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10人评分)

203人收藏

11条评论

共6首歌曲

在网易云音乐打开

艺人
Wilhelm Furtwängler
语种
其他
厂牌
Naxos
发行时间
1999年01月01日
专辑类别
录音室专辑

专辑介绍

Furtwangler和Bernstein这两位指挥家的作品虽然我可以用完全一样的方式试图分析,但有一点根本的区别是我一直强烈意识到的:

面对一张Bernstein的新唱片,在结合时代背景,熟悉作品面貌和乐团风格后我基本可以想象出她会是什么精神面貌,具体到若干小节的处理方式我都可以非常具体地“预测”出来,实际验证结果也极少错误的,有时候吻合得我觉得不可思议。

但对Furtwangler的作品我做不到这一点————虽然我对大师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Bernstein。这涉及一些对作品的理解层面的问题:大师对大多数音乐作品的挖掘深度是超乎我的想象的。

相比之下Bernstein的指挥作品确实要浅显得多。

类似《悲怆交响曲》这样一部作品LENNY的每一个具体手法都让人有马上能够领会其动机和试图达到的效果的快感:这一段写意,那一小节写情之类......听众对作品的感受是非常直截了当的。

但大师对同一作品的解释要深层得多。她无法以简单的“充满活力”“斗志昂扬”“感性动人”之类的词汇来形容概括:她是一个非常复杂又不可分割的整体,一部性格多样化的交响诗篇。尽管看似有互相冲突的因素在内,作品的说服力却强大得令人难于置信。其剖析层面之深很类似某些看似“冷酷无情”的电影:把一个角色最丑恶和最辉煌的多维性格全面“客观”地深层次地揭示,告诉受众:是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开罗的这一极品版本的名望居然远远不及1938年的另外一个版本,实在是一件非常令人费解的事情。和那早年的著名录音室版本相比,这一现场演出的录音其细腻动人的程度和灵动性是前者根本无法相比的。其显著的差别主要在于最后两个乐章:定音鼓的音形异常明确镇定,进行曲之气势宽广让人目瞪口呆。在“最粗厉”的乐句处理上大师使用的手法不单单涉及“分贝”,尤为惊人的是开端时一种格外豪迈和从容的步伐,其后的逐渐加速完全不着痕迹,却营造出一个如风卷云扫的结局。

“非常流畅”是这一手法取得的最表层效果,大师连接乐句的非凡本领在这一章节中表露无遗,令人叹服。第三乐章确实具备着一种大师的特有意识,但很难具体地表达出她的具体概念究竟是什么。她似乎在反映一种斗争性,却有种类似“心中早有江山”的豁达和稳健。她不是关乎“胜败”也不是关于“吹起战斗的号角”,而是关乎斗争过程以及为之斗争的目标本身。

和大师指挥贝多芬作品中表现出的“斗争意识”完全不同,她并不在于“煽动众人举起拳头”而在于传达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使命感。

末乐章顺畅地延续着这一理念并且成功地得以升华。

一句不知道是谁说过的话我一直觉得和这一乐章十分贴切:“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今天我也仍然要继续种我的小苹果树。”

和绝大多数人陷于“绝望”“无边的黑暗”的理解不同,末乐章有一种罕见的豁达大度的情怀,犹如深知大局已去,正从容赴死的真英雄。她的眼光是犀利而且冷静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听众从这一乐章中仍然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美好的希望和期待,她毫不悲观和自我感伤。

就我个人而言,我严重地偏好这一版本中的男性化特征。

大师的遗孀曾经说过Furtwangler是一个“真正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人”,虽然这一特征和大师的音乐作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悲怆交响曲》而言这句话却格外有参考价值。至今为止,大师的这一版本“悲怆”是所有版本中唯一不带脂粉气的,也是使作品拥有“英雄气概”精神面貌的绝无仅有的例证。相比之下,Bernstein的名版确实有些许“小肚鸡肠(无贬义)”的味道,LENNY关注的仍然是个人化的情感宣泄,和大师的虚怀若谷实在不在一个层面上。

现在回看众人对Bernstein名版的种种形容未免都显得过分夸张了————李心草的“连续几天连大气都不敢出”的形容大概是最骇人听闻的,不过也非常“可以理解”,毕竟听过大师这一版本“悲怆”的人不多,李心草只不过“还不是其中一个”而已。我自己不久之前也曾经断言Bernstein的《悲怆交响曲》是最佳版本,自从听过这张唱片后我也不得不承认当时的那一结论下得过分轻率了。

撇开历史录音的因素,大师这一版本《悲怆交响曲》的演绎是绝难超越的。

Sorry Lenny,I was wrong.

不过您老也不必太在意,输给大师一点也不丢脸。

注:

本版本录音质量虽然尚可,但有器乐声部失衡的缺陷,第三乐章尤为严重。

请慎重下载。

by CATS.vc


最新简评(共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