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是佛教大乘经典。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净名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有3卷,14品。叙述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过他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义旨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
创作过程 编辑 《维摩诘所说经》经旨在阐说维摩诘所证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的中心人物维摩诘为毗耶离国的大乘居士,他称病在家,欲令佛派遣诸比丘、菩萨来看望他。他借此机会与佛派来问病的文殊师利等菩萨和比丘反复论说佛法,因成此经。维摩诘认为 解脱不一定出家,只要在主观上修养,则虽有资生而实无所贪,虽有妻妾而远离五欲。此经宣扬大乘佛教应世人俗的观点,主张不离世间生活,发现佛法所在,提倡 “人不二法门”,主张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有相与无相、有知与无知等一切分别平等不二,由此不二法门,可得无生法忍,远离一切烦恼妄想,进入涅槃境 界。维摩诘游戏人生,享尽人间富贵,而又精通佛理,即世间而出世间,以世间为出世间,使文人士大夫在他这里找到了理想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维摩诘的生活 方式很受那些既不愿放弃世俗的欲乐享受而又渴望体味出世间的快乐幸福的文人们所欢迎。王安石虽然并不追求世俗的享乐,但他也不是那种完全脱离现实、以彻底 摆脱世间伦理为宗旨的人,他内心渴望将世间与出世间、儒家的人生哲学与佛教的出世精神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既在世又出世、既现时又超脱的人生理论,即以出 世的精神作人世的事业。《维摩诘经》及维摩诘的生活方式正好提供了此类的样板,因此,王安石对此经最为喜爱,在诗文中引用最多,而且晚年还为此经作了注。 [2] 主要观点 编辑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认为“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虽“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此即“通达佛道”的真正“菩萨行”。又把“无言无说”、“无有文字语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作为不二法门的极致。僧肇在《维摩诘所说经注序》中称:“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认为此即“不思议之本”。 古代版本 编辑 根据各种版本的比较,此经成立的年代大概在1~2世纪,是印度大乘佛教时期出现的经典之一。在印度颇为流行。但梵本大部已散失,只有一些片断。它用寓于象征意义的谈话形式,显示出大乘性空思想的极意,为同类经中艺术感染力较强的作品。后世把《维摩经》作为在家佛教的重要经典,而维摩诘也被看成是在家佛教理想的体现者。此经于后秦弘始八年(406)在长安大寺译出。但据《开元释教录》介绍,此经在中国早有流传,从东汉至唐初,除鸠摩罗什译本外,还有7个译本:①东汉严佛调译《古维摩诘经》2卷(已佚);②吴支谦译《维摩诘经》2卷;③西晋竺叔兰译《异毗摩罗诘经》3卷(已佚);④西晋竺法护译《维摩诘所说法门经》1卷(已佚);⑤东晋祗多蜜译《维摩诘经》4卷(已佚);⑥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6卷;⑦东晋支敏度还曾将支谦、竺叔兰和竺法护三译糅合为一,名《合维摩诘经》行世。 文物发现 编辑 2016年1月,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局在内蒙古开展的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卷罕见元代佛经《维摩诘所说经》(即《碛砂藏》之一册)。经文物专家研究,此为居住在“大元国大都钟楼西街北”的张遵诲以及夫人、儿子捐资为五台山金界寺所刻写的佛经。该佛经见证了元大都的城市街道,其中的“钟楼西街”一直沿用至今。 [3] 这部《维摩诘所说经》现藏于内蒙古图书馆,为经折装,版面尺寸24.5×55厘米,为《碛砂藏》之一册。《碛砂藏》全称为《平江府陈湖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南宋元初刻于平江府陈湖碛砂延圣院,历时90余年。上世纪30年代这部藏经曾以陕西开元寺、卧龙寺所藏明洪武年间印本影印行世。 主要注疏 编辑 主要注疏有东晋僧肇《维摩诘所说经注》10卷;隋慧远《维摩经义记》8卷,智顗《维摩经玄疏》6卷、《维摩经文疏》28卷,吉藏《维摩经玄论》8卷、《维摩经义疏》6卷;唐湛然《维摩经略疏》10卷,窥基《说无垢称经赞》6卷等。日本圣德太子曾撰《维摩经义疏》。此外,势范、凝然、凤潭等也各著疏钞流通。在中国还有藏语译本。1928年,日本河口慧海将其译为日语刊行,题为《汉藏对照国译维摩经》。(高振农)