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Stephen Eddins
Ultimate Violin Classics: 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 would be an appropriate title for this five-disc set of performances taken from EMI's archives, if it weren't for the word "The." These are certainly many of the greatest works for violin, but there are too many obvious omissions -- solos by Bach, concertos by Bach, Vivaldi, Beethoven, Brahms, to name just a few -- for this to be considered a definitive collection of violin masterpieces. The collection is diverse: sonatas by Beethoven; concertos by Mozart, Mendelssohn, and Bruch; and many small encore-type works for violin and piano. The performers include some of the greatest violinists of the mid- to late 20th century: David Oistrakh, Henryk Szeryng, Ruggiero Ricci, and Arthur Grumiaux. The recordings were made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70s, so the sound is not up to 21st century standards, but it's very fine for its era. The collection should interest listeners looking for an assortment of violin music of many eras and styles, beautifully played.
------------------------------------------------------------------------------
关于DECCA的《Ultimate》系列:
DECCA 《Ultimate》系列包括多套5CD一组的主题选集,着重地介绍了各个时代的大师们最有影响力、最广为流传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贝多芬、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必听之作。此外,该系列还以不同体裁作为类别划分,加入了古典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协奏曲、休闲古典、巴洛克、歌剧等主题选集。虽然这个系列中某些选曲的录音年份有些久远,但演绎者中不乏宗师级的人物,故欣赏价值也是颇高的。全系列由环球公司下属的德国EDC压片生产,品质优良,而封面设计则简约而不失典雅。该系列比较适合初涉古典音乐的朋友欣赏、收藏,通过这套入门级的CD能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已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乐友,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可能还没有听过的演绎版本。
部分作品简介: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
这是门德尔松最后的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向来是流传最广、演奏最为频繁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也是小提琴保留曲目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通常的演奏时长不超过半小时。今天,它已成为所有胸怀大志的协奏曲小提琴家所必需要掌握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通常也是他们在学习浪漫时期协奏曲作品时必修的一课。许多职业小提琴家都有这部协奏曲的录音,在音乐会和古典音乐比赛上也经常出现该作品的演奏。
1838年,29岁的门德尔松曾答应过要为他的小提琴家好朋友费迪南·大卫写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但这个作品却整整花了6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延迟了这么久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的说法包括他自己对这部作品缺乏自信、这期间主要在从事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在柏林与国王威廉四世闹得不愉快等。但直到首次公开演前,门德尔松一直都与大卫这位极富天分的小提琴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认真听取大卫就这部协奏曲的意见,而正因为如此,《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也成为第一部有职业小提琴家间接参与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1845年3月,该作品终于在莱比锡首次公开演奏,独奏者为大卫本人,但很遗憾的是,门德尔松由于患病未能亲临指挥,首次公开演奏的指挥棒由一位荷兰指挥家代执了。
虽然该作品是按标准的快-慢-快结构由三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也依照传统的形式,但在当时却有着前无古人的独特创意:作品甫一开始即出现了小提琴的演奏,此其一;三个乐章之前的衔接非常紧凑,此其二。而在那时,乐章间不留出点时间让观众鼓鼓掌,那是很让人不知所措的。尽管如此,该作品刚一问世就已大获成功,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欢迎,之后不久更被视为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而代代相传下来。该作品是古典音乐浪漫时期最早的一批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对其他的许多作曲家的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
这是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协奏曲保留曲目的其中一部,众多小提琴家都有它的演奏和录音,实乃布鲁赫最著名的一部作品。虽然布鲁赫还创作了另外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但均不及第一协奏曲那么广为人知。
该协奏曲始成于1866年,同年4月由布鲁赫亲任指挥举行了首演。此后,在知名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的帮助下,布鲁赫又对该作品进行了不小的修改,并于1867年最终定稿为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这个版本。这个最终版的首次公演于1868年初举行,约瑟夫·约阿希姆担任小提琴独奏,赖恩戴勒(Karl Martin Rheinthaler)任指挥。
该小提琴协奏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有些与众不同,它是前奏曲,给人以流畅中充满着期盼的感觉。这个乐章开始时较缓慢,首先由长笛的吹奏带出了旋律。主奏小提琴奏出雄壮而强有力的第一主题,主题的处理方法相当豪迈。不久,主奏小提琴进入娇柔优美的第二主题。旋律经过发展后逐渐平静下来,由此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慢板,充满了作者最为得意的旋律美感,也是这部协奏曲的核心乐章。在弦乐器的和弦伴奏下,主奏小提琴奏出甜美而带有冥想性美感的主题。经过了三个主题呈示后,慢慢趋向高潮。最后,开头的主题在几次转调后回到原调,形成结尾。
第三乐章终曲为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形式。这是强劲有力而华美的终曲。主奏小提琴奏出强劲有力、很有特色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以后,乐曲才移向单纯而有力的第二主题。尾奏是以第一主题为素材,慢慢趋向高潮,最后变成急板,一气呵成地结束全曲。
贝多芬:《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作品47
该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通常也称作“克鲁采”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的小提琴奏鸣曲中,对演奏者的技巧与情感表达要求很高的一首。
第一乐章慢板在引人注目的态势下缓缓展开:小提琴奏出如赞美诗般和谐的双音。整个乐章的主体由急速的快板组成,由a小调的断奏展开。当小提琴开始拉奏出宁静祥和的第二主题时,将全曲转为小调型态,情境豁然开朗。F大调行板乐章长达十五分钟,充满狂热欣喜的美。悠长的主题把温文娴雅的曲风表现至最高点,点缀在随后的四个变奏中,充分流露贝多芬在抒情曲风的功力深度,终乐章激烈的塔兰泰拉舞曲则把全曲带进一泄千里的戏剧性之中。
这部奏鸣曲原本是为小提琴家布利吉陶尔(George Bridgetower)而作的,1802年的首演也由布利吉陶尔和贝多芬共同完成。但在演出后当两人在喝酒庆祝的时候,布利吉陶尔大概是喝高了,辱骂了旁边一位女士,而这位女士却刚好是贝多芬的一个朋友。在盛怒之下,贝多芬向布利吉陶尔要回了曲谱,后又转给了当时公认的最优秀的小提琴家鲁道夫·克鲁采(Rodolphe Kreutzer)。但很具讽刺意味的是,克鲁采从来就没有演奏过这个作品,而且就像当时很多人都将它看作是一部协奏曲那样,此公也认为这部奏鸣曲实在是没法演奏的。就这样,200年来克鲁采的名字一直挂在第九小提琴奏鸣曲上,如果克鲁采本人泉下有知,恐怕也要说声“惭愧”了。
部分演奏者简介:
鲁杰罗·里奇(Ruggiero Ricci):
意大利裔美国小提琴家。1918年7月24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布鲁诺(San Bruno)。尤以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及其录音而闻名。
里奇7岁开始跟随珀辛格(Louis Persinger)学拉小提琴。珀辛格也曾当过Yehudi Menuhin、Camilla Wicks、Louise Behrend、Isaac Stern等知名艺术家的老师,并且师徒同上场,多次担任过里奇独奏会及录音的钢琴伴奏。里奇10岁即在旧金山公演,被誉为神童。11岁即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极大的成功。
二十世纪30年代,里奇前往柏林学习,得到皮阿斯特罗(Michel Piastro)和库伦坎普夫(Georg Kulenkampff)的指导。二战期间应征入伍。从军队退役后,里奇发掘了许多19世纪作曲家创作的、可供他本人独奏的作品。1970-1973年任教于印第安纳大学,1975年起任朱利亚德音乐学院教授。著有《左手的技法》一书。
里奇第一个录制了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其录音丝毫不经剪接,被称为是唱片史上的奇迹。他还第一个在美国首演了帕格尼尼的第四、第六小提琴协奏曲,初演了许多美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诸如贝克(David Baker)、艾内姆(Gottfied von Einem)、费尔霍夫(Carlos Veerhoff)等。70年的演奏生涯中,他在65个国家演出了 6000 多场音乐会,并录制了 500 多个录音。
里奇属于炫技型演奏家,爆发力强,有着惊人的速度和技巧。他演奏帕格尼尼、萨拉萨蒂等技巧性很强的作品,大都洒脱流畅、极为自如。但也有评论认为他的音乐表现欠缺深度,有过于卖弄技巧之嫌。
里奇收藏有多把价值连城的古典小提琴,包括瓜奈里(Guarneri Del Gesù)、斯托里奥尼(Lorenzo Storioni)、巴利尼柏林(Luiz Bellini)、柯廷奥夫(Curtin & Alf)及雷戈奇(Regazzi)。在其第四次录音演奏帕格尼尼随想曲时,所用的小提琴便是帕格尼尼本人使用过的瓜奈里古董小提琴,由意大利热那亚市政府特批借给里奇使用。
亨瑞克·谢霖( Henryk Szeryng):
波兰裔墨西哥藉小提琴家,1918年9月22日出生于波兰的Żelazowa Wola,具有波兰及犹太血统。7岁开始在福林克尔(Maurice Frenkel)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演奏,后又前往柏林及巴黎深造,先后从弗莱什(Carl Flesch)及蒂博(Thibaud)学琴。1933年举行首次独奏会,1933-1939年期间在巴黎从巴伦赫(Nadia Boulanger)学习作曲。
二战期间,由于谢霖精通7种语言,他开始为当时的波兰流亡政府从事翻译工作,也周游列国为盟军举办了许多音乐会,其中在墨西哥城的一次演出中,当地一间大学曾力邀谢霖主管其弦乐系。
1946年谢霖加入墨西哥籍,之后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1954年,谢霖重新开始其音乐会生涯,在纽约首演即搏得满堂喝彩,并从此终其一生活跃在世界舞台上。1988年3月谢霖在当时西德的卡塞尔去世。
谢霖对音乐的表达总是具有思想深度的、并不炫耀的、且对作曲人充满敬意的。谢霖的音乐遗产使其成为20世纪同时期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从他录音演奏的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与变奏曲,以及由钢琴家阿图·鲁宾斯坦伴奏的数首布勃姆斯和贝多芬的奏鸣曲中,都足以窥见其极浓厚的艺术底蕴。
谢霖生前拥有过瓜奈里的“拉杜克”(Le Duc)以及意大利小提琴巨匠安东尼奥·斯特拉底瓦里制作的“戴维王”(King David),均为名贵非凡的小提琴。前者是他演奏和录音时最常用的一把,后者则捐献给了以色列。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
1908-1974,俄国小提琴家兼指挥家,也是小提琴家伊果·奥伊斯特拉赫的父亲。他是第一位在西方世界建立名声的俄国小提家,也是俄国小提琴家的代表人物,在20年代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艺术上受到克莱斯勒很大影响,1930年他在全乌克兰小提琴家比赛荣获冠军,同年在华沙韦尼奥夫斯基的国际小提琴大赛获次奖,1937年又在布鲁塞尔的易沙意国际小提琴大赛赢得大奖。40年代与欧柏林、克努舍维兹基组成三重奏,名噪俄国,大战之后并与曼纽因在莫斯科合作巴哈双重协奏曲。1945年首度出国在维也纳演出,直到1954年才正式在伦敦首演,1955年到纽约首演。
奥伊斯特拉赫的琴音有克莱斯勒的自信圆熟,但又融入自己强劲的气势与恢弘格局,是少数能够刚柔并济的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最为著名的演奏和录音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协奏曲。
阿图尔·格吕米奥(Arthur Grumiaux):
比利时小提琴家。1921年3月21日生于维莱佩尔万(Villers-Perwin),幼年从外祖父学琴,9岁入沙勒罗瓦(Charleroi)音乐学院,12岁入布鲁塞尔音乐学院。1940年成为比利时政府演奏荣誉奖的第一名获奖者。1940年春首次举行独奏会。1945年与 BBC 交响乐团合作举行在英国的首演,名噪一时。1949年继杜布瓦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1952年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1953年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成功,由此成为世界著名演奏家。1986年10月16日逝世于布鲁塞尔。
格吕米奥是法比小提琴派的代表,又有着浓烈的浪漫派风格,演奏音色纯净、典雅,表现出柔美中的静谧。
(资料搜索整理by Leonson@Very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