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12月9日的前夕,电视屏幕上、报纸杂志上都会谴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德国侵略军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犯下的种种罪行。这不禁使我们的思绪再一次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追忆那时的苦难岁月,追忆那时各国人民惨烈悲壮的战斗。那些反抗法西斯的战士中,有拿枪的;也有不拿枪的。不拿枪的勇士中,有一位是前苏联的伟大作曲家,他的名字叫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是第一代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作曲家。他1919年进人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于1926年在列宁格勒首演而大获成功,这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名人、大作曲家。斯大林时期,肖斯塔科维奇受到了种种批判和打击,先是来自音乐界,后是整个苏联社会,甚至一度被苏联《真理报》称为“人民公敌”。
《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的创作背景是在炮火连天的1941年6月,希特勒的德国法西斯军队对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苏联人民饱尝苦难,家破人亡。在战争的头几个月里,苏联的重要城市列宁格勒被围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迅速对苏联艺术界进行总动员,要求艺术家们“为祖国而战”。很快地,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艺术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的参战,是凭着一个人民艺术家对于和平的真诚向往,凭着对于胜利的坚定信心,而具体地说,是凭着《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等作品。这两部作品,历来被人们合称为肖斯塔科维奇的“战争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表示,他将全力写下《第七交响曲》,并且宣称:“此曲是战争的诗篇,是对坚强的民族精神的赞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肖斯塔科维奇以巨大的爱国热情和对法西斯的痛恨,写下了《第七交响曲》的前3个乐章,12月完成整部作品。他后来追记道:“在这些日子里,我写作这部交响曲。许多人都在工作,紧张而迅速地工作。我要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它体现了我们的这些日子、我们的生活、我们那些英勇的人们、那些为战胜敌人而战斗、正成为英雄并庆祝胜利的人们。在写作这部交响曲时,我想着我们人民的伟大,想着我们的美丽的河山,想着人道主义,想着美。为了这一切,我们进行着严酷的斗争……《第七交响曲》——这是关于我们的斗争、关于我们未来的胜利的诗篇……我把我的《第七交响曲》献给我们跟法西斯进行的斗争,献给我们未来的胜利,献给我的故乡——列宁格勒。”
《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由此诞生!
1942年3月5日,《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由萨缪艾尔·萨莫素德(Samuel Samosud)指挥莫斯科国立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古比雪夫(Kuibyshev)“文化宫殿”礼堂首演,同时对苏联全国和全世界作现场广播转播。
第二天,《真理报》以大篇幅刊登了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老师、沙俄时期的指挥家兼作曲家斯坦贝格的文章,文章的题目是《苏联艺术伟大的日子》,给予《第七交响曲》以高度评价。
3月9日,还是由萨莫素德指挥,演出地点是列宁格勒城。9月的演出是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当时的列宁格勒已经被德军围困数月,城市百孔千疮,乐器严重短缺,演奏员只有20多人。苏联前线指挥部决定用飞机空运总谱,从前线临时抽调演奏员和各种短缺的乐器;用密集的炮火作掩护,使列宁格勒在乐曲进行中不被德军侵扰——《“列宁格勒”交响曲》与隆隆的炮火声相和鸣,终于在列宁格勒演出,全国进行了广播实况转播。那是怎样悲壮的情景啊!
《第七交响曲》在苏联首都莫斯科首演是在1942年3月29日,指挥还是萨莫素德,乐队由莫斯科大剧院管弦乐团和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共同组成。30日的《真理报》用总共4页,印半数的篇幅都在赞美这支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的演出,完全成了一件国家大事。全国人民和广大将士们为之感奋不已,斗志倍增。
肖斯塔科维奇因《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而得到了1942年的年度苏联音乐最高奖——斯大林艺术奖的头奖。
《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的气势宏大得令人震惊,让人一听就马上联想起柏辽兹的交响曲,一些乐段的音响效果特别是末乐章简直可称为“震耳欲聋”。全曲演奏共需约72分钟。
第一乐章:战争。开始时,第一主题热情奔放,歌颂战前人民勤劳而安宁的生活……和平被普鲁士军队进行曲打破,战争的喧嚣由此而起。“早已没有什么可以对抗它,它只有步向破坏、毁灭之途。”(斯坦贝格语)
第二乐章:回忆。清雅浪漫,连绵不断。作者称:
“这是对愉快的事情,对人生的喜悦片断的回忆。悲哀的薄雾笼罩着这回忆。”
但回忆主题又为“侵略插段”打破。
第三乐章:祖国的辽阔大地。俄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俄罗斯人的祖国之爱是对土地的热爱。”民族风格的美好崇高的歌唱性主题与德国法西斯的蛮野呈现鲜明的对比。
第四乐章:胜利。曙光初现,战事又酣,缅国殇,誓死抗敌,最终赢得“光明对黑暗、仁慈对野蛮、理性对反动的胜利”(肖斯塔科维奇语)。
记得,1995年的春夏之交,在全世界人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全球各地不知有多少地方,同时奏响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