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符号化的现实:虚拟世界的实地录音
文
/ Zafka
过去半年,我和
Zafka Ziemia
(我的
avatar
)断断续续的在
Second Life
(简称
SL
)旅行。这是一个居民数目不断增长,可以自主创造的
3D
在线虚拟世界。我喜欢
SL
,也相信虚拟世界很快会成为人们生存的另一个重要空间。因此,在探索这个世界的同时,我开始用
Audio Hijack
取代麦克风进行
field recording
,试图留下关于虚拟世界的第一份声响记忆。
在
SL
,土地拥有者们可以实时播放音乐,将网络电台在三维空间剧场化。关闭音乐,在大部分场合,你能听到
SL
提供并预置的风声,脚步声,虫叫声,海浪声等自然声响,还有居民上传的声响片段。它们通过网络实时下载并自动重复(
loop
)播放。这些音质高低不一,采自真实世界的短促声响片段(
SL
规定每个
sample
不超过
10
秒),混合着客户端界面操作声,构成了虚拟世界的音景(
soundscape
)。
虽然可以上传声音片段,整个音景中少有居民精心架构声响环境,也少有工业声响。海浪声,水流声,风声,篝火声,鸟鸣,虫叫——几乎无所不在,但几无变化。真实世界中被工业社会遮蔽的自然环境声响,在虚拟世界通过预置的循环播放被过分强调,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过度的自我救赎。这些被“过分标识”自然声响,还有风铃声,关门声,叫喊声,机械声等居民上传的声音,都在重复播放中反复指向人们的真实声响记忆。即使如此,因为去掉了真实世界声响的多样复杂,相互联系和层次,虚拟世界的声响环境听起来并不真实,倾向于一种廉价的抽象。有的时候,由于网络带宽速度,电脑配置的限制,也可能导致声响的延缓,停顿和变形,最终强化音景的机械,重复,突兀和笨拙。
SL
是无法自主发声的乌托邦。它复制了真实世界——视觉,空间连同情感,但没有也无法复制真实世界的有机声响环境。不过,很多时候,正是对包括话语在内的大量真实世界声音的舍弃,已有声响的不断
loop
,让我感到一种抽离,一种虚拟空间中沉浸式(
immersion
)的体验。不可否认,
avatar
行走和飞行的声音,还有聊天时不间断的键盘打字声,客户端界面操作的声音,都成为了个体行为可感知的声响,标识了个人在虚拟空间的存在。而在真实世界,人们被各种嘈杂的工业声响包围,个体行为的声响已经很难被自主聆听,并成为个体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
不过,在虚拟世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声响层面早早被剥离了。也许这里根本不需要声音。事实上,很多居民已经选择关掉所有界面操作声和预置自然声响。虚拟的化身可以飞行,可以转动鼠标以鹰的视野查看空间结构。人们不需要聆听空间内的声响来感知环境,辨识方位。大部分地方也没有建立声音的辨识体系。虚拟世界比真实世界更为视觉中心主义。真实个体在虚拟世界的存在,是通过操控电脑,以凝视
3D
化身的方法实现。
虽然很快
SL
就将全面实现语音聊天,但我仍会选择打字,聆听键盘的声音,清晰的告诉自己——虚拟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接口,是一套冰冷的设备。在键盘的另一端,虚拟世界并没有新鲜的空气。那是生命和声音的真正母体。
All tracks composed and produced by Zafka
Recorded: Nov 2006–Apr 2007
Location: Second Life
Hardware: PowerBook
Software: Audio Hijack
Design: Sono Innis
Mastering: Yao Daj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