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分(19人评分)

490人收藏

21条评论

共53首歌曲

在网易云音乐打开

艺人
Arcangelo Corelli
语种
其他
厂牌
Archiv Produktion
发行时间
1990年09月10日
专辑类别
录音室专辑

专辑介绍

17世纪初,马里尼和法里纳等人把他们写的小提琴曲一概称之为“奏鸣曲”。当时所谓“奏鸣曲”只是“器乐曲”的意思,没有更多的讲究。到17世纪中叶,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有一群以圣彼得罗克奥大教堂乐长毛里齐奥·卡扎蒂为首的音乐家,其中有乔瓦尼·巴蒂斯塔·维塔利、乔瓦尼·巴蒂斯塔·巴萨尼、朱赛佩·托雷利、他们把适于家庭演奏的舞蹈性组曲称为“室内奏鸣曲”(Sonata da Camera),而把适合在音乐会演奏的更为严肃的组曲称为“教堂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音乐史家称他们为博洛尼亚乐派。该乐派最杰出的代表是后起之秀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小提琴家、作曲家、教育家科雷利担负着非同寻常的历史使命,他推动了西方器乐曲第一个高潮的迅速到来。

1653年2月17日,科雷利出生于伊莫拉附近富西格纳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他是遗腹子,和四个哥哥一起由母亲抚养成人。13岁他到博洛尼亚学琴,老师是小提琴家乔瓦尼·本文努蒂(Qiovanni Benvenuti)和莱奥纳尔多·布鲁尼奥利(Leonardo Brugnoli),这两人都是埃尔科莱·加伊巴拉(Ercole Gaibara)的弟子。1670年他被博洛尼亚爱乐协会接纳为会员。1675年,他已经在罗马的一个乐队里工作了,几年后,科雷利声誉鹊起,被认为罗马最有声望的小提琴家之一。1679年,他与人通信中说他正在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府上供职,整天为演奏和创作忙碌得很。1687年7月9日,潘费利红衣主教请他去任宫廷乐师。1690年,教皇的侄子奥托博尼红衣主教又把他请去工作,待遇极好。主教府的乐队经过他精心的训练,弓法齐整,演奏极其精确,被视为乐坛奇观,名扬整个意大利。1706年4月26日,他和老斯卡拉蒂、帕斯奎尼同时被罗马“阿卡尔奇雅”学院接纳为院士。从1710年起,科雷利不再公开演出,把全部精力用于创作。1712年末,健康恶化。1713年1月8日在罗马去世,终年60岁,被安葬在罗马的名人公墓。

科雷利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个专业器乐作曲大师,为人稳重,创作一向以严于律己著称,终生孜孜不倦写作,结集发表的作品共六卷,体裁仅限于独奏奏鸣曲、三重奏奏鸣曲和协奏曲三种。但不论曲式、风格还是器乐技巧都集当时之大成,他的作品在生前就广泛流传,其影响面遍及全欧。

科雷利看重小提琴像歌唱般的性能,他不追求高难度技巧的演奏,常用的音区也就是到第三把位为止,因为博洛尼亚乐派认为该音区最似人声。因此科雷利有两次视奏老斯卡拉蒂和亨德尔的新作,由于应付不了曲中高把位的难点而弄得十分狼狈。科雷利作品的第五集共收有12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第七至第十二是室内乐奏鸣曲。先介绍教堂奏鸣曲,一般由慢—快—慢—快四个乐章组成。科雷利这6首无一例外都包括五乐章:两个慢乐章,三个快乐章。不过其中总有两个快乐章联在一起,所以总的来说仍符合慢快相间的原则。

A大调第六首奏鸣曲。通奏低音由大提琴担任。

第一乐章 严肃的慢板,A大调,4/4拍子。气息舒畅的旋律加有许多装饰音,章法整齐,情趣优雅中含有威严。

第二乐章 快板,A大调,4/4拍子。完全采取复调的写法。独奏小提琴奏出的多声部,既有对位式的进行,也有琶音式的模进,气势刚健,大提琴在下面的衬托更增加了声势的厚度。在这首奏鸣曲里显得最有分量。

第三乐章 快板,A大调,4/4拍子。小提琴上16分音符组成的音流滚滚向前,急流中包含着各式各样有发展性的模进。大提琴在此演奏主旋律,高低两个声部的主次关系颠倒了一下,增加了音乐的清新感。

第四乐章 柔板,升F小调,3/2拍子。缓慢抒情有如萨拉班德舞曲。科雷利下笔惜墨如金,音符寥寥可数,但是,每一乐句都耐人寻味。

第五乐章 快板,A大调,6/8拍子。再次采取复调的写法。节奏更为生动活跃,为乐曲的完满结束提供了足够的条件。其精彩程度仅次于第二乐章。

接下来再介绍室内乐奏鸣曲,室内乐奏鸣曲是在舞曲联奏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组曲,乐章的数目没有一定。科雷利的第七到第九奏鸣曲包括四个乐章,第十到第十一各有五个乐章,惟独最后一首,即D小调第十二首,采取主题加变奏的形式,一气呵成,最不寻常。主题采用17世纪广泛流传的“弗利亚”,那是一个庄严缓慢采取3/4拍子的旋律,进行23次变奏。这首作品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所以出名不仅由于主题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民间,广为人知,变奏巧思迭出引人遐思,还因为它同时是一首学习古典弓法最好的高级练习曲。D小调奏鸣曲采用大提琴和羽管键琴两件乐器来演奏通奏低音。(此专辑仅用羽管键琴)

如果科雷利的音乐语言在今日听来似乎有点过于简单,甚至缺乏新鲜感,并非科雷利徒有虚名,而是音乐不断发展进化的结果。(摘自廖叔同著:《西方音乐一千年》,三联)

感谢原发布者MEDF

摘自verycd相关页


热门评论


最新简评(共2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