。传统的年夜饭,每样东西都有寓意,比如在南京,人们用黄豆芽做成如意菜。而无论南北,年夜饭要有鱼,象征年年有余。丸子在南方俗称圆子,所以丸子入菜就象征团团圆圆。还有吃年糕、贴春联、放鞭炮,春节里的一切都有寓意,让我们在故事里慢慢体会。
陪伴孩子的365天:《元宵节的故事》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春节期间又一个好日子。元宵这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举行种种庆祝活动进行娱乐,放松身心。来听元宵节的故事和元宵节背后的那些事。
元宵节又称“灯节”,与赏花灯这一活动密切相连。明朝时,京城灯节前后一共十天,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元宵佳节,灯月相映,赏心悦目。元宵节的后一天正月十六也很热闹,妇女们会在夜晚结伴出游,消灾祈福,元宵节的这些习俗都是有来历的,来到书中瞧一瞧。
陪伴孩子的365天:《二月二的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其一是说,这时候正值惊蛰节气前后。每年农历二月二前后,大地上春风送暖,地面上,一些昆虫和冬眠的动物们,好像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梦中惊醒一般,重新活跃起来;在天空中“龙”也真的“抬头”了,这话怎么讲呢?一起来听二月二的故事和二月二背后的那些事。
“二月二,龙抬头。”这时候,大地上春风送暖,在天空中“龙”也真的“抬头”了,这话怎么讲?为迎接春耕季节的到来,这一天有许多讲究。如中国北方旧俗,这天清晨起床,要用长竿敲打房梁,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到水缸引回一条“金龙”;有些地方是早早去河边打水,先得者当年必有好收成,去井台打水则称为“挑龙蛋”。可见“二月二”也跟水有关……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么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